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0-7-9 12:37: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楚之游侠 于 2020-7-9 12:41 编辑
东湖高新已经成型了,未来相当长时间经济总量都将位居武汉市第一。
而且最让人乐观的是,东湖高新已经真正实现“三十而立”,具备了当年唐SZ构想的“独立成市”发展内生动能。
这次将东湖高新升格为副城,其实就是对其独立发展能力的肯定。
武汉推进长江新城的意义,之前说过很多次了,是为武汉未来求解。选址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现阶段开发强度低,就是考虑长江新城要为武汉提供未来三十到五十年的开发空间。
老话说的好,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城市发展也不能只看眼前,要考虑长远。
规划建设“长江新城”意义何在?它与大武汉复兴梦想有何内在逻辑?
一新SJ曾请大家说一说他们心中武汉最大的亮点是什么。大家表示,武汉找一个最亮点比较难,但找五六个亮点还是有的。这就是武汉面临的尴尬局面:城市很大,但缺少合力打造的精品,只有高原,没有高峰。
一新认为,“两江交汇、三镇鼎立”,是武汉特有的城市格局。但是,武汉还缺少具有国际影响的城市新区,缺乏代表城市形象的规模化亮点区块,就像天津的滨海新区,上海的浦东新区,广州的珠江新城。为此,武汉已到了规划建设的重要时间节点,需要在三镇之外,建设最亮丽的“第四镇”。
近些年武汉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城市建设缺乏起鲜明引领性作用的亮点板块。武汉急需沿长江主轴寻求一个能够承载武汉梦想,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生态资源丰富、环境承载能力强的发展空间。这也是世界城市发展轨迹的自然结果,是现代大城的必然追求。
谋划城市建设要有“一种雄心和决心”。现在干事,要为后面30年打基础。长江新城是复兴大武汉的龙头工程,规划建设长江新城,是百年大计、武汉大业,要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长江新城”的规划瞄准的是30年乃至更长的远期目标。
我们现在看长江新城(区)的位置,某种程度上处于主城和机场之间的通道上,但是又不是卡在正中间,是在主城和机场之间的这个地带的旁边。从主城到新城很方便,有高速路、快速路的通达,从新城到机场也很方便,且可以有效避免现在大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未来长江新城(区)的这个区位优势会进一步凸显,可见至少在未来十年将会对城市发展带来至关重要的影响。
长江新区以及未来的长江新城建设不同于一般新区,将进一步发挥武汉的交通枢纽优势,尤其是以“两航”为主要支撑的航运、航空基础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体现未来国际化大武汉发展的方向。
曾以长江黄金水道位置在历史上成为商业重镇的武汉,在21世纪的发展过程中,港口优势发挥的并不很明显。港口城市并未升级转型,尤其重要的是在港口附近没有一个成熟的国家级新区。所有港口的功能还停留在航运经济的初级阶段,并没有充分发挥港口的通道作用,很多高附加值的产品的集聚、产业的集聚、人才的集聚都无法实现。未来长江新区和长江新城的发展将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提升长江航道的运用能力,拓展以航运为基础或支撑的产业体系,促进和航运港口之间的良性互动,以带动武汉作为现代港口城市的跨越发展。
从长江新城(区)的选址来看:其从地理上完全符合中国传统的营城理念——背靠大别山系,南临长江,东边是倒水河,西边是滠水河,中间还有一个聚宝盆是武湖。“山水形胜”是一个很突出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在这里得到了非常精辟的诠释和应用。而放在长江的航道上去看,恰恰在武湖这个区域,是长江中巨大的一个拐点,因此形成了长江中游的航运中心阳逻港这么一个天然的深水良港。这个巨大的弯曲,形成了一个像白鱀豚头部一样光滑的曲线,恰恰把天兴洲包含在内。如果天兴洲是眼睛的话,那么长江新城(区)目前选址的这个区域正好在其顶部,且是一个大的战略留白区。
再看看武汉三镇的历史演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先有武钢落户带动了青山(武汉的东北角),又有东风汽车的落户带动了沌口(武汉的西南角),接着到光谷的提出带动了东湖高新(武汉的东南角),而在西北和东北之间的这个方向,虽然有东西湖临空港开发区,还是有大量的空白和薄弱环节。不论是从城市发展的历史规律还是产业演进规律上看,在这个区域布局一个支撑武汉未来20年到30年发展的一个国家级新区,可以说是城市历史发展规律的使然。
武汉现在发展长江新城(区)。恰恰是因为之前阮SJ提的,大临空、大车都、大光谷、大临港这四大板块中,三大副城已经成型,要全力突破武汉在西北和东北之间的这个薄弱环节,发展大临港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