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天晨

[鸠兹古韵] 芜湖老街巷(二):芜湖古城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6-8 12:45: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10 12:17 编辑

花街32号——正大旅社

      在芜湖古城里,与百年顾家酱坊隔不远的老字号有花街的正大旅社,其前身是大同旅馆,因为中山先生莅临芜湖而定此名。
  按照郭恒林在《芜湖日报》“城南旧事”中所说:
  花街——芜湖古城的首善之区,北依旧县衙、警察局、钱粮柜(税局)及城隍庙,南扼长虹门及青弋江的老浮桥通往皖南腹地。在民国时期,大同旅馆名振大江南北,红极一时。
  大同旅馆是一徽派三进建筑,主体二层,雄伟深邃,俯视邻舍。
  大同旅馆是女掌柜,姓翟名志成,老城厢不分贵贱老少都称其翟三姑,昵称三姑,她风姿绰约,为人热情豪爽,交游广阔,上至省府下至本县官员士绅商贾及普通百姓乃至青红帮头子,无不分寸得当有礼应对自如。她总揽一切大事,具体业务交由管事朱先生负责。
  翟三姑和顾顺兴(顾家酱坊)老板一样,每年夏秋酷暑必在店前施舍清凉茶水,并对路边中暑病人救治。严寒前夕,则召集本街大户各散发米票给予穷苦乡亲及流浪群体。
  翟三姑和男人一起吃请猜拳,搓麻吹牛,雇请一位奶妈,早晚各喝一小杯人奶,以葆精神容颜。
  大同旅馆正对面为晚清一品大员的府邸——宫保第。这是不是为小兰子(慈禧太后)提供庇护的黄钺家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8 12:51:0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家建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小照相馆,其自身也成为古城影相的一个靓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8 13:01:39 | 显示全部楼层
花街的记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8 13:0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8 13: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8 13: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10 08:13 编辑






花街,街两旁一家挨着一家的竹器店,挂满了竹子制作的各种样式的篮子,椅子,这条街历经了九百年的历史,仍保留着它的历史原貌。透出一种久远的历史沦桑感。
     花街始建于宋代初年,座落在芜湖古城南门中心区,它南起南门湾,北至十字街,全长180米,宽3米,街道两旁为老城区居民房,因专营竹器,扎彩灯面闻名,成为竹器业一条街。民国时期这里曾被称为安丰里。
      十年前,花街仍是青石板路面,踏上去使人感觉如同走在屯溪老街,街道两侧多为三层砖木结构的楼房,鱼鳞瓦顶,前店后宅,店铺紧紧相连是典型徽派建筑,与其它老街不同的是,这条街上除了一些小百货店,旅馆,和学校外,基本上都是篾匠铺。如今的花街,青石板路已被水泥路所取代了,老房子显得更破旧,有些老宅已明显进行了加固和改造,失去了原有历史韵味。花街小学的前身是龙羊浴室,忙碌一天的篾匠们晚上都喜欢到里面靠靠,后来给日本鬼子炸了,再后来就改建成了学校。人们要买竹篮、竹筐,总是首先想到的是去花街。尤其春节前后,这里比较热闹,县郊的农民往往赶来,购买竹筐,竹篮,总是挑着拎着回去。其实花街从1575年建街时,最出名的不是竹器,而是竹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8 13: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字街



十字街,花街-马号街,因形似十字而得名。自1616年为县衙驻地,1912年建街。十字街早在宋代就是县衙门前的一条通衙大道,在清康熙年间(1662-1723年)与花街连为一体,被称为“吴楚名区”,现存最早的清康熙《芜湖县志》对此已有记载。十字街南从花街起,北至县衙署大门,长70米左右,宽3米左右,原为弹石路面,后改为水泥路面。此街北端与马号街和一条无名小巷(今已命名为十字街)成直角相交。南端与安义街(今东内街)和刡子街(今米市街)成直角相交,形成一个”十“字形状,故称为”十字街“。
       十字街北端的衙署前门,民间传说为东吴大将周瑜的点将台遗址,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二十万大军南下,占领荆州,直逼江东。这时,周瑜奉孙权之命,统帅三军,抵抗曹军,周瑜率部来到芜湖,只见汪洋一片湖水,芜藻丛生,鸠鸟飞鸣,是水军操练演习且隐蔽的好水域,周瑜站在高埂头(今太平大路)放眼四望,这里地势高爽,背靠赤铸山,面对中江,左侧有鳖鱼埂横恒,右侧是滔滔江水,认为进能攻,退可守,甚为满意,可作主帅营地,便抽出宝剑,在地上划了一圈,命令道:”在此筑台!“,于是筑起一座帅台,后人称为”周瑜点将台“。
       明万历末年(1620年),十字街曾竖起一座高大的牌坊”廉宪坊“,为按察使郭智而立,直到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牌坊尚存。
       十字街一度曾是芜湖的政治中心,终日车马萧萧,人群川流不息,昔日芜湖县衙就建在这里,1945年9月直至解放前,国民党县政府机关也设在十字街。
       1949年4月23日,芜湖解放,5月10日设立芜湖市,市人民政府仍设在十字街的原县政府所在地办公。直到1952年,市政府机关才从十字街迁出,搬至镜湖路,十字街从此就逐渐的冷清下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8 15: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衙署前门

衙署,中国古代官吏办理公务的处所,《周礼》称“官府”,汉代称“官寺”,唐代以后称“衙署”、“公署”、“衙门”等。
       在中国历代行政区划中,县的历史最长,自战国至今已沿袭两千多年,但凡一县的大小事物,都在县令的管辖之下,所以县衙职能多样,且繁文缛节程序颇多。朝廷设吏、礼、兵、刑、工、户六部,与之相对应,县衙设吏、户、礼、兵、刑、工六房,俗称:“六房书吏”。吏房,管制人事;户房管理农业;礼房,管理送往迎来。文明教化;兵房,管理地方武装;刑房,管理司法和社会治安;工房。管理建设、交通、水利等。
       作为政府权威的象征,衙署是一个城市中最威严的建筑,衙署建筑的规格、布局都作了具体规定,衙署是一组主从有序、尊卑分明的建筑群。衙署大多处于城市的中心位置,以突出其权威性。
       宋代在古城马号街建造的芜湖县衙,元末遭焚,仅存石砌台阶。明初朱元璋派知县杨称来芜湖上任是,只能租借民房临时办公,后来才建了38间房屋作为简易的衙署。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永乐八年(1410年),景泰四年(1453年),陆续增修,到嘉靖、万历年间(1522-1620年),衙署已具有较大的规模,其平面布局基本是一个矩形大院,坐北朝南,庭院式布局,正中为大堂(正厅)三间,为衙署的核心建筑,北有二堂、三堂,南有仪门、谯楼、牌坊。
      大堂是县令举行典礼,审理案件和处理重要政务的地方,又称“正堂”、“公堂”、“亲民堂”、“忠爱堂”。大堂之上悬挂“明镜高悬”金匾,以体现官衙的公正威严。
大堂北面为“二堂”(后堂、川堂),是知县预审及会客之处,或是县丞和主薄的办公场所。二堂的北面为“三堂”(内治、内衙),是知县休息的场所,三堂内常悬“清、慎、勤”匾额,取自司马昭“为官长当清、当慎、当勤”,宋代以来成为流行的官戒,明清时期更是大力提倡。三堂两侧是知县眷属住处,比较私密。
      清代芜湖县衙沿袭明治,县衙中还附设军器库、仓库和监狱,咸丰年间,县衙全部被毁。同治元年(1862年),只能临时设在东门城外鳖鱼埂,同治三年(1864年),知县曾化南奉命重建,前位大堂,次为二堂,后为三堂,西为花厅,东为钱粮柜。大堂前,东西向为书吏六房,大堂西为三班(一是在县衙内站堂值班、看守大的皂隶,二是负责辑捕的快手,三是负责治安和防卫的民壮),前有樵楼,较古制有增减。民国元年(1912年)。在县署内的六房则开办了“临时县议会”,芜湖县知事仍在县衙内办公。
      现在位于芜湖古城马号街和十字街交差处的衙署,仅剩下衙署前门(谯楼),面阔三间,东西长12米,南北宽4.3米。衙署前门以花岗石砌高台为基础,台高3.5米,长约24米,宽约10米,明间为抬梁式,前后步柱间用七架梁以求大空间。次间为穿斗式,屋顶为歇山式。台基上还留有宋代基础。这表明明清数百年间,芜湖古城虽多次遭到毁损,但衙署前门依然沿用宋代基础,作为最高行政机构的衙署始终矗立在芜湖古城内最高的中心位置。
          2004年10月,衙署前门被安徽省政府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8 15: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维修中的衙署前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8 15: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8 15: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8 15: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8 16: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8 16:45 编辑

周瑜的点将台遗址

点将台:周瑜的文章做不完
县衙建筑的台基是非常壮观的方石块垒就的,是典型的秦汉风格,积贫积弱、崇文抑武的宋朝人,是断然不会有此等设计作品的。原来,这是三国大都督周瑜点将台的遗址。周瑜在芜湖的历史值得我们大书特书。在这样的高台上,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出,他是怎样的英姿勃发、羽扇纶巾、指点江山、挥洒自如!“周郎妙计安天下,调兵遣将在芜湖”是多么令芜湖人自豪!
芜湖古城里就有周瑜的墓。史学界对周瑜墓所在地历来争论不休,并形成“五地说”,即他家乡庐江、他曾经练兵的地方宿松、芜湖以及繁昌和江西峡江。正史《三国志》中的《周瑜传》和《庞统传》都说他的灵柩被运到芜湖。虽然史料不足,我们只能凭逻辑推理:当时吴国都城在南京,灵柩已经运到芜湖,是断然不会再葬到宿松、峡江的,也不大可能葬到比芜湖偏的繁昌,更不应该葬回家乡,因为庐江那时在江北,强大的曹魏军队常常过来,很不安全,至少祭奠不方便,再说,那时也没有一定要葬在家乡的习俗。






周瑜是芜湖城的创始人

周瑜不是芜湖人,但和芜湖的关系极大,而且,他是芜湖城的创始人。周瑜是安徽庐江人,生于公元175年,卒于210年,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而且以年轻、潇洒、儒雅而著称,这次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易中天可谓为周瑜平了反,说他不可能被诸葛亮气死的,因为赤壁之战时,他是大都督,又刚娶了江南美女小乔,而且正值盛年,32岁,精通音律,说“曲有误,周朗顾”,就是说,他聚会时,乐师弹错了曲子,他都会回头看一看的,可见他的文化修养。另一个说法是:“与周朗谈,如饮醇醪”,就是说,和他在一起聊天,就象喝美酒一样,是不知不觉会醉倒的!这微观经济一个人,怎么会嫉妒刚出茅庐、寸功未立的孔明呢?他23岁担任春谷令,那时的春谷就是现在芜湖所辖的繁昌和南陵二县。33岁领兵在赤壁打风度强敌曹操。苏东坡说是“羽扇纶巾、笑谈间、强虏灰飞烟灭”。毛主席说是:孙权敢用这个共青团书记,自古英雄出少年。
前面说了,周瑜最早抗击曹操,是驻军在芜湖,他饮马的地方,叫马塘,原是我们四个区的一个区,在青弋江的南面,现在改名叫弋江区了,他军马驻扎的地方叫大营盘、小营盘,都是芜湖的地名,他的点将台,至今还在芜湖古城保留着,这个点将台,是芜湖城的标志,芜湖的建城史可以因此定在公元208年,再过两年,我们可以搞个芜湖建城1800年纪念。南陵县建了个春谷园,里面塑了这位少年英雄的象,诸位有兴趣可以去游一游。
为什么我对周瑜这么了解呢,说起来,我还是他的第57代孙,当然这是初步考证,据说,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伟大的文学家鲁迅都是他的后代。
我因此常常建议,芜湖要做旅游文章,还是要从周瑜开始,芜湖古城一定要做足周瑜文章。
不说周瑜,只说他的副将,也了不得,芜湖城隍庙,是中国第一座城隍庙,里面供奉的城隍就是按他的副将形象塑的。
芜湖古城是我们保护的比较完整的一座古代建筑群。从三国周瑜的点将台,里面的人文建筑有一千多年历史,真所谓“唐宋元明清,从古走到今”。最有名的,除了城隍庙之外,还有建于宋朝的“县学学宫”,即大成殿,俗称夫子庙。这个地方现在是芜湖市第十二中学,过去是全县举子考试的地方,保存相当完好,大书法家米芾的字碑都在。儒教其实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大宗教,中国三千年的封建社会,是典型的政教合一的统治,儒教的力量极其强大。所以,孔子是当大教主供奉的,所有读书人其实都是孔教徒。
如果把儒教算成一个大教派的话,中国境内就有五大教,即: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和道教。而这五大教,在芜湖都有著名的庙宇、道观、教堂和寺院。其中有建于1876年的天主教堂,目前保存完好;还有清真寺,以及前面说的儒学大成殿、道教城隍庙。当然,最值得一书的是芜湖的佛教,唐宋时期,在芜湖建的大小庙宇有上百座,较有名的如金银铜铁四大佛寺,其中铁佛已成为芜湖市中心的一个地名,铜佛寺在城北长江边的天门山,如今香火很旺。当然,最著名的当数赭山边的广济寺,人称小九华。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8 17:05:59 | 显示全部楼层
Lz很辛苦,你天天跑工地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8 17: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9 22:59 编辑

米市街



米市街,东内街-九华中路,曾因米行云集而得名。1575年建街。
米市街形成于明代,甚至更早,清康熙《芜湖县志》在“县西大街”栏内已记载有“米市街”。传说东吴名将周瑜在此囤集米粮,故名米市街;另外一种说法是此街曾因米行云集而得名。
        米市街为东西走向,东起东内街,与花街、十字街成直角相交,西至原后家巷,与油坊巷相连,并与太平大路垂直相交,全长170米,宽4米左右。米市街虽然历史悠久,但却在清乾隆、嘉庆和民国的《芜湖县志》上消失了,继而出现的是一条名叫“刡子街“的街巷。刡子街又名刡子巷,因此街与花街相连,以出售竹制的妇女梳子用具”刡子“而得名。但是,民国八年《芜湖县志》”城图“上标明的刡子街与今天的米市街为同一条街道。所以,此街恢复使用米市街的名称。应在民国八年(1919年)以后。
       米市街在清代、民国时期曾是稻米销售中心,芜湖地处江南水乡,周边地区素以盛产稻米而闻名,清嘉庆和道光年间已有垄坊二十余家,集中在毗邻的古城的大垄坊、仓前铺一带。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芜湖成为全国四大米市之一以后,来粮输出量每年多达五 百多万石,民国八年(1919年),因连续两年丰收,增至八百多万石,从业人员多达万余人,那时大小垄坊生产的米面除经长河(今青弋江)水运输出外,许多米面都是进入宣春门(东门),经东门大街和安义街,运至米市街交易,以至米市街声誉鹊起。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4-28 08:21 , Processed in 0.078743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