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武汉岳飞文化遗迹及其文献记录
在今武汉城区,究竟有多少与岳飞相关的文化遗址或遗迹?其实,这是一个很难得出确切结论的问题。由于史书对其中有些问题语焉不详,很多疑难问题不可能有一个准确的统计。从理论上讲,自南宋绍兴四年(1134 )开始,抗金名将岳飞任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等职,移屯鄂州(今武昌)达7年之久 [8 ]卷三六五,《岳飞传》,第11383页 。岳飞一生中的抗金活动主要是以鄂州为基地的。他率部从鄂州出发,期冀恢复中原,北伐抗金,驰援淮西,建立了流芳百世的丰功伟业。岳飞在征战沙场的戎马倥偬之余,其足迹遍及今武汉地区的山山水水。按此推断,其战斗、生活中遗留的文化遗迹应该有成百上千。而且在岳飞故去后的 800余年中,武汉人民一直怀念岳飞,敬仰其“尽忠报国”[ 8 ]卷三六五,《岳飞传》,第11393页的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又不断兴建或命名了一大批与他有关的文化建筑和遗址,而且许多遗迹反复建毁。因此,自宋以来,在今武汉城区的岳飞文化遗址或遗迹数量应该是历代都有所增加而不断变化的。
从史籍来看,对于所涉岳飞研究的历史文献问题,著名的宋史研究大家邓广铭先生曾指出:“南宋一代,记载岳飞生平事迹的史书或专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系统:一为官修史书中的记载;二为私人的著述;三为出自岳飞之孙的《行实编年》,它虽也同样是私人著述,却应另列为家传的系统。”[ 9 ] 432 邓先生还指出,飞研究虽可以这三大类文献为主,但“分属于上述三个系统中的一些记载,都或多或少地包含了一些不可凭信的成分在内”[ 9 ] 433 ,至于“清人钱彩编写的通俗小说《说岳全传》”等,“既与历史事实相去太远”,“虚构的情节和场面也太多”,“就其思想性和艺术性来说,全少可取之处”[ 9 ] 3 。因此,即使是仅研究今武汉的岳飞文化遗迹问题,自然也应以相对可靠的有关官私史书与岳飞自撰诗文等历史文献为基本依据,这才是历史研究的应有之道。
众所周知,现存较为集中地记载岳飞在鄂州活动的官私文献典籍,主要是《宋史·岳飞传》与宋人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另外,李纲的《梁溪全集》、熊克的《中兴小历》即《皇朝中兴纪事本末》、留正的《皇宋中兴两朝圣政》、章颖纂《宋朝南渡十将传》与《宋史·高宗本纪》《宋史·韩世忠传》以及《宋史》中之相关本纪、列传等。在这些载有大量与岳飞有关的史籍中,尤其是前四部史书,主要记录了岳飞一生及其家人、岳家军在鄂州屯兵七年的军旅经历,涵盖了其生活数载,屡涉长江,数渡黄河,四溯汉水,三返中原 [10 ]卷一六二,绍兴四年十月十三日 ,挥师北进,率兵抗金,收复襄邓六郡 [11 ]甲集卷十九,《边防一·岳飞襄阳之胜》,第453页 ,频战伊洛河淮 [ 12 ]卷八七,绍兴五年( 1135 )二月丙戌 ,“复仇报国” [ 8 ]卷三六五,《岳飞传》,第11388页,多建奇功,“岳飞治军有法,秋毫无犯”[ 12 ]卷八八 ,绍兴五年四月庚申,最后却为昏君奸臣所害的整个历史的曲折过程。
同时,岳飞孙岳珂辑编的《鄂国金佗稡编》二十八卷、《鄂国金佗续编》三十卷 [13 ] ,也是现存最重要、最 详尽的记录岳飞一生尤其是其英雄事迹的历史文献 ① 。至于《金史》《文献通考》等其他相关史籍,有关岳飞的史实多显零星分散。《宋史·岳飞传》《鄂国金佗稡编续编》与《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可谓记录岳飞抗金事迹的文献之源。遗憾的是,尽管这些书中记载了大量有关岳飞在鄂州统帅岳家军抗金的历史事实,涉及地名不计其数,但其具体地址又多语焉不详而有待考证。
据笔者统计,在今武汉市武昌城区与汉阳城区等地,包括不同历史时期名异实同、或一事多名、一事多地而大致能确定其具体地址、且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岳飞文化遗址或遗迹约有近50处。其中主要有岳府、岳王府、岳帅府、忠烈庙、鄂王庙、岳王庙、岳飞庙、岳飞祠、精武庙、岳庙、岳飞访母迎归处、岳母起居室、岳母灵堂、小东门、忠孝门、岳飞广场、岳武穆遗像亭、岳飞亭、岳亭、至宝碑、精忠报国石坊、岳飞功德坊、岳飞坊、“还我河山”石刻、岳飞铜雕塑像、岳家军青沙石浮雕、黄鹤楼、鹦鹉洲、南楼、黄鹄山、蛇山、鲁山、大别山、岳家军大本营、岳家军营、岳家军校场、中军营、岳家军马队、岳家军马房、岳家军步骑训练地、岳家军水军训练地、郭师口、郭茨口、马沧湖、武昌岳家嘴、粮道街马蹄营、岳家军过江渡口、岳飞王彦会见地、报国巷、报国庵、翠微路、冰塘角、催子湾、东山、洪山、宝通寺、岳柏岳松、岳飞街等。 [3 ]《宋元明清卷》,第85 -100页。其中,所涉最盛时差不多有十余万岳家军之军营、渡口与其步、骑、水兵训练地等,因当时条件简陋,而不可能仅限于一处或少数几处,而应有多处不等,甚至散布当时汉阳、鄂州城内外以及鄂州城长江段与汉水下游两岸许多地区。
在上述今武汉城区的岳飞文化遗址或遗迹中,其名称、地址没有变化或变化不大的主要有一些与岳飞相关的纪念性建筑或文化遗址以及岳家军的驻军地点等。在这些文化遗址中,部分有明确的古今文献记载,部分为民间口口相传而相沿至今。
岳飞广场:1993 年建成,位处今武汉市武昌城内蛇山山脊中部黄鹤楼景区之东。岳飞广场的兴建,是因黄鹤楼为历代天下名胜,特别是岳飞驻鄂期间,曾登临黄鹤名楼并有诗词《登黄鹤楼有感》传世,故以此彰显岳飞与今武汉的历史渊源,宣传其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正如王曾瑜先生所指出,近九百年来,“岳飞一直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历史伟人和民族英雄,他的崇高爱国气节受到中国人世世代代的尊敬和纪念,并且激励和教育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 14 ] 1 。岳飞广场由“精忠报国”功德石坊、岳武穆遗像亭、岳飞扶鞍勒马铜雕塑像、“还我河山”石刻、浮刻“岳飞大战金兀术”青沙石群雕与《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诗词手迹等组成 [15 ] 94 - 126 。岳飞广场中的这组由坊、亭、铜雕、石刻等组成的岳飞文化遗迹,以岳飞扶鞍勒马铜雕塑像为中心主体,以石刻、牌坊等为烘托,可谓共融一体,相映生辉,突出了中华民族英雄岳飞的光辉形象。不仅如此,在今黄鹤楼三楼大厅镌刻的壁画中,还陈列有一组气势磅礴的历史画卷:岳飞披戴盔甲,腰悬宝剑,左手扶剑鞘,右手欲拨剑的轩昂英姿,以此再现当年岳飞登临黄鹤楼头,缅怀故国之大好山河,抒发着“还我河山”的伟大政治抱负。
岳武穆遗像亭:简称岳飞亭。1937年建,1981年重新修整,1983年定为武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处今武昌蛇山山脊中部黄鹤楼景区东之岳飞广场。武汉抗战初期,在旧岳庙废墟中发现一尊明万历十年(1582 )四月镌刻的有岳武穆半身遗像和云南太和(今云南大理)人张翼先所撰四言像赞诗的青石碑,遂复建岳武穆遗像亭,移碑置于亭中,亭以碑得名,现碑系按明碑原拓复刻。此亭坐北朝南,为木石结构,六角攒尖顶,单檐外展,颇显端庄古朴。亭额为孔庆熙所题刻“岳武穆遗像亭”六字。其下石柱楹联为:“撼山抑何易,撼军抑何难。愿忠魂常镇荆湖,护持江汉雄风,大业先从三户起;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奉谠论复兴家国,留得乾坤正气,新猷端自四维张。”[ 15 ] 95 碑上所刻岳飞像,线条遒劲,神态庄严,气势英武,可谓艺术杰作。
在今武昌地区,岳飞文化遗址还有相传已久的岳家嘴、粮道街马蹄营、忠孝门等。据传,今武昌沙湖东边的岳家嘴,就是当年岳家军一水军屯驻基地及其操练之所,“岳家嘴”也由此得名。至于上述地处岳帅府南附近的粮道街马蹄营,则相传为岳家军马队的主要驻扎地。不过,相关正史中对岳家嘴、粮道街马蹄营多无明确的史料记载。而史书有所记载的“忠孝门”,其原名为宋、明武昌城门之一小东门。史载,宋仁宗皇祐初年(1049 ),鄂州知州李尧俞主持重修武昌城时即有小东门之名。绍兴六年( 1136 ),岳母姚氏病故于鄂州岳飞帅府。其后,岳飞率子岳云跣足扶榇就是出武昌城小东门至庐山安葬,欲以孝守制。故4①岳珂编,王曾瑜校注:《鄂国金佗稡编续编校注》,中华书局, 1989 年,第 11 页。此为现存最详尽收集岳飞生前著述的历史文献,也是目前研究岳飞的最重要的原始资料之一。
岳飞丁母忧之孝行,传颂一时。至明,武昌城扩建定型后劈有九大城门,其东北即小东门。嘉靖十四年(1535 ),湖广都御史顾磷主持重修武昌城时,即为武昌多个城门改名,遂改小东门为忠孝门,以此纪念岳飞为母守孝之举。除武昌外,在今汉阳城区一带,有关岳飞的文化遗迹有报国巷、报国庵、兵藏阁、冰塘角、催子湾与翠微路、翠微街等。不过,这些遗迹的存世流传多缘于汉阳百姓纪念岳飞抗金的爱国英雄义举而得名,虽然当时可能有这类“历史真实”的发生,但现在已难找到可靠的历史文献依据。
报国巷:其名缘于纪念岳飞“精忠报国”之壮举而建“报国庵”,后庵废而改附近街区名“报国巷”,以存岳飞文化古迹。原报国巷位处今武汉市汉阳翠微街辖区东南隅。据传,岳飞出师北伐,曾追击金兵至汉水边,于是,当地百姓忙扎竹木排以助岳家军强渡汉水。岳飞渡河取胜后极为感激当地民众,遂亲笔题写“精忠报国”四字相赠。汉阳百姓因敬仰岳将军的报国情怀,珍情其赠予的亲笔题字,便集资修建了一座庵堂,名为“报国庵”。庵内建有岳飞堂,陈设有岳飞塑像,并以岳飞题字“精忠报国”为匾额高悬堂上。今庵堂虽早已不存,但其遗址附近留下了一条以“报国庵”改名的街巷,即“报国巷”,以此承载汉阳百姓数百年来对岳飞的敬慕之情。
兵藏阁:今名冰塘角,位处今汉阳归元寺南附近。兵藏阁本为岳飞屯驻兵营之一隅。史载,岳飞治军甚严,兵屯驻地,从不扰民,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8 ]卷三六五,《岳飞传》,第11394页 。岳飞帅鄂屯驻汉阳时,常忧士兵夜宿惊扰百姓,遂令将兵安营扎寨于汉水北岸之翠微峰南麓,并将兵器藏于指定的营房阁中,还规定士兵不许随意外出,以免骚扰百姓,故后人因此名“兵藏阁”。其后数百年来,斗转星移,物是人非,当年的兵藏阁,其地名在口口相传中已逐渐演变为“冰塘角”。兵藏阁与冰塘角地名的出现与转化,既反映了岳家军克敌制胜的严明治军传统,又表明了民众对岳家军秋毫无犯的良好军民关系的怀念。
催子湾:故址在今汉阳五麟里社区西北角。相传,岳飞率兵曾在今汉阳赫山村扎营安寨时,见一老妇因家贫,儿子难以娶媳。于是,岳飞赠以银两,助其子娶媳完婚。老妇之子为报恩,遂应允为岳家军北上探查敌情,但其子娶媳后恋家又不愿启程。老妇心急,经常催子上路。其子只好与新婚妻子及家人挥别。此后,其子不知何故却再未能回归。可是,他在临终前托人带回的敌情却曾力助岳家军大胜金兵 ① 。据此,汉阳当地百姓便把这个村湾改名为“催子湾”[ 16 ] 85 。“催子湾”也因此成为汉阳百姓与岳家军之间互帮互助的良好军民关系的历史见证,也是自宋以来历代汉阳民众对岳飞爱国主义精神与实践言行的深情怀念。
其实,在今汉阳与武昌等地,还有许多岳家军营的屯驻或训练地点。史载,岳家军少时有六七万,盛时有十余万之众,如绍兴四年(1134 ),岳飞奏折中有“如以精兵二十万,直捣中原,恢复故疆,诚易为力”的明确记载 [8 ]卷三六五,《岳飞传》,第11382页 ;次年,又有“岳太尉兵二十万至矣”的记录 [ 8 ]卷三六五,《岳飞传》,第11384页 。若如此,加上当时营房简陋而屯兵人数有限,因此,即使这一时期只有半数岳家军屯驻在今汉阳、武昌等地,其岳家军营房、校场、中军营、马队、马房与岳家军步骑水师训练地等应有数十处或更多不等。如当时汉阳境内汉水下游至入江口等地之郭师口(其名缘为历代屯兵地,“郭”为湖北方言“搁”音之转,此处有“搁放屯驻”之意,今名郭茨口)[ 6 ]卷二十,《鄂州州学四贤堂记》 、今鹦鹉洲原岳家军过江渡口、翠微路、马沧湖、墨水湖、岳飞王彦江岸会见地点与武昌岳家嘴、粮道街马蹄营以及当时黄鹤楼下之鹦鹉洲上等地,应该都曾成为岳家军的屯驻之所,自然也是岳飞文化在今武汉地区的古迹承载地。
此外,武汉还有著名的“岳飞街”。这是现存于今武汉三镇之一汉口的唯一一个与岳飞文化相关的遗存。“岳飞街”形成于清末民初,在旧法租界内,原名由法界当局以一法国名将命名为“霞飞将军街”,或称“霞飞街”,大致为东西走向。其西南起于黄兴路,经车站路,东北与中山大道相接。当时此街为法国兵营、工部局、巡捕房等之驻地。1945年抗战胜利后,法租界被收回,因该地名含有外来殖民侵略之烙印,遂改以我国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之名重新定名为“岳飞街”[ 17 ] ,其后沿用至今 ② 。“岳飞街”也因此成为至今传播武汉岳飞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而且,在1990年前后以来,在今岳飞街附近还衍生出了“岳飞小区”、“岳飞第二小区”、“岳飞社区中心”以及“江岸区岳飞社区养老院”等多个相关地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