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嘉杉来了珞珈山! 武大“上新”最大26岁最小13岁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12日07:11 来源: 楚天都市报
武大昨迎七千余名本科新生
珞珈山下 骆嘉杉遇上樱花雨
昨日,武汉大学迎来7242名本科新生。还未开学就已成为学校名人的骆嘉杉(右)和廖樱花雨同学,相遇在樱花大道。 楚天都市报记者黄士峰摄
骆嘉杉(左)和廖樱花雨在武大樱园合影
□楚天都市报记者 柯称 视频:向莹 彭柳刘 杨凝寒 通讯员 吴江龙 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 黄士峰
“武汉大学,命中注定遇见你。”昨日,武汉大学迎来7242名本科新生报到。在楚天都市报记者牵线下,还未开学就成为全校名人的骆嘉杉和廖樱花雨同学,在珞珈山校园里的樱花大道上碰面了。两人各自讲述了名字的由来和与武汉大学的奇妙缘分。
骆嘉杉带父母重游江城
“我的名字是爷爷取的,取自他曾经守护的舟山群岛上的洛迦山。真正和武大结缘,是我初中的班主任告诉我,武汉有个珞珈山,考上武汉大学就能去珞珈山。”这段话,骆嘉杉至少重复了十次——经楚天都市报率先独家报道后(详见8月23日A03版),骆嘉杉成了学校名人,报到时被各路媒体轮番采访。
武汉大学校长窦贤康院士,来到梅园小操场迎新时,听到记者说起骆嘉杉,也满脸笑容地说道:“骆嘉杉我知道,你们的报道我看到了。”他打趣地说,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时,感觉就是,“他要是不来我们学校,那真对不起自己的名字。”窦贤康在去往下一个迎新点时,专门和骆嘉杉留下了一张合影。
“来到心心念念的武汉大学,感觉比自己想象中更美,也比想象中更大,看来是必须要买一辆自行车了。”骆嘉杉说,他和父母提前几天就从北京来到武汉,故地重游了初中时曾去过的黄鹤楼,还去省博近一步了解了湖北的历史。
另一位特殊的新生名叫廖樱花雨,来自湖南省华容一中。廖樱花雨的名字从她出生时,就代表着一种期望——她的父母初中毕业时成绩优异,却由于家庭原因放弃了进入高中,考大学的机会。父母给孩子取名“樱花雨”,希望她有浪漫、美丽的一生,能考进武汉大学切身感受樱花雨的美好。
廖樱花雨真正来到武汉大学,却不是因为父母之命。她说:“真的是很神奇的一种缘分吧,我也说不清为什么,在填报志愿的最后一天,临时把武汉大学换到了第一志愿,就这样被录取了。”
第一次走在樱花大道上,廖樱花雨憧憬着明年春季赶快到来,她还想加入武大莎士比亚剧社,想尝试微软技术俱乐部,想学游泳,想一整天一整天地泡在武大图书馆里。
援鄂医生孩子想捐奖金
和骆嘉杉、廖樱花雨不同,武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生蒋逸博,初一时就随父母游览过武汉大学,那时父亲一句“以后干脆报武大吧”,时隔6年后成为现实。
来自湖南长沙的蒋逸博,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他的父亲、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蒋铁建,是湖南援鄂医疗队的一员,从元宵节开始,在武汉奋战了55个日夜。
高考填报志愿时,蒋逸博第一志愿提前批就选了武大,这也是他们一家人的心愿。蒋铁建说:“得知录取消息时,我非常激动又感动。年初的武汉抗疫逆行,不仅影响了我,也影响了孩子。我们全家和武汉、武大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真的是一次援鄂行,一生武汉情。”
这次重返武汉,看到恢复车水马龙的街道,蒋铁建感慨万千。他希望蒋逸博好好学习,将来继续读硕、读博,成为武大的优秀学子。
根据武汉大学的政策,援鄂医疗队成员子女,考上该校后可获得一万元的助学金。蒋逸博告诉记者,一家人商量后决定,拿到助学金后就捐献出去,“爸爸说救死扶伤是他的职责,希望把这些钱捐给学院,或者更需要帮助的困难学生。”
——————————————————————————————————————————
6个多月前防护服上写下“我在武汉等你” 安徽援汉医生昨送儿子武大报到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12日07:34 来源: 长江日报
9月11日,姚玉学与儿子在武汉大学校门前合影。
2月24日,姚玉学在防护服上写下“儿子我在武汉等你”。
9月10日,姚玉学一家抵达武汉。
9月10日,姚玉学来到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给儿子介绍当时的工作情景。
援汉回家后,姚玉学父子经常很有默契地背对背看书学习。
疫情期间,姚玉学所在的医疗队,每人都收到了一封小学生的信。由于时间关系,他当时没来得及回信。这次来武汉,他找到了刚升入六中上智中学曾经给他写信的冯子璇同学,亲手把回信交给了她。图为9月10日,姚玉学与冯子璇(第三排右一)在教室合影。
在照顾新冠肺炎病人时,姚玉学与赵阿姨结下深厚的情谊。这次送儿子到武汉上学,赵阿姨知道后,一定要见面。9月10日,两人见面后紧紧拥抱。
姚玉学抗疫纪念册上,每一页都写着当时为他们提供后勤保障的武汉志愿者的祝福。
“在武大闲庭信步不是梦!”11日早上8时,天朗气清,安徽援汉医生姚玉学、妻子黄卫琴和儿子姚可从酒店出发前往武汉大学。今年高考,姚可以660分被武汉大学测绘专业录取。
当天,是姚可报到的日子,也是姚玉学心心念念期盼的日子。
■ 防护服上写下“儿子我在武汉等你”
11日上午9时,一家人抵达武汉大学,没有急着赶往报到点,而是在校园门口合了张影。姚玉学略显激动:“支援武汉时,曾和儿子定下‘樱花之旅’。今天,约定真的实现了。”
6个多月前,姚玉学作为安徽省第七批援汉医疗队队员,对口支援武汉中心医院后湖院区。在正式入驻前一晚,他写下一封近2000字家书寄语儿子:“我在这里等你,希望你能更加刻苦考到武汉来,听说武大的樱花很美,我想等你来,带着我在武大的校园里闲庭信步,自由呼吸。”
在汉战疫期间,姚玉学还在防护服上写下一句话:“儿子我在武汉等你。”
■ 儿子受激励奋力考上武大
对在安徽宣城中学上高三的儿子姚可来说,考武大并不是他心里最初的想法。“怕自己考不上,高三上学期有几次摸底考试,凭那时的分数考武大还有点悬。”姚可坦言。
收到信后,姚可憋着一股劲,默默努力。“爸爸在武汉抗疫,我在家里不能给他丢脸,他在武汉等我,我一定要过去。”
高考成绩出来后,姚可高兴地说“应该可以冲刺武大了”。填报志愿时,他毅然决然选择了武大。
■ “武汉太多人和事感动我”
“终于回武汉了。”送儿子来报到,姚玉学一家三口提前一天到汉。10日,姚玉学专程前往离开近半年曾经战斗过的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给儿子介绍当时的工作情景。
他还去看望了与他一直保持联系的赵阿姨。见面时,赵阿姨紧紧握住他的手:“生病期间没有你全心全力照顾,我不会这么快康复,待我如亲人啊。”
“大家都把我当亲人呀”,他感慨,志愿者司机每天不计报酬接他上下班、武汉学生冯子翔写信为他加油鼓劲……件件事、每个人,都让他动容。
经历这些,姚玉学便更想激励孩子上武大,让他感受这座城市的不屈不挠。
文\长江日报记者李杏 图\长江日报记者贾代腾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