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4-12-19 16:3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年加工枪炮的生产车间以及一台台老旧机器
晋造150毫米重炮。
搜集文物,不放过一砖一瓦
2007年,刘贵红被任命为企业宣传部部长后,开始主动收集与企业有关的各类文物。从办公室到厂区,从室内到屋顶,刘贵红走遍了厂里的每一个角落,甚至不放过挖出来的旧砖块,逐一翻看砖块的正反面,看上面是否有刻字。对于依然使用的几十台解放前生产的机床,刘贵红也格外留意,在机器上钉了“文物”的标牌,提醒工人注意保护。
除了在厂里收集历史遗存外,刘贵红还主动走出去,寻找相关文物。2008年至今,刘贵红走遍了南宫以及忻州、榆次、清徐等地的周边古玩市场。在古玩市场转悠一年后,刘贵红在一家古玩摊子上发现了民国17年太原兵工厂内部使用的军工工友“消费证”。“研究历史知道有这样的铜币,但从来没有见过,见到后十分欣喜,就毫不犹豫买下了。后来,我又收集到了一分、二分、一角等不同面值的铜币。”谈起收集文物的趣事,刘贵红的声音里依然充满了喜悦。
一次,刘贵红得知有人要出手一本旧杂志,要价1500元,几次还价后,他以600元买下。这本书是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西北制造厂办的刊物《劳工》,品相之完好、内容之丰富超出了他的想象。刘贵红小心翼翼地翻开书介绍说:“这里有国际新闻、厂矿新闻、技术交流、漫画、格言、连载小说、武术学习、广告刊例等内容,我们可以直观了解当时的企业文化、工人生活、社会生活等内容。别说1500元,就是1.5万元,也真是值了!”几年下来,刘贵红搜集到不少宝贝。他如数家珍:“这段铁轨是中华民国二年四月汉阳铁厂造的,全国只有三根;耐火砖上面刻有‘西北’字样,当时各地炼钢厂都要从山西购买;这是天津德顺号保险箱,清朝末年山西机器制造局用它来装银锭;日本明治二十八年竹内制造的铁保险柜,里边灌了水泥,有一吨重……”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