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0-6-9 11: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可能未来会发生,也许不会发生,这个例子是我从B站的一个视频里得到的启发,虽然商业地产味道很浓,但是以商业开发+特殊保护的模式,值得我们来探讨。以及我先说清楚,我是以这种保护性开发的角度提供一个古老建筑的保护方式,并不是引导老百姓去买,去攀比性评价,只是提供思路,以供城市建设管理者,并不是炫富什么的,如果太原的这些小街小巷能开发成这样的商业地产,自然有有钱人买得起,也不是咱们普通老百姓操心的事情,我帖子里的人物都是虚拟的,不要对号入座。(原视频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Cz411q7d9)我们开始:
以五一路周边的民国弄堂为背景:
情景一:
这是一户很早就定居在太原的人家,当年因为户籍分房等政策的原因,从30年代出生的爷爷这一家,经历了百年的风雨的一套近500平米的故居,从新中国开始到2020年,就一直住在这里。这套院子民国初年建起来,除了爷爷五十年代刚搬进去内部整修过一次,就只剩下每年爷爷和爸爸还有叔叔一家的小修小补,到如今了水管还是老铁管,电线还是今天西户要加个插板就从电表箱里拉一条,东户明天扯一根的现状。三十年前院子里还是有一些砖砖瓦瓦的东西,都是当年的屋主留下的宝贝,但是叔叔那一户自从ggkf之后到海子边拉了地摊知道了点老房的历史之后,就经常带着南宫的兄弟跑家里这边撬一块、那边卸一片的拿出去倒卖,换上能用便宜的瓦片,谁还不是一个住?爸爸这边一直是工薪阶层,保护老屋谈不上,每天忙于生计,院子只是晚上睡觉的地方。生活总是柴米油盐,洗洗涮涮的东西,就好比得了孩儿的爸爸决定在院子里在拉一条电线,搭个尿布,妈妈多少年了,知道洗菜水可以倒厕所,盆子里的洗手水可以冲下水,但是总也是忘记,总也是习惯了往院子里一泼。院子里的变化就是,因为二十年前叔叔在海子边积累了点家当,早早住进商品房,西户两间空了,并且带走了爷爷奶奶,十年前家里的第三代结婚,在五一路新修的小区里买了房子,五年后爸妈攒了攒积蓄,也在姑娘家的小区里买套两室一厅,空出来东户的两间房,还有南屋的三件房,这满满当当六七间房子,本家迁出去,租客住进来,除了爸爸退休的这几年偶然间回来收收房租、爷爷奶奶偶然回老院子住两天、叔叔找的工人瞎胡搞搞水电应付一下租客,这个院子,在最近的20年里,居住的轨迹照常,不变的是交织在院子顶上电线,横在院子里的搭衣绳还有内衣裤,还有随用随泼的洗手水,随处乱堆的生活废弃品,臭烘烘的厕所,满是油烟的厨房,变化的是两年一波的新租客,今天在西屋烧个烤,明天在东屋打架给墙挠个洋,南屋的小青年倒是爱环保,要换钱的快递箱子能在院子的东南角堆个小半年。谁曾想起来,这也是当年民国的好家当。
情景二:
二十年前这院子还是和情景一是一样的人生,但是二十年前叔叔带着爷爷奶奶搬出去的时候,恰巧赶上城建的历史洪流,zf走访了一圈,了解到了这个片区的历史,决定下大力度整治,并且希望能够开发这些老屋子的现代功能,叔叔看到了这个机会,做通了爸爸一家的工作,拆迁款一下来,爸爸也就早早搬离了院子。与此同时,zf请来了民国建筑的专家开始了实地考察,首先确认了爷爷家的院子是当年XX的故居,南屋可以做个小纪念馆,西屋开发成茶室咖啡,东屋做成纪念品店,同时周围的院子作为附院,开发成了城市里极少有的高档四合院的商业住宅,专家们一同切磋,形成了改造方案,先还原了爷爷家在民国时代的风貌,虽然当年叔叔倒卖出去的原始瓦片早已无法追回,但是经过复原的仿品,还是能够讲述当时的故事。院子改造于二十年前开始,经过两年多的改造,十八年前XX故居纪念馆开张营业了,二十年的风雨,如今,深度游的小团体来了太原,就会带着游客来这家小院,看看XX当年的生活轨迹;因为独特的韵味,西屋的茶室咖啡厅成了这个城市男女约会、定终身的打卡网红店,东屋卖得东西虽然有的时候还有人说假惺惺,但是不妨还是有游客决定看了故居就买点什么。风雨十八年,有专家团队的专业养护,小院越来越精美了。这十八年,小院游览早已收入上了千万,茶室咖啡厅的掌柜虽然换了俩,但是谁都知道在这儿能赚,在这儿营业出去吹有面儿,更别说周围的民国保护性四合院,如今已经是城市地产最独特的一处风景一张文化名片,虽然确实好像只有那么一两回产权交易,谁又能真买得起呢,但是人们来参观“民国保护性四合院”的热情不减,这也是全太原市拍婚纱、开小型年会、办party、开小餐馆的热门地点,据说明年这里要谋划一个米其林三星的餐馆哦。十八年了,谁都知道它代表了民国的风情,谁又知道它创造了多少的价值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