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2814|回复: 3

[龙城轶事] 往事越千年———工业摇篮话城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20 03:03: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江东之州,常州为大”。早在盛唐,常州就是中国经济文化名城,成为“三吴襟带之邦,百越舟车之会”的交通枢纽;清末沪宁铁路开通,常州位于铁路中段,客流、物流繁忙,成为集散转运中心。“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江南财赋甲于天下,苏、松、常、镇课额尤冠于江南”。常州是历朝中央政府财政的重要来源地区,到了清代仍然是对国家赋税贡献最大的地区之一。而常州城西历来都是常州的经济中心,千百年来对常州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盛唐时的“中吴要辅”

  进入唐朝,江南的农业和手工业在南朝齐梁时期稳步前进的基础得到长足的发展,导致了商业的兴盛和城市的繁荣,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赶上并超过了黄河流域。唐朝时,江南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自发产生的贸易市场,设置在县城以外的人口稠密区,这些集市称为“草市”。常州有望亭市、洛社市、竹塘市、利城市、申港市等,晋陵县和武进县还有许多“草市”。大运河开凿后,常州成为南北粮运集散中心和全国的米市之一。据《新唐书》记载,唐元和(806-820)间,常州剌史孟简除在府城西开凿了南通运河、北达长江的孟渎(即孟河),能灌田4000余顷,还在无锡开挖泰伯渎。常州手工业有纺织(绸、布)、造纸、造船、竹器、漆器、编织、毛织、茶、酒等。唐朝前期常州给朝廷的贡品为紫纶巾、红紫二色绵布、折造官端绫绣。唐朝诗人元稹诗中就有“新妆巧样画双蛾,慢裹常州透额罗”的诗句。唐后期常州贡品为绸、绢、红紫绵巾、紧纱。常州是全国15个造纸中心之一,常州还是江南最重要的产茶地之一。唐肃宗(756-761)时,李栖筠出任常州剌史,他将“芳香冠世”的紫笋茶进贡于朝廷,于是“晋陵紫笋”成了当时闻名全国的上品茶叶,成为宫廷贵族的名贵饮品。每年常州、湖州剌史会于阳羡(今宜兴),造茶修贡,并将贡茶经常州南郊送毗陵驿,再解送京城长安(今西安市)。这条运输贡茶的道路,称“茶山路”,即今天茶山街道(原茶山乡)的来历。唐时常州有四个驿馆,毗陵驿、水西馆、无锡驿、望亭驿。唐、五代时期江南桥梁建没主要集中在常、明、苏、湖等州,江南共新建桥梁77座,常州占26座,数量遥居诸州第一。

  唐朝时江南的贸易港主要集中在沿海和长讧沿岸,常州独持的连江通海的地理位置,吸引着外商的到来,常州港成为当时最有活力的港口之一。来江南经商的外国人被称为“胡商”、“商胡”、“胡贾”等,他们人数众多,分别来自高丽、新罗、日本、百济、大食、波斯等国。常州是外国海船最希望到达的目的地之一。李栖筠为常州剌史时,常州城下“海夷浮舶,弦发望至”。

  工商业的兴盛带来人口的集聚。唐玄宗天宝(742-756)中,常州已经有户102631,人口694000多,每户约6.7人,其时常州共辖5县,平均每县约20500户;常州有郭下州县两个(相当于直辖县区),即晋陵和武进,两县总户数在45000至50000之间;常州城内约有17000至21000户左右,常州城内人口大约在13-14万。唐代常州城已是名副其实的“中吴要辅”,江南的一个大城市了。

  常州版“清明上河图”

  清朝前期经过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国力增强,史称“康乾盛世”。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在平定了吴三桂叛乱后,又削平了南方的动乱,这时海内统一,河清海晏,便开始了南巡。从1683年到1784年这101年间,康熙和乾隆曾各有6次下江南。据道光《武进阳湖合志》卷首《巡幸恭记》载:1683年“十月二十有五日巳时(9时至11时),御舟(康熙龙船)经临常州,御乐前引,万骑夹岸南行,文武诸臣率阖邑在籍候补、候选诸臣跪送于西郊,各官恭送御舟至东郊外,万民观者皆呼万岁”。“康熙御舟至东门外三官堂岸少停,皇上登岸眺览,抽矢而射,无不中鹄”。这时常州儿童排队走到龙船前想一睹皇帝尊容,皇帝侍卫持戈阻拦,康熙令侍卫不许驱赶儿童,并命随从将水果和糕饼掷到岸上,任孩子们拾取。看到这一幕,康熙非常高兴,二十八日,“圣驾自苏州回銮,过常州府,文武诸臣率阖族候选诸臣跪送于西郊,时满途灯烛辉煌,照耀如同白日,父老扶杖欢迎”。

  1705年3月16日,康熙南巡过常州,“存问耆老,出樱桃赐之”;赐太平寺僧匾额,御书“太平兴国寺”。

  1751年2月16日,乾隆恭奉皇太后南巡过常州,“谕祭吴季子(季札)祠,赐‘清徽绳武’匾额,谕祭原任户部尚书赵申乔(状元赵熊诏之父)祠,赐‘素絲亮节’匾额”。1762年2月19日,乾隆恭奉皇太后由毗陵驿上岸,骑马由朝京门入城至万寿亭登舟,圣驾至天宁寺拈香,御赐匾额“龙城象教”,对联“合相证三摩光融西竺,众香超万有界现南蘭”。并在今东坡公园万寿亭“献岁恭逢皇太后七旬万寿”,作《御制过常州诗》。常州知府为迎合乾隆,将东坡洗砚池由前北岸藤花旧馆移至东坡公园今址。公园内的“乾隆御碑”,今仍历历在目。 

  两年前,被称为常州版“清明上河图”的《康熙南巡图》(常州卷)在美国凤凰城博物馆发现,曾激起常州市民的极大兴趣。这轴绢本设色长卷,由随同康熙南巡的大画家王石谷亲手绘成。王石谷对常州非常熟悉,并经常到常州游览,他曾在常州“近园”和“半园”雅集,与恽南田等常州画家结为好友。从这轴图的高清影印件上,我们可以看到300年前常州城西的繁华盛景,龙舟从大运河畔奔牛镇万缘桥迤逦向东,文亨挢、花市街(篦箕巷)、米市河、朝京门及瓮城和海烈妇祠尽收眼底。这幅气势恢宏的卷轴真实地记录了常州当时的城市面貌,令今天的常州人激动不已。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运河两岸商铺林立,旗幡飘扬,行人、商贾、朝奉、妇女儿童及芸芸众生各司其事,各色人等栩栩如生;更有运河两岸阡陌纵横,农田桑麻郁郁葱葱,好一派锦绣江南魚米乡。

  西城,常州的工业摇篮

  常州的城西地区,历史上就商贸繁荣,是当之无愧的常州工业的摇篮。这里孕育了常州四大行业——“木、豆、钱、典”,是朝廷供品“宫梳名篦”的产地,还是常州机器制造业和酿造业的发源地。

  从清末到民国,常州城西地区依托大运河的舟楫之利,民族工商业得到长足发展,以机器制造业、粮食加工业、酿造业和饮食服务业为主,行业众多,门类齐全。到1948年底,全区共有行业87个,1589个工商户,手工作坊1035个。大运河两岸的粮行、豆行、木行、堆栈林立,大运河内的木排从西仓桥一直延至新闸连江桥。常州近代民族工业以1913年创办的厚生机器厂和1920年的万盛机器厂为规模最大。1927年的平民工艺厂,已有戽水机、织布机、纺织机等产品。1934年的协丰油厂、1935年的溥利油厂成为全国知名榨油大厂之一。据1948年统计,常州城西计有铁工厂、布厂、油厂、米厂、砻坊等99家。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西门西仓街鼎泰元冶坊由薛昂千开设,生产犁头、井罐、铁锅等,产品畅销苏、皖、浙、闽等地,为全省五金器具业之首创。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西仓街同源吉冶坊成立,与无锡王源吉为兄弟冶坊,1930年创出名牌铁锅,注册双吉牌,质优价廉,独占市场。1957年同源吉冶坊与鼎泰元合并为鼎泰元冶厂,后更名工农锅厂。双吉牌铁锅改名双生牌,经工艺改革,质量不断提高,1965年江苏省11家锅厂评比中名列第一。紧挨着鼎泰元冶坊的是薛天兴皮行,店主薛锦元就是张太雷的外祖父,1898年张太雷即诞生于此。张太雷幼时曾长期生活在外祖父家,1906年秋天,张太雷考入石龙嘴半岛上的西郊两等小学堂。石龙嘴位于大运河与南运河分水处,是两河常年冲积成的一个带状半岛,至少在500年前就已形成,又称“龙舌头”。它三面临水,沿河边由岩石砌筑成弧形驳岸,巨碑镌刻“江湖汇秀”四个大字。这块石碑连同“挡潮碑”现已被发现,但是“江湖汇秀”四字已磨平。小学堂最初设在原西郊书院(又名汇秀书院),张太雷少时每天从西仓街走出,爬上南运河上美丽高耸的石拱普济桥,经米市湾进入石龙嘴,沿途只见粮船、堆栈和码头工人肩负沉重麻袋的背影,给少年张太雷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1913年9月,江苏农会会长、省参议员、武进水利局长奚九如创设厚生制造机器厂。厂名源于辛亥革命口号“通商惠工,厚生利用,国基永奠”句。建厂时资本为15000银元,占地12.5亩。奚九如少年得志,曾中秀才,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办事精明练达,为前清进士、辛亥革命常州民政长屠寄所宠爱。奚九如是对常州工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人,他借助上海求新制造机器厂著名领班和头脑蔡世坤、杜桂生等人的技术和管理力量,在西门锁桥湾永宁寺旁建厂。奚九如靠砻谷机、碾米机起家,很快仿制成功5匹、8匹火油引擎。其企业发展速度和规模在沪宁线上鲜有其匹,在1929举办的西湖博览会上,奚九如选送的28匹和8匹狄塞尔柴油机,因“品质优秀”,在工业馆展出所6774件展品中夺得“优等奖章”。

  20世纪30年代,常州的棉、纺、染、织业已初具规模,手工纺织遍及城乡,棉织机械的需求与日俱增。刘国钧大成纺织染公司生产一再扩大,获利丰厚,大成与其他纺织工厂因设备维修,需要大批新织机。这也为厚生制造机器厂提供了发展契机,厚生厂曾一次售给内迁武汉的大成四厂织机200台。可以说常州机械工业与纺织工业相辅相生、互利互惠,取得了双赢。1937年11月29日日军侵占常州,厚生厂惨遭焚掠,从此一蹶不振。据1933出版的《中国实业志》记载,这段时期“上海设立大小机器总厂在二百廿家以上,后因小厂出品欠良,苏、常各地机器厂乃应时而起,厚生制造机器厂的创办,得益于1902年创设的上海求新制造机器厂的催化”。1955年厚生厂等机械厂合并成常州机器厂(即常州柴油机厂前身),为后来常州的许多机械厂的创立提供了技术力量。可以说,奚九如创办的厚生制造机器厂是今天常州制造业的奠基石,2013年将迎来它的百年诞辰。

  吴葵秋(名吴康,号时中)也是对常州机械工业和教育发展有贡献的人。吴葵秋是留日博士,实业家,曾创建公信堆栈、新商和新华轮船局。1906年张太雷就读的石龙嘴“武阳公立西郊两等小学堂”,就是由吴葵秋创建并首任校长,薛锦元堂弟薛念祖(清六安县知县)和潘鸣球(河南省知县)发起并资助。吴葵秋是张太雷非常敬重的校长,张太雷离校后每次返家总要到吴校长家拜访、恳淡。1914年吴葵秋在米市河创办大赉米粉厂,为市内用动力磨粉之始。民国初年常州所用的碾米机、磨粉机、轮船及发动机多数需依赖进口,为了发展常州的地方工业,1923年他命其子吴大珂就读同济大学机师科。1931年吴大珂在米市河大赉米厂后部创建大可机械厂,1947年改名时中机器厂,公私合营后并入常州通用机器厂,即今天的常州机床厂。1942年吴葵秋还创办了“武进县私立西郊中学”,1956年由私立转为公立,改名常州第五中学。

  进入民国后,西门的工商业可谓一片欣欣向荣。1912年常州最早的留学生之一庄中希在双桂坊创办武进电话公司,任经理。武进电话局设在西门庄家场(邮电路南口),1913年农历二月初二通话,总机有50号,用户30家。1912年常州粮行、豆行、堆栈业兴起。1913年粹化女校教师李静珊在府城隍庙创办中国第一所女子职业学校。1918年建文在桥,西门新马路(即怀德路)筑成,同年怀德桥筑成。1919年西门外协丰油厂建成,年生产能力近万吨。1920年新西门创办万盛铁工厂。1922年西门各厂先后添置电动力设备,其中溥利、协丰规模最大,拥有海饼铁车200部,日产豆油100吨。1926年卜恒顺梳篦厂生产的“白象牌”梳篦在美国费城召开的国际博览会上获金质奖。1927年平民工艺厂在东横街创办,与厚生、万盛等机器厂同为地区内较大的机器五金厂。1928年建钟楼,高30米,顶层设消防瞭望台及自来水箱,南北两面设置罗马字大时钟(20世纪60年代因倾斜而拆除)。1932年三和布厂在三堡街创办,1936年更名为恒源布厂,后又更名为恒源畅厂;1966年定名常州第五棉织厂,1980年更名常州第五毛纺织厂,其“童鹰牌”腈纶立绒毯1983年获纺工部优质产品奖,远销17个国家和地区;现为“运河五号”创意街区,街区保存了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各个时期的厂房、办公楼、机器、烟囱和水塔等,是常州年代跨度较长的工业遗产群,有较高的文物价值,目前,恒源畅厂旧址已被江苏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34年,协丰(即后来的常州油厂)、溥利(后来的立新厂)两油厂引进立式水压圆型海饼铁车机后,每日加工大豆达5000石(约71万斤)。

  1937年10月12日3架日本飞机在怀德桥豆市河上空盘旋,对河内来往船只狂轰烂炸,10多人被炸死,伤者甚多。11月29日常州沦陷,常州粮食业遭空前浩劫,粮行、堆栈、米、面、油厂有40多家被抢,被抢粮食3400余万斤,常州米市和豆市从此萧条。停在大运河养护的大批木材被日军抢掠,常州木业从此不振。刘国钧在运河边的大成二、三厂也遭日机轰炸,厂房和设备惨遭炸毁,损失惨重。

  

  往事越千年,大运河水依然是后浪推着前浪,不舍昼夜。靠着大运河的恩惠和历代常州人的勤劳与智慧,今天的常州已是“长三角经济圈”的重要成员和中国工业名城。当面对一个崭新的快速发展的常州时,我们不应忘记常州西门作出的历史贡献。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20 08:4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喜欢这类历史 古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20 12:5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不可磨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20 12:5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不可磨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23 07:54 , Processed in 0.035890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