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蛟矶烟浪

[鸠兹古韵] 芜湖百年记忆-----古城的人文景观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5 08:34:26 | 显示全部楼层
伍刘合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5 08:3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具有极高欣赏价值的伍刘合宅是芜湖古城内古建筑群里为数不多的最重要代表建筑之一

        伍刘合宅位于薪市街28号,原是一座六进二层的深宅大院,建于清代晚清,最初是有李鸿章家族建造。当年李鸿章家族在芜湖买地盖屋,亦卖亦租,做起了房地产生意,成了芜湖地产的巨头,薪市街、河洞巷、米市街一带的许多豪宅都属于李府名下,如薪市街28号仅一墙之隔的河洞巷6号曾是李府的马厩,米市街43号黄家大院,晚清时曾是李府的粮仓和栈房。李府的五房李凤章(1833-1890)长期居住在芜湖,购置田地,建造房屋仓舍,在芜湖有大量房产,是李家六兄弟中的首富。
        伍刘合宅坐北朝南,正门原是“八”字形,朝南开。砖木结构,面阔三间11米,现有进深四间,深达44米,占地面积524平方米,建筑面积880平方米,这么大的体量在民居中实属罕见。该宅规模大,布局严谨,结构保存完好,门窗、撑拱、栏杆等木构件精雕细刻,美不胜收,算得上是芜湖古城历史建筑的代表。
        1941年,伍先祥、刘先觉与伍少卿、李培基等合伙在大垄坊开了“恒丰源”的米行,无为人伍先祥与庐江人刘先觉并芜亲戚关系,在长期合作过程中,他们甘苦与共,情同手足,1948年农历九月十四日,他们以6亿元(旧币)巨资从李耕樵、李雅吾两人手中购得这处豪宅。据李鸿章家谱显示,李凤章的曾孙李道玔(1921--)回忆,1937年芜湖沦陷后,李家人纷纷离开芜湖,李府的大量房产变卖,一时没有卖掉的就托人代管。
       当年,伍、刘二人在房屋的具体分配上,为了公平起见,竟采用最古老的办法抓阄,最后的结果是伍先祥分得东面,刘先觉分得西面的房屋,好在这座建筑是对称布局,东西两侧没有什么区别。每进的布局也是大体相同,都是一个明间,两个次间,两进中间都是“四水归堂”的天井,结构布局和内部装饰都具有明显得徽派风格,第四进后院墙角还有一口老井,井水依旧清澈甘甜,
        伍刘合宅初建时是六进,现在只剩下四进。五进的门早已被封堵,但墙上的轮廊仍然可以清晰看见。原来,五进和六进已在前几年冬天被大火烧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5 08:36:57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关人物简介
       李凤章,李文安第五子,李鸿章五弟,派名章铨,字桂山,号稚荃,国学生,早年随父读书于京邸,游太学,充国史馆誊录。议叙州同,后因军功保升直隶州知州,赏戴花翎,候选知府,加道台衔。1892年诰授光禄大夫,1894年赠荣禄大夫。
  凤章弱冠返南应试,因战乱未能如愿。1853年文安公奉旨回皖督办团练,凤章随父戎马,讲求韬略。曾国藩任两江总督、凤章进谒,国藩器之,总理鲍武襄营务,鲍武襄倾听采纳凤章建议,屡奏奇效。在湘军占领太平,得太平军粮万余后,时皖南遭灾,民不聊生,凤章力争以其半数赈饥,救活数万人。以军功升道员,赏戴花翎,加按察使衔,二品顶戴,特旨赏正一品封典。时清军军械全赖购于国外,乃在江南开办机械局,以凤章督其事。凤章管理局政执法严,核弊严。经营数年,大有成效。奏派总理两江营务。是时瀚章总督两广,鸿章以大学士总督直隶,凤章以诸兄并列封疆,家门鼎盛,力戒盈满。乞假引退,居芜湖。

  凤章退居芜湖,时时博施广济,1876年庐郡发生饥荒,凤章先后购谷五千石,分给族戚邻里,以赈灾荒,三次灾凤章均如前赈济。1888年庐州旱荒甚大,凤章倡捐白米五千石归官赈济,捐米二千石分给族戚,筹谷万余石平粜各乡镇。1899年山东黄河堤决,凤章又捐万金助赈,赏正一品封典。

  凤章,周济孤儿寡母,资助贫苦读书人,修族谱,建宗祠,置祭产,均竭力赞同,并捐巨款。1890年夏,凤章往南京进见两江总督曾国荃,筹议皖北赈事,因疾作返芜湖,遂卒。

  原配夫人戴恭谨,字婉湘,进士,湖南兴宁知县合肥戴鸿恩第三女。1835年7月28日生。1892年及1899年两次诰赠一品夫人。著有《望云楼诗集》。卒于1867年,葬合肥东北乡。生女静淑,配安徽凤阳府训导,安徽歙县柯厚福。嗣子二。经藩系堂兄章启四子过继;经翊,系胞弟昭庆第四子过继。

  继配夫人上杭邓氏,翰林院编修,前安徽徽宁池太广兵备道瀛第十女,1849年6月初3日生,1892年及1899年两次封一品夫人。生女一人,配潘庆琦,江苏补用道,安徽泾县人。

  夫人洪氏,1845年正月15日生,1899年赠夫人,后赠一品夫人。生女一,配附贡生,直隶候选道、同县吴鼎业。洪氏生子经祜。

  夫人孙氏,1858年5月18日生,生女一,殇。卒于1912年5月11日。

  夫人王氏,1868年11月15日生,生女一,配候选同知、同县张士璜。卒于1919年10月12日。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5 08:4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黄钺故居 黄家大院(黄钺故居)

      芜湖古城河洞巷中段有处深宅大院,老芜湖人通常称呼它为黄家大院,因这里曾住过一位清朝高官,这座深宅也被后人而熟知,这座深宅的主人就是清代乾隆时期的一品大臣黄钺的故居(据档案资料记载,位于芜湖古城的儒林街、后家巷也同样各有一处黄钺的故宅,现均在90年代中期城市改造中已被拆毁,只有河洞巷的这处故居尚保存完好)。
      黄钺故居(黄家大院)东起河洞巷、西至花街、北到十字街、南接薪市街,按照“官达则耀祖”的通例,黄钺在老家芜湖大置地产房屋,黄钺歌咏芜湖: 风卷松涛入梦醒,卧游曾对赭山亭;分明天水明如练,一幅汤鹏铁画屏。 (其黄钺故居具体资料目前暂缺)

                                                                                                                                    
                                                                                                                                 人物介绍

    清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当涂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内阁尚书、军机大臣。黄钺,字左田,号左君,又号壹斋、芜湖人,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卒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因其一生敏而好学,著述甚多,又“执掌皖南北书院十载”,对当地文化、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十月,年仅23岁的黄钺在太平府学政使院参加岁试。安徽提督学政朱筠阅其卷,以为“奇才异能”,称道不止。朱筠在离开当涂回京都时,特地将这位年轻人带入京城应试,虽未中试,但得以在《四库全书》馆做誉录工作,因之学识大进。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黄钺考中举人,五十五年中进士,授户部主事。当时权臣和坤主管户部,因二人意见相左,借故请假回家,协助安徽巡抚李世杰在芜湖赭山谪翠轩创建中江书院,招员授业。嘉庆四年(1799年),仁宗亲政,黄钺奉命进京加封为“懋勤殿行走”。嘉庆九年(1804年),提升为“赞善,入直南书房”。嘉庆十年,出任山西学政,又特旨任湖北、山东、顺天等地的乡试主考官,后又兼任山西、山东学政,准予密折奏事。嘉庆十五年(1810年),迁侍讲学士,十八年擢升内阁学士,十九年升任户部侍郎,不久,又调任礼部侍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升任礼部尚书,并“赐紫禁城骑马肩舆入直,加封太子少保衔”。次年,升会试主考官。道光元年(1821年),宣宗亲政,封其为军机大臣,不久,又调任户部尚书,参与大典事宜,从事“京察议叙”。道光三年,宣宗“赐宴玉澜堂”,并给功臣绘像,黄是当时朝廷15名老臣之一。道光五年,黄钺已75岁,请求归休,宣宗又“温旨慰留”。次年,又申前请,始获准归乡。黄钺在朝廷历时27年。

  黄钺一生为封建统治阶级“矢勤矢慎”,但他笔耕不辍,在学术上也很有造诣。著有《壹斋集》四十卷、《壹斋诗集》三十六卷、《韩诗增注正讹》十一卷、《萧汤二老遗诗合编》二卷、《奏御集》二卷,另有《画友录》、《泛浆录》、《游黄山记》、《两朝恩赉记》、《二十四画品》等著作。他善画山水花鸟,尤长画梅,初学王,晚学王原祁,与“四王”末流董邦达并称山水画家。他的画,笔墨苍厚,他的字,既有书卷气,也有台阁气。他的诗,别具一格,很有气势。曾作的《花卉图》、《端阳佳景图》、《高冈长松图》等,无论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都很有特色。

  黄钺在绘画艺术上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将自己积累的经验进行理论概括,撰成画学专著《二十四画品》一书。《二十四画品》是仿照唐司空图撰写的中国古代文集约名著《二十四诗品》的体例而写成的。书中运用四言韵语,把各种绘画艺术风格概括为:一气韵,二神妙,三高古,四苍润,五沉雄,六冲和,七淡远,八补拙,九超脱,十奇辟,十一纵横,十二淋漓,十三荒寒,十四清旷,十五性灵,十六圆浑,十七幽邃,十八明净,十九健拔,二十简洁,二十一精谨,二十二隽爽,二十三空灵,二十四韶秀。整部著作文词典雅,清丽可诵,表现了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黄钺对谢月兆、李白十分崇拜,曾多次游览青山和采石矶。他颂扬谢“谢公爱青山,结宇恣啸咏”;在《咏李翰林》诗中讴歌李白:“仙骨埋青山,草木发灵异。”到采石矶“高怀吊古”,“掩英雄之泪,吟供奉之诗”。在他作的《采石矶赋》一文中,除了历数在这里发生的许多惊天动地的事件和英雄人物外,还特地为李白而感叹,说:“白也不群,宗之潇洒,着宫锦而扬帆,共兰舟而持。旁若无人,歌清四野,当此之时,何其壮也!”道光十一年(1831年),长江发生水患,回到家乡的黄积极倡兴赈济,带头捐献俸银千两。道光十三年,濒临江淮的州县又遭水灾,黄钺又“捐百金助赈”,以救乡民。次年,当涂、芜湖一带饥荒,米珠薪桂,人民生计困难,黄钺又与王泽、许耕余等发动有田富户及绅士14家,按田交谷600担,兴办“丰备义仓”12座,当义仓上梁即将落成时,黄钺以诗记其事道:“成城缘众志,图匮在年丰。”并在“丰备义仓”的旁边建立私塾,招收蒙童,普及地方教育事业。道光十六年,88岁已不能认字,但仍吟诗咏物,所作《于湖竹枝词》66首,亦诗亦史,深入浅出,富有深厚的爱乡之情。    (载自《百度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5 08:4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成殿
大成殿位于环城东路上的原芜湖第十二中学校园内,大成殿是文庙的正殿,也是文庙的核心建筑。于元符三年(1100年),始建芜湖学宫,崇宁三年(1104年),宋徽宗称颂道:“孔子之谓,集大成也。”下诏将“文宣王殿”改名为“大成殿”。清咸丰三年(1853年),学宫毁于战火,同治十年(1871年)重建,现仅存大成殿。为重檐歇山顶,木结构抬梁式建筑,柱梁简洁规整,彩绘亦十分精艳。
            每年春秋仲月的第一个上丁日(农历二月、八月中首次出现带“丁”的日子),都要在大成殿前举行隆重的祭孔典礼,不仅三跪九拜,程序繁杂,而且人员众多,有主祭、献牲、赞礼等具体分工。主祭官不论是皇帝还是知县,都必须沐浴更衣,斋戒三日,才能主持祭孔大典。祭孔仪式大致有上香、奏乐、行礼、献表、读祭、献舞、读经等安排,祭孔时敬香礼赞,鼓乐齐鸣,是文庙内最盛大的典礼仪式。
        民国三年(1914年),因大成殿年久失修,《芜湖县志》主编鲍实等人呈请县政府筹款重修。知县查钟泰派人到现场勘查,正在大家举头瞻望之间,屋顶上的一根橼子突落,重重的砸在地上,现场人员大惊失色,都觉得此事颇为神异,当即决定动工兴建,所有大成殿的正梁和北面的橼梁全部拆换。
        修茸一新的大成殿高基重檐,栋宇宏敞,面阔六楹五间,进深也是五间,平面几近方形。殿内正中摆放着孔子手捧躬圭,头带十二旒冠,身穿十二章衮服的塑像。塑像两侧,以其弟子的德才和时代为序,分边以:子、哲、先贤、先儒等依次排位,”子“即是孔子的四大弟子颜回、曾点、子思、孟坷。他们的牌位作为孔子的东西配;”哲“为端木赐、朱熹等12人,他们的牌位东西各有6人,”先贤“为左丘明、程颐、程颢、林放等76人,东西两边各38人;”先儒“为董仲舒、诸葛亮、司马光、韩愈、范仲淹等46人,东西两边各23人。
        另外,大成殿殿内还悬挂着清代四位皇帝恭奉孔子的御书金匾:分边是康熙二十三年(1648年)御书”万世师表“;雍正四年(1726年)御书”生民未有“;乾隆三年(1738年)御书”与天弟参“;嘉庆五年(1800年)御书”圣集大成“。此外,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御制的”孔子赞“、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御制的”四配赞“石碑也立于大成殿内。
       1982年5月芜湖市政府将大成殿列为全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7月,大成殿升级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5 08:45: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25 08:50 编辑

不少晚清时期石雕物件散落在大成殿周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5 08:5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勤慎堂
在芜湖古城内,萧家巷是最为复杂的巷子,大致呈”十“字形,中间又生出许多支巷,错综复杂,陌生人行走其间如入了迷宫。萧家巷16号张勤慎堂虽是临街,但是想找到它,还得费上一阵功夫。
      张勤慎堂是典型的徽式院落,坐北朝南,略偏西,面阔三间,进深三进,占地面积380平方米,建筑面积545平方米。南檐墙两角安以石界碑,阴刻楷体”张勤慎堂墙界”,除了第一进门厅是单层建筑外,二进、三进均为两层楼房。门框和墙裙均为大理石砌成,门前比较开阔,正对着丁字路口,于风水有碍,所以门前原先有的一个壁照,上嵌刻“暗八仙”即道教八仙人物使用的法器,以此护佑主人能够逢凶化吉,福寿万代。檐墙东西两侧离地面一米多高的地方,各有一个蛙形栓马石,骑马至此,可将缰绳系在栓马桩上。
      张勤慎堂有两个独特之处:一是大门的开法比较独特,大门开在南檐墙中部,略向西斜,向内凹进一米,东西两侧向外突出,当是风水理念的产物。二是前檐墙体的做法比较独特,正面屋檐的墙面上部有数层叠涩,中间还有一道水波纹砖饰,它使建筑立面显得层次分明,轻盈生动又美观清新。
     正门上方有一块青石嵌砌的长方形石匾,俗称“嵌方”,既是一种建筑装饰,也可识标识主人的身份。如:“大夫第”、“河帅第”等,嵌方上原悬挂一块黑底黄字的楠木匾额,是清末洋务领袖张之洞亲笔题写的四字行楷,可惜今已不存。
     建造萧家巷16号的人名叫吕福堂,是19世纪60至90年代洋务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交际甚广,房屋奠基和落成时,许多洋务派的知名人士都来道贺捧场。清末重臣、洋务派首领、时任两江总督张之洞(1837—1909)还特意在江宁为新居题写了门匾。1920年,吕福堂全家搬离芜湖,张海澄购下此房,改堂号为“张勤慎堂”。新中国成立后,张海澄一家迁至南京。
    张勤慎堂建于清代晚期,张之洞两次调任两江总督,第一次是1894—1895年,第二次是1902—1903年,据此推测,张勤慎堂的建造年代应在此期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5 08:54:10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勤慎堂正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5 08:54:44 | 显示全部楼层
张之洞题字的匾额早已不存(红线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5 08:55:16 | 显示全部楼层
墙角两边的蛙形栓马石也是张勤慎堂的另一种建筑特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5 08:56:02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勤慎堂墙角两侧均有一处界石足够证明这座古宅主人的身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5 08:5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勤慎堂墙角两侧均有一处界石足够证明这座古宅主人的身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5 08:5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檐墙:檐柱与檐柱之间,叫檐墙。即建筑物外部的纵墙,习惯上称为檐墙。在前檐的叫前檐墙,在后檐的叫后檐墙。...后檐墙(有廊子的建筑也叫后金墙)则普遍砌筑,北方厚砌以防寒,南方可薄砌。后檐墙亦有做成防火墙者,多砌于后檐柱之外,也叫封护檐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5 09:0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25 09:03 编辑

特有的部分。明朝时特别流行,一般讲,在大门内的屏蔽物。古人称之为:“萧墙”。因而有萧墙之说。在旧时,人们认为自己宅中不断有鬼来访,修上一堵墙,以断鬼的来路。因为据说小鬼只走直线,不会转弯。另一说法为照壁是中国受风水意识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称“影壁”或“屏风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5 09:0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25 09:09 编辑

薪市街
薪市街东西走向,原街西起鱼市街,东至花街南端,与花街、南门湾一段成直角相交,长195米,宽5米,路面原铺以赭红色花岗岩条石,后来改为弹石路面,20世纪80年代改建为水泥路面,据《芜湖市地名录》(芜湖市地名委员会1985年编制)一书记载“薪市街---1616年建街,曾为柴、草集散地,故名。”但是,在现存芜湖最早的县志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的《芜湖县志--卷二--街市》中记载为“薪市街口”,此后,乾隆十九年(1754年)、嘉庆十二年(1807年)和民国八年(1919年)的《芜湖县志》中均有记载为“薪市街”,因此,使用现名应在民国八年(1919)以后。

                                  伍刘合宅

      薪市街两旁的房屋大多数为两层砖木结构楼房,具有典型的江南民居风格,12号曾是清末官府,中西合壁式样,十分显赫,58号曾是两位商人的住宅-----伍刘合宅,徽派建筑,阔绰气派。

                      清末官府(滕公馆)

      薪市街曾有药王宫,又称三皇宫,为芜湖有名的道观之一。还建有泾县会馆,1904年迁至罗家闸新馆,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泾县旅芜同乡会在原会馆内创办泾县公学,后更名为泾县旅芜高等小学附设国民学校,在薪市街办学达18年之久,直到民国十四年(1925年),更名为旅芜泾县私立小学后,因场地狭小,才迁至罗家闸的泾县会馆。

                                  药业公所

      薪市街也是一条商业街,因与南正街、南门湾、花街等连为一体,自古以来商业贸易十分繁荣,百货、土产、日用、杂货等各类商店摊铺应有尽有。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这里还有和记金隆兴牛肉面馆、顾顺兴酱作、广记棉布、鼎裕杂货好、鑫盛祥皮毛栈、裕成米厂、福顺祥蔑器等大大小小有名的商号百余家,其中吴祥泰伞店自从1888年5月开业,到1954年已在薪市街经营了长达76年时间,薪市街的商业活动可谓源远流长,直到1956年以后,才逐渐冷落下来。
      薪市街也是外国传教士最早涉足的地方,约在1880年,南京中华基督总会委派美籍传教士徐宏藻来到芜湖,最先在薪市街创设芜湖中华基督会,进行传教布道活动,后迁至鱼市街。
      20世纪90年代后期,薪市街因九华山路扩宽改造,被拆除了一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19 13:16 , Processed in 0.052522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