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niceGZH

[规划建设] 《广州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获审批通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2-15 10:3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技术派 发表于 2024-2-6 13:26
我觉得很好,东部基础好,容易发展起来。

东部中心,可以,但这版规划不行。如果东部中心以黄埔科学城为核心,就合理且必然能大发展但这版规划,居然以新塘为核心,你让黄埔怎么办?这种规划就是加剧黄埔与增城的发展矛盾,让大哥给小弟提鞋做配角,谁服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2-15 11:33:42 | 显示全部楼层
alunx 发表于 2024-2-15 10:33
东部中心,可以,但这版规划不行。如果东部中心以黄埔科学城为核心,就合理且必然能大发展但这版规划,居 ...

对于向上层面来说,这只是一个行政区划的问题,可以设想把新塘交给开发区代管,也无不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2-15 13: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alunx 发表于 2024-2-15 10:33
东部中心,可以,但这版规划不行。如果东部中心以黄埔科学城为核心,就合理且必然能大发展但这版规划,居 ...

新塘有高铁站,交通中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2-15 13: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塘可以说是广州东部的门户,必须要发展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2-16 17:53: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下个马甲见 发表于 2024-2-15 11:33
对于向上层面来说,这只是一个行政区划的问题,可以设想把新塘交给开发区代管,也无不可

想多了,现在管得严,划分这事,需要上报最高批准,即使要上报,没几年搞不下来。而不用等上报,增城这一层面就过不去,增城不可能放弃新塘。实际黄埔也不太想要,毕竟新塘建了太多房子,可以用来开发的面积不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2-16 20:41: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下个马甲见 发表于 2024-2-15 11:33
对于向上层面来说,这只是一个行政区划的问题,可以设想把新塘交给开发区代管,也无不可

       不可能也没必要把新塘交给黄埔代管。
       东部中心应该是产业中心。增城已有新塘站、公铁联运枢纽、科教城、增城开发区,更重要的是增城还有发展产业,特别是制造业所需要的土地资源,增城完全可以承接天河、黄埔及港深的产业溢出(天河、黄埔研发,增城制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2-16 20:4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2-18 15:55:26 | 显示全部楼层
zzd090852 发表于 2024-2-6 23:04
南沙有自己的产业发展规划我了解。其实说的主要是后者,现在已经有些深圳企业总部迁过来南沙,能把企业吸 ...

这不是叫外溢,这叫良禽择木而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2-18 23:48:17 | 显示全部楼层
2049,广州建成“七个之城”
2024-02-18 07:28 来源:大洋网
       广州是一座历史底蕴深厚的城市。
       广州是一座服务2400万实有人口的超大城市。
       广州是一座代表国家参与世界竞争的国家中心城市。
       广州还是一座富有战略远见与雄心的城市!
       异花木棉、簕杜娟花带、有轨电车,与远处的广州塔和珠江新城等背景正好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城市图景。
       面向2049,广州将是一座什么城?《广州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战略》凝聚“建设出新出彩的中心型世界城市”的总体愿景,从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两大方面谋划7大战略举措。一方面,以“中心型世界城市”锚定广州在全球城市网络中的发展坐标,提升城市能级量级,以全球化促进现代化,以现代化提升全球竞争力;另一方面,以“出新出彩”聚焦着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营造人才友好型、青年发展型、文化包容型的发展环境,使每个人充分享有美好生活与人生出新出彩机会。围绕这一愿景,将广州建设成为一座开放之城、创新之城、海洋之城、枢纽之城、宜居之城、人文之城、韧性之城。
       不断强化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枢纽作用与在跨地区交流中的窗口作用,融入国内大循环,引领湾区、带动全省,建成深度国际化的开放之城。
       持续汇聚战略科技力量与创新人才、企业,推动创新空间和创新生态日益活跃,创新成果转化势能不断迸发,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打造先进制造业强市,建成自立自强的创新之城。
       全面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海洋产业竞争力、海洋公共服务与现代海洋治理能力,推动陆海统筹与城海融合发展实现引领示范,建成全球领先的海洋之城。
       提升面向全球的枢纽链接能力,进一步织密联系区域的交通网络,推动城市交通更加人本、绿色、智慧,不断提升市民出行幸福感,建成高效畅达的枢纽之城。
       着力保持城市对人的吸引力和人口活力,聚焦公共服务、住房、就业领域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以高品质公共开放空间造福于民,促进高水平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建成共同富裕的宜居之城。
       促进地域人文脉络赓续新生,提升面向世界的文化影响力,增强市民文化认同感,塑造国际一流的标志性文化空间,建成极富魅力的人文之城。
       推动山城田海共融、公园全域共享,锚固安全底线,提升城市弹性应对各类风险能力,率先践行“双碳”理念,建成绿美繁荣的韧性之城。
       开放之城:强化全球资源配置
       广州要不断强化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枢纽作用与在跨地区交流中的窗口作用,融入国内大循环,引领湾区、带动全省,着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建成深度国际化的开放之城。
       创新之城:打造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中心
       广州将在打造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中心、共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强化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等方面作出布局。力争到 2049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5%以上;保持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不低于2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低于40%,先进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不低于80%,保障先进制造业用地规模不少于280平方公里……
       海洋之城:建设现代海洋创新城市
       立足于广州在港口、海洋科研、海洋产业方面的基础优势,建设世界海洋创新发展之都,打造全球海洋治理中心,树立港产城整体布局的现代海洋城市建设标杆,积极建设海洋生态文明,擦亮国际海洋文化新名片。以陆海统筹、江海联动开辟高质量发展新空间,打造“蓝色引擎”,打造领先全球、生猛鲜活的“海上花城”。
       枢纽之城:高效畅达链接全球
       广州进一步提出打造高效畅达的枢纽之城:对外,面向世界、链接全球,向空而强、向海而兴,建设全球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向内,以人为本构建多层次融合的公共交通网络,打造更具活力的城市空间,以交通优势持续提升枢纽能级,实现更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宜居之城:营造全龄友好美好家园
       广州要为年轻人就业、创业、落户、安居等提供全周期服务,提升城市治理柔性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等。广州努力建设成为劳动者、创造者、奋斗者的理想家园,成为人民广泛享有高品质生活、令人向往的青春之城、活力之都,使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人们在广州能够平等乐享温暖关怀、拥抱人生出彩机遇。
       人文之城:迈向世界文化名城
       广州将建设成具有“国际眼光、中国气派、岭南风格、广州特质”的中国式现代化世界文化名城,全面增强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加强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以文化赋能城市的未来发展,讲好中国故事、广东故事、广州故事。
       韧性之城: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样板
       面向2049,广州将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样板,进一步建成环境健康稳固、山城田海共融、公园全域共享、低碳先锋引领的韧性之城,打造全域旅游城市与全域景观风貌城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2-19 00: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州2049 | 走在前列 建成深度国际化的开放之城
2024-02-18 07:30 来源:大洋网
       这里,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起点,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地,是南国春天最先“苏醒”的城市。广州,从历史中走来,开放之路跨越千年。
       见叶知秋,谋定后动。镌刻了开放基因的广州,新征程上信心十足地擘画了新蓝图。《广州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战略》提出,广州要不断强化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枢纽作用与在跨地区交流中的窗口作用,融入国内大循环,引领湾区、带动全省,着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建成深度国际化的开放之城。
       25年不过一瞬,25年又是一程伟大征途。面向2049,创造了一场接一场奇迹的千年广州,自有底气书写一笔全新的历史刻度。
       从2024到2049,南国春天,将迎来怎样的开放之城?
       南沙
       五力耦合,建成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心

       开放之城,“链”接世界。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亟需一个供应链中心城市的出现。具有千年城脉、文脉、商脉的广州,海陆空枢纽开放门户地位突出,能级领先的经济产业引擎基础稳固,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优势明显。作为华南地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城市,广州拥有41个工业大类中的35个。
       面向2049,广州将致力建成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心,夯实运力、集货力等优势,全球航空航运网络中的运输服务能力达到世界前列水平,强化产业协同力与生产服务力并重点提升全球资源配置力,推动传统商贸功能和生产服务功能向供应链管理功能全面升级。
       谋定思变,宏图渐展。广州欲要建成的是“五力耦合”的综合性供应链中心。
       聚焦提升控制力——强化供应链相关政策供给,衔接国际标准的贸易政策和规则,积极申请衔接国际贸易标准的特别政策区,吸引供应链服务相关的国际组织入驻,争取跨境金融结算、企业和人才优惠等政策落地
       改善并提升生产服务力——做大做强供应链核心主体,推进供应链的数字化创新,强化供应链金融支持,培育全球供应链的指挥管理和服务集群。2049年GaWC生产性服务业关联排名进入全球前20,智能供应链管理全球百强企业数量超过20个
       强化产业协同能力——充分利用好粤港澳大湾区的复合生产网络,发挥广州在制造业、数字经济等方面的长久积累优势,供应链赋能产业链并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强产业创新水平,提升实体制造的价值区段,2049年灯塔工厂数量超过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1.2万亿元
       稳定物流集货力优势——培育高端物流集群,提升区域资源整合能力,2049年国际龙头物流企业数量超过8个
       锚固枢纽运力优势——完善海陆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广州作为海空门户的引领地位,推动2049年广州在全球航空航运网络中的运输服务能力进入前三,“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指数”进入全球前五
       “开门扩圈”,建成国际交往中心城市
       开放之城,广交朋友。
       近年来,广州逐步构建起富有活力的全球城市朋友圈。重要国际会议的接连落户,也让广州持续吸引全球目光。在推动全球城市交流合作共同发展中,可以说广州扮演了领头羊角色。
       2023年,广州举办“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从都国际论坛、世界媒体峰会、大湾区科学论坛、《财富》世界500强峰会、亚洲青年领袖论坛等重要国际会议65场,广州国际友城增至105个、友好城区50个、广州国际友城大学联盟成员达22所、国际姊妹学校121对、穗港澳姊妹学校(园)387对,广州港友好港口55个、位居全国第一。
       面向2049,广州着力建成国际交往中心城市,主动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积极推动外国驻华领事机构落户,吸引更多国际组织,承办更多国际会议,打造更多品牌赛节,拓展全球“朋友圈”和“侨友圈”,重塑中国与世界链接的南大门。同时,提升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经贸合作水平,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拓展纵深,打造国际经贸新规则策源地
       开放之城,融通内外。
       面向2049,广州将打造多向贯通的区域高速铁路通道格局——对外衔接“一带一路”,强化广州与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地区的联系;对内加强与北部湾城市群、厦漳泉城市群、长三角、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之间的铁路运输通道布局。“交通枢纽”发力带动“经济枢纽”融入统一大市场,广州将深化与海南自 由贸易港、雄安新区、平潭综合实验区等区域,以及上海、武汉、西安、合肥、成都等主要城市群之间的产业合作。
       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试点香港工程建设管理模式、科研物资跨境自 由流动……随着广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南沙开发开放不断走向纵深,广州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步伐,将更加坚实有力。
       面向2049,广州提出以制度型开放深化改革,打造国际经贸新规则策源地,诠释了广州由国际经贸规则标准的“跟随者”迈向“制定者”的雄心。立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广州要用足用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多双边自贸协定相关规则,打好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五外联动”组合拳,着力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在贸易、金融、物流和数据跨境流动等重点领域率先实现突破,进一步融入区域和世界经济。
       未来,广州计划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流动型开放和制度型开放,加快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全面拓展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和纵深。
       对外扇面,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城市,塑造制度型开放高地,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为引领的体制机制改革;对内扇面,打通链接腹地的大通道,发挥国家中心城市辐射作用,在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做强支撑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的核心引擎,带动全省协调发展。
       从先行先试到全局推进,广州将探索在数字经济、未来通信、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领域,探索参与国际和区域规则制定,提升湾区乃至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中的话语权和核心竞争力。
       数读开放之城
       提升文化国际传播力:构筑全方位立体化国际传播格局,扩大与国内外主流媒体、社交媒体平台友好合作,构建广州故事世界话语系统,展现开放包容形象。至2049年,全年接待入境过夜游客超过2000万人次
       建设对外交流平台: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建议新设的外国驻穗领事机构馆舍选址南沙,推动南沙枢纽第三领事馆区建设。打造更多特色品牌赛节,策划粤港澳大湾区电影节、粤港澳大湾区音乐节、湾区体育节等活动,擦亮广州的国际化品牌。至2049年,在上级支持下,争取更多国家在广州设立总领事馆,全年举办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际会议不少于40场
       强化产业协同能力:充分利用好粤港澳大湾区的复合生产网络,发挥广州在制造业、数字经济等方面的长久积累优势,供应链赋能产业链并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强产业创新水平,提升实体制造的价值区段,2049年灯塔工厂数量超过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1.2万亿元。
       稳定物流集货力优势:培育高端物流集群,提升区域资源整合能力,2049年国际龙头物流企业数量超过8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2-19 00: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州2049 | 锚定关键 建成自立自强的创新之城
2024-02-18 08:20 来源:大洋网
       俯瞰粤港澳大湾区,一张贯穿广州南北的“科创之弓”日渐清晰。北起中新广州知识城,南至南沙科学城,串起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广州国际生物岛、广州大学城等节点,这是“弓弦”;指向粤港澳大湾区港深都市核,辐射东莞、惠州,衔接海西、华东地区,这是“弓身”。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广州动力源在何方?《广州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战略》(以下简称为《广州2049》)提出,建成自立自强的创新之城,以“三轴”凝聚发展合力,其中“活力创新轴”正是这条挺起的“弓弦”。面向2049,广州张弓满弦,以活力创新轴释放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为建设创新之城提供不竭动力。
       活力创新轴“张弓满弦”,北中南段各有使命
       从“十四五”规划纲要的“科技创新轴”,再到《广州2049》的“活力创新轴”,广州以空间规划破题承题,大手笔绘就这条“创新之城”的主骨架。
       布局上看,活力创新轴可分为北、中、南三段。北段聚焦“知识转化”,包括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天河智慧城、东部中心核心区等区域,发挥智力外溢效应推动知识培育转化和智能科技制造;中段突出“智慧策源”,包括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广州国际生物岛、大学城、国际科技创新城、莲花湾地区等;南段突出“前沿合作”,包括南沙庆盛、蕉门河等发展区域,重点推动前沿创新合作、高端科技研发以及新型海洋经济等未来产业。让创新要素从“物理聚集”到“化学反应”,让创新链与产业链从联动发展到深度融合,广州拉起“科创之弓”,激发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创新之城”任务分解,战略思考对企业着墨最多
       弓强弦韧,箭指何方?《广州2049》明确,面向2049,广州要成为实力强劲的创新之城。
       诚然,创新和改革奋进的基因一直贯穿在这座“千年商都”的发展史中。但也要看到,当科技产业引领城市竞合新格局,广州存在产业创新动能和科研转化不足的问题。建设创新之城的目标,不是口号,《广州2049》将任务细致分解:
       面向2049,广州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新型工业化,从传统产业城市走向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中心,与区域城市共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强化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为广州未来经济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之源。其中,围绕迈向“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个目标,广州近年已构建起“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的全链条创新路径。
       在《广州2049》的谋划中,就这条路径既要发挥广州优势,依托广州作为国家科教人才高地用好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等重要创新载体,培育和引进科技创新人才、先进制造业“工匠”和前沿技术团队;又要触及当下“痛点”,倡导企业家精神,鼓励本土企业创新发展,营造创新型企业孵化、成长和壮大的营商环境,给予新兴企业更加有力的支持;还要创造更好生态,为各类创新主体供给成本适宜、多元包容、弹性生长、场景灵活的创新空间,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创新深度融合。
       《广州2049》对“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着墨最多。荷兰埃因霍温、德国慕尼黑高科技园以及国内的中关村、张江科学城等国内外创新园区发展经验表明,创新型龙头企业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共同作用对于推动城市创新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此,《广州2049》提出,推进“科学、大学、产学”融合,促进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针对产业发展关键缺失环节,整合国际科技资源,鼓励应用场景导向的创新研究,健全完善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生态,实现技术向产品高时效转换。
       世界级产业集群崛起,两条发展轴串起四大集聚区
       2023年12月,随着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批复同意广东省依托广东新型储能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组建国家地方共建新型储能创新中心,广州迎来了第2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这个广东首家国家地方共建的制造业创新中心,更是新型储能领域唯一一个国家创新中心,落户在广州市白云区。
       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是国家重要战略力量,是制造业重要战略布局,每个领域全国仅布局1家。近年来,广州布局建设2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2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数量位居全国前3,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位居全省第一,产业创新能力不断加强。
       面向2049,广州也把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作为城市发展的四大核心功能之一。瞄准“国家所需、湾区所向”的产业方向,发挥“广州所能”,更加积极主动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引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创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广州2049》提出,根据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特征,构建基于“未来先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的三大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重点发展未来通信、未来能源、量子科技、未来材料、未来生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海洋科技等八大未来产业,围绕广州超级枢纽、大科学装置、都市核心区构建三大特色生产场景。
       两条科技制造业发展轴即东部活力创新轴和西部产业发展轴,前者以创新为导向,聚焦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立足丰富的创新和资本要素,以创新链引领产业链,是链接黄金内湾、共建湾区产业协作格局的关键脊梁。后者以特色为导向,以供应链联动产业链,整合城市产业资源,稳固经济基本盘,促进产业转型和价值提升,是推动广佛一体化、联动湾区西岸城市的核心纽带。
       两条发展轴串起四大集聚区,为一个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崛起铺就了道路、锻造了梁柱。在东部,以东部中心、广州知识城为核心,成为广州“制造业立市”的核心载体;在南部,以广州市智能汽车创新示范园、石碁智造创新园、庆盛片区、万顷沙片区、大岗片区、龙穴片区为关键载体,作为广州布局未来产业赛道的“先锋舟”和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的核心“中 央高地”;在北部,以北部增长极为核心,增强广州制造业综合实力;在西部,同步西联佛山、中山等工业强市,打造广州制造业西部增长极
       数读创新之城
       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行动:到2049年,实现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GDP比例达到5.0%,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40件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不低于4000亿元,独角兽企业数量不少于50个。
       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培育行动:至2049年,保持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不低于2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低于40%,先进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不低于80%,保障先进制造业用地规模不少于280平方公里。
        现代服务业国际能级提升行动:至2049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低于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2-19 00: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州2049 | 生猛鲜活 建成全球领先的海洋之城
2024-02-18 08:32 来源:大洋网
       风从海上来,潮涌珠江畔。广州历史上就是世界闻名的海洋之城,具有深厚的海洋基因,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拥有超过1800年的海运史、180年的造船史;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在造船、港口、海洋科研等领域对广州的大量投入,更使广州成为我国经略海洋的重地。
       面向2049,立足于广州在港口、海洋科研、海洋产业方面的基础优势,建设世界海洋创新发展之都,打造全球海洋治理中心,树立港产城整体布局的现代海洋城市建设标杆,积极建设海洋生态文明,擦亮国际海洋文化新名片。以陆海统筹、江海联动开辟高质量发展新空间,打造“蓝色引擎”,打造领先全球、生猛鲜活的“海上花城”。
       聚焦科技创新 打造经济新增长点
       广州拥有强大的海洋经济实力。
       2023年12月,客滚船“莫比·雷格斯号”轮在广州南沙启航。该船超过70000总吨,是目前建成的全球最大吨位的客滚船。“莫比·雷格斯号”轮由中国船舶集团广船国际为意大利MOBYLine航运公司建造,共有13层甲板,能搭载2500名乘客和近800辆汽车。船内供游客休闲的各类餐厅和休闲娱乐场所面积约1万平方米,相当于一座“海上五星级酒店”。
       2023年是船舶工业快速复苏的一年,细数去年的造船成绩,中国船舶集团广船国际有关负责人充满自豪:“2023年上半年,公司接单同比增长90%,造船订单生产已经排到2028年。”
       广州海洋经济发展迅速,2023年海洋生产总值超过4000亿元,常年位居全国全省前列,规上涉海企业达到1369家(2021年末数据),是全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2023年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分别增长2.9%和2.2%,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中,广州保持全球第13位。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业是广州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海洋电子信息、海洋新材料新能源、海洋公共服务业等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面向2049,在全力建设海洋创新发展之都基础上,以创新引领型的现代海洋创新城市为战略目标。加强海洋科技与海洋产业的融合发展,重点聚焦海洋高技术领域,努力突破制约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保护的科技瓶颈,让海洋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
       将海洋创新网络“嵌入”广州产业网络,利用海洋创新链、产业链的国际化、尖端化、多样化特征,作为“触媒”,与广州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链融合集群发展,推动广州制造业全面“下海”,拓展海洋新需求,培育海洋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实现蓝色增长。
       瞄准可燃冰积极部署商业化开发
       广州拥有强大的海洋科研实力。
       2023年12月,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命名并在广州南沙首次试航。承载着全球科学家“钻透地壳、进入地幔”的梦想,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国之重器”、支撑海洋强国建设的“核心利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梦想号”预计2024年全面建成,建成后将为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勘查开采产业化提供重要装备保障,进一步提高我国能源自主保障能力,有力支撑我国实施大洋钻探国际大科学计划。
       广州市目前有58家涉海科研机构,其中4个国家级重大发展平台,36个重要涉海科研机构,18所涉海高校,有海洋领域两院院士7位。广州市人民政 府与中国科学院、香港科技大学共建的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已作为“基地”进入国家实验室体系;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大洋钻探船)等海洋国之重器建设进展顺利;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等海洋创新平台相继建成投入使用
       面向2049,广州将加强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利用技术储备,积极部署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商业化开发,突破开采、储运等关键核心技术,加速实现装备国产化,建立完整的水合物规模化、商业化开采工程技术装备体系。积极开展海上风电、氢能、波浪能、潮汐能、温差能等未来海洋新能源产业技术研发,培育由发电—转化储能—能源利用组成的海洋新能源产业链。
       提升海洋服务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
       广州具有较为完善的海洋公共服务体系。
       1949年,招商局轮船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成立,1973年更名为交通部广州海运管理局(简称广州海运局),负责华南沿海运输的经营管理。1957年,广东省打捞公司(专属交通部广州航道局)于广州成立,负责广东省内河沿海沉船打捞;1974年,广州海难救助打捞局成立,救助区与海军南海舰队管辖海域对口。
       面向2049,积极参与海事培训、联合搜救、防灾减灾、海上执法、海底打捞等国际海事合作,积极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气象预报预测、航线风险警报、热带气旋监测等信息服务,共建国际海洋公共服务供给体系。进一步引进、集聚国际航运和海洋经济科技相关学术会议、论坛活动,国际重要海事、海洋科技产业展会。支持在穗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深度参与国际海洋治理机制和相关规则制定与实施,鼓励涉海企业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海洋金融、贸易、海洋产业的国际技术标准和行业规则。
       数读海洋之城
       广州是国家经略海洋的战略重地:南海总面积约350万平方千米,海域总面积占我国海洋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广州是环南海地区最大的城市,是我国南海海区综合管理和开发保障重要服务基地,在国家南海资源开发保护、海洋治理等方面发挥核心作用。
       广州有强大的海洋科研实力:广州市目前有58家涉海科研机构,其中4个国家级重大发展平台,36个重要涉海科研机构,18所涉海高校,有海洋领域两院院士7位。
       广州有强大的海洋经济实力:经初步核算,2022年,广州市海洋生产总值为3409.14亿元,居全国第四,全省第一,规上涉海企业达到1369家(2021年末数据),是全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
       广州是全球重要的航运枢纽:广州是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广州港是华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主枢纽港、全国最大的内贸集装箱枢纽港、国际集装箱干线港、重要的汽车和粮食枢纽港、华南地区非洲航线最密集的枢纽港。2022年,全市完成货物吞吐量6.5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486万标箱,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居世界第五、第六。
       广州在全球海洋城市中具有一定地位:权威的《现代海洋创新城市报告》2022版中,我国有9个城市进入排行榜。其中广州位居全球第22名,全国第4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2-19 00:3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州2049|链接全球 建成高效通达的枢纽之城
2024-02-18 08:21 来源:大洋网
       枢纽是广州的独特禀赋,交通是广州的显著优势。《广州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战略》中提到,当前广州在全国综合交通网络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面向2049,广州将突出更高效的对外链接与更人本的城市交通两大导向,建设全球重要综合交通枢纽,打造高效畅达的枢纽之城。
       近年来,广州一直都在高水平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的征途之上。2049年的广州,将以何种方式,进一步畅通城市血脉?
       接下来,广州将提升枢纽能级与枢纽辐射服务能力,实现高效链接全球、便捷辐射全国、快速直通湾区;以可持续发展为价值追求,以“场所为本”营造更具活力的街道空间,“以人为本”构建多层次融合的公共交通网络,实现绿色愉悦出行。
       坚持以人为本,促通勤幸福
       春运是2024年2月的关键词之一。在这一个月里,广州有数以千万计的人们出行、回家、返程,铁路、公路、民航、水路交织而成的一张现代交通网,在大地之上勾勒出一场流动的盛宴。人们越发意识到,交通对每一个人,乃至一座城市的重要性。
       在一座城市里,市民会从哪些方面考虑这座城市的友好程度;提到一座城市的交通,市民最关心的又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有一个会被大概率地提到——通勤。
       近年来,广州按照构建“中心区以地铁为主、公交为辅,外围区以公交地铁接驳组团式出行”的思路,结合推进轨道站点、公交站点TOD开发等工作,持续优化公交线网布局,促进轨道线网、公交线网融合发展,基本实现公共交通出行需求的全覆盖。“现在市区里去各种地方都很方便了,自己旁边有什么地铁站,坐几号线,转几趟,都很熟悉了。”一位从小到大生活在广州的老街坊告诉记者,“广州现在到处都有地铁和公交,出行不愁。”
       这种畅达体验,不仅体现在市区内。如今,广州地铁通车里程已经突破650公里,近年来,广州地铁线路不断开辟到南沙、从化、增城等地,辐射范围不断拓宽。其中,广州地铁18号线时速可达每小时160公里,30分钟就能从冼村“飞”到南沙,这恰恰也是建设轨道都市的一个缩影。广州街坊出行越来越方便,越来越快捷的体验感背后,来自这座城市在大幅提升通勤主导方向上的轨道交通和大容量公共交通供给,完善城市主要功能区、大型居住组团之间公共交通网络的探索。
       未来的广州,将在提高服务水平,缩短通勤时间方面进一步下功夫,加密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依托4号线复线、17号线,实现活力创新轴南北重要节点60分钟互达;规划形成总里程约2000公里的“环+放射”总体网络格局,实现中心城区轨道站点800米人口岗位覆盖率达到85%,工作日平均通勤时间控制在45分钟以内;同时,结合轨道线网发展,优化常规公交线路设置和发车频率,实现城区公共交通500米范围人口全覆盖;完善轨道交通与公共交通衔接,优化与公交站点衔接的道路步行和非机动车道网络。
       提升枢纽能级,促交通互通
       交通之于广州,除了通勤,亦有更深远的发展意义。
       广州自古以来就是交通枢纽、商贸要道,不仅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经济交流枢纽,也是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到了现代,广州的枢纽功能更是保持多项全国领先:广州南站是全国乃至亚洲最繁忙的火车站之一,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连续多年全国第一,广州港是中国内贸集装箱第一大港。交通枢纽不仅汇集了人,同时,也推动了资源要素的高速流动,滋润着一座城市的向上发展空间。
       2023年12月31日,白云机场东四西四指廊投运,实现了原本T1、T2两座航站楼的贯通。两座航站楼“牵手”后,形态宛如一艘破浪北行的龙舟,合拢后的白云机场航站楼总面积达到156.10万平方米,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单体航站楼。也是2023年,白云机场2023年累计接送旅客突破6300万人次,成为年旅客运输量全国机场“四连冠”。但这座城市对于交通枢纽,还有更大的想象和规划。
       建设通用航空机场,是实现航空强国、推动通用航空发展的战略需要。面向2049,广州将加快推动南沙、从化、黄埔等一批通用机场建设,形成以白云国际机场为主、广州第二机场为辅助、通用机场为补充的多机场体系。未来,广州将引领构建粤港澳大湾区通用航空低空飞行网,实现20分钟直达港澳,30分钟覆盖整个湾区,提供便捷高效的跨区域低空服务。
       既要向空而强,也要向海而兴,并打造陆海空一体的现代化国际大通道。
       广州将优化整合广州港口功能布局,加快南沙港五期、国际通用码头、国际海铁联运码头以及20万吨级集装箱出海航道建设,开拓欧美等远洋集装箱班轮航线,拓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航运通道。此外,构建“四面八方、四通八达、客内货外、互联互通”铁路枢纽,谋划至京津冀、长三角、成渝的3条超高速战略性通道,预留高速磁浮、真空管道等新型交通技术的线路通道和枢纽接入空间,实现至周边省会城市1小时,至长三角、成渝地区2小时,至京津冀3小时通达。
       推动深度融合,促城市发展
       如何实现各个要素之间的融合,是建设枢纽之城的关键课题之一。而融合体现在哪里?对有的人而言,融合体现在“一卡通行、一码通行、一票到家”。近期,广州地铁集团全资子公司广东城际公司与广铁集团完成了莞惠、佛肇城际运营交接,并将参考广清城际(清城—花都)、广州东环城际(花都—白云机场北)标准,支持羊城通刷卡乘车,便是融合的体现之一。
       如今,广州以广佛为基石,构建广佛莞都市核,东立门户枢纽,提升东部枢纽能级,加强对东岸城市的影响力,拓展都市圈腹地范围至东莞、惠州;以南沙为战略支点,巩固对中山、珠海的联系,并从广州南端向东与东莞、深圳融合;打造“全向多层立体网”,形成“湾区1小时交通圈”。值得关注的是,广州也将按照“一张网、一张票、一串城”的理念,依托广州地铁承接珠三角城际运营契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成网和公交化运营,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作用。
       数读枢纽之城
       提升枢纽能级与枢纽辐射服务能力:至2049年,建成国际航空枢纽、国际航运枢纽以及世界级铁路枢纽,实现广州航空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4亿人次,年货邮吞吐量超过600万吨,广州港年集装箱吞吐能力达4000万标准箱以上。
       加快机场主体与集疏运设施建设:拓展国际航空航线网络,加密与“一带一路”、RCEP成员国家的航线,持续巩固东南亚、南亚、非洲、大洋洲市场优势航线,积极争取欧美市场,开拓洲际航线,形成全球“12小时航空交通圈”。至2035年实现白云国际机场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1小时可达、与临近省会城市3小时可达,旅客吞吐量达到1.2亿人次,货邮吞吐量超过310万吨。
       建设国际航运枢纽:至2035年,实现广州港年集装箱吞吐能力达3600万标准箱,广州航运枢纽竞争力位居全球前列。
       建设世界级铁路枢纽:至2035年,在“五主四辅多节点”的铁路枢纽布局基础上,建成“一心五向”铁路客运枢纽群、“1+2+N”铁路货运枢纽以及十大对外高铁通道。
       提升市民全流程出行服务品质:至2049年,实现城市交通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5%,中 央活力区道路红线内机动化与慢行空间比例达到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2-19 00:3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州2049|以人为本 建成共同富裕的宜居之城
2024-02-18 08:32 来源:大洋网
       近年,纽约、伦敦、东京等全球城市在新一轮发展战略中,纷纷突出以人为本,强调社会公平与每个人的价值实现。面向2049,广州对标世界一流,着力保持城市对人的吸引力和人口活力,聚焦公共服务、住房、就业领域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以高品质公共开放空间造福于民,促进高水平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建成共同富裕的宜居之城。
       《广州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战略》(以下简称《广州2049》)提出,努力建设成为劳动者、创造者、奋斗者的理想家园,成为人民广泛享有高品质生活、令人向往的青春之城、活力之都,使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人们在广州能够平等乐享温暖关怀、拥抱人生出彩机遇。
       聚才:15-34岁青年人口占比不低于25%
       对标全球先进水平,青年人是城市活力的源泉,高能级的全球城市普遍具有较强的青年吸引力。当前,广州15-34岁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接近38.2%,但根据人口队列要素模型推演结果,在不进行政策干预的情况下保持现有发展趋势,未来广州青年人口将会显著降低,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有战略远见的城市,理当未雨绸缪。
       《广州2049》提出,建设人才友好、青年发展型城市。广州将大力引进前沿科学研究人才、创新人才,积极培育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至2049年,全市1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低于13.8年,大学本科及以上人口占比不低于35%。
       如何吸引和留住更多青年人?广州将优化面向人才和青年就业创业、落户安居的全周期服务,打造面向青年、面向未来的特色文化地标与公共文化空间。至2049年,全市15-34岁青年人口占比不低于25%。
       作为全球城市,还要有国际吸引力。广州将完善城市国际化功能、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推动与港澳地区的交通链接、规则衔接、人员交往流动进一步密切畅通。至2049年,全市常态化居住外国人不少于50万。
       乐业:16-64岁人口就业比重稳定在80%左右
       充足而优质的就业机会,是吸引年轻人才的关键。纽约、东京等城市战略重点关注就业岗位的质量与持续性,比如《OneNYC2050》(纽约2050)明确具体举措增加就业岗位,增加城市经济多样性,拓宽获得高薪工作的途径。
       对广州而言,《广州2049》明确,以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促进社会收入结构优化。在就业岗位供给方面,通过培育新就业增长点,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至2049年,广州年均新增就业岗位不少于30万个,16-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中就业比重稳定在80%左右。
       广州将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鼓励个体经营发展,增加非全日制就业机会,引导规范新就业形态发展。强化灵活就业人员扶持,健全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和援助制度。加强灵活就业服务保障,设立专项补贴和住房保障、公共服务普惠政策。
       对于创新创业者,广州将完善创业就业扶持,健全创业培训体系和创业担保贷款机制,强化创业孵化服务能力,促进创业成果转化。同时,增加适应创新创业新需求的低成本共享空间供给。
       安居:城镇常住人口人均住房面积35平方米以上
       住房是全球城市的一道必答题,如何让人才安居乐业?英国伦敦住房模式以可负担住房为核心,形成的阶梯化供应体系,解决低收入者和“夹心层”群体的住房问题。
       《广州2049》提出,加强多元供给的住房保障,匹配居住需求,稳定住房新增节奏。兼顾“新广州人”和“老广州人”的刚性需求或改善需求,适度扩大住房供给。到2049年,城镇常住人口人均住房面积提升至35平方米以上,从“住有所居”迈向“住有宜居”
       广州将加强阶梯化住房供给。针对短居群体,推广以青年驿站、人才公寓等为主要载体的短期居住服务。针对长租群体,扩大租赁住房供给,完善保障性租赁住房、公共租赁住房政策,促进住房租赁市场健康发展。针对安居群体,供给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完整产权商品房,提高购房可负担性。
       乐活:15分钟步行范围营造全龄友好幸福家园
       美好的生活不只是有一个舒适的房子,还需要完善便利的公共服务配套。源于新加坡的“邻里中心”,以居住人群为中心,集合商业和服务设施。由室外开放式餐饮场所孕育出来的“新加坡小贩文化”,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广州2049》提出,营造全龄友好的幸福家园。依托广州既有社区生活圈规划建设基础,以15分钟步行可达范围为单元,提升营造岭南特色的社区服务场景。普惠型设施作为社区的“基础标配”,涵盖医疗卫生、福利养老、体育健身、便民商业等九类基础型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市民生活服务便利度。
       与拥有小贩文化的新加坡相似,广州是一座富有烟火气的城市,在地化设施将成为社区的“特色增配”,结合本地特点升级服务品质。广州将支持引导街面经济、夜间经济、市集经济、外摆经济,支持流动商贩定时定点经营,鼓励有条件的社区提供固定场所。
       广州还要把差异化设施作为社区的“精准选配”,强化面向不同人群的服务供给。建设青年社区,就近增配青年个人提升、艺术创意、运动社交等类型设施。在落脚社区,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与就业扶持,让不同人群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面向父母育儿和儿童成长需求,配置安全、可玩的儿童游戏场地与儿童友好的社区文化教育设施。考虑到养老需求,加大老年食堂、日托照料、老年大学等设施建设,落实社区公共设施和空间适老化改造及新建要求。
       数读宜居之城
       人口规模:落实超大城市人口规模调控要求,全市常住人口规模在合理范围内适度增长。至2049年,全市常住人口规模约2200万人-2500万人。提高近域同城化服务水平,发挥对更大范围内人口的凝聚和服务作用。至2049年,按照实际管理服务3000万人左右分类配置城市公共设施
       就业岗位:培育新就业增长点,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至2049年,年均新增就业岗位不少于30万个,16-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中就业比重稳定在80%左右。以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促进社会收入结构优化。
       住房供给:兼顾“新广州人”刚性需求和“老广州人”改善需求,适度扩大住房供给。至2049年,城镇常住人口人均住房面积提升至35平方米/人以上。
       社区配套:依托广州市既有社区生活圈规划建设基础,以15分钟步行可达范围为单元,提升营造岭南特色的社区服务场景。基础标配普惠型设施,提高市民生活服务便利度。特色增配在地化设施,结合本地特点升级服务品质。精准选配差异化设施,强化面向不同人群的服务供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2-19 00:4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州2049 | 彰显特质 建成极富魅力的人文之城
2024-02-18 08:40 来源:大洋网
       千年城脉、文脉、商脉铸就了广州的历史积淀厚度、文化底蕴深度和人文气韵温度。面向2049年,广州将建设成具有“国际眼光、中国气派、岭南风格、广州特质”的中国式现代化世界文化名城,全面增强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加强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以文化赋能城市的未来发展,讲好中国故事、广东故事、广州故事。
       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到世界文化名城
       珠江烟波接海长,春潮微带落霞光。
       云山珠水造就了广州独特的自然地理禀赋,广州也是世界上少见的、历经2200多年城址未变的城市,传统中轴线一直是城市中心,古城既层叠立体,又与时俱进,体现了中国传统营造的智慧。
       如今,从文明路起步,一直走到有近百年历史的永汉电影院,北京路步行街随即映入眼帘,但见人流如鲫,充满岭南风情的骑楼商铺林立。就在人们脚下,千年古道层层叠压了11层路面,由上而下分属民国、明清、宋元、南汉、唐代5个历史时期。2200多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塑造了这个中国独树一帜的历史文化名城。
       面向2049,广州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处理好“老”和“新”的关系,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迈向具有“国际眼光、中国气派、岭南风格、广州特质”的中国式现代化世界文化名城,向全球讲述“中国故事、广东故事、广州故事”。城市文化品牌、城市文化精神特质更加彰显,提升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创新文化四大文化品牌的影响力。
       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更加全面,推进历史城区、历史水系等核心文化空间的整体保护与创新展示,挖掘“厂、涌、村、楼”等记忆场所,加强湾区联动保护与发展,联合肇庆、佛山等历史文化名城,以及香港、澳门等城市,推动岭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全面提升,全面打造博物馆之城、图书馆之城,促进形成多元活力的文创产业和文旅融合模式,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将广州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城市范例。
       以“文化地标”打造广州
       向世界展示自己的亮丽名片

       扬帆通海两千年,海上丝路写传奇。
       每年春秋两季,广州万商云集,热闹非凡。被视为中国外贸“晴雨表”“风向标”的广交会在广州举办已有134届,如今,广交会展馆位于赤岗塔和琶洲塔之间,从琶洲港澳客运码头出发的高速客船,一路奔向出海口,还会看到莲花塔。
       莲花塔、琶洲塔和赤岗塔这“三塔”,雄踞于珠江航道已400余年,曾持续数百年为往来商船提供航标指引,见证了广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的无限繁华。如今,“三塔”与广州塔、广交会展馆等同立珠江畔,一起再续广州对外贸易更加发达的未来。未来这一带也将不断出现世界眺望广州的“文化地标”,成为广州向世界展示自己的亮丽名片。
       面向2049,广州将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升广州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世界文化遗产对一个历史文化名城的影响是巨大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谦建议,将广州沿珠江航道,尤其是后航道的众多近200年的工业遗产打包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它们是中华民族百年复兴史、工业史的缩影,类型非常丰富、完整、全面,而且是广州独有。”
       《广州2049》提出,持续推进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积极推动传统中轴线申遗,挖掘中华禅宗文化申遗潜力。结合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点打造南海神庙-黄埔港、黄埔古村古港-后航道、西关-滨江三大片区,在历史城区内打造老城中轴线片区和禅宗文化片区,结合工业遗产打造近代交流片区,塑造珠江两岸延续千年的文化交流场景,打造广州对外交流窗口。
       用“绣花”功夫
       推进历史文化传承活化

       下足“绣花”功夫,彰显羊城魅力。
       位于广州老城的沙面岛保留着有百余年历史的欧陆建筑群,被誉为“万国建筑博物馆”。在这个占地只有0.3平方公里的小岛上,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筑多达54处。如今,这里很多尘封的老建筑正在敞开大门,通过修缮活化,化身博物馆、文艺空间、咖啡馆等,让市民在百年古建中感受城市的根脉。
       面向2049,广州将不断推进历史文化的传承活化。提升珠江文化带,打造复合多元的世界级滨水活力廊道;建设海防文化带,塑造凝结湾区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文化空间;聚焦沙湾水道,营建引领同城化发展的岭南水乡魅力客厅;激活南粤水陆古驿道和流溪河文化带,营建链接城乡的共同富裕长廊。
       与此同时,坚持小规模渐进式的更新模式,保护和展现广州历史城区重要文化节点、轴线、场景和要素;以微改造促进文物和历史建筑合理利用,推进历史城区有序疏解。注入艺术、演艺等新功能,提升整体品质,塑造可流动、可共享的泛博物空间以及多元的文创业态。利用设计力量提升街区背街小巷的风貌品质,打造“一街一品”的特色文化路径和文化口袋公园,丰富历史文化街区可读性、可品度,形成“最广州”路径的毛细血管和广州文化旅游的重要吸引物,丰富历史文化街区可读性、可品度。结合元宇宙、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技术,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创造性数字化转译,推动数字历史文化资源与文旅、文创产业相互结合与转化,着力打造数字文化引领地,提高广州记忆的全球影响力,为世界提供数字文化示范样板。
       数读人文之城
       集聚建设文化设施,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结合历史文化城区活化改造,融入文创、展览、演艺、艺术等文化功能;面向国际化生活方式,因地制宜增加中小型美术馆、博物馆、剧场、画廊、书店、音乐展演空间等新型的、多样多元的城市文化空间,提升文化资源浓度。至2025年,全市每万人室内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不少于1500平方米,人均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0.25平方米,至2049年,万人城市文化建筑面积达到3000平方米。
       创新发展文创产业,提升文化核心竞争力:依托文创园区、龙头企业、文教资源,引导文创企业集聚发展,建设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打造全国领先的数字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标志性创意空间和国际先锋创新交流场所。至2049年,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以上。
       创新营造文旅场景,提升文化名城吸引力:推出特色旅游主题品牌。打造“一区一品牌”的文化旅游空间发展模式,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山水景观、现代都市文化等建设旅游目的地。2049年全年国际国内游客数量达到5亿人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4-30 17:02 , Processed in 0.088604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