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3-8-27 03: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常州清代文化高峰
常州历史悠久,文化昌盛,人杰地灵,龚自珍慨叹“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常州历史文化名人数量,位居苏州、杭州、北京之后,名列全国第四,让常州人深感骄傲。
常州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季札分封延陵开始,到齐梁文化的兴起,隋唐至明朝的发展,直至清代达到了文化的鼎盛期。常州清代文化高峰的表现:名人辈出、流派林立。清代常州在经学、文学(诗、词、散文、骈文)、绘画、医学等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涌现出了独领风骚、具有全国影响的六大流派,即常州学派(今文经学派)、阳湖文派,常州词派,毗陵诗派、常州画派、孟河医派。
在其他方面,常州也出现了许多名人,如清代著名的经学家,文字、音韵、训诂学家段玉裁,其《说文解字注》誉满海内外,洋务实业运动重要人物盛宣怀,名噪一时的园林艺术家戈裕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家之一李伯元等等。
(主讲人:纪玲妹,河海大学常州校区人文社科部主任、教授,河海大学地方文化研究所所长)
毗陵诗派
毗陵诗派是由清代“毗陵四家”、“毗陵六逸”、“毗陵七子”等诗人群体,以及武进、阳湖两县的诗人们组成的、有明显地域特色并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诗歌流派。
清代常州有“诗国”之美称(查慎行有诗:“毗陵诗国千年事”),诗歌非常繁盛。清初诗坛上就活跃着“毗陵四家”,即邹祗谟、董以宁、陈玉璂和龚百药;“毗陵六逸”,即杨宗发、恽格、胡香昊、陈炼、唐靖元及董大伦;乾嘉时期的“毗陵七子”更是声名远扬,他们是:洪亮吉、黄仲则、孙星衍、赵怀玉、杨伦、吕星垣和徐书受;后期又有“毗陵后七子”,即吴颉鸿、庄缙度、赵申嘉、周仪颢、陆蓉、徐廷华和汪士进。
同时期的诗人之间往来密切,成立诗社,经常举行诗歌集会。诗人们既个性鲜明,又有大致相同趋向的诗歌风格。除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歌外,还有两本有很大影响的诗歌理论著作:赵翼的《瓯北诗话》及洪亮吉的《北江诗话》。清代常州诗歌是完全可以称之为诗派的,“毗陵诗派”这个名称基本得到学术界的认可。所以我们以前用“常州五学派”来概括清代常州文化,并不全面准确。至少应该是常州“六派”。
毗陵诗派代表人物:黄仲则、洪亮吉、赵翼。
黄景仁,字仲则,生于高淳,7岁回到家乡常州,居白云溪边。4岁父亲去世,母亲含辛茹苦抚养其长大,感情深厚。他的《别老母》诗云:“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感人至深。仲则20岁游历,27岁北上京师,开始北漂,生活困苦。他五应江南乡试,三应顺天乡试,均以失败告终。贫病交加,怀才不遇,35岁便英年早逝。在清代常州诗人群体中,最有影响的非黄仲则莫属。黄仲则是清代诗坛上一颗璀璨的明星,有“清朝李白”之誉。清代包世臣指出:“乾隆六十年间,论诗者推为第一”(《黄征君传》)。清代中叶性灵派的主帅袁枚在《随园诗话》对黄仲则赞赏有加。龚自珍、郁达夫、瞿秋白等都受到他影响,革命家陈毅喜欢古典诗词,平生佩服“二黄”,一是宋代江西诗派的黄庭坚,一个就是黄仲则。黄仲则是清代非常有名的诗人,之前没有一本系统评价、研究黄仲则的论著。左联作家阿英一直想写黄仲则评传,准备了十年,但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写出来,成了他终身的遗憾。常州炎黄文化研究会将《黄仲则评传》列入常州清代文化丛书,由纪玲妹撰写,2012正式出版。
洪亮吉,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与孙星衍等常州籍翰林,公然与和珅作对,以“憨翰林”著称。嘉庆四年,上书言事,极言时弊,免死戍伊犁。后不到百日即赦回。博学多才,精于历史、舆地和声韵、训诂之学,善写诗及骈体文。
赵翼,清代诗人,史学家。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他的诗名气很大,与袁枚、蒋士铨并称“江左三大家”,他的著名诗篇如“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至今还传诵不衰。他在史学方面的成就也很高,其代表作《廿二史剳记》被列为乾嘉时期三大史学名著。
清代常州还涌现出大量卓然成家的女诗人。据不完全统计,出自常州女性之手的诗词集就达126种之多。常州词派创始人张琦之妻和4个女儿、4个外甥女都是有诗集流传的女诗人。其他如庄、恽、扬、左等诸姓家族亦然。清代大诗人袁枚在其《随园诗话》中,还特地评析了常州女诗人王采薇、钱孟钿的诗作。
毗陵诗派的诗论特点:1.入理中求创新。主张创新,反对模拟古人,又认为创新也要符合情理,符合客观的状况及主观的思维逻辑,不是故意追求奇崛险怪,以新人耳目。2.品格中求性情。性情与品格并重,十分重视诗写性情,而性情又侧重于伦理亲情及友朋之情,并不专指男女之情,而是具有较高的品格。3.性情中见学识。正确处理性情与学识的关系,学识是诗文的根基,但学问、学识不能影响诗歌的表情达意,不能以学问掩性情。
清代诗坛,流派纷呈,毗陵诗派持论较为公允,在许多方面有纠正其它诗派流弊的作用。如反对格调派复古模拟,性情渐失,既纠正肌理派以学问为诗,又避免了空疏浅薄的诗风,还一定程度上纠正性灵派末流一味求情的浮艳诗风,对清代诗歌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诗歌史上有较重要的地位。
常州今文经学派
经学是阐述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经书由于书写的字体不同、收录的内容和篇目不一,逐渐形成今文经学、古文经学两大派别,从西汉到清朝乾嘉年间,这两大派别或兴或衰,互有起伏。
常州今文经学派是指庄存与开创、外孙刘逢禄奠基而逐渐形成的今文经学流派,因他们都为常州人,故称“常州学派”,又因为他们利用《春秋》公羊学以阐发其政治主张,故又称“公羊学派”。
庄存与,字方耕,号养恬, 乾隆十年榜眼,官至礼部左侍郎。庄氏家族为常州望族,书香门第,明代与唐顺之家联姻,自此庄氏继承唐家之学,在清代常州甚至全国都很有影响。清代共有29人中进士,多人进入翰林院任职。庄存与是榜眼,其弟庄培因是状元,兄弟鼎甲,传为佳话。
刘逢禄,清代经学家。字申受,号申甫,嘉庆十九年进士,官至大学士,庄存与外孙。曾授龚自珍《公羊春秋》之学,龚自珍《己亥杂诗》有“东南绝学在毗陵”之句。刘家,也是常州望族。刘逢禄祖父刘伦,是清朝军机处的军机大臣,刘、庄两家联姻,是当时最有影响的一桩婚姻。
奇怪的是1780年之后,这显赫的两家逐渐退出政治舞台,退居家乡常州教学、治学、著书。这是因为刘伦、庄存与和领班军机大臣大学士阿桂等一起,公开反对和珅专权,但终不敌,招致和珅报复。为了保护庄氏一族,采用“避其锋芒”的做法,退出政治舞台,研究“公羊学”,建立新的哲学体系,在经学中反抗和珅擅权的政治。
以庄存与为创始人的常州今文经学派,在考据学盛行时期,不搞古文经传的考据,而研究今文经传的“微言大义”,借以“托古改制”,是适应时代潮流的。庄存与的外孙刘逢禄进一步发展了他外祖父的思想,认为《春秋》是经典,只有“公羊学”才得孔子真传。提出公羊学的核心理论——“张三世”。春秋242年历史按照“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三世说”进行,春秋末年的社会动荡从“三世说”的视角看,是社会的进步,社会应该进化到太平世。所以读《春秋》,不能拘泥于具体的史实,具体的字句,要从具体史实、字句之外去追求它极其丰富而奇特的理论——“微言大义”。
“通三统”主要指治理国家的制度和办法,应该随时代而变化,“穷则必变”,认为“变”的观点是理解儒家学说的关键,具有政治哲学的特色。
刘逢禄的门生龚自珍、魏源“敬从师说”,又充实弘扬了常州今文经学派的变革思想,开展改良主义的启蒙运动。到了康有为、梁启超时代,常州今文经学又成为维新变法的理论武器。可以说常州今文经学是维新变法的源头。
正如钱穆在其《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所说:“常州之学,乃足以掩胁晚清百年来之风气,而震荡摇撼之。”
阳湖文派
阳湖文派,是清代中期桐城文派一统文坛的情况下,自桐城文派中分出,并进而与桐城文派分庭抗礼的一个古文流派。清代中后期的文坛,阳湖文派与桐城文派平分秋色。
阳湖文派的得名,起自光绪初年张之洞《书目答问》,这本目录列举清代古文家文集时,分为“桐城派古文家”、“阳湖派古文家”、“不立宗派古文家”。创始人为阳湖人恽敬、张惠言。
恽敬,字子居,举人。8岁写诗,11岁为文,17岁学汉唐宋诸大家文,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28-38岁为考进士留京10年,38岁奔走为吏,为富阳知县等官,后因被诬告家人得贿失察而罢官回乡。
张惠言,清代词人、散文家,字皋文。早岁治经学,工骈文辞赋。
清朝中期,桐城文派一统文坛,当时曾有“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之说。桐城派强调文统、义法,逐渐流于陈规,被称为时文。而阳湖文派则以“当事事为第一流”的创新精神,为文坛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阳湖派强调“以学济文”,讲求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的紧密结合,他们受常州学风的影响,较好地发挥了其学术与文学的双重修养和才华,在创作实践中做出了一些开拓性的努力,学问与文章的结合,使阳湖派散文具有异样的风貌。阳湖文派创作风格上还有气势与文采并重的特点,这与阳湖派作家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审美趣味以及对艺术传统的择取是有关的。他们并不拘泥于文体,对古文不作过分狭窄的规定,对于骈体给予相当的重视,主张骈散结合,这样就形成了更为深厚也更为开放的散文境界。实际上他们的散文是吸取了骈文华采与韵味的散文。文风峻拔,笔力雄劲,文气刚健是该派的整体风格。可以说,在清代中后期,阳湖文派与桐城文派是影响最大的两个散文流派。
阳湖文派并非自己开宗立派,所谓“阳湖文派”并不是他们自己打出的社团名称及名号,完全是由于他们的文学主张、创作业绩所产生的巨大社会影响,得到后人的推崇和认同,而由后人加上的。据初步推断,阳湖文派主要作家,有文集传世的近60人,其中武进阳湖籍作家有30余人,足见阳湖文派既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又具有全国性的影响。
常州词派
常州词派是由常州人张惠言、张琦兄弟开创的词学流派,是继当时的阳羡派、浙西派以后取而代之的词派,曾一统清代词坛百余年。
常州词派发轫于嘉庆初年,那时“盛世”已去,风光不再,各种社会矛盾趋于尖锐激烈,朝野上下产生“殆将有变”的预感,浓重的忧患意识使学者眼光重又转向于国计民生有用的实学。在词的领域,阳羡派一味追求激昂豪放而流于粗率,浙西派推崇姜(夔)﹑张(炎)﹐过分讲究清空醇雅而显现浮疏,把词引向了淫鄙虚泛的死胡同。物极必反,曾致力经学研究的张惠言顺应变化了的学术空气和思想潮流,“开山采铜,创常州一派”。
张惠言、张琦兄弟为授徒教学而合编了一本《词选》,成为常州词派的奠基之作。
他们的词学主张主要是:一,尊词体。援引《说文》“意内言外”来论词,指出词作近于“变风之义﹑骚人之歌”,把历来被视为“小技”、“小道”、“卑体”,不登大雅之堂的词,提到与诗并列的地位。二,明宗旨。针对当时词坛上出现的淫词、鄙词、游词——时称“三蔽”的现状,张氏明确提出要“塞其下流”、“导其渊源”,并指点“迷不知门户者”。三,崇比兴。比兴寄托的词学理论,则是词派词论的核心。常州词派的比兴寄托理论包含三重内涵,即:比兴寄托修辞论、比兴寄托创作论和比兴寄托批评论。常州词派传人周济等,还提出“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即要达到从“有寄托”到“无寄托”的艺术境界,要以“吾言写吾心”等重要观点,这些都充实丰富了常州词派的理论宝库。影响所及,不但在清代中后期占据了词坛的统治地位,而且在近现代词坛仍能见到其余韵流风。但词派亦有过分寻求前人词作的微言大义而流于穿凿附会的弊病。
张惠言的词作,文字简净,少用华艳的辞藻和典故,抒情写物,细致生动,词旨在若隐若显之间。他的《木兰花慢·杨花》前人颇多称颂,词云:
侭飘零尽了,何人解、当花看。正风避重帘,雨回深幕,云护轻幡。寻他一春伴侣,只断红相识夕阳间。未忍无声委地,将低重又飞还。
疏狂情性,算凄凉、耐得到春阑。但月地和梅,花天伴雪,合称清寒。收将十分春恨,做一天愁影绕云山。看取青青池畔,泪痕点点凝斑。
常州画派
常州画派,是以恽寿平为代表的,以改造创新为宗旨的中国画流派,开创了没骨花卉画的新境界。它对中国画的振兴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产生了深远影响。
恽寿平,原名恽格,字寿平,号南田。他从小聪慧,又有家学熏陶,八岁出口成章,诗句惊其塾师。恽寿平早在清初就驰名画坛,他诗、书、画兼工,被称为“南田三绝”。诗歌创作中立意高远,择辞必鲜,俗尘凡语自然不侵其笔端,这种非第一流不为的精神,也是其狂狷个性的表现。其山水画题材广泛,大幅求“势”,小幅求“趣”。在绘画中“耻作天下第二手”,
由山水改画花鸟,开创了没骨花卉画的新境界。没骨花卉,为北宋徐崇嗣首创,明孙隆有所承传,但已显衰落之状。恽南田坚持师法自然的优良传统,巧施写意手法,不用墨或色勾框,直接以水、墨、粉调和挥写,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一洗时习,独开生面,使没骨花卉画大放异彩,受到众多文人学士、平民百姓的好评和欢迎,也深为皇室所赞赏,很快被人们奉为“写生正宗”,称赞他“有起衰之功”。
南田在画坛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除常州画派主要成员外,追随模仿者很多,近代的刘海粟等大师也深受其影响。
孟河医派
清代孟河医者云集,名医众多,遂形成以费、马、巢、丁四家为代表的孟河医派。
常州中医学在南朝时就得到重视,梁武帝萧衍时代就很注意收集民间流传的医书,后被正式列入皇家文库。明代常州出过王彦昭等三位御医,他们都因能解除帝王的病痛而名传天下。到了清代,特别是道光、咸丰年间,孟河名医云集,形成孟河医派。当时的孟河,一个百十户人家的江南小镇,却设有中药铺10多家,可见当时医事之盛。能在百余年成就一门医派,走出6位御医,堪称中国医坛一大奇迹。从明末清初到清末民初,全国各地慕名前来求医者成千上万。
费家的费伯雄盛名于晚清,至其孙费绳甫,以善治危、大、奇、急诸诊而闻名。费伯雄,生长在世医家庭,为费家世医第七代,家学渊源,先儒后医,悬壶执业不久,即以擅长治疗虚劳驰誉江南,曾为林则徐家人治病,与林则徐是至交。道光年间曾两度应召入宫廷治病。先后治疗皇太后的肺痈和道光皇帝的失音症,均取得显效。为此获赐匾额和楹联,称其是“活国手”。
马家以马培之呼声最高,“以外科见长而以内科成名”。祖上曾掌事明太医院,子孙世袭其业。曾被召入宫为慈禧诊病,慈禧称赞他“脉理精细”,手书“福”、“务存精要”匾,赐三品官,名震四方。
巢家以巢崇山、巢渭芳为代表,精内外科。
丁家造诣最深的是丁甘仁,集内外喉三科之长,后为上海一大名医,因首创中医专科学校,被称为“医誉满海上,桃李遍天下”。
他们的学术思想,大致可概括为:“师古而不泥古,立派而不持门户之见,博采众家,注重实效,临机应变,自作主张”,充分显示了诊治中的辨证、创新思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