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所有遇到城市病的地方来说,交通拥堵无疑属于头号敌人,而“公交优先”的政策几乎是被逼出来的。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城市,可以通过修路来改变交通拥堵的状况。事实上,中国的汽车社会正在逐渐形成,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和庞大基数,早已使城市的道路不堪重负,非机动车与公共交通的路权也同时被挤压。因此,对于二三线城市而言,通过快速公交系统来解决大部分人的出行问题,几乎是最经济实惠的不二选择。
江苏省常州市这样做了,并且成为全国各地纷纷效仿的标版,而常州模式也经历了阵痛与博弈,直至走到今天。本报记者专程探访常州,试图从常州模式中寻找到银川BRT未来发展的路径与模样。
常州走出的新路
常州,瞿秋白的故乡,这位翻译了《国际歌》的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为大家劈一条光明的路”。就在他出生100多年后,常州也为城市交通劈出了一条光明的路,这就是常州特色的BRT系统。
早在2007年,在时任常州市市长王伟成的主导下,开始制定优先发展公交的实施方案,而这一动议就是因为日渐恶劣的城市交通。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私家车主的通行环境越来越差,另一个则是公共交通效率的逐渐低下。常州市公交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孙鲁明至今还记得,常州参考了很多一线城市,甚至包括昆明的公交专用道,但最终还是结合自己的实际,设计出了“路中右开门”的BRT系统。而在这一过程中,常州的市民也表现出了质疑的情绪,无论在街头巷尾,还是在网络之上,都可以听到反对的声音。而理由也大同小异,那就是BRT专用道占用了本就日益稀缺的道路资源,这样可以缓堵吗?
2007年年底,常州BRT1号线开始通车,而这样的质疑也越来越少,不到半年时间,常州市民接受了BRT,满意率达到80%。对于常州市民来说,也从当初质疑为什么要修BRT,开始转为质疑BRT为什么不修到自家的门口。那么,常州BRT是如何做到的呢?
围栏高度与市民素质
2011年的“快女”亚军洪辰是土生土长的常州人。在当年9月份的一场新闻见面会上,洪辰对常州的BRT赞赏有加。她说,常州的BRT“又大又宽敞,1块钱想坐到哪就坐到哪。”这句没有丝毫造作的话语,并非是商业操作下的软广告,而这恰恰是常州人最自豪的地方。在常州,无论是路边商店的店员,还是在写字楼里上班的白领,都对BRT有着很高的评价。
然而,常州BRT能迅速获得极高的口碑,却是因为2008年的一场冰冻灾害。那年年初,中国南方遭遇了数十年不遇的冰冻灾害。很多常州人都说,一辈子都没有见过那么大、那么多的雪。城市路网几乎崩溃,市民出行严重受阻。而此时常州BRT刚刚开通不久,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是专用道,不会遭遇拥堵,那段时间,常州人只有靠BRT才能快速回到自己的家中,常州BRT就此一炮打响。
事实上,在设计常州BRT的时候,速度并非是最大的关注点。而快速公交的快,在常州人看来,是专用道上的路权保证,智能红绿灯的优先权,以及乘客上下车的快速度。孙鲁明说,常州BRT的上下车速度为0.9秒,远远低于无人售票车的2.5秒,而这样的时间累积,恰恰形成了BRT的速度。
此外,在十字型的1号和2号线上,还布置了多条支线,市民可以在站台上免费换乘,或者换乘其他普通公交。而在这两条主干线的拦腰处,还有一条环线公交穿行而过,极大地丰富了线路范围,并将行政和商业资源彻底囊括其中。可以说,整个常州BRT系统成为了这座城市公交系统的主干。
在具体的设计上,常州BRT的线路部署在道路中间,这正是考虑换乘的方便,安全高效。在建设之初,有市民质疑这样不安全,认为这样会增加过马路的难度。孙鲁明举例说,如果是一个每天在家门口上班的市民,每天可以出门就做公交,但下班后肯定要从路对面返回。而路中间的站台设计,每次只要过半条马路就可以实现通行,这其实是安全的保证。
事实上,通过这样的方式,还培育了市民遵守红绿灯过马路的习惯。在常州,很难看到任意横穿马路闯红灯的现象,哪怕是在繁华的商业街区。此外,常州BRT是中间围栏设计,道路中间的围栏仅为80厘米高。对于常州人来说,围栏的高度与市民素质成反比。设计者充分地考虑到了这一点,而这恰恰显示了他们对于市民文明素养的信心。
通行设施慢慢补齐
在这座出租车起步价10元,城镇居民年收入接近3.5万元的城市,购买一辆汽车对于一个家庭并非难事。如今,常州的非农业人口为147万,汽车保有量为63万辆,并以每年10万辆的速度增长。
事实上,在常州BRT通行一段时间后,常州市民的通行习惯也开始有了改变。当时常州城调队曾经调查得出这样一组数据,在乘坐BRT的市民中,57%是传统的乘坐公交者,43%是BRT吸引来的市民,而在其中有13%的人是私家车主。
在没有隔离栏的BRT专用道上,旁人根本看不到占用BRT道路的普通车辆。这不仅有市民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更有先进的道路监控设施作为保障。常州市是国家畅通工程的A类一等城市,建设部专家在一次实地暗访中,向一位出租车司机提出进入BRT专用道的要求,而这个“钓鱼”式的问题被果断拒绝,原因非常简单,进一次专用道将被拍照罚款100元。
在常州,随意横穿马路的想象更为少见,由于充分考虑了市民的出行需求,在BRT线路上设计了足够多的路面通道和站台。在常州人看来,从小区出门上班,300米是乘坐公交车的忍耐极限。换句话说,设计者为绝大多数人提供了不足300米的步行乘车距离。因此,常州还出现过因BRT通行,周边楼盘应声涨价的现象。
除了路面通行道,常州BRT沿线还有五个地下通道和一座天桥。对于近50公里的BRT线路来说,这并不算多。而这些附属设施都是在BRT通行之后慢慢补齐的。孙鲁明说,BRT系统的完善是一个过程,它不仅要考虑通行的效率,更要做到方便安全,这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做到的。
常州模式解银川之惑
无论常州有多少汽车,有多少BRT专用道,其非机动车的路权都会被充分尊重。如果仔细观察,大部分车道旁都有专门隔离出的非机动车道,而这恰恰解决了市民最后三公里的通行需求,也更为安全。
此外,常州与银川一样,商业资源集中于市区内7.5平方公里之内,平日里往来大量的人流。但在上下班的高峰期,并没有看到车流速度过慢的情况,大多数在两三个灯时内就可以通过。常州交警曾经做过一个测试,在商业区延陵路上,高峰时段内可以通过3万辆普通汽车,如果按每车3人计算,通行人口为9万人,而这里的BRT可以运送最多15万人,显然这更符合大众的通行需求。
事实上,常州BRT每天的运量为33万人次,这不仅得益于成熟的公交体系,更有着价格上的吸引力。常州公交卡的普通折扣为6折。换句话说,6毛钱就可以走遍市区,而且安全高效,因此市民没有什么理由可以拒绝BRT。
此外,BRT的表面下还隐藏着常州人的软实力。在BRT的设计与建设过程中,包括规划、建设、交警等多部门紧密配合,形成了非常高效的默契和执行力。甚至发现了一个红绿灯设置的问题,一个电话马上就可以做到改变。此外,通过BRT的建设,交通硬件设施也得到了整体提升,交警部门可以用更为先进的方式管理交通。而这样的关系得到了很多外来者的高度评价,甚至被专家形容为“永远的蜜月期”。
孙鲁明说,随着常州BRT的成功,对于公交的认识也应该有所改变。他说,公交系统应当是重要的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它的路权要大于其他车辆,“在常州,坐BRT不会被视为穷人,这是一种全新的理念,需要人们慢慢接受。” |
评分
-
3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