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4175|回复: 17

[经济论道] 我也发一发唐的讲话,光谷的学习对象是硅谷,而不是其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6 17: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让创业者梦想在武汉破壳而出
武汉市市长 唐良智
(2014年10月15日,根据录音整理)

尊敬的各位投资家、企业家、创业者,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江城十月秋意浓,桂子山上育青桐。今天,“青桐汇·文化创意”专场走进诗情画意的华中师范大学。在这样一个文化的殿堂,能够参加这么一场创新创业的精彩盛宴,我感到非常高兴。
每次参加青桐汇,每次都有新感觉,每次都有新收获。今天我又有两个重要收获。第一个是吸取同学们的创业激情,我们这个年龄要不断吸取激情才能更好地工作,青桐汇的现场就是最容易吸收到创业者激情的地方。第二个是分享同学们的创业成果。刚才上台的16位创业者,不管是11位参加“一分钟奇迹”环节的,还是5位参加路演环节的,大家的项目都非常有潜力。尽管“一分钟奇迹”环节中,有一位同学可能因为程序问题没有拿到邀请函,但我想这没有关系。只要回去后做好沟通、准备工作,我相信你在下次青桐汇一定能拿到邀请函。
借此机会,我也跟同学们做一个主题分享,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主题一:关于华师印象——百年名校“与众不同”
今天到华师来,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华师“与众不同”。我刚才边听边想,归纳了这么五点。
第一个不同,今天华师·青桐汇的开场与众不同。以往青桐汇的开场没有舞蹈,没有《小苹果》的音乐,也没有现场的艺术表演。但今天就与众不同,我们观赏到了精彩纷呈的《小苹果》舞蹈,观赏到了精妙绝伦的沙画表演。这个沙画表演用艺术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了青桐计划一年来的成长历程,是一个很好的创意和总结。
除此之外,参加今天青桐汇的同学们也大有收获,用流行的网络语言讲就是“聚划算”,大家将领到一本创新创业读本《破壳的声音》。这本书是献给青桐计划一周年的“生日礼物”,也是送给大学生的创业“宝典”和“秘笈”。
第二个不同,华师的气质与众不同。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学在华科,玩在武大,爱在华师”,想必大家耳熟能详。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华中师大承袭百年人文积淀,大力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的现代人才,创新创业的基因已深深融入大学骨髓,铸就了百年名校的灵魂。在我的印象中,华师就是这样一所融大气、文气、秀气、静气于一身,蕴含着独特气质和魅力的高等学府。
华师之大气,气势雄浑。体现在校名上,华中师范大学是小平同志唯一题写校名的师范高校;体现在建筑上,中西合璧、古今交融;体现在格局上,依山而筑,站高望远。
华师之文气,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至清朝末年创办的文华书院,一百多年来,华师荟萃了钱基博、章开沅等一代大师,兴博学之风,做博雅之人,献博爱之心,积淀了深厚的“三博”精神和文化。一代又一代华师人把这种精神和文化,融入到武汉的城市精神之中,通过学校、老师和同学传播出去,影响了华师,也影响了武汉。可以说,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精神体现着华师的文化特质,是这所百年名校延续和发展的灵魂所在。
华师之秀气,景色宜人。校园绿树成荫、曲径通幽,金秋时节,丹桂飘香,堪称书香桂园。
华师之静气,宁静致远。桂子山这么幽静的地方,天然就是培养人才的“苗圃”。学校始终秉承“求实创新、立德树人”的校训,坚守内心净土、坚守责任担当,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输送了大批高水平师资人才,现在全国各地的各级各类学校都有华师毕业生辛勤耕耘的身影。
除了培养大量的教育人才,华师也培养出许多杰出的创业家和企业家。刚才,马书记很骄傲地说,华师不仅仅是培养老师、培养教育人才的,华师培养出企业家也是与众不同的。比如,黄立平先生是红桃K的重要创业者之一,他就是华师毕业的。直到今天,红桃K仍然是武汉民营企业中响亮的名字之一,很了不起。包括今天上台与大家分享创业经验的几位“大师兄”、“二师兄”,都是华师培养的创业者中的优秀代表。
第三个不同,今天与大家分享创业经历的成功创业人士和参加项目路演的16位同学与众不同。我想,大家和我一样都深有感受。我参加了八场青桐汇,感觉一场比一场演得好,一场比一场讲得好,同学们一场比一场成熟。尽管有些同学是第一次登上青桐汇的舞台,但是大家的表现越来越出色。我相信,今天大家路演的这些文化创意项目,都会成为武汉未来的重要产业,都会成为武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第四个不同,华师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水平与众不同。自青桐计划实施以来,华师积极响应,在校内大力推进以文化创意和教育信息化为特色的大学生创业特区建设。刚才马书记在致辞的时候讲到,现在创业特区已经聚集了65个团队、31家企业,吸引了一批大学生创业者入驻。这样的成绩位列大学生创业高校的“第一方阵”。
我注意到,马书记在讲话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他说,创业大学生只占大学生总数的0.2%,但少就是精华;0.2%的创业者就是大学生中的精华和精英。我们可以算一算,如果把0.2%再乘上10、100甚至1000、10000,这个数字就不得了,未来带动就业的效应不可限量。所以说,没有这0.2%的精华创业,就不可能有100%的就业。我认为,搞文化创意产业,还是在搞教育工作,只是变了一个方式而已。
这里我要给华师“点个赞”:作为一所师范院校,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华师很了不起,华师的学子很了不起。我记得在今年青桐汇·华中科技大学的专场上,有几位来自华师的创业者表现抢眼,不仅有严谨的逻辑思维,也有很好的形象思维,一上台就能hold住场面,抓住投资者兴奋点。可以说,创业不分文理科,文科生一样行。
第五个不同,今天青桐汇的主题与众不同。这次,我们专门聚焦文创产业,专门就文创产业的发展来搞创业路演,活动办得精彩纷呈、与众不同。
这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今后的青桐汇还要办得更精细一点、更聚焦一点、更专业一点。只有主题聚焦了,前来的投资者才会聚焦,项目和资本的对接率才会更高。我们的投资人中,有的是专门投资技术的,有的是专门投资文创的,有的是专门投资金融的。如果让投资金融的人去投资文创,对接点可能不够准。
这里要特别感谢的是,第一个上台演讲的黄立平先生,现场宣布拿出一个亿的母基金,争取吸引形成十个亿的规模,设立文创产业的定向创投基金。这是一个“重磅炸弹”,也是青桐汇举办以来收获的最大支持,将产生巨大的带动效应,为武汉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我想,马书记应该感到特别高兴,因为这十个亿的基金是在华师的舞台上诞生的。

主题二:关于青桐计划——让创业者梦想在武汉破壳而出,把武汉打造成创业者的天堂
前面我提到,今天大家都将领到一本大学生创新创业读本——《破壳的声音》。这本书全面记录了青桐计划的成长历程,有12场青桐汇的现场实录,有武大李晓红校长、华科丁烈云校长、华师杨宗凯校长等七位校领导的精彩寄语,有牛文文、朱敏、徐小平等创业大佬的主题分享,更有PPTV姚欣、亲亲果园刘馨等来自我们身边的大学生创业者的激情演讲,还有很多“一分钟奇迹”。这里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这本书只是“首秀”。今天登台路演的大学生创业者,你们的思想火花、精彩语录,将会收录进明年下一辑《破壳的声音》,再让大家相互借鉴学习。希望大家像书名那样,做一只志向高远的雏凤,在武汉的天空展翅翱翔。
当然,一本书毕竟容量有限,要把创业者所有的感悟与体会都收录进来,不太可能。除了集结成册之外,我们还要采取其他方式,把大家讲的创业故事传播得更广,让更多的大学生能够从中学到一点东西、受到一些启发。
借此机会,我想跟大家一起回顾青桐计划这一年来的成长历程。应该说,青桐计划实施以来,成功点燃了百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呈现出气场足、进展快、效果佳的良好态势,步入了成长的“快车道”。
一是涌现了一群领军者。新增大学生创业企业(团队)超过1000个,一大批富有激情、胆识和才华的大学生脱颖而出,走上了创业“主战场”。去年以来,武汉聚鑫智能科技、武汉尼万股份科技2家大学生创业企业,在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成功登陆“四板”市场。
二是扶持了一批新项目。12场“青桐汇”,吸引国内50余家知名风投机构现场对接项目,大学生创业项目已获融资1.7亿元,在谈融资达7000万元。这些都只是首期投资,后面还有跟踪和追加投资。我相信,只要这么坚持办下去,青桐创业项目将获得大量的资金,大学生的创业之路将会走得更稳、更顺。
三是催生了一种强磁场。目前,全市已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近800万平方米,国家级孵化器18家,新增大学生创业特区41家,全部满员入驻。未来,武汉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将达到1000万平方米,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各高校纷纷响应,争相申办青桐汇校园专场,创办孵化器,开办创业课程,大力支持青桐计划。举办这次华师专场之前,有人建议说能不能再等一等,因为还有些企业家愿意来,但是时间赶不上。我说,这次恐怕不行,因为后面还有地大、理工大、中南民大、纺大都等着要办。大家都想通过举办青桐汇,帮助自己的学生、帮助自己的教师创业。这是一个强大的磁场,效果非常好。
四是形成了一种好氛围。累计开展“青桐计划进校园”等培训和宣传活动30余场,参加大学生3000余名,现场参加青桐汇的大学生创业者超过5000人次。国内外媒体、网络大V纷纷点赞,已经成为武汉市的一个重要品牌。随着青桐计划影响力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外地大学生选择在汉创业。
刚才,嘉宾沈国良先生分享了自己的创业经验。沈先生讲自己的创业过程就是“折腾”,从武汉“折腾”到上海,又从上海“折腾”到武汉。实施青桐计划的目的,就是希望把大家“折腾”回来,吸引大家回到武汉或者留在武汉创业,把武汉变成一个“创业天堂”。
我们都说武汉是一座“大学之城”,拥有80所高校、120万大学生,在校大学生数量居世界第一,也许在大街上随便碰到一个人就是大学生。但我认为,武汉除了是一座“大学之城”,还应该成为一座“创业之城”。如果哪一天,“人人都是创业者、家家都是创业园”,这样的武汉前途不可限量。
以前我在东湖高新区工作的时候,有次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记者问了我一个问题:东湖高新区与全国其他的高新区有什么不同?在支持科技人员创业方面有什么形象的说法?最好用一句话来描述。当时,我是在办公楼前的花坛边接受的采访,也没有什么准备,还真的把我考住了。因为我不是学文科的,如果我是华师文科专业毕业的,回答起来可能就“妙语连珠”了。后来,我看到马路上来来往往的小汽车,急中生智想了一句话:高新区就是要创造一种环境,让大家“今天骑着自行车进来,明天开着宝马车出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今天大家到高新区创业,也许还在骑自行车;明天大家在高新区创业成功、赢得财富了,就能开着宝马车出去。创业者的成功,就是高新区的成功。
总而言之,我们实施青桐计划,就是要打造品牌、营造氛围、优化环境,更好地为大学生、青年教师和科技人员服务,为大家创新创业“搭暖巢、铺温床、筑乐家”,让创业者梦想在武汉破壳而出、振翅高飞。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7: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主题三:关于文化创意——掘金创意产业、崛起创业征途
我们说,“资源有限,创意无限”。在刚才的“一分钟奇迹”和项目路演环节,大学生创业者“有备而来、满载而归”,展示了文化创意之美,也赢得了投资者的青睐。可以说,今天上台的16位同学和分享创业经验的4位企业家,都是文化创意领域的专家,了解得比我更清楚,认识得比我更深入,也比我更“懂行”。这里,我想谈一谈自己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认识。
古语云,“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根与魂,也是一座城市的驱动力和竞争力。文化创意产业始于文化、成于资本,“智本”对接资本,近年来逐渐成长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潮流,被誉为21世纪最有“钱途”的朝阳产业之一。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崛起,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有个观点,文化创意产业是“后GDP”时代的新兴产业。作为我们搞行政管理工作的,不能天天老是讲GDP,也要讲点“后GDP”时代的东西。今天,市委宣传部的同志也来到了现场,大家都要认真研究这个课题。我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就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期;这个相对成熟期,也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黄金期。在30年前,因为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大家从事文化创意产业,成功率可能也不是很高。但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国家进入“后GDP”时代,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们开始追求更高水平的精神文化生活,这直接催生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文化创意产业将成为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发展文创,前景无限。
这里举几个例子。我参观过黄立平老总的创意天地,办得非常好,大家都想去看,但回到30年前,可能就没有那么多人想看。为什么?这就是历史的必然性。再比如,美国电影《功夫熊猫》,功夫是中国的,熊猫是中国的,美国人把二者结合起来拍成电影,又拿到中国来卖钱,大赚了中国人一把。还有今年7月热映的进口美国大片《变形金刚4》,在国内上映15天,票房超过16亿。这部片子里面包含中国元素,用中国人的思维讲中国人的故事,抢占中国的市场,赚中国人的钱。目前,美国文化创意产业已超过汽车、农业、航天等,成为第一大出口创汇产业。这些都说明,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人们迫切需要消费文化创意产品,我们的文化创意产业还要大规模向前推进。
近年来,众多国内产业大佬纷纷进军文化创意领域。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预见到,文化创意代表了一种未来和希望,是非常有潜力的产业。比如,百度的李彦宏今年成立了一家新电影制作公司,计划投资2亿多元,打造亚洲有史以来最浩大的3D动画电影《悟空》。新晋中国首富马云在文化创意领域频频出手,出资12亿美元入股优酷网,注资62亿港元控股文化中国传播集团,并成立阿里巴巴影业集团,致力打造独立的阿里互娱上市公司。马云在庆祝阿里巴巴美国上市晚宴上的演讲非常精彩,有几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比如“阿里巴巴融到的不仅仅是钱,更重要的是信任和责任”,“如果我们都能成功,那中国80%的人都能成功”,等等。建议大家有时间可以上网看看。
武汉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风水宝地”。近年来,光谷创意产业基地、“汉阳造”、楚天181等文化创意产业园,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东湖高新区出台了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光谷十条”。特别是武汉获批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天赐良机。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优化环境、强化服务,出台更多更具含金量的政策措施。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武汉的文化创意产业将发展得更好。只要大家坚持“创意为王、融合为径、用户为上”,就一定能够掘金创意产业、崛起创业征途!

主题四:关于创业型大学——如何让创业成为大学的精神特质
最近,我在看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克拉克撰写的一本书,书名叫《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这本书以大学转型为主旨,阐明了创业型大学是如何建成的,被誉为欧洲大学革新的“圣经”,克拉克也因此被称为“创业型大学之父”。建议大家有时间看一看。我有个强烈的直觉,那就是:建设创业型大学是时代的呼唤、历史的潮流,大学必须积极应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因时而动、顺势而为,不仅建设研究型大学,更要建设创业型大学。
首先,我想跟大家分享三个创业小故事。这三个故事都跟数字“2”有关。
第一个故事,珍惜20多岁的年龄阶段。很多世界著名的互联网公司创始人的创业年龄都是20多岁。比如,扎克伯格创业时仅仅19岁,比尔盖茨创业的时候是20岁,乔布斯创业的时候是21岁,谷歌的两位创始人是25岁。硅谷的风险投资界流传这样一句名言——别给超过30岁的人投钱。我认为,20岁到30岁最具创业的活力。过去我们没有经验,加上传统教育体制和教育方式的制约,学生的创造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现在到了大家发挥创造力的时候了,20岁到30岁一定要创业。斯坦福大学教授齐莉格写了一本关于创业之路的畅销书,书名就叫做《真希望我20几岁就知道的事》,希望同学们看看。
第二个故事,“给他们放2年的假”。斯坦福大学有个老师发明了一种虚拟服务器技术,他感到商机很大,就利用业余时间创办了公司。由于企业初创、事务繁杂,过了一段时间,他感到无法兼顾,就向学校申请辞职。学校为他保留了两年教职,允许他两年内随时可以回来。两年后,这位老师创业成功,他又回到学校继续当老师,不过他所教授的课程中,多了一门创业辅导课。
我们的大学能不能这样做?我认为给大学老师放两年假,没有关系。如果老师们有很好的创意,可以出去搞两年创业。如果创新创业的成果被老总们看中了、买走了,还可以再回来当教授。只有这样,创业的活力才能不断涌现,我们的科研成果才不会变成“纪念品”束之高阁。只要有条件,任何有价值的成果都可以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和财富,这就是我们创新创业的根本目的。
第三个故事,2%的数字比例激发创造无限。20多年前,斯坦福大学在美国率先鼓励师生转化职务发明,学校仅收取大约2%的公司股权,作为专利转移费用。那么,斯坦福大学吃亏了吗?没有!20多年来,斯坦福大学累计转让2000多项专利,为硅谷企业提供了50%以上的高科技产品,很多企业成长为世界级公司。这2%的股权带来的是无限创造力。
我访问过斯坦福大学,也参观过斯坦福国际研究院。在研究院里有一面墙,就是“炫耀”他们的成就。我一看,当今世界电子信息领域几乎所有的流行品牌,基本都在那个墙上。这就是他们的骄傲。斯坦福大学虽然只收2%的股权,但可以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那些研发成果如果关在实验室里、锁在抽屉里,可能一分钱都不值,成就不了那么多奇迹。现在,斯坦福大学一年收到的捐款都是10亿美金,用都用不完。我们的学生明天创业成功了,给母校捐一亿美金,学校估计也用不完。所以说“舍得舍得”,舍不得是得不到回报的。
这三个故事给我们深刻的启示,那就是在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的发展中,大学的转型非常必要,大学的创业非常重要,大学的与时俱进非常重要。前天,也是在这里,我参加了“大学与城市”的国际论坛。对城市而言,大学是知识传播的先锋、人才培养的基地、创新创业的源泉,是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城市孕育了大学,大学滋养了城市,大学与城市相互依存、共生共荣。有什么品质的大学,就有什么品位的城市;有什么实力的创业型大学,就有什么活力的创新型城市。
前不久,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我认真学习了一遍,发现国家赋予了我市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开展武汉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我认为,这是中央对武汉的重视和期待。我市拥有80所高校、120万大学生,以及一大批科研院所。作为一座大学之城、科教大市,武汉最核心的优势是科教优势,最重要的支撑是科教支撑。武汉要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推进教育改革、高校转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7: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要借鉴美国两所创业型大学的转型之路。20世纪后期,美国一些研究型大学利用知识技术创新成果,吸引外部资金开发新产业,加速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今天的美国,也因此形成了两个著名的创新轴心:一个是美国西部以斯坦福大学为核心的硅谷,另一个是美国东部以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为核心的波士顿地区高科技产业集聚区。这其中,最典型、最成功的转型例子,就是斯坦福大学。
斯坦福大学现任校长亨尼斯曾说过,“没有斯坦福大学就没有硅谷”。斯坦福大学是如何推进转型、助推硅谷崛起的呢?我个人理解,主要有三点:
一是在办学理念上实现转型。斯坦福大学具有一种独特的精神:美丽而神圣的实用主义,认为大学的真正价值在于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所产生的商业价值,在于带动周边发展所实现的社会价值。亨尼斯校长直言,创业精神是斯坦福大学最根本的精神气质。对这一点,我们要认真学习。
我希望武汉的大学能够把创业的精神融入到大学的文化中,进一步转变教育理念,在教学管理上为学生制定更加灵活的支持创业政策。我也希望下一步能把青桐汇办进武汉的每所大学,让每所大学“天天有咖啡、周周有路演、月月青桐汇”。这一年多来,我只要有时间就去参加青桐汇,不遗余力地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但什么时候促进创新创业能成为所有大学的自觉行动?如果每所大学“天天有咖啡、周周有路演、月月青桐汇”,武汉这座城市的活力就不可限量。
二是在成果转化上实现转型。早在 1951 年,斯坦福大学就创建了研究园,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由高校创办的高新技术园区,同时积极推动与硅谷企业合作,很多应用研究都是大学教师与企业共同参与的。
三是在教学管理上实现转型。比如,制定了灵活的休学政策,认为没有必要让学生一口气读完本科四年学业,允许学生每周有1天到公司兼职。主要院系均开设了创业课程,每天都有一场创业讲座,每个院系都有不止一个创业协会,每个学生都能轻易找到自己的创业导师。
正因如此,斯坦福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率极高,达到80%以上。据统计,斯坦福大学师生与校友在硅谷创建的公司有1300多家。我到斯坦福大学学习考察的时候,被这种创新创业的强大气场深深震撼,梦想着武汉也能出现斯坦福式的创业型大学。
麻省理工学院也是创业型大学的典范。麻省理工学院被誉为“美国最富创造力的发明家大学”,开创了大学与产业联合的模式。早在上世纪30年代,该校就出台了“五分之一”原则,即规定教授每周有一个工作日可以用于咨询或者通过参与企业活动挣钱,这条“黄金法则”随后被其他大学广为采用。麻省理工学院还建立了世界首家风险资本公司,催生了许多科技公司,直接带动了美国128公路地区的繁荣,沿线聚集了数以千计的高科技公司,成就了世界知名电子工业中心的地位。
美国的高水平大学有很多,但为什么只有斯坦福创造了硅谷,麻省、哈佛创造了波士顿的128号公路?我认为这就是大学转型发挥了作用。包括北京的中关村、武汉的光谷,其发展的成就也都是得益于大学。当前,中国已经进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时期,大学的科教资源显得更为重要。如果我们一成不变、按照传统方式去发展,可能对这种资源造成巨大的浪费。面对新形势,高校迫切需要进一步顺应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时代要求,积极建设创业型大学,既教书育人,更创新创业,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第三,关于建设创业型大学的建议:多予、少取、放活。我在华科和武大参加青桐汇时,都讲过关于建设创业型大学的问题。建设创业型大学,让创业成为大学的精神特质,要求我们创新办学理念、模式、氛围、体制、机制。这里,我向各位校长提三点建议,概括地说就是六个字“多予、少取、放活”,不一定正确,我们一起探讨。
一是在创业课程上“多予”。我们的教育需要改变传统的轻商思想。高校培养的人才应当是多种多样的,既需要院士也需要企业家,中国的大学要成为既培养院士又培养企业家的摇篮。一所伟大的大学,成功是多方面的,有一个方面成功了就很伟大。比如,马化腾是深圳大学毕业的,深圳大学培养了马化腾这样一个学生,我就觉得很伟大。
怎样“多予”?我认为,至少有两件事可以做。一件事是开设创业课程。我们要加快课程设置转型,开设更多创业课程,不仅要教学生工程学,还要教学生创业学,讲讲财务、讲讲经营、讲讲团队、讲讲法律、讲讲沟通,告诉学生怎么去创业、创业需要什么支持,推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渗透融合,提升大学生的“创业力”。
开设创业课程的重要性,可以从今天同学们的路演中看出来。大家的创业项目都很好,但为什么每个人获得的邀请函数量不一样?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表达和沟通能力。有的同学表达能力很强,抓得住关键点,能在一分钟之内把项目介绍清楚,所以赢得了很多投资者的青睐;但也有一些同学在这方面还欠缺锻炼,有很好的东西但没有讲出来,所以错过了机会。
另一件事是设立创业学分。我建议在大学毕业需要修满的学分中,专门划出一部分作为创业学分。凡是到大学生创业基地创业的学生,进入基地创业的时间均可视为其参加学习、实训、实践教育的时间,按照规定计入创业学分。即使学生的哪一门功课掉了也没关系,如果创业学分能加上来,还是应该允许他们毕业。
二是在成果处置上“少取”。说白了,就是科技成果转化“产权归学校、收益归科研人员”。我们眼光要放长远一点,尽管学校少了成果转化收益,但是并不吃亏,创办成功的企业会向学校捐款。前面讲到,斯坦福大学一年“被捐款”就是10亿美元,这才是财富的真正来源。
目前,武汉市已经出台了以“下放处置权、扩大收益权、探索所有权”为核心内容的职务科技成果管理“汉十条”。今年7月,国务院决定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选择部分中央级事业单位,开展为期一年的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试点成熟后向更大范围推广。现在的问题是,武汉如何贯彻落实好这项改革试点政策。
去年,华中科技大学关于数字诊断的项目率先“试水”,将挂牌交易1000万中70% 给创业者、30%给学校。我觉得这个项目很成功,大家也都在津津乐道。但从去年讲到今年,还是这个例子。正所谓“独木不成林”,我们不能老是讲一个故事。如果一个老故事讲了一年,新的故事还没有出来,说明我们的改革力度还不够。如果我们有一千项这样的成果通过市场挂牌分配,那就证明改革是成功的。
国家推进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我们责无旁贷。在汉高校也更有条件、更有责任先行先试。我希望各所大学勇当“领头羊”,在科技成果转化处置权、收益权、所有权改革上走在全国前列,为学校科研人员“松绑加力”,让大学老师带着科研成果走出“书房”、走出“院墙”,激活科研人员被束缚的创新能量,唤醒大学更多的知识宝藏。
三是在管理体制上“放活”。“少取”不是真目的,“放活”才是真激励,与其“放旧”,不如“放手”。我一直认为,高校师生是创新创业最大的“潜力股”,也最容易成为“绩优股”。我们就是要大胆改革管理体制,为老师创业创造环境,为学生创业创造条件,鼓励更多大学师生投入到创新创业的时代大潮中。
刚才,我在会场外遇到了一位创业者,他向我反映了一个问题。这位同学的创业项目是英语培训,一年收入达到了2000多万,这个数目已经很可观了。但也许大家对这种创业方式还不太理解,结果被定性为传销。这样一来,他的创业可能会夭折,这就是他现在面临的困难。新东方的创立者俞敏洪,也是搞英语培训出身,当年到处“打游击”、找教室,非常不容易。现在,新东方已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发展成为教育产业的领军企业,业务遍布世界各地。正所谓“创业维艰”。对创业者,我们就是要施以援手、积极帮助,切实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为企业成长壮大创造更加优越的条件和环境。

同学们,年轻人是最富朝气、最富梦想的群体,城市的活力在于年轻人,城市活力的支撑核心在于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对一座城市而言,创业的青年越多,发展的希望就越大;创业的热度越高,发展的进程就越快。
最后,祝同学们在武汉这片创业的热土上收获成功、实现梦想,在与城市的同梦同行中,享受美丽的青春!
谢谢大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6 17: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5_127:}能排版吗?我不是处女座都快被逼疯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6 17:3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春卷龍 于 2014-11-6 17:35 编辑

我只能说 步子太大 不扎实 会扯到蛋 ——————尤其是在没有美帝相应法规和风险保护机制的天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6 17:32:58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有水平,讲话不是空话套话,而是真正落到点子上,落到实际工作上,指导意义非常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6 17:38:06 | 显示全部楼层
{:5_122:}给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7:45:24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的高水平大学有很多,但为什么只有斯坦福创造了硅谷,麻省、哈佛创造了波士顿的128号公路?我认为这就是大学转型发挥了作用。包括北京的中关村、武汉的光谷,其发展的成就也都是得益于大学。当前,中国已经进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时期,大学的科教资源显得更为重要。如果我们一成不变、按照传统方式去发展,可能对这种资源造成巨大的浪费。面对新形势,高校迫切需要进一步顺应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时代要求,积极建设创业型大学,既教书育人,更创新创业,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7:4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hamhsia


    篇幅太长了,不好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7:48: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个故事给我们深刻的启示,那就是在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的发展中,大学的转型非常必要,大学的创业非常重要,大学的与时俱进非常重要。前天,也是在这里,我参加了“大学与城市”的国际论坛。对城市而言,大学是知识传播的先锋、人才培养的基地、创新创业的源泉,是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城市孕育了大学,大学滋养了城市,大学与城市相互依存、共生共荣。有什么品质的大学,就有什么品位的城市;有什么实力的创业型大学,就有什么活力的创新型城市。
前不久,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我认真学习了一遍,发现国家赋予了我市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开展武汉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我认为,这是中央对武汉的重视和期待。我市拥有80所高校、120万大学生,以及一大批科研院所。作为一座大学之城、科教大市,武汉最核心的优势是科教优势,最重要的支撑是科教支撑。武汉要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推进教育改革、高校转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6 17:5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水平。糖糖很给力。
有希望高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6 20:06:31 | 显示全部楼层
{:5_117:}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6 20: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点个赞!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6 20:2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不是地理区位,也不是丰富的水资源,而是120万大学生!无论他们日后流向何处,武汉将会是他们魂牵梦绕的地方,因为这里有他们的梦想、爱情、追求、青春和曾经的挥斥方遒,这无形间转化成了热爱武汉巨大的无形资产,就如当年的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6 20:35:31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得对,21世纪最有价值的还是人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4-29 23:39 , Processed in 0.088194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