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3-12-14 01:52:32
|
显示全部楼层
2023年宜昌市商务工作要点
三、实施消费恢复提振行动
1.强核,提升消费承载力。健全加快建设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制定《2023年宜昌市区域性消费中心工作计划》,着力打造区域性商业消费集聚中心、消费业态创新中心、商旅文融合发展示范中心。推动出台市级核心商圈发展规划,明确路线图和任务表,确保规划落地落实。加强特色街区建设,推动陶珠路宵夜街、铁路坝小吃街等提档升级,规范和完善配套服务,创建省级示范步行街和夜间消费集聚示范区,打造消费新地标。支持三峡物流园、天元汽车物流园、恒信汽车城等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错位发展。加强产销对接和农商互联,实施“荆楚优品”扩面提质,对接盒马鲜生等大型批发市场和连锁企业,助推农产品上行。发布一批宜昌老字号,推动老字号创新发展。
2.筑基,提升服务能力。加强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建设。结合筑堡工程,完成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发展规划编制和建立考核评估机制,分类开展一批便民生活圈试点建设。深化全国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推进家政服务产业化发展。加强城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三年行动,按照规范一批、取缔一批、提高一批的“三个一批”要求,建成30个便民回收站点和2个区绿色分拣中心。推进高质量供应链物流体系建设。牵头做好商贸服务业供应链物流体系建设。申报创建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抓好示范创建,指导县市创建全省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示范县。健全城乡商贸流通体系,新建和提升县级商贸中心4家、县级物流配送中心3家,建成乡镇商贸中心13个、村级便民店65家,实现县城有综合商贸服务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乡镇有商贸中心、村村通快递。推动县市农贸市场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产品公益保障能力。
3.提质,提升创新能力。加快电商产业发展。召开全市电商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工作推进会,用好加快电商发展7条等政策,扩大网络零售额。举办线上春茶节、线上柑橘节、致敬“最美电商带头人”等活动。推进三峡智慧物流园、中国供销·五峰物流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发挥会展政策激励作用,开展招展引会,加强与三峡集团对接争取举办清洁能源、数字经济等高峰论坛,举办会展活动100场次以上。协调推进会展中心等项目。推进餐饮行业发展。落实打造美食国际范实施方案和支持餐饮行业发展10条措施,促进餐饮行业健康发展。举办中国三峡鮰鱼(肥鱼)节,组织参加食博会、楚菜美食博览会等展会。厉行节俭,制止餐饮浪费。扩大进口零售消费。支持C6跨境购发展,推动三峡机场免税店落地,联合王府井开展市内进口零售业务,增加中高端品质消费供给。深化消费促进活动。举办“宜起购”年货节等活动,放大消费券乘数效应,擦亮“荆楚购·宜起购”促消费活动品牌。提振汽车、家电家居等大宗消费,开展汽车、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举办汽车博览会、便民赶集进县域活动等。
四、实施开放提质增效行动
4.培育优势外贸产业。进一步发挥全市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领导小组职能,健全完善联席会议机制,制定实施《2023年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工作计划》《打造“宜荆荆”都市圈对外开放高地三年行动方案》,优化调整政策措施,推动小微免费信保全覆盖、出口退税“即出即退”等政策落地见效。用好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跨境电商产业园、加工贸易产业园等开放平台,扩大特色优势产业产品出口。鼓励扩大进口,推动粮食、矿产资源、设施设备进口,保障产业链稳定运转。强化重点外贸企业包保联系服务,实现“双外”指标月调度、季通报,及时总结经验,推介先进做法,选树典型案例。加强市县两级联动,对辖区在建及新招引外贸项目分类研究、上门服务、全力推进,对本地头部外贸企业专人包保负责。
5.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推动跨境电商、市场采购、外贸综合服务等新业态融合发展,力争新业态进出口超50亿元。用好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实现市场采购贸易出口额达30亿元,同比增长17%。推进跨境电商综试区功能建设,加强与跨境电商平台和企业合作,力争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到12亿元,同比增长21%。支持贝迪克凌云开展飞机保税维修业务。
6.推动贸易投资合作。巩固欧美等传统市场,大力拓展新兴市场,用好RCEP成员国市场开放承诺和规则,依托全省“百团千企”走出去赴境外开展经贸促进活动,组织参加欧洲精细化工展、德国科隆食品展、广交会、进博会等境内外展会。用好楚贸通、荆楚云展等数字化贸易平台,参与中国-北欧经贸合作论坛、华创会等,举办跨国企业和境外商协会机构宜昌行活动。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扩大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
7.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召开全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和服务贸易联席会议。组织参加服贸会、中国国际服务外包交易博览会等,力争服务贸易额达5亿美元,同比增长20%以上。深入实施服务外包执行额攻坚行动,服务外包活跃企业达到800家,服务外包执行额200万美元以上企业150家以上。巩固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创建成果,支持三峡(宜昌)大数据产业园、西陵区住邦科技园等创建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
8.提升利用外资质效。聚焦目标任务、外资招商和政策辅导,加强外资市县联动,强化外资县域招商、产业链招商,加强外资业务培训,宣传外商投资法及实施条例。稳步扩大规则、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跟踪对接枝江优利德、长阳法能优电等重点外资项目,促进外资利用。
五、实施口岸功能优化行动
9.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全力冲刺三峡机场国际航站楼建设完工,建成机场口岸海关、边检查验设施,做好三峡机场扩大开放验收工作。支持恢复开通国际航线,积极争取开通国际客货航线。支持白洋港二期建设,预留保税监管场所用地,提升现有口岸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
10.优化口岸服务功能。推动水运口岸提效降费,深化口岸通关一体化建设,加强与沿江、沿海港口城市合作。全面推行“船边直提”和“抵港直装”,进一步压缩货物通关时间,降低企业通关成本。协调推进宜昌药品口岸申报建设。
11.提升平台运营绩效。加快建设加工贸易产业园、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等开放平台。推动宜昌综保区、三峡保税物流中心一线货物进出口增长25%以上,实现绩效考核综合排名争先进位。全力服务三峡保税物流中心迁至白洋港,做好行政审批和协调争取,实现港口和保税一体化。支持白洋港成为大宗粮食、建材、能源进口货物集散地,力争大宗商品进口实现10亿元以上进口增量。
12.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联合海关等部门做好跨境便利化工作,制定年度重点任务清单,加大创新举措复制推广力度,指导县市区创建全省优化营商环境跨境贸易改革先行区。加强商事法律服务,发挥涉外法律服务平台作用,为企业提供国际贸易投资咨询和服务。依托中国贸促会自贸协定(宜昌)服务中心,提高优惠原产地签证便利化水平。发挥中国-埃及商务理事会地方联络办公室职能,举办“一带一路”地区经贸对接洽谈会。
六、实施商务招商攻坚行动
13.全方位完善招商机制。建立健全商务招商工作机制,强化大员上阵、全员招商,定期组织召开全市商贸服务业招商和项目建设专题会,制定商务招商考核评估办法,压实商务招商工作责任。进一步明确招商重点和方向,完善招商地图和项目库,强化招商专题培训,夯实商务招商基础。整合统筹资源,加强市县两级联动,发挥城发、产投等政府投资平台公司作用,合力推进商务招商。
14.全链条开展精准招商。持续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展会招商、驻点招商工作,建立目标企业库,量身定制招商方案,提高招商精准度。开展以餐饮企业、商业综合体、商业连锁、高端酒店为重点的生活性服务业招商,以总部楼宇、数字商务、专业市场、智慧物流、供应链企业、展会展览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招商,以外资、外贸、服务外包为重点的外向型企业招商。充分发挥产业链链长及副链长企业和有关商协会作用,广泛收集招商信息,大力引进上下游关联产业、配套企业和支撑项目,吸引带动更多链上企业落户集聚,实现强龙头、补链条、聚规模。推进蔬菜产业链和预制菜发展。
15.全周期做好项目服务。依托市级重大项目协调服务机制,完善商贸服务业重点项目库,实行重大项目动态管理,解决重大项目在要素、金融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全生命周期做好项目服务,推动项目早签约、早落地、早见效。推进玉湖冷链、中辰信达等项目签约,加快中国天楹项目落地,跟踪洽谈霍利韦尔、广州国龙优品、厦门国贸、厦门建发等项目。加大项目谋划和争取力度,夯实商务发展项目基础。
七、实施市场主体培育行动
16.做好进限入库纳统。制定全市商贸市场主体培育工作计划,落实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及相关要求,用好加快服务业发展34条、促进消费恢复发展8条措施等,出台新一轮支持消费发展接续政策,保持政策延续性和稳定性。及时兑现社零申报和小进限奖励政策,新进限电商企业50家以上,提升网络零售额在限上商贸企业社零额的占比。加强监测分析研判,完善社零预报、定期通报等工作制度,推动限上市场主体结构优化、质量提升。
17.壮大开放市场主体。深入实施县域外贸振兴、外贸出口回流、利用外资提质增效行动,引导邦普、天赐、海科等头部企业在宜设立贸易公司,吸引供应链企业落户,新增外贸实绩企业100家,全年外贸回流30亿元。优化贸易结构,促进进出口平衡发展。用好进口贴息等政策工具箱,加大先进设备和核心原材料进口。争取外经贸发展资金,用好出口信用保险,扩大出口信保覆盖率。做好出口退税“即出即退”试点落地。
18.加大联企纾困解难。突出抓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全面落实助企纾困帮扶政策措施,举办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宣讲会等,确保政策落地落实。深化“双千”活动,开展“商务干部早春行”,完善重点企业联系服务制度,一企一策、部门联合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实现问题闭环管理,确保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