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6-12 13: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中国的经济发展还在“摸着石头过河”之时,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业态应运而生,对于大多数国人而言,彼时旅行还止于参团观光。以工业园区起步的滨海新区,长期将发展工业放置于第一位,也在文化旅游上的考量则显得薄弱。
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人们求知、求新、求乐的欲望逐渐增强,旅游业划出一条陡峭的增长曲线,甚至成为人们生活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据国家信息中心旅游规划研究中心课题组2015年7月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2014两年旅游产业对GDP直接贡献都超过7%,旅游产业对GDP综合贡献都超过10%,呈爆发式增长。文旅产业在新消费时代的巨大潜力,成为必争之地。
随着生态岛、东疆人工沙滩等项目的落地,购物游、工业游等业态的出现,滨海旅游区的功能相继完备,京津冀一体化、自贸区的加快建设以及公共交通的逐步完善,滨海新区的文旅产业对经济和城市发展的贡献将逐步提升。
目前,滨海新区拥有A级景区11家、工业旅游示范点17家、旅游特色村(点)17家、星级饭店27家、驻区旅行社46家。2015年滨海新区共接待游客17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0亿元。
相比制造业及港口物流,旅游业对于滨海新区的经济贡献也许并不明显,仍处于布局阶段,业态相对单一,配套亦有待完善。然而,方塘智库认为,旅游产业作为低碳环保,且具备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随着大众旅游、与全域旅游时代的到来,将是一片投资的蓝海,对于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城市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以及改善城市公共服务水平而言,均大有裨益。此外,京津冀协同发展除了产业和经济上的协同之外,也包括三地市民通过密切的文化交流,形成情感和认知上的共鸣,文旅产业是为先导。
现代邮轮游:从目的地到旅游门户的升级
初到天津,得知我爱旅行,朋友便积极向我推荐东疆港的人工沙滩,而在调研期间,出租车司机到食肆老板,说到滨海新区的旅游景点,也会不约而同地,提及人工沙滩。节假日期间,短短一公里多的沙滩上,访客常常破万。
天津境内153公里的海岸线,全部集中于滨海新区内,然而,一方面由于天津为海河出海口,海岸线以滩涂为主,并无具备观赏价值的碧海白滩;另一方面,依托世界第四大人工深水港——天津港,滨海新区长期以外贸和制造业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对海洋旅游资源的开掘重视不足,使得天津并未如青岛和大连等城市,发展为海滨旅游度假胜地。
直到2010年邮轮母港的落成使用,滨海新区的海洋旅游逐步迎来曙光。中国港口协会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有十个港口接待过现代邮轮,包括大连、天津、青岛、烟台、上海、舟山、厦门、广州、海口和三亚。数字显示,目前上海港仍是国内第一大邮轮母港,占据邮轮市场的66.7%的份额,天津港占据17.7%。
国际邮轮经济的发展规律显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 达到6000 美元以上时,邮轮经济便具备了发展条件。而在2015年,中国的人均GDP 就已约7500 美元。邮轮旅游总体而言是奢侈消费,但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以及游客的增加带来规模效应从而降低平均成本,使邮轮逐步走向以中产为主的大众。
数据显示,目前邮轮旅游在中国市场的渗透率只有0.05%,即在一百个人中,只有0.05个邮轮游客。而去年的数据显示,美国邮轮的市场渗透率达3.3%,欧洲邮轮市场渗透率约2%。如果以欧洲2%的市场渗透率来推算,那么在未来,中国邮轮旅游规模还能有40倍的增长空间。天津国际邮轮母港有限公司操作部经理戴明,根据经济模型大胆预测,到2020年天津邮轮母港对腹地GDP贡献有望达到79.6亿至127.8亿规模。
未来,中国的邮轮旅游业充满想象空间,从邮轮的设计和制造,到邮轮运营公司,再到港口和城市,都希望在这片蓝海里占得先机。而邮轮公司的竞争率先展开。
不论是从目前的京、津、冀一体化大交通的打造,还是未来邮轮母港发展的前景,作为北方地区邮轮产业发展的龙头,天津邮轮母港越来越吸引世界各家著名邮轮产业集团的目光。目前,皇家加勒比、公主邮轮、歌诗达邮轮等国际顶级邮轮公司,已确定了明年天津邮轮母港航线,公主邮轮更是针对中国北方客户准备推出环太平洋航线。
对滨海新区而言,来自全球各国的游客的购物消费、旅游观光、文化体验将给经济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围绕豪华邮轮的制造、修理维护和停泊补给,也将带来相关产业链的繁荣。
目前天津邮轮母港的乘客,主要来自京津冀等区域。随着邮轮的普及、推广,以及铁路、航空的日益便捷,作为北方最大的邮轮母港,天津港的辐射腹地将拓展至东北三省、华北五省市、西北五省区。这也将意味着,在更广阔的地理空间和更多层次的文旅产业上,滨海新区拥有超越本区域的文旅整合机遇。无疑,邮轮旅游的兴起,是滨海新区从旅游目的地发展为集散地的最佳契机。
方塘智库认为,下一步滨海新区的旅游业发展应该着重思考的是:如何借助邮轮母港,将这种集散地的价值进一步发挥。也就是,从游客上下船的地方,变为游客出入境旅游的门户——尤其是中国北方游客出海、外国游客通过海洋进入京津冀的第一门户。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天津邮轮产业的蓬勃发展,但并未对滨海新区其他的旅游景点产生较明显的带动作用。一冷一热的局面,一方面缘于滨海新区基础设施、旅游配套的不完善,尤其是接驳交通的欠缺,另一方面,对于区域内乃至在京津冀层面的旅游资源的整合还有长足的空间。
方塘智库认为,若要完成邮轮母港从目的地到集散地的转变,其落脚点一在于完善相关的食住行购等配套,二在于整合滨海新区自然生态、历史文化资源和海滨城市旅游资源,形成沿京津冀发展轴线和海岸带相互衔接的,集绿色走廊、人文景观、海洋文化于一体的区域性文化休闲旅游产业集群。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城市文旅生态构建
于家堡高铁站,紧邻着一条近一公里长的“环球购”购物长廊,来自30余个国家的近万种商品在此展销。这些进口商品因为中间交易环节被大大压缩,享受保税仓储、运输、展销等政策优惠,相较传统渠道进口的商品而言,价格低廉许多。在2014年自贸区落地之后,滨海新区内陆续出现了东疆进口商品直营中心、空港欧贸中心、于家堡环球购等,以进口商品销售为主题的商场相继开业,卖场单日客流量经常可以达到四五万人次。而天津港的平行进口汽车中心,2015年的销售额便接近8万台,游客主力均来自京津冀地区,进口商品商场逐渐成为滨海新区热门的旅游目的地。
在自贸区政策下,滨海新区开始布局购物游,两个大型的购物中心将在空港保税区相继落成,欲以打造、串联环球洋货购物为主题的特色旅游产品,实现商旅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旅游消费新热点。
一方面,是野心勃勃的布局新产业,一方面,却是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等短板日益凸显。这无疑是滨海新区旅游业尴尬的侧影。
以大沽口炮台为例:景区门口没有公交,从港口过来的重卡呼啸而过,没有人行天桥,也没有斑马线供游客行走,交通接驳也极为不便。距离市区数十公里的航母主题公园,公共交通同样不便,如非自驾,基本只能支付高昂的车费。
依据一般规律,旅游业相对发达的城市,均具备以下特征:服务业整体水平和质量相对较高,包括公共交通发达、食宿行便捷;城市对外开放程度和国际化程度比较高;城市文化丰富多彩。
方塘智库认为,上一个十年是滨海新区城市化的起步阶段和旅游业的布局阶段,下一个十年,是对城市文旅生态进行重塑的十年。滨海新区需要对区域文旅产业的发展进行更高的战略定位,并纳入到整个滨海新区的发展战略中去。落到具体层面,需要对区域内的旅游资源进行统筹,重点在于交通接驳以及城市配套的完善,并在票务、服务、营销进行的整合。
在另一方面,协同、合作,对于文旅产业发展同样意义重大。随着津滨间的轨道交通建成通车,京津冀城际高铁网络的形成,滨海与天津市区、北京以及河北等城市的文旅资源的融合、互动,对其辐射腹地的拓展尤为必要。滨海新区的客流主要来自于京冀地区,而北京、天津市区、河北的名胜古迹众多,历史人文资源丰富,与滨海新区形成很好的互补。京津冀在文旅产业的协同发展,除了形成分工合理的产业链之外,更在于通过错位合作,提升区域整体的竞争力。
以工业园区起家的滨海新区,旅游等服务业起步晚,基础薄弱,有其历史性原因,也因为旧有的城市化和工业化逻辑,对于城市文化和城市形象塑造的漠视,导致滨海新区城市在文旅软实力的积累,落后于经济数据。滨海新区文旅产业的未来的应有之义,是重塑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提高城市软实力。
城市形象是城市生态环境、经济活力、风土民情、文化底蕴等的综合构成,是城市的历史、文化、声誉的无形总和,同时使外界对其产生清晰、明确的印象和美好的联想。
随着自贸区和邮轮母港的发展,开放程度日益提高,以及文旅产业的集聚发展,城市休闲气质大幅度提升,一个文质彬彬的滨海新区变为可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