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五湖泛舟

[经济] 合肥市上市公司资料汇总(持续更新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3-8-20 04: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灯塔工厂”点亮“未来制造”◆

记者:何曦悦、马姝瑞、汪海月

来源:半月谈

*本文为《半月谈内部版》2023年第8期内容

“灯塔工厂”由世界经济论坛组织遴选,被业界认为代表着全球制造业领域智能制造和数字化的领先水平。在全球132家“灯塔工厂”中,中国以50席领跑,数量位居全球首位。

“灯塔工厂”,顾名思义,寓意这些工厂如灯塔般指引着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未来方向。通过应用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我国“灯塔工厂”正不断丰富“智造”内涵,并将成功经验复制推广。

智能化打造高效新方案

智能机器人代替人工、生产全流程数据实时可见、AI检测提升产品质量、各环节节能降耗、端到端链接覆盖上下游全产业链……在高效、智能、绿色等关键词赋能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工厂收获了“灯塔工厂”这枚亮眼标签。


工人在位于重庆两江新区的三一重工西南地区首个智能化“灯塔工厂”项目内作业 新华社记者徐钦 摄

伴随着信号灯的闪烁和机器的轰鸣声,一台台成品洗衣机依次通过一个白色的噪音检测室。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最先进的智能声纹采集器将收集每一台洗衣机运转时呈现出的声纹,通过比对声音波形,精准检测噪音是否合格。

“结合智能算法,系统还可以对声纹不断进行自学习,提高检测精确度。如果出现噪音异常,系统会直接报警提示。”美的洗衣机合肥工厂的生产线旁,工厂数字化负责人王侃侃指着噪音检测室说,通过应用声纹检测和AI视觉等智能检测,产品在市场上的不良率下降了36%。

目前,美的旗下已有包括美的洗衣机合肥工厂在内的5家工厂跻身“灯塔”行列。

自动规划路线、自动避障的AGV小车在产线仓库间忙碌奔走,机械臂在生产线上有节奏地挥舞运行,数字化的智慧大屏上跳动着实时生产运行数据……在多个“灯塔工厂”里,这样的“智慧助手”随处可见。

作为最新一批“灯塔工厂”中的一员,合肥海尔卡奥斯智控互联工厂通过打造“虚拟IE工程师”,将标准操作程序(SOP)的输出时间从3至4小时缩短到3秒以内。


图为合肥海尔卡奥斯智控互联工厂 记者王菲 摄

依托工业互联网赋能,这家“灯塔工厂”还打通了产业链上下游,推动整个产业链高效协同。合肥海尔卡奥斯智控互联工厂总经理汤志强向半月谈记者介绍,目前,工厂运营平台已经连接了100余家客户和500多家供应商。

低碳化塑造绿色未来

在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不断优化生产流程、推出节能降耗举措以实现降本增效提质,推动制造业落实国家碳排放的核心发展要求。

全球灯塔网络近年来开始评选“可持续灯塔工厂”,“灯塔工厂”的标准也增加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选项。

“焊接峰值温度下降约70摄氏度”。在联想集团全球最大的智能计算设备研发和制造基地——联宝(合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低温焊接等技术的普及让这家“灯塔工厂”找到了解决高热量、高能耗、高排放的“三高”难题的答案。

“用低温锡膏取代高温锡膏,让焊接加热过程中温度降低,电能消耗大幅度下降。”联宝科技智能制造群组SMT生产部总监徐晓华表示,低温焊接技术全面应用后,每年为联宝节省电能200余万千瓦时,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超过1162吨,相当于每年植树8.8万棵。

从空中俯瞰美的洗衣机合肥工厂,令人印象深刻的不仅有极具现代感的厂房、宽敞有序的厂区道路,还有工厂房顶整齐排布的光伏发电板,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

据介绍,2022年12月,这个18兆瓦分布式屋面光伏项目完成并网后,美的洗衣机合肥工厂厂区的绿电占比由5%提升至30%,年新增发电量2000万千瓦时,每年减少碳排放1.9万吨。

中国“灯塔工厂”领跑全球

今年初,世界经济论坛与麦肯锡共同推出的2023年最新白皮书《全球灯塔网络:续写工业4.0新篇章》显示,全球132家“灯塔工厂”中,有50家来自中国,这意味着全球灯塔网络中国占比已超1/3。

《“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大部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应用智能化;到203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基本实现智能化。

以“灯塔工厂”为参考范例,我国多地发布多项专题工作方案,推动制造业向智能、绿色转型,不少地方还将培育更多“灯塔工厂”式先进制造企业列入发展目标。


在福建省南安市九牧高端“灯塔工厂”,机械臂在流水线上作业。新华社发(周义摄)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浙江持续发力“未来工厂”建设,截至2022年底,已累计认定52家省级“未来工厂”;安徽累计建成省级智能工厂175个、数字化车间869个。

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已建成2100多个高水平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推动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生产效率提升34.8%,碳排放减少21.2%。

不久前举行的2023中关村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中国将与各国企业一道,共同探索更加敏捷、更为高效、更可持续的未来制造模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8-23 05:01: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产业投资全图谱:当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上篇)



出品:暗涌编辑部

如果有投资人从十年前穿越到今天,他大概率会惊讶于这个完全不一样的创投世界——

互联网不再是投资主题,同行们在讨论的是能源、材料和人工智能;金融背景的投资人陷入焦虑,理工科的博士们却受到全行业的追捧;super deal里,再大牌的VC、PE也得排在国家队、大企业的后边,美元基金也不再是那张黄金名片;创业者们提及最多的词是:技术、订单与赋能。

尽管从2019年开始,产业投资就已零星出现在人们口中,但总被一些阶段性的狂欢打断。直到2022年,大量的从业者们才不得不直面一件事:产业投资时代真的来了。

与财务投资相比,产业投资更复杂错综。投资者需对特定产业的发展有深度理解,从而才能在产业漫长的链条上发现适合自身的投资机会。同时又由于产业各个环节的交织,使得投资后的协同、赋能、合作等有着与资本同等、甚至更高的重要性。

以小米为基点展开,其生态布局充分表明了产投生态的错综复杂。可以观察到,小米长江产业基金更侧重半导体与新能源等科技制造业;小米私募股权基金则更关注对新能源产业汽车的布局(小米此前宣布了造车);而作为完全独立募资的顺为资本,对小米也十分关心的工业和家用级机器人也有涉猎,但相比之下,顺为还投资医疗、消费、互联网等,其涉猎更为广泛。同时,小米系基金,也与雷军老家湖北省的相关ZF合作颇多, 小米长江产业基金被视为龙头企业与地方ZF合作的典范。


湖北省与小米系投资生态,暗涌制图

就在最近,华大半导体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公司注册资本由约100.35亿元人民币增至约172.82亿元。新增股东名单涵盖近30家机构,国资、军 方、地方ZF、汽车龙头企业、银行等背景的资本交织其中。这个看似极端的案例只是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中最典型的一笔投资。

产业资本的世界完全不同于纯市场化基金。他们是丰富的:可以是独立的投资平台、公司,也可能只是一家大企业中的小小部门。他们是复杂的:背后可以国家意志、地方ZF、企业、家族,或者从产业中走出来的个人。他们多数也是难以察觉的:在特定产业低调耕耘多年,却鲜少出现在公众眼前。

这也是「暗涌Waves」在此刻梳理产业资本的一大动力。我们希望在一个新时代的门槛上,呈现一个其实早已慢慢形成、但被人们长期忽略的投资大陆。对于未来的中国一级市场而言,投资主流从纯财务目的走向强调产业理解、构建产业链条、赋能产业升级的产业投资,是远比币种上从美元向人民币倾斜重要的发展主线。

我们将中国当下主流的产业投资分为:半导体集成电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工业自动化、大消费、医疗健康和人工智能七大领域。一方面,通过从公开信息中搜集各个领域活跃的产业投资机构及其投资行为,另一方面也从近两年产业中重要的投融资案例溯源背后的产业资本,得出了目前市场中最为完整的产业资本全梳理。

此次对于产业资本的研究,「暗涌Waves」还得到了多家一级市场投行的帮助,他们是:高鹄资本、光源资本、凯乘资本、穆棉资本、势能资本、泰合资本、义柏资本、云岫资本(排名不分先后,以机构名拼音首字母为序)。特此致谢。

半导体集成电路

> 政策加持下的投资参与者日益丰富

半导体集成电路之于现代工业,就像细胞之于生物。针对不同功能的分化设计,最终成为机械的神经、心脏或大脑。从互联网前夜的基础设施建设,到消费电子的时代红利,再到如今的汽车智能化浪潮和人工智能涌现,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几乎可以关联到各行各业。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半导体行业市场规模将超过1.5万亿元。

2000年以来,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在政策不断加持下奠定了自身的战略产业地位。随着2014年《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的发布和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大基金)一期的设立,该领域的产业投资进一步踏入国家主导时代,国产半导体开始向中高端替代进发。

在一级市场,大基金更倾向于参与A、B轮之后的项目。一个例外是,2021年投资光刻胶研发商宁波南大光电的天使轮,其中的战略考量不言自明。同时,大基金在二级市场也参与了一些上市企业的巨额定增。比如,2022年通富微电超26亿元的定向增发。上市公司定增是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较为常见的融资形式,受技术周期影响,在新产品开发、产线升级等时间节点资金需求量较大,大基金为此提供支持。

在国家战略的强势引领下,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投资的参与者日趋丰富。

首先是各个地方ZF的投资平台。2019年大基金二期募资设立,其LP除财政部、国开金融、中国烟草等中央基石,还出现了上海、成都、重庆、浙江、安徽等十余个省市级地方ZF背景的出资方,而这些省市级地方ZF的投资平台也广泛参与了半导体产业各个环节的直投项目。

从投资目的来看,地方ZF的投资平台可粗略分为三大类:(1)资产管理型(例如:上海国盛集团等),其主要职责是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投资是手段之一,资金体量较大,相较于直投更倾向于作为LP出资;(2)区域发展型(例如:越秀产业基金等),通过投资支持地方企业、提振区域经济是重要任务,标的方面往往会覆盖多个区域支柱产业,其资金大多来自于前一类型的出资平台,从数量来看这类机构占据了地方国资的主要部分;(3)产业培育型(例如:北京市集成电路制造和装备基金等),与前者相比,更聚焦于某一特定产业的发展,在本地当前产业链的基础上“强链、补链、延链”。

地方ZF的出资也与几个半导体产业集群有关。长三角地区半导体发展较早,产业基础相对较好;珠三角地区下游厂商聚集,近年来逐步招引承接产业转移;长江中游城市群则发展出了武汉光谷光电等特色细分产业。

其次是龙头企业的CVC。从母公司业务角度,可进一步细分为半导体企业和下游应用企业。典型的半导体CVC如:TCL创投(TCL集团)、中兴创投(中兴通讯)、汇川产投(汇川技术)等,这些龙头企业位于半导体产业链的不同环节,依据自身特征进行投资,并陆续走上向外募资的道路。更为人津津乐道的CVC是华为旗下的哈勃投资,临危受命于华为遭到美国fengsuo时,资金主要流向半导体的“卡脖子”环节。

相较企业内部CVC,在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中,由产业方作为主要出资人发起,联合具有财务投资经验的基金管理人共同成立产业基金的做法则更为常见。这种类似“外部CVC”的代表机构包括中芯聚源(中芯国际)、芯动能投资(京东方)、韦豪创芯(韦尔股份)、君海创芯(SK中国)、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小米集团)、新微资本(新微科技)等。其核心特点是可以接纳更宽泛灵活的投资方向,不完全追求业务协同,兼具了产投财投的双重特征。

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相关联的行业龙头亦会在该领域进行产业投资。比如,上汽集团、广汽集团等大型车企旗下的各个投资平台,以及新能源汽车相关龙头企业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等,都参与了碳化硅材料、功率芯片、电源管理芯片等领域投资。

此外,还存在有着各种各样“产业背景”的财务投资者,一线从业多年的的创始合伙人、募得关键产业方或ZF资金、早年portfolio成长为产业龙头、甚至难以证实的私人关系都成为与产业的关联。代表性机构包括:华登国际、武岳峰科创、华业天成资本、新潮集团、兴橙资本、新鼎资本、临芯投资、和利资本、冯源资本等。

这里有必要特别说明的是,尽管新材料常被视作一个独特而独立的赛道,但由于不同材料间的特性、应用千差万别,较少出现专注新材料的投资机构。

国家背景的投资抓手有中建材新材料基金、中国石化资本等,市场化机构则以川流投资为代表。新材料领域资金主要流向三个部分:半导体领域的碳化硅等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以及国产光刻胶等耗材;新能源领域的钙钛矿、正负极材料、薄膜、涂料等;以及高性能的泛用性材料,如石墨烯、超导材料等。

新材料与下游应用绑定紧密,但大多市场较为细分、想象空间有限,这导致半导体与新能源的内部CVC对相应项目兴趣浓厚,而其他机构则参与相对较少。新能源方面,宁德时代、比亚迪、尚颀资本、蔚来资本、蜂巢能源等产业投资方分别参与投资了先导薄膜、中材锂膜等重要的电池材料项目;半导体方面,哈勃投资、京东方等也参与了阜阳欣奕华、天域半导体等项目。本文不再单独统计分析新材料领域的产业资本。

新能源

> ZF背景基金 > 产业背景基金 > 财务基金

通常具有ZF背景的基金会在较早期进入,然后是具有产业背景、能带来产业资源的基金,最后是纯财务性基金。

能源转型是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而转变能源利用方式、开发使用新能源是当前世界各国的共识。2010年,guowuyuan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guowuyuan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新能源确定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2020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自“30·60双碳”目标提出后,中国能源结构转型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力度加大,新能源投资风口也随之兴起。有数据测算,新能源产业总规模可达10万亿元。

在国内,新能源产业链的投资主要涵盖:产业链上游的锂矿、钴矿、镍矿、锡矿、钾盐等“基础资源”,隔膜、电解液、正负极、辅材、合金材料、储能材料等“基础材料”;产业链中游的电池片、发电机组、电芯、光伏组件、硅片、动力电池、电机、电控、PACK、BMS、储能等“零部件、集成组件、动力电池”公司;以及产业链下游的新能源车、电站运营及服务公司。

目前,在新能源领域的投资机会中,动力电池赛道的投资已经降温,投资机构仍然看好的是“燃料电池、钠离子电池和储能”。过去一年,随着风电、光伏在电网中占比的提高,新能源产业链对调峰调频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储能赛道的投资机会井喷。据毕马威和中电联联合统计,2022年,国内新成立的储能产业链相关公司数量有3.8万家,是2021年的5.8倍。

新能源领域最为活跃的投资基金群体,一部分是新能源汽车开始起步时,一直在布局的财务基金。另一部分是国家政策出台之后,很多国有背景的资方主动或作为LP出资设立的大型基金。比如:国投创业、国投创新、国投创益、中核资本、三峡能源等。

整体来看,可以将新能源领域活跃的投资机构分为三类:(1)国有性质投资机构,以国投创业、国投创新、国投创益、国寿股权、国策投资、国调基金、社保基金、合肥产投、西高投等为代表;(2)产业投资机构,以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三峡绿色能源、中国石化、昆仑资本(中石油)、小米长江产业基金、上汽系、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为代表;(3)具有资源禀赋的财务投资机构,以招商局资本、越秀产业基金、中金资本、金石投资、盈科资本等为代表。

其中,上汽是圈内公认的资金量充沛的投资基金。上汽系活跃的投资主体主要有上汽投资(投资69笔)、上汽集团(投资77笔)、尚颀资本(投资170笔)、恒旭资本(投资102笔),累计投资418笔。上汽系围绕新能源产业链广泛布局,在上游的基础材料、基础资源领域投资了奕斯伟材料、融通高科、清陶能源、湖南裕能、唐锋能源、长远锂科等;在中游的零部件、集成组件、动力电池领域投资了宁德时代、欣旺达动力、金立永磁、智绿科技、捷氢科技等;在下游应用端的新能源车和电站领域,上汽集团拥有智己汽车、飞凡汽车,新能源出行公司享道科技等。

蔚来资本也是新能源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新兴活跃投资机构,累计出手98次。蔚来资本成立于2016年,和蔚来汽车相对独立,主要围绕新能源车产业链上下游进行投资,包括动力电池、自动驾驶、新能源整车、电站运营等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关键环节。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新能源项目的制造业属性,其背后的投资机构进入顺序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一般而言,ZF背景基金、产业基金、以及大财务基金是资方标配。在优先级顺序上,通常具有ZF背景的基金会在较早期进入,然后是具有产业背景、能带来产业资源的基金,最后是纯财务性基金。

与此同时,一些具有垂直领域产业资源的新兴专业型投资机构,在新能源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包括:朝希资本、金雨茂物、鋆昊资本、晨道资本等。

以朝希资本为例,这家成立于2015年的投资机构专注于新能源和半导体产业,其中,聚焦新能源领域的管理合伙人惠亨玉的投行和咨询等职业生涯始终专注于新能源光伏产业,在产业领域具有深厚的人脉积累,越南光伏公司是其代表项目。得益于其多年的产业积累,朝希资本投资的代表案例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中游,包括海辰储能、FOX麦田能源、精控能源、锦源晟、正泰新能、斯威克新材料等“零部件和集成组件”公司。其中,正泰新能是正泰集团旗下专注于光伏电池组件的公司,而朝希资本在正泰新能的分拆和融资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主导)。这是目前具有深厚产业资源和产业理解的投资机构发展的典型路径。

近期,新能源领域投资方的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地方ZF的基金参与度越来越高、出资规模也比以前明显提高(比如合肥产投等)。因为新能源公司有落厂房、落园区的诉求,这便导致地方ZF会和项目方进行各种绑定。

此外,新能源领域公司背后等投资主体也更加多元:不止是产业龙头公司通过投资进行战略布局,跨界投新能源的产业cvc也相继涌现。比如,美的集团、五粮液公司、南方黑芝麻、米哈游、哔哩哔哩(投资极氪汽车)、OPPO(投资欣旺达动力)、美团龙珠(投资超高纯含氟气体生产制造商德尔科技)。

高端装备制造

> 航空和卫星装备领域是产投重镇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具有技术知识密集、附加值高、成长性好、关联性强、带动性大等特点,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具体而言,包括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核电装备制造、卫星装备制造、物联网相关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和轨道交通装备等六大子行业。

2010年10月10日,guowuyuan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高端装备制造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后陆续发布了《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中国制造2025》《高端智能再制造行动计划(2018-2020年)》《“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文件。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推动,高端装备行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2022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行业产值规模达21.33万亿元。预计2024年接近40万亿元,具有超大市场规模。

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子行业中,涉及到核电装备制造、物联网相关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和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的产业链民营化比例相对较低。与此同时,这些领域近年来创新进程相对缓慢、基本处于新技术突破阶段,创业公司(民营企业)的爆发式成长空间有限。因此在新兴技术突破、产业链重构前,市场化投资机构和产业资本在这些领域的投资,都将处于观望阶段。产业投资能够参与其中的,主要在航空装备制造和卫星装备制造两大领域。

航空装备是指载人或非载人飞行器在地球大气层内的航行活动,航空装备主要包括飞机、航空发动机、航空设备与系统、航空零部件等。由于我国航空装备龙头企业基本属于国有企业、优势明显,具备强大的资金和技术实力和成熟的组织协调能力,在产业链核心环节中具备天然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航空装备行业具有高资金门槛、高技术壁垒的特点,核心技术将仍掌握在以航空工业集团为代表的龙头企业中。

随着我国参与航空装备国际分工程度的深化,民营航空技术企业在航空研发制造领域进展迅猛,在材料、零部件等中上游非核心制造环节陆续出现中小企业,由龙头企业主导战略性产业投资。例如,航天工业就投资了检测设备供应商太航检测、起落架生产商中航飞机起落架、压铸件供应商华烽铸造、仪器仪表制造商南航电子等等,这些中小企业早期往往仅拥有龙头企业一家单一客户。其他航空装备龙头企业的产业投资方,还有中航集团、航天科工等等。

卫星及其应用行业,包括卫星装备制造、卫星应用技术设备制造、卫星应用服务、其他航天器及运载火箭制造。卫星应用产业链结构图谱相对复杂,而目前民营企业出现较多、同时伴随产业投资的,主要是火箭发射和研制领域——主要源于国外有可对标企业(Space X)、测试成功之后市场空间也有相当想象空间。

火箭是航天器的推送装置,是将卫星送入太空的运输工具。尽管我国民营航天企业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产业链还未完全形成,但已经有众多产业投资方涉足。根据梳理,除开航空航天龙头企业以外,众多相关资金方都对商业火箭领域有产业布局。例如,小型运载火箭制造商蓝箭航天,产业资金方有龙头企业中航信托的出资,也包括相关国资平台(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西高投、招银国际)、制造业相关产业资本(国开装备基金)以及地产类产业资本(融创投资)的投资。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领域跨度较大、关注前沿科技领域的产业投资方,对火箭发射、研发进行了布局。例如,航天航空技术研发商东方空间,其产业投资方就有联想之星、三一创投、米哈游、图灵创投等。

工业自动化

> 财投机构最容易进入的制造领域

工业自动化是指在工业生产中广泛采用自动控制、自动调整装置,用以代替人工操纵机器和机器体系进行加工生产的趋势。自20世纪以来,工业自动化是现代制造领域中最重要的核心技术和产业之一,其涉及电力、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通讯、机电等诸多领域,需运用控制理论、仪器仪表、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属于综合学科产业,具有技术密集、高投入和高效益等显著特征,是典型的高附加值产业。

数据显示,2023年整个中国工业自动化市场规模将达到3115亿元。2023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行业应用深度和广度显著提升。

工业自动化和机器人在国内实际已经具有相对完善的产业链,包括:上游产业链(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器、机器视觉、芯片、传感器)——中游产业链(机器人本体供应商)——下游产业链(机器人集成开发厂商)。尽管机器人最为重要的三大核心部件是“伺服电机、减速器、控制器”,在各个产业链环节均有投资事件发生,而不同产业方投资目的均有不同。

老牌国产龙头企业以战略投资、并购为主。国内工业机器人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埃斯顿、新松机器人、汇川技术、新时达等。作为老牌国产工业机器人厂商,这些龙头企业作为产业资本方进行的核心目的,还是在于主营业务扩展与拓展。

以南京埃斯顿自动化为例,1993年正式成立以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为主要业务。2015年上市以来,为了加速布局产业链上游纵向业务,埃斯顿通过战略投资的方式收购国内外企业,在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领域深入耕耘,形成“核心零部件生产+本体生产+系统集成”的全产业链模式,获得整个产业链的强竞争优势。

举例来说,2017年埃斯顿通过收购Barrett公司30%的股权(USD900万 ),进一步掌握一体化微型伺服微系统关键技术,为进军高端伺服应用领域包括为服务机器人提供核心零部件奠定基础。截止目前,埃斯顿已经在伺服系统、控制器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按照埃斯顿的产品分类来看——主要有自动化核心部件及运动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系统,其中后者是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营收占比超过66%。

相比老牌企业在后期进行战略收购,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上、下游充斥着“产业背景的财务投资机构”,以战略投资、早期投资为主。

在上游其他核心零部件领域,有着国资平台、新能源汽车、智能硬件、互联网背景的产业投资身影。其投资领域大多在:行业关键技术节点、上下游合作企业或前沿技术领域布局。比如,谐波减速器生产商来福谐波、绿的谐波就分别获得来自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以及国投创新、方广资本的投资(关键技术)。在传感器等领域也有相应国产替代机会,激光雷达研发商禾赛科技就获得了百度、小米和美团的投资(前沿布局);同样领域的速腾聚创,分别获得复星、北汽产投、菜鸟网络、比亚迪、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吉利控股、广汽资本、越秀产业基金、中移股权基金等产业方的投资(业务合作)。

中、下游机器人本体供应商、集成开发厂商的投资方,则主要是智能硬件、互联网背景的产投。例如,商用自动扫地机机器人开发商高仙机器人,投资方为美团、腾讯、美团龙珠。智能人形机器人研发商优必选,投资方为科大讯飞、腾讯等等。以小米集团为例,有消费机器人方面有九号智能、云米科技、石头科技、追觅科技,工业机器人方面有斯坦德机器人、智同科技、小雨智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8-23 13:07: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产业投资全图谱:当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下篇)




出品:暗涌编辑部

大消费

> 互联网巨头、新旧消费龙头是主角

中国消费市场规模经历了一个持续扩大的过程,已居全球首位。2016年、2019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先后突破30万亿元和40万亿元。2023年上半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22万亿元,全年市场规模预计可以超过45万亿元。

7月31日,guowuyuan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措施》,指出要发挥市场的资源调配作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实现消费复苏良性循环;提高消费供给和需求的质量,实现高质量发展;完善大众化、普惠性消费。

从产业视角来看,大消费产业涵盖了美妆个护、服饰、家居生活、消费电子、宠物、体育健身等核心业态。其中,2020年以来消费领域大热的茶饮、餐饮、零食等赛道,根据商业模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线上渠道为主的“食品饮料”,以及线下连锁为主的“线下餐饮”,并溯源至上游,囊括“食”领域的供应链。

随着“新消费”概念兴起,2020-2021年整个消费投资市场达到高峰。然而,随着高企的估值、失衡的供需,部分资本选择观望,直到2022年之后,消费企业的估值和融资普遍受挫,此时财务类基金纷纷退场。

由于消费天然的to C属性以及线下消费依赖商业地产的特点,该领域中的产业投资主流力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以to C消费者为主要受众群的互联网巨头,如阿里巴巴、腾讯、美团龙珠。以美团龙珠为例,前身是面向大消费领域的美团产业基金,作为新消费领域的“网红收割机”,出手参投蜜雪冰城、喜茶、Manner、墨茉点心局等企业,但这类互联网巨头CVC投资策略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以母公司的战略为转移,近年来,美团整体投资逻辑向硬科技转型,美团龙珠的投资方向也因此发生改变。

二是来自于传统消费及新消费领域的头部企业。传统消费龙头企业如茅台集团与建信信托合资设立的茅台建信基金,主要投向食品供应链与包装材料;欧莱雅集团成立BOLD基金下场做直投后,又在此基础上设立了中国市场的投资公司美次方,并和凯辉基金一起投资了香水品牌闻献。以及新希望集团设立的草根知本、昇望基金和孵化平台小草无限,这三者的联动作用在于,企业对产业资本占有太多股权份额更加敏感,因此可以由专注小股权投资的昇望先进入,再由草根知本接手。新消费领域如茶饮代表企业直投喜茶、茶颜悦色、奈雪的茶等,也有如元气森林唐彬森创立的挑战者创投,至今仍活跃在消费领域。7月30日,良品铺子全资子公司斥资1亿元参设食品消费品领域基金,投资方向包括品牌、零售、供应链、消费科技等。

三是坐拥各地商圈的地产系CVC,碧桂园创投投资文和友、与温氏资本合投茶里Chali、与亲亲食品合投汉口二厂等,背靠龙湖地产的龙湖资本则投了完美日记、元气森林、叮咚买菜、和府捞面、蜀海供应链、海马体、高仙机器人等一系列项目。

更多企业选择以设置外部CVC的方式下场投资。蒙牛设立蒙牛创投,主要看生物科技方向以辅助食品端做布局,二是绿色低碳技术,以支撑蒙牛庞大的畜牧业产业链。2022年,伊利成立深圳市健瓴创新种子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主要围绕健康食品、健康相关及其他有投资价值的领域。其他代表性企业还有洽洽食品投资成立的上海创味来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来伊份注册资本为1亿元设立的上海来伊份私募投资基金合伙企业等。

消费类龙头企业除了自身进行投资外,也会以LP的形式进入一级市场。比如2018年,绝味食品旗下的网聚资本将资金投给专注餐饮早期投资的番茄资本。又比如,与多家消费上市公司进行合作的金鼎资本。这是一家专门承包上市公司CVC的投资机构,协助了二十余家企业进行CVC投资,包括中宠股份、丸美股份、来伊份等,均是以合作成立亿级基金的形式。

从标的来看,大消费产业投资最显而易见的是对于品牌的投资,其核心诉求是寻找品牌发展的第二曲线。通过投资布局,头部新消费品牌们希望能够探索出新商业模式,完善产业链布局,从而应对未来商业竞争。以此为出发,喜茶入股咖啡品牌SEESAW,蜜雪冰城的“雪王投资”投了汇茶,泡泡玛特战投的出手案例多集中在核心业务IP相关公司。

此外,投资供应链也是大消费领域产业投资的核心内容之一。消费品牌走过生死枯荣,但其背后的供应链依旧屹立不倒。近三年,有超过15家供应链企业成功上市或正在上市,尤其集中在新茶饮、咖啡领域。而翻阅其融资过程,背后通常会出现下游企业CVC的身影。海底捞的供应链蜀海供应链在去年9月完成了8亿人民币的新一轮融资,华润集团、永辉云创、超级物种、龙湖资本纷纷参投。锅圈食汇则得到了三全食品、物美联合资本、茅台基金等资本的数十亿人民币资金。

医疗大健康

> 核心围绕创新药

医疗大健康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受到多方的重视,其主要构成包括医疗保健、医疗服务和医疗信息技术。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付强在一次活动上称,2020年全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约为8.1万亿元,“预计2025年我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到12.4万亿元”。

在2014年之前,医疗大健康领域的产业投资寥寥,直到2015年出现转折。2015年8月,guowuyuan印发《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一场波澜壮阔的改革拉开帷幕。叠加“双创潮”,政策驱动下的结构调整、技术驱动下的产品迭代和人才驱动下的产业变革开始发生。2018年,港交所推出18A新政(允许未盈利生物药企IPO),更是让医疗大健康产业的投资达到高潮。

这期间,除了一直植根于产业的生物医药专业基金,和在科技、消费、医疗等领域多面开花的综合类投资机构,CVC尤其是医疗企业内部CVC投资的参与度也很高。

而在医疗所有细分领域中,创新药是融资额最大、关注度最高,也最可能缔造传奇故事的,也是众多医疗CVC无法回避的板块,其次是医疗器械。

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在这个重度依靠研发的领域,大型医药产业集团及其CVC投资机构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立5-10年以上、在各自细分赛道已有一定成绩的医药集团都某种程度上拥有自己的CVC,具体阶段可分以下四类:(1)母公司所在行业正经历变革,需要用新产品或服务构筑新的护城河,方式一般是并购;(2)母公司核心商业模式成熟,具备稳定收入的能力;(3)行业尾部创新活跃,正成为实现产业链完整性的重要力量;(4)行业竞争相对集中,母公司的产业链实力足以孵化并加速初创企业发展,靠投资获得更大的财务回报。

但相对知名且出手较多的,反而是“卖水人”CXO公司。它们更早向医药行业延伸,以内部CVC、外部合作成立基金甚至以LP身份投资早中期公司,比如药明康德、泰格医药、康龙化成三巨头。

药明康德的投资史大致从2012年开始,其至今作为企业风险投资基金投资了60多家公司,其中A轮、B轮的企业最多。主要通过设立投资管理公司(如上海药明康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参与股权投资基金(如薄荷天使、通和毓承旗下基金)的方式开展控股、少数股权对外投资。泰格医药尽管没有成立专门的资产管理子公司,但通过发起和参与股权投资基金的形式,对创新生物制药及医疗器械初创企业进行了少数股权投资,比如参与盈科资本、贝壳社、东方高圣、薄荷天使等的多支基金。康龙化成则联合君联资本共同发起设立的康君资本也十分活跃,比如近期参与投资了过敏免疫治疗创新药研发公司百明信康和创新药公司泰诺麦博。

医疗CVC的特殊之处,在于母公司作为CVC关系链中的资源输出方,除资金、品牌信誉外,更重要的是输出产业链支撑要素,甚至帮助被投企业完成从0到1的艰难生长环节。对于CXO公司来说,创新药企业既是它们的客户,亦是被投,可以实现商业关系更为紧密的绑定。

近一年出现在医疗企业身后的更多是国资和地方ZF平台。两个夸张的案例是,刚完成7亿人民币A轮融资的炎明生物,新近投资方全是国资或险资背景:国投创业、国风投基金、太平医疗健康基金、国寿科创基金、荷塘创投基金。几乎同一时间宣布完成超11亿元新一轮融资的先通医药,本轮投资方有国投创业、金石投资、国调基金、通用技术创投、中信证券投资、锡创投,国寿股权和荷塘创投等老股东跟投。

此外,医疗大健康产业还有着一些拥有特殊能力和资源覆盖力的基金。比如,礼来亚洲基金,脱胎于礼来制药的风险投资部门,2011年成为独立投资管理公司,是最早深耕国内创新市场的生物医药专业基金之一,也是目前业界具有领导力的生命科学和医疗健康CVC,更是礼来制药保持创新能力重要的信息和产品来源。

除了以上玩家之外,近年也有多元化的参与者进入医疗领域,比如险资、地产商、跨界转型企业。

保险公司通过投资、收购、新建等方式介入医疗服务,为探索管理式健康险积累经验。其中代表为泰康、阳光、平安等。万达、恒大、远洋、宜华等地产商有多年的养老地产运营经验,后布局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等项目。国寿股权在医疗领域的投资非常活跃。成立于2016年6月,是中国人寿旗下的专业化私募股权投资平台。国寿大健康基金也是原保监会相关政策颁布后首支获批成立的保险资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已在这一领域投出几十笔。

因为看好大健康产业的发展趋势,不少原先主业不在于此的企业开始“跨界”布局,如利欧集团、格力、常宝股份、金字火腿、光正集团等。以常宝股份为例,其主要从事天然气用管、锅炉管和机械管等专用钢管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一家不折不扣的制造业公司,其在2017年一次性投入近10亿元,拿下了三家医院。

人工智能

> 互联网和AI大厂的技术瞭望塔

作为一个新兴发展产业,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近年来市场规模持续提升。根据头豹研究院发布的《2023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概览》,中国2022年人工智能整体产业规模达到3751亿人民币。
围绕着人工智能的核心智能计算,整个产业可涵盖基建基础设施(机房基建)、硬件基础设施和软件基础设施的完整系统。具体来说,产业链可分为:上游为IT和土建基础设施供应商,中游包括智算服务供应商、云服务供应商、互联网数据中心服务商,下游服务于互联网、金融、电信、交通等行业用户的人工智能应用需求,实现对自动驾驶、机器人、元宇宙、智慧医疗、文娱创作、智慧科研等相关产业的带动。

驻扎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产业资本,一直以来主要集中在始终在进行前沿技术探索的互联网大厂、一些人工智能公司以及未来业务可以与之结合的游戏、机器人、汽车等应用型公司。

其投资方向在ChatGPT引爆新一轮人工智能产业竞争前后,有非常清晰的分野。上一波人工智能浪潮,得益于深度学习的技术突破,主要应用在视觉、语音和监督安防等领域。活跃的产业资本大多围绕这些方向,根据构建商业生态需求,沿着单一或者细分场景的投资逻辑入局。

当时,典型的人工智能CVC代表包括BV百度风投和商汤科技的国香资本(人工智能产业基金)等。

BAT之中,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落子是最为明显的。2016年,没有百度战略KPI,独立运营的BV百度风投成立。总体来说,它与百度核心业务关联不大,是独立于百度集团的风险投资机构,决策机制相对灵活,但可以帮助母公司探索新商业模式,构建商业生态,以及巩固市场地位。

而在前些年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CVC四处攻城略地的影响下,很多小巨头公司,甚至还在独角兽阶段,就开始出手投资同领域其他初创公司。人工智能四小龙之一的商汤就是其中代表。2020年5月,商汤科技就领投了对人工智能教育机器人企业轰轰机器人的3000万元A轮融资。

后来商汤科技成立了专注于人工智能领域投资的产业基金国香资本。

2021年国香资本领投螳螂慧视1.38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主要用于3D技术软硬件研发、3D影棚落地和元宇宙内容制作。2022年,国香资本不仅领投了国产3D图形引擎提供商渲光科技近亿元人民币天使轮融资,还联合领投了智能驾驶高性能计算软件平台企业「映驰科技」近亿元B1轮融资等。

在人工智能领域,一个比较特别的细分领域是自动驾驶。一辆自动驾驶汽车所需要的计算力、海量数据处理能力、算法与决策能力、以及传感器的数据采集能力,是人工智能领域相当高的量级。而且,一辆汽车要想达到能上路的自动驾驶程度,这对于汽车电子的感知、决策、反馈的灵敏度和精度要求极高。可以说,自动驾驶是人工智能的终极落地场景。

目前,自动驾驶领域跑出来的代表公司有pony.ai(小马智行)、Momenta、MINIEYE(佑驾科技)。该领域规模化的自动驾驶公司背后的资方均有产业龙头公司的身影,其中相当活跃的包括:OEM整车厂(丰田汽车、上汽集团、东风集团、广汽集团、宇通集团等),零部件公司博世集团,以及图商——四维图新。此外,腾讯、物流公司普洛斯、京东集团、顺丰控股等产业链关联巨头也有出手。

需要注意的是,通常自动驾驶公司由于高研发需求,资方阵营往往会有大财务基金的加持。但是主线科技是个例外,主线科技背后资方绝大部分是产业资本或产业背景较强的投资机构。包括:天使轮的科大讯飞、讯飞创投;A轮的蔚来资本、物流公司普洛斯;A+轮的隐山资本、博世创投;越秀产业基金、渤海产业投资基金;B轮的北汽产投、国投资产。

ChatGPT的横空出世带来了新的平台型机会以及新的流量入口争夺。使得很多机构一开始都投入到通用大模型方向的投资。但很快通用大模型依赖重资源和强资金,注定是“少数人的游戏”的特性,让人开始望而却步,并开始往医疗、法律、教育等垂直大模型以及中间层、应用层迁移。

截止目前,表现颇为活跃的CVC,包括米哈游、美团战投和腾讯投资等。因为AIGC对游戏制作清晰可预见的降本增效和其他极限突破可能,游戏行业大概是新一轮人工智能浪潮的最积极拥抱者之一。

其中,米哈游就多轮参与了当下人工智能大模型创业潮中估值最高的创业公司Minimax的投资。

Minimax核心团队成员主要来自商汤科技、中科院、Uber等公司的人工智能团队。

美团战投也是这波人工智能浪潮中表现尤为活跃的一家。前不久,因为健康问题,王慧文的光年之外被美团以2.85亿美元快速收购,成为截至目前,中国 人工智能 大模型领域最大的一笔并购交易。同时,它还独家投资了当下人工智能大模型创业潮中,另一家估值颇高的明星公司“智谱华章”。B-2轮融资后,智谱估值超5亿美元。

当然,因为AIGC应用高度依赖底层大模型的能力,很难有真正壁垒,所以很多相关投资尚未形成行业共识,基本处于水下或观望状态。

不过当下正在发生的一种常见合作是,因为大模型最终会和产品结合,走入更垂直、更开放的交互场景中,所以一些在大模型研发相对成熟,但对落地场景不够熟悉的公司,与那些掌握下游垂类、细分场景,但没有支撑模型研发和微调的算力或能力的应用层公司,可以形成模型定制等形式的资源互换。

同时,因为人工智能的产业链并不像新能源、半导体等属于链条很长的现代制造业,因此它对地域的偏好并不明显。相比来说,人才密度可能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因此相关人才聚集更稠密的北京、上海,深圳以及长江三角洲是人工智能类产业资本更为活跃的地区。而相比此领域的一些财务基金,更具资金、资源以及生态和场景优势的产业资本很明显会更胜一筹。

因为人工智能一直处于相对前沿的探索区,所以它对大部分公司来说,往往和公司的当前战略和核心业务关联度不大,更多扮演的是一种“瞭望塔”和“实验田”角色。很多公司通过对外的人工智能投资,来进行崭新技术和商业模式的探索和补足,并通过创新力量来倒推母公司发展或构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商业生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8-27 03: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合肥终于意识到落后了★

作者:熊志

来源:功夫财经

总部企业争夺战,合肥终于坐不住了,拿出真金白银正式入局。

近日,《合肥市支持总部经济发展若干政策(试行)》发布,针对总部企业引进和培育,提出了十项支持措施。比如,总部企业将上市主体迁入,给予300万元一次性奖励。

还有,总部企业年度营业利润和本地经济贡献两项指标均较上年增长10%及以上,且年度本地经济贡献不低于近两年最高值的,按照年度营业收入的1%且不高于本地经济贡献增量的40%给予最高不超过1500万元的奖励。



这是合肥首个支持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它的入局,让总部经济的城市竞争更加“卷”起来了。

01

总部经济之争,不是这几年才风起云涌。2003年,摩托罗拉公司在北京设立北亚地区总部,这一年被视为中国“总部经济元年”。

随后,以北京、上海等地,密集地推出了各项奖补措施。像北京,作为政治中心,聚集了大量的大型国企央企总部;而上海则成为外商投资的热土,吸引了很多跨国企业前来设置区域总部。

按照2022《财富》世界500强榜单,145家上榜的中国企业,共分布在39座城市,其中北京多达54家,上海12家。

虽然头部企业的总部,大多布局在一线城市,但随着产业迁移,二三线城市也成了一些大型企业迁移选址时的重要考虑目标。相应的,为了招引总部企业落户,各城市开出的筹码也越来越丰厚。

根据梳理,在北上广深外,各大二线城市目前几乎都出台了相应的奖补政策。



就在前不久,杭州发布《关于推动杭州总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对评定的星级企业,最高给予500万元的奖励,“力争到2025年,全市总部企业数量新增100家以上”。

更土豪的要数南京。按照当地政策,对于新引进的综合型总部企业,可按其在宁实收资本的6%给予最高不超过1亿元奖励。将奖励上限,直接提升到了1亿元的丰厚高度。

落户奖励动辄几千万,甚至上亿元,为什么各城市都要拼命撒钱争抢总部企业?

原因很简单,总部经济主体往往是一些大型企业,有很高的营收、利润规模;企业总部,又往往是企业价值链最高端、最值钱的部分。

相较于奖补投入,企业落户带来的税收、就业贡献,对上下游企业的吸引,对人才的集聚,这些经济回报要远远丰厚得多,它对提升城市的产业能级、综合竞争力有重要作用。

所以,拼抢总部企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抢人大战。为了吸引落户,各大城市都是砸起钱来毫不手软。

02

在争夺总部企业上,这时候才出台首份文件的合肥,其实已经有些落后了。
别说跟一线城市比,二线城市中,比如前面提到的杭州,早在2007年,它就先行一步,发布了《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后续又做了多次升级。

而在具体的奖补力度上,合肥也不是最高的。在引进落户的补贴上,一经认定,深圳、杭州的一次性补助都高达500万元,更土豪的像哈尔滨,落户奖励直接达到1000万元。

当然从企业的角度讲,能达到总部企业的认定标准,往往已经有相当大的规模和影响力,哪怕是要迁移到外地,或者寻找新的区域总部,地方提供的奖补,只是考虑的一个因素。

对企业来说,有丰厚的奖补,自然是锦上添花,但它们考虑更多的,还是地方的产业、人才配套,综合成本、营商环境等。所以,未必是补贴越高,就越能吸引到头部企业。

而另一方面,作为“风投之城”,以及“最敢赌的城市”,合肥拿出真金白银,参与总部企业争夺战,将总部经济竞争推向更加白热化的局面。

合肥为什么要入局?总部经济的巨大回报,这是宏观背景。具体到其自身而言,总部企业数量不足,缺少足够多的本土头部企业,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按照政策文件,合肥力争到2025年,总部企业数量超过150家。作为对比,杭州在今年认定的总部企业数量,一共已经达到了470家,2025年还要新增100家。而成都方面力争到2025年,总部企业数量超过450家……

总部经济的发展欠缺,也是合肥整体发展水平的一个缩影。尽管合肥近些年有着黑马之势,但相对于杭州、成都等强二线城市,总体发展水平还依然偏弱,对头部企业的吸引力有待提升。



同时,合肥位于长三角城市群,往好的方面看,它可以就近承接产业转移,但不利的地方在于,在竞争总部企业这类高端资源时,也面临着长三角一众发达的一二线城市“虎口夺食”的竞争压力,一些企业可能会优先考虑上海,或者杭州南京,而不是合肥。

当然,发展总部经济,奖补措施可以迟到但不能缺席。在抢企业越来越卷的当下,合肥终于意识到自己的落后,拿出真金白银,总比无动于衷要更好。

03

合肥的总部经济政策,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一是它的补贴力度不算弱,二是现在的合肥本身就极具话题属性,自带网红气质。这跟合肥经济发展的开放、大胆息息相关。

数据显示,从2010年到2020年十年间,合肥的GDP从不到三千亿元,增长到万亿规模,十年增幅在重点城市中位居第二位,仅次于贵阳。

除了拆分巢湖的因素外,合肥经济的快速增长,背后是产业的不断跃升,踩中了一个又一个的时代风口。

比如早些年家电产业发展迅速,合肥前瞻性的引入了家电行业的上游品牌,也即生产液晶面板的京东方,在京东方面临亏损时,拿出财政收入的1/3扶持,盘活了京东方,也打开了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的产业通路。

至于合肥和新能源汽车品牌蔚莱的故事,那就更不用多说了。

如今,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合肥重要的产业支柱。

官方数据显示,2022年,战新产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84%,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工业投资增速、新增规上企业数创十年新高。

就在前几天,合肥公布了实有人口数据,已经达到1234.4万人。



合肥目前的常住人口,达963.4万人。实有人口的统计口径更宽,但即便是常住人口,合肥突破千万大关也不遥远——2022年合肥人口增量16.9万人,增量位居全国前列。

GDP、人口的快速增长,向GDP万亿、常住人口千万的“双料”城市加速迈进,正是“风投之城”合肥高速发展的缩影。开放、大胆,敢拼、敢赌,合肥的崛起当然不是偶然。

现在,后知后觉的合肥,终于拿出优厚的待遇,加入到总部经济的争夺战中,当敢赌的城市,遇上敢赌的企业,注定又是一场腥风血雨的竞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8-28 02:28: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五湖泛舟 于 2023-8-28 02:52 编辑

▲中国,又多了一个“散装大省”▲

作者:凯风

来源:国民经略

长三角,再无 “强省会”?

01
比江苏还“散装”的地方,出现了。

日前,安徽省印发指导意见提出,加强合肥都市圈与上海大都市圈联通互动,深化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双圈联动”。

同时,支持滁州、马鞍山、芜湖、宣城市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推动黄山、宣城、池州市融入杭州都市圈借力发展,共同谋划一批区域重点合作项目。

在坊间,上海、杭州、南京争夺头号“徽 京”的说法不绝于耳,而安徽最新发布的文件再次为之提供最强的例证。



如果说南京都市圈横跨苏皖两省,本就是既成事实,且作为第一个国 家级都市圈,得到国家规划背书;

那么推动黄山、宣城、池州融入杭州都市圈,则不乏地方主动力推的因素。

其实,安徽鼓励各大地市出省、跨省抱团发展,不是头一遭。

早在两年前,安徽省就公开支持宿州市、淮北市深度融入徐州都市圈,推动省际毗邻地区探索一体化协同发展新机制。

沪宁杭经济实力一流,安徽各大地市争相拥抱倒还在情理之中,为何连万亿城市都不是的徐州也成了其中一环?

这或许与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区位有关。

徐州虽然综合实力不及省会合肥,但毗邻皖北,而皖北又是安徽最薄弱的一环,省会难以顾及,徐州是其难以绕开也最容易借力的对象。



事实上,安徽要拥抱的何止是徐州,连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都没放过。

根据指导意见,安徽还支持合肥、铜陵、安庆、六安参与长江中游三省协同发展合作机制,推动阜阳、亳州、宿州参与中原城市群内城市间合作。

显然,背靠中部崛起和长三角一体化两大国 家 zhanlue,安徽正在将“左右逢源”的区位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一个几乎所有省份都以打造“强省会”为荣的时代,安徽省竟然鼓励各大地级市跨省发展,拥抱南京、杭州乃至徐州,可谓格局大开。

同样,在一个“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传统思维下,安徽能突破行 政区划画地为牢的桎梏,而长三角各大都市圈能排除行 政边界的干扰,更是凸显了都市圈、城市群的大势所趋。

格局打开,安徽“散装”,唯一最影响的或是合肥的“强省会”之路,但受益的却是全省。

02
安徽,为何越来越“散装”?

江苏的散装,得益于“十三太 保”全部都能独当一面,谁都无法形成独一无二的强中心。

与之对比,安徽的“散装”或许是迫不得已,但也是“左右逢源”的体现。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资源,借力一切可以借力的地区,这是共赢之道。

前不久,国家FGW印发《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的通知,上海3个区、江苏3个市、浙江2个市,定点帮扶安徽8市。

上海市闵行区——安徽省淮南市;

上海市松江区——安徽省六安市;

上海市奉贤区——安徽省亳州市;

江苏省南京市——安徽省滁州市;

江苏省苏州市——安徽省阜阳市;

江苏省徐州市——安徽省淮北市;

浙江省杭州市——安徽省宿州市;

浙江省宁波市——安徽省蚌埠市。

这些地区,多数位于皖北,属于经济次发达地区,需要来自发达地区的帮扶,这也是长三角一体化的应有之义。

同时,部分受到帮扶的安徽城市,本身就是跨省大都市圈的一员。

如南京定点帮扶的滁州,属于跨省的南京都市圈成员;徐州定点支持的淮北,则位列淮海经济区之列。

然而,这一局面也凸显了一个尴尬的现实:虽然同处一个城市群,同样坐享长三角的光环,但安徽与“包邮区”之间仍存在巨大差距。

借力发展,是安徽挤破头也要进入长三角城市群的原因所在。

传统意义上的长三角,只包括江浙沪“包邮区”,而经过多轮扩容,如今的长三角横跨沪苏浙皖4省,囊括41个地市。

数据显示,2022年,长三角三省一市GDP合计约29.03万亿元,约占全国GDP总量的四分之一,全部地市都突破了千亿大关。



不过,虽然同属长三角区域,但内部发展差异巨大。

GDP总量最高的上海,高达4.5万亿,而最低的黄山刚刚突破千亿,上海是黄山的40多倍。

而在省域之间,江浙沪经济发达程度,比粤港澳大湾区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安徽却成了最薄弱的一环。

目前,长三角地区共有7个万亿GDP城市,安徽省会合肥只是其中之一,而作为安徽省域副中心和第二城的芜湖,仅排在第20位,不及泰州、镇江、金华等地。

同样,在GDP总量最低的10个城市中,安徽占了7席,包括铜陵、池州、六安、黄山、宣城、淮北、淮南,而安徽共有16个设区市。

显然,安徽也深知这一点,更不避讳自身不及江浙沪、受到三省市强 势 虹 吸的现实,安徽数百万人外流到上海、南京和杭州就是再典型不过的例证。

然而,仅靠自力更生显然很难,省会合肥虽然发展迅猛,但刚有独当一面的能力,还难以形成辐射及溢出效应,带不动那么多嗷嗷待哺的小兄弟。



因此,利用左右逢源的区位优势,借力长三角一体化的国 家 战 略,让各大地级市寻找可以拥抱的对象,最终受益的还是自己。

虽然最终会损了面子,影响了强省会的声名,但受益的却是全省,这正是安徽的高明之处。

03
长三角,正在抛弃“强省会”。

这几年,强省会、一省一城的说法不绝于耳,以成都、武汉、西安为代表的三大强省会,正在成为各大省份学习的榜样。

这里的强省会,说的不是本身GDP总量之高、经济实力之强,而是省会经济首位度、人口首位度之高。

中国城市打造强省会的传统路径,是扩容和集聚全省资源。

这在中西部省份可谓无往而不利,省会一市独大,很难形成一个副中心城市,普通地级市也很难超出省域范围寻找更多机会。



然而,在东部多个省份,“强省会”模式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谁能想到,中国经济第二大省,江苏省会南京,却是全国首位度最低的省会,只有济南才能与之匹敌。

同样难以想象,要与广州竞争一线城市的杭州,虽然风头一时无两,但省内不但有独当一面的计划单列市宁波,且多个地市都在向上海靠拢。

合肥,本身是强省会的有力竞争者,也是长三角唯一最接近强省会的地方。

然而,沪宁杭的跨省扩圈,安徽的主动“散装”,让这一切成了泡影。

皖南地区向南京、杭州靠拢,皖北地区向徐州靠拢,就连传统的省会都市圈成员也与沪宁杭“眉来眼去”。

更关键的是,作为安徽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芜湖,更是对强省会模式发出了直接挑战:“一城独大不是春”。

这也意味着,长三角地区再无“强省会”。

04
强省会不再,但“强都市圈”呼之欲出。

省会不能一家独大,地级市就能获得更多机会;都市圈之间互相交叉,必然会形成竞争的正向激励。

长三角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都无法形成一个强势的单中心,从而形成了多中心的发展模式。

浙江的地级市,既可向上海靠拢,也可向本省的杭州汇聚;

安徽的地级市,既可从属于合肥,也可与南京合纵连横;

江苏的地级市,即便远离南京,也不会担心被孤立,因为上海这一超级中心存在。

这会带来良性竞争。

所以,不难看到,为了让都市圈成员“归心”,上海、杭州、南京、合肥均拿出了一系列的重磅组合拳。

上海将第三机场放在了江苏的南通,上海与宁波、舟山之间未来要建立两条千亿级的跨海大通道,上海、江苏、浙江之间更是成立了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

杭州与嘉兴、湖州、绍兴三市已实现“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镇镇通干线、村村通班线”,杭黄高铁则将杭州、黄山通行时间缩短到1.5小时,杭州的化纤、纺织等产业正在向安徽黄山、宣城等地转移……

南京则在都市圈城市间建立了“1小时交通圈”,马鞍山、滁州等地到南京的时间远远少于合肥,南京与周边城市正在推动实现社会保障“同城待遇”,探索居民服务“一卡通”模式……

合肥则与都市圈城市共建“1小时通勤圈”,合淮同城化、合六经济走廊等初现雏形……

强省会背后显然有行 政力量的推动,而都市圈则只能借助市场化的整合。

谁能成功扩圈,看的不是城市地位,更不是行 政级别,而是拿出了多少真金白银,给出了多少真实红利。

这正是长三角城市群竞争力的体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8-28 06:26:56 | 显示全部楼层
开放、大胆,敢拼、敢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8-28 11:56:29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加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8-30 05: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乡鸡“终止”IPO背后的为什么?◆

原创:王行侃财




中国快餐第一品牌“老乡鸡”终止IPO,引发安徽人的强烈关注。2023年8月28日晚,上海证券交易所官网显示,安徽老乡鸡餐饮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老乡鸡)主板IPO审核状态已“终止”。终止审核的原因是公司及其保荐人国元证券撤回发行上市申请。



据了解,8月23日,老乡鸡、保荐人国元证券(联合容诚会所、上海通力律所)分别向上交所提交文件,申请撤回申请文件。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第六十三条的有关规定,上交所决定终止对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沪市主板上市的审核。距离2月28日,上交所受理老乡鸡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沪市主板上市的申请文件,完成审核的时间,正好为半年。



消息一出,安徽的资本界为之惋惜,全国的餐饮界一片黯然,共同的疑问在人们的脑海中挥之不去,老乡鸡怎么啦?

原因还得从中国证监会的“红灯、黄灯行业”说起。沪深主板存在“红灯行业”的相关限制,且持续很长时间。

证监会明确“红灯行业”包括食品、餐饮连锁、白酒、防疫、学科培训、殡葬、宗教事务等不能申报;须主管部门批复但尚未批复的也不能申报(包括互联网平台、类金融、军工等)。

“黄灯行业”包括服装、家居、家装、大众电器等,仅头部企业才可申报,但拒绝通过烧钱、猛增加盟商等模式发展壮大的项目。



如此看来“衣、食、住、行”前三项全部归入红、黄灯限制上市行业,唯独“行”傍上新能源、AI和智能制造,而成为了上市赛道中的香饽饽。

回顾中国餐饮企业的上市之路,可谓通道极其拥挤。2021年我国餐饮行业市场规模高达4.7万亿元,但国内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仅有全聚德、湘鄂情、广州酒家、同庆楼等寥寥几家,“火锅第一股”海底捞以及九毛九都在港股上市。广州酒家虽然有餐饮门店,但却是卖月饼为主业的食品工业概念股。

近些年,包括俏江南、狗不理、嘉和一品等餐饮公司冲刺A股,但全部失败。在餐饮企业A股上市较难的情况下,更多餐饮企业选择了去香港上市,包括海底捞、呷哺呷哺、九毛九等。

中国证券投行界寄望于红灯行业出现特例,报着这样的愿望,国元证券从2015年开始启动同庆楼申报主板之旅,历经五年不懈努力和永不放弃的精神,终于迎来了久违的绿灯。2020年7月16日,同庆楼逆市而敲钟,让市场为之称奇。作为保荐机构国元证券当年实实在在火了一把,成为当年保荐机构的明星,同庆楼的保荐代表人更是名声鹊起,随后国元证券再接再厉,信心百倍地转战老乡鸡。



安徽老乡鸡餐饮股份有限公司(“老乡鸡”)自设立以来,一直从事中式快餐服务,是一家专业提供中式快餐的全国连锁经营企业,截至2022年上半年,老乡鸡拥有997家直营门店、102家加盟门店,建立了以直营门店销售为主,加盟门店销售相结合的营销体系,形成了覆盖安徽、江苏、湖北、上海、深圳、北京、浙江等区域的门店网络。



公司品牌为“老乡鸡”,产品是以鸡肉、猪肉、牛肉及蔬菜、米面、水产品等为原材料的菜品,公司坚持直营、强化管理,品质深入人心,品牌名声鹊起,是一个难得的上市“坯子”。外加国元证券金牌保荐机构操盘,各方均信心十足。



未曾想,遭遇2021年以来的熊皮市,连续三年市场始终未见起色,就在上周8月25日中国证券市场更是打起了3000点保卫战。惊动管理层利用周未时间连发四箭,成为2008年以后最大利好,包括:1、证券交易印花税实施减半征收;2、融资保证金最低比例100%降到80%;3、破发破净三年未分红不得减持;4、阶段性收紧IPO节奏。

收紧IPO,意味着将仅有的市场资金只能投向“专精特新”等科技型企业,自然曾经早已亮起的红灯、黄灯都得高高的挂起来。于是便有了8月28日老乡鸡主板IPO审核状态进入“终止”状态。

想起安徽人尤其是合肥人喜爱的老乡鸡快餐失去A股上市的机会,作为老乡鸡的忠实粉丝还是多有遗憾。古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忠心祝愿老乡鸡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来源:发现投资、凤凰网安徽

*部分图片来源于其他公众号,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9-2 05: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五湖泛舟 于 2023-9-2 05:29 编辑

●8月,继续零申报●

记者:南深

来源:中国基金报



七八月历来是IPO申报传统淡季,但7月份出现多年未见的零申报情况,一度让市场揣测IPO节奏的变化。而证监会在8月27日发布“统筹一二级市场平衡,优化IPO、再融资监管安排”的消息,最终印证了IPO节奏的变化。

从IPO申报来看,刚刚过去的8月沪深交易所继续出现零申报的情况,而北交所也只受理了两家公司,即云星宇和华兴股份。

实际上,8月从核发IPO批文、企业首次公开发行和企业首发上市数量来看,也分别比7月再减少4家、10家、4家,降幅均在10%以上,其中企业首次公开发行数量降幅为31%。

8月沪深交易所IPO继续零申报

因招股书财务数据时效的要求,拟上市公司往往卡在6月末、12月末两个时间节点提交招股书。每年6月末、12月末会有大批公司IPO申请获得受理,过了这个时间点,申报企业数量会大幅减少,迎来一两个月的“淡季”。

今年也不例外,在6月下旬沪深京交易所均集中受理了一批IPO申报。以深交所为例,6月26日至28日三日累计新获受理企业就达到63家。而整个6月份,沪深京交易所共受理了254家公司的IPO申请。

进入7月,IPO申报则一下变得平静,仅有一家公司金苑种业IPO申请获得北交所受理,沪深交易所均无新受理IPO。6月末过后虽是淡季,但整月零申报的情况近几年均没有出现过,也让市场揣测起IPO节奏的变化。

8月27日,证监会宣布降低融资保证金比例、规范减持、优化IPO和再融资安排,加上财政部、税务总局宣布调降股票交易印花税率,多管齐下活跃资本市场、提振市场信心,算是印证了IPO节奏阶段性收紧。



从整个8月的申报来看,沪深交易所继续为零,北交所也仅有两家,来自第一创业保荐的云星宇和民生证券保荐的华兴股份,而两家公司的募资额也不算大,分别只有3.77亿和2.48亿元。



核发批文数量等也进一步下降

实际上除了IPO新受理,8月在核发IPO批文、企业首次公开发行和企业首发上市数量上,也进一步收紧,分别比7月减少4家、10家、4家,降幅均在10%以上,其中企业首次公开发行数量降幅为31%。

而2023年1-8月,核发IPO批文、企业首次公开发行和企业首发上市数量分别比去年同期减少34家、33家、34家。2023年1-8月IPO融资2954亿元,比2022年同期下降29%。2023年1-7月上市公司再融资金额也比2022年同期减少574亿元。

这样,截至8月25日,2023年新受理企业IPO申请507家(含平移),IPO在审企业(含注册)684家,187家公司首发上市,276家上市公司完成再融资发行。

回顾本轮平衡一二级市场的变化过程,先是在7月24日,中 央 政 治 局会议对资本市场工作作出重要部署,明确提出“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随后,证监会认真贯彻落实党 中 央、国 务 院决策部署,提出一揽子政策措施,促进资本市场可持续发展。

其中,融资端改革方面,8月18日,证监会有关负责人就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答记者问时表示,将充分考虑投融资两端的动态积极平衡。8月27日,证监会又作出阶段性收紧IPO节奏的安排。

对于金融行业上市公司或者其他行业大市值上市公司的大额再融资,也实施预沟通机制,关注融资必要性和发行时机。除了房地产上市公司外,对于存在破发、破净、经营业绩持续亏损、财务性投资比例偏高等情形的上市公司再融资,适当限制其融资间隔、融资规模。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9-3 02:37:20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读】北交所深改: 发行底价制度或将退出历史舞台, 估值水平有望进一步提升◆

来源:澎湃新闻


北京证券交易所(下称“北交所”)新一轮改革揭开帷幕。

9月1日晚,证监会发布了被称为“北交所深改19条”的《关于高质量建设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意见》(下称“《意见》”),从加快高质量上市公司供给、推进市场改革创新、优化市场发展基础和环境等方面,全面推进北交所高质量发展。

同日,北交所发布了八项首批改革创新举措:一是完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二是优化“连续挂牌满12个月”的执行标准;三是优化发行底价确定方式;四是就优化转板安排征求意见;五是优化做市交易制度安排;六是融资融券标的股票扩大至全市场;七是优化新三板分层标准;八是配套完善扩大做市商队伍相关安排。

“整体来看,本次改革力度远超市场此前预期,是一次系统全面的改革,对市场一直关心的重点、焦点和难点问题,均给出了‘优化解’。”有市场人士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该人士进一步指出,一方面,在投资端重点开展了扩大投资者队伍和优化交易机制工作,如引导公募基金扩大北交所市场投资、扩大融资融券标的范围等。另一方面,融资端着力提高优质企业供给,带动流动性整体提升。

“北交所新一轮改革聚焦于提升优质上市公司供给,优化市场生态、增加各类型投资者数量及交易制度改革等多方面。此轮政策下,个人投资者数量或有望显著增长。”开源证券北交所研究中心总经理诸海滨称。

合格投资者队伍有望达到千万级别

本次改革中,此前被市场人士多方讨论的北交所准入门槛,迎来下调并与科创板保持一致。

证监会的“北交所深改19条”在扩大北交所投资者队伍方面提出,加强精准服务,提高对潜在投资者和已开户投资者的吸引力,研究论证结构性优化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要求。

在进一步完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方面,北交所发布实施修订后的《北京证券交易所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及其配套业务指南,明确已开通科创板交易权限投资者申请开通北交所交易权限时,各证券公司不再核验投资者证券资产和交易年限,不再进行知识测评,投资者签订风险揭示书后即可开通北交所交易权限。

“总的来说,目前北交所与上交所科创板投资者适当性要求保持了一致,都是50万元证券资产要求。不过,北交所目前有557万投资者开户,科创板有近1000万投资者开户,差距也就意味着潜力。”市场人士称。

对于接下来开户方面的工作安排,接近北交所的相关人士对澎湃新闻记者介绍,近期将充分调动证券公司经纪条线积极性,通过强化精准服务、简化权限开通程序等方式,提高潜在投资者的开户率和已开户投资者的参与度。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个人投资者,对于机构投资者的扩大本次改革也进行了多项安排:一是完善基金公司分类监管评价机制,引导公募基金加大北交所投资力度,支持相关公募基金产品注册和创新;二是更好发挥私募机构作用,允许除创业投资基金之外的私募股权基金通过二级市场继续增持其上市前已持有的北交所上市公司股票;三是加大力度引进中长期资金,畅通社保、保险、企业年金等入市渠道。

上述市场人士预计,随着这些措施落地,北交所投资者队伍将激增,开户数有望达到千万级。

流动性迎来改善“组合拳”

北交所的流动性情况,一直是市场各方关注的焦点。而本次北交所的全面改革,如何改善流动性便是重点。

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发布高质量建设北交所的意见答记者问中称,北交所开市以来,日均成交10亿元左右,流动性水平符合中小市值股票流动性的通常表现。一直以来,市场各方对提高北交所流动性水平也提出一些意见建议。

“流动性是交易所的血脉,是市场估值定价的重要因素,为更好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推进北交所进一步高质量发展,必须有足够的流动性作支撑。在这种背景下,《意见》将改善市场流动性作为重点。”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出。

分析人士称,总的来说,《意见》化解流动性问题的思路非常清晰,即通过投资端改革引入增量资金,并通过交易机制创新创造交易需求,此外通过增加优质上市公司供给夯实流动性基础。

具体来看,投资端除了降低准入门槛和扩大机构投资者外,还进一步扩大了做市商队伍,丰富库存股来源,推出转融通和做市借券制度,扩大融资融券标的范围。

“融资端,本次改革着力提高优质企业供给。总的来说,流动性受多种因素影响,但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企业自身质地,‘好企业自带流量’。”上述分析人士指出。

诸海滨进一步指出,此轮改革不仅聚焦于缩短北交所上市整体流程的时间长度,还进一步提升了优质公司的供给,将吸引更多尚未在新三板挂牌、但规模较大的优质公司进入到北交所上市渠道中。

或将告别发行底价制度

发行方面,此前北交所一遇“破发潮”便备受市场关注的发行底价制度,接下来或将迎来告别。

北交所表示,优化发行底价确定方式。调整信息披露要求,不再要求发行人提前确定发行底价,发行人可将后续询价或定价产生的价格作为发行底价,进一步提升新股发行定价的市场化水平,促进一二级市场平衡发展。

“北交所底价制度由精选层平移而来,市场建设初期在保护新三板原股东权益方面发挥了积极效果。但经过近4年的运行,随着市场出现了一些新情况,特别是精选层由新三板一个层次变更为北交所,市场定价逻辑发生了变化,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调整发行底价制度的适用安排。”市场人士称。

据悉,发行底价为北交所公开发行特有的制度,初衷为保护老股东权益。其中,发行人需在审议北交所上市事项的股东大会决议中,明确定价方式、发行底价或价格区间。而底价的确定依据,则包括股价、定增价格、同行业可比公司估值等等。

该市场人士进一步指出,随着《意见》提出“改革发行底价制度,促进提高市场化水平”,这有助于市场各方在发行过程中充分博弈,形成合理价格,健全北交所估值定价功能。同时,也意味着北交所发行底价制度或将退出历史舞台。

估值水平有望进一步提升

随着新一轮改革的全面启动,接下来北交所的估值水平将作何表现呢?

业内人士表示,北交所目前虽然是“政策高地”,但也是“投资洼地”。同时,由于北交所正处于市场建设初期,目前尚未形成稳定的估值中枢。

展望后市,诸海滨表示,北交所较低的流动性是低估值重要原因,2022年北交所年内平均换手率为207.94%,相较科创板644.8%及创业板(注册制)1304.61%的水平仍有差距。而此轮改革,预计对北交所整体的流动性产生较大提升。

“此外,转板机制的通畅,对提升市场估值水平也将起到显著作用。目前,北交所上市公司已有217家,大量优质企业股票处于价值低估状态。按照以往经验,北交所完善转板工作机制,将有助于进一步打开北交所优质上市公司的上升发展空间,促进北交所估值水平向两创板靠拢。”分析人士称。

配置方面,诸海滨建议北交所投资者接下来关注三条主线:一是估值定价不高的新上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二是北证50指数中低估值高权重成分;三是部分满足转板初始财务条件的公司。

“随着此轮改革的深入,上述低估值、小巨人及有转板预期的公司,或蕴含新一轮重估机会。”诸海滨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9-5 08:55: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啥抢着当“千万人口城市”■



破千万了,然后呢?


作者:李杭 王晨婷

来源:读城记工作室

“千万人口城市”的讨论再起。

合肥近日发布数据称,合肥实有人口突破千万,达1234.4万人。实有人口虽非一般统计意义上的“常住人口”,但合肥的这一高调发声依旧引发社会对于“千万人口城市”的关注。

目前,我国千万人口俱乐部成员共有17席。近年来,温州、合肥、宁波、佛山等地都在争夺下一个千万人口大市的名头,甚至多地明确提出达成“千万人口”的目标日程。



1000万只是一个数字,但作为一个关键性标志,往往是城市能级和城市竞争力的直观呈现。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的当下,千万人口对于城市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01
17座城市突破千万

过去几十年间,我国的人口一直在向大城市聚集。
根据各地统计局公布的人口数据,截止至2022年底,我国常住人口超过千万的城市共有17个。


△中国17个千万人口城市(单位:万人)

其中,重庆以3213.3万人位居全国第一,同时也是全国唯一人口突破3000万的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则同处2000万量级,分居二至四位。

其中,作为我国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从2013年至2020年,成都每年的常住人口增量都保持在50万人以上,并且在2020年常住人口首次突破2000万大关,坐稳我国人口第四城。



此外,广东两大“双子星”城市广州与深圳,2022年常住人口分别达到1873.41万与1766.18万,排名中国城市总人口的第五和第六位。

在1000万-1400万人口之间,聚集了11个城市,其中包括直辖市天津、省会城市西安、武汉、长沙、郑州,也包括苏州、东莞等经济强市。

众所周知,省会城市作为各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具有一定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能够吸引大量人口和资本流入。而近年来,由于多省开启“强省会”模式,进一步推动了更多省会城市的快速发展。

以石家庄为例,据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122.35人,比上年末增加1.88万人。



虽然增量不多,但是石家庄却扭转了人口负增长的态势,重回正增长轨道。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河北省对于其发展的全力支持。

2021年,河北出台《关于大力支持省会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把石家庄打造成为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到2025年,石家庄市经济总量力争超万亿元。

政策的支持很快得到了初步体现。数据显示,石家庄2022年经济同比增长6.4%,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10.1%。

有专家认为,在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背景下,石家庄获得了更多发展机遇,其发展潜力在河北省优势比较明显,所以吸引了一定人口的流入。

产业也是吸引人口聚集的重要因素。

2021年,东莞常住人口达到1053.7万人,成为继广州、深圳后,广东第三个人口超千万的城市。与2011年的822.02万人比,东莞人口增幅达到28.18%。

蓬勃发展的经济,是东莞强大吸引力的基础。2000年,东莞的GDP仅为821亿元,2013年增至5490.02亿元,2021年更是达到10855亿元,成为“万亿俱乐部”一员。

而规模庞大的制造业企业,创造了大量用工需求。超过20万家工业企业、1万家以上规上工业企业、70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吸引了各层次人才不断涌入东莞。

由此可见,人口流动背后的驱动因素,一看经济,二看政策。只有这些因素有机融合、协调推进,城市才能获得充沛的发展动能,不断吸引人才流入。

02
“吃”到人口红利的西安


以近期热度高居不下的西安为例,或许更能一窥“千万人口”对于一座城市的意义。

在人才争夺战中,西安的表现尤为积极。

2017年“抢人大战”刚兴起之时,西安就使出大招,明确全国在校大学生仅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即可完成在线落户西安,被称为“史上最宽松户籍政策”。此后2年,又7次放宽落户条件。

西安迅速攫取到人口聚集的果实。根据2018年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8年年末,西安市常住人口1000.37万人,首次突破千万,比上年末净增加38.70万人。当年落户79.5万人,学历落户和人才引进占总迁入人口的63.5%,高居当年人才流入城市榜首。

人口突破千万,西安城市框架也加速拉开。2023年,西安将有3条地铁新线路开通,总运营里程将至315公里。而在2017年底,西安地铁运营里程仅89公里,即五年内增长了超200公里。

在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八纵八横”高铁网中,西安成为重要枢纽。

铁路方面,西安火车站改扩建工程于2019年开工,由原来的6台11线增加到9台18线,发送旅客能力提升2.4倍,并总体形成东西南北中五座大型火车站的格局。航空方面,除了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再迎三期扩建,将蓝田通用机场打造为西安中心城市第二机场的规划,或也呼之欲出。

对于城市来说,人口聚集推动基础设施升级,而更关键的是,人口红利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西安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黑马式突围,就是典型案例。

2022年9月,比亚迪西安三期总装工厂投产,拉动西安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百万,反超老牌汽车强市上海,登顶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

人随产业走,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吸引更多人口聚集,正向循环形成。西安2022年常住人口较前一年增加12.29万人,增量超过成都,成为西部地区人口增量第一城。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安人口红利为高质量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西安市人民政府官网上一篇署名《西安日报》的文章中写到,2021年末,西安全市全社会从业人员达686.53万人,与2012年末相比,增加171.96万人。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快速发展,促进了“三、二、一”的就业格局更加稳定,第三产业比重上升17.1个百分点,达63.3%。

眼下,西安在人口上提出了新目标——至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达到1500万-1600万,按照服务人口2000万人配置市政公共服务设施。对于西安来说,人口增长也意味着城市管理上的更多挑战。


03
千万人口城市“后备军”


作为衡量城市能级的重要标准之一,常住人口破千万是一个重要的门槛,意味着更为明显的资源集聚效应。

“人口突破千万对于城市来说,意味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发展的提升,意味着城市具有更多的劳动力资源和市场消费潜力,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企业落户。”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表示。

柏文喜还强调,人口规模的增加也会带来更多的税收收入,用于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如交通、医疗、教育等。因此,人口突破千万可以为城市带来基建、交通、产业落地等领域的额外优势。

而且,在中国现行管理体制下,认定国家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城市群都市圈核心城市时,人口规模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在这些“福利”的诱惑之下,有越来越多的城市想要突破千万人口,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8月21日,合肥官方账号“合肥发布”官宣,合肥实有人口1234.4万人,其中户籍人口805.3万人,流动人口429.1万人。

这一数据公布后,一些人惊呼合肥终于跻身“千万人口城市俱乐部”,也有人表示合肥人口突破千万,并非一般统计意义上的“常住人口”,而是包括了常住人口、流动人口、户籍人口、外籍人口的实有人口突破了千万。

不过作为人口增长最猛的省会城市之一,合肥确实是“千万人口城市后备军”的一匹黑马。

截至2022年,常住人口在9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一共14个,其中温州、宁波、合肥、南京、潍坊、济南、沈阳7座城市,与去年相比人口有所增长。


△常住人口在900万-1000万的城市

在这7座人口同比增长的城市中,合肥人口增量最多,比上年增加16.9万人,增长1.79%。如果按照这样的增长速度,2025年,合肥的常住人口有望突破千万。

人口的持续增长,体现了合肥强大的吸引力。

近年来,被誉为“最强风投城市”的合肥,不仅坐拥长鑫存储、晶合等一众半导体龙头企业,还牵手比亚迪、蔚来等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

从战略上,合肥一方面深度融入长三角现代产业体系,联动长三角万亿城市,在产业发展“共兴”中实现能级跃升。另一方面,合肥抓住中部崛起国家战略机遇,持续深化与中部省份的多层次对接,推动科技、产业深度合作。

这两方面一起发力,使得合肥吸纳了大量外地人口的流入。根据2023年合肥市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合肥引进高层次人次团队127个,新增高技能人才5.5万人,新招引大学生首超30万人。

为了进军千万人口城市,沈阳最近同样动作频频。
8月22日,沈阳市发布了《进一步促进外来人口落户沈阳的若干政策措施(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放宽、取消、增加户口条件,放宽了就业、投靠、购房、居住地登记户口、人才的落户条件。

作为东北振兴的先锋城市,沈阳对人才的渴求不言而喻。2023年上半年,沈阳城镇新增就业8.1万人,同比增长15.9%,其中,18岁至45岁中青年群体新就业占比84.7%,沈阳市对青年求职者的吸引力逐步增强。

“在老龄化加剧、人口出生率下降、人口死亡率逐年攀升的大背景下,人口还在持续增长,表明城市吸引力、城市宜居程度、城市发展空间、城市产业能级等优势明显。”安徽省劳动学会常务理事汪张明表示。

他强调,要想稳住人口基数增长的基本面,促进人口进一步增长,还需要在产业布局、宜居程度、城市吸引力方面持续发力,在基建、交通等方面持续提升。

人与城市是相互依赖的,城市与人是互相成就的。这是城市发展亘古不变的真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9-8 05:3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时隔两个多月, 沪深交易所IPO申报“破冰”▲



连续两个多月零申报后,沪深交易所于9月6日均新增一例IPO申报。

澎湃新闻翻查沪深交易所官网发现,9月6日,沪市主板受理了正泰安能数字能源(浙江)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正泰安能”)IPO申报;同日,创业板受理了东莞优邦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优邦科技”)IPO申请。



招股书显示,正泰安能是一家数字化、服务型的户用综合能源服务商,专注于户用光伏领域,具有户用光伏电站设计与开发能力,电站监测与运维能力,可向客户交付高质量、高标准的户用光伏电站产品,以及涵盖户用光伏电站全生命周期的优质服务。

受益于光伏行业高景气度,近几年,正泰安能迎来爆发式增长。招股书数据显示,2020至2022年及2023年前六个月,公司营收分别为16.33亿元、56.3亿元、137.04亿元和137.5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54亿元、8.67亿元、17.53亿元和12亿元。

这一业绩符合《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第3.1.2条中规定的第(一)项标准中的财务指标,即最近3年净利润均为正,且最近3年净利润累计不低于1.5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不低于6000万元,最近3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累计不低于1亿元或营业收入累计不低于10亿元。

正泰安能本次主板上市,拟募资60亿元,其中,50亿元投向“户用光伏电站合作共建项目”,2亿元用于信息化平台建设,8亿元用来补充流动资金及偿还银行贷款。

值得注意的是,正泰安能控股股东为正泰电器(601877),持有62.54%的股份。正泰电器于2010年在上交所主板上市,正泰安能本次申请上市属于正泰电器本次分拆所属子公司正泰安能至A股上市。

而在创业板申报的优邦科技,则是一家主营电子装联材料及其配套自动化设备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招股书资料显示,优邦科技主要拥有电子胶粘剂、电子焊接材料、湿化学品、自动化设备四大业务板块,为客户提供粘接、焊接、表面处理等电子装联解决方案,产品最终广泛应用于智能终端、通信、新能源及半导体等领域。



招股书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2年及2023年前六个月,优邦科技营业收入分别为4.19亿元、5.89亿元和8.54亿元和3.94亿元,净利润分别为4763万元、4959万元、7739万元和3554万元。

优邦科技本次创业板上市,拟募资10亿元,其中,约5.33亿元投向半导体及新能源专用材料项目;约1.63亿元投向特种胶粘剂升级建设项目;约1.74亿元投向研发中心及信息化升级建设项目;1.30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从实际情况来看,从今年开始,IPO全链条已趋于收紧,其中IPO企业受理数量全面下滑。根据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及公开资料统计,今年1月至8月,A股共新增受理了332家IPO申请(不包括平移项目),同比下滑高达41.5%,去年同期受理数量为568家。其中,7月、8月“淡季更淡”,沪深交易所连续两月IPO零申报,至9月6日的正泰安能、优邦科技的IPO申报受理,才结束零申报的局面。

目前“IPO全面收紧”已得到监管部门的正式定调。

8月27日,财政部、证监会和三大交易所为活跃资本市场推出政策组合拳,明确表示将根据近期市场情况,阶段性收紧IPO节奏,促进投融资两端的动态平衡。

华泰证券8月27日发布策略动态点评表示,虽然此举短期会影响A股新/旧资产迭代速度,但会显著缓解资金面的供给侧压力、利于增量资金规模稳步修复。

一华南券商投行人士表示:“所在公司部门的项目总数量没有变,主要都是推迟申报,或者转为北交所申报。“收紧IPO”主要说的还是沪深板块,而北交所出了一系列刺激政策,所以由于“收紧IPO”政策无法申报的大部分企业会考虑转战北交所。”

9月1日,证监会发布《关于高质量建设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意见》,《意见》着眼于支持中小企业更好更快上市、促进优质投资标的供给,对现行北交所发行上市安排进行了优化。

证监会表示,一方面,用足用好现有制度。主要包括:推进全面注册制改革走深走实,切实便利企业融资、降低市场成本、明确各方预期;在发挥好新三板持续监管优势和规范培育功能的基础上,优化新三板挂牌公司申报北交所上市的辅导备案要求;针对实践中对北交所上市公司来源于“在新三板挂牌满一年的创新层公司”有不同理解的问题,进一步明确“挂牌满一年”的计算口径。

另一方面,立足落实国家战略部署、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已经具备上市条件的优质中小企业,在符合北交所市场定位前提下,允许其首次公开发行并在北交所上市。这个调整没有改变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架构和逻辑,解决了北交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有利于服务更早、更小、更新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夯实北交所长期发展根基。后续证监会、北交所将制定制度规则,明确相应的安排。

来源:澎湃新闻、界面新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9-9 13:03:52 | 显示全部楼层
~~~~~~


百度 12家皖企跻身2023年中国上市公司500强(金台资讯 2023-07-29)
12家皖企跻身2023年中国上市公司500强
金台资讯
2023-07-29 08:23
在《财富》已发布的2023年中国上市公司500强名单中,安徽共有12家公司在列。7月28日,记者了解到,12家入列皖企中,合肥企业有5家,其中合肥本土企业阳光电源名次上升最大,由去年471位上升至今年313位。

《财富》发布2023年中国上市公司500强排行榜,考量了全球范围内最大的中国上市企业在过去一年的业绩和成就。500家上榜的中国上市公司总营业收入达到65.8万亿元人民币,净利润为4.7万亿元。上榜公司的年营收门槛接近237亿元。今年榜单前三的头部公司依次是:中石化、中石油和中国建筑。

入列的皖企分别为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104)、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16)、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134)、安徽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73)、淮北矿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200)、安徽楚江科技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308)、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313)、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347)、徽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352)、山鹰国际控股股份公司(372)、淮河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478)、安徽省皖能股份有限公司(491)。

相较于去年名单,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徽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山鹰国际控股股份公司排名出现下滑,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名次上升最大,由471位上升至313位,此外安徽省皖能股份有限公司去年未进500强名单。

从城市来看,合肥5家,芜湖3家,马鞍山2家,铜陵1家,淮北1家。合肥、芜湖、马鞍山均有民企在列,比如阳光电源、楚江新材、山鹰控股等,但其他城市的企业均为国企。金融赛道,仅徽商银行在列。

近年来,安徽的上市公司增长保持较快增速。今年上半年,龙迅股份、峆一药业、多利科技、华人健康、森泰股份、颀中科技、晶合集成、三联锻造、芯动科技登陆国内资本市场。截至7月28日,安徽全省境内A股上市公司达172家,在全国位次第7位。此前,安徽还印发了《安徽省推进企业上市“迎客松行动”计划》,“迎客松行动”提出,经过5年努力,全省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多,上市公司发展质量不断提升,产业支撑和引领能力不断增强,多层次资本市场总体规模、层次结构等发展能级在全国位次实现新提升。(乐天茵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9-9 13: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




百度 中部六省高新技术企业总量,GDP第一的河南排第四 (拾牛之人牛小策 2023-08-11 湖南)
https://www.baidu.com/link?url=D ... 2ea0000000564fbfc7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9-10 09:30:47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前IPO全面收紧,以后企业上市会越来越难,前不久老乡鸡撤回IPO申请,福赛科技原计划8月底登陆创业板,现在也没有确切消息,估计也推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4-29 16:01 , Processed in 0.093106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