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26617|回复: 89

【中部城市巡回展】- 安徽.马鞍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21 16:5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mt 于 2013-3-21 17:49 编辑

区号:0555
邮编:243000
车牌:皖E


评分

4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21 17: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竟然沙发?这个宣传太简单了点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21 17: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额,路过顶顶小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21 17: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没去过!
不过有好几个同学在那边工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21 17: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t 于 2013-3-21 17:16 编辑

马鞍山位于安徽省最东部,横跨长江、接壤南京、毗邻长三角,是安徽的东大门。


     马鞍山建市于1956年10月,现辖3县3区和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6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面积4049平方公里、总人口230万,其中市区面积70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86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61%。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232亿元,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0亿元,达1201.15亿元,增长25.4%;财政收入突破200亿元,达210.6亿元,增长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500亿元,达538.23亿元,增长13.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达30937元,稳居全省首位,增长13.2%;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达10920元,增长14.9%,主要指标实现了“五大突破”。

马鞍山市有五个特点:

一、基础雄厚的工业城市。因钢设市、工业主导,二产比重达68.1%,有639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家上市企业、10支股票,现已形成钢铁、机械、汽车、电力、化工、建材、食品、铸造等一批产业集群。重工业是城市固有的特质,占工业比重达到91%,各类加工设备齐全、产业配套能力较强。马钢是国内最大的上市公司之一,星马专用汽车产销量和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泰尔重工、方圆回转支承、科达机电等一批装备制造企业在同行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二、充满活力的创新城市。现有安徽工业大学等各类高等院校6所、中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等国家级科研院所3所、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钢铁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8个,院士工作站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个,拥有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1个、国家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1个。全市科技人才总量达17.4万人,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820人、授权发明专利数1.6件,在全国同等规模城市中居前列,是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全国创业型城市试点市。另外还是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全省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三、通江达海的枢纽城市。水运、陆运、空运交通体系十分完备。马鞍山港年吞吐量达到5000万吨,是长江十大港口之一、国家一类口岸。正在规划建设中的和县郑蒲港年吞吐量可达1亿吨,将成为长江第四大港、安徽第一港。马鞍山到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不足30公里,到京沪高铁南京站不足20公里。沿江城际高铁建成后,到上海只需一个半小时,到北京铁路行程只需3个小时。

四、积淀深厚的人文城市。境内和县猿人遗址距今约三四十万年,是我国最早的猿人遗址之一。含山凌家滩古文化遗址和市郊烟墩山遗址距今5300多年,凌家滩古文化遗址将中国城市历史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被国内考古界称为“中华远古文明的曙光”。马鞍山是六朝畿辅、京都要地,历史上就有“金陵屏障、建康锁钥”之称。早在东晋南北朝时期,许多名公巨卿、贤达雅士就流连驻足马鞍山,留下了南朝宋武帝刘裕所建的黄山塔、孝武帝刘骏的避暑离宫“凌歊台”、萧梁时期昭明太子的读书台等六朝古迹和文化遗存。历代文人墨客钟情这里的山水,周兴嗣的《千字文》、李白的《望天门山》、刘禹锡的《陋室铭》、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李之仪的《卜算子》等传世佳作都诞生于马鞍山。

五、生态宜居的文明城市。依山环湖拥江,是一座具有典型江南风韵的滨江山水园林城市,也是全国少数几个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等多项桂冠于一身的城市之一。2009年1月,在中部6省86个城市中第一个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2011年,我市以优异成绩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其中全国文明城市复查得分排地级市第4名,今年初,又以地级市第3名的成绩荣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称号。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21 17: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t 于 2013-3-21 17:21 编辑

马鞍山市总面积4049平方公里,总人口230万,下辖含山、和县、当涂三县和花山、雨山、博望三区。

GE里的马鞍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21 17:2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t 于 2013-3-21 17:48 编辑

马鞍山精神:聚山纳川 一马当先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共马鞍山市委发动全市人民广泛开展讨论,形成了“奋进马”的“马鞍山精神”,寓意着“团结奋进”。近20年来,“奋进马”精神对统一全市人民意志,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起到重大的引领作用。
    新的“马鞍山精神”为:聚山纳川、一马当先。 新“马鞍山精神”,一是充分展示了马鞍山移民城市的特征,涵盖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二是体现了开放、包容、和谐的时代特征;三是表达了马鞍山人坚持科学发展,走在全省前列的满怀热情,切合地方发展实际。新的“马鞍山精神”, 既是马鞍山历史发展进程的真实写照,又能更好的引领人们走向未来,内涵深刻、立意高远、与中华民族的“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精神完全一致,是民族精神在马鞍山的再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21 17:35:53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顶顶马鞍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21 17:36:26 | 显示全部楼层
马鞍山历史



  马鞍山历史悠久,西周时属吴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改属越国和楚国,秦至西晋均属丹阳县(现今当涂县丹阳镇)。东晋咸和四年(329年),淮河之滨的当涂县(今安徽怀远县境内) 流民南徙,遂于今南陵一带侨置当涂县,江南始有当涂县名,但非实体县。永和元年(345年),江北豫州(今河南东南部,湖北东部)侨置于牛渚(今采石)。南朝梁天监元年(502年),分丹阳县置南丹阳郡,郡治采石。隋开皇九年(589年),将侨置于皖南一带的当涂县徙治姑孰城(今当涂城关镇),此是姑孰为当涂县城之始,迄今相沿不变。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设太平州,治姑孰城,辖当涂、芜湖、繁昌三县。元改太平州为太平路。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率起义军攻占当涂,改太平路为太平府,辖县照旧。明清府治隶属不变。民国裁府留县,当涂县直属安徽省。1949年4月当涂解放。1954年2月设马鞍山镇,隶属当涂县。1955年8月设马鞍山矿区政府(县级),隶属芜湖专区。1956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准设立马鞍山市,为省辖市。当涂县先后隶属芜湖专区(地区)、宣城地区。1983年7月,当涂县(除大桥公社外)划属马鞍山市。2011年8月,含山县、和县划归马鞍山市。
  马鞍山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崛起的新兴钢铁工业城市,现辖三区三县。建市时,马鞍山建成区面积只有0.7平方公里,人口5.65万人,经50多年建设,马鞍山已由原来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发展为人口230万人、全年生产总值1144亿元的新兴工业城市。其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先后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多次表彰,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十佳绿化城市”、“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成员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全国环保模范城市”等荣誉称号,马鞍山市已成为扬子江畔一颗璀璨的明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21 17:42:06 | 显示全部楼层

记载发展变迁中的马鞍山
请访问马鞍山三维地图网:http://www.3wmas.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21 17:48: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哦··很有底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21 19: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先顶再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21 20: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马鞍山 安心做个安徽的城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21 21:53:48 | 显示全部楼层
身为安徽人马市到现在还没去过!惭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22 09:32:33 | 显示全部楼层
马鞍山环境不错啊··呵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5-31 06:08 , Processed in 0.076767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