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蛟矶烟浪

[鸠兹古韵] 芜湖百年记忆-----古城的人文景观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0:2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河鲀:俗称“气泡鱼”、“吹肚鱼”、“河鲀鱼”(江苏、浙江)、“乖鱼”(广东)、“鸡抱”(广东)、“龟鱼”(广西)、“街鱼”(福建)、“蜡头”(河北)、“艇鮁鱼”。古时称“肺鱼”。英文名:Far east puffers 。河鲀为暖温带及热带近海底层鱼类,栖息于海洋的中、下层,有少数种类进入淡水江河中,当遇到外敌,腹腔气囊则迅速膨胀,使整个身体呈球状浮上水面,同时皮肤上的小刺竖起,借以自卫。河鲀外形似河豚,但现代动物分类学将二者划分为不同纲的水生动物。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0:2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24 20:31 编辑

刘贻榖堂
一墙之隔的刘氏小洋楼显得那么神秘莫测

      刘贻榖堂位于芜湖古城丁字街6号,是一座二层小样楼,建于上个世纪20年代,刘贻榖当年供职于美孚石油公司芜湖分公司,这座小洋楼和当时许多同类建筑一样,也是中西合璧式,将 陆风情与中式元素融为一体,暗合了这位供职于外国公司人员的身份背景。
     该楼坐北朝南,正门开在丁字街,面阔三间,总占地面积370平方米,建筑面积455平方米,主楼为二层建筑,正立面用四根砖柱支撑屋顶,前部设廊,正面是青砖砌成的三重券 廊,大门开在前檐墙正中,拱券门窗。西山墙的墙脊用混凝土浇筑成弓形,这种做法及所用的建筑材料在当时都很前卫;内部位传统的中式结构,正门后面是一处不大的庭院,主楼上下两层的布局大体相同,中间为厅堂,两侧各有一间厢房,每间厢房又被分割成两间。一楼厅堂为水泥地面,两侧厢房和二楼都铺设上等的东北松木地板,尤其是二楼正厅的地板,均匀的铺设在仅隔一尺左右的横梁上。八十多年过去了,除了颜色变得老旧之外,没有丝毫松动,即使泼洒一大桶水,也不会有一滴渗漏到楼下去,可见地板之间拼合得多么严密,二楼正厅面向 廊的墙壁上装有六扇格子门,至今依然完整如初,开启自如,从这些小小的细节上,我们就能知晓当年刘  堂的建筑质量了。
     庭院角落,静静地躺在一块石碑,它已被深深地埋入了土中,成为了人们脚下的垫脚石,单 去上面的积尘,可以看到一行情晰的楷书大字“刘贻榖堂地界”。据说当年房主在建房前,特意请了一位风水先生,到实地全方位仔细查勘后,才将房屋的朝西布局确定下来,看来,这位刘氏虽然身在洋行,接受西方文化的浸染,但在内心深处,仍然固守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且根深蒂固。
     解放后,刘贻榖堂被芜湖市工业局用作办公楼,后来分给职工做了宿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0:3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24 20:32 编辑

清末官府
芜湖古城优秀代表古建筑----清末官府外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0:3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0:33: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0:34: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0:3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末官府内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0:3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状栓马石

       清末官府位于薪市街12号上,为一处中西合璧的老建筑,砖木结构,劵廊式楼房,从外表看是两层,里面却是三层,建于20世纪初,跨进大门往上看,天花上高悬着硕大的圆形吊灯,这在当时已是相当豪华的装饰。此处离县衙不远,原为清末官府,是衙署之外的官吏办公处所,位置在衙署西南向,与衙署形成左衙右府的格局。民国以后,这里是本地政要、士绅名流的聚会活动的场所,也是外地来宾的接待处,送往迎来,进出人员日夜盈门。
      清末官府由前后两部分组成,有两道大门,第一道在前楼明间的中部,门两边有砖砌外粉的门柱;门上两角雕饰大气,中间为圆形浮雕“丹凤朝阳”,表示紫气东来,好运不断之意。第二道门在后面,花岗岩石库门,大门非常气派,双扇对开,宽2.4米,高3.77米,用料硕细,门窗、栏杆、挂落纹饰精美,外墙青砖灰缝勾填得十分精细,连门厅西墙上的栓马石都做成梅花状。主楼前后立面的西式做法与中式木结构完美结合,是芜湖古城内中西合璧式建筑的代表作。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军机大臣、两江总督张之洞来到芜湖,由芜湖道伊陪同,先到中江书院祭拜在1900年”庚子国变“中被慈禧错杀、次年12月光绪皇帝下诏平反的太常寺卿、原徽宁池太广道袁昶,向师生们提议兴建”袁太常祠“以纪念袁昶。稍后,张之洞来到官府,会见芜湖各界人士。言谈之中,这位中国近代史的著名人物不时向众人宣传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派思想,指出洋务运动是”法外国教养富强之实政“,目的是增强国势,巩固大清王朝统治。
在官府内午间稍微休息后,张之洞对袁昶之死仍难以释怀,提起笔一连写了四首七言律诗《过芜湖吊袁汇簃》。其中一首饱含深情地写道:“民言吴守治无双,士道文翁教此邦......”。
      后来,此楼被芜湖名医滕松如(1870-1955年)买下,人称“滕公馆”。滕松如背部佝偻,双眼高度近视,但医术高超,以“滕驼子”在芜湖家喻户晓。其子滕脉华(1901-1958年),子承父业,1927年曾参加过北伐战争,受聘为北伐军军医。抗战时期,这座楼房被日军占领,日军将其关押中国人的监狱。1949年4月28日,芜湖市军管会文教部派出柳星、刘俭等三位同志接管《大江日报》社,在这里临时办公,出版日刊《新华电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0:40:56 | 显示全部楼层
井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0:4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0:42:50 | 显示全部楼层
     井巷内的泾县会馆界石

        井巷是一条很古老的街巷,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编修的《芜湖县志》是现存芜湖最早的县志,其中在卷二《街市》中就有”井巷“的记载,并标明”在叁府衙右“,距今至少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以后历次县志的《街巷》中都有”井巷“的记录。在民国八年《芜湖县志-地理志-街巷》中,”井巷“与”梧桐巷“是并存的,1945年前后,”梧桐巷“与”井巷“被连贯起来,统称为”井巷“。
       井巷主要为南北走向,南从东内街起,然后转西至罗家闸止,全长493米,宽2米,原味弹石路面,20世纪80年代初改建为水泥路面。因”巷口状似水井“,巷道中部也有一口著名的”涌泉井“,而得名”井巷“。清乾隆十八年《芜湖县志》记载:”涌泉井在安义街(即如今的东内街)井巷内。“这口数百年的古井,到民国时尚存,为巷内百姓带来了许多方便。
      井巷6号曾是私立安澜初中,该校是为了纪念戴安澜将军而创立的,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在广西全州建校,原名安澜纪念学校,1947年迁至芜湖,改名为安澜高级职业学校(校址在环城北路南侧),附设安澜初中。安澜初中于1950年春改为市立中学第二分部,1952年改名为安徽省芜湖市第二中学。
      井巷与东内街交界处的西侧曾今还建有一座龙王庙,这是芜湖历史上规模较大的一座龙王庙,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雕梁画栋,气势恢宏。据史料记载,这座龙王庙的香火历来都十分的兴旺,每逢节日,善男信女们成群结队前来龙王庙烧香拜佛,祈求龙王保佑芜湖风调雨顺、四季平安、五谷丰登。清咸丰三年(1853年)三月,太平军攻入芜湖,龙王庙在清军与太平军交战的炮火中夷为平地。清同治三年(1864年),芜湖县令改建龙王庙为龙王行宫,供奉四海龙王,一年四季香火不断,后又被毁。光绪年间(1875--1908年),芜湖富商又集资重新建造龙王庙,后来又荒废。
         如今的井巷历经沧桑巨变,至今仍保留着狭长幽深的风貌,巷道两旁的深宅大院里面树木参天,显得十分的清雅幽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0:45:57 | 显示全部楼层
花街
一颗野草从古城的废墟中拔地而起

       花街位于芜湖古城中心区,始建于北宋初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街道呈“1”字形,南北走向,南起南门湾,与薪市街垂直相交,北至十字街,全长180米,宽4米左右,过去是一条以经营竹器为主的商业街道,两侧聚集了众多专营蔑器、扎花灯的商家,故名为花街,又名为竹市街。
      宋初,芜湖开始修筑明城,城区街市逐渐形成,花街初具规模,清乾隆年间直到民国初期的一百多年里,一直被称为“安丰里”,后来又恢复名称为花街。花街两旁的房屋多为两层砖木结构的徽派楼房,店铺相依,一般都是前店后宅,是芜湖竹器业蔑匠铺最为集中的生产、营销之地,家家户户擅长扎花灯。平时他们专做一些竹木器具出卖,年底及春节期间,他们将精心编扎的各种花灯悬挂在店堂里、大门前,招揽顾客。有各种鸟兽虫鱼灯,形态逼真;有大型的龙灯,如滚龙灯、板龙灯和竹篓灯,形状各异;有观音、地藏、八戒、悟空和三国、红楼梦人物灯,栩栩如生;还有其它的宫灯、走马灯、花球灯、花鼓灯、花篮灯等,异彩纷呈。到了晚上,各家各户都亮门前的花灯,把花街照耀的如同白昼。老芜湖人中流传着一首打油诗:“花街半里路,尽是蔑匠铺;平时卖竹器,正月花灯出;夜晚点亮灯,疑是天仙处。”
      在花街中段,有一所小学校----芜湖市花街小学(现为罗家闸小学分校)。学校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却是一所百年老校,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学校曾几度易名迁址,解放之初,曾是全县16所公立小学中规模最大的一所小学,1971年更名为花街小学。
      在芜湖地方革命斗争史上,花街也曾留下过绚丽的一笔,1927年夏,芜湖早期著名共产党人俞昌准(南陵县人,曾任中共芜湖特别支部书记)从南陵来到芜湖后,就住在花街一家小店里,创办;饿《沙漠周刊》,发表了不少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鼓舞人民斗志的文章,还经常深入到裕中纱厂,到工人中间去宣传革命道理,组织领导工人罢工。1928年3月,中共安徽省临时委员会在芜湖恢复成立后,曾在花街一懂小楼内设立过秘密联络处,在芜湖乃至全省的革命斗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当年10月初,这处秘密联络点被敌人破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0:49:32 | 显示全部楼层
能仁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0:50:19 | 显示全部楼层
能仁寺大殿正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0:5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19 20:19 , Processed in 0.047956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