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8-10-2 07:2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了解前,你要先了解下马料地这片区
风水宝地----马料地
在乌鲁木齐市西山煤田地质156队附近,介于西山和新疆农业大学之间的大片地界,外称九家湾三队,而本地人更习惯称之为“马料地”。
乌鲁木齐市地图上显示有条马料地街,我从乌鲁木齐市西山156队公交车站出发一路向北,穿过一栋栋楼房,接着是大片空地(据说几年前还是菜地),再走过一条狭长小巷,便来到马料地街。街道并不笔直宽阔,在街中段,有棵一人难以环抱的古榆树,上端树冠张扬,如一张大伞横探过了路面。那探向天空的树枝,苍劲有力,岁月感厚重而分明。
溯源
这里曾经是老满城附近专种马料之地。马料地街两侧,多是自建楼房,与很多撤村改居的城中村相仿。但一拐入小巷,便听见潺潺流水声,一眼清泉从地下涌出,还有人汲水。另一条巷子中,碗口粗的泉水竟在一居民楼台阶前两米外流淌着。
“这是泉水?”我的疑问,得到了本地居民马文清的肯定,“听我父亲说,20世纪初马料地原本就有很多泉眼,人民公社时为了灌溉更多农田,又打了10口井。那时水位很浅,刚打好的井,井杆子一抽,水往上喷有一房高。现在,仍有6口井的井水丰盈,因略带碱性,仅作拖地、洗衣之用。”
水足自然适宜种植,但乌鲁木齐周边不乏水草丰美之地,为何偏偏此处称“马料地”?《乌鲁木齐市地名图志》透出一丝线索,“马料地位于西山路东段北侧,东起老满城,西至烧碱厂。1757年后,这一带是为驻地清兵种植马料的地方,故名”。
老满城,乌鲁木齐的故城。在《乌鲁木齐文史资料》中,昝玉林先生对老满城进行了详细考证。乌鲁木齐最早的城市,在现市区西郊九家湾,据《新疆图志》记载:“旧城周可三里……即明故城也”。《迪化识略》一书中写道:“乌鲁木齐故城在今迪化城西五公里处的空荒地上,是清兵1755年(乾隆二十年)正月,征准噶尔时济火烧毁的,按遗址情况看,故城周一公里,即《明史》所说的‘瓦剌国’所在地也。”后来清驻军在明故城废墟附近又筑土城,后赐名为巩宁城,驻扎满营兵士和他们的家属,所以也称“满城”,即人们所说的“老满城”,它曾是乌鲁木齐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因战火毁于1864年。
东北方邻着老满城,该地块便被历史赋予了使命。因而,说起马料地名由,就不得不提老满城,它曾作为其附属长期存在着。据沙依巴克区地名信息记载:马料地作为给“满城”骑兵种马料(苜蓿)的地方,故惯称“马料地”。新中国成立前,马料地南靠妖魔山,东起八一农学院(新疆农业大学前身),西至耐火材料厂,北至九家湾红旗水库东,以回族居民居多。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土地被征迁使用,面积逐渐缩小,现在的马料地位于乌鲁木齐市区西部边缘中段。
“过去人们讲的‘老满城西关’,指的就是我们这里。”马料地老住户白须老者马保顺说,“能为军马种植饲草,说明我们这里山好水好。小时候,村里小泉眼很多,还有个大泉,水流很大,潋出一个小池子,人们都喜欢挑大泉的水吃。每到春天,野鸭子、大雁便飞来在泉水池里耍水,还是按‘七九鸭子八九雁’的节气来的,准准的,神奇得很!我和小伙伴们常去围看,从不伤害鸟儿。”
在盛世才统治新疆时(1933年至1944年),也颇为看重这片背靠雅玛里克山的水草丰美之地。在今马料地南侧,开辟了军马饲草地和训练场,并修建了一栋俄式风格的宅府。目前,宅府被列为市级文保单位。变迁
各种野生动物和漫山枸杞构成了马料地一代人的记忆。
耄耋老人马保顺是土生土长的马料地人,祖籍宁夏固原。自其父出生在马料地算起,马保顺家族已有5代人出生于此,共7代人在新疆生活,度过了近一个半世纪的光阴。
19世纪70年代,马保顺的太爷爷带着两个儿子(马保顺的爷爷家中排行老二)跋涉到新疆。长子即马保顺的大爷爷,19岁从军跟随刘锦棠平定叛乱,后被提拔为类似于排长的职务。大爷爷解甲后落户在二工皇田(今地窝堡一带),由于土地是靠天吃饭的旱田,收成有限。因早前马保顺的爷爷已在马料地入赘到大户白家,加之地多又不缺水,生活还算殷实。大爷爷便将原先的土地外包,也来到马料地买地耕种。
“在马料地老户中,大户有白家和五个马家,祖上多是百余年前从宁夏、陕甘迁来的。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口普查,马料地仅有36户人家。由于地多人少,大家的生活还都算不错。记忆中,我家有10亩大院,牛马羊成群。很多南关(现南门至山西巷口)的居民都来马料地,打短工或长工。”马保顺说。
新中国成立前,马保顺度过了青少年时光,对于那段时光,他的脑海中塞满了各种与野生动物有关的记忆:“我小时候,马料地是大片树窝子,站在这块耕地看不到另一块地,树上鸟儿很多,夜里还栖着野鸡,天蒙蒙亮就打鸣。灌木丛中,经常蹿出来狐狸、獾猪。那时狼也很多,三五成群,村民夜里都不敢出门。狼多不伤人,一吓唬就跑远了。有一回大白天,我家门口一阵骚动,原来是家里的一头驴在村里溜达被一群狼盯上,一直被狼撵到家门口倒下,屁股被咬得血肉模糊。在狗的追赶下,狼群才松口逃走了,当然驴也死了。我十四五岁时开始下地干活,有一回见50米开外有三只狼,我们对望了一阵儿。我喊了一嗓子,它们并不走,我便拿着两把铁锨使劲对拍,三只狼这才一溜烟地向骑马山方向窜去。”
马保顺的弟弟马保成比他小16岁,在马保成记忆中马料地最美好的时光是每年9月,他说:“梁上一满子都是红果果(枸杞子),远看漫山都像是披红了。尤其是坟园里的长势最好,粒大饱满。红果树全是野生的,有成人般高。小孩当零食吃,但吃多了上火淌鼻血。”
在新中国成立前,晾干的枸杞还帮助村民们解过燃眉之急。马保成说:“听长辈们回忆,新中国成立前,常有在大十字开中药铺子的湖南人来收购干枸杞,日子一久,还给‘拉账’。开春,村民到街上(城里)这家药铺,借钱或种子;秋后,再用晾干的枸杞子平账。但晾枸杞也不易,鸟儿喜欢吃,摘起来也麻烦,还要编席子垫砖晾晒。晒时,还要专人看着,防范鸟儿偷吃,收入有限。但枸杞树不得不为人们开荒让路,直到2000年左右全挖完了。”
传统上,马料地村民一直种植小麦、玉米和苜蓿。直至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改称“红旗公社九家湾大队三小队”,才开始种菜。
1998年起,马料地有村民盖起了楼房,现在老户几乎家家都有栋楼房,闲房出租出去,过去的菜地都统一征迁。已成为城市居民的马料地人,当外人每每提起地名由来时,他们都会把往昔细细捋一捋。
脱变
随着乌鲁木齐棚户区改造的全面开展,160万平米的马料地以前低矮破败的平房和小楼房现在全面推为了平地,若现在你从那里经过,你已经想不到他以前城中村的模样,这些土地就等挂牌出让了,其实可挂牌出让的土地并不多,塞外江南、欧典花园、万科金域国际、凯旋名都、中泰雅居等小区占去了不少,而新建的北晟文创广场、双赢国际、安佳大厦等更是增添了这片区商业化氛围。随着乌市南控北扩,东延西进战略的全面推进,以前的城中村变成了现在的城市中心,土地可以说寸土寸金,特别是地铁2号线平川路站点和马料地两个站点的建成,使这里成了商家必争之地,新北园春正在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他留下的地铁2号线平川路站点东西两块各七万平米的土地,成了乌市最执手可热的商业用地,虽然以前很多都炒铁地概念,现在来看近几年乌市只会有一号线和二号线了,其他线路暂时都不会再建了,乌市地铁商圈有,但真的不多了,特别象新北园春这么大块两块土地,几乎很难在找到了。
展望
教育方面这里有71小学,但中学目前没有,根据中泰雅居规划,在其东侧也就是靠近平川路的地方留有一块中学用地,只是碍于以前的破败没有开建,现在都堆平了,应该就在明后年建吧,其实这里建中学真的不错,一是有两个地铁站点,另外克西路那有近二十路公交线路,西外环、克南高架交通真是没有说的,这里离经高铁客运站、老火车站、友好路基本都在3公里范围。这么好的地段只是不知建个什么中学,若能有个好的学校,加之地铁商场、双赢国际旅游集散中心、在大型小区中泰雅居等全面建成,这里即使不是城市中心,也会成为区域中心。展望未来,马料地的发展代表着乌市发展巨变,也是新中国这么多年发展的历史缩影。回望历史,不禁让人感慨,发展是历史的必然,马料地这块风水宝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留下精彩的一笔。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