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6-24 20:3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状栓马石
清末官府位于薪市街12号上,为一处中西合璧的老建筑,砖木结构,劵廊式楼房,从外表看是两层,里面却是三层,建于20世纪初,跨进大门往上看,天花上高悬着硕大的圆形吊灯,这在当时已是相当豪华的装饰。此处离县衙不远,原为清末官府,是衙署之外的官吏办公处所,位置在衙署西南向,与衙署形成左衙右府的格局。民国以后,这里是本地政要、士绅名流的聚会活动的场所,也是外地来宾的接待处,送往迎来,进出人员日夜盈门。
清末官府由前后两部分组成,有两道大门,第一道在前楼明间的中部,门两边有砖砌外粉的门柱;门上两角雕饰大气,中间为圆形浮雕“丹凤朝阳”,表示紫气东来,好运不断之意。第二道门在后面,花岗岩石库门,大门非常气派,双扇对开,宽2.4米,高3.77米,用料硕细,门窗、栏杆、挂落纹饰精美,外墙青砖灰缝勾填得十分精细,连门厅西墙上的栓马石都做成梅花状。主楼前后立面的西式做法与中式木结构完美结合,是芜湖古城内中西合璧式建筑的代表作。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军机大臣、两江总督张之洞来到芜湖,由芜湖道伊陪同,先到中江书院祭拜在1900年”庚子国变“中被慈禧错杀、次年12月光绪皇帝下诏平反的太常寺卿、原徽宁池太广道袁昶,向师生们提议兴建”袁太常祠“以纪念袁昶。稍后,张之洞来到官府,会见芜湖各界人士。言谈之中,这位中国近代史的著名人物不时向众人宣传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派思想,指出洋务运动是”法外国教养富强之实政“,目的是增强国势,巩固大清王朝统治。
在官府内午间稍微休息后,张之洞对袁昶之死仍难以释怀,提起笔一连写了四首七言律诗《过芜湖吊袁汇簃》。其中一首饱含深情地写道:“民言吴守治无双,士道文翁教此邦......”。
后来,此楼被芜湖名医滕松如(1870-1955年)买下,人称“滕公馆”。滕松如背部佝偻,双眼高度近视,但医术高超,以“滕驼子”在芜湖家喻户晓。其子滕脉华(1901-1958年),子承父业,1927年曾参加过北伐战争,受聘为北伐军军医。抗战时期,这座楼房被日军占领,日军将其关押中国人的监狱。1949年4月28日,芜湖市军管会文教部派出柳星、刘俭等三位同志接管《大江日报》社,在这里临时办公,出版日刊《新华电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