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2377|回复: 4

[龙城轶事] 常州溧阳一村有13种方言 互相不通闹笑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5 17:0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常州溧阳一村有13种方言 互相不通闹笑话
日前在溧阳上兴镇祠堂村发现,到了这里,似乎到了国外,很多人的话听不懂。
  
  刚刚卸任的村支书林富春沿着“十里桂花长廊”,边走边向记者滔滔不绝介绍桂花“种植经”。突然,一个小伙子远远地在小山岗上高声喊:“极一叨咧!极一叨咧……”林富春笑着说:“是我儿子,说的是温州话,意思是吃中饭。”
  
   “我祖上是从温州迁移过来的,族人间讲话一直延用温州话。祠堂村是全省区域面积最大的建制镇,有22个自然村,49个居民点,讲的话五花八门,至少有13种方言,还不包括近年外地嫁过来的年轻媳妇说的语种。”
  
  记者问:“一个村,怎么有这么多方言呢?”
  
  林富春说:“这大都是历史原因。听老辈人讲,村里许多家族大约在明清时期逃荒或躲避战乱而来,为了避免与本地人争地,就选择荒无人烟的山区结庐定居,从一户至几户,慢慢繁衍成一个自然村……”
  
  他掰着手指告诉记者,祖上迁移到这里定居的有来自浙江、安徽、河南、四川、山东、甘肃、湖北、云南、贵州,还有本省的苏北和高淳、溧水等地。为了便于交流沟通,许多年长的人也能生硬地讲些溧阳方言,当然,年轻后生则不一样,本族、本地方言与普通话都能交叉着讲。
  
  行政村两次合并后,祠堂村地域面积已达10.26平方公里,共有住户1000户,人口3000多。做了多年村干部的林富春同时说:在这里,人文背景不同,加上还有些宗族观念,工作难度不小。在民主推选村干部时,各宗族要争本族人当选,有一次协调选举座谈会竟开了三天三夜。在村委办公楼选址时,各自然村都强调要建在自己村的理由,最终只好由抓阄来决定。
  
  语言的繁杂,增加了交流的难度。村委会决策一件大事后,还要分别到各自然村召开座谈会;土地流转遇到钉子户时,村干部要上门做思想工作;宗族间常出现矛盾,村干部要现场调解。为了便于沟通和增加亲和力,学会讲每种方言似乎已成为历任村干部不成文的规矩。林富春举了自己家的一个小例子:他与儿子说温州话,爱人是高淳人说高淳话,儿媳妇本地人说溧阳话,大嫂苏北人说苏北话,相互间互学还闹出不少笑话。
  
  林富春还笑着告诉记者,自己还算个用功的人,学到现在,还只能讲10种方言,其他村干部大都只能讲3至4种,实在拗不过口,就只能夹杂些普通话。
  
  让记者感慨的是,这个当初矛盾多发的贫困村,如今,在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已成为“江南桂花第一村”,去年,全村人均收入高于周边地区千元以上。许多村民感由心生:语言的沟通,融洽了人与人的关系,促进了村与村、组与组的致富竞赛。村民孔德富也证实了这一点,他说,现在,大家已在相互学习方言中,愉快地交流致富经验。(李金堂)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5 20:04:50 | 显示全部楼层
移民村,沿海一带很多这种现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5 20:2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汗哒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5 20:3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汗哒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5 20:4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实在拗不过口,就只能夹杂些普通话。

会讲普通话就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6-7 04:54 , Processed in 0.069217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