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8-10-26 23:36:08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六国时期张宾向石勒献策:“邯郸、襄国(按:今邢台),赵之旧都,依山凭水,形胜之国。
而关于邢国 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邢侯墓,
第一,邢侯墓 出土时 写作井侯, 在哪里,在邢台桥西区, 这个是说周代邢侯墓, 那么说明一个问题,这里是墓地,那么城在那里,
第二,刑侯墓说明了 先有井之地,也就是说历史上的先商迁移之说,确实有商朝的邢国之说,而我们可以知道,这个井指的是邢国的核心 井地,
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封周公旦之四子姬苴为邢侯,领邢地,建立邢侯国。在都城四周修建了高大的城墙,是为“邢城”。为了显示威仪和尊严,在城东北筑起一座巍峨壮观的高台,为“邢侯台”。后来戎狄东犯入侵邢国。齐国联合宋国援助邢国打败戎狄。为长治久安,在太行山区浆水川建造了一座都城,名“夷仪城”。并在城南丘陵上建造了一座“邢侯行台”;此为“邢台”地名的开始。邢国经过300余年的繁荣昌盛后,开始衰落,最后被强邻卫国消灭。
1.邢侯台(古邢台)
周成王二十二年(前1048年),邢侯姬苴封国,周天子特许邢侯按天子礼制建城,邢侯于是成为今邢台古城的最早奠基者,邢侯所建邢城在明清时期的邢台城内西南部,今新世纪广场处是也,邢侯还于邢城之外筑高台,名为“邢侯台”,来炫耀封建威仪,邢侯台是邢侯祭天的地方,象征着一种权利和威仪。自此,邢侯台(古邢台)便成为邢国的象征。春秋时期,狄人进袭邢国,破坏了邢城和邢侯台,邢人以为奇耻大辱,在迁都夷仪城(今邢台浆水)后,重新筑起一座“邢侯行台”,以示邢国重建之壮志。
西周邢侯所建“邢侯台”(即古邢台)的位置在顺德府署大堂西,原来城内的东仓巷,即现在的顺德路边,邢台市第一幼儿园附近,后来由于顺德路拓宽,“古邢台”遗址被平。邢台名城办主任刘顺超极力反对改造顺德路,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顺德路的拓宽改造,冲刷掉了邢台城4处非常重要的标志性文物---“邢侯台”、“府文庙”、“王本固故居”、“卧牛肚子巷”。
虽然邢侯台早已灰飞湮灭,但从邢台市第一幼儿园这平地隆起的地势中,我们可以想像邢侯台当年的风光与辉煌。然而,邢侯不一定会想到,当年尽显王侯威仪的“邢台”,会成为今日邢台地名的由来,做下一个逾越千年的注解。两千年后的唐朝,民间开始称呼邢地为邢台。太和二年(828年)的《唐故西河尹公南阳盖氏夫人墓志铭》中就有“载桃李于赵地,标正义于邢台”的记载,而到了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那个喜欢舞文弄墨的宋徽宗赵佶显然更了解邢台的历史和渊源,他给邢州做了两个更名,一是把龙岗县改名为邢台县,二是把邢州升格更名为信德府,如果说改龙岗为邢台是对邢州历史渊源的追溯的话,那么后者信德府的信德二字,显然是对邢州曾作为信都的注解,实是取“信都之德”的涵义,从此邢台作为行政区划名称正式出现在正史中又已近千年之久了。
而邢侯台作为邢台的象征历代更是皆有修葺,直到明清时期,“古邢台”尚是顺德府内的一方名胜,素有明代前七子之称的顺德府知府李攀龙,便饶有兴致的记载了一次在他忙完公务后登临古邢台的感怀,
2.邢侯行台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弱,戎狄由晋进入太行山东,展开了向中原诸侯国的攻略,邢国首当其冲,双方的冲突有增无已。《后汉书》载,周王室东迁后,秦襄公伐戎救周,“后二年,邢侯大破北戎”。这次邢侯大破北戎的时间在春秋初期,说明此时邢国的力量还比较可观,足以应付北戎的侵扰。但此后不久,邢国势衰,在与戎狄的冲突中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并被迫进行了一次迁都。《春秋》庄公三十二年(前662年)条记这年的冬天“狄伐邢”,《春秋》闵公元年(前661年)春又记道:“齐人救邢”。可知前662年“狄伐邢”和前661年“齐人救邢”是前后相连的一事。尽管由于记载的简略,战争的详情无法知道,但戎狄处于主动进攻的一方,邢国处于被动防御的一方并无疑问,所以才有了管仲向齐桓公建议发兵和“齐人救邢”的下文。
前661年“齐人救邢”只是暂时遏制了狄人的进攻,并没有彻底解决戎狄对邢国的威胁。到了前659年春,狄人再度大举伐邢。邢国遭受空前惨败。《春秋》僖公元年(前659年)对此都有记载,称:
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救邢。
夏六月,邢迁于夷仪 。
齐师、宋师、曹师城邢。
“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救邢”是记载齐桓公率领下的诸侯对邢国的救援;“邢迁于夷仪”是记载诸侯帮助邢国迁移;“ 齐师、宋师、曹师城邢”是记载诸侯帮助邢国修筑新的邢都。对此“救邢”、“迁邢”、“城邢”三事,《左传》也有相应的补充记载。称:“诸侯救邢。邢人溃,出奔师。师遂逐狄人,具邢器用而迁之,师无私焉。夏,邢迁于夷仪,诸侯城之。”由此可见,邢国在狄人的进攻下遭到了惨败,幸亏齐桓公率领下的诸侯及时救援,邢国才得以突围而出,并在诸侯的协助下迁都于夷仪,诸侯之师还帮助邢国修筑了新的都城。从上述记载看,在迁移过程中,诸侯之师表现了高度的无私,使邢国得以“具邢器用而迁之”。表面看邢国的宗庙礼器似乎尽数都迁到了夷仪城,但实则不然。1975年在内蒙古出土了一件《邢姜太宰已簋》,铭文称:“邢姜太宰已,铸其宝簋,子子孙孙永宝用享”。“邢姜”当为邢侯之妻,与宋《太平寰宇记》引《北史》所记一致,也与在今河北邢台地区曾出土过五件邢侯夫人姜氏鼎相吻合,表明《邢姜太宰已簋》是邢国宝器。它在内蒙古草原出土,应是戎狄伐邢时所掠之物。而后携带到北地的。由此亦见邢国失败的惨痛。
《左氏春秋》记载:“僖之元年,齐桓公迁邢于夷仪。”《管子》记载是齐以“车百乘、卒千人以夷仪封邢”。按照《元和郡县志》作者唐代宰相李吉甫的记载,夷仪就在龙冈县界之内;《读史方舆ji要》说在“龙冈县西一百二十里”。此二说吻合。现今考古发掘证明公元前659年齐迁邢于夷仪并筑新城的地方就在今邢台县西部的浆水镇附近。《元和郡县图志》称河东道邢州龙冈县有“夷仪岭,在县西百五十七里。夷仪故城,在县西一百四十里,今俗谓随宜城,盖语讹也。”《太平寰宇记》所记相略同。清乾隆《顺德府志》也记:“邢侯行台在城西一百四十里浆水村。”
据清朝乾隆十五年版《顺德府志》古迹栏记载:“邢侯行台在城西140里,西周初年邢侯为防御狄人入侵,将处于邢国国都迁至邢西山区,在浆水村附近建筑了夷仪城,在夷仪城南川北建筑了象征高贵与尊严的‘邢侯行台’,以示邢侯复国之壮志,由上述可知,邢国在元气大伤迁都夷仪城后,尚是百乘之国。
然而邢国在齐国帮助下打败入侵之敌,迁都夷仪城(浆水)。经过休养生息,国力日强,但是并未能避免外敌的侵略。当时天下大乱,十二个诸侯国互相纷争,连年征战。称雄一方的郑国为了扩充地盘,悍然派遣蔡仲统率大军进攻邢国。他挥师北渡黄河,长驱直入,攻破太行山的夷东三关,直逼邢国陪都夷仪城。在这国家危亡的紧要关头,邢国上下,同仇敌忾,坚守关隘,抵御强敌。利用居高临下的地利优势,在黑龙关设置伏兵,布下天罗地网,当郑军进入伏击圈,出奇制胜,一举击败长途行军、又不熟悉地形的郑国军队。郑军统帅蔡仲身受重伤被俘。
蔡仲在被押送邢国陪都夷仪城途中,趁混乱之际挣脱枷锁仓惶逃命。终因伤势过重,死在一个叫井梁店的村边。素有礼义之邦的邢国将他就地埋葬,后来井梁店村以墓为名改名为将军墓村。
时过两千余年,当年的战火烽烟早已消散,但是郑国将军蔡仲仓惶逃跑的路径依然留在邢国的土地上,脱锁沟,徘徊村、放甲铺、城计头、将军墓等村庄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它标榜着古邢台人民的仁义和团结,也记录着郑国蔡仲的好战与耻辱。
传说邢侯为此役建行台一座庆祝胜利,即为邢侯行台。
3.成侯檀台(信宫檀台)
《史记·赵世家》称;“赵成侯二十年,魏献荣椽,因以为檀台。”注解说:“荣椽是良材,可为椽,斲饰有光荣,所以魏献之,故赵因用之以为檀台。”
《后汉书》记载:襄国,本邢国,秦为信都,项羽更名。有檀台。有苏人亭。
《读史方舆ji要》记载:檀台在顺德府府境。徐广曰:襄国县有檀台。
北齐时赵郡柏人(今邢台隆尧)人李公绪《赵记》云:“赵孝成王造檀台,有宫,为赵别都,以朝诸侯,故曰信都。”
诸多的历史记载,无不说明邢台曾经存在一处很出名的台榭--成侯檀台。
前372年,赵成侯颇具“雄心”,在邢地高筑檀台,建信宫,为赵别都,以朝诸侯,故曰信都。关于何为“檀台”可以想象那是一种台阁式的华丽建筑。檀台巍峨高峻,气魄宏伟,每登台远眺,旭日东升,晨曦茫茫,日出自天涯海角;夕阳西坠,太行山群峰争辉,惟檀台高峻,阳光灿灿,气势甚为壮观。这种豪迈景象,激发了赵成侯称雄立业的壮志,为表示其言必信,信必果的决心和信心,特改邢为信都。
信都信都,在今河北邢台市西南地带。别都,即后世之陪都,第二首都。者,赵国别都也。赵成侯时,虑及邯郸四战之地,遂在邯郸北部三百余里处修建了一座处置国事的宫殿式城堡,名曰檀台。其后历经扩建,赵武灵王时更名为信宫。长平大战后,赵孝成王将信宫正式作为赵国别都,类似于西周的沣、镐两京,遂有信都之名。以地理形势论,邯郸偏南,信都则正处整个赵国的中部要害,其要塞地位甚或超出邯郸。故此,信都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邯郸。
成侯檀台和信宫历经十几年修建,直到赵成侯二十年魏献荣椽后,才修建完毕,就在檀台建成不久,它便鉴证了赵国历史一次非常重要的事件--邯郸之难。赵成侯二十一年(公元前354年)魏国10万大军包围邯郸,二十二年(公元前353年)拔邯郸,而檀台的建成恰是在邯郸沦陷前二年,到邯郸之难时,以赵成侯为首的赵国最高统治集团北走信都继续执行国家职能。君臣子民同仇敌忾,依靠漳水之固,太行之险,坚持抗战3年多,迫使魏国在公元前351年与赵国签订"漳水之盟",惠王与赵成侯会于漳水,结谛盟约以和,魏国军队撤出邯郸,赵国不割让土地而收复都城,在这场国难中,檀台脱颖而出,显示出其重要的军事价值。
自此,檀台及信都开始被大规模扩建。到武灵王初年,已是仅次于邯郸的赵国另一都城的气派,《赵世家》武灵王元年条称:"梁襄王与太子嗣、韩宣王与太子仓来朝信宫。"又云:"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可见,在武灵王时,信都(邢台)的信宫已成为赵王朝会诸侯、处理政务的场所。《汉书·地理志》亦称:"赵分晋,得赵国,北有信都、真定。显而易见,由檀台到信都,信都从创建之初就时刻准备着担负起替代邯郸做国家中枢的职责。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构成赵国防御和统治体系的一部分。
而赫赫有名的成侯檀台也伴随着信都(邢台)的荣耀而青史流,他和武灵丛台一起共同见证了赵国的辉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