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2585|回复: 3

天津于家堡城市设计方案出炉 将打造亲水金融区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8 11:59: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帖:http://www.tifi.com.cn/newsDetail.php?id=538

天津于家堡城市设计方案出炉 将打造亲水金融区
发布时间:2013-02-28  

          在日前结束的天津市“创新·第三极”中心商务区·于家堡城市设计国际竞赛颁奖大会上,来自中国HHDesign设计公司的方案在全球8套方案中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西班牙和丹麦设计公司的方案分获二、三等奖。至此,为期7个月的于家堡城市设计方案全面出炉,于家堡地区作为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它的建设也成为滨海新区CBD建设的重要核心内容。

    据介绍,于家堡金融区将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环渤海地区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平台,是展示滨海新区建设形象的窗口。为了更好地建设于家堡中心商务区,塘沽区政府与国际建筑师协会(简称UIA)合作,向全球发起于家堡地区程式设计国际竞赛的邀请。本次国际竞赛于2007年9月3日正式启动,历时7个月,工作内容包括3.44平方公里的整体性城市设计和50万平方米金融商务核心区的城市设计,经过公开报名后,全球共有69家设计单位参与,经过筛选,邀请8家设计队伍参加竞赛,最终由国际评审团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各一名。作为UIA首次进入中国地区,与中国地区机构合作,参与中国地区内的国际性赛事,于家堡城市设计国际竞赛得到了各方的关注。

        HHDesign规划设计顾问有限公司规划总监黄文亮介绍说,于家堡地区最大的亮点是三面环水,让CBD看到河滩也就成为了贯穿该设计的主要线索,黄文亮说,在设计过程中没有把建筑位置退缩到岛的中央,而是尝试规划出大的开放空间,并且南面的部分直接亲水;西面则是比较城市化的大道,人们可以观光游览,这里的夜景会充满活力;东边恢复了生态湿地,让人觉得建筑就在水的上面,这样整体的设计就突出了提供多元化与水接触的场景,突出了于家堡亲水的特点,同时又有生活气息化。

        8家入围方案作品展示:



第一名中国HHDesign公司方案


第二名西班牙设计公司方案




第三名丹麦设计公司方案




意大利设计公司入围方案



加拿大设计公司入围方案



美国设计公司入围方案



德国设计公司入围方案



法国设计公司入围方案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8 12:03:4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http://www.tifi.com.cn/newsDetail.php?id=480
要说咱们天津这些年的发展速度,很多人都用一个“飞”字来形容,特别是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中的于家堡金融区“飞”在了前列。回溯十年,谁能想到这里会蜕变成未来天津经济快速增长的引擎?一个曾经的小村落,清晰勾勒出天津近些年来开发开放的成长轨迹。那么,您知道于家堡这块地界以前都有嘛值得“说道”的?它又是怎么从“麻雀变凤凰”的?

    塘沽站,地名源,铁路弯道兴百年

    昔日的“塘沽”,仅是现在滨海新区的郭庄子、于家堡(读pù)、塘沽南站一带。现如今的于家堡金融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塘沽南站有着不解之缘。

    在原塘沽南站的铁路扳道房小二楼上下层之间的东侧水泥圈梁上,至今仍留有印刻在水泥上的“TANG KU”标志。这是1888年4月,建塘沽火车站时,英国工程师金达为方便铁路站名统一标识,将当地各种地名叫法译音简化为英文“TANG KU”,并定为铁路火车站站名。有人认为,至此,“塘沽”的叫法才被统一确定下来。塘沽南站历史悠久,是中国第一条官办铁路——唐津铁路的端点,也是中国现完整保存的最早的火车站,今已成为天津市十大不可移动文物。

    后来,唐津铁路两端分别延筑到北京和奉天,称为京奉铁路,1929年改称北宁铁路。铁路经过塘沽南站,曾形成由天津市区向东再向北的90°直角弯道,所以塘沽南站附近的地名“老弯道”就源于此。正是因为铁路在这里不经意间“画了一个弯”,加之紧邻海河,一度使于家堡有了交通区位优势,影响深远直至今日。

    2004年10月7日7时,塘沽南站发出最后一班开往天津站的“塘沽短儿”列车,随后终止客运业务,塘沽南站喧闹百年的客运月台终于寂静下来。塘沽南站的谢幕,孕育着于家堡地区将以崭新的面貌重现舞台。

    三块板,水线路,渡口电报成文物

    于家堡地区有个地名叫“水线渡口”,在塘沽东部海河下游,与之相连的还有“水线路”。在于家堡金融区改造之前,水线渡口曾是通往新河庄的108路公交车的终点。这个地名当地的老住户都知道,却很少有人说出因何得名。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日本人在此设渡口,当时称为“东洋渡口”。1954年,塘沽渡口管理所接管,因渡口附近设有水下电报电缆,所以就改叫了“水线渡口”。您可别小看这水线,它不仅是光绪年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力主修建的“北塘-大沽-天津”90公里长的军用电报线,还是中国大陆自主架设的第一条军用通信线路,它正是从于家堡的渡口下穿海河而过,所以才叫“水线”。也正因此,附近的乡里乡亲们都管渡口叫成了“水线渡口”。这里曾是“津沽电报线”工程的重要节点之一,现如今已成为文物点,也成为了中国电报业推广、普及、全面发展的历史见证。

    与“水线渡口”毗邻的是“三块板”,在于家堡金融区改造之前,曾是通往塘沽火车站、广达集团的101路公交车终点,这个地名由来让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经过多方面的考察获知,实际上“三块板”是渡口的名字,是沟通塘沽海河下游南北两岸的重要津渡之一。清末光绪年间设此渡口,原来是私人经营,因为当时客运量有限,只简单铺设三块木板为登船跳板,所以就这么叫成了“三块板”渡口。1954年收归国有,因渡口南岸是东大沽,所以更名为了“东沽渡口”。“三块板”渡口值得“说道”的是有“三多”——仓库多、铁路线多、军事单位多。

    “三块板”衍生地名还有一条“三槐路”,在1953年铺设的,因为紧临这“三块板”,此地有槐树,所以就叫了这个名,曾经是于家堡、郭庄子、朝阳等地的街道办事处名称。2010年底,挂牌成立滨海新区于家堡街道办事处。随着于家堡金融区的建设,中央大道海河隧道通车后,塘沽于家堡地区、大沽地区海河两岸的交通状况将大为改善,“三块板”和“水线渡口”轮渡过河的作用被逐渐削弱,终将结束历史使命。

    响螺湾,于家堡,海河“钱袋”聚财富

    说完了塘沽南站,道完了“水线渡口”,就不得不说于家堡。塘沽南站延伸的三槐路和新港铁路专线都通往于家堡,“水线渡口”连接的水线路从渡口也直通于家堡。也许这个地名昔日并不为人知,十多年前这里的简易平房、颠簸窄路还未被人遗忘,但今日已经涅槃成为世界级的金融区。

    在史料中对于家堡的记载可追溯到元末,据《天津市地名志》记载,相传这块地界元末才开始有人烟,初时按季节到此“临海捕鱼”或“置灶煮盐”,夜间用木棒、芦苇搭窝棚栖身,因此得名“小窝棚”。明初,山东文登县大水泊于氏兄弟携家眷到此落户,以捕鱼为生,改名叫了“于家堡”。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有塘沽阀门厂、外运于家堡仓库、天津市海洋渔业公司、天津港轮驳公司等单位落户于此。

    值得一说的是,于家堡整个地块东、西、南三面临海河,从空中看就像一个钱袋子,此地曾经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随着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十大战役”之一的中心商务区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于家堡整体搬迁,该地区迎来了新的历史阶段。定位为“与中国北方经济中心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和金融改革创新基地”的全球规模最大的金融区的建设工作已经启程。它的西侧是响螺湾商务区,东侧是蓝鲸岛生态区,南侧规划建设生态居住区。中央大道由海河隧道穿越于家堡贯通开发区与大沽地区,海河开启桥横跨于家堡与响螺湾。京津城际高速铁路将延伸至新建的于家堡综合枢纽站,连通京津塘地区,一小时即可到达。今后来往京津塘的旅客乘坐高铁时,依然可以看到海河粼粼波光映照下略显荒僻的道路旁耸立着的那排灰色单层建筑——塘沽南站,虽然它已被废弃,但永远埋藏在塘沽人岁月的记忆里,将共同见证于家堡和滨海新区未来的辉煌。铁路与海河都在于家堡拐了一个弯,如今,这海河下游的“钱袋”正积蕴能量,为聚集世界资本和财富而华丽转身,经历历史的转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8 12: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新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8 12:44:5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都差不多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21 22:29 , Processed in 0.041830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