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ourshy

杭州将恢复西湖十景——“双峰插云”景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17 14:08: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ourshy 发表于 2018-10-17 12:52
第一名 古建院的方案,确实很好。

二三号作品跟一号比你觉得怎么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17 16:36: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湖北高峰 山那么大。可最文章的地方多了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17 18:24: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雷峰塔的电梯没什么毛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17 18:2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 不知道啥时候建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17 19:47:1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地方开发要适度,如果整座山熙熙攘攘没了野趣就讨厌了,只能围绕这个著名十景之一做点局部的开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17 20:56:03 | 显示全部楼层
600066 发表于 2018-10-16 22:01
南高峰大致属于龙井山一带,
一共三个方案,建议用最古朴的建筑方案,
现代塔出现在西湖景区真心不喜欢

1层可以看到南高峰塔景观恢复的两个方案:思路基本一致,但表现手法略有不同。即都是原址建新塔,新塔同时作为遗址的保护罩,和已经经受了各方包括icomos(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检验和认可的雷峰塔复建方案一样,在原塔基遗址外建架空平台,在平台上在依据考古实测数据和文献记载,进行塔的设计建造,基本上是恢复到其历史顶峰时期即“两峰插云”定名的南宋时期的样式。

但方案1考证较严谨,细节更到位,同时,还恢复了南高峰塔的塔院——荣国寺,并恢复了山门作为主入口。塔与寺均整体建设于二层平台上,遗址部分在架空层下整体展示,塔的平台依照建筑为六边形,建筑包括平台风格统一为古典样式。

方案2则只有新建塔是古典样式,塔的平台为正方形,与六边形的塔已略显脱节,样式也比较生硬,台阶置于正方形的一角,更显别扭。其余塔院遗址则采用钢架玻璃罩方式展示,虽然很直观,新旧对比也很有意思,但山上水汽重,封闭式的玻璃罩很容易结雾凝水,实际展示效果不佳,且相当于暖房,里面植物会很快丛生,对遗址的后续保护非常不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17 21: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ourshy 发表于 2018-10-17 12:52
第一名 古建院的方案,确实很好。

省古建院的方案,南高峰部分,除了恢复主体南高峰塔及塔院,在沿用现有上山游步道的基础上,还适当建设了一些节点小品建筑,甚至蓄水成池,形成了附属的园林景观,主体建筑庄重,附属建筑灵动,在对山林和遗址最小干预的情况下,点化成景。
北高峰部分,其实重点和难点不在塔及塔院,而是怎么处理现有比较粗糙恶俗的灵顺寺?图中可见,基本上是整体改造了,至少屋面颜色统一了。另外,山下白乐桥缆车站整体改造为北高峰景区入口,手笔很大,不过,山顶的缆车站也应该好好呼应设计改造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17 21: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陌生城池 发表于 2018-10-17 21:12
省古建院的方案,南高峰部分,除了恢复主体南高峰塔及塔院,在沿用现有上山游步道的基础上,还适当建设了 ...

看效果图还不错,古韵味十足。杭州各新修古建筑向宋代风格靠拢。

接下去最期待南宋皇城故宫博物院了,上次西湖管委会答复是说市府审批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17 21: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ourshy 发表于 2018-10-17 12:53
管委会希望开发南高峰整体打造,所以问卷里主要是关于南高峰整体规划定位的问题,看问题似乎是想做一些张家 ...

南高峰现在就在攀岩圈子里很有名了,无门洞旁有一处天然悬崖,攀上去,就是峰顶平地,即原南高峰塔院所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7 21:45: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ourshy 于 2018-10-18 09:29 编辑
huanghaitian8 发表于 2018-10-17 14:08
二三号作品跟一号比你觉得怎么样?


三个作品里自然是一号最好,关键词很明确——恢复历史格局。2号方案很粗糙,古典元素现代化生硬,3号方案的现代底层裙座很不讨巧。

我希望越消隐越好,特别是南高峰,毕竟这是几百年前的古迹,换句话说西湖的现有格局(没有双塔)也有几百年了,重新建起来历史格局未必是合适的。很多人都吐槽北高峰的电视塔突兀,但如果这个电视塔换成实体的古塔,插在峰顶是不是一样会突兀?

其实现在西湖的格局已经很好了。东南西北各有重点,西侧就只有自然的山脊线也许是最优解。要恢复“双峰插云”是个理由,最好虚化它。双塔只是个远观意向,并非保俶塔和雷峰塔那样要完全考究古代做法。但用透明现代材料很难把握,大报恩寺塔就很失败,或许可以参考姬路城用白色的屋顶,石材而非重色的瓦使其远观起来轻盈一些。

说了这么多,三个方案里一号最好。但一号的一个问题是加高了塔身的高度,从30米加到40米,设计师说是植被茂盛的原因,但无疑增强了塔的体量感知,这点我很不满意。
附上一位古建学者的观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19 10: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点睛之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24 13: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陌生城池 于 2018-10-24 13:17 编辑
ourshy 发表于 2018-10-17 21:45
我希望越消隐越好,特别是南高峰,毕竟这是几百年前的古迹,换句话说西湖的现有格局(没有双塔)也有几百年了,重新建起来历史格局未必是合适的。很多人都吐槽北高峰的电视塔突兀,但如果这个电视塔换成实体的古塔,插在峰顶是不是一样会突兀?.


之前听闻要复建南北高峰双塔,我也有过类似的担心——即从某些视域,比如最常见的湖滨看,眼前同时出现四座位于山巅的塔,“一湖映双塔”变成“一湖绕四塔”,似乎有点多了。但仔细一想,双峰插云能够入南宋画院宫廷画师的法眼,位列西湖十景,肯定有其道理。查阅历代西湖题材绘画,全景如南宋李嵩《西湖图卷》,局部如南宋叶肖岩《西湖十景图》,明孙枝《西湖纪胜图》等,都有描摹双峰(塔)插云景致,再想象还原到现状实景,慢慢体会到了其中奥妙:
西湖是一个全方位开放的大景区,同一视觉焦点,从不同视域观赏,效果大不同,是一种更大空间尺度内的“步移景换”,这也正是西湖姿态万千观赏不尽的缘由。

先说全景展示的湖滨,虽然四塔同时入眼,但远近高低、虚实体态各不同,景观效果绝不重复:宝石山顶的保俶塔最近,最实,相对纤秀,只有砖塔芯,无外檐;雷峰塔相对较远,虽然也在山顶,但所在夕照山比宝石山本身矮得多,且背后有南屏、九曜、玉皇诸峰衬托,相对较隐,但又是体量较大的楼阁式塔,外檐和副阶仍隐约可见。而南北高峰双塔,从湖滨看,距离最远,高度最高,只是个远景,最虚,如果雨后山岚飘拂,更是云山雾罩,虚无缥缈了。

而从别的视角看,比如苏堤、三潭印月、湖心亭、柳浪闻莺、浴鹄湾等处观看,保俶塔、雷峰塔不在视域内,眼前只有高耸对峙的南北高峰双塔,但双塔高度体量略有差异,且南高峰塔位于山顶平地之东,直面西湖,北高峰塔位于山顶平地之西,前有寺院相隔,又因上述各点距离角度各不同,透视效果也不尽相同。这些视点比湖滨近得多,既能看全双峰,又比较实,试想雨后山抹微岚,塔尖峭拔,应该能还原历史上双峰插云的意境。(可惜洪春桥双峰插云御碑亭处,历史上的最佳观赏点,现在林木阴翳,已经看不到了双峰了,是否可以像吴山上的江湖汇观亭那样,改成双层重檐亭,这样二层就可以观景了)。

所以复建后的南北高峰双塔并不会突兀,当然,从有到无,再从无到有,都有一个接受的过程。

南宋 李嵩 西湖图卷 相当于现在的湖滨视角 四塔并峙(北高峰塔被太上皇帝印遮盖)
本次方案展中方案一确实更专业,唯一做了不同视角景观影响分析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24 13: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ourshy 发表于 2018-10-17 21:45
其实现在西湖的格局已经很好了。东南西北各有重点,西侧就只有自然的山脊线也许是最优解。要恢复“双峰插云”是个理由,最好虚化它。双塔只是个远观意向,并非保俶塔和雷峰塔那样要完全考究古代做法。但用透明现代材料很难把握,大报恩寺塔就很失败,或许可以参考姬路城用白色的屋顶,石材而非重色的瓦使其远观起来轻盈一些。


西湖西侧自然山脊线很优美,但总体略显平缓,恢复双塔,还是会优化天际,形成视觉焦点,起到点景作用。
具体到建筑形式和用材,白色、石材,反而会很突显。传统的青瓦,是和山林最契合的。
双峰插云的虚,是因为它是一个相对远观的景,并不是它本身虚,其本身,还是一个扎实的建筑体(塔、院一体),更何况还要走近登临。所以古法复建完全必要,既是一种传统营造技艺的传承,又有近处的细节可看,恢复景观、保护遗址、登临远眺三者功能兼顾。
湖滨远看湖西群山天际线,北高峰现有广电发射塔其实远看并不显眼,同理,建成后的双塔,如果体量色调适宜,存在感也不会很强。
近看北高峰,试想,拆除铁塔后,复建北高峰塔位于现左侧第一个铁塔处,传统样式楼阁式塔和寺院建筑风格一致,景观效果将会大为改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24 13: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ourshy 发表于 2018-10-17 21:45
说了这么多,三个方案里一号最好。但一号的一个问题是加高了塔身的高度,从30米加到40米,设计师说是植被茂盛的原因,但无疑增强了塔的体量感知,这点我很不满意。


这个同意。
本身为了保护和展示遗址,塔已经建在高出原塔基约7-8米的平台上了,塔身再加高,就更突出了。
事实上,历史上,南北高峰塔也是被林木半掩的,反而与保俶、雷峰全露形成不同的景观效果。

南宋 叶肖岩 西湖十景图 两峰插云 南北高峰塔均有林木掩映,北高峰塔前还有一凸起山岩(今北高峰上省广电发射塔还有残留巨石)

明 齐民 西湖十景图 之九 两峰插云 林木更丰茂了

元 夏永 丰乐楼 远景为南高峰,七层宝塔半隐,只露上三层

明 孙枝 灵隐寺 远景为北高峰,塔在山顶靠西,只露出三层半

虽然绘画是艺术创作,但西湖图不同于一般文人写意画,还是有写实基础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24 20:33:20 | 显示全部楼层
绘画中的建筑点景本来就是讲究掩映的,尽出之则无趣,所以不能作为证据的
双峰之塔相信即使高度有些差池也不至于在平地上看起来一览无余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9-26 18:58 , Processed in 0.066926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