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为一个每天通勤上高架路的牛马,上下班时间,总要面对短短几公里一片红,时间长了,就知道堵点基本是在汇入口、测速点附近。总是在思考一个问题,通行效率有没提高的可能?节约广大牛马们的通勤时间。
首先用排除法,上班地点无法改变,牛马们都懂。红绿灯不太可能减少,可以做绿波优化,但是高峰期基本失灵。路网也可能无限增加。就剩下一个可能,提高通行速度。
地面道路由于红绿灯的分割,在市区道路上提速不太可能。高架作为封闭的道路,个人估计还是有可能的。
高架减少测速或者不测速是否是一个解决方案。伟人说要解放思想,凡事有利有弊,那么高架测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支持的人会说测速可以降低事故发生率。第一,高架作为封闭道路,是否限速80是最优的平衡点?还是一刀切都是80?第二,如果真的发生交通事故了,在限速区间内行驶,是否应该由限速管理方来承担事故赔偿?不然,只收管理费(测速罚款),不承担责任,是否不对等。第三,如果要设测速点,是否有相关的规范?而不是随意设置。从仙女立交往机场方向,短短几公里,至少4到5个测速点。
因为有这么多测速点,人为降低了通行速度,有人新手会把速度降到比限速低很多的速度值,加上车流量大,没有速度差,认为造成拥堵。君不见,常州高架堵车的点就那些,除了汇入点,那么前面一定是测速点。再加上雨天的话,很多人纳闷,为啥这么堵?半小时上不了高架!
如果没有测速点,老司机可以速度提起来,新手可以慢慢开,只要有速度差,通畅度就会提升很多。
道路硬件改善不了,是否可以改善软件?
高架建设花了不少钱,因为囿于一些“规定”,最后变成市区普通道路(通行感受上),意义何在。
常州作为一个万亿城市,早晚通勤是几百万牛马的刚需,一个改善,每天节约几分钟,幸福指数提升不少。能否拿出一点敢为人先的精神,如同当年的深圳,打破思想的藩篱,讨论优化下我们的交通管理政策,造福广大牛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