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c75665

[正定新区] "天下根本在河北,河北根本在真定"千年古郡正定城-暨《中华遗产》正定专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27 21:49: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余秋雨和正定是否沾亲带故我不知道,但在网上随手一搜,发现他可真没帮这个历史小城少说好话。他说:“正定的历史文化积淀,让我找到了中华文明最辉煌时期的图谱和证据。”,他还说:“正定拥抱着太多的国宝,让人强烈地感觉到一种千古之美。”,他又说:“正定最大的亮点是中华文化最兴盛时期的佛教重镇,在这个地方曾经出现过最高的东方智慧。”,他没完没了的说:“一部千年文化史,千年佛教史在正定。”如果没去过正定,会感觉这些话真是像极了量身定做的软文。十一期间我和朋友亲身体验了一下,发现这些“软文”的赞美其实并非过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3-28 20:3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时,历史的封印会在人们不经意间打开,将一部鸿篇巨制毫不吝啬地铺陈在我们面前。这次盛大“启封”来得有些措手不及,一切都缘起于三年前,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在位于正定县城燕赵南大街的开元寺南侧展开考古勘察,试图揭开开元寺正门(南门)所在和其他寺庙遗址之谜,这也是正定县城历史上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城市考古。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随着考古工作有序展开,开元寺南门、沟渠等遗迹不仅被陆续定位,考古人员还有了更加惊人的发现——此处竟然有一段在地下沉睡千年的唐代城墙。惊喜还远不止于此,7个历史时期的连续文化层叠压出现,时间跨越晚唐、五代、北宋、金、元、明、清。电光火石,似乎叮咚一声,时光隧道的大锁开启,有关正定古城的历史波涛汹涌而来,一幅千余年前正定古城居民的市井生活图卷,次第展开。而正定,这座承载着军事、商贸、老百姓安居乐业梦想的“九省通衢”“北方雄镇”,也日渐清晰地露出真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3-28 20:35:24 | 显示全部楼层
莲花纹瓦当、兽面纹瓦当、筒瓦、板瓦以及龙形建筑构件……在开元寺附近出土了大量唐宋时期的建筑构件,莲花纹瓦当与龙形建筑构件体量庞大,这些应当用于大型庙宇之上的建筑构件,无不精美大气,引人遐思,似见雄浑庙宇傲立,似闻檐角铜铃作响。那时的开元寺,当比今日今时气派许多吧。

古城与佛教的缘分由来已久,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西晋时入正定。正定城内密集分布了隆兴寺、广惠寺、临济寺、开元寺、天宁寺、洪济寺、舍利寺、崇因寺等诸多庙宇,其中临济寺有临济宗祖庭地位,正定城内又出现了几十处佛教道场,因此有“九楼四塔八大寺”之名。历史上,这里高僧辈出,日本僧人西渡大海,到正定求法。正如作家余秋雨所说,正定有“一部千年文化史,千年佛教史在正定”。古城正定血液中的佛教文化基因来自何处,今人只能从其历史过往中探知一二。正定地处交通要冲,兵家必争,连年征战使人民苦不堪言,求神庇佑,渴望和平的思想普遍而强烈。隋唐时期,在统治阶层对佛教的积极倡导下正定佛教得到迅速发展,“八大寺”有3座建于唐代以前,4座建于唐代,1座建于明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3-28 20:36:47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宋初年,太宗下令辟正定为边贸市场,与辽交易香药、犀牛角、象牙和茶叶等。古城内已出现常设的商品交易市场,其繁华程度位列全国二十一大商埠之一。正定城里天天有集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都有自己的寺院和活动场所。吕颐浩任河北都转运史时路过此地,曾盛赞“雄盛冠于河北一路”,居民富庶、佛宫云集,绿叶红花,堪称“塞北江南”。元代是正定经济文化发展的高速时期。朝廷在正定下设织染机构、杂造局,城中商贾大户云集,这里成为“贸易丰盈之所”。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描述正定的富庶,“哈寒府(今正定)是一贵城,其南有一大河(滹沱河)绕城而过,大量商品由此沿水路运往汗八里(元大都,今北京一带)”,城中居民“恃工商为业,饶有丝,以织金锦丝罗,其额甚巨”。

此时正定的文化生活也引领着时尚潮流,这里曾汇聚着关汉卿、白朴等多位元曲家,众多酒楼茶肆云集,一时繁华无二。元朝迁居正定的人口多来自汴梁和郑州。于是,正定有了“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的“故都遗风”。

及至明朝,古城更为风雅,有诗云:“郭外荷花二十里,清香散作满城风。”明代古城的街道和四关都设有集市,现在的正定古城墙为明代建筑,其平面呈“官帽”形,西北饱满,东南稍缺,除取“天满西北,地缺东南”之意外,凹处可以起到减缓滹沱河河水冲刷城墙的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2 21:3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副主任、95岁高龄的郑孝燮老先生,在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正定》作序中曾说:“正定的古建筑,按分类佛教建筑居多。佛教文化成为正定城历史文化的一条主线。”

中国佛教寺院,向有“唐寺宋塔”之说,而正定的八大寺,有3处建于唐之前,5处建于唐。四塔全建于唐代。寺、塔均开佛教之先河。

敦煌第61窟西壁北侧有一幅《五台山图》,为五代时期(907 - 960年)所绘。该图右下部为镇州城(今正定),城西有大悲寺,城内有寺塔,呈现了正定唐代佛教建筑的胜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4-2 23:0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个庄里人 于 2018-4-2 23:07 编辑

地道战原型正定高平村,原来都不知道是哪,今天看了央视的我有传家宝才知道,是我们石家庄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4 19: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滹沱河孕育了一方文明,是真定的母亲河。不论是远自千里水乡的游子,还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乡贤,面对滹沱河,无不发出由衷赞叹,因此,历代文豪墨客吟咏赞颂滹沱河成了历久不衰的主题,或赞叹滹沱河真定一带形胜之地,或描绘滹沱河如画景致,或抒发怀旧叹古的情怀。我们从那些或激昂、或感伤的文字中,能感悟到石家庄久远的历史沧桑。这是血与火洗礼了数千年的土地,这是处于扼燕晋咽喉、居南北通衢要冲的交通要道,这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的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这是物产丰富、轻纺工业发达的战略要地。
  在众多的赞叹滹沱形胜的诗文中,不乏历代大文豪的诗作。如,宋代欧阳修过滹沱河中渡桥留下的诗作《过中渡二首》,描绘了中渡桥边十里长堤,残冬时节 “断冰残雪满河流”,和初春时节“中渡桥边柳拂头”的景致;有文天祥渡滹沱河所做的《渡滹沱河二首》,开首两句写道:“过了长江与大河,横流数仞绝滹沱。”写出了滹沱河的恢宏气势。
  通过诗文,概括和反映真定(正定)的战略地位,佳作连连。
  有代表性的诗作,如唐代与李贺齐名的诗人李益,在真定滹沱河畔见“蕃使”(即外族使节)的一首感怀诗:
       临滹沱见蕃使列名
    漠南春色到滹沱,边柳青青塞马多。
    万里江山今不闭,汉家频许郅支和。
  由诗的描述可见,真定作为中原和大漠的连接地,滹沱河便成为中原的屏障。
  清代顺治朝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沈荃在《渡滹沱河》中,是这样描绘滹沱河的:“滹沱秋水莽滔滔,落日轻装上小舠。东下津门千里阔,西来岳色乱峰高。”
  清代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魏裔介,这位从真定恒阳书院走出的大学士,对滹沱河、对真定,感悟自然更深一层,在他的七律《正定府》中,仿佛听到了战鼓咚咚、号角声声:
    成德军声震若雷,长亭矗立古烽堆。
    山分恒岳奔天马,水绕滹沱到海隈。
    砧杵千家严画角,梯航万里走舆台。
    遥看剑气冲牛斗,知有三都作赋才。
  而金文纯的诗作却放眼高远,感慨古今,充满浩然荡气:“百战河山在,严疆古镇州,恒峰邀堞耸,滹浪蹴城浮。立马人呼渡,吹萧客倚楼。旺泉流降普,弥望足青畴。”
  在赞颂滹沱河、真定的文人墨客的大军中,自然也少不了本乡本土的文化人。最有代表性的要算清代正定贡生容丕华的首了:
    起伏沙冈一郡环,唐藩成德汉常山,
    西抱恒岳千峰峭,南载滹沱百道湾。
    中国咽喉通九省,神京锁钥控三关。
    地当河朔称雄镇,虎踞龙蟠燕赵间。
  正定城的重要战略地位昭然若揭。
  除了诗作,还有赋。最有气势的,要算明代阁老石珤的《泛滹沱河赋》了。在他的笔下,滹沱河在山间,“气吞万壑”,入平原,“迂回侵延”,于是,“千城借其润色,万亩资其灌溉”,滹沱河孕育出富饶之乡;于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在滹沱河周遭上演了一幕幕历史活剧,孕育出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于是,滹沱河“异气蕴郁,孕为贤良”,在滹沱河流域走出了一个个成就了“辉煌事业,灿烂文章”的名流贤士。
  另外著名的,就是清代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对真定战略地位的论述了。顾祖禹,江苏无锡人,博览群书,尤好地理之学。清兵入关,顾祖禹耻于追名逐利走入仕途,长期躬耕授业,过着“子号于前,妇叹于室”的清贫生活。经过30余年的笔耕奋斗,约在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前,在他50岁左右时,完成了《读史方舆纪要》的著述。在这部举世闻名的历史地理巨著中,顾祖禹用了近2000字的大篇幅,从真定的地理位置,到起春秋迄清代,在滹沱河流域真定一带发生的历史事变,论述了真定的战略地位。
  顾祖禹是这样概括真定的地理位置的:“府(真定)控太行之险,绝河北之要,西顾则太原动摇,北出则范阳震慑。若夫历清河,下平原,逾白马,道梁宋,如建瓴水于高屋,骋驷马于中逵也。盖其地表带山河,控压雄远。”寥寥数语,就把真定据南北通衢,扼冀晋、控中原的战略要地的地理形势表露了出来。正因为如此,“河北有事,滹沱、井陉间,马迹殆将遍焉”,真定成了兵家必争之地。从春秋战国时期,到秦汉大一统后的历朝历代,在诸侯争霸、群雄并起、金戈铁马的年月里,谁占据了真定,谁就占据了先机。正如宋代龙图阁学士、翰林学士承旨宋祁所说:“河朔天下根本,而真定又河朔之根本。其地河漕易通,商贾四集,屯田潴水,限隔敌骑,进战退守,绰然有余,故常倚为北面之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4-6 17:16: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正视历史,放眼未来,历史应该保存,但也不能都保持不变,否则就不能发展,正定辉煌过,但没保存下来,建一些复古建筑,魅力自然大打折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4-6 17:4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北风sky 发表于 2018-4-6 17:16
正视历史,放眼未来,历史应该保存,但也不能都保持不变,否则就不能发展,正定辉煌过,但没保存下来,建一 ...

仿古建筑有仿古建筑的作用,哪个古城没点仿古的? 没保存下来?九处国保怎么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20 12:36: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2014年,刘友恒从女儿处得知,隆兴寺的龙腾苑内有几块带着雕饰的残石,她马上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刘友恒经过实地观察,感觉自己的脑海里对这些残石有些模糊的记忆,再仔细一琢磨,突然间就想了起来:“这不是梁思成先生1933年所拍的照片上的东西吗?!”刘友恒说,当时她特别激动,立即找到照片资料与残石进行比对,最终确认这些残石就是开元寺法船殿的石须弥座,是“消失”了近半个世纪的文物。 至今,回想起那个过程,刘友恒仍兴奋不已,“开元寺是正定县现存的最古老的一座佛教寺院,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其正殿法船殿始建于唐代早期。1933年,梁思成在法船殿里留下的照片显示,殿内有一尊大型石质须弥座。” 不幸的是,1966年,法船殿及殿内佛像被损毁,法船殿不复存在。在随后的岁月里,人们都以为这座建筑已经彻底消失,谁料会在隆兴寺里发现该须弥座的残石? “开元寺的法船殿不简单。唐代时,开元寺与隆兴寺地位相当,都是官寺,官方大型法事活动都在这两座寺庙中举行。”刘友恒说,退休前整理档案资料时,她曾找到过1965年拍的照片和一些简短的文字资料,却始终没有发现关于法船殿的实物资料,所以当发现须弥座残石时,她特别兴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21 16:44:0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届河北旅发大会肯定要 重新复建镇州长乐门 衙城 潭园 恒山堂 崇因寺 六觉天师殿 法船殿 熙春阁 玉华宫 钟鼓楼 飞云楼 城隍庙 镇州博物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29 14: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6 14:52: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两天后,他们终于有了最重大的发现,林徽因在一根大殿梁的根部发现了很淡的墨迹,依稀可读出这样的文字:佛殿主女弟子宁公遇。她猛然想起,大殿前耸立的经幢上似乎有同样的字迹,柱上刻的年代是:唐大中十一年,相当于公元857年。横梁和经幢上的字迹吻合在了一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 14:34: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云:“師諱義玄,曹州南華人也。……尋抵河北鎮州城東南隅,臨滹沱河側小院住持。其臨濟因地得名。……適丁兵革,師即棄去。太尉默君和於城中舍宅為寺,亦以臨濟為額,迎師居焉。”王博文《真定十方臨濟慧照玄公大宗師道行碑銘》云:“唐宣宗大中八年,行腳至真定,住於城東南臨濟院。以其近於滹沱之津渡,遂以臨濟自名。後太尉墨君和舍宅為寺,迎師居之,亦號臨濟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 14:36: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迺賢曰:“開元寺在真定路城中,鼓角門天禄坊西,此即張五村故地也。寺内三門石柱刻曰:大曆十二年藁城主簿李宿撰解惠寺三門樓贊云。”所謂鼓角門,當為元人可見之子城南門,疑即新近於開元寺南、開元路北發掘之“城臺”(似西側墩臺),晚唐始建,五代包磚,宋元漸遭破壞以趨湮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5-12 12:32 , Processed in 0.087621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