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10-17 14: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最早的舣舟亭始建于北宋崇宁元年(11O2),南宋咸淳四年(1268)史能之修的《咸淳毗陵志》有明确记载,约在东坡死后半年时,距今已有910余年。舣舟亭初建的位置在当时的通吴门街南临古运河边。《毗陵志·晋陵县境图》,标明舣舟亭位置在罗城东门(即通吴门)内:“舣舟亭对光华亭。”又记:“光华亭在通吴门街北。”
舣舟亭原为竹亭,损后改为竹木结构。年久又损,遂以砖木改之。明万历九年(1581年),常州运河改道罗城城濠,原来的河面即筑“文成坝”,而舣舟亭必须临立运河,因此南移到今舣舟亭址,立柱用石以求永固。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四次亲莅此处以“舣舟亭”为题咏诗。其中特别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高宗二下江南时,舣舟得以重修,对周围一并修葺,成一景苑,并题“玉局风流”匾额,后毁于太平天国兵燹。就在这次乾隆南巡中,钱维城随驾侍从到舣舟亭,作《东坡舣舟亭图》,乾隆附图题诗。此图为舣舟亭描绘了确切位置和景貌,实为一件文物珍宝。
钱维城(1720一1772)原名辛耒,字宗磐,一字幼安,号稼轩、茶山、幼庵,常州人。l8岁中举人,乾隆十年高中状元,年仅25岁,后官至刑部侍郎。他工诗文,善书画,曾供奉内廷,为当时画苑领袖,极享盛誉。其画多由乾隆亲笔题诗,故历来为宫廷珍藏。
本邑著名文史专家戴博元先生对《东坡舣舟亭图》有详尽描述:
“全卷绘山石亭池,林木馆舍,外垣长堤沿河而筑,傍堤泊一官船;岸左苍松下拳石相垒间,一四角尖顶古亭屹立,即舣舟亭。亭后一片修篁,清翠掩映。亭西有垣墙,门内堂屋栉比,廊廓宛然。对面临河墙内为两层重檐结构的万寿亭,它与舣舟亭隔墙相望,登高可览运河胜景。亭下溪水一曲,流水潺潺,逶迤于左右山石间。不远处一板桥飞架对岸,蜿蜒而上可步至丛林下茅亭小憩。四周山间林木蔚秀,柯枝交接,正吐出新芽,充满江南二月初春天气的一派生机。整幅画面布局清新,落笔苍润,情景融合,浑然天成。”
画幅后并有钱维城题记:
“常州府志云:东坡舣舟亭,在府东门外文成里,按水自孟河入北关,至白云渡折而东,由八字桥(即里虹桥,邵志强注)出东关,不半里壅土为坝,扶水而曲之,迤北转南,复东入运河。坝名文成,遂以名里。苏轼自惠州归,表乞常州居住,遂买田阳羡,赁孙氏之宅而居,今故宅中洗砚池犹存。未定居时舣舟于此,邑人筑亭以志之,名东坡舣舟亭。去里门三十步许,古松两株,倚亭而立。松下有石数拳,前人颇多题咏,后改为庙,今毁,复为亭。臣钱维城敬绘并恭记。”
下钤:“臣钱维城"、“笔沾春雨”两小印。
从钱维城的题记中,有两点非常明确:其一,舣舟亭原址曾改为庙宇,乾隆二次南巡前,地方在毁圮的庙址上复建为亭。这个庙是何时所建,何名,供奉何方菩萨,无任何史籍记载;其二,乾隆年间《常州赋》日:“孙氏馆轩北有石洼浮泓,传为文忠洗砚池,乾隆丁丑(1757)移置舣舟亭后。”以后一直沿用此说,直到今天,园内洗砚池的说明和公园文字介绍,还是这样认定。但钱维城在题记中明白无误地说明“今故宅中洗砚池犹存”,故图中无此池。乾隆亲莅并御览此图,钱氏绝不敢无中生有,惟有实事求是。可证:洗砚池的移建决不会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之事,而是以后为之矣。
乾隆阅图后,甚为赞赏,在图上即兴题诗:
玉局信风流,溪亭佳话留。至今石岸侧,往往驻行舟。
文笔传高躅,家乡事道真。亭桡亲印证,图外得其神。
一例野亭子,因苏千载新。岂知元秸际,大有畏称人。
岸柳金摇曳,春波玉拍浮。吴门知不远,更有仰苏楼。
丁丑仲春,御笔题于毗陵舟次。
下钤“几瑕怡情”、“乾隆宸翰”两方。
乾隆四十五年(178O)三月,高宗又临舣舟亭,并在万寿行宫召试士子,赵怀玉就是此次召试举人,后赵氏作诗《苏文忠洗砚池歌》:“城东有亭插云汉,共指先生舣舟处。”就是感怀这次召试的情景。值得注意的是,赵氏之诗明确直指,此时洗砚池已置舣舟亭处,又证洗砚池为乾隆四十五年南下前由地方官从孙氏馆移建至舣舟亭后,应无误。
乾隆四十九年(1784)高宗以73岁高龄第六次南巡,距他二次南下已隔27年,他又携《苏轼舣舟亭图》,再次来到舣舟亭。此时钱维城已经去世。他立于亭中,展图视景,怀念旧臣,感叹吁嘘,于是又在此图左方题诗:
侍臣昔日图乡景,适在运河岸侧边。
道古亭称以苏氏,迹诚真否属疑然。
略为点缀有亭池,小憩懋勤砚匣随。
却以坡仙流赏处,于斯岂可易言诗。
尔时玉局停桡处,我亦无端一舣舟。
真者在前悚光焰,邹枚慎勿颂风流。
携得横幅景逼真,春光相印越清新。
独怜写者古人事,写者今亦为古人。
甲辰春,南巡舟次再题。
题末钤“古稀天子"御印。此图全卷横75公允纵26公允共钤“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太上皇帝之宝”、“乐寿堂鉴藏宝”、“乾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等印玺十余方,说明乾隆曾多次重读此图,并非常珍爱。
以后,图卷深藏宫中,世间无人得见真迹。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忽闻大连市政府以近20O万元之高价自海外拍得收藏,该图卷才得以面世,我们也才得以再睹当年舣舟亭古迹原貌。至于图卷何时流落海外,如何转辗,不得而知。
此后,舣舟亭又复渐中落。清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攻陷常州;同治三年(1864),清军又夺回常州,舣舟亭、万寿亭宫等悉数毁于两次兵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