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蛟矶烟浪

[鸠兹古韵] 芜湖百年记忆-----古城的人文景观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19:3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19:4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季嚼梅故居



季嚼梅故居位于萧家巷3号,坐西朝东,后门通向花街,当初房主孙泽余造这座房子时,巧妙地利用了西高东低的地势,将临萧家巷的正门建在高高的台基上,因此,门楼看上去非常的高大。青石条垒成的石库门框,再配上两扇黑漆木门,透着一股森然不可侵犯的气势,非常符合季嚼梅将军的身份。
     季嚼梅(1888-1961),字勉斋,安徽无为县人,1916年8月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步科第3期,同期毕业的还有同乡好友,著名国民党将军徐庭瑶(1892-1974)。季嚼梅将军与徐庭瑶同在一个部队,相互提携,情同手足。1926年6月,北伐战争开始后,季嚼梅在国民党革命军总部任中校参谋,后任总部军械处上校科长,还兼任黄埔军校步兵科教官。1929年起先后任第四路军总部参谋处上校副处长、第四师参谋处上校处长、少将参谋长等职。1933年3月,蒋介石委派徐庭瑶为新组建的国民党政府第17军军长,任季嚼梅为第17路少将参谋长,参加了对日寇的长城古北口、喜峰口会战。1934年,军长徐庭瑶奉蒋介石之命远赴欧美等国,考察各国机械化部队的建设情况,季嚼梅将军受命代理徐庭瑶所任的第17军军长和保定行营主任,历时十多月,1935年冬。季嚼梅被国民党政府委任为中央军事参议院参议,领陆军中将军衔。1939年调38路远征集团军总部,参与了著名的昆仑关战役、滇西战役。
     季嚼梅将军还与合肥人、孙中山先生的卫士、蒋介石“五虎上将”之一的卫立煌私交密切。1943年11月,闲置在成都的卫立煌将军被将介石任命为中国远征军司令,接替陈城指挥在缅甸的中国军队与日军作战,卫立煌当即将季嚼梅召至麾下,请他出任远征军司令部高级中将参谋。
     抗战胜利后,季嚼梅不愿同室操戈,放弃了再南京的高官厚禄,卸任回到芜湖,住在萧家巷3号。正在东北担任“剿匪”总司令、东北行辕代主任的卫立煌三番五次为邀季嚼梅将军远赴东北,许诺让他当总参谋长,参加对共产党解放军作战,都被季嚼梅为身体不适等理由推掉。1949年,中国解放,国民党开始退出南京时,卫立煌还亲自来到芜湖邀请季嚼梅一同赴台湾享福去,然而,季嚼梅将军始终还是决定留在芜湖,一直到病逝。
     季嚼梅故居平面格局分为两大部分,东西分布,东楼坐西朝东偏南,面阔四间,进深两间。主体建筑是一处二进徽式平房,青砖砌筑,屋脊高挑,两进房屋连成一个巨大的“回”字形,中间有一个“四水归堂”式的天井。天井的东西两侧各有一扇两米多高的屏风,木框外面包着铁皮,再用铁钉在铁皮上面钉出各种图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19: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米市街




昔日繁华的米市街渐渐远离了米市交易的喧嚣声




小巷两旁依旧保持着多座民(国)清(末)时期深宅大院



米市街形成于明代,甚至更早,清康熙《芜湖县志》在“县西大街”栏内已记载有“米市街”。传说东吴名将周瑜在此囤集米粮,故名米市街;另外一种说法是此街曾因米行云集而得名。
        米市街为东西走向,东起东内街,与花街、十字街成直角相交,西至原后家巷,与油坊巷相连,并与太平大路垂直相交,全长170米,宽4米左右。
米市街虽然历史悠久,但却在清乾隆、嘉庆和民国的《芜湖县志》上消失了,继而出现的是一条名叫“刡子街“的街巷。刡子街又名刡子巷,因此街与花街相连,以出售竹制的妇女梳子用具”刡子“而得名。但是,民国八年《芜湖县志》”城图“上标明的刡子街与今天的米市街为同一条街道。所以,此街恢复使用米市街的名称。应在民国八年(1919年)以后。
       米市街在清代、民国时期曾是稻米销售中心,芜湖地处江南水乡,周边地区素以盛产稻米而闻名,清嘉庆和道光年间已有垄坊二十余家,集中在毗邻的古城的大垄坊、仓前铺一带。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芜湖成为全国四大米市之一以后,来粮输出量每年多达五 百多万石,民国八年(1919年),因连续两年丰收,增至八百多万石,从业人员多达万余人,那时大小垄坊生产的米面除经长河(今青弋江)水运输出外,许多米面都是进入宣春门(东门),经东门大街和安义街,运至米市街交易,以至米市街声誉鹊起。

                                                                                                                                      相关资料
四大米市:中国历史上,曾因大米集中交易而形成了“四大米市”。长沙、无锡、芜湖、九江这四大米市均在江南,又被称为“江南四大米市”,这四大米市有的如今依然焕发青春。“江南四大米市”是在旧时农业商品经济不发达过程产生的,对促进当时的粮食生产、流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给当地的社会发展、农民生活和商业经贸有很大的提高。有着共同的沿江交通便利、粮食生产丰富和商贸流通发达的优势。之于“四大米市”的排序,无锡和芜湖各说其在首位,这些现在都没什么意义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19:5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华牧师楼


      华牧师楼为中西合式建筑,坐北朝南,青砖砌筑,面阔13.5米,进深18.7米,占地面积253平方米,建筑面积684平方米,共四层,每层有正房五间,一、二、三层楼为当年教会牧师居住的宿舍,四楼的高层明显矮于其它的三层,用作储藏室,兼作隔热层。楼内全部为木地板。除一楼外,其余每层正南面都有一个三十大阳台。

    华牧师楼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在历经八十多年风风雨雨之后,成为芜湖古城唯一的外国宗教建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19:5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基督教在芜湖传播时,起始于19世纪中叶,中华基督会是其中人数较多的一支,也是比较重要的教派。据1993年《芜湖县志》记载,先后负责芜湖中华基督会工作的有周孝成、李卓吾等,另外,美籍传教士华思科夫妇、涂美英
、陆清兵、史密斯夫妇等。也都先后在芜湖进行过传教活动。

      芜湖基督教的教会活动甚为活跃,教徒总人数至上个世纪初达到二三百人之众,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聚会地点显然不能满足教会展开各种活动的需要,故当时的中华基督教会先后在后家巷、天平大路等地购置了一批土地,建成教堂和住房,供教会使用太平大路17号的华牧师楼,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上个世纪20年代初建造起来的,西边有一圆门与中华基督教会创办的励德学校相通。由于建成后,美籍传教士华思科夫妇是第一个入住的,所以至今,当地的居民仍将此楼称为”华牧师楼“。这对异国夫妇历尽坚辛万苦来到中国,来到芜湖这座江南水乡之城宣教办学,太平大路上可以经常看见这对蓝眼睛、高鼻梁的外国人身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19:55: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内街是芜湖古城内最古老的街道之一,明万历三年(1575年),芜湖为防倭寇和盗贼而建的城垣时,已形成街市。因这条街位于县衙东边,直通县城东门----宜春门,故始称:”县东大街“。到了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芜湖编修县志时,被称为”东门大街“,其中”自萧家巷至旧千总署又名“安义街”,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靠近城墙的一段街道始称为东内街。
       东内街为东西走向,东起环城东路,西至米市街,与花街、十字街成直角相交,萧家巷与罗家闸两条街巷与其垂直相通,形成“十”字,长345米,宽3米左右,原为弹石路面,20世纪80年代改为水泥路面。
       东内街南临孔庙(文庙),北临关帝庙(武庙),文武两庙,南北耸立,夹街对峙。街西头北侧曾建有道教的城隍庙。民间一直传说,该庙是全国最早的城隍庙。建于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年)。城隍庙里,一年四季香客如云,鼓乐阵阵,终日香火燎绕,因此,此街被人们视为“风水宝地”,成为当时城内最繁华的地段之一,昔日商贸活动十分活跃,香烛店、炒货店、米店......店店相接,酱坊、染坊、垄坊......随处可见,裁缝店、剪刀铺、鞋铺、山货铺......挤满街面。使得东内街热闹非凡。
       东内街在芜湖教育史上占有突出的位置,清同治九年(1870年)时任芜湖道台的吴坤修将鸠江书院移到东内街中断南侧(今罗家闸小区),鸠江书院的前身是中江书院,创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有徽宁池太广道道伊李世杰率乡绅捐资,始建于河南蔡庙巷。光绪十八年(1875年),恢复中江书院名称,学生来自皖南28个县。光绪十八年(1892年)至二十四年(1898年),袁昶出任徽宁池太广道期间,对中江书院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与关心,扩建了书院规模,捐银4000两为书院购置新书。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皖南道员刘树屏将中江书院改名为"皖南中学堂“,并附设小学堂,开创芜湖近代官办中小学教育的先河,书院在东内街办学长达133年,直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年底,才搬出东内街,迁至赭山,以后,八易其名,逐步发展成为今日的芜湖市第一中学。民国元年(1912年),清进士、安徽省议会会长吕志元又联系江苏补用知县、郎溪人陈应绶等人,在中江书院旧址上创建一所中学,即芜关中学。前后在东内街办学长达34年,1954年入芜湖市第二中学。抗战期间,芜关中学下迁至南陵、歙县办学,其间,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在原芜关中学校舍设立省立芜湖中学。1964年,芜湖市教育局在芜关中学的旧址上创办东内街小学,20世纪90年代,并入罗家闸小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0:04:04 | 显示全部楼层
南门湾




南门湾是芜湖最古老的商业街之一,形成于宋代,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明万历三年(1575年),芜湖为加强防卫,再次修筑城垣,历时五年,于万历八年(1580年)建成。街口正对城南门--长虹门,由南门进城,沿街缓行百二十步,就需拐弯而行,故此街被称为“南门湾”。
    南门湾街原来呈“T”字形,长约130余米,宽约3米多。民国八年(1919年)之前,命名为“南门大街”。东与儒林街相接,西头转过一处小弯折向北与花街、薪市街相通。南门湾建成后,历代都曾进行过多次整修,始终保留着古色古香的风韵。
南门湾街道两旁多为两层小楼,砖木结构。一般都是前店后宅,鱼鳞瓦顶,既可遮阳,又可挡雨。自古以来,街道两侧商铺林立,顾客盈门,人流如潮。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南门湾街道两边商店依然是一家挨着一家,一家连着一家,著名商店有:永森酱作、王义记肉业、张祥兴烟店、同泰豆腐店、仁泰烟庄、万记裕大祥调味品、民生机面店、新光照相馆、泰昌五洋、瑞昌杂货、明记百货、鸿发棉纱、人人理发店等。
    南门湾还留传着著名学者胡适、报人张恨水的故事,民国初期,张恨水在芜湖《皖江日报》任副刊主编,一天,他和好友张友鸾在南门湾游览时,遇到三位卖菜、卖花、卖桃子的村姑。他们发现村姑门长相可人,有意思想逗逗她们。便要喝村姑门对对子。谁知,三村姑先后出了:“空心菜菜心空心空菜菜不丝”,和”菊傲霜梅傲雪谁言菊后无花赏“两幅上联,都难倒了张恨水和张友鸾两人。最后,三村姑又以芜湖地名为题出一幅上联:”集益里集思广益;冰冻街火药房移冰就火;芜湖虽小有十九道门“。请张恨水他们对下联。张恨水和张友鸾面面相觑,苦思了很久,始终对不上下联,趁着街上人多,悄悄地走开来,留下了一段轶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0:0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0: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平大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0: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华牧师楼(美籍传教士华思科旧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0: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数学大师钟家庆故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0: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大师段熙仲旧居(段谦厚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0: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芜湖古城古建筑代表之一的俞府在小巷内鹤立鸡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0: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潘家“六大屋”

清康熙《芜湖县志-卷二-街市》“县西大街”一栏中,名列其首的就是“太平路巷”。此后,清乾隆和嘉庆《芜湖县志》中均记为“太平路巷”。民国《芜湖县志-地理志-街巷》中仍然记为“太平路巷”,但在这本县志的“城图”中却标明为“太平大路”,并还先后被取名为高埂头、太平街。解放后,恢复使用“太平大路”的名称。
     太平大路位于昔日县衙署西南侧,主巷为南北走向,南从米市街起,北至九华山路止,中断与十字街相交,全长190米,宽2米,原为弹石路面。今为水泥路面。
     太平大路是昔日县城中心的一条街道,在明代之前已经形成,不过那时为无名小巷,后来取名为“太平”,寓意“天下太平”、“太平无事”的意思,寄托人们美好的愿望与祝福。太平大路东侧是昔日“丰备仓”遗址,早已为民宅所替代,白墙黑瓦,马头防火墙错落有致,呈现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
     然而,太平大路并不太平。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和万历二年(1574年),盗贼前后两次经过这条小巷,窜入县衙金苦、库,盗窃12800缗铜钱,官府损失惨重,导致兵备副使被撤职查办。明万历八年(1580年),芜湖城墙建成后,这条无名小巷始被称为“太平路巷”。1937年12月,芜湖沦陷后,日军踏进这条小巷,占据了天平大路4号的俞府,作为日军军官的指挥所,给周边的老百姓带来诸多的惊恐和威胁。
    太平大路北端原有一座白衣庵,据残碑记载,为乾隆年间所建。庵北还有晚清翰林宅第,三进大屋。后通九华山路,以及芜湖中药名医李少白故居,这三处建筑均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和2012年古城改造被拆除。
    如今,在芜湖古城的太平大路上还保留着俞府、潘家“六大屋”(潘锡恩故居)、段谦厚堂(段熙仲旧居)、华牧师楼(美国传教士华思科旧居)、钟家庆故居等优秀古建筑,让前来寻古的游客们流连忘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0: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24 20:23 编辑

河洞巷
富有建筑特色的“老虎窗”

        河洞巷原名为河鲀巷,最早的记载见于清乾隆十九年《芜湖县志》,以后,嘉庆和民国《芜湖县志》上都有同样的记载,是因此巷出售河豚而得名。民国以后,因此巷地势低洼,形似河洞而更名为“河洞巷”。
       河洞巷南从薪市街起,北至米市街止,全长225米,宽3米左右,原为条石路面。在河洞巷北端有一段曾名财神巷(明清时期,财神庙为各地主要建筑之一,古城内就有四座财神巷)。民国八年《芜湖县志》上清楚地写着“财神巷在河鲀巷口”。

老虎窗,又称老虎天窗,上海俗语,指一种开在屋顶上的天窗(dormer)。也就是在斜屋面上凸出的窗,用作房屋顶部的采光和通风。上海开埠后,不少英国人来上海居住,他们带来了英国式的建筑。而地处北欧的英国气候寒冷多雪,为了避免积雪对建筑物的压力,他们的房屋大多为高坡度、尖顶样式,为了增加采光和通风,又在屋顶上开设了许多屋顶窗。英文屋顶为“Roof”,其音近沪语“老虎”,于是,这种开在屋顶的窗就被洋泾浜英语读做“老虎窗”。20世纪20年代后,随着上海住房困难的加剧,上海人就利用石库门住宅的二楼空间较高及有斜屋顶的特点,在二层与屋顶之间加建阁楼,为了增加阁楼的采光和通风,也在屋顶上开窗,这种窗也被称之为“老虎窗”。因此,现在“老虎窗”一般多指上海石库门住宅中的屋顶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19 13:08 , Processed in 0.049404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