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7-8 23:4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ljllj 于 2012-7-9 00:02 编辑
既然立祠纪念,应该有对联挂于大殿红漆柱上。当时当地某秀才苦思冥想,凑成一副,经过精雕细刻制成楹联,谁知挂了一夜第二天就不翼而飞。如此三次,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有位老学究欲探明真相,便在深夜躲进大殿,经几个时辰的折磨,他昏昏欲睡,忽然一阵冷风吹来,不由地打个寒颤,只听一阵清脆的佩环声,衣裙拖地的细碎声,接着见一戎装打扮的女子,肩披素练,在庭中来回踱步,口中念念有词,反反复复就是一句话:“思亲泪落吴江冷。”老学究知道阴阳有隔,不便与孙夫人对话,第二天便将情况告知里正,原来是孙夫人嫌秀才撰写的对联不好,这才自己撰写,因才学疏浅只撰成半联就搁浅了……因此很长时间内大殿上只挂半片对联,也就成了绝对。
之后,一直到明代才有下联。据说有天滩前走来一位秀才,半癫半疯地立在祠前呆笑,看大殿挂着半片对联,不禁叫道:“拿酒来拿笔来,待我续上下联!”祠中的女道士骂道:“你这疯子别造孽了,抬头三尺有神灵!走罢,走罢!”说完便要驱赶这疯子。谁知他就是不走,口中念叼:“不就是半个对联吗?想我江南才子徐某还不立马可就!”说完捡一枯枝在地上写道∶“望帝魂归蜀道难”落款是“天池山人田水月题”。写完扬长而去。此事惊动了芜湖知县,他一看吃惊地说:“田水月分明是‘渭’字,天池山人正是徐渭的名号。”从此“思亲泪落吴江冷,望帝魂归蜀道难”成了蛟矶庙的对联,至今仍然刻在大门上。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