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蛟矶烟浪

[鸠兹古韵] 芜湖驴友经常光顾的号称“小芜湖”-----运漕镇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9 20:38:33 | 显示全部楼层
袁公馆花园被改造的面目全非,剩下的一点还能看出这曾经是一个拱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9 20:40:35 | 显示全部楼层
袁公馆花园的池塘。居民把池塘当成垃圾场,长年累月,池塘越来越小。一个花园的池塘尚且如此之大,可以想象当时袁公馆的规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29 20:43:08 | 显示全部楼层
{:5_122:}山西人民发来贺电。不错啊,楼主辛苦了,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9 20:44: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运漕李鸿章当铺,座落在镇子西南,坐南朝北,前临老街,背靠裕溪河。在当时的运漕镇,无疑是投资首选、性价比高的黄金地段。  


当铺的官称,是“元和质”典当铺和“道隆”钱庄,二者合署办公,而在当地人口中,一律统称“李鸿章当铺”。当铺为五进四开歇山式悬山顶砖木结构平房,建筑面积516平方米,为当时运漕镇规模最大、最有影响的商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9 20:46: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9 20:4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今,当铺老屋里仍然住着17户人家,他们是镇上最老的一批居民。简易房,就是他们的安身之所。有些人家,从解放初期到现在,已经住了半个世纪。他们回忆说,抗战胜利后,当铺的主人似乎人间蒸发了,只剩下空空四壁,当地人将它改成了戏院,京戏黄梅庐剧都唱,有一段时间,镇上请来戏班,其中有个唱小生的,行腔吐字韵味十足,很对人胃口,在戏院里唱了好多场,场场爆满。过了很多年人们才知道,他的名字叫王少舫。  

当铺里简直没有照相的空间,我看屋顶的木板像是没有改动过,就照了一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9 20:50:51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到运漕,不能不提徽商。徽商,就是皖南新安江流域的徽州籍商人,又称“徽帮”。徽商大约起于唐宋,盛于明清,称称雄中国商业舞台300余年,明清时期长江流域都有“无商不徽”“无徽不成镇”的说法,但真正把徽商事业推向顶峰的还是明初“开中制盐引法”。运漕成为江北数十万民众食盐的集散地。早已垄断了“盐引”的徽籍盐商们蜂拥而至,运漕迎来第一次繁荣。到光绪年间,徽商涉足运漕盐、粮、竹、木、典当、京广货业、烟茶、书店等几乎所有行业,而且在运漕徽商商号的名字中几乎都有一个“泰”字,这是有意区别和本地商家的不同,也反映了他们的团队精神。

徽商的店堂上总挂有一块匾,上书“戒欺”或“真不二价”,这种以“诚信”为理念的商业道德,在江北广为流传,人们都愿意到徽商的店铺中买东西,徽商的生意也越做越大,想滚雪球一样,几乎垄断运漕所有行业。“宁发徽州,不发运漕”,说的就是徽州人做生意就发,运漕人做生意就不发。

如果说徽州的民居、祠堂、牌坊是徽派建筑的标志,那么几百年前徽商打造运漕这个小镇的时候,也把这些都“克隆”到了这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9 20:5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9 20:54:35 | 显示全部楼层
运漕古民居的最大特色是把居所和商铺糅合在一起,在镇上主街道两侧是清一色的青砖马头墙,两开间三开间的两层小楼鳞次栉比,前店后坊或前店后堂。楼上多为卧室,木雕的窗阁既通风又透亮,楼的前橼挑出,可遮阳避雨。每两进之间用天井相连,徽州人称之为“四水归堂”,意思集聚四方甘霖雨露,不外流,可致钱财滚滚,生意兴隆。这样的建筑格局使得深宅大院的每一间房都可通风透气,享受阳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9 20:5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29 21:05 编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9 21:0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9 21:04: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9 21:05:43 | 显示全部楼层
美人靠
讲究的大户人家往往在二进楼上沿天井做上一圈“美人靠”,是为了年轻姑娘在此读书、做针线,又能与不能上楼的男客交谈。

这种四水归堂带美人靠的小楼已经不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9 21:0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9 21: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程家大院


古民宅中深宅大院有东河街五进的程家大院,房主原籍徽州绩溪,光绪年间来运漕经营布业,现在老屋已是“七十二家房客了”。上大街的陈家大院房主原籍江西金溪,光绪末年来运漕开设启元堂书店,印刷幼儿启蒙读物《三字经》、《弟子规》等,民国年间专售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出版的书籍。


陈家大院作为公房分配给居民居住。这位住在陈家大院的老人告诉我们,大院主人的儿子还在,80多岁了,回来看过。

陈家大院破损比较严重,无人管理,让人心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19 07:21 , Processed in 0.046067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