|
8月,骄阳似火,地处江南的常州,60多年未遇的持续高温,让传统淡季下的楼市逾发波澜不惊。
然而,也有例外。14日晚,华润国际社区三期“中央公园”开盘,2小时劲销150套,销售额达1.2亿元,该批房源首日去化率接近8成。不仅如此,根据常州新房成交备案系统数据,今年上半年,该盘成交套数和销售面积均排名靠前。
这表明,曾受常州化工厂土地污染争议的华润国际社区,在完成历时2年多的水土修复工程后,已经走出了污染阴霾。
污染土可以修复再利用
当时的常州化工厂总用地422亩,始建于1952年,主要产品为烧碱、氯气、盐酸等,在多年生产过程中,对厂区所在地部分水土造成一定污染。
2007年,在国家“退二进三”产业升级转型政策支持下,常化厂和附近的其他两个工厂,一起搬出市区。2008年,常化厂及周边地块由常州市土地收购储备中心收储。
2008年12月,在常化厂及周边地块挂牌之前,该地块进行了预环评,结论是“土壤修复后可以开发利用”。对此,土地管理部门明确地块污染部分再利用前必须进行全面修复,并委托常州市城建集团有限公司牵头协调组织修复工程。
为给修复工程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2009年2月至4月和2009年12月至2010年4月,常州市环境保护研究所对该地块进行了两次深度环境调查。勘测结果显示,该地块总污染面积约4.8万平方米,污染土开挖的深度为3-6米。根据勘测结果,常州环保所给出了“分类处理、分期实施、分期验收、分期使用”的治理总体方案。
经公开挂牌,取得土地开发权的是华润(常州)置地有限公司,其开发的华润国际社区是一个特大型城市综合体,总用地面积约53.65万平方米,实际上是由常化厂及周边4幅实施企业收储和民房征收的相连地块组成,常化厂4.8万平方米污染地块仅占用地面积的8.9%。
污染土变身资源的创新之举
在国内,污染土壤修复再利用还是新课题。4.8万平方米、3-6米厚度的修复量,工程大,经验少,困难多。污染土处理不好,还会形成二次污染。
2005年,在常州市区大运河南移工程中,建设部门曾创造出资源综合利用模式,将新开挖大运河的土巧妙用于沪宁高速扩建、312国道改线路基用土。这一思路让参与各方眼前一亮。根据常州环保所的技术论证,污染土经处理后完全可以作为资源再利用,整个过程经澳实(上海)国际检测公司两次检测,已不具有二次污染性。
土壤修复是此次工程的主体。它包括以下部分:一是污染土经开挖、分选、翻晒后装运,经1300℃高温焚烧处理后作为资源再利用;二是对于取土后-6米以下区域,则进行覆膜隔离,固封处理;三是采用“抽提回灌法”,在污染区域打20眼20米的深井,将地下水抽出,用活性碳过滤、添加氧化剂等方式处理后,再回灌地下净化,并在该区域建了两个污水处理系统。
从2010年11月12日开始,截至去年12月,历时2年的常化厂地块污染土壤修复工程均按时完成。为确保工程效果,修复工作实施了全程科学监管,包括修复工程的边界勘定、修复技术要求的符合情况等。同时,设置严格的环境监理,确保常化厂修复工程的每一个施工环节都达到预期修复效果,并有效避免了修复过程中的二次污染。在修复工程完成后,及时组织了专项验收。对照前期论证确定的修复目标,经国内权威专家评议和论证,修复工程达到了修复目标要求,符合用地功能需要,整个开发用地环境是安全的。
修复工程成为成功范例
土壤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环境要素,污染土壤修复是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内容。常州十分重视土壤保护和修复,并将它列为“十二五”环保专项规划之一。
此次承担常化厂地块修复工程技术咨询的常州环保所,土壤修复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仅2012年便承担了省内23家污染场地调查。去年底,该所联合南京大学、维尔利环保科技公司等,创建了江苏省第一个污染场地修复技术中心。
常化厂地块污染土壤修复工程,运用了多项土壤修复技术,积累了很多经验,如在全省率先制订、实施了污染土壤修复管理办法和工作流程,在国内首创土壤修复工程施工中引进环境监理等。尤其是将污染土作为资源再利用,实现循环经济发展,体现了环境保护治理的智慧。
常化厂地块作为国内全面规范实施土壤修复的工程之一,堪称国内工业污染用地修复再利用的常州范本,其经验对国内外污染土壤修复都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