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113073|回复: 416

[经济] 合肥市上市公司资料汇总(持续更新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5-9 22:24: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合肥市已有上市公司如下表



来源:合肥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法考公的中年人,开始争抢社区劳务派遣★


作者:马孔多

来源:显微故事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追求工作稳定,“上岸”已经成为了大多数年轻人的梦想。

也正因此,考公的分数“水涨船高”。

去年11月,2024年国考计划招3.96万人,扩招约6.7%,报名人数再创纪录,突破300万人。

除了应届毕业生,加入考公大军的还有不少从大厂离开的中年人。但对大部分30多岁的中年人来说,留给他们考公的窗口期已经不长了。

在凤凰周刊的一则报道中指出,有些省份严格规定考生出生日期限制在“1988年2月20日至2006年2月19日”,多一天都不行。

报考人数越来越多,岗位却越来越少,考公大军的竞争压力与前几年相比,徒增数倍。

在此背景之下,不少30+的中年人把目光放在最基层、最小单元的社区。虽然社区街道的劳务派遣没有编制,但是工作看起来比较稳定,朝九晚五,工作地点大多也离家不远。

如果不差钱的话,在外人看来,似乎社区劳务派遣员工也是一份不错的工作。但实际情况真的如此吗?

以下是他们的故事:

1

早晨八点半,李燕娟刚在办公室里坐下来,工作群里就跳出了消息红点。上周的工作还未完成,今天的新任务紧接着来了,根本不给人踹口气的时间。

李燕娟今年36岁,去年考进了居委会,同样在这一年,她因为超过35岁的年龄限制,彻底失去了报名公务员考试的资格。

幸运的是,她所在的这座小县城,对于社区入职考试年龄上的规定就显得宽松许多,允许40周岁以下的人员报考。

李燕娟凭借着四年备考公务员的复习经验,一次性通过了社区入职考试,正式成为一名社区工作人员。相比公务员考试,社区入职考试简单不少,考一些诸如时政、历史、地理、文学等方面的常识题,不考数学,这让文科毕业的李燕娟优势很大。

据有关数据统计,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全国各省市共招录4万多人,报名人数却有300多万,相当于80个人去竞争1个岗位。这是一场只要第一名的考试,第二第三无论考得多高,都是失败者。

在公考越来越卷的暗黑时刻,有些像李燕娟一样的年轻人开始把目光投向了更容易“上岸”的社工考试。

社工考试,没有编制,工资普遍在4000元左右,有些地方甚至连公积金都没有。可即便这样,社工考试随着报考人数的越来越多,门槛也逐渐越来越高。

就拿李燕娟参加的那次考试来说,全县共发布20多个岗位,报名人数却有1000多人竞争,竞争比可以和国考“相媲美”。

在她那个考场,有脸庞稚嫩的年轻人,也有头发稀疏的中年大叔。在试卷面前,无论你有多少的工作经验,无论你是多大的岁数,大家都在一条起跑线上。

只是这场赛跑,太残酷了,能跑到终点的只有二十几个人。

李燕娟想来后怕,如果不是自己备考公务员期间的知识储备,这场社工考试自己可能都无法通过。


图/工作中的社区员工

李燕娟分析其原因:

一是这些岗位要求大多数不限专业,大专学历,无疑是降低了报考门槛;

二是考公的年轻人卷不动公务员编制了,索性选一个编外的岗位躺躺;

三是社工岗位虽然地位比较低,但是放在县里,待遇和职业认同感还是比较强的,这方面有一定的吸引力。

李燕娟原本在上海上班,是一家香水公司的策划经理。在同学朋友看来,她月薪两万多,已经算得上是经济独立的都市女性了。

可是,只有她自己知道,这份工作耗费了自己太多的心血,加了无数的班,熬了无数的夜,才换来现在的职级和年薪。


图/一位深圳社工晒出的工资条

月薪两万,如果放在她老家的话,可以说是天文数字。

李燕娟是独生女,父母都在老家。她在上海过完三十岁生日,之后的几年,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身体机能在慢慢地下降,有时候脑袋反应得没别人快,容易走神儿。

她很快联想到,自己的父母年事已高,他们是不是跟自己一样,身体越来越差?

尽管在电话中,父母总是说自己很健朗,但是李燕娟总是担心他们是在报喜不报忧,因为每次过年回家,她都会在家中的壁橱上发现一些新药。

她一直想考公务员,最后考到老家县城社工的原因就在此。她想要回到老家,陪伴父母。

2

跟李燕娟不同,徐剑是迫不得已才选择了考社工。

用他的话来说,他实在是“卷不动了”。他全职备考公务员已经快4年了,这四年已经够一个人念完大学,但徐剑还是没能踏进公务员的圈子。

决定备考公务员后,徐剑辞了银行大堂经理的工作,在家全职复习。父母都很支持,他们一直觉得大堂经理晋升空间小,关键是压力还很大。

徐剑信心满满,4月份辞职,5月份开始备考,一度觉得11月考试志在必得。父母供他吃喝,虽然邻里间有些闲言闲语说快三十岁的人还靠父母养这样的话,但是他们不屑一顾,认为自己的儿子马上就能考上公务员,马上就要一鸣惊人了。

但是,第一次考试,徐剑落榜了。

父母安慰他说他是第一次考试,经验不足,继续考,明年一定能考上。徐剑也这么认为,就在家又呆了一年,结果第二年又没考上。

公务员考试不像高考。高考考得不好,总归有个烂学校读,但是公务员考试只要第一名,不是第一名就是白费一番劲。

徐剑的妈妈有点动摇了,心里盘算着要不要让儿子先去找个工作,一边上班一边备考。但是徐剑的父亲厉声呵斥了他母亲,“一而再、再而三,再来一年,一定能考上!”

事实上,在徐剑第二次考试失败后,爸爸妈妈之间的吵架次数越来越多了,似乎这场考试的结果、这个所谓的公务员的身份,已经不仅是关系到徐剑的人生未来,更影响着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


图/做过的试卷满满一堆

在父亲的勉励下,徐剑开始了第三次备考。他比以往更用心、更勤奋,每天5点半起床刷卷子,晚上看书看到11点多。

学习软件上,刷题数已经达到三万多道。就这样,徐剑第三次走上了考场。

也是在这一年,因为疫情的影响,报名人数越来越多,每年几万几万地递增,“上岸”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徐剑,第三次失败了。

此时,徐剑的父亲态度也发生了些微变化。这三年来,为了供养不上班的徐剑,父母除了忍受邻里碎言碎语之外,还多打了几份工,母亲就连养老保险也没舍得买。

母亲让徐剑先去找工作,先养活自己,再考试。徐剑内心复杂,这三年在家里闷头苦读,早已不适应外面的职场了。

他突然有点羡慕范进,因为范进好歹还中了个举人,比自己可优秀多了。

徐剑跟父母说,我想再继续考一年,再考不上就去工作。

就这样,去年徐剑第四次走上考场,1个月后成绩揭榜,徐剑又一次名落孙山。

造化弄人是,徐剑正准备踏入社会找工作时,他看到了社区招考公告,并顺利通过了考试。父母紧绷了四年的神经突然放松了。虽然没有编制,但是工作稳定,也算得上对得起这四年光阴。

徐剑也释怀了,可能自己注定了命中“无编”。最终,他踏入社区的大门,成为了一名社区工作者。

3

入职以后,李燕娟发现,自己的同事年龄断层很大。领导都是八零后,然后就是像她这样三十来岁的人,95后和00后几乎没有。

她不明其中原因,同事告诉她,年轻人基本上都走了,要么辞职了要么考走了,社区留不住人。

刚开始的李燕娟并不清楚“社区留不住人”这句话的意思。现在年轻人一个劲地考进体制里,不就是为了工作氛围轻松点么,哪能留不住人呢?

直到第一次开社区班子例会,领导安排分工,把一张分工表放在李燕娟面前时,她才懂了这句话的含义。

社区总共有8个人,每个人身上都背着四五个工作口子。比如,李燕娟就要负责社区的民政、妇联、宣传、社区活动、文明城市创建等条线工作。

在社区做了半年后,李燕娟意识到,考试是跟考生“卷”,进来后,社区是跟社区“卷”。

领导很喜欢把一项工作按照完成情况和完成质量,把全镇所有的社区进行成绩排名,然后通报全镇,无形之中又让所有的社区“卷”起来。

李燕娟本以为进了半个体制工作能轻松点。谁知道,社区工作“卷”成了这个样子。

光是工作马甲,她就有蓝色、绿色、红色等好几种颜色,简直跟红绿灯一样。上级要求,工作中要拍照留痕。

每天,李燕娟都要做好几个条线的工作,她的马甲就要对应着脱来脱去、换来换去。


图/各种马甲

李燕娟的头上,背着好几个名头,比如网格长、儿童主任、信息员、志愿队队长等等,从这些名号上,就可以看出,李燕娟的工作该有多繁重了。

社工的工作是直接面对居民的,而人的工作是最难做的。

小区外面绿草坪有人拉线晒衣服,立马就有人电话到社区来投诉,影响小区环境。李燕娟带着小区保安把被子收了,主人立马闹到社区来质问,凭什么不让晾晒?跟居民苦口婆心地解释完,李燕娟又要去给其他居民办理残疾人证,每天忙得不可开交。

只要上级通报某一项工作的社区排名,只要哪一个社区落后了,压力就一茬一茬地往下压,最后落到像李燕娟这样的最低级别的工作人员身上,官方话称之为“把责任压实”。


图/社工压力很大

李燕娟现在的工资是三千多元到手,跟上海没法比。原本她以为考上了,工作离家近,轻松稳定,性价比也还是可以的,但是现在这份工作忙得昏天黑地,“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这样一来,性价比就大大折扣了。

最为关键的是,李燕娟每天从早忙到晚,自己也不知道在忙什么。

辖区户籍人口多少,每个条线的上级都来问,光这个数据,她至少填过五次表格。

网格长巡查时长,要求每天1小时,她得在自己负责区域内才能打卡成功,就算在小区平安无事的情况下,还要在打卡区域内呆满1小时;还有个什么社区体育指导员,每天还要拍照证明自己在带领居民健身,实际上,居民哪有空哪有兴趣跑社区里来跟着一个毫无健身经验的人来健身?

她越来越觉得,这份工作更像是一场被精心组织过的“精神内耗”。

她放弃了“卷”公考,却在命运的安排下,又换了一条赛道继续“卷”。

4

徐剑亦是如此。作为单位里仅有的几名男生之一,他在社区的工作角色中,是被当成两个人使用的。

他主要负责民生诉求平台回访、小区拆违控违、垃圾分类、群租房安全隐患排查和河湖长等工作。


图/社区管辖内的荒地修缮工作也需要徐剑参与

现在体制内最重要的一块工作,就是“安全”。各种条线都讲安全。举办活动,讲究人员安全;写篇公文,讲究信息安全;出租房子,讲究居住安全。

徐剑的领导,非常看重社区“安全”。在他看来,安全胜于一切,没有安全,就无从谈起。因此,徐剑的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

本以来脱离了行测和申论,解脱了考公,就不用那么辛苦地卷了,但是现在的徐剑,就如同李燕娟一样,在最基层、最普通的岗位上“卷”着。

因为负责社区消防安全条线的工作,久而久之,徐剑就听不得消防车的声音。那种疾驰的、哗啦呼啦的声音,仿佛是在批评他工作没做好,警告他,你要丢饭碗了。

小区里出过几次火灾,但好歹没有人员伤亡。一旦出现亡人事故,上级就要倒追责任,那么徐剑就免不了要受处分。


图/徐剑所在的社区之前发生过的火灾现场

可是,辖区两千多套出租房,单凭他们几个网格员,怎么能跑得过来?再者,社区并没有执法权,没有权力让房东整改。

但是,上级可不这样想,一句“属地管理”就把责任潇洒地撇给社区。

自从南京出了电动车事故后,徐剑总是担惊受怕,因为他所管辖的小区也有架空层停着电动车。他花了好大一股精力,用了好长时间才把这件事情解决掉,期间没少收到居民的投诉。

总而言之,社区这份工作,搞得徐剑心力交瘁。今年5月,徐剑又拿起了复习资料,又开始复习考公。

对于徐剑来说,同样是卷,不如再卷回去。

李燕娟超龄了,再也没有机会考公。几个月前,她看到了上级发布的《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文件,瞬间点燃了斗志,她心里想的是,社工这个最底层的群体,终于被“看见”了。

正如她的 领 导 所说,社工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会越来越重要,只是需要时间来让社会确认它的重要性。

这份文件发布后,她的上级部门快速响应。拥有助理社会工作师资格证书的李燕娟,在原有工资的基础上,被加了200元。

虽然钱很少,但总归算得上是一种鼓励和肯定。今年,李燕娟准备考取中级社会工作师证书,如果考到了,她还要再加200元。

日子总算有点目标,有点奔头。李燕娟现在这样觉得。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签约!又一低空经济企业总部落户包河!●


近日,长三角地区eVTOL头部厂商览翌航空与我区正式签署投资合作协议,并完成工商注册登记变更,整体迁址包河经开区。



览翌航空是一家主营载货eVTOL、有人驾驶客运级eVTOL的设计和研发的航空科技公司,致力于提供安全、经济、绿色、智能的未来空中出行方案。公司主要产品为非倾转复合翼客运级eVTOL,计划2024年底完成首飞,2027年年底前完成TC取证。



据悉,览翌航空将在我区规划建设览翌航空总部,包括总部办公、生产制造中心、销售中心、展示中心和飞行运营中心等,作为未来上市主体。项目建成后,将为包河乃至合肥低空经济发展再添新动力,形成产业聚集效应,筑梦低空经济的广阔蓝海。


来源:安徽第一城区包河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五湖泛舟 于 2024-6-14 22:01 编辑

▲签约,超200亿!▲


6月6日,合肥高新区管委会与兴业银行合肥分行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成功举办。



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 书 记、一级巡视员王文松,合肥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吕长富,合肥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王俊生,兴业银行合肥分行党委 书 记、行长王惠斌,兴业银行合肥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余卫宏,兴业银行合肥分行党委委员、行长助理刘文俊,以及高新区相关局办、区属公司负责人和兴业银行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签约仪式。



根据协议,合肥高新区将与兴业银行合肥分行以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基础,以市场化运作为基点,建立紧密、稳定、共赢的战略合作关系。兴业银行合肥分行将加大对高新区重大项目、产业升级、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招商引资等领域的支持力度,计划在5年内给予意向性综合融资总额累计不低于人民币200亿元。



王惠斌表示,近年来兴业银行把“科技金融”定位首位赛道,合肥高新区科技企业数量多,产业结构新,发展速度快,是兴业银行科技金融服务的“主战场”。希望以此次签约为契机,加强“银政合作”,共同助力高新区科技企业发展和成长。



吕长富介绍了合肥高新区的科技金融发展情况。他指出,兴业银行与高新区在科技金融、创新服务等方面,有着良好的合作发展基础,本次战略合作协议的签订,是双方合作迈入新阶段的里程碑,希望通过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协调联动、优势互补,更好地支持高新区高质量发展。



王文松指出,兴业银行是发展科技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方面的主力军,也是高新区发展的紧密合作伙伴。近年来,合肥市高新区致力于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优化营商环境。高新区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高新区也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包括兴业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在高新区更好地发展,希望此次签约进一步促进双方的高效协作,实现合作共赢。

近年来,合肥高新区坚持高位推进,强化科技创新与金融工作协同发展,发布了《合肥高新区金融业发展规划(2023-2025)》,推出《合肥高新区打造科创金融改革先行引领区若干政策》,加快建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高度适配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未来,合肥高新区将不断丰富多层次、专业化、全周期的金融供给,以“金融活水”赋能新质生产力,推动金融、科技、产业良性循环,为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提供不竭动力。

来源:合肥高新发布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合肥,全国第19!◆


2024年端午小长假与高考同期
为考生送上“高粽”祝福的同时
旅游市场热度火热

日前,中国联通发布

《2024年端午假期文旅大数据分析报告》

报告显示

合肥市位居城市外地深度游客量

全国第19



端午假期,合肥市节日氛围浓郁,各景区花样迭出、精彩不断。“沉浸式”的民俗体验、“新中式”旅游氛围感十足,吸引各地游客前来体验,点燃了“假期经济”。



6月10日,合肥市第十三届运动会龙舟赛暨2024年合肥市端午龙舟赛在新站高新区少荃湖鸣鼓开赛,来自全市27支龙舟队伍齐聚少荃湖畔共同享受赛龙舟的激情与魅力。活动吸引了近万名游客前往观看、加油助威。



端午假期,首届合肥市青少年龙狮运动锦标赛在肥东撮街开桩,来自全市各学校的31支龙狮队伍齐聚撮街,一决高下。舞龙舞狮,是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传统体育项目,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蕴含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昂扬进取”的精神。



端午假期,三河古镇首届水文化民俗节举办,龙船夜游、灯船弹奏、河灯祈福等特色活动现场人潮涌动,现场热闹非凡。



6月8日,长丰县下塘镇开展“传承端午民俗  文艺助力新风”民俗表演活动,舞龙、犟驴、锣鼓等节目相继登台,吸引大批群众前来观赏,营造了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



6月9日,李鸿章享堂举办“荷叶送香气 端午祝夏安”,手工制作艾草锤活动,活动吸引很多亲子家庭参与,他们亲手制作具有养生功能的艾草锤,既是传承非遗,也能把健康带回家。



端午假期,“外国人的中国节”——在肥国际人才过端午活动在风景如画的肥西县紫蓬山民宿成功举行。活动现场,外国友人学习制作粽子、腌制咸鸭蛋、一起观看莲湘舞等非遗表演,体验了中国传统端午佳节浓浓的亲情和文化氛围,一起领略中国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假日期间,汤池温泉旅游度假区游人如织,温泉戏水体验丰富,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纪念馆、舒庐干渠纪念馆等人文景点里游客深度了解庐江故事。


来源:合肥发布综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科创板开板五周年:硬科技定位清晰,新质生产力代表涌现★


记者:邵好

来源:中国基金报

2024年6月13日,科创板迎来开板五周年。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5年来,科创板接纳了573家上市公司,首发募资总额达9107.89亿元,总市值逾5万亿元。这一为国家动能切换而生的资本板块,正逐步成为我国“硬科技”企业上市的首选地。

从增量试点起步,科创板在发行、上市、信息披露、交易、持续监管等方面日渐形成了完善丰实的制度供给,为中国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先行探路。

2023年,科创板公司交出了精彩的答卷:全年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3977.8亿元,同比增长4.7%;研发投入合计高达1561.2亿元,同比增长14.3%。埋头研发的他们,已经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者。

知所从来,方明所往。随着改革持续推进,中国资本市场有望迸发出更大动能,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赓续动能。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科创道路上奋力奔跑,脚踏当下,心向远方。

精准浇灌:硬科技成果显现

科创板的建设,始终围绕着增强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企业的包容性、支持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改革主线。

5年来,科创板始终坚持服务“硬科技”的功能定位,围绕发行承销、交易机制、指数投资等多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市场化的改革,在率先建设“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方面迈出坚实步伐。

良好的制度优势,为科创企业突破奋进提供沃土。

科技创新是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科创板公司积极发挥科技创新活动主体作用,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研发强度保持高位,创新要素加速汇聚。

2023年,科创板公司研发投入金额合计达到1561.2亿元,同比增长14.3%,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中位数为12.2%,83家公司研发强度连续三年超20%。截至2023年末,科创板已汇聚超过23万人的科研人才队伍,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例超过三成。

持续的研发投入,结出累累硕果。

截至2023年末,累计124家次公司牵头或者参与的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等重大奖项,六成公司核心技术达到国际或者国内先进水平;累计形成发明专利超10万项。其中,中芯国际、信科移动的专利均超过万项。

筑巢引凤:打造新质生产力集群

作为打造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科创板行业结构布局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高度契合,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公司合计占比超过8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逐步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加快布局,奋力以科技创新开辟高质量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

例如,科创板集成电路公司数量超过110家,已达到万亿市值规模,汇聚了国内排名前三的晶圆代工龙头中芯国际、华虹公司、晶合集成,以及大硅片龙头沪硅产业、刻蚀设备龙头中微公司、半导体IP龙头芯原股份、内存接口芯片龙头澜起科技等多家骨干企业,形成了头部引领、集群支撑的发展格局。

其中,以中微公司、盛美上海等为代表的12家半导体设备公司持续推进国产替代,2023年合计出厂国产自主设备超6000台套;天岳先进加快在第三代半导体领域实现“弯道超车”,2023年跃居导电型碳化硅衬底全球第二,加速出海至国际一线器件企业;广钢气体依托电子大宗领域的深厚积淀和创新优势,成功自主开发亚超临界二氧化碳输送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一批科创板公司积极面向人工智能、基因技术、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加快谋篇布局。人工智能领域,金山办公、海光信息等10余家公司积极响应国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号召,全面助力AI在智慧城市、生物医药、工业制造、科学计算等领域的规模应用。

行稳致远:与投资者并肩

科创板指数体系愈发完善,投资“工具箱”不断丰富。

上交所加速构建层次丰富、各有侧重的科创板指数体系,精准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而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流向国家重点支持领域,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自2020年9月首批科创50ETF成立起,科创板指数境内外产品总规模持续增长,目前科创板指数数量已有十数条,境内外产品规模接近两千亿元。

2023年6月5日,科创50ETF期权在上交所上市交易,为市场提供了有效风险管理工具,并进一步丰富了科创50产品生态。此外,科创芯片、科创信息等主题指数也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需求。

科创板投资渠道持续扩展,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分享科创板增长红利的良好工具,引导资源向创新领域聚集。

专业机构投资者“站定”科创板,中长期资金构筑板块投资“基石”。

专业机构投资者活跃账户数持续增加,截至2023年末超过7万户,同比增长30%,其中,企业年金、公募基金活跃账户数增速较快,同比增速分别超过200%和10%;机构投资者持仓占比近七成(专业机构投资者、一般机构投资者持有的流通市值占比分别约为四成和三成),其中,社保、保险、年金等长线基金持仓占比接近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国产数据库第一股暴涨200%●



一战回报数十倍。

作者:杨继云

来源:投资界


A股迎来久违的一幕一一

今日(2024年6月12日),武汉达梦数据库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达梦数据”)正式在科创板挂牌上市。此次IPO,达梦数据发行价86.96元/股,开盘大涨超200%,市值一度超过210亿元。

敲钟现场,达梦数据80岁高龄的创始人冯裕才现身,这位华中科技大学老教授耕耘40余年,创建国内首个数据库公司,解决了数据库“国产化”这一由来已久的难题,参与了国产数据库的漫漫崛起历程。

公司身后,除了一众央企和国有资本——包括中国软件、中国电子、中网投、华中科大等之外,再次见到丰年资本的身影。2019年,丰年资本正式投资达梦数据,如今收获数十倍回报,堪称国产硬科技又一典型投资案例。

犹记得去年底,丰年资本所控股的大连达利凯普成功登陆A股,轰动一时。


2023年12月29日,大连达利凯普科技股份公司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


短短半年,达梦数据又迎来了IPO。两个备受关注的IPO背后,丰年资本都是重要股东,令人印象深刻。

80岁华科教授

缔造国产数据第一个IPO

一位老教授产业报国的故事次第展开。

1944年出生于江苏的冯裕才,本科就读于哈尔滨工程学院导弹工程系,也就是日后的国防科技大学。毕业之后,年轻的冯裕才成为一名技术员。工作两年后,他选择来到国防科技大学进修,并最终留校任教,开启了教书育人之路。

辗转间,冯裕才在1976年来到了华中科技大学,从计算机系助教做起,先后成为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直至2011年3月从华科退休。冯裕才在华科一干就是35年,达梦数据库也正是在这所高校诞生。

而创业的念头始于一次刻骨铭心的遭遇。那是1978年,武钢斥巨资从日本引进一套无人值守管理系统,但当日本工程师完成项目施工后,却就地销毁所有项目资料。当时在现场的冯裕才至今忘不了那一幕,“一定要研发出自主版权的国产数据库管理系统,不能仰人鼻息。”

为此,冯裕才投身长达数十年的探索。1982年,冯裕才开始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研发工作,并成立自己的研发小组。数年后,他们终于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个自主版权的“数据库管理系统CRDS”。

1992年是一个关键转折点。这一年,冯裕才带领课题组,拿下国家部委一个400万元预算的数据库项目,华科也决定将其团队升格为研究所。于是,达梦数据库与多媒体技术研究所正式成立,寓意着“达成梦想的需要”。



很快,达梦第二代产品“DM2”问世。彼时华中电力集团财务公司在招标一个信息管理系统,达梦研究院成功赢得了这次竞标,然而产品落地后却屡出问题。当时有人提议,先用外国较为成熟的数据库代码,替换DM2进行开发。但冯裕才坚决否定,他认为此时恰恰是打磨DM2的最佳时机,只有这样,才能早一天做出真正能投入市场的国产数据库。

自此,达梦迈出了规模化发展的第一步。2000年11月,武汉华工达梦数据库有限公司成立,成为国内第一个数据库公司,同时第三代产品“DM3”诞生。冯裕才一直强调:“达梦数据核心源代码100%全自主研发,不依赖开源数据库。”

此后历经20年的发展,冯裕才带领研发团队一次次攻关。时至今日,达梦数据库拥有全部源代码,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原创率达99.9%。目前在白鹤滩水电站、中老铁路等重要项目,以及电信、银行、党政机关、证监会、上交所、深交所等多个重要场景,都能看到达梦数据的出现。

国产基础软件创业是一趟寂寞的征途。从武汉出发,顺长江东行,80岁的冯裕才终于走到了敲钟现场。


精彩一战

他们账面回报数十倍


透过达梦数据,丰年资本的身影再次浮现。

说起来,创业初期的达梦数据几经艰难险阻,融资屡屡不顺。最难时,冯裕才自掏腰包给员工发工资,甚至在面对美国公司发来的收购要约和丰厚的资金时,他依旧不为所动,坚持自主研发和纯粹的国产化。

而在2019年,沿着国产数据库发展脉络,在这个日渐进入深水区但相对冷门的领域中,丰年资本找到了达梦数据,并很快进行了投资。

当时,丰年资本合伙人赵丰判断,“数据库作为数据基础设施的关键部件,是保障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的重要前提。对于整个大数据行业来说,上层应用再加密都没有太多意义,从底层的基础软硬件上保证行业信息安全才是关键。只有自主研发,拥有强大的底层基础软硬件才是数据生态的根本基石。”


丰年资本合伙人赵丰

而达梦,恰恰就是这个领域中自主研发的代表企业,不仅实现了完全自主研发,还拥有众多的应用案例。

对于丰年资本的出手,达梦数据总经理皮宇曾这样评价:“丰年资本是达梦数据过往接触到的极具有产业思维的机构投资人,懂产业,为产业做事情。”如今5年过去,这笔投资即将收获近30倍的回报。

除了丰年,达梦数据还集结了众多“国家队”——包括中国软件、中电天津、中网投、武汉市科委等一众国资投资机构。

公司的底色也显现出来。招股书显示,2023年达梦数据营业收入为7.94亿,归母净利润分别2.96亿元。换言之,达梦数据库一年赚了近3亿。2024年第一季度,达梦数据营收1.66亿,同比增长26.79%,净利润5565万元,同比增长65.86%。

技术上的突破,是过去20年间达梦数据留下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此之前,国内数据库市场一直被海外巨头垄断,Oracle、IBM和Microsoft等占据6成市场份额,而达梦数据靠原始创新完成了共享存储集群技术0的突破,率先推出了商用化国产共享存储集群软件,打破了国外技术壁垒。

曾经占据中国一半市场的Oracle的“市场护城河”,正被以达梦数据为代表的国内数据库企业攻陷。放眼整个信创产业,数据库、操作系统、CPU和办公软件是公认的“四大件”。在办公软件端,目前已经上市的金山办公市值达到1200亿;在CPU方面,海光信息市值超过1600亿,前景巨大。而达梦数据作为基础数据库的第一股和龙头企业,此番上市,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中国科技崛起:

需要什么样的投资人?

达梦数据的上市,再一次给近期略显沉闷的国内创投行业掷下阵阵涟漪。

创投圈依旧印象深刻:2023年12月29日,达利凯普正式在A股上市,开盘大涨200%,盘中市值一度达到120亿元。那是极少数由投资机构控股、并能实现A股IPO的企业——背后的控股股东,正是丰年资本,持股比例高达47.26%。

早在2017年,丰年资本就对达利凯普进行了控股投资,多年来通过一系列深度赋能,使这家昔日传统东北公司崛起为全国第一、全球第五的龙头企业,并成功在A股IPO。

这得益于丰年资本一套行之有效的打法:深耕硬科技领域,投资细分行业龙头,适度重仓。丰年资本合伙人赵丰曾对投资界如此比喻,在细分赛道中挑出“好树苗”,通过赋能快速陪跑企业发展直至壮大。

随着达利凯普、达梦数据接连敲开A股的大门,丰年资本越来越多的出现在舞台中央,成为国内在科技领域最具代表性的机构之一。同时,由丰年资本投资的矽电股份、佳宏股份、胜科纳米、强一半导体等一系列优质公司都在IPO的道路上,丰年也将迎来持续的收获期。

作为一家投资机构,既能通过亲自经营、深度赋能,将一家几千万收入的企业做成一家利润过亿的A股上市公司;也可以精准抓住细分赛道的龙头,投别人所不投,洞察高增长的机会,短时间内获得高额回报——半年两个极具意义的IPO,产业投资的深度赋能、财务投资的预期回报似乎在这一刻完美融合。

其实从2016年起,丰年资本开始深入研究科技企业的经营管理问题,将“通过管理提升助推中国科技企业形成世界级的竞争力”作为自身的一个重要课题和使命。以此为起点,他们逐步组建了专业的管理赋能团队丰年经营管理中心(HMSC)——一支深入企业管理一线的特种部队,并逐步积累形成一套适合中国成长期科技企业的经营管理方法,以此帮助科技企业解决各种管理难题,成功实现“从1到100”的跨越。

“以往绝大多数投资机构都更倾向于财务投资,哪怕是很多CVC也更多是简单的导入一些订单,赚取投资收益。对企业和产业的助推,都还主要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而相比单一企业对单一产品和技术的精专,优秀的投资机构最大的优势应该是对经营管理和商业等企业通识性问题的深度理解和强大解决能力。”

赵丰多次强调,投资机构应该下更多的苦功夫打磨相关的核心能力,并将其有效输出给需要的企业,从而推动优秀的科技企业更快更好的成长,加速中国科技产业的发展。放在今天,就是要找好定位,练好内功,在科技产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陪企业走过最初最难的路,助推科技发展,这正是中国创投行业需要扮演的角色。科技崛起的时代,中国一定会诞生一批世界级的科技企业,它们的身后也会崛起一批重仓中国、重仓科技的投资机构。

这一幕正在渐渐成为现实。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装备制造业100强排行榜▲


在中国2023年度的经济发展版图上,中国制造企业协会推出了一项极具分量的榜单——中国装备制造业百强企业名单。这份由 官 方 权威发布的榜单,依托详实准确的数据分析,立体展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核心实力及其各个领域领头羊的卓越风貌。



上汽集团在这场荣誉竞逐中傲视群雄,登顶榜单首位,这无疑是中国汽车制造业创新发展和市场竞争能力跃升的有力印证。上汽集团以其在汽车装备制造领域的卓越建树和领先优势,奠定了中国汽车工业在全球竞争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紧跟其后的则是国际知名的华为公司,作为全球顶尖的信息与通信技术(ICT)解决方案提供商,华为积极涉足并深耕装备制造领域,凭借深厚的积累和引人注目的成就位列第二,生动诠释了跨界融合对装备制造产业创新潜力的巨大激发作用。一汽集团紧随华为之后,稳居第三名,充分证明了中国汽车制造业整体实力的强劲增长和市场竞争力的日益增强。

百强榜单的前十分水岭更是星光熠熠,聚集了包括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宝武钢铁集团、广汽工业集团等多家具有深厚行业根基和杰出业绩的企业巨头。这些企业在各自的专业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和卓越技术成果,共同构筑起中国装备制造业蓬勃发展的基石,并持续为其注入强大动力。

从地理分布来看,百强企业的总部遍布全国20多个省份、自治区及直辖市,呈现出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地域特色鲜明的发展态势。其中,浙江省独占鳌头,有16家企业成功跻身百强榜单,足见其在装备制造业发展上的显著优势;河北省和广东省则不分伯仲,各有14家企业榜上有名,而山东省同样不甘示弱,有11家企业荣登此榜。这种地域布局清晰勾勒出各地 政 府 和企业矢志不渝地推动产业进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这份榜单的意义深远,它不仅为社会公众深入了解中国装备制造业现状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窗口,同时也成为 政 府 决策层、企业家及投资界的重要决策参照依据。随着中国装备制造业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加速转型升级,这些业界领军企业将持续扮演创新驱动、技术创新和智能制造潮流引领者的角色,为我国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提供持久且强大的引擎动力。

前瞻未来,透过这份百强榜单可以预见,中国装备制造业将在全球舞台上展现出更加强劲的影响力。中国装备制造业不仅会在产值规模、创新能力、技术水平等方面稳步攀升,还将在践行绿色制造、推进智能升级、强化服务增值等多个维度全面发力,引导中国制造业迈向更高价值创造和更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新阶段,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全新的生机与活力。

来源:中商情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2024全球汽车零部件企业前10强◆


《汽车制造中文版》团队发布了2024世界汽车零部件企业10强名单,名单依据各大汽车零部件公司2023年销售业绩进行排序,博世、电装、采埃孚分别位列前三,2023汽车营收分别为563亿欧元、457亿欧元以及 431亿欧元。此外,世界汽车零部件排名前10公司还有现代摩比斯、麦格纳、宁德时代、爱信精机、佛瑞亚、法雷奥、李尔。

在2024年全球汽车零部件企业TOP10中,以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企业为主,其中博世、电装、采埃孚等前三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显著的影响力。中国企业宁德时代上榜。


2024全球汽车零部件企业TOP10



说明:

1、由于十强企业中欧洲企业占多数,因此本次排名以欧元计算。汇率数据如下:欧元兑美元1:1.07,欧元兑人民币1:7.75,欧元兑日元1:155.3,欧元兑韩币1:1472.5。

2、榜单不含轮胎企业。

3、企业销售额剔除了非汽车业务。

4、企业利润为息税前利润率,为EBIT或Operating Margin,其中CATL宁德时代为净利润率。


来源:中汽数研及网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五湖泛舟 于 2024-6-11 16:22 编辑

★一位深圳原副 市 长 的深度思考:从合肥看到了当年深圳的影子★


作 者:唐杰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管学院教授、深圳市原副 市 长

来 源:凤凰网财经



我跟大家做一点分享,如何看待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一个企业从低端走向高端的过程。



01

城市为什么要创新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要有激励,如果没激励就不会创新。到底是谁给激励?重要的是市场给激励,消费者认可。



激励市场和主体行为会推动持续创新。如果我们市场条件不能够鉴别好车和坏车,劣币驱逐良币,大家就不会创新。



在创新的整体变化中,为什么高端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高?为什么物质投入的比重在下降?一般劳动的比重在下降?比如蔚来,现在就可以看到大量一般性的劳动被AI取代。但是高端的创造性劳动,依旧是AI很难取代的。



现在全中国各个城市掀起了一种浪潮,就是争夺人才,看谁能够抢到人才。20年前的深圳是争夺大学生,现在的深圳是争夺博士、硕士,要争夺前100所大学的学生。



现在怎么看东北,怎么看深圳,怎么看中国其他地区?东北现在的空间条件显然没有深圳好,那深圳是不是最好的呢?不一定。是不是东北的空间条件永远不好呢?也不一定。过去40年东北的空间条件确实出现了一些变化,未来如何,这是需要探讨的。



当我们选择一个地区去研究的时候,有八个字比较重要,“邻近共享、学习匹配”。如果你和一个创新者挨着,这个榜样就会带动你创新;和若干创新企业在一起,大家就会分享创新的经历,或者分享创新的想象力,大家就可以互相学习,并互通有无的匹配。



没有一家企业什么都能做到,大家一定是分工的。找不到好的分工伙伴,就不会有发展。




我们最近调查了深圳100家中小微企业三年的数据,做了若干指标的评价,最后发现这100家企业有一个共同特征。



这100家中小微企业平均每家在大湾区有70家供货商,自己又是50家企业的供货商,这就是匹配和学习,每个人都做自己最好的。



关于各种 政 府 政策,以及政府政策是否有效?很多人说深圳走到今天就是小 政 府,真的就是小政 府吗?不一定。



深圳市 政 府 不大,但是有钱,有钱就可以做很多事。因为小,可能关注的点就比较集中,就会比较有效。



世界上最创新的地区就是湾区,湾区最创新的特征表现在什么地方?2000年,每10万人产生139项专利,占美国所有专利的12%。15年后,每10万人产生340项,占美国的18%。一座城市占美国的近五分之一,这就是一座创新的城市。



深圳有一个指标比湾区、比旧金山要高,就是在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申请的PCT国际专利,深圳一直稳定在全国的三分之一上下。深圳现在人均拥有的专利在全国是最高的。



美国的专利集中在两个端,一个集中在东部,一个集中在西部。美国的论文主要集中在东部,西部要低一点。美国的GDP也主要集中在东部。美国的就业、城市发展跟创新密切相关,跟科学发现表达(论文)、跟产业技术表达(专利)有密切的关系。



研究发现,大城市是创新的,中等城市是制造的,小城市是宜居的。未来的中国大城市比较看谁能够更加创新。



城市规模越大,计算机和数学人才量更高。深圳的集中行业是什么呢?是计算机通讯、服务业和金融,这两个行业高度依赖计算机和数学。



大家都知道AI,AI在深圳最多的应用是接线员,大量的接线员已经是AI,而不是人,这就是一个算法。比如去打平安的客服,80种声音全部是AI,没有人,这些都是用算法算出来的。


02

合肥是长期被低估的一座城市



我们一般会说两个模式:合肥模式、深圳模式。



2000年,合肥的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20年,合肥的总量超过万亿之后,人均GDP已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合肥20年经历了一个极快速的增长。



一是合肥和中国所有城市都是一样的,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都在搞家电,特别是南方城市。深圳也是搞家电起来的,深圳当时搞电风扇、电冰箱、空调,我们引进生产线。



大概到90年代中期,传统一代家电企业都濒临破产,主要是由于管理和创新能力不够,直到后来合肥引入了海尔、格力、美的,再加上TCL,再加上日本的品牌后,大概经过十年,合肥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之一。



二是合肥的升级。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合肥最经典的三个案例:合肥和京东方合作,做显示技术;合肥和蔚来合作,做新能源汽车;合肥和长鑫存储合作,建中国最大的储存芯片生产基地。政 府 选择项目,经过国资投入进入资本市场,在资本市场退出,退出之后再来一轮。京东方从6.5代线投到8.5代线,投到10.5代线,政 府 一共投了400亿,赚了500亿,然后再把这个模式放在蔚来上,再放到长鑫存储上。



合肥怎样突然具备了这样的能力?



大家到合肥去,可以看到合肥是我们过去长期低估的一座城市,合肥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中科大、有12个科研所,全国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的38个重大装置当中,有8个在合肥,这是一个科学家云集的城市。



历史把中科大“送给”了安徽合肥。



他们讲故事,说中科大搬迁的时候,一路上去了很多地方,但最后凑不够粮票,养不起几千科学家,在郑州停留了两天,郑州没凑齐粮票。又到了安庆,安徽 领 导 人说我再穷,我要把粮票凑齐,你就不要走了。然后用师范学院的校址,后来才有了中科大。可以说,50年前从北京“出走”,落到合肥,合肥因此成为中国的创新中心。



现在深圳只有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鹏城实验室,那是深圳自费搞起来的。大家可以看合肥有多少。



当然合肥还有一个特点,合肥在大规模科学研发上的投入极高。



我们看一下合肥是怎么变化的。



大家看合肥的位置就知道,显然比深圳的位置好,深圳的区位是出海最好的,开放大循环最好,但要走向对内和对外两个循环,看起来还是合肥更好。



合肥是一个什么地方?



15年前合肥是“铁路盲肠”,合肥要上铁路,从合肥出去,坐省线,到蚌埠才能转国家铁路,而现在合肥拥有了米字型高铁线路,大家想一想深圳有几条高铁呢?合肥马上要变成12条高铁的汇集地。



在高铁时代,一座城市因为高铁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空间位置,合肥就是一个典型。



这是中国万亿GDP城市的分布,分布就在长江流域。中国大量的产业向长江黄金水道集中,是大势所趋。这一条深圳要高度关注,我们想过没有?



合肥在2021最受投资机构欢迎的地方 政 府 LP中排名第一,仅次于深圳。上海几位教授看了之后特别惊讶,浦东居然排在合肥之后,其实这是一个改革的过程。



合肥在过去10年间发生了我们很难想象的巨大变革,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改革过程,才保证了一个市场和产业的有效融合。



我去看合肥的时候,合肥确实有两个条件是中国很多城市没做到的:



立法深圳做了,还有一个是深圳没做的。我去合肥,合肥人跟我说所有重大项目不仅仅是 政 府 决策的,也不仅仅是市委决策的,不仅仅是市人大常委会决策的。政 府 项目引入之后,要报给市人大财经委,财经委审完之后报给主任办公会,主任办公会以后给常委会。



我特别好奇,你们不嫌这样的流程很长吗?他说不长。我说有什么好处呢?他说人大财经预算委有大量社会人士,主任办公会里面有大量从 政 府 出来的老 领 导,人大常委则是三类人:政 府 部门、大学和金融界/产业界。



为什么合肥的项目相对成功呢?这就是成功的关键:广泛征求意见,最后还要通报给政协,能够明确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建立一个科学的决策制度。


03

深圳的未来产生创新企业更重要



下面比较一下深圳和合肥一样和不一样的地方。



先来看深圳,高点增长率将近60%,1985年的增长率低于5%;深圳和全国的差距,从差50个点,现在回到差1个点。所以,深圳是一个经过大起大落的城市,深圳也是一个逐渐降速的城市。



很多人以为深圳发展一帆风顺,错了,深圳的坎坎坷坷很多,经历过的挫折也是巨大的。深圳在过去的40年里,每隔七八年就是一个周期。



今年深圳增长率就不高,很多人就讨论“深圳怎么了?”,其实深圳“没怎么了“,因为一个城市的增长就会有高有低。实际上,高和低不可怕,最重要的是低了之后要能淘汰落后产能,吸引先进产业。



回顾历史看,华为崛起,比亚迪崛起,中兴崛起,平安崛起,招商崛起,都崛起在当年所谓的“深圳被抛弃”的时候。经历过那一轮大衰退,他们才真正成为深圳的主体。



现在有人会问,深圳还能够再出现新的华为和中兴吗?未来是否还要有新的腾讯呢?这些年深圳在培养新产业,现在出现真正新的站得住脚的就是大疆。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现在的华为还是以前的华为吗?腾讯还是以前的腾讯吗?



城市的增长可以划为两个部分:一是内生性的,就是一旦创新企业成长之后,从小到大,从10个亿、50个亿、100个亿到上万亿的时候,内在结构在不断发生变化;二是有新的产业进入。



所以,未来看深圳,一是看华为、平安、招商,包括大疆这样的企业还能不能有持续的生命力,它们的生命力就是深圳的生命力。



为什么这么说?一个中小企业平均都有七八十家供货商,大家就可以想象华为这样体量的企业有多少供应商,仅仅在大湾区,就有3万家企业和华为合作。



深圳有2个“一万倍”——40年里,深圳经济总量翻了一万倍,从2亿到2万多亿;财政收入翻了一万倍,从不足1亿增加到将近万亿。



现在看深圳还要这样想,深圳到了人均GDP3万美元的时候,也就是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倍的时候,是到头了吗?



经常有人说,深圳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劳动力成本高企,香港5万,纽约9万,旧金山10万,深圳高企了怎么办呢?未来我们要更高的生产率。一个标准劳动力,他的收入10万美元,但他创造的价值可能就是15万。



“十四五”规划纲要里有一句明确的话,“要使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明显地高于经济增长”,如果劳动生产率不增长,只是GDP增长,那大家收入增长哪儿来的钱?借的。



所以,深圳未来产生大企业重要,但产生创新企业更重要。



深圳和其他全球城市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我从麦肯锡关于深圳分析当中翻译过来一段话:



“深圳曾经是一个血汗工厂和山寨城市,现在成为世界级创新中心城市。”



“观察深圳创新和结构动态要通过创业企业的视角来审视创新,动态结构演化在深圳直接表现为,创新企业一直在向产业价值链上方移动。”



“深圳吸引着无穷热衷于新制造方式的企业家。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带着一个想法来深圳,以合理的价格进行原型设计、测试、制造推向市场。产业链的精细化分工让企业成为可能,产业链上很小的一点事就可以做成一个大企业,大企业三五个亿也可以了,不需要很多的资产,企业边界大大缩小。”



为什么深圳小微企业很多呢?道理就在这里,大家都在细分化。在深圳,找到一个芝麻大的东西,只要能够持续做,就能做成世界第一,为什么?因为很多人都需要芝麻。



从深圳高新区的发展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第一个结论,在深圳高新区11平方公里的面积上,可以看到企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更多的企业向这11平方公里集中。这11平方公里的产出就已经超越兰州一个市了。



第二个结论,服务、信息业和制造业,三种业态在1500米的距离集中。做硬件的企业离不开做软件的,也离不开做中介服务的,分工越来越细致,就构成了深圳的一个特点——大规模的企业因为有邻近,因为可以共享,因为可以学习,找到匹配,可以生存发展,这就是深圳的特征。



我们把企业划分成两类:一类是硬件的通讯装备制造;二是信息软件服务,这两个产业构成深圳核心。



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复杂性提高。



什么叫复杂性提高?深圳最早做箱包、旅游鞋、电风扇,后来做的越来越复杂,现在做到5G最复杂的部分,这就是复杂性提高。比如深圳海思半导体,做到了半导体领域设计之巅。



大家可以看到,当生产越来越复杂的时候,你的收入就会越来越高。现在大家可以做一个简单的结论——你为什么穷?是因为你没有工业化;工业化初期为什么收入不高?因为你只能做简单的大路货产品,别人都可以做,你没有核心竞争力。只有最后走到蓝海,你做的东西别人做不了的时候,你有定价权的时候,才能获得高收入。其实,深圳大量的企业可以做到这一步。



当年,改革开放之初,深圳是做劳动密集型;现在可以看到,走向空间集聚/产业链的时候,开始做大规模的资本密集型的产业。



从合肥的发展历程也可以看到,合肥就是从家电过渡到了屏幕显示,再过渡到了汽车,现在过渡到了存储芯片。



深圳现在更多的产品是科学引领。这样的产品里面,物质量在减少,但是科学含量在大幅增加。



这也导致了东北和深圳的差别——东北设备是重型的,深圳的设备一定是轻型的。因为轻型设备可以拆开去分工,但是重型设备就很难拆,很难用分工方式做。这也导致了生产重型设备的企业一定是一个巨大企业。一个巨大企业什么事都自己干的时候,效率就一定会低于社会分工。



前两天看了一家很小的企业,现在销售收入不到2个亿,但是在VR会议系统上已经排世界第一,主要采购方都在美国、欧洲。我开会用了一下这个会议系统,5米之外,360度拾音,360度摄影。



一台这样的小型会议系统大概5000元,不需要联通电脑,直接插上WiFi就可以开会,而且开会是带高清和美颜功能的。我在那个系统上开会特别开心,因为看到自己特别年轻。



未来需要这么多会议系统吗?可能不需要,它也不是一个大公司,但它是一个高尖端的公司。



科学和制造完美结合,然后实现高度细分化,传统的工业制造和新一代以高端设计引领的制造已经不同了,同时需要更加精密的制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6-7 23:3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退路可言!大国,必须牢牢抓住这个第一新质生产力●


作者:斯丝

来源:智谷趋势

山火,席卷了西南三个省份;冰雹,从广东一路砸到东北;冻雨,让高铁直接变成了乌龟爬;洪水,更是从南到北反复出现……

今年才将将过了一半,很多人就经历了这辈子最多的极端天气。

这还远不是结束,我们刚刚经历了最热的一年——2023年,但今年注定不会比去年好过多少。

有人说,人类早期暴虐式的能源开发和碳排放,让我们终将迎来更恶劣的生存环境;也有人说,这是地球大气环境的周期更替,无须过虑。

然而,环球同此凉热,如果减碳和清洁能源替代能让人类远离深渊,让生活变得更好,那就应该积极去做。
  
更何况,大国博弈的现实早就让我们处于世界舞台的中央,而绿色革命的产业先机这一次也被我们悄悄握在手中。   

5月30日,美国《时代》(TIME)发布2024年“全球100家最具影响力企业”(2024 TIME100 Most Influential Companies),共有7家中国企业上榜,分别为华为、比亚迪、远景、拼多多、百度、小米、传音。而在新能源领域,远景因其在全球绿色能源转型中的重大贡献和巨大影响力成为中国唯一一家入选的绿色科技企业,并被冠以“绿巨人”的称谓。



以“新三样”为代表的中国新质生产力正在新的全球化格局中占据重要位置。正如这次《时代》的评选,像比亚迪、远景、华为等率先在绿色能源、绿色出行、智能物联网等方面领航的中国企业,完全有可能成为新一代的跨国公司代表,带着在中国历练出来的新质生产力,走向全球,赋能各地的“新工业化”和“再工业化”。   

在获得《时代》全球100家最具影响力企业后,远景科技集团董事长张雷表示,远景的使命是“为人类的可持续未来解决挑战”。对于远景的认可,就是世界对众多中国新能源企业为全球绿色转型所做贡献的认可。

这条路并不好走。但这一次,这个绿色工业革命的爆发前夜,没有人可以阻止我们前进的脚步。


01

中国绿色转型的标志性事件

一家企业怎样的创新,可以被认为是中国绿色转型,乃至全球绿色能源革命的标志性事件?

我们可以从《时代》的评价中得到部分答案。

“作为风电、储能、绿氢、动力电池、智能物联网等领域的多面手,远景在绿色科技领域成绩斐然,既是全球最大的风机制造商,又打造了电动方程式世界冠军车队,其率先创造的零碳产业园正在成为推动全球脱碳的重要力量”。

《时代》对远景的评价,关键词是“绿色科技”与“脱碳”。

单个看似乎只是在总结远景科技的业务成绩,但实际上,这是中国企业第一次凭借绿色实力和推动全球脱碳的影响力,入选这一榜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绿色工业革命进程中,绿色科技则是第一新质生产力,中国已经把这个第一新质生产力牢牢握在手中。

2021年,《时代》开始发布“全球100家最具影响力企业”,第一个入选的新能源企业是来自丹麦的全球最大的海上风电项目开发商沃旭能源(Orsted)。

此后四年,陆续有中国新能源企业进入这一名单,但自远景开始,《时代》开始认可中国能源企业在绿色转型和助力减碳实践上的全球影响力。

从关注企业自身转型,到衡量绿色实践的价值半径,这是评判标准的变化。意味着西方社会正在接受中国能源企业的绿色转型路径,并受益于中国企业的低碳实践。

02

“反梯度转移”实验

中国能源企业的绿色转型路径,正在打破旧能源产业的发展路径。

旧能源产业,指那些靠石化能源催生的产业。

中国虽并未赶上工业革命的先机,但中国工业体系同样以能源和能源技术为驱动。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满地“流油”、遍山“藏矿”的东三省在举国力量与技术倾斜下,黑土地上开出了新中国第一辆自主研制的汽车、下线了第一台重型机床……

改革开放后,中国承接着西方后工业革命时期的产业转移,先进技术先是滋生了“亚洲四小龙”,再辐射到东南沿海和中部地区。

而西部地区在工业建设中的角色,仅停留在“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这些辅助东部地区发展的工业大礼包中。

“东南沿海-中部-西部”,这是中国产业习惯走的发展路径。但新能源产业若依照这一“梯度转移”的顺序,西部地区永远无法走在时代前列,中国也无法在30年内追平与发达国家的碳中和水平。

所以,一次成功的“反梯度转移”实验,是中国弯道超车的捷径,也是《时代》选中远景的原因之一。
 
记者采访了解,早在2022年4月,远景在内蒙古鄂尔多斯落地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这一由远景首创的零碳产业园模式,基于创新的可再生能源系统,实现了清洁、稳定、安全的能源供给,形成了工业领域规模化的离网解决方案,释放出可再生能源的全部发展潜力,为西部创造了新的绿色发展机遇。



近日发布的《远景零碳行动报告2024》中提到,基于零碳产业园模式,远景在赤峰打造的全球最大150万吨绿色氢氨项目的首期也已经顺利投产。该工程借助新型电力系统的技术突破,实现了风光储同氢氨醇生产的高效耦合,解决了零碳氢能发展的重大成本挑战,让“新石油”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发展。   



减碳方面,赤峰绿色氢氨工厂以全球先进绿氨工厂标准建设,搭建起全球首个全流程绿色氢氨产品碳足迹数字化平台,帮助产品快速获取欧盟等高标准市场的“通行证”。并且,这一项目使用100%绿电来生产液氨,成为全球绿色氢能发展的里程碑。

2023年,凭借全球最大商业绿氢项目和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远景成为全球唯一获得COP28“能源转型变革者”两项大奖的企业。



同时,以内蒙古代表的西部地区的新能源产业水平也来到全新高度。

这表面上是一次“反梯度转移”实验的成功,但实质上仍未摆脱工业革命的发展规律。

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例,英国能成为“日不落”帝国,并不完全归因于曼彻斯特拥有庞大的煤炭资源,而是在纺织业鼎盛时期,英国一心琢磨如何提高纺织机械的效率,在这一过程中,发现煤炭于蒸汽机的革命作用。

否则怎么解释,中国发现并使用煤炭的历史绵长,却并未发生第一次工业革命?

因为催生工业革命的不是埋在地下的自然资源,而是我们如何利用这一能源,来加速人类文明。

今天远景的“反梯度实验”就符合工业革命的催发规律。


远景科技集团CEO张雷

张雷曾生动描述过内蒙古对于发展新能源产业的重要性。在2023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大会现场,他说:“第一次参加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大会时,我说要向鄂尔多斯高原下埋藏的煤炭致敬。第二次参加零碳产业大会,我说要向石油致敬。今天谈及新能源,我要向穿越蒙古高原的风致敬。”

而在2023年,远景以创纪录的22GW风机订单位居全球风电整机商榜首。远景正在用绿色科技创新让风能流动无远弗届。



03

绿电在哪里,产业就在哪里

若放在更大的工业文明里,《时代》将远景认为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企业之一”,是认可他的产业实践,打破了传统工业革命带来的时代副作用。

以煤炭和石油为驱动的两次工业革命,锻造了欧美国家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也形成了一个惯例:哪里有先进产业,哪里就缺少绿色。

踩中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英国,就因煤炭的广泛应用,导致了英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大气污染时期。 

彼时的英国,烟囱林立在帝国荣光下,让狄更斯发出“那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糟的年代;那是光明的时节,也是黑暗的时节;那是希望的春季,也是悲伤的冬日”的感叹。

中国同样如此。地理课本上刻画出的胡焕庸线,不仅是中国人口密度分割线,更划分出中国最明显的贫富差距。

以用电量为例,胡焕庸线以东,是社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交相辉映。东部地区数以千万计的现代工厂和家庭,耗费了我国全社会45%的用电量,才编织成了璀璨灯光。



代价则是现代城市严重的空气污染和水污染。

胡焕庸线以西,因为企业鲜少踏足,人才出多进少,用电量占比少,经济发展落后,却最大程度保留了自然的绿色。

但以绿色能源为驱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形成“绿电在哪里,产业就在哪里”的格局。

最明显的例子是,发达国家已经要求华外资、合资企业最早在2030年实现“去碳化”,但当前中国的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仅为三成,也难怪前中国欧盟商会 主 席 伍德克会说,这让9%的欧盟在华企业决定不再追加投资或离开中国。



并且,从碳排放成本来看,2023年欧盟碳价已经突破100欧元/吨,换算成人民币约720元/吨。而中国的排碳成本最高也才突破100元/吨。



一旦欧盟开征碳关税,这近600元/吨的差价,就是中国企业出口欧洲国家要交的“过路费”。而必定有大量的中企无法承担这沉重的关税,最坏的结果是,外企撤资,中企止步,中国与世界产业将加快脱钩断联。

所以,发展绿色产业,是一场关乎国运的抉择,没有退路。

以远景在鄂尔多斯的零碳产业园为例,依托鄂尔多斯资源禀赋和市场优势,园区已经形成了以远景为龙头,华友等为配套的电池及储能产业链;以隆基为龙头的光伏产业链;以美锦国鸿为龙头的氢燃料电池产业链。

对鄂尔多斯的区域发展而言,远景发挥头部引领优势,集聚氢能装备、风机制造及其产业链,在当地打造新能源装备产业,同时引入远景智能、远景创投产业,突破包括新材料研发在内的高端技术瓶颈,推动鄂尔多斯成为绿色科技创新高地。



众多产业链的扎根延展,形成以“绿色能源创造绿色经济”的自循环。

而园区内部,远景利用智能物联网对园区内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进行测算,并完成碳中和,最终为产品形成可追踪溯源、符合各类国际标准、经过权威机构认证的“零碳绿码”,实现零碳产品的生产。这也将为中国企业破解国外的“碳壁垒”提供可行的路径。

张雷曾表示,前三次工业革命最关键的要素是生产效率,效率背后是快速、无序的扩张,最后的结果是人类和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而第四次工业革命一定是生产效率和永续发展的融合,但它的发生需要一个摇篮、平台和基石,才能把可再生能源技术、数字智能和生物合成技术三大关键生产力有效融合。

零碳产业园就是这样的摇篮、平台、基石,它在绿色工业革命涤荡之际形成了一个新的工业体系,成为参与这场革命的新单元。

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这些零碳产业园通过使用清洁能源开发和交易、工业技术改造等方式,不断吸引现代企业跃过那条胡焕庸线,将促进东西部的平衡发展,实现区域间的共同富裕,成为实现“3060”目标的主力军。

04
全球脱碳的“中国方案”

当然,要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新能源企业,最重要的衡量标准是,远景为全球脱碳贡献了多少力量。

从最表层的说起,全球脱碳的第一步是绿电的深度覆盖。

《远景零碳行动报告2024》显示,以储能为例,截至2023 年底,远景储能已在全球参与超过200个项目,累计交付超过 15GWh,在手订单超25GWh。

2023年,远景与Harmony能源收益信托股份有限公司(下称"HEIT")达成战略合作,为其在英国Wormald Green和Hawthorn Pit两地的电站提供电池储能系统(BESS),储能容量分别为 30MW/60MWh 和49.9MW/99.8MWh。



HEIT作为英国领先的电池储能开发商和运营商,选中远景为合作伙伴,不仅仅看重其高品质的储能电芯、强大的项目部署及交付能力和已经被验证过的2小时储能系统使用记录。更底层的考虑是,他所提供的产品是否在碳排放上合规。

高标准下,远景得到欧洲企业的认可,再次证明未来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不再只是纯技术的较量,而是技术与减碳水平的共同交锋。

从产品输出下沉至产业出海,标准化的产业低碳方案正以中国内蒙古为圆心,向海外辐射。

为配套奔驰、宝马、雷诺等一线客户需求,远景科技集团旗下的远景动力已在中国、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及西班牙设有13大生产基地,零碳锂电产业园的模式已在全球复制。   

2021年6月,在法国 总 理 马克龙的见证下,远景动力与法国雷诺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建设杜埃动力电池工厂。工厂一期9GWh(吉瓦时)项目总投资14亿美元,预计今年底投产,生产的动力电池产品将配套给雷诺在欧洲市场最畅销的R5和4ever电动车型。

这一项目能落地,得益于远景在国内的零碳产业园实验。国内样本模式向杜埃工厂的平移,让其获得来自欧洲投资银行(EIB)等超过10家著名金融机构约10亿美元的融资,这是近几年欧洲规模最大的绿色项目融资典范,并获得“国际项目融资(PFI)”的2023年度欧洲项目融资大奖。

雷诺之后,远景又与法国苏伊士集团和法孚集团签约战略合作项目,将零碳产业园的可复制经验,转化为工业领域脱碳的重要途径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方案”。



而远景除了自己变“绿”,也带领上下游的供应商在零碳产业园内走向可持续,这就是远景这样的链主企业需要承担的责任。

“客户会要求我们提供碳足迹的数据层级,其中不单单是我们自己的产品,也涉及一些零部件的碳足迹信息”。远景首席可持续发展官孙捷表示,越来越多的海外客户重视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的数据提供,这种情况下,远景为自身供应商设立了高标准。

“我们2023年底已经实现了99%绿电生产的目标,致力于2025年实现100%绿电生产,现在我们要求重点供应商给远景提供的产品也要有100%的绿电生产。”孙捷说。

此外,更明晰、具体的建设标准正初步落地。

2023年,远景携手国内外权威机构及企业,共同打造与国际接轨的零碳标准,推动国际认证互信和国际绿色贸易,提高产品绿色竞争力。

同时,由远景参与推动的《低碳产业园区建设导则》 国家标准也正式完成了立项工作,该标准将为国内低碳/ 零碳产业园区提供从规划布局、统计核算、减排路径、评估改进、信息披露等方面提供统一、清晰的前瞻性指导。

从绿电的输出,到模式的复刻,再到标准的制定,其实在推动全球脱碳的努力中,不是只有远景一家企业。那些认同远景“为人类的可持续未来解决挑战”价值观的企业自发地走进他的“零碳伙伴圈”,又以一个个零碳产业园为基础单元,汇聚成了一股日益壮大的中国力量。



05

结语

有人高喊3060双碳目标,有人恼于欧盟绿色贸易壁垒,可能却很少人知道,中国能源企业在全球绿色转型上的站位在哪里。

减碳不应只是工业绿色转型的一环,更应该是下沉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股潮流。

在刚刚过去的儿童节里,泡泡玛特联合远景推出“零碳正当潮”碳中和文创礼盒。



礼盒中不仅有一款DIMOO经典复刻系列手办,还包括将远景旗下产品——伽利略风机、智慧储能系统、绿色充电机器人产品等比例缩小制作的手办,展现出“零碳”与“潮流”的双重理念,让认识减碳“从娃娃抓起”。

这也并非泡泡玛特和远景的第一次合作。作为泡泡玛特产品全链条碳管理合作伙伴,远景利用方舟能碳管理系统为手办进行全生命周期产品碳足迹分析,从第一款碳中和产品起,就助力手办从原材料到生产、物流等环节都实现节能减碳。

工业产品进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体现的是远景所代表的新能源企业的理念升级。

不仅要为人类的可持续未来解决挑战,更要为可持续理念的普及创造入口。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6-7 00:0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五湖泛舟 于 2024-6-7 00:15 编辑

▲无人机送奶茶,低空经济冰山一角▲


作者:施智梁团队

来源:出行一客


随着空域开放,低空经济不仅存在于 中 央 和地方的宏观政策里,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5月22日,一个寻常工作日的下午,位于深圳人才公园的美团无人机外卖柜却忙个不停——一架无人机刚刚将外卖盒放入专用的存放柜里,另一架无人机已经嗡嗡地从空中靠近了。


摄/王静仪

在空旷的海滨公园里,围观、体验新奇的无人机外卖的人不少,一个个手机对准天空。



一位体验者告诉出行一客(ID:carcaijing),无人机点餐比普通外卖还要便宜几块钱(她点的星巴克的大杯星冰乐饮品36元,平时是39元,而且配送免费),同时更好玩、更新奇,自己取餐的时候有一堆人围观,是很独特的体验。


图/王静仪

在5月22日这一天,无人机外卖柜很忙,低空经济的各项政策也很忙——据出行一客(ID:carcaijing)不完全统计,当日有中国民航局、中国民用机场协会、四川省和广东省等相关机构,发布涉及空域改革、起降场技术规范以及促进省内低空经济发展的多项重要文件。



其中民航局关于空域改革的表态最为重要,因为空域是制约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以美团无人机外卖为例,无人机必须遵照固定路线飞行,高度不超过120米,因此只能在限定区域开展试点。


摄/王静仪



此番民航局表示,将配合相关部门做好空域分类和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增加低空可飞空域。这为行业释放了明确的积极信号,次日(5月23日)股市一开盘,低空经济概念股高开,部分股票高开甚至超过10%。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低空经济不仅存在于 中 央和地方的宏观政策里,被定义为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也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不论是点外卖,还是观光旅行,无人机、“飞行汽车”都在加速普及。



欧洲科学院院士、世界无人机大会 主 席、深圳市无人机行业协会会长杨金才对出行一客(ID:carcaijing)表示,低空经济包括85%的无人机与15%的通用航空,在真高1000米以下,特殊情况可以延伸到3000米空域中,产生的极具活力和创造力的综合经济形态,拥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和作业场景,产业生态包含制造、飞行、保障、综合服务等行业,具有万亿的发展空间。



01

旅游是切入口,低空消费进日常



海风习习的深圳人才公园里,美团无人机外卖柜所在的地方,无疑是最热闹的地方。每当无人机靠近,拍照录影的人就络绎不绝,大家好奇地观察着这个长着翅膀的小东西。


图/IC



为了便于无人机抓取,常规外卖袋外面套了个四方的盒子,当无人机抵达,会将外卖盒自动存放在柜子里,点餐者输入手机尾号就能取餐,流程类似自动贩卖机。至于多余的盒子,点餐者需要自行取下并放入临近的专属回收箱里。


摄/王静仪



杨金才说,由于外卖配送服务一般无法进入景区,游客要步行十几分钟到景区门口取货,而无人机可以直接配送进入园区,成为游客参观游览中的一大热门体验项目。



低空经济是 中 央文件里的“新质生产力”,也正落地为一个个日常生活里的场景。在低空消费方面,目前大多在景区里,旅游观光是主要用途。



比如合肥的骆岗公园,这个曾经的机场如今转型为世界最大的城市公园,在这里,亿航的载人飞行器每天进行飞行测试,商业化尝试也在谋划中。


亿航EH216-S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在骆岗公园试飞。赵瑞瑞 摄

未来,骆岗将会开通园内航线,建设两个“空中的士”枢纽,功能类似地铁站,游客可买票乘机,高空俯瞰公园全景。



真成投资管理合伙人李剑威告诉出行一客(ID:carcaijing),载人飞行方面有两大应用场景。第一是城市内的观光旅游,一个旅游景点可以购买几架飞行器来提供观光服务;第二个是城内和城际的快速交通,比如市中心到机场的飞行,原来1小时的路程变成十几分钟。



当前中国低空消费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据民航局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参与空中游览和航空运动的人数约为48万人次。据有关研究测算,到2030年我国低空旅游经济规模有望达到2000亿元以上,低空旅游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2024年“五一”假期期间,重庆举办了全国首个低空飞行消费周。游客可以坐上滑翔伞,感受翱翔天际的速度与激情;也能乘坐直升机低空游览,换个角度鸟瞰8D山城风光。据统计,活动吸引客流量近51万人次,拉动低空飞行消费225.78万元。


图/IC



在肉眼看不到的领域,低空经济也在默默发挥作用,比如运输。



杨金才向出行一客(ID:carcaijing)介绍,以往黄山风景区的物资运输主要以人力为主,而无人机很好地弥补了人力运输的短板,不仅避开了游客密集的步道,也大大缩短了往返时间,无人机一天的运输量约等于30名肩运工,运输成本明显降低。



场景,对于低空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有了成熟的商业运营场景,企业才有商业闭环的可能。现阶段,低空+旅游是低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各个地方 政 府 都希望消费类的场景越来越多。



“低空经济场景要做到真正有用户愿意可持续付费,要满足3个需求。”容亿投资高级合伙人赵炬对出行一客(ID:carcaijing)表示。



第一类是信息维度,因为无人机站得高看得远,可用于海防安防、禁渔巡逻、林区和石油管道巡视等,高效替代人工;第二类是能量维度,快速地将人或者货从A运到B,耗时更短、综合成本更低;第三类是情绪维度,比如旅游观光、跳伞等空中运动,不像前面两种产生实际经济价值,而是为使用者提供情绪价值。


02

要监管创新,更要空域改革



消费场景要越来越多,在行业发展早期,还离不开地方 政 府 的运营支持。



比如珠海提出,对在珠海新开设并常态化运营的无人机货运航线,给予轻小型无人机30元/架次、中大型无人机90元/架次的补贴;对eVTOL载人航线,给予空中观光游览类150元/架次、市内交通类200元/架次、城际交通类补贴300元/架次的补贴,对常态化运营的无人机或直升机跨境客运航线,给予400元/架次的补贴。


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
图/IC

这只是一揽子促进低空经济发展规划的一部分,不论是大湾区的珠海、深圳和广州,长三角的上海、苏州和苏州,还是西南的成都、重庆,各地先后发布鼓励政策,都有成为“低空经济之城”的雄心。



中 央 经济工作会议和 政 府 工作报告高规格定调之后,低空经济如今被视作新质生产力重点培育。制造、运营、维修、基础设施、综合服务等赛道都大有可为,目前发展还聚焦在生产制造端,后续还有广阔的产业发展空间,成为经济的新增长级。



赵炬认为,地方 政 府 为企业提供运营补贴,这直接帮助了场景的建设和推广,促进企业运营和公众认知,但地方 政 府 更关键的角色是搭建平台,一是制定规范,从无到有地搭建空域管理系统;二是多方协调,内外部联动,为行业创造良好的政策土壤。



创新总是走在监管前面,目前相关部门正加快制定规范。亿航智能在成为首个获批量产的“飞行汽车”企业之后,正在和民航局协作制定全行业商业运行的标准,要做到在同一时间安全有序地管理多个航空器,标准预计将在2024年二季度出台。


亿航智能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
图/IC



2024年初,深圳出台全国首部低空经济立法《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明确建立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在基础设施、飞行服务、产业应用、产业支持、技术创新、安全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规定。



一切监管手段中,空域是核心中的核心。杨金才强调,低空经济要“飞”起来,直接取决于低空空域资源的开放程度。


摄/王静仪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由于空域管理和航线审批涉及军方和民航局等多个机构,以往不同地区的企业要申请航线飞行,往往需要跨部门申请,程序较为繁琐,如果能加速审批,企业“想飞就飞”,无疑能直接加速行业进展。



因此5月22日民航局的表态意义重大。民航局说,将配合相关部门做好空域分类和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增加低空可飞空域;共同加强低空飞行活动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持续改善低空飞行活动的计划审批、空管、气象、通信、监视等服务保障。



针对低空经济发展对基础设施的新需求,民航局也将进一步完善通用机场建设和运行标准,推动通用机场和临时起降点建设;提升适航审定能力,优化航空器适航标准、审定模式与技术。同时,迭代升级低空飞行的安全监管体系。



政策落地程度如何,低空经济能否腾飞到期望的万亿高度,现实中的发展成果,很快就会见分晓。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6-4 23:4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长三角,闪耀中国“最亮点”◆


未来世界的竞争,将是城市群之间的竞争。

2012年,NASA公布了一组地球夜间灯光分布图。

夜晚的地球,灯光闪耀,最亮眼的莫过于北美、西欧及东亚部分区域。

也就是在这一年,长三角城市群跻身第六大世界级城市群。

美国科学家克里斯·埃尔维奇说,关于地球人口分布,没有什么能比城市灯光告诉我们更多。其实,城市灯光告诉人们的远不止这些。

六年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彼时,俯瞰中国大地,城市灯光逐年从沿海向内陆延伸,呈带状闪烁,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及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各领风骚。

党的 二 十 大 报 告 提出,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中国经济走进城市群时代。从东北到西南,从高原到海滨,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一个个城市群构建起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逻辑,也撑起了中国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

《习 近 平 浙江足迹》一书记载,2002年12月,习近 平 同志调研湖州时说:“如果说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一大亮点,那么,长三角的发展则是中国的最亮点。”

高瞻远瞩,一语中的。

今天,长三角三省一市以不足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已经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火车头”。

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长江一路向东,百转千回,万里奔赴,汇入茫茫大海。行将入海处,孕育出一片冲击平原,是为长三角。

长三角,联动东西,辐射全国,放眼世界。


晨光中的浦江两岸。新华社记者 任珑 摄

01

“反向流动”

从上海站出发,历经8小时9分钟,回到上海虹桥站。6月15日,长三角铁路将新增一条超级高铁环线,这也是长三角区域首次开行串起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的高铁环线。

最近,朋友圈的这条消息引起了陈坚的注意。对于这条环线,或许他比任何人都更加期待。家在无锡,人在合肥,这些年,陈坚就像一只候鸟一样辗转于两地,一周一个来回。

周五晚上,乘坐高铁从合肥回到无锡;周日,乘坐高铁从无锡赶回合肥,单程最快不到两个小时。陈坚的“双城记”,从2012年开启。

那一年,他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跨越330多公里,只身从无锡来到合肥,与朋友创立合肥知常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还是在那一年,长三角城市群位列第六大世界级城市群。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美国五大湖沿岸城市群、英格兰城市群。

“城市群”这一概念,最早由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在1957年提出。城市群,一般被认为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由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特大城市和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多核心、多层次的庞大的城市集团。

当然,陈坚并不关心这些究竟意味着什么,他所关心的就是周日晚上从无锡回合肥的那列高铁变得越来越拥挤,有时甚至是一票难求。

像陈坚这样的“双城记”生活,在长三角已经极为常见。与陈坚一样,汪旭也是从上海开往合肥这趟列车的“熟客”。

今年,他从上海来到合肥智能机器人研究院,担任院企哈工亚南总经理,基本上也是每周回上海一次。不经意间,汪旭发现操着上海口音来往于两地之间的乘客逐年增多。

上一波这样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可能还是在20世纪50年代。从1953年底开始,上海先后有56家企业内迁合肥,帮助合肥工业完成了“从无到有”的转变,也填补了安徽诸多工业生产领域的空白。

合肥工业,迎来第一次腾飞。1957年,合肥工业产值跨入“亿元时代”。

与企业内迁一同到来的,还有大量的上海产业工人以及新的思想观念、专业技术、生活方式等。因此,有人说,合肥参与长三角一体化从这个时候就开始了。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长三角一体化的步伐不断加快。从2018年开始,长三角区域迎来第二波大规模企业互迁。这一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今年4月份,上奇产业通公布数据:2018~2023年,长三角地区企业迁移20.7万次,平均每年发生3.6万次。从迁移差值来看,上海市企业流出大于流入,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三省企业流入均大于流出。

毫无疑问,上海是长三角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从这一点来看,长三角城市群与其他五大世界级城市群并无二致,这些城市群都分别有自己的中心城市:纽约、东京、巴黎、芝加哥、伦敦。

人们的一贯认知是“人往高处走”,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都会争先恐后涌入中心城市、先发地区,但从“汪旭们”的选择来看,这些要素为何在一定程度上又出现了“反向流动”?


浦东陆家嘴夜景。新华社记者 王翔 摄

02

1+1+1+1=1?


12年来,在合肥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让陈坚慢慢改变了自己的认知:这些年,合肥乃至安徽变得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包容,逐渐散发出与江浙沪相同的气质。

陈坚的这种感觉并非偶然。世界级城市群大多具有一些共同特质,它们几乎是所在国家的创新中心、产业中心、金融中心,拥有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体系、优美的自然生态和包容失败的创新文化。

当然,这些特质必须历经多年培育而成。但不同的是,长三角城市群又具有自己的特殊属性。

1661年,清 政 府 将江南省一分为二,东称“江南右布政使司”,西称“江南左布政使司”。

康熙年间,“江南右”被改为江苏省,“江南左”被改为安徽省,而江南省的范围就大致相当于今天的上海市、江苏省、安徽省以及浙江省北部等地。

尽管都是源自当时全国最富裕的省份,但是受经济、政治、地理、文化等多重因素影响,四地逐渐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这些年,“包邮区”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让沪苏浙皖殊途同归?

2020年8月,习 近 平 总 书 记 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
一体化与高质量两个关键词,贯穿于三省一市创新、产业、交通、生态、民生等各个领域。

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签署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作共建协议,“两心同创”合作共建深入推进。

G60科创走廊,从上海松江发源,“链”起三省一市九城的16个产业联盟、12个产业合作示范园区,让创新要素实现高效对接。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标志性建筑“科创云廊”。(图源:光明日报)


《2023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年度发展报告》显示,长三角拥有重大科研基础设施25个,占全国33.3%;科创板上市企业233家,占全国46.5%;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企业220家,占全国32.4%……

创新的细胞在自由流动,协同的脚步在平稳前行。

今天的长三角,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创新链的另一面,是产业链。

如果没有产业一体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就失去了底层支撑。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产业分工协作,对于长三角一体化来说,至关重要。

根据浙江大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研究报告,长三角聚焦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突出区域分工与强强协作,各特色集群协调发展、联动共赢。

报告提出,上海集成电路与新能源汽车行业在芯片、移动网络等环节优势明显,南京着力打造以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为特色的“中国软件名城”,杭州是长三角电商和互联网经济中心,合肥以“芯屏汽合”为引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跑全国……

产业分工协作,自然带来了各类要素的跨区域交流。从上海到合肥,汪旭看中的就是合肥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未来前景,毅然决定在55岁开启“二次创业”。

当然,支撑长三角区域高效联动的关键,还是两条“路”的无限畅通。

一条路是不断延伸的高铁里程。截至去年底,长三角已拥有25条高铁,成为全国高铁网络最发达完善的区域之一;铁路营业里程逾14300公里,其中高铁里程超7100公里,约占全国1/6,约为赤道长度的1/6。

一条路是触手可及的公共服务。三省一市行政边界的束缚逐渐被打破,业务标准互认,流程跨省通办,医保社保异地结转……对于长三角居民而言,最直接的感受便是工作生活的同城化,也给他们带来了更多选择的可能。

1+1+1+1=1?

大地安柯(合肥)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勇同样是家住无锡、工作在合肥,因工作关系常年在长三角各地奔波,时常会产生一种错觉:长三角,越来越像是“一座城”。


这是2023年11月6日拍摄的南京城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03

不可避免的“外溢”


生产要素的“反向流动”,背后是发展方式的转变。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通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关于城市化,人们在认知上一直有一个误区:城市化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小城市人口向大城市集聚,直至产生若干超大城市、特大城市。

根据相关标准,城区常住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在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

住建部2023年11月发布的《2022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显示,全国超大特大城市已达19座,其中有5座城市位于长三角,分别是上海、杭州、南京、合肥、苏州,占全国超大特大城市总量的1/4。

不过,随着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基于控制超大城市发展规模的需要,中心城市的产业、人才等要素将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外溢效应”,这就给城市群内部大中小城市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从流向轨迹来看,中心城市的生产要素“外溢”具有明显的规律。距离衰减定律,也被称为地理第一定律,常被用于描述经济活动空间联系:即,相隔较远的区位间经济联系较弱,而较近的区位间经济联系较强。

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无处不在的高铁加持,中心城市外溢的产业和人才等各类要素都会选择最理想的目的地。正是基于区域分工与强强协作,城市群内部将会顺利地承接产业转移与人才流动。

根据上奇产业通公布的数据,2018-2023年,上海市有31634家企业迁出,前三迁出目的地城市为苏州市、杭州市、南京市,分别为5463家、4449家、2937家。

谷川产业研究院的研究数据则显示,十大承接上海项目流出的地区分别是: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海南省、广东省、山东省、四川省、湖北省、江西省、天津市,其中苏浙皖占五成以上。

因为工作关系,陈坚这些年经常往上海跑,他就发现了一个现象:不论是项目搬迁,还是设立子公司,合肥逐渐成为在沪企业的优先考虑对象。

陈坚的发现,确有佐证。2023年,合肥吸引长三角区域来肥投资重点项目208个,总投资超800亿元;两个长三角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共签约新项目89个,总投资231.19亿元。

杨勇就是长三角一体化的见证者和参与者。2022年,大地安柯落户中国环境谷,它的母公司就是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

依托聚光科技的研发实力,大地安柯在合肥推出多款环保产品,在新安江-千岛湖等地都得到了应用。
一体化生产,一体化应用,长三角的时空距离变得越来越近,区域整体发展不断走向均衡、协调及可持续。

“发展水平梯度性,产业结构差异性,资源禀赋互补性,分工明确、协作紧密,这些都意味着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安徽大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胡艳认为。

在全国经济版图中,不论是城市发展,还是县域经济,长三角都表现得十分抢眼:全国26个万亿GDP城市,位于长三角的就有9个,占比35%;全国百强县,长三角坐拥42席,占比42%。

城市群是多元的,长三角也是多元的。


这是2023年9月9日拍摄的杭州钱江新城与钱塘江夜景。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04

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长三角,是中国的长三角。

习 近 平 总 书 记 强调,要深刻认识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长三角扮演着重要角色,也肩负着特殊使命。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推动区域板块之间融合互动发展,这是中国推进城市群建设的基本思路。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基本上是以城市群为落脚点。”胡艳说,城市群首先解决内部一体化问题,然后带动发展相对滞后的区域,通过“两步走”实现整体协调发展。

在中国经济版图中,如果说长江像一条横贯东西的巨龙,那么长三角就是龙头。巨龙若要腾空而起,龙头与龙身、龙尾的协调联动至关重要。

从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来看,城市群提档升级,需要广阔的发展空间与腹地纵深。“与前五大世界级城市群相比,长三角之前区域空间较小,缺少腹地纵深。”胡艳分析认为,安徽省融入长三角,称得上是一次“无缝对接”。

左右逢源、承东启西,安徽人经常用这八个字来形容本省的区位优势,但以往囿于现实条件制约,这只能算是一种“挂在地图上的优势”。

作为链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枢纽,安徽省因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及地理位置,将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

既是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又是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成员,合肥同样重任在肩。

“今天的安徽省,不仅是长三角向中西部辐射带动的关键节点,还是中西部地区通向长三角及海外的‘桥头堡’。有了安徽省,长三角就可以顺利联动东西。”胡艳如是表示。

一体联动,巨龙飞舞。

当下,长三角城市群成为驱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长三角三省一市经济总量突破30万亿元大关,对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长三角,还是世界的长三角。

“目前,城市群已经成为国际竞争合作的主战场,也决定着未来世界政治经济发展格局。”胡艳表示,长三角是中国发展强劲活跃的增长极、全球资源配置的亚太门户,最具实力代表中国参与国际竞争合作。

当然,与前五大世界级城市群相比,长三角城市群目前还存在明显差距。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何建华在《长三角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样板意义与全球认知价值》一文中提出,这种差距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劳动生产率和人均GDP。

何建华表示,要达到发达国家城市群的水平能级,长三角城市群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应当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奋起直追。

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树立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列,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长三角一体化,蓝图在眼前,路径在脚下。

从长三角到京津冀,从粤港澳大湾区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系列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将为区域协调发展持续注入新的动力,也将整体加快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不断提升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6月15日10点27分,长三角超级环线G8388将首次从中心城市上海发车,串联起南京、杭州、合肥三座副中心城市后,再回到上海。届时,陈坚预感就像坐上一辆超大型城市环线公交车,在家与工作单位之间来回穿梭。

或许,不久的将来,再从夜空俯瞰地球,只见中国大地灯光璀璨、无限延伸。五彩斑斓的城市灯光里,就蕴藏着一个奋进的中国。


合肥市政务区天鹅湖之晨。魏衡华 摄(安徽图片网)

来源:合肥日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6-3 14:0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级试点,合肥入选!★


日前,商务部网站发布2024年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城市评审结果公示,首批拟将20个城市纳入2024年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范围,合肥市入选其中。

首批拟支持的20个城市为(按行政区划排序):天津、石家庄、大连、哈尔滨、上海、杭州、宁波、合肥、福州、厦门、南昌、济南、青岛、郑州、武汉、广州、深圳、成都、西安、银川。



《关于支持建设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城市的通知》中指出,试点城市优先选择工作基础好、带动作用强、提升潜力大的城市,试点工作拟分三批(2024—2026年)实施,建设期限为三年。中央财政对试点城市给予定额补助。其中,直辖市4亿元左右,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3亿元左右,其他地级市2亿元左右。



资金支持方向具体包括:

推动城乡商贸流通融合发展。支持骨干市场设施升级、信息化改造等,提升集散、跨区域调运和宏观调控水平,加强标准化菜市场改造。支持建设改造区域冷链物流基地,增强冷藏、加工、配送等综合能力,连接产地、销地和集散地,与国家⻣干冷链物流基地、产地冷链保鲜设施等错位衔接,畅通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支持商贸流通领域物流标准化、智慧化改造,推广智能仓配、自动分拣、无人配送等设施设备,发展第三方物流,提高流通效率。

建设生活必需品流通保供体系。聚焦生活必需品重点品种,建设改造流通保供重大设施,优化网络布局。提升农产品批发市场流通保供能力,增强储存、加工、分拣等功能。提高⻣干仓储加工配送能力和效率,布局一批区域应急保供中心仓。强化消费终端网络网点建设,提升末端配送、应急投放能力。完善生活必需品储备调控体系,加强肉、菜、小包装和应急⻝品等储备建设。改进信息监测和预测预警。建设改造“平急两用”备用场地等,预置部分设备设施。

完善农村商贸流通体系。支持改造升级乡镇商贸中心、大中型超市、集贸市场等,发展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完善农产品商品化处理设施,促进农村消费和农⺠收入双提升。支持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改造县级物流配送中心和乡镇快递站点,发挥邮政、供销和农村经销商网络优势,整合消费品、农资下乡和电商快递资源,大力发展共同配送,降低农村物流成本。

加快培育现代流通骨干企业。支持传统批发零售企业数字化转型,整合线上线下营销网络,发展集中采购、统仓统配、即时零售等,向社区和村镇延伸服务。大力发展现代供应链,依托⻣干流通企业建设数字供应链服务平台,提供国内外市场开拓、品牌孵化、集采集配等服务,为中小企业发展赋能。鼓励骨干流通企业与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生活服务业跨界融合,构建产供销储运协同供应链,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完善城乡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统筹使用补助资金完善城乡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支持家电等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新建、改扩建废旧家电专业型分拣中心以及包含废旧家电家具等业务的综合性再生资源分拣中心,拓展再生资源集聚、分拣、消纳等功能。支持以县城和乡镇为重点,结合县级物流配送中心、乡镇商贸中心等升级改造,建设废旧家电家具等再生资源中转站点或配套设施,畅通家电消费循环。

来源:合肥市商务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6-3 12:4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合肥,拟获 中 央 财政支持!●


日前

财政部网站发布

2024年城市更新行动评审结果公示

首批拟支持15个城市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合肥市入选其中


网站截图

首批拟支持的15个城市为(按行政区划排序):

石家庄、太原、沈阳、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福州、南昌、青岛、武汉、东莞、重庆、成都、西安。

《关于开展城市更新示范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中  央财政按区域对示范城市给予定额补助,其中:东部地区每个城市补助总额不超过8亿元,中部地区每个城市补助总额不超过10亿元,西部地区每个城市补助总额不超过12亿元,直辖市每个城市补助总额不超过12亿元。资金根据工作推进情况分年拨付到位。

资金支持方向具体包括:

*城市地下管网更新改造。对城市燃气、热力、给排水、电力等城市地下管网实施更新改造,因地制宜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提升城市地下管网整体水平。

*城市污水管网全覆盖样板区建设。对污水处理管网按照“厂网一体”的模式进行更新改造,提升污水收集处理效能。

*市政基础设施补短板。对生活垃圾分类、综合杆箱、物流设施等市政基础设施进行提升改造,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弱项;提升城市绿地服务功能,推进口袋公园建设和绿地开放共享。

*老旧片区更新改造。对历史文化街区、既有公共建筑、公共空间等进行节能降碳等提升改造,持续改善建筑功能和提升生活环境品质。实施城市功能完善工程,推进适老化适儿化改造,加快公共场所无障碍环境建设改造。

来源:财政部网站、安徽日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5-31 23:25:26 | 显示全部楼层
▲“造车”出奇迹,下一个坐上牌桌的是谁?▲


作者:淡忠奎

来源:城市进化论


“比亚迪效应”后劲有多大

新能源汽车似乎越发成为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的一条“暗线”。



今年一季度,郑州(15%)、合肥(12%)、深圳(11.5%)工业增加值增速领跑26座万亿城市,而新能源汽车皆是亮点支撑。再观察一季度外贸区域格局变化,外贸方面表现好的地方,也多是“新三样”做得好的地方。



有媒体机构分析,新能源汽车站上地方经济C位,对西安、常州等热点城市晋级“万亿俱乐部”起到了极大的助力。而当下,不少地方**确已将新能源汽车视作产业结构调整的生命线,重视程度日益提升。



一个十分生动的例子是,不久前,蔚来在合肥举行第50万辆量产车下线仪式,合肥市 市 长 罗云峰担任主持人,蔚来创始人李斌坐在安徽省委 书 记 韩俊与合肥市委 书 记 张红文的中间。这成为合肥与蔚来相爱相成的缩影。



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在持续改写市场格局,进而改变城市的格局。合肥有蔚来,北京有理想,而更多的城市依靠比亚迪“圆梦”。最新数据显示,在新能源汽车出口量中,比亚迪在前4个月以13.8万辆,一举超越特斯拉中国。



回顾过去,2022年,西安依托比亚迪加持与上海同台竞技,登上新能源汽车第一城。2023年,比亚迪大本营深圳凭借104.2%的增长压过上海、西安,晋级新能源汽车第一城,而今年,随着比亚迪郑州基地、济南基地等迎来放量,又将如何搅动新能源汽车的实力格局?


1.一条“暗线”



倘若说新能源汽车带动下的汽车产业,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一点儿也不为过。



“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长,横跨汽车制造制造、电子、化工、纺织、橡胶、通信、能源、人工智能等多个工业门类,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动力电池、电机、电控、车载芯片等核心环节价值量高,市场需求大、增速快。”


火石创造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冯雷对城叔表示,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工业领域是一个标准的“坡长雪厚”的赛道。



他透露,行业上有一个经验公式,汽车行业的对工业经济的拉动效应比大概是1:7-1:10之间,意味着汽车产出一个单位的产值,会相应拉动7-10个单位的关联工业产值。因此,各地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就像牵住了工业经济的“牛鼻子”。


图片来源:摄图网600017211



在今年一季度GDP前十城市中,苏州(7.9%)、深圳(6.4%)、重庆(6.2%)经济增速领跑,而经济第四城广州失速而被重庆反超。倘若细究,一条新能源汽车的“暗线”浮出水面。



其中,苏州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0485.6亿元,同比增长6.8%。统计局分析,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两大行业产值实现两位数增长,同比增长10%和15.8%,两大行业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贡献度达58.5%。



上海规上工业总产值则落后苏州1300余亿元。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来看,全国制造业“三巨头”,上海(工业增加值增速)、苏州、深圳分别为1.9%、11%、11.5%,上海的掉队趋势亦十分明显。



究其原因,苏州和深圳电子信息和汽车产业增速保持高速增长,而上海两大产业增长均较为乏力。其中,一季度上海汽车制造业规上工业总产值1581.93亿元,同比增长3.1%,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总产值1013.83亿元,同比下滑9.6%。



从主要产品产量来看,一季度其智能手机产量354万台,下降49.3%;汽车产量40.5万辆,下降10%。一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量28.2万辆,下滑1.1%。显然,新能源汽车等支柱产业表现的迥异,成为上海与深圳、苏州分化的重要因素。



更为重要的是,一季度上海工业投资增速(11.3%)亦低于深圳(80.1%)和苏州(16.3%),传导出差距拉大的趋势。



作为比亚迪的大本营,深圳从2023年以来高歌猛进,超越上海、西安晋级新能源汽车第一城,工业经济的动能不断增强。



今年一季度虽然比亚迪深圳基地并未公布具体数据,但是从坪山区在去年高基数背景下仍然实现两位数的工业增加值增速来看,支撑应当十分有力。很大程度上而言,坪山区经济的腾飞正是比亚迪,或者新能源汽车产业对区域经济产生巨大影响的侧影。



从这一维度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对于地方经济增长趋势的影响程度正日益加深。

2.区域角逐



而在新能源汽车的区域角逐中,比亚迪又正在成为一条“明线”。



在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量TOP5城市分别为西安、上海、柳州、深圳、重庆,而在2023年已经变成了深圳、上海、西安、合肥、长沙。



也就是说,比亚迪的强关联城市从2座(西安、深圳),上升至4座(深圳、西安、合肥、长沙),其中主要依靠比亚迪的深圳和西安同时占据全国前三的位置。这也体现出比亚迪的布局对于新能源汽车第一城竞逐态势的影响。



冯雷表示,目前比亚迪在全国布局八大生产基地,包括深圳坪山、湖南长沙、西安工厂、抚州工厂、常州工厂、合肥工厂、济南工厂、郑州工厂,规划产能从15万辆到100万辆。比亚迪近两年一直在做乘用车产线的调整,对于新能源汽车城的竞争格局确有影响。



比亚迪去年的最热销车型为秦系列,全年销量为48.21万,主要产地为西安、合肥;第二名为元系列,全年销量为42.86万,主要产地为长沙、抚州、常州、合肥、济南;第三名为宋系列,全年销量为42.7万,主要产地为深圳、长沙、西安、合肥、济南、郑州。



此外近2年新上市的海洋系列车型的市场表现也非常不错,海豚销量36.74万,主要产地为深圳、长沙、济南;海鸥销量28.02万,主要产地为西安、常州。



“可以预见,随着海洋系列车型谱系的壮大和完善,将进一步搅动比亚迪各工厂所在城市之间的格局和位次。”他说。



从一季度各大新能源汽车城的表现来看,头部企业引领下的头部城市的竞争将更加激烈,随着合肥、郑州的上量,将会继续搅动城市间的竞争格局。深圳、上海保持了较大的领先优势,第三名的席位还悬而未决,而争夺战则聚焦在重庆和西安之间。



数据显示,长安汽车一季度销量69.21万辆,同比增长13.9%。这一销量超过比亚迪(62.44万辆),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销量12.88万辆。再叠加问界M9、M7等车型的热销,使得重庆新能源汽车产量已经具备挑战西安的实力。



今年一季度,重庆经济增速达6.2%,一举完成对广州的反超。重庆市统计局分析,一季度全市汽车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7%,较去年全年加快14.4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增长4.1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达47.8%。



当前汽车产业增长核心在于赛力斯,其主打的问界系列车型供不应求,企业生产水平持续攀升。受赛力斯带动,金康新能源、青山工业、沪光电器等配套企业亦实现高速增长。



这也直观的反映出,长安、塞力斯等车企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的亮眼表现,已经使得汽车产业重新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在冯雷看来,长安在重庆工厂2024年新规划的车型主要是启源E07,阿维塔15、16,深蓝G318等,以及长安X5、X7等车型面临换代,在换代后新车型会拉动一波增长。与之相比,比亚迪在西安基地设计产能接近饱和,且换代车型不多,而换代车型主要集中于合肥及郑州工厂,使得重庆和西安将围绕新能源汽车第三城展开激烈角逐。



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新一轮新能源汽车产业城市角逐的走向。


3.如何致胜



事实上,重庆向新能源汽车城“铁三角”发起冲击外,合肥、郑州、武汉、济南等城市角逐新能源汽车头部城市的决心也已经展露无遗。



今年初,合肥市**工作报告提出,要全力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支持比亚迪、大众、蔚来、长安等做大做强,深化江淮与华为合作,力争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20万辆。这一产量要超过2023年的西安(98.38万辆),与上海(128.68万辆)相当,也意味着合肥今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要增长60%以上。



在冯雷看来,合肥最有望打破全国新能源汽车城深圳、上海、西安并立的格局。安徽将发展汽车产业列为首位产业,可见决心之大,而全省汽车产业的重心在合肥与芜湖。其中,芜湖依托奇瑞,主要生产燃油车,合肥则是新能源汽车的重要一级。


图片来源:摄图网501204885



“合肥地处长三角,有完整的近地化供应链体系,比亚迪合肥工厂规划产能100万辆,是八大基地中最大的之一。随着合肥工厂的上量达产,合肥的新能源汽车产量进入第一梯队的可能性非常大,甚至有登顶的想象空间。”他说。



从这一维度来看,比亚迪工厂已经越发成为合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最大变量。不过,合肥能否实现年产12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目标仍然极具挑战。数据显示,一季度合肥市汽车、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达29.2、16.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1%、28.8%。要想如愿完成目标,剩下三个季度要生产超100万辆的新能源汽车,压力可想而知。



跟合肥类似,郑州在比亚迪的加持下也喊出“新能源汽车之城”的目标。今年4月,郑州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提出,力争新能源汽车产量超过70万辆,带动汽车产量突破140万辆,汽车产业产值增长60%以上,产业集群规模达到4000亿元。



而核心依托,则在于比亚迪、上汽、宇通、一汽等企业项目投产达效。在这些龙头车企的加持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成为郑州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今年一季度,郑州汽车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大增44.8%,有力稳住了经济大盘。



根据预测,接下来,到2025年,航空港区新能源汽车产量有望突破100万辆,将成为河南省新能源汽车200万辆、产业规模迈上万亿级台阶、建设全国领先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的重要支撑。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山东的核心城市济南、青岛和烟台也已经谋划多年,而济南凭借着比亚迪的投产率先打出声量。今年初,济南提出,2024年新能源汽车年产将突破40万辆,进军全国第一梯队。



2023年济南比亚迪整车产量24万辆,2024年济南比亚迪的目标是整车产量30万辆,完成产值330亿元。这无疑是济南冲击新能源汽车第一梯队的核心依托,但济南也并没有将自身命运与比亚迪完全绑定。



除了比亚迪外,济南吉利也已经完成月产10000辆的目标,2024年计划年产纯电动车10万辆。2023年发布的《济南市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推广应用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济南市要集聚5家以上新能源汽车骨干企业,10家以上关键零部件骨干企业,产业规模力争突破2000亿元。



从一定程度上而言,比亚迪的布局和产线调整,越发成为影响新能源汽车竞争格局的隐形变量。就像深圳、西安、长沙、常州、合肥、郑州等城市都已经搭上“比亚迪”快车,但并不意味着能够躺赢。



在“比亚迪依赖”下,深圳、西安等城市尚未真正形成多龙头支撑的发展格局。与此同时,整车产量迅猛增长的城市,也亟待化“整”为“零”,加快做大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



这些,也都将影响新能源汽车城市竞逐的最终走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6-16 14:36 , Processed in 0.081750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