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destined

『历史档案』纪念浦东开发开放25周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9 21:50: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1986 David G

1920 年代邓小平赴法途中,曾在上海停留一周,第一次体验了这个城市的活力;十年后他又在上海做了几个月的地下工作;1949 年他曾短暂地参与中共对上海的接管;1980 年代末,当他为冬季「休假」来到这座城市时,能够感受到生气勃勃的上海人有待释放的能量。




1980年代 黄昏后的外滩情人墙,没有座票,只有立位。碰到节假,周末还要抢位子

即使不像邓小平那样头脑敏锐的干部也十分清楚,上海的领导人对1930 年代上海作为商业大都会的优越地位怀有自豪感,而当时的香港不过是个无足轻重的小城市;1980 年代中央为广东和福建率先进行试验开了绿灯,却没有让上海这样做,这使他们十分不快。




上海1983 Leroy W. Demery, Jr.

上海的负责人并不讳言:上海有着比广东和福建的任何城市更高的教育、科技和工业水平。上海的领导人得到了群众的全力支持,是邓小平加快发展经济的强大同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9 21:50: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1983 Leroy W. Demery, Jr.

衷心感谢各位接受我的邀请,光临这次研讨会。上海经济代表团这次到香港来,第一是考察和借鉴香港的发展经验、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经验;第二是为了增进上海和香港相互之间的了解,寻求发展沪港之间的合作。几天来,我们看望了许多老朋友,对他们曾经为沪港之间的经济合作做出的卓越贡献登门致谢;也结交了许多新朋友,和他们一见如故,坦率交谈,我从中获益良多。
(1990年6月8日至15日,朱镕基同志率上海经济代表团访问香港。这是朱镕基同志在香港举行的“九十年代上海经济发展——沪港经济合作展望研讨会”上的演讲。)
——朱镕基 1990年6月12日 上海要进一步向世界开放




上海1983 Leroy W. Demery, Jr.

到港那天,香港某家报纸发表了一篇评论,这个评论的最后一句话是:“市长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利吾港乎?”我想我的回答可以是:“君何必单曰利?以友谊合作互利而已矣。”只有增进了解,才能导致友谊,友谊才能导致信任,信任才能合作,合作必须两利。上海经济代表团抱着真诚的愿望,到香港来寻求了解、友谊和合作。这就是我们在这里举行研讨会的目的。我的发言稿已经发给大家了,我想没有必要再宣读了。根据几天的接触,我想就大家所关心的几个问题做一点补充。
——朱镕基 1990年6月12日 上海要进一步向世界开放



上海1983 Leroy W. Demery, Jr.

第一个问题。很多朋友都问我,在当前国际国内的形势有很多不利的情况下,提出这么一个雄心勃勃开发浦东的计划,是否能够实现,或者只是黄浦江上的“南柯一梦”?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做三点分析:
第一,所谓国际不利形势,就是指对我们实行的经济“制裁”,这确实有一些影响。比方说,世界银行跟上海有很多合作关系,对上海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很大的支持,但是,已经达成协议的几亿美元贷款现在暂时被推迟了。——朱镕基 1990年6月12日 上海要进一步向世界开放
——朱镕基 1990年6月12日 上海要进一步向世界开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9 21:51: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1983 Leroy W. Demery, Jr.

但大家都会看到,经济“制裁”终将结束,国际间的经济合作总要发展,因为这是有利于合作双方的,有利于世界和平的。同时,我们从来是把本国的发展和建设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之上,我们完全有信心用自己的双手把浦东开发起来,把上海振兴起来。国际合作能够加速我们的发展,如果这个条件差一点,也无非是延缓几年。我对于前景是非常乐观的。至于国内的不利因素,无非就是现在正在治理整顿,抽紧了银根,产生了一些暂时困难。但是,中国的经济,包括上海的经济正在逐步好转,虽然这种好转是缓慢的。上海正在进行扎扎实实的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的更新换代、企业的技术改造以及管理工作的加强。我相信经过一段时期,经济会从根本上好转起来。

还有很多朋友关心国内的政治局势能不能稳定,能不能保证投资者的利益。我想,经过去年的政治风波之后,全国绝大多数人都已经认识到,中国不能够再乱了,中国只有安定团结才能发展。中国要乱起来,那就不像东欧,世界就会大乱。根据我对上海人民的了解,我经常接触上海的大学生,根据对他们的了解,绝大多数的学生、知识分子是希望稳定的。所以我可以说,到上海来投资,政治局势保证稳定,不会发生什么大问题,而且这种稳定的局势会继续发展下去。
——朱镕基 1990年6月12日 上海要进一步向世界开放






上海1987 virtualcities

第二,中央给了上海一个政策,这个政策将会释放上海所蕴藏的巨大能量。中央做出开发浦东、开放浦东的决定是一个战略性的决策。有些朋友问,中国已经有很多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包括上海已经有20个了,在这种情况下,浦东究竟有什么特点或突出的地方能够保证这个计划的实现?
和现有的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相比较,浦东开发开放有四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我们以建立一个“自由港”为目的,建立一个保证商品、人员、商船关税豁免,自由出入的自由贸易工业区。在这个区内,可以允许外商来进行转口贸易,发展批发业。这一点在其他经济特区是没有的。第二个特点,我们要以引进外资银行、搞活金融为先导,开放和发展各种配套的服务性行业。当然,设立外资银行不仅上海有,深圳、厦门等经济特区内也有设立。我们正在一家一家地审查外资银行的申请,力求很快根据业务进展情况一个个批准。
——朱镕基 1990年6月12日 上海要进一步向世界开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9 21:52: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1987 virtualcities

我深刻体会到:银行金融、资讯信息、会计等各方面的服务行业是经济发展的润滑油,应该说香港在这方面是做得非常出色的,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我们要致力于这方面的发展。第三个特点,我们将要在土地的使用权转让,或者叫作土地批租和发展房地产市场方面,做一些新的探索。香港在这方面也有很多成功的经验。我们将对此制定一些灵活的政策来加速开发浦东。第四个特点,我们要进一步改进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办法,准备采取股份制的办法,包括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可以吸收私人投资。这是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库莱希先生到上海时向我建议的。他说世界银行到上海来贷款支持上海的基础设施建设,但是你们也应该采取一些办法吸收外国的私人投资。在这方面,我们将会保证他们投资回收并允许他们参加管理。此外,我们将要改变单纯的地区倾斜政策,实行一种产业倾斜政策,将允许所有的现有企业出让他们的股权,或发行股票来吸引外商参加企业的改造和发展。关于这四个特点和一系列政策,我们正在制定实施细则和政策法规,如果抓紧的话,将于今年8月份公布。
——朱镕基 1990年6月12日 上海要进一步向世界开放






上海1987 virtualcities

我已经和一些香港朋友商量,准备邀请香港工商界的一些头面人物,如香港总商会、香港中华总商会、香港厂商联合会、香港工业总会等团体组织的一些高层人士到上海座谈。我将热烈地欢迎他们对制定这一类法规发表意见,使这些法规能够适合各方面的投资者。
——朱镕基 1990年6月12日 上海要进一步向世界开放






上海1987 virtualcities

第三,上海所特有的优势。与其他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比较,对上海的劣势,大家都很清楚。但是,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工业配套的优势,二是科技人才的优势,三是服务配套的优势。所谓工业配套的优势,上海除了没有煤矿、铁矿因而没有采矿业之外,中国所有的工业,上海都有;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工业,技术是领先的。这个条件在中国其他任何一个城市是找不到的。
——朱镕基 1990年6月12日 上海要进一步向世界开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9 21:53: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1987 virtualcities

所以在上海要搞一个大项目,只要谈成了,建设将会很快,许多配套协作和服务都可以就地解决。所谓科技人才的优势,上海有51所大学、15万在读大学生,还有500多所职业专科学校、大量的Adult教育;有1100多个科研院所,中科院10家最有名的研究所设在上海,包括电子、原子能、生物科学等;有140万技工,占现有400万工人的很大部分。这个优势可以保证项目建设获得成功。关于服务配套的优势,上海是中国最早和国际经济社会进行交往的城市之一,他有大量的适应和熟悉市场运行机制的人才。我们要发挥这些人才的优势。
根据以上三点分析,我相信尽管当前有种种不利因素,但对浦东的开发开放、上海的进一步振兴,我们是完全有信心的。梦想也好,理想也好,最终都会实现的。
——朱镕基 1990年6月12日 上海要进一步向世界开放






上海1987 virtualcities

第二个问题,大家都很关心,上海的投资环境和其他经济特区比起来,名声不大好。跟上海人谈生意十谈九不成,所以一直到现在,很多朋友都说上海人保守,我们上海人头上戴着的保守的帽子至今还没有摘掉。投资环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硬件,二是软件。硬件指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我认为,这方面在汪道涵、江泽民前后两任市长主持工作时就已经打下良好基础,使现在能够大规模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已初具规模。和其他城市比较,我们的硬件并不存在明显劣势。
浦东现在并非一块荒地,沿黄浦江岸已经建设了上千家工厂、发电厂、煤气厂、自来水厂等等,电信、公路也都建设起来了。我预计在三年内,浦东的基础设施就比较完备了,包括建成现在正在建设的两座跨越黄浦江的大桥和一个快速的环形公路系统。明年7月,浦东外高桥的现代化港口打桩,28个月建成。同时,外高桥的大型发电厂和其他基础设施也在加紧建设。三年左右,浦东一定会成为发展工业和各种产业比较理想的地区。如果有兴趣把大项目放进浦东,现在正是时候,从谈判到建成总要两三年时间,完全可以同步进行。
——朱镕基 1990年6月12日 上海要进一步向世界开放








上海1992 外滩东风饭店,上海首家肯德基餐厅

最重要的是软件,很多朋友抱怨上海这方面很不理想。
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第一是历史的原因。大家知道上海过去是吃“大锅饭”的,中央给原材料、能源,然后把产品调走,上海的财政收入80%上缴中央。因此,上海人对于是否要搞对外合作、合作后有什么好处兴趣不大,不像江苏、浙江,特别是广东、福建,对外合作的好处可以明显地看出来。因此,推动力就小一些。中央从1987年年底对上海实行财政包干后,情况有所改善,这方面的动力机制比以前好得多。
——朱镕基 1990年6月12日 上海要进一步向世界开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9 21:5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destined 于 2015-4-19 22:37 编辑


上海 1992 外滩

第二是上海人心态的原因。上海一直是中国最大的工业技术中心,从来是朝南而坐、老大自居。现在地位下降,但架子仍然不小。大家都说上海人精明,其实我看并不见得。
上海人论精明不如广东人,更不如香港人,也就是缺乏商业意识。几十年搞计划经济,导致上海人的市场观念、商业意识、开放意识都比较差,往往见小失大,盘算很精,却疏于深谋远虑。我常讲:“决千金者不计锱铢。”没有这种气魄,如何同别人合作呢?这种情况,我认为正在改变。
——朱镕基 1990年6月12日 上海要进一步向世界开放







上海 1990s 肇嘉浜路

第三是体制方面的原因。在实行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上海的管理非常集中,市政府一个命令一下子就可以到企业,管得很死。很多问题在广东,村长一个图章就解决了,在上海就要跑到市政府来。现在情况也有所改变。我们设立了市外资工作委员会,“一个图章”解决问题,尽管两年来执行得还不甚理想,但我认为已有很大改进,今后会越来越好。在这一方面,我特别希望香港朋友多提意见,因为你们对上海已经看透了。你们提的意见,我们一定会非常重视。
——朱镕基 1990年6月12日 上海要进一步向世界开放






上海 1990s 肇嘉浜路岳阳路口俯瞰

诸位是否注意到上海《解放日报》开辟了专门刊登批评上海意见的专栏?现在已有两篇,都是转载香港《南华早报》的。我是非常注意看的,但光我一个人看不行,要上海1000多万人都来看才行。尽管存在种种投资环境上的弱点,但香港在沪投资企业的成功率在内地数第一。十谈九不成,但一谈成就能成功,经营运作都是好的。全国评选十大优秀合资企业,上海占了一大半,这一点也是不可忽视的。
所以,我认为上海的投资环境正在改善,我们会迎头赶上,有信心、有决心不断改善,使之满足国际惯例的要求,让境外企业家、投资者在上海能够获得一个公平发展的机会。
——朱镕基 1990年6月12日 上海要进一步向世界开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9 21:55: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 1990s 宜山路

最后一个问题。中央决定浦东开发、上海进一步开放,是不是意味着要和广东、福建竞争,超过他们,甚至取代他们?还有香港的朋友也提出来,是不是搞一个上海来取代香港?这就更玄了。
对此,我认为应当这样看:随着浦东的开发开放,上海肯定会同一些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竞争。竞争可以促进进步,有一点竞争比没有好,但我相信总体上还是合作多于竞争。因为上海和其他地区产业结构的层次不同、优势不同,很多产业在其他地区能搞,在上海不能搞;相当多的产业在上海搞得快,在别的地区则搞不成。我想,这样一种竞争会成为互相补充,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更多的是合作的局面。
——朱镕基 1990年6月12日 上海要进一步向世界开放







上海 1990s 云南南路大世界美食街

至于说超过广东、福建,现在我们在很多方面,如科学技术实际上是超过他们的;但另一方面如轻工业等等,华南地区这几年产品的花色品种超过上海,各自的特点不同。开发浦东,上海进一步发展以后,就可以带动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东南沿海这整个中国经济的精华地区的发展,这将有利于中国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上海也一定会按照中央的政策,为其他地区做好服务工作。我们将正确地引导这种竞争的关系变为服务关系,更好地促进兄弟省市的发展,对这一点是可以放心的。
——朱镕基 1990年6月12日 上海要进一步向世界开放







上海 1980s steve mccurry

至于某些香港报纸说上海在不久的将来就可以建成一个与香港媲美的金融、技术、经济中心,我想这只能说是对我们的鼓励,但几乎不可能,至少在几十年内不可能。香港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是由于各种条件的综合,有许多天缘机遇,不是随随便便地就形成的。所以,香港作为东南亚地区最大的金融、信息、贸易中心,我们是很难赶上的,当然更谈不上取代。而且为什么要取代呢?
——朱镕基 1990年6月12日 上海要进一步向世界开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9 21:55: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1980s steve mccurry

但在某些方面,上海早已超过香港。上海作为内地最大的工业技术中心,尖端科学技术等都超过香港。今后如果上海不睡觉的话,这些方面仍然会保持领先地位。所以我认为,香港之所长,正是上海之所短。我们要借鉴香港的经验,虽然两种制度有很大差别,但是很多经济运行机制和操作方法是完全可以借鉴的。上海之所长亦为香港之所需,我认为上海和香港的合作可以是一个发挥各自优势、互利互补、共同繁荣发展的模式。这种合作是有着光辉前景的。
——朱镕基 1990年6月12日 上海要进一步向世界开放






上海1980s steve mccurry

综合前面三个问题,我可以断言,开发浦东,进一步开放上海,不是一句空话、一个招牌、一个广告,而是上海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是上海经济发展现实的前途。我们相信自己有能力来完成这个事业。
在北京工作时,我就了解上海;当了两年上海市市长,更知道上海人民能够干出什么样的事业来,我确实以作为一个上海市民而自豪。我相信,上海人民能够用自己的双手振兴上海,建设上海光辉的未来。同时,我也抱着真诚的愿望到香港来寻求友谊,寻求信任,寻求合作。这种合作不但将有利于上海、香港的繁荣,而且一定会促进上海、香港乃至中国经济在东南亚、亚太地区经济中崛起,这是有利于国际合作与世界和平的。
——朱镕基 1990年6月12日 上海要进一步向世界开放







八十年代俯瞰南京西路石门路人行天桥

1984 年,作为开放的14 个沿海城市之一,上海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空间,但是从1984 年到1990 年,上海没有得到北京多少帮助,它的潜力几乎没有发挥出来。广东较易于得到外企投资,在不发达的地区建新厂成本虽然高,但尚可做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9 21:56: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 1986 Guy Le Querrec

然而,对上海巨大的旧工业进行改造,需要只有政府才能提供的资本来支持。上海肩负的为国家财政作贡献的担子如此之重,得到的支持却很少,这让上海的领导人感到不满,他们一直在要求北京改变政策。北京一些部委的领导也愿意向上海投资,因为他们已经开始担心正在失去对广东的控制,那里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外边而不是中央政府。假如北京为上海提供资本,国家的计划官员对上海的控制能力要比对广东大得多。







上海 1986 Guy Le Querrec

上海过去几十年对中国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把80%的财政收入上缴中央,虽然有助于其他省区市的发展,但自己的建设受到了一定影响。目前上海城市建设欠账很多,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城市许多设施需要更新。
——朱镕基  1988年6月14日  会见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时的谈话







上海 1986 Guy Le Querrec

1988年和1989年邓小平在上海过冬时,曾经与江泽民和接替江担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朱镕基作过交谈。朱镕基在北京担任国家经委副主任时邓小平就认识他,把他视为一个难得的人才,他既有充满自信的领导能力,又有发展经济的战略眼光和难得的改革魄力。1990年2月,邓小平会见了朱镕基和上海其他党政军干部,与他们讨论如何为当地的发展点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9 21:57: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 1986 Guy Le Querrec

现在上海有一种荣誉感,希望恢复过去上海在全国第一的地位。
因此,上海市人民的士气正在逐步提高,逐步克服了一些比较大的困难,如今年一度近30万人得肝炎,但这个困难已过去。过去上海是实行计划经济模式最集中的地方,现在商品经济观念正在逐步树立。
——朱镕基  1988年6月14日  会见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时的谈话







上海 1986 Guy Le Querrec

上海现在财政补贴已达56亿元,其中,10亿元是中央给的粮食补贴。财政收入上缴中央后留下的,几乎都用到补贴中去了。这补贴是年年上升的,1987年比1986年增加两亿元,1988年比1987年增加了9亿元,1989年又增加了13.7亿元。这种情况,值得我们考虑。刚才国栋、立教同志都已讲了,我不具体讲了。为了让上海更多地做贡献,就要给上海政策,因为他具有特殊的地位,这不是广东所能比的。我们上缴了125亿元,占全部地方上缴中央的四分之一;连同中央在沪企业上缴的共250亿元,占整个中央财政收入的五分之一。上海这样的地位,如果经济下降了,对中央是极为不利的。
——朱镕基  1990年2月2日  向杨尚昆同志汇报时的发言







上海 1986 Guy Le Querrec

上海具备为中央多做贡献的条件,也有条件利用这些条件。一是上海的政治条件好。我们忠于党中央,听中央的话,是坚持与中央保持一致的。上海的干部也是规规矩矩的,是管得住的。上海很集中,一个厂长、一个区长出了问题,我们都能及时了解、纠正。上海比较正统,是不会发生大问题的。二是从经济上讲,我们比广东的条件好得多,主要是科技力量强。中科院有10个最强的研究所在上海。丁肇中前天来了,他在美国主持建设一个耗资79亿美元的世界最大的加速器,所需250厘米长的BGO,就是上海生产的。上海的工业配套门类齐全,上天入地的都有。上海虽然没有采矿业,但煤炭部最重要的科研单位煤矿机械研究所设在上海,因为上海工业门类权。上海也有一些与外国人打交道有经验的人,素质较高。上海的统计工作,利用电子计算机,也比较好。上海的基建项目,用计算机检测、储存,要瞒也瞒不住。电话通信,上海也上的很快,一年上十几万门,现在已达到50多万门,一年可超过香港。
中央可以放心,可以给我们更大的自主权。上海坚持开放的旗帜,对外资有一定的号召力、吸引力。上海已经实行了上缴财政包干,给了我们的政策并不影响中央的财政收入,我们愿意多做贡献。
——朱镕基  1990年2月2日  向杨尚昆同志汇报时的发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9 21:57: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 1986 Guy Le Querrec

第一点,稳定,这是大局。这一点,请乔石同志向中央转达。我们决心稳定上海,也是稳得住的。在政治上,我们认为目前上海的情况是好的,有一些不稳定的因素,但是可以稳得住,关键是4、5、6这三个月。如果这三个月上海能稳得住,不出大的事情,今年就没事,今后也不会有很大的事。
——朱镕基  1990年2月26日  向乔石同志汇报时的发言







上海 1986 Guy Le Querrec

第二个问题,就是国栋、立教同志上次向杨尚昆同志汇报时提出的,上海向何处去?提到了上海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问题。说老实话,我作为市委书记,是不敢提这个问题的。我是说,中央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我现在就这么个想法。我能够稳住,能够守成,就觉得不错了。后来国栋同志提了这个问题,引起了尚昆同志一直到小平同志的重视和关怀,我们感到非常高兴。
——朱镕基  1990年2月26日  向乔石同志汇报时的发言







上海 1986 Guy Le Querrec

1990年1月,邓连续第三年在上海过春节。大年初一的上午,朱等上海市领导到邓下榻的宾馆给他拜年。话题自然就转到浦东的开发建设上。
邓说:“浦东开发晚了,但还来得及,上海市委、市政府应该给中央报。”
朱说:“开发建设的报告不理想,不敢报。”
邓说:“不用怕,报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9 21:58: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 1990年代初

2月回到北京后不久,邓小平对李鹏总理说:「我已经退休了,但有一件事还是要给你讲一讲,你要更多地关心一下上海浦东的发展。」
两周后的3月3日,邓小平把江泽民、杨尚昆和李鹏叫来,向他们宣讲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假设我们有五年不发展,或者是低速度发展,例如百分之四、百分之五,甚至百分之二、百分之三,会发生什么影响?这不只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个政治问题。」
他然后又说:「要用宏观战略的眼光分析问题,拿出具体措施。……要研究一下哪些地方条件更好,可以更广大地开源。比如抓上海,就是一个大措施。上海是我们的王牌。」







上海 1990年代初

5月在上海召开的“浦东新区开发国际研讨会”上,时任上海市委书记江提出要结合老城区的改造,建设一个现代化新区的方针,强调要再造“经济中心的功能和对内对外枢纽的功能”。








1990年3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率队对浦东进行专题调研,形成了《关于上海浦东开发几个问题的汇报提纲》

开发浦东问题的提出,道涵同志是最大的积极分子,他比我积极得多。这次小平同志、尚昆同志来上海,我们汇报了两次,是国栋同志首先提出这个问题的。
第一个问题是上海向何处去,中央究竟把上海摆在什么战略位置?第二个问题是开发浦东是一条出路,要更加开放。我赞成这个意见,立教同志也是这个意见。
我现在考虑,要解决上海的问题,挤中央不行,靠其他省市也不行。比如棉花都不肯给我们了,1987年的30万吨是全数分配的,1988年的20万吨是靠中央费了好大劲才解决的,1989年只有15万至16万吨,只占一半了,今年估计只能拿到三分之一,纺织工业要是这么萎缩,那么占上海出口的40%就没有办法完成。
——朱镕基  1990年3月29日  向姚依林同志汇报浦东开发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9 21:59: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 1990年代初

上海这个趋势,靠中央、压中央、挤中央不行了;现在的问题是要上海增加贡献,只能量力而行了。靠兄弟省市当然要靠,但也越来越困难。所以,我想来想去只有一条路,能不能在外向型经济方面打开一点出路,因为上海已经同外向型经济结下了不解之缘,三分之一的产品是出口,如果不出口,就活不下去了,进口原材料的外汇都没有了。另外,还有一个特殊问题:目前上海的外债余额是27亿美元,其中旅游宾馆7亿美元是借外债搞的,加上其他投资共十几亿美元,现在没有客户人来,怎么还债?想来想去,还是只能更加开放,开发浦东,这才能解脱目前上海的困境。同时,浦东开发与上海是联系起来的,不向浦东疏散,要解决过江交通问题。只有把浦东开发与上海发展联系起来,才能缓解上海当前的矛盾。
——朱镕基  1990年3月29日  向姚依林同志汇报浦东开发问题







上海 1990年代初

另外,我们还考虑上海“生不逢时”(六四结束不久),希望中央给上海一点优惠政策。现在这段时间是打基础,如果没有一段时间打基础,是不会有外商来的。所以中央先给个政策,喊出开放的口号,打好基础,等到国际气候一转变,那时上海就“生逢其时”了。
国栋同志同尚昆同志谈话时,要求给上海比深圳更“特”的政策。正因为上海“生不逢时”,给一点优惠政策,才能有吸引力,不然更不好弄。有没有危险?根据我两年工作的感受,上海人基本上还是规规矩矩的,没有很大的邪门歪道,不会出很大的乱子,不会捅很大的娄子,也不会一哄而上搞什么大的名堂,因为没有那么多的劳动力。
——朱镕基  1990年3月29日  向姚依林同志汇报浦东开发问题







上海 1990年代初

最近我在北京时,钱伟长同志专门找我谈了一次,说费孝通同志提了一个倡议,他们两人要联合向中央提出,长江三角洲比珠江三角洲要厉害得多,建议在上海搞个“香港”。原来小平同志就说过要搞几个“香港”。费孝通同志正在游说江苏、浙江,以上海为龙头,进一步开放,让他们都跟着上去。我当时说,要上海做好服务,我非常高兴,因为现在广东大量的钱是让香港赚去了,珠江三角洲就是个加工厂,所有金融、信息、外汇结算等赚钱的服务行业都在香港。
——朱镕基  1990年3月29日  向姚依林同志汇报浦东开发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9 21:59: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 1990年代初

上海这方面具有的优势,比广东不差,把银行、股票等搞起来为江浙服务是可以的。(姚依林:不光是江浙,还有长江流域。)我说我们愿意为他们搞这个服务,但上海不能当“盟主”,这里还有好多矛盾,希望中央给上海一点政策,使我们能够为长江三角洲服务。另外,我们也代替不了香港,多少年以后也代替不了香港。
总而言之,我们感觉到现在是上海的一个转折点。依林同志你两年来一次上海,这一次我希望你能彻底地解决问题,别再两年来一次了。那时在有问题,用不着你来就行了,那时是来视察,看一看。
——朱镕基  1990年3月29日  向姚依林同志汇报浦东开发问题






上海 1990年代初

依林同志受泽民同志和李鹏同志委托到上海来研究浦东开发问题,听了依林同志的讲话,以及何椿霖同志和陈光健同志还有其他负责同志的讲话,我们确实受到很大的鼓舞。
一方面,依林同志明确表示支持浦东的开发;另一方面,各部门负责同志也给上海实惠。当然,我们知道中央有困难,要拿出很大的力量来办这件事也不是很现实。中央的同志帮助上海,考虑得很周到、很稳妥,给我们很大的支持,确实是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上海的关怀,同时也体现了依林同志和其他同志对上海的理解和支持,这是我内心想讲的话。说实话,本来我们碰到这么大的困难,精神有些疲软了,困难是看得多了点。依林同志一行来了以后,给我们带来了希望和鼓舞。
——朱镕基  1990年4月2日  向姚依林同志汇报浦东开发问题







上海 1990年代初

今天我跟天增同志讲,我是过了60岁的人了,他们也50岁出头了,我们真正要拼搏也只有这几年了,我们还是有干头的,还可以好好地为上海人民办一点事。刚来上海工作的时候,我的劲头是很大。
经过这两年多的磨练,我深深体会到上海现在像是一个进入了晚年的老头,老态龙钟,精疲力竭。我不是强调困难,而是如实反映情况。我这两年来没有在这里偷懒,一直在喊这个、抓那个,拼命地搞,但是确有困难。不是说你批评了,施加压力了,严格要求了,就能改变,而是确有历史的原因、客观的困难,形成了这么一种状况。所以,每两年需要依林同志来打一次“强心针”。其中,1987年的财政包干这“针”打得最有力,而且给上海安了一个“心脏起搏器”,给上海很大的支持,势头确实也不错,一直到去年上半年,势头也还是不错的,这里面还主要靠中央各部委的一些支持。但到后来,一个是碰到了政治风波,国际形势也改变了;另一个是碰到了治理整顿,我们承受市场疲软的能力不如兄弟省市,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生产负增长一直延续到今年第一季度。确实没有别的招了,只得还是请依林同志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9 22:00: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 1990年代初

上海是以加工业为主,负担很重,竞争能力很差,而中央要背他又背不起。能源、原材料根据价格改革的原则不断地提价,而上海的加工工业产品不能够相应地提价,形成了财政滑坡。
兄弟省市的同志说,我们要学习上海的经验就是财政滑坡,意思是财政一滑坡,中央就来支持了。但是说老实话,谁愿意滑坡呢?用财政滑坡来争取中央支持,谁愿意干这件事情?滑坡是客观的趋势。






[img] [/img]
上海 1990年代 大世界内景

刚才有同志提出要求中央维持平价粮食分配,这是不可能的。这几年的经验证明,平价粮食是不断地减少,一年增加十几亿元补贴进去。原材料、煤炭不断地提价,一年10亿元补贴进去。棉花计划分配的比重不断减下去,只能靠进口或者工厂被迫停工,这种情况必然提高产品的成本。为什么我跟项怀诚同志讲上海几年内财政收入达不到165亿元呢?上海实际上是达到了165亿元,但被每年增加的粮、油、副食品、原材料亏损补贴冲掉了。所以,我估计几年以内是达不到165亿元的,收入虽然增加了,但是都冲抵了,都转给兄弟省市了。(姚依林:上海负担过重,对于这一点,我的观点始终没有变,原来设想从生产的增长中求得上缴的绝对数不变,上缴比例可以减少。在1987年时,我是这样想的,现在看起来这一点也做不到。因此,上海反映的这些困难,我认为是事实。)







上海 1990年代 大世界内景

我认为别的都不可怕,可怕的是现在的国营企业,他已经像个老头,老态龙钟,老牛破车。第一,上海的企业没有广东、福建、江苏、浙江的优惠政策,企业包干上缴负担很重,无法搞技术进步。第二,上海的企业缺乏山东、东北、内地省市的能源、原材料优势,这样就形成财政滑坡的趋势。
上海唯一的优势就是人才、科技,但是这个优势正日益丧失,最近上海最好的胸外科专家到美国定居去了。真正在高校、科研机构中有本事的人,现在也纷纷到国外去定居。目前,企业里的工人和技术人员的素质也大大下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6-14 05:54 , Processed in 0.068020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