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0-4-14 10:4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南大道宽度之谜
从107国道过南头关,就进入了深南大道。在人们的习惯上,这个时候才算到了深圳,马路的宽阔与整洁让人不禁心情也敞开了。科技园、世界之窗、锦绣中华一晃而过,然后经过竹子林到中心区,再往后就是上海宾馆、华强北、地王大厦、东门。深圳几乎所有建筑的、商业的、景观的经典,都犹如电影胶片一般在眼前闪过。深南大道是深圳的坐标,犹如北京的长安街、上海的外滩、南京的秦淮河……
7米宽的“深南路”
郁万钧,原深圳市规划国土局总规划师,1984年从内地来到深圳后一直活跃在深圳规划设计战线上,直到2000年退休。对深南路的设计和变迁,他再熟悉不过。
曾经的深圳,仅是隶属于宝安县的一个小镇。郁万钧说,当时全深圳镇的非农户口不到2.6万人,汽车只有7辆。那时镇里只有两条像样的水泥路,一条是人民路,一条是解放路,全长不到2公里。
1979年,宝安县撤县建市。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随之建立。因地形狭长,修一条东西向的“像样的路”很快成为建设者们的共识。“最初我们并没有给这条路想好名字。由于从深圳(镇)到南头原有一条沙土路深南公路,它自然成了最初的蓝本。尽管后来新修的路与深南公路走向相差很远,这条路还是叫深南路,并沿袭下来。”
修路的工人是来自陆丰的600名壮汉。他们硬是用手和锄头,一寸一寸地挖出了一条路。经过近一年的拼搏,1980年底,从蔡屋围到上海宾馆的深南路第一段修通了:全长2.1公里,宽7米。在当时,这条路算是特区里最长的路。
50米也开始堵车了
1981年,深圳市政府决定在特区内修建3条贯穿东西的主要干道,即现在的深南路、北环路、滨河路。次年,专门成立了基础工作组,全面负责特区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基础工作组聘请了第四航运工程局和市公路局负责深南路的进一步设计和施工。按照城市道路的设计标准,设计者提出将深南路从7米拓宽到50米,设慢车道、快车道、人行道、绿化带“四块板”。
于是,从1982年起,深南路就开始不断地修整和拓宽。但修整容易,拓宽很难。从7米宽拓到50米宽,这是一个很大的思维跳跃。方案一出,立即炸开了锅:小小的深圳能有几辆车?修这么宽的马路要花费多少钱?
郁万钧回忆说,当时连特区怎么办都存在着很多争论。所以,具体到深南路究竟要修多宽,也无法定论。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边还在争论,那边已甩开膀子干了。建设者们把道路中的一个个山头铲平,把路拓宽、拉直。与此同时,一幢幢高楼沿深南路拔地而起。经济特区的发展,很快打消了人们的疑虑。到1983年,最早的这段2.1公里长的深南路拓宽完成时,人们已经发现,50米宽的路也开始堵车了。
这中间还有一个说法。在人们争论深南路到底该不该修50米宽时,当时的领导层力排众议,不仅守住了50米,而且将最终的宽度定为60米。就在争论到底是50米还是60米的时候,一些大楼已经按照50米的宽度打下地基了。所以,现在看电子大厦,明显比其他的临街建筑离深南大道要近。
1985年,蔡屋围到罗芳的深南东路贯通了。再往后,深南路分段修筑,到1990年深南路全线基本成形了。
140米成就美丽大道
不仅深圳人,甚至来深圳旅游的人,无不被深南大道上的风景迷住。只不过,鲜有人知道,深南大道其实只是深南路上海宾馆往西的一段。
郁万钧回忆说,领导层的远见卓识是成就今天深南大道美丽和气派的关键。深圳曾经派团赴新加坡学习考察。回到深圳后,市委、市政府决定重新定位深南路:在深南路两侧各留出30米的绿化带,并在深南路中间的绿化带中预留16 米以备今后修建城市轻轨。这个决策,在当时的国内是个了不起的创举,一个眼光长远的打算。
有关部门开始规划深南路上海宾馆以西路段。全路段设计标准宽度为 140米,两边绿化带各30米,路面净宽80米,并在路中间预留了16米绿化带,以做将来建设轻轨之用。后来深圳决定建地铁,16米的绿化带继续保留,种上红花绿草,绿化带变成了道路中间的一条大花毯。当然,140米的宽度同样招来非议,有人甚至提出说,这个宽度快赶上长安街了,但是后来的发展证明,这 140米的决策是正确的,因为深圳发展得太快了。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为迎接这个历史性的时刻,市政府决定再度对深南路进行全线梳理。经过这次大“变脸”,原先路中间一些小的绿化带被去除,“四块板”变成了干干净净的“一块板”,整体上更加协调。一条从新秀立交延伸到南头,长达28公里、最宽达140米的美丽大道,终于完整地展现在深圳人的眼前。
根据有关部门的规划,未来的深南大道将在南头与宝安大道相连。深南大道随着深圳西部的崛起,一路往西传递着深圳人更加美好的梦想。(彭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