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1-12-25 02:35:15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明,让市民生活更加安定、和谐、从容
一个文明的城市,无论是物质层面的衣食住行,还是精神层面的文化需求,都不会缺失。未来,城市与城市的竞争,将不是GDP的竞争,更多在于城市软实力的竞争,一个宜居的城市,才能吸引到足够的人才前来就业和居住。民生至上、和谐共进的社会环境,会让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市民,安定、和谐、从容地生活。
城市因人而成、而兴,民生之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连续几年来的为民办实事工程,体现了政府对民生的关注,大手笔大投入,换来的建设成果有目共睹:从衣食住行到医疗教育,从社区文化建设到困难群体救助,民生大改善,百姓得实惠。
城市文明,方能和谐,文明,说到底,是一种安定从容的状态。
生活有保障
即便低收入群体,
基本生活也有保障
今年7月份,84岁的老伯张云祥,和同样年过80的老伴,结束了在清潭五村4年多的租房生活,搬进了公租房。除张老伯老夫妻以外,还有140户二次摇号未中的公租房申请家庭,都被直接安排房源入住。房管部门为单人家庭提供一室户,多人家庭可选二室户,有位于景秀世家、华盛家园、丽华三村二期的现房,还有位于飞龙新苑、蓝天新苑、采菱公寓、观墩花苑的期房。现房都已简装,7月1日办理入住手续,期房预计2012年春节前能够入住。
对于张老伯夫妻这样已经到了耄耋之年的老人来说,结束租房生活住进公租房,每月租金支出少了,减轻的不仅是经济上的重担,更重要的是,心理上也安定了,毕竟,租住在政府提供的房子里,心里更踏实。
今年年初,我市按照“现房期房同步安置、分类分批有序推进”的原则,对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家庭和公共租赁住房家庭进行有序安排,整个过程将分四批进行。截至目前,已经超额完成年初确定的1500户的目标任务,更多低收入家庭在这个寒冷的冬天,有了一个安稳的“家”。
不止是在住房方面,我市还加大对困难群体的生活救助,发放低保,对低保边缘户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提高市区低保标准,对九类低收入群体发放物价补贴,将机构供养和分散供养孤儿的养育经费分别提高到1120元/月和672元/月。还专门开发困难群体信息救助平台软件,研究制定困难群体的医疗救助办法,将机构抚养的“三无”人员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范围。开展重点优抚对象医疗救助,全市一至四级革命残疾人员护理费标准(因战、因公一级和二级残疾人员1818元/月)增长11.2%,开展慰问市区空巢老人活动,向道德模范代表发放慈善帮扶金,发放困难群众实施临时应急救助金。
生活很便捷
公交实惠又方便,菜场环境大提升
61岁的杨少雷是名退休职工,家住清潭玉兰苑。每天上午,抱着小孙子,和老伴一起到家对面的清潭菜市场买菜,笃笃定定地买完菜,并不急着回家,而是先在菜场里的座椅上歇一会,遇上熟人或邻居,还能再聊聊天。
要放在从前的清潭老菜场,不要说坐下来聊天了,“环境脏乱差,买完就回家。”经过整治和易地重建的清潭菜市场,面积近6000平方米,不止在钟楼区,在全市也是规模较大的菜场之一。
为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我市从2007年起,采用内部提升、原址改造、搬迁移建三种方式,结合“城中村”改造,对全市建成区内的103个菜市场进行分期改造,还专门chutai了《常州市市区菜市场建设规范》,根据规范打造一批标准化、现代化的菜市场。
同样住在清潭片区的黄国琴,因为身体不好,时不时要上一趟医院,“小区对面就是12路,到一院很方便。”坐在宽敞明亮的新型大空调公交车,司机和乘客都变得更宽容了,“有时有的人没零钱,或者忘了带卡,就有人帮忙刷。反正在我们常州坐公交车很便宜,刷一次只要6毛钱。”通过优先发展公交,我市累计投资超过40亿元,完成了公交票制改革,实现了城乡公交一体化目标。
从车内到车外,道路交通出行反映的是一个城市发展、社会管理、文明程度的重要窗口。面对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人、车、路日益突出的矛盾,我市大力推进“畅通工程”,改善交通环境,实施公交优先,常州由此步入“国家模范交通管理城市”行列。常州成为不堵之城和国家模范管理城市,离不开每一个市民的自觉自愿,更离不开众多交通志愿者和市民的广泛参与。
生活上品质
社区教育遍地开花,
家门口乐趣也不少
闵仁兴是钟楼区东岱家园拆迁安置户,这个73岁的老人一有空就喜欢往社区跑,直奔社区信息化中心,开电脑、登录“钟楼终身学习在线”、看自己喜欢的养生专栏,“比闷在家里看电视有意思多了!”像闵仁兴这样的老人,每天都有,学习劲头一点不比年轻人差。
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基础和依托,为搭建更便捷的学习平台,钟楼区去年开通了“钟楼终身学习在线”。网站引进10000多学时的视频课程,涵盖文化素养、职业技能、教育辅导、休闲娱乐、现代生活、新书推荐6大版块。社区学院发放了学习上网卡,居民可凭此实名登录网站并建立学习档案。为激励更多人参与到终身学习的大潮,还将按积分进行实物奖励,居民可以享受到更多实惠。
90岁高龄的张百鸣老人,是新北区老年大学书画班年纪最大的学生。老人以前是安家中心小学的老师,今年夏天,新北区老年大学的招生简章宣传到了镇上,他当即就跟家人表明了想去“上大学”的想法。在老年大学,老爷子还见到好几个以前教过的学生,“师生同堂”上课。
本月初,常州老年大学在我市五区两市达到全覆盖。从1986年我市第一所老年大学创办至今,老年大学生越来越多,书法、绘画、电脑、烹饪,老人们个个学得有模有样,乐在其中。自2007年起我市大力扶持社区文化事业至今,社区文体团队已达1400多家,种类丰富,涵盖戏曲、歌唱、舞蹈、武术、民间传统文艺等。 通过几年来的努力,我市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所有辖市区均成为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区),医疗机构布局合理调整,以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卫生服务站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文化事业繁荣兴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