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5304|回复: 24

[原创影像] 杨立看常州----舣舟亭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17 14: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自杨立博客

http://yangli.1946.blog.163.com/ ... 975620129163310407/




常州古运河畔东坡公园内的舣舟亭是常州人纪念苏东坡的标志性古建筑。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7 14: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最早的舣舟亭始建于北宋崇宁元年(11O2),南宋咸淳四年(1268)史能之修的《咸淳毗陵志》有明确记载,约在东坡死后半年时,距今已有910余年。舣舟亭初建的位置在当时的通吴门街南临古运河边。《毗陵志·晋陵县境图》,标明舣舟亭位置在罗城东门(即通吴门)内:“舣舟亭对光华亭。”又记:“光华亭在通吴门街北。”

舣舟亭原为竹亭,损后改为竹木结构。年久又损,遂以砖木改之。明万历九年(1581年),常州运河改道罗城城濠,原来的河面即筑“文成坝”,而舣舟亭必须临立运河,因此南移到今舣舟亭址,立柱用石以求永固。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四次亲莅此处以“舣舟亭”为题咏诗。其中特别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高宗二下江南时,舣舟得以重修,对周围一并修葺,成一景苑,并题“玉局风流”匾额,后毁于太平天国兵燹。就在这次乾隆南巡中,钱维城随驾侍从到舣舟亭,作《东坡舣舟亭图》,乾隆附图题诗。此图为舣舟亭描绘了确切位置和景貌,实为一件文物珍宝。

钱维城(1720一1772)原名辛耒,字宗磐,一字幼安,号稼轩、茶山、幼庵,常州人。l8岁中举人,乾隆十年高中状元,年仅25岁,后官至刑部侍郎。他工诗文,善书画,曾供奉内廷,为当时画苑领袖,极享盛誉。其画多由乾隆亲笔题诗,故历来为宫廷珍藏。

本邑著名文史专家戴博元先生对《东坡舣舟亭图》有详尽描述:

“全卷绘山石亭池,林木馆舍,外垣长堤沿河而筑,傍堤泊一官船;岸左苍松下拳石相垒间,一四角尖顶古亭屹立,即舣舟亭。亭后一片修篁,清翠掩映。亭西有垣墙,门内堂屋栉比,廊廓宛然。对面临河墙内为两层重檐结构的万寿亭,它与舣舟亭隔墙相望,登高可览运河胜景。亭下溪水一曲,流水潺潺,逶迤于左右山石间。不远处一板桥飞架对岸,蜿蜒而上可步至丛林下茅亭小憩。四周山间林木蔚秀,柯枝交接,正吐出新芽,充满江南二月初春天气的一派生机。整幅画面布局清新,落笔苍润,情景融合,浑然天成。”

画幅后并有钱维城题记:

“常州府志云:东坡舣舟亭,在府东门外文成里,按水自孟河入北关,至白云渡折而东,由八字桥(即里虹桥,邵志强注)出东关,不半里壅土为坝,扶水而曲之,迤北转南,复东入运河。坝名文成,遂以名里。苏轼自惠州归,表乞常州居住,遂买田阳羡,赁孙氏之宅而居,今故宅中洗砚池犹存。未定居时舣舟于此,邑人筑亭以志之,名东坡舣舟亭。去里门三十步许,古松两株,倚亭而立。松下有石数拳,前人颇多题咏,后改为庙,今毁,复为亭。臣钱维城敬绘并恭记。”

下钤:“臣钱维城"、“笔沾春雨”两小印。

从钱维城的题记中,有两点非常明确:其一,舣舟亭原址曾改为庙宇,乾隆二次南巡前,地方在毁圮的庙址上复建为亭。这个庙是何时所建,何名,供奉何方菩萨,无任何史籍记载;其二,乾隆年间《常州赋》日:“孙氏馆轩北有石洼浮泓,传为文忠洗砚池,乾隆丁丑(1757)移置舣舟亭后。”以后一直沿用此说,直到今天,园内洗砚池的说明和公园文字介绍,还是这样认定。但钱维城在题记中明白无误地说明“今故宅中洗砚池犹存”,故图中无此池。乾隆亲莅并御览此图,钱氏绝不敢无中生有,惟有实事求是。可证:洗砚池的移建决不会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之事,而是以后为之矣。

乾隆阅图后,甚为赞赏,在图上即兴题诗:

玉局信风流,溪亭佳话留。至今石岸侧,往往驻行舟。

文笔传高躅,家乡事道真。亭桡亲印证,图外得其神。


一例野亭子,因苏千载新。岂知元秸际,大有畏称人。

岸柳金摇曳,春波玉拍浮。吴门知不远,更有仰苏楼。

丁丑仲春,御笔题于毗陵舟次。

下钤“几瑕怡情”、“乾隆宸翰”两方。

乾隆四十五年(178O)三月,高宗又临舣舟亭,并在万寿行宫召试士子,赵怀玉就是此次召试举人,后赵氏作诗《苏文忠洗砚池歌》:“城东有亭插云汉,共指先生舣舟处。”就是感怀这次召试的情景。值得注意的是,赵氏之诗明确直指,此时洗砚池已置舣舟亭处,又证洗砚池为乾隆四十五年南下前由地方官从孙氏馆移建至舣舟亭后,应无误。

乾隆四十九年(1784)高宗以73岁高龄第六次南巡,距他二次南下已隔27年,他又携《苏轼舣舟亭图》,再次来到舣舟亭。此时钱维城已经去世。他立于亭中,展图视景,怀念旧臣,感叹吁嘘,于是又在此图左方题诗:

侍臣昔日图乡景,适在运河岸侧边。

道古亭称以苏氏,迹诚真否属疑然。

略为点缀有亭池,小憩懋勤砚匣随。

却以坡仙流赏处,于斯岂可易言诗。

尔时玉局停桡处,我亦无端一舣舟。

真者在前悚光焰,邹枚慎勿颂风流。

携得横幅景逼真,春光相印越清新。

独怜写者古人事,写者今亦为古人。

甲辰春,南巡舟次再题。



题末钤“古稀天子"御印。此图全卷横75公允纵26公允共钤“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太上皇帝之宝”、“乐寿堂鉴藏宝”、“乾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等印玺十余方,说明乾隆曾多次重读此图,并非常珍爱。


以后,图卷深藏宫中,世间无人得见真迹。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忽闻大连市政府以近20O万元之高价自海外拍得收藏,该图卷才得以面世,我们也才得以再睹当年舣舟亭古迹原貌。至于图卷何时流落海外,如何转辗,不得而知。

此后,舣舟亭又复渐中落。清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攻陷常州;同治三年(1864),清军又夺回常州,舣舟亭、万寿亭宫等悉数毁于两次兵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7 14: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7 14: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1954年常州市政府兴建东郊公园。当时钱维城图卷尚未面世,主事者按清代画家李听涛所作《舣舟亭图》复建该亭及景区(万寿亭及行宫等处未复)。竣工后名曰“东郊公园”。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7 14: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舣舟亭 张俊彦 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7 14: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坡舣舟亭 江可群 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7 14: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舣舟亭重修于1982年,同时修复入口庭院,公园更名为“舣舟亭公园"。1984年,常州运河拓宽疏浚,淤泥堆积于园东成岛,名“半月岛”。又移置“广济桥”于岛园之间,划岛入园。1995年更名为“东坡公园”。20O3年,常州市政府斥巨资,动迁园北临街居民数十户,获地1万余平方米尽划归园。新辟之地,复“抱月堂”、“野宿亭”,开旱溪,立东坡大型坐像雕塑“大江东去”,雕像东侧,筑“大江东去亭”,遍植东坡喜爱之花木,尤以竹、梅、海棠、紫薇为甚。另在园人口外立“舣舟亭”牌坊,一来彰显名迹,二为掩映入口甬道,恰似园门外移,以延景深。2OO8年,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工程,重修“仰苏阁”,重修“东坡书院”,改建了“御码头”,特别是对半月岛进行了重新梳理,东坡大型坐像雕塑移至半月岛东尖。唯舣舟古亭保持原来的风貌未变,成为“镇园之宝”。



舣舟亭在东坡公园的位置(一些旧的小景清除掉了 2010年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7 14: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舣舟亭下河边的小亭还在(2007年3月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7 14: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7 14: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舣舟亭",亭平面四角,面阔三间,中大侧小。八根方形石柱,重檐歇山,檐顶木架,上下两层梁问用斗拱二攒,亭内藻井斗拱用角科一朵,补间两朵,藻井顶用轩式两层,两层交接四角及藻井底座四角均用垂莲柱。正脊雕双龙,龙身数卷,尾朝天,爪亦擎天,双龙盘亭,惟东坡也。亭质朴轻盈,傲据南山东首,为九百年历史见证。然细看此亭,似全无九百年沧桑之感,与宋时亭之形制迥异,梁枋内外雕刻花鸟虫鱼皆为清制所沿,后又加上今人添作,是有伪作之嫌。垂檐更有画蛇添足之感。此亭是景区主景,亦常州重要人文标志,似应恢复原貌,况钱维城图卷已面世,有实景在案,应可为。

引自邵志强《常州古园林》





重建舣舟亭记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曾先后十一次来常并终老于常。南宋时常州人为纪念他而建立此亭。相传此处是苏轼来常系舟处,故名舣舟亭。

清初亭已荒毁。一七五七年乾隆二次下江南时,重新修建了此亭,为此亭写下了“玉局风流”的匾额,并在此亭上船。

太平天国时亭曾毁于火,此后长期荒芜。

一九五四年,常州市人民政府为抢修被湮没的文物古迹、开辟劳动人民游憩场所,以此亭为主景重新建园。

一九八四年,为了恢复原亭面貌,常州市人民政府拨款在原址重建舣舟亭。

常州市园林绿化管理处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 周子青 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7 14: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葺舣舟亭记

州人仰苏久矣。举凡坡翁手植足履,皆有筑为记,舣舟亭即其一也。亭立高阜,拥翠临波。屡建屡毁,文心不折。公元二零零八年,常州市府重修东坡公园,舣舟亭亦得再葺。增平台以邀月,铺水榭而观舟。文宗遗范,今日重光,得无憾矣。

常州市园林绿化管理局 立 二零零九年四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7 14: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舣舟亭峙立于古运河北岸的一座小山冈上,前俯水流,后拥丛林,石基石栏石柱托起两层雕花饰彩的四角飞亭。其正面左右的四方石柱上镌刻两副阴文对联,外侧石联为:

  二月江南好风景  故人此日共清明

联文借用前贤黄仲则的诗句,由诗人书家钱小山行书。原诗句出自黄仲则《两当轩集·清明步城东有怀邵二仲游》一诗。全诗如下:

  水明楼下涨纹平,柳外遥山抹黛轻。

  二月江南好风景,故人此日共清明。

  征鸿归尽书难寄,燕子来时雨易成。

  寻遍舣舟亭畔路,送君行处草初生。

这首七律抒写的是黄仲则重游舣舟亭时对友人的怀念之情。诗人触景生情,忆念当日清明节与“故人”共游舣舟亭,观赏“二月江南好风景”,留下难忘的记忆;而眼前又逢清明,重寻两人同游时走过的路,春草初生,好景依旧,可是,故人早已离去,不仅不能结伴共游,而且连书信也难以见到了。上世纪80年代,钱小山应请为重建的舣舟亭撰书对联,自然想到了黄仲则这首诗中描写舣舟亭春景的联句,于是截引对句书写成联。短短两行七言联句,时间、地点、景色、人物、感情自然融合,恰当地表现了舣舟亭的风物情境,很容易触发游人由景生情的美好联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7 14: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内侧石柱由当代作家曾铸撰联,书法家胡一飞篆书:

舣舟亭畔喜留东坡居士 洗砚池边曾驻西蜀诗人。

此联由景及人,景人互托,生发因人得景、因景传人的历史缘由。上联写舣舟亭畔的古运河此处,当年曾经是苏东坡到常州时泊船登岸的所在。舣舟亭基址原名文成坝,寓意在于保住常州“才气”不致东流,使人文荟萃的传统代代相传,因而在古运河上筑坝使河水绕个大弯东去,后来便在这个坝基上建起舣舟亭。苏东坡虽说11次到常州,但他真正系舟此地只有两次,一次是1073年,他任杭州通判时,为“赈饥常润”,来到常州,除夕孤舟野宿城外东郊,写下《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七律二首。另一次是1101年他从海南归常后,住在顾塘桥头孙氏馆(即藤花旧馆),病中一日,天气闷热,他为图“快风活水”,一洗病中滞涩之郁,半夜泛舟运河东行至此系舟。清康熙、乾隆两帝南巡时,在此兴建过万寿亭行宫,至今还留有“御码头”。下联写苏东坡曾在常州驻留作诗。洗砚池为东坡当年文物,原在藤花旧馆,据说为了得到乾隆皇帝的“睿赏”,才搬到舣舟亭一处。洗砚池为白玉石凿成,长1米,宽0.5米,深0.5米,周围有假山湖石涧溪喷泉拱托,象征着“玉局风流”的苏东坡如玉的气质、超人的才气和风流儒雅的诗书人生。“池小涵文章山斗,水香纳怀抱汪洋。”(霍柏松句)即斯人斯物之写照。

洗砚池以外,舣舟亭景点还包含龙亭、御碑亭和银带亭等。龙亭呈“丁”字形,亦亭亦榭,临池而立,形制奇妙。龙亭成因有二,一是乾隆皇帝曾在亭内召试地方文人,二是亭顶装有两条龙饰。龙亭南北入口大红楹柱上分别镌刻着诗联后起之秀马士勇、严金海撰拟的楹联:

  鉴史怀苏,为君当悟贤臣苦;

  吟诗求法,觅句方知雅韵难。

  驻跸题诗,仰慕遗风挥御笔;

  凭栏吊古,追思逆旅动龙颜。

此两联巧借皇帝的所悟、所慕、所吊、所题,评赞苏东坡的贤范遗风,工整老练,清新雅致,蕴意隽永,不落俗套,为园中新增联作之醒目怡神益智者。

引自《常州日报》 朱净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7 14: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舣舟古亭 江可群 作



注:
“玉局风流”。“玉局”指什么?
“玉局”是指“苏玉局”,也就是指苏东坡。北宋元符三年(1100),苏轼自海南岛儋州被赦还,授官职为“朝奉郎提举成都玉局观,外军州任便居住”,因而苏轼又被称为“苏玉局”。

或者“东坡”一名太为人所熟知,故宋代后世风雅之士乐于以“玉局”称呼苏轼。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在第二次南巡时来到苏轼终老之地常州,在东坡遗迹“舣舟亭”处,曾题书“玉局风流”的匾额,因为乾隆曾“驻跸”于此,还为舣舟亭留有题诗,所以这里筑有“御碑亭”,又称“皇亭”。

宋徽宗非常信奉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他在许多大城市大建宫观,成都玉局观是其中著名的一处道观。据说,汉桓帝永寿元年(155),老子在成都城北遇见道教创始人张道陵,这时突然从地下涌现一张“局脚玉床”。“局脚 ”即弯曲的床脚。老子坐上玉床给张道陵解说《南北斗经》。老子说完起身,局脚玉床立即消失,此地留下洞穴。人们在此处建了一座道观,即称成都玉局观。

苏东坡担任提举成都玉局观,称为“祠禄”官。这是两宋特有的职官制度。宋朝廷对于罢职的大臣,令他们管理道教宫观,以示优礼,无职事,但借名食俸,谓之“祠禄”,就是让这些大臣有个管理道观的职称,不干事光领俸禄。例如:苏轼的弟弟苏辙的最后官职就是“太中大夫,提举凤翔府上清太平宫,外军州任便居住。”而苏辙的亲家、他长子苏迟的岳父梁子美,在徽宗宣和年间曾担任过枢密副使和尚书右丞等要职,他的最后官衔是“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 。与他们同时代的王安石和司马光都曾经担任过丞相,因而他俩的祠禄官衔都比“提举”高一级,王安石担任京师集禧宫观宫使,而司马光则任西京神霄玉清万寿宫副宫使。这些现象都说明北宋末年对文职大臣的优厚礼遇,是那一历史时期职官制度上特有现象。

引录     董治祥   文   《彭城晚报》2011-10-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17 16: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拥翠临波、文心不折,妙实在是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27 17:13 , Processed in 0.055009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