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31291|回复: 116

[鸠兹古韵] 芜湖百年记忆-----水患、水利、水景(人水对话 古今迷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13 08: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16 09:15 编辑

      芜湖地处青弋江、漳河和运漕河三条支流与长江的交汇处,别具“云开看树色,江静听潮声”的风度。芜湖是皖中南地区的水上交通枢纽,位于安徽省的长江出水口。从重庆到苏杭,芜湖是回避不了的中转站。不论是芜湖境内的青弋江、水阳江、清河水,还是皖中巢湖各支流,以及长江各支流,芜湖都是必经之路。

     水,是芜湖之脉,是芜湖的灵气所在。芜湖以“半城山,半城水”名闻遐迩,山体面积占总面积的20.5%,境内有各类湖泊3000多个,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14.4%。因此,芜湖市围绕“显山露水”的理念,精心做好水文章。

    随着全市的区划调整,市域面积不断增加,芜湖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注重城市水环境和文化的保护,将市域范围内的大小湖泊保留下来,形成自然湿地,并通过水环境的治理彰显芜湖特色,体现芜湖“千湖之城”美景。几年来重点启动了保兴垾生态公园、滨江公园、“两江两湖”规划、大阳垾湿地公园、芦花塘湿地公园、板城垾水系整治、扁担河两岸景观带等一批水环境整治项目。

    镜湖风景区是芜湖市最早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水环境景观工程,南宋时张孝祥捐田汇湖,800年后芜湖揽湖入街,建设了中山路步行街和鸠兹广场,创造出湖街一体的动人景致,搬迁了市政府办公楼,建设广场绿地,绿化面积超过50%;历时3年建成的滨江公园风景区集防洪、观光、休闲功能于一体,在这里,历史与现实相交汇,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56万平方米的江畔美景尽收眼底,真正形成了“江中观城、城中观江”的独特景观风貌;曾一度被喻为“芜湖龙须沟”的保兴垾水系,总长13.61公里,经过近3年的清淤、驳岸、截污、补水及绿化景观建设,不仅提高了全流域的排涝能力,更成为市中心一条全新的风景线,让周边30余万居民和100多家企、事业单位直接受益;大阳垾湿地公园以打造典型的自然湿地风貌为主,在满足调蓄洪水、净化水质要求的基础上,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佳境。2010年“芜湖市保兴垾城市排涝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荣获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08:5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15 15:36 编辑

关门洲的故事----先人对水的敬畏
   “芜湖有个关门洲,芜湖赚钱芜湖丢。”这是芜湖老一辈人常说的口头禅。指的是当年芜湖作为“四大米市之一”与对外通商口岸,经济发达,同时消费业也十分繁荣,不少外地客商在芜湖大笔赚钱,也在芜湖大笔花钱,乐不思蜀。这里所说的关门洲就是长江和青弋江两江交汇而产生的一处滩涂。关门洲约在每年十二月出现,来年的二、三月份被上涨的江水淹没,据说常有人在上面捡到奇石、贝壳、铜币甚至首饰。
    芜湖老一辈人对于关门洲还有一个传说:数百年来,渔民、货船每经过此处都会朝江里掷下钱币、瓷碗,留下“买路财”以祈求平安。因此 现在江水下降后露出了半个足球场大小的江滩,便有不少古玩收藏者经常到此“寻宝”。不少江中的古代铜钱如今身价不菲,如明朝永乐年间的钱币,一枚要值一千元人民币以上,这也是只有在枯水期才能发的一小笔财。关门洲距长江南岸约七十余米,洲长约有近百米,最宽处有近四十米。洲体主要由砖头、瓦片、卵石、沙砾之类堆积而成,到处有人为翻动过的痕迹,站在关门洲上四处远望,真有点身在孤岛的感觉。虽说时候还早,但是已经有人先行登陆了,他们各居一隅,寻找隐藏在破碎的青花瓷碗和茫茫沙石中的古代铜钱。
   


图为古玩收藏者正在“寻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08:5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15 14:46 编辑

中江塔的故事-----精神治水
    江南名城——芜湖的诸多风景名胜中,我独爱中江塔。早些年,坐船往来于长江上时,看见中江塔就知道要赶快收拾行李因为芜湖到了。所以在我的儿时印象中,塔即芜湖、芜湖即塔。

    感觉江南的城市都是有塔的,宝塔或雄浑壮美或秀美精致,无论是晴日塔影映江还是阴雨风摇塔铃,都是极美入诗如画的景致,这似乎也是江南城市最吸引人的地方。那么我们芜湖从何时起开始拥有这道靓丽的风景的呢,这还要从“明朝那些事”说起。394年前的明朝万历年间,芜湖乡绅为了缓解青弋江口水患、镇压对江蛟矶里兴风作浪的水怪,自发筹建银两,在芜湖知县的主持下始建此塔,也就是说中江塔在将近400年的岁月中,一直在精神这个层面上为芜湖这一方水土驱魔降妖、护佑着百姓平安,当然更见证了期间江城的风雨和繁华,这厚重的历史积淀久而久之让中江塔骨肉相连的融入了芜湖人的日常生活中。

    在芜湖一说中江塔,老芜湖人都喜欢习惯把它称之为宝塔根,其实说道这一称谓由来,还有一段传说典故:话说清朝乾隆年间,中江塔下附近有个小庙名叫积福阁,庙里有个得道高僧转世罗汉——汪和尚,只因无论冬夏只穿一件破衲衣,市人尽皆不识真貌。一天,他望着中江塔大呼:“好蜡烛啊,好蜡烛!”,实则警示迫在眉睫的危险,只是天机不可泄漏罢了。可笑听者不解其意,反而以为疯僧胡言乱语。然而第二天,35米高的中江塔果然起火了,而且大火焚烧数层。原来,塔顶是两层六面窗户,悬挂油纸灯笼照明,为夜间过往和入港船只导航,只因值守之人一时疏忽大意以至酿成火灾。待到众人救灭大火,宝塔上层已被焚毁,部分坍塌只留残根,从此后,中江塔顶就没有修复,只留有光秃秃的残迹。芜湖人为了追忆宝塔昔日的壮美,就把残塔称之为宝塔根了。中江塔也就在这残垣断壁式的称谓中静默了二百余年。

    白驹过隙,须臾间,已是一朝兴数朝废。时间到了公元1998年,芜湖市政府为了整修已经垂垂老矣的中江塔,拨巨款、请专家,总算恢复了省级重点文物——43.7米高的中江塔应有的风貌。2005年,芜湖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阔步从镜湖文化走向长江文化,大手笔斥资20亿,倾力打造文化升级切入点,和上海外滩、武汉江滩公园齐名的芜湖市滨江公园项目启动,正式规划兴建了中江塔公园,历尽岁月沧桑的古塔再一次迎生机,展新颜,这回中江塔公园内还在原积福阁旧址兴建数百平米的配套古建,最大程度的再现了古塔往昔的辉煌。2008年随着临江桥的通车和临江塔的建成,一古扑一现代、双塔临江真正完美诠释了“半入江心半入云”的诗境。今天若是江中观塔,你会发现中江塔、临江塔就仿佛是跳跃在临江桥、青弋江、长江这个五线谱上灵动的音符,正高奏着我们芜湖阔步向前的进行曲,这就是我们的芜湖在这个伟大时代中跳动的脉搏。当然,更有诗意的还是明月花好春江之夜,江流浩荡,水天一色,倘佯此处,可见塔影卧江清风拂来,公园的林间恍惚飘来悠扬的乐曲,和着江声、桨声、笑语欢声、塔刹悬铃的叮铛声,犹如身处梦幻之境,不知今夕何夕。


这正是:   
                                                                中江塔下积福阁,  转世罗汉呼蜡烛。
                                                                一场大火留残迹,  宝塔根称二百年。
                                                                今逢盛世华章谱,  古塔生机展新颜。
                                                                中江临江双塔立,  乐动新曲歌太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09:0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15 14:49 编辑

芜湖的浮桥-----人水对话 古今桥思
  芜湖下属多个分关,其中一个分关叫南关,在青弋江即长河的南岸。由河北到河南,必须经过通津桥。通津桥在长虹门即南门外,“联舟为梁,横亘长河,以通往来,盖境中要路也”。这座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的联舟桥在清乾隆七年即公元1742年时因损坏而重建,被当地人称之为浮桥。吴敬梓在他的巨著中写了芜湖的浮桥,写了浮桥口的街市和店铺,写了浮桥口一带下层人物的衣着穿戴和婚嫁死葬风俗,与《芜湖县志》所载芜湖风俗如出一辙。没有寓居芜湖和细心观察的经历,是难以有如此神来之笔的。

1949年解放军过浮桥


浮桥:古人受技术条件所限,想要逾越黄河、长江、钱塘江等这样的大川巨渎,除了操舟行船之外,便只能架设浮桥。于是历史上处于交通要冲的津渡往往成为浮桥屡毁屡建的地方,如黄河上的蒲津渡、茅津渡和长江上的西津渡、采石矶。古代有关浮桥最早的文字记载是《诗经.大雅》所吟诵的周文王姬昌为娶亲,而在渭水架设浮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诗句,《史记.秦本纪》载:公元前257年,秦昭襄王在今黄河风陵渡一带“初作河桥”,以利于对晋作战。
历史上著名的浮桥还有:隋大业元年在洛水上首次用铁链锁接船只,而建成的天津桥;宋淳熙八年唐仲友在浙江临海首创的可随潮汐起伏而升降桥面的中津桥;明洪武初年所建的“天下黄河第一桥”的镇远桥。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09: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2011-03-30 青弋江铁桥今天完成历史使命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15 15:00 编辑

青弋江铁桥故事-----人水对话,人水同悟
    青弋江铁桥是芜湖的第一座钢桁架铁路桥。据市民传说,金马门外,在南宋时期就有一座浮桥了,叫“市东桥”,后来出了一个姓詹的女子,为了解救她遭难的父兄,坚贞不屈、抗拒强暴,在桥上投水自杀,于是此桥又称孝烈桥。

    清朝末年,为了筹建连接江苏、安徽、江西、湖南的宁湘铁路,准备在安徽境内建造芜湖到宁国、宁国到广德、徽州到屯溪三条支线,称为“江南铁路”,安徽专门成立了铁路公司,1904年募集股份,采用米捐、米股、茶股和彩票等方法集资110万元,首先修筑芜湖到湾沚的铁路,拆除了孝烈浮桥,1905年开始建设铁桥,但那时候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开工不久便停工,桥没造好,资金耗尽,铁桥半途而废。

    1927年,利用该桥路基和桥梁开通了汽车路,1933年终于通了火车,1937年日军进犯芜湖,把铁桥炸毁了。解放以后,为了修建芜铜铁路,1959年重新扩建了铁桥,1973年又进行了一次大修,并增设了两边的行人道。
    从2011年4月开始逐步拆除,并在原址上建设一座新的宁安城际铁路跨青弋江大桥。

    新铁路桥,芜湖的新地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09:3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15 14:55 编辑

芜湖的码头文化-----人水对话,人性水化
   “码头”乃是水边供船停靠的建筑,古人骑马到水边,把马拴在石头上,于是“码头”临水而生。
   流动不居是码头的生存方式,陈独秀到芜湖办完《安徽俗话报》走了,潘玉良在芜湖出脱风尘也走了,小燕子赵薇飞走了……
   即聚即散是码头的生理特征,码头文化因而急功近利,芜湖商埠没有一家独大而形成的家族伦理,没有自己的建筑符号,甚至没有土著居民开大的商铺。
   码头文化:没有规则的主流,跟着感觉走
   上海的流行色很快成为芜湖的街头风,中原的土菜吃不厌,肥西的老母鸡来安生。
   码头文化:在兼收并蓄中寻找主流
   码头文化:流动的生活,在竞逐中爱与哀愁!
   千年古城,百年商埠,从撑杆木船到远洋巨轮,芜湖码头飘忽了水的记忆,翻新了船的精神!


芜湖寺码头




城门与码头





画中日本船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09:5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17 17:01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10:3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17 17:01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10:3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17 17:03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11: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14 19:22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11: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14 19:07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11: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14 19:11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11: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14 19:19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11: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15 15:59 编辑

徽商通过青弋江来到芜湖-----人水对话  智者爱水
五百多年前,“新安一族”走出逶迤大山,驰骋明清两代,纵横南北商界,他们用智慧与汗水写下了许多精彩的篇章,芜湖这块得天独厚的商贸领地更是徽商植根兴业的沃土。
    芜湖西倚长江,南临青弋江,由青弋江和水阳江可直达太湖;西经长江,由运漕之水转巢湖还可以继续北上。这些水路东邻苏沪,西接湘鄂,南通浙赣,北达中原,不但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各路商贾云集之处。所以,在徽商发展史中,芜湖一直是徽州商人首居之地,同时将芜湖作为商业往来的大本营和桥头堡,并不断地由此向外扩张。在鼎盛时期,徽州商人利用内河和长江水道,将芜湖的米粮和布帛作为主要商品对外贸易,芜湖对徽商的兴盛与发展所起的作用更是不可低估的。
    徽商理念与治商精神
    徽商自明清以来在芜湖的经营活动,其经营理念与治商精神颇具独到之处,至现今仍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
    首先是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徽骆驼”精神。徽州地处高山峻岭之中,严酷的环境造就了徽州人艰苦奋斗的良好品格。“勤于山伐,能寒暑、恶衣食”乃是他们的习惯,翻山越岭、负重运行是他们习以为常的事情。能为人之所不能,这种吃大苦方能成大业的精神,在商业领域里是极其可贵的。当一批批徽商,不畏劳苦,从崎岖的山路、艰难的水路,走到芜湖的时候,谁也没有想到日后他们会在商业领域独大芜湖,成就芜湖一代商埠盛名。
    其次是团结协作互为补充的团队精神。徽州人在芜经商,保存着牢固的乡族关系。在经营活动中,如需动用巨额资金和众多的劳力,小规模的分散经营是行不通的。徽州商人善于借助宗族乡党的力量,利用血缘、地缘的纽带结成团队,共同出资,共同出力,从事各种商业活动。由于徽商能充分利用众乡人的力量,故尔在其商业经营中,容易获得成功。关于这点,我们从芜湖的徽州会馆的建立以及活动就可以看出端倪。
    第三是以诚信待人甘当廉贾的敬业从业精神。诚信是儒家崇尚的德行和传统教义。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徽商也将诚信作为经商的原则。徽州最重宗法,血缘纽带把大家紧密团结在一起,首先徽商在处理团体内部关系中讲究诚信。其次也是更为重要的是以诚信对待顾客。“惟诚待人,人自怀服,任术御物,物终不亲”。徽商以诚待人,以信服人,反映了他们在经商中的远见,不惑于眼前小利。徽商以廉经商,虽获利较小,但占领了市场,终究能富。在经营中的具体表现就是采取“薄利”竞争的原则,商家与顾客的关系就是互惠互利互相依存的关系,这是双方合作的基石。徽商正是看重了这一点,所以才自觉地以薄利经营,甘当廉贾。
    第四是注重信誉,重义轻利,讲究质量的商业道德精神。徽商一贯强调“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也就是“先义后利、以义制利、以义为利”。在经商中,绝大多数徽商能遵循先儒的教导,处理好义和利的关系。徽商这种处理义利关系的实践有着其深厚的思想基础,这就是得力于平时儒家思想的熏染。在儒学的启迪下,徽商认识到“民无信不立,商无信必败”的道理。因此在经商中非常注重商业信誉。而商业信誉又是建立在商品的质量基础上的,所以徽商大多非常注重商品质量和服务质量。良好的商业信誉是靠长期的艰苦努力建立起来的,它本身就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不少徽商把信誉看得比金钱还重。可以这样说徽商的发迹与这种努力提高不断维护自己的商业信誉是分不开的。
    芜湖与徽州徽商共发展
    芜湖对徽州文化的影响。明清时期,胡邦旦等一批徽州文士侨居芜湖,因为有的本身即为徽商子弟,有的则是因为是徽商的同乡同族受到资助而来芜湖的。明代徽商阮弼在芜湖时,“诸宗族亲戚闾右者,辄推赤心而纳之交。业儒则佐之儒,材可贾则导之贾”。清代“以贾起家”的徽人李爱得在芜湖时,“士林寒酸多籁公举火,邑人士之得科第者,费大半取于公”。近代,国学大师胡适和“湖畔诗人”汪静之都曾经居住在芜湖胡开文沅记处。可见,徽州文士多侨寓芜湖的现象,是与徽商在财力上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十七世纪,在安徽南部一带,画家云集,形成了中国绘画史上颇具影响的诸多流派。芜湖籍画家萧云从(尺木)以其山水、人物、花鸟三科并举的独特风貌和多方面的才华,且因年岁稍长而在各画派的画家中成为领军人物。而新安画派中领袖人物渐江、孙逸、梅清皆为其学生,交往过从甚密,对其画风,画法都有着深厚的影响。
    芜湖对徽州教育的影响。古代徽州,民风淳朴,崇文重教,初等教育向来比较发达。史有“十户之村,不废诵读”之说,可见读书风气之盛。古代徽州教育,官民结合,机构众多,形式多样,主要有:府(州)学、县学等官办教育机构、书院、义学、社学和私塾。
    徽商是受过正统儒家教育的有文化的商人,虽因生存所迫不得不弃儒服贾、经商谋利,但此不是徽商的最高价值追求。经商只是他们解决经济问题的一种手段,用经商所得之厚利让子孙业儒入仕、显亲扬名才是徽商的终极追求。在科举时代,读书、业儒的目的是为了入仕。徽商希望子弟读书成名,说穿了就是希望子弟读书做官。不少徽商致富后,弃贾业儒,转向科场入仕之途。如芜湖永春药店的汪一龙的后代后来因为入仕而放弃药店的经营。
    芜湖对徽州建筑的影响。徽州原来是古越人的聚居地,其居住形式为适应山区生活的“干栏式”建筑。中原士族的大规模迁入,不仅改变了徽州的人口数量和结构,也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中原文明与古越文化的交流融合,直接体现在建筑形式上。早期徽派建筑中典型的“楼上厅”形式,楼上厅室特别轩敞,是人们日常活动休憩之处。这是因为山区潮湿,为了防止瘴疠之气,而保留了越人“干栏式”建筑的格局。同时,由于大量移民的涌入,人稠地狹,构建楼房间也成为最佳的选择,但多依山就势,局促一方,为解决通风光照问题,中原的“四合院”形式又演变成为适应险恶的山区环境,既封闭又通畅的徽州“天井”。而山区木结构的房屋又易于遭受火灾,为避免火势蔓延,便又产生了“马头墙”。早期的徽派建筑形式,正是外来移民与原住民文化交融的产物。
    芜湖胡开文沅记汉口分店原墨师、胡贞一的侄子胡祥钧在上海经营“广户氏老胡开文”发达后,就从上海运回钢材、水泥,在家乡绩溪上庄建“红门楼”。“红门楼”的外型以及平面结构仍是徽派民居的方型封闭三开间,其结构与装饰极为协调,但门楼及窗的形状则像一个外国洋行或天主教堂;而且建房的材料也非传统的单一砖木结构,使用了水泥混凝土,据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老房子》记载,这是皖南建筑中水泥混凝土的首次使用。
    芜湖对徽州对外交通的影响。徽州与芜湖联系紧密,交通相对便利是第一因素。从徽州到芜湖或经过绩溪、丛山关,顺水阳江而下;或过羽岭、旌德,沿青弋江而达,总路程不过400里左右。水路也不像新安江有很多急流险滩,旱路经过地方官府和商人捐资修整后也显平坦,在芜的徽商也加入其中。
    徽商为了改善徽州与芜湖、南京等地之间的交通,往往不惜投入巨资。阮弼见芜湖到南陵的道路难行,便“捐金以倡诸商,甃而夷”。清代江村人江演,见徽州府北的“新岭峻险,行者艰阻”,便“呈请制抚,捐金数万,辟新路四十里,以便行动旅”。南京是徽商自芜湖赴江苏、两淮以及北方各省的必经之地,歙人方如骐就“与郑滂石甃金陵孔道,以达芜湖”。天启元年,歙县富商汪伯爵倡捐建万历时被毁的青弋江上浮桥,他“新造方舟二十艘,垫以平板,匝以巨槛”,便于行走,因而被称为“便民桥”。
    芜湖对徽州语言的影响。徽州人除本身使用自身方言外,对外交流基本使用近似于“芜湖话”的普通话。歙县是明清徽州的首县,歙县方言原是徽州府的标准方言。由于徽州方言很难与外地人交流,所以他们都会两套话,一套是方言,用于当地人之间的交际,另一套近似芜湖话的“普通话”,用于与外地人交谈。
    歙县人用近似芜湖话的“普通话”,与外地人交谈,这是因为芜湖是长江流域重要的商贸中心,在“无徽不成镇”的明清时代,徽商的足迹几乎遍及天下,地处“皖南门户”的芜湖,自然成了徽商风云际会之所。徽商经常往返于芜湖和徽州之间,也有相当多的人移居落籍芜湖。
    芜湖对徽商政治理念的影响。1875年,由于马嘉理案,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芜湖被辟为通商口岸。芜湖开埠后,其对安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物质方面,芜湖海关开关后,由于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促进了芜湖与省内各地区的物资交流,促进了安徽全省商品经济的发展,芜湖工业的发展,对推动全省各地工业的发展也起了积极作用。其次是精神方面,随着芜湖商业、工业的发展,芜湖新闻、出版、文化、教育等事业均居全省前列位置,芜湖人的思想也比较解放,到20世纪初,芜湖即成为安徽资产阶级思想的宣传中心,对全省资产阶级思想启蒙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芜湖徽商的政治理念也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宣传先进的政治思想,如汪孟邹和他的科学图书社;支持新生事物,如胡开文制作“民国千秋”墨;甚至部分徽商子弟投身革命,强调民族独立的爱国精神等。
    结语:
    徽商进入芜湖,芜湖成就徽商。在徽商几百年的发展史上,芜湖作为徽州门户、徽商走向全国的跳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批徽州商人在芜湖创业、生活、发展,留下了许多令人称奇的佳话,成就了芜湖商业巨埠英名,也为芜湖市的城市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徽商与芜湖,二者互为依赖,互为补充,互相融合。他们带来的徽文化对芜湖固有城市文化渗透交融,形成芜湖特有的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合璧文化,在今日芜湖,时时还能看到徽商文化的痕迹与影子。
    一段徽商与芜湖的历史,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思索,对于我们开展异地合作、建设美好的新芜湖应有所启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3 12:3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弋江百年变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21 03:21 , Processed in 0.065743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