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183|回复: 2

“黄金水道”和“长江天堑”—两种叙事下的两种命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19: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江苏省内长江的“南岸黄金属性”与“北岸天堑属性”本质是人为建构的空间权力叙事。这种叙事的形成,是历史惯性、制度设计、地理工程三大要素协同作用的结果。让我们解剖这只“房间里的大象”:

一、历史叙事建构:从“江河锁钥”到“江南中心主义”
1. 运河时代:长江是“南北缝合带”而非“割裂带”
   瓜洲渡-西津渡黄金水道:扬州瓜洲与镇江京口间每日超千艘漕船横渡,江面设 “标船”导航体系(类似现代浮标),利用季风与江潮实现 “帆樯如林,昼夜无歇”(《扬州画舫录》)。
   殖民经济改变格局(1843-1949):上海开埠后,西方资本沿长江南岸修筑中国首条商业铁路(淞沪铁路),并优先疏浚吴淞口-苏州河航道,形成“沿江=沿洋”的贸易地理观。

2. 当代政策的话语垄断
   开发区选址偏见:1984年首批国家级经开区中,长三角仅布局南通(江北)、上海闵行(江南),但政策资源向后者倾斜。1990年代浦东开发更将“江南=开放前沿”符号化。
   统计口径误导/官方将“长江经济带”数据拆解为上游、中游、下游(上海+苏南浙北),江北被默认为“非典型长江区”。

结论:黄金水道”实为权力投射的产物——谁掌控资源分配权,谁就能定义江河的价值属性。

二、地理工程偏见:被系统性矮化的江北岸线

长江并非天然亲南疏北,但人为工程放大了南北差异:

同样的沉积地貌,江南太仓港通过疏浚成为长江第一大集装箱港(802万标箱/年),而地理条件相似的江北靖江港因缺乏投资,吞吐量不足其1/10。  

三、经济机制异化:市场在扭曲空间下“理性选择”
当制度人为制造南北差异,市场只能“用脚投票”:

1. 产业链断裂的恶性循环
   因江北港口吞吐能力弱,中远海运等企业将区域物流中心设在苏州太仓,导致江北企业原料进口需经江南中转,成本增加15%-20%。  
   配套企业为贴近供应链,被迫迁往江南,形成“
   “企业流失→税收减少→基建滞后→更多流失”的死结。

2. 要素定价的隐形歧视
   - 同样工业用地,江南苏州工业园挂牌价800元/㎡·年,但因配套完善实际使用价值更高;江北淮安工业园仅300元/㎡·年,却因跨江物流成本抵消价格优势。  
   - 银行对江北项目贷款普遍上浮利率10%,风险权重提高20%。

四、破局新思维:超越“跨江”,构建江北自主价值网络
江北崛起不应寄生于江南体系,而需重构独立坐标系:

1. 空间战略:从“跨江融合”转向“江海联动”
   -通州湾范式:利用长江口北岸近海深水优势,建设30万吨级航道(天然水深超20米),发展江南无法承载的 绿色重化工(如中石油LNG储运基地)。  
   江淮运河经济带:依托2023年通航的江淮运河(扬州-蚌埠),使淮安成为贯通长江、淮河、京杭运河的 三水枢纽”,发展内河集装箱航运。

2. 产业身份:拒绝配套,争做链主
谁有权定义黄金岸线?
自然属性:长江本无南北标签,水流在镇江-南通段实际更贴近北岸(主流线偏北占比60%)。  
历史教训:莱茵河左岸(德国)曾被视为右岸(法国)的附属,直到杜伊斯堡港通过内河集装箱逆袭为欧洲第一大内河港。  

江北的出路,在于彻底抛弃“江南附庸”谬误:  
   当通州湾的巨轮直航太平洋,当江淮运河的集装箱穿梭于中原城市群,长江北岸将不再是“江南的反义词”,而是新沃土的说明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昨天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除非上海开发横沙岛作为深水港,要不然南通的地理位置真没啥优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3: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xywuxix 发表于 2025-7-5 22:28
除非上海开发横沙岛作为深水港,要不然南通的地理位置真没啥优势

我晕了,启发智能到现在还是只会向上海要饭。你知道什么叫江海门户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6 23:02 , Processed in 0.031923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