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并州柳西

[龙城轶事] 太原历史文化名城主题贴(晋商博物院(山西府衙博物馆)今日开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6-26 20:0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普光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4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27 00: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27 08:56:51 | 显示全部楼层
皇庙旁边的教堂,去年就基本完工了~·昨天去看怎么又拆了三分之一??重新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27 10:54:11 | 显示全部楼层
湖蓝海 发表于 2014-6-27 00:22



    100天是要修个啥了?装潢?内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27 11: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湖蓝海 发表于 2014-6-27 00:22



    山西太原市:旧城墙“拱极门”重建工程复工



--------------------------------------------------------------------------------





2010年05月26日 14:57















  本报5月25日讯 (记者 梁成虎)位于五一北路的太原旧城墙仅存城门遗址——拱极门重建工程于近日悄悄复工。该工程于2003年启动,同年9月主体工程完成后,因种种原因停工。今日,记者在工程现场采访了解到,随着重建工程展开,拱极门工程有望年内竣工。

  今日上午,记者沿城墙台阶登上拱极门城楼。在城墙顶端、城门楼子西边,十几个工人正在进行地面加固和铺设工程。施工方相关负责人介绍,之前,拱极门城墙顶部地面铺的都是红砖。此次复工重新进行了设计,地表红砖全部换成青砖,与城墙保持风格统一。此外,墙两边还将更换新式宫灯,地面还要安装地灯,供夜间照明。

  杏花岭区文物旅游局宋建伟局长介绍,拱极门重建工程,其主体工程已于2003年基本完工,两年前在城墙根处新修了一个小游园。目前,这里已成为附近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由于资金等原因,6年来,室内装饰等工程未能完成。此次复工,有望年内全部完工。来源:山西晚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27 11:4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啊,长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27 12:58: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动物园的民国地主房子也拆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27 15:3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dingdangmaook 于 2014-6-27 15:31 编辑

我市现存唯一的清末会馆
浙江会馆旧址建筑主体修复

    本报讯 (记者赵亮)到昨日为止,浙江会馆文物保护工程已完成建筑主体修复。杏花岭区文物旅游局表示,预计年底完成全部文保工程。
    浙江会馆位于太原市南肖墙23、25号院,是我市目前保存最完整、最典型的清代末期木结构建筑,也是我市现存的唯一一座清末时期外省、外县的会馆旧址,2000年9月列为太原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会馆为单体建筑,坐北朝南,分为上下二层,进深三间。正中大厅是会客议事厅,前廊后厦造型庄重,占地面积近两百平方米,木雕丰富精美,清代特征突出。浙江会馆创建年代不详,主体为清末时期建筑。会馆为木结构建筑,房屋外立面、窗棂、二层过道围廊等均由木材制成。由于年久失修,木结构腐蚀老化,墙体严重损毁,墨漆木柱已层层剥落,东侧屋顶部分坍塌,二层过道围廊残缺,房屋窗棂破损严重。去年6月,文物工作者开始对浙江会馆进行文物修缮保护,现已完成主体建设。今后几个月施工人员将比对文物资料,恢复浙江会馆的木雕、彩绘等,全部工程预计于今年年底完成。杏花岭区文物旅游局局长宋建伟介绍,清末明初,在山西经商的浙江人有万人左右,浙江会馆就是他们的落脚点,也是浙江商会在山西最早的雏形,修复浙江会馆对于研究清末建筑、地方经济发展史具有积极意义。
修复前后:左图拍于2012年7月19日,右图拍于2014年6月25日。乔磊邓寅明摄



这明明是关帝庙,浙江会馆在它东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28 18: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28 23:5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原历史文化风貌区之文瀛湖
儒释道基督和谐共处

开栏语:在太原城市建设改造中,保留老太原的遗存是个重要课题,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风貌区内的老建筑无疑是最为集中的。继“太原历史文化街区”系列之后,从本期开始,本报将推出“太原历史文化风貌区”系列,让我们对过去的探究,范围更广、记忆更深,从而更爱现在的生活,更爱现在的太原。
    与太原的诸多街巷相比,文庙巷是一条走向很不规则的小巷,在太原街巷中也算有点 “奇葩”。沿着这条弯弯曲曲的小巷往深处走,那里荟萃着宏大的古建筑群,周边还集中了不少写满历史沧桑的建筑。太原府城的祭祀中心、清太原府城教育集中区、民国时期进步青年学生重要活动基地……这一系列的厚重汇成了文庙——文瀛湖历史风貌区。
关于历史文化风貌区
    历史文化风貌区是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实际,划定并公布保护的历史地段。区内严禁开山、采石等破坏传统格局的活动。太原五大历史文化风貌区包括:
    【文瀛湖历史文化风貌区】北起桥头街、上马街,南至起凤街、五一东街,西起柳巷,东至新城北街,面积约89.63公顷。
    该风貌区形成于明朝,崇善寺、纯阳宫、皇庙均始建或扩建于这个时期,是太原府城的祭祀中心。地段内保存有明清太原府重要礼制建筑和宗教建筑等,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鲜明的宗教、教育文化特征,并融合了近现代革命活动历史遗存、历史水系、明清民国时期的商业建筑和居住建筑等,至今仍保持着活跃的公共活动空间氛围。
    【钟楼街历史文化风貌区】北起东缉虎营,南至钟楼街,西起通顺巷,东至柳巷北路,面积约30.32公顷。
    【城西水系历史文化风貌区】北起北大街,南至迎泽大街,西起新建路,东至绿柳巷、坡子街、南海街,面积约120.78公顷。
    【迎泽大街历史文化风貌区】北起后铁匠巷、起凤街、五一东街,南至迎泽大街,西起新建路,东至建设路,面积约93.66公顷。
    【小东门街历史文化风貌区】西起五一路,东至新开南巷,北起国民师范旧址、太原工程队旧址,南至小东门街,面积约13.9公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29 00: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建筑:
儒、释、道、基督,不同风格汇集一处
    6月20日,太原文庙门前,红墙、古槐、高台上聊天的老人。与周边繁华的都市景象相比,这里很平静。即便是上下班时间,街上的电动车、汽车也不会急速行驶。文庙内,一名古建修复工人边细心地给门柱上漆,边提醒偶尔入内参观的游人:参观时可一定要爱护这些古建筑啊。
    尽管已经在文庙旁边住了60多年,老居民郭庆波也只知道文庙是在清代才移建到此的,现为山西民俗博物馆。至于它原在何处,此处原又为何地,因何移建此处,都不是很清楚。“只知道文庙原来在太原府城的西面。”老人说。
    据民俗博物馆的祝主任介绍,太原文庙始建于宋代,原本位于今天的水西关街一带。清光绪八年(1882年),文庙毁于汾河水患,后山西巡抚张之洞在此重建文庙。“这里原本是崇善寺的前殿,但在清同治年间因大火焚毁,至今文庙背后还留有崇善寺的大悲殿,但留存的部分只有原寺的四十分之一。”对于文庙与崇善寺的渊源,祝主任很是了解。
    今天的崇善寺尽管只有原寺面积的很小一部分,但看起来依旧宏伟。大悲殿斗拱飞檐,瓦顶黄绿色琉璃剪边;殿内中间供千手千眼十一面观音和文殊、普贤;殿前古树参天,台基虽不高,但月台却很大,月台两侧分别为鼓亭和钟亭。寺内香火依旧兴盛,不时可见善男信女前来礼佛。“唐白马宋延寿隋帝别”,崇善寺门前的一副楹联告诉人们,寺庙至少在唐代就已经存在,至今已逾千年。
    据史料记载,明洪武十五年,马皇后病逝,晋王朱棡赴京奔丧后回到太原,将寺庙扩建后改名为崇善寺,以纪念生母。“寺内东南面有一口大铁钟,重9999斤,声音特别浑厚。”市民李凤仙家住崇善寺东侧,据她介绍,敲钟的时候,周边方圆数里都能听到钟声,而钟声甚至成了指导她回家的向导。“小时候常在寺里玩耍,对大钟的印象也最深,至今还记得钟上的铭文有‘明正统十四年’的字样。有一次早晨起来,跟妈妈去老鼠窟买元宵,回家的路上竟然走丢了,最后循着钟声才回了家。”如今,李凤仙每逢初一、十五都要到这里来礼佛,只是对于她来说已不再仅仅是玩耍,而是出于一种信仰。
    若说信仰,文瀛湖历史风貌区内可算太原独一无二的处所。佛有崇善寺,儒有文庙,在五一广场的西侧,则是道教的纯阳宫,万寿宫街又有基督教堂,多种宗教建筑汇集一处,实属少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29 00:03: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29 00:03:41 | 显示全部楼层
传承:
爱国精神流传千年
    在文庙,有一条不为人们所熟悉的街道,名为“狄梁公街”。这条全长不过200米、宽8米左右的小街却大有来历。狄梁公街来源于奉祀唐初名相梁国公狄仁杰的祠堂。据地方史料记载,当年的狄公祠并不在今天的狄梁公街,而是“旧祠在狄村”。随着时代的推移,狄村的狄氏人家先后迁徙,狄公祠也逐渐颓坏。到明代,为续祀狄公,才将狄公祠由狄村的废址上迁入城中崇善寺北端东侧。
    往事越千年,狄仁杰忠心报国的精神自古就为世人所敬仰并传承。千年之后的太原文瀛湖畔,一群爱国青年再次点燃了报国的火种。
    1905年的保矿运动,为了抗议并阻止清政府将山西矿权出卖给英国公司,省城爱国学子多次前往海子边集会并最终取得胜利。
    1912年9月19日,孙中山先生来太原视察,省城各界在文瀛湖畔举行盛大欢迎会。中山先生登上劝工陈列所二楼,两天内五次演讲,向与会的山西各界宣讲三民主义,鼓动实业救国。这也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来到太原。
    1919年,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山西后,5月7日,山西大学、省立第一中学等省城11所大中学校2000余名学生在此集会,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斗争,并宣布成立太原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
    1934年12月,山西省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成立大会;1936年10月,牺盟会万人宣传大会等众多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大型活动也都发生在文瀛湖畔。
    坐落在文瀛湖南岸的省立太原第一中学是一所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高君宇、贺昌、彭真等同志都曾在此就读,并从事革命活动。
    漫步园内,辉煌历史俯拾皆是,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走过古朴的万字楼,仿佛闻到了笔墨书香;伫立在庄严的孙中山纪念馆前,好似听到了中山先生的慷慨激昂;踏上状元桥,清朝秀才们匆匆赶考的场面浮现眼前……
李诗钰是原太原师专的退休职工,在退休后的15年中,他几乎每天都会到文瀛湖畔和大家演唱革命歌曲。在老人的记忆里,刚刚解放的时候,公园好似老北京的天桥一样,“卖小吃的、玩杂耍的、捏泥人糖人的、打烧饼的、卖布的……卖啥的都有,十分热闹,老百姓只要买东西就会来这里。”当然,令他最难忘的还是文瀛湖的湖水和状元桥。他说,“文瀛湖在太原府城的东南,东南在中国的古老八卦中为巽位,巽为文昌位所在,代表了一种教育与文化的传承。在这里既能逛公园,还能学习和了解历史,两者兼得的地方在太原市也就数文瀛湖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29 15:06: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90# dingdangmaook


    晨报这个系列不错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29 15: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18 23:05 , Processed in 0.073957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