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市上下实施1235战略之际,凤台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切实推进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双升级’战略,推动全面转型发展。”凤台县主要领导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目前,该县“1515”工程稳步实施;“智慧农业”力求摆脱一煤独大的局面;城市建设和管理提升市民的幸福指数,淮上明珠正在实现着转型发展。
“工谷模式”凸显招商创新
走进凤台工谷装备产业园,记者看到,总投资20亿元的产业园建设工地上如火如荼,一座座工业厂房相继建成,宁波海鹰注塑机制造有限责任公司、禹标水科技制造有限公司、杨森自动化机器人公司、上虹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的建设6月份即可完工。
凤台县滨湖投资建设有限公司负责同志告诉记者,该产业园突出以协会商会为招商主体,创新招商模式,采用“商会经济,合作办园”的发展模式;突出以产业集群招商,打造上下游产业链。一期入园核心企业是宁波海鹰注塑机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其他7家企业是配套关联企业,建成投产后将形成集塑料技术研发、注塑机制造及销售、精密机械、塑料产品应用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发展上下游产业链。
“工谷模式”只是凤台县实施工业突破工程,持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一个亮点。目前,该县扎实推进“1515”工程,在目前150家规上企业的基础上再培育150家规上企业。积极推进大洋米业、上海华旗、晋江产业园、洁诺德智造等项目建设,确保复旦科技园项目有实质进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立足凤台产业发展实际,瞄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地区,锁定世界、中国500强、央企、知名民企,引导和支持境内外资本投向本地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
“智慧农业”摆脱一煤独大
5月27日,记者走进凤台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在玻璃温室中,工人正在有条不紊地把采摘好的蔬菜分类、择净、装包,一箱箱绿色无公害蔬菜装上等待在大棚外的车辆,源源不断地运往外地。
“今年已有近20家客户与园区签订了采购协议。产品供不应求,订单纷至沓来,这是智慧农业带来的变化,我们用工业理念抓农业、通过科学理念谋农业发展的经营思路。”凤台县现代农业示范区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人告诉记者,“将各种先进技术引入农业发展,提高土地和空间利用效率,实现高效种植,是科技兴农的最大优势。”他向记者算了一笔账,以1000平方米为例,每平方米生产蔬菜300棵,年产量就是30万棵,可实现销售收入100万元。
在温室中,记者看到,蔬菜培植在立体棚架上,通过智能化的海绵栽培技术,将水肥一体的营养液输送至蔬菜根部。工作人员根据蔬菜生长的不同阶段,调节温室内的湿度、温度,整个温室俨然是一个生产新鲜蔬菜的自动化工厂。
众所周知,凤台县是煤炭资源大县,经过长期开采,已造成大面积土地沉陷,农业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渐趋紧张,发展集约高效的现代农业无异于该县转型发展的新途径。目前,凤台县农业示范园区7000余亩起步区已接近完成,入驻农业企业8家、各类经营组织50余家。
老城“变脸”提升幸福指数
芮红海是住在凤台和谐家园的一户普通居民,说起凤台县的老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建设,他深有体会。2010年以前,他和母亲、弟弟住在县防疫站旁的一间低矮的小房中,冬天四面透风,夏天屋里比外面热,雨天门口泥泞,无处下脚。现在住在窗明几净的新区,甭提有多高兴了。“县里这几年的治理确实让县城的变化很大,如今老城区道路比过去干净了、街面比过去整洁了,恍若隔世,感觉天都比以前蓝了!”芮红海兴奋地告诉记者。
把城市建设好,更要管理好。据介绍,凤台县老城区面积9平方公里,要使老城区改头换面,首先要从环境卫生抓起。凤台县投入1000万元资金,购置了垃圾车、洒水车、扫地车等环卫车26辆,建造3座垃圾中转站,设置垃圾收集点80多处,采取社区收集、环卫处运输、发电厂处理的垃圾转运方式,实现了城区垃圾不落地。
数字城管系统建设是凤台县城市管理的一大亮点,依托数字化平台,实行网格化管理,数字城管系统将过去被动应对问题转变为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及时满足群众的诉求,提升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
凤台县委县政府还开展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创建活动,打造出了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民主公正的法治环境、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连续获得第三、第四届“全国文明县城”称号。 (记者 刘银昌)
编辑:宋爱敏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