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5-5 17:4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cf 于 2013-5-5 18:28 编辑
魏村人制作、经营眼镜,有百年历史了,
如今眼镜市场成了魏村的一个代名词
如今,这里依然热闹
市场的商铺都满了,还有一些商家想进来
随着技术不断发展,魏村的眼镜也紧随时代的步伐稳步向前。从原来的作坊形式的加工生产,到现在的配镜一体化,主打水晶眼镜,并且镜片的品种可谓应有尽有。不同于过去纯手工制作的缓慢,今天魏村眼镜都已是机器化生产了。从原来一副眼镜所需要的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不等,缩短到了现在的10分钟,大大提高了效率,且保证了眼镜的质量。
杨曙东说,如今的眼镜比起原来,可是高档了不少。从材质的角度来说,不再是原来的玻璃质地,而换成了树脂材质,这种材质更轻且精确度更好。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他们都有了一定的品牌化意识,顾客的要求随时代变化而有了大大的提高,要求实用的同时也更注重美观了。对于镜架的挑选,也是紧随时尚潮流的,并且讲究心理上的价格消费。
如今魏村眼镜市场的商铺几乎已经都满了,但依旧有很多商户希望能够进驻。因为这里的市场已经较为成熟,治安管理费、工商管理费等一系列费用全部都免去了,所以足够吸引更多的投资商来到魏村。可是,这些还在市场之外的商家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现在这里已经是一铺难求了,有些商家还在谋划着扩大经营面积,但商铺的总数就那么多。
杨曙东提到眼镜行业是特殊的行业,在监督管理上,自然不会松懈。所以这里的商户都有专门的从业资格证的,而这些资格证的获取也是通过技术监督部门严格的考核才获取的,这样就保证了客户能够在这里放心地选配眼镜。
就在采访的同时,我们在叶勤眼镜店中,恰巧碰到从常州城里驱车而来的一家三口。男主人告诉记者,他们一家已经不止一次驱车来魏村买眼镜了,他们也不去别的商铺了,而是直接来到叶勤眼镜。至于为什么选择了这一家,男主人说,原因在于这里的眼镜质量好,价格也合理,各方面服务都让他们一家很满意。在他们一家三口满意地离开店铺后,叶勤眼镜的老板娘高建清告诉我们,他们家店里回头客很多,生意也不错。
曾经,他们辉煌过
魏村人做的眼镜,曾被当成贡品送入宫廷
步入魏村眼镜市场,便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做完全属于“眼镜”的世界,配镜、验光、批发,近视镜、墨镜、水晶眼镜,琳琅满目,好不热闹。
其实,这是多年来魏村眼镜销售行业繁荣的延续。魏村人制作、经营眼镜,有据可考的历史,就有约百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有一张戴着墨镜的照片,那副墨镜虽然是一家苏州眼镜商号制作的,但这家商号从老板到学徒,都和魏村有着密切的联系——老板范月笙是常州人,包括钱青大、林先启等著名师傅在内的工人,也大多来自魏村。据说,这家眼镜商号在清帝还没有退位时,就专门往宫廷里送墨镜作为贡品。
历史的痕迹,在魏村眼镜行业留下了浓墨重彩,后辈们并没有将先人留下的手艺给丢掉,凭借着良好的质料与精湛的制作技术,魏村从30多年前开始,就成为全国眼镜制造、经营的一大有力竞争者。
对于魏村来说,眼镜市场的不断发展,不但使“魏村”名声在外,也给当地人以及其他地方的商人,带去了致富之道。在占地8000多平方米的市场里,有大大小小80多家商铺,平时看起来不算太忙,但是一到节假日,各家商铺门前人头涌动,人手少的都忙不过来。
听魏村眼镜市场管理办公室主任杨曙东讲述,这里的眼镜市场正式开始规模化、市场化是从1987年7月开始的。而魏村眼镜城很早便开始发展起来,可以说魏村的眼镜市场,规模虽然不大,但历史却较为长久。从合股办生产小组,到魏村公社眼镜生产合作社,然后发展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进出口贸易,接着各个村办部都开始先后办起眼镜厂,再到现如今的市场化运营。
杨曙东说,过去的眼镜生产并不如现在这样,眼镜镜片都是玻璃材质的,并且没有机器的参与,制作都需要手工来完成,而当时完成一副眼镜需要半小时到一个小时不等。在眼镜的挑选上,过去的人们并不知道以什么样的要求来挑选眼镜,不论从样式还是材质,人们都没有太多的考虑,仅仅根据自己知道的眼镜度数去进行简单的配镜。
这里的经营者,本地的外地的各占一半
全国的水晶眼镜,基本上都是“魏村制造”
高建清已经和眼镜打交道30多年了。每天早晨7点多,她就来店铺,开始一天的忙碌,一般情况下,她总要到晚上7点才离开店铺。每日里起早贪黑,再加上高建清十分具有亲和力的性格,使得叶勤眼镜的生意保持得十分良好,获得了各种优秀商铺的荣誉奖项,成为这里的热门商铺。高建清十分质朴地说着他们家的生意,50多平方米的店面不算大,但一般在平时每天也能卖出10-20副眼镜,而到了一些旅游、放假的旺季,他们每天能卖出近百副。她边说边引领我们来到门市后面的办公室,简单的办公桌和齐全的配镜设备映入眼帘。她在这些设备的面前,仔细地给我们讲解着这些配镜的必要工具:磨边机、一度仪、全自动验光机、中心仪、打孔机和开凿机,虽然店铺面积不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高建清说,他们家的店虽然位置靠里,不占优势,但回头客倒是挺多的。之所以回头客多,是在于他们家能够用心为顾客服务,在顾客购买眼镜的同时,店员会细心地告诉他们,如何保护眼睛,如何护理镜片,耐心地对孩子和家长解释眼镜度数上升的原因等。在为顾客提供眼镜样式的参考时,她会根据客人不同的身份、脸型及喜欢,来进行更恰到好处的样式挑选,以更大程度上满足客人需要。
作为魏村眼镜的主打,水晶眼镜的制作和经营自然也是少不了的。杨曙东说,由于水晶眼镜的原材料是水晶,所以它的折射效果并不好,并且硬度大,份量也较重,从严格意义上说,水晶眼镜并非合格的眼镜。正因为其硬度大,所以多用于风沙较大的北方地区。高建清告诉我们,国内的水晶眼镜,基本上都来自魏村,光叶勤眼镜一家,一年就能售出十几万副。悄悄告诉你一个小秘密,那些旅游区动辄几百上千的水晶眼镜,在魏村只要花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的价格就可以买到。
叶勤眼镜的眼镜制作工坊分为上、下两层,记者进门后,看到每位师傅都在埋头认真地工作,他们都有不同的分工,相互配合。负责打磨镜片边角的张师傅今年已经40岁了,他来自安徽,29岁的时候就来到了魏村,开始从事眼镜制作,已经工作了10个年头。我们看到,原本毛糙的镜片边缘,在张师傅精湛的技术下,打磨得十分圆滑。
魏村眼镜城不仅给魏村村民带来了财富,同样也为外地商户带去了新的机会。现在在魏村眼镜市场中,本地商户与外地商户呈现对半分的形势,外地商户大多来自于浙江、东海、湖北等地。
东海巾朝眼镜店的老板魏良帅来自连云港东海,他回忆道,自己是13年前来魏村的,由于父辈在常州做水晶生意,于是他也同妻子一起来到魏村,从水晶镜架的加工起家。“我们刚来魏村的时候,手中的资金连一千元都不到。”魏良帅笑着说道,而如今则与当时大大不同了,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一儿一女的全家福在电脑的桌面上,显得格外温馨。和当年一起在工厂打工的同伴们比,他如今的生活已经比他们好上了一大截。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