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五湖泛舟

[经济] 合肥市上市公司资料汇总(持续更新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 22:0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新能源汽车之都崛起:底气与拼劲●

记者:许根宏 许蓓蓓 丰静

来源:安徽日报

2023年9月29日,中秋佳节,以“绿动未来 智领世界”为主题的合肥国际新能源汽车展览会盛大启幕。

这是迄今为止国内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展。95个新能源汽车品牌、1000余辆新能源汽车参展,涵盖了国内主流新能源品牌车企,还集聚了众多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品牌。


众多市民前来参观新能源汽车展。(徐旻昊 摄)

新能源汽车厂商、行业大咖等纷纷奔赴盛会,体现了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吸引力。截至目前,合肥今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超50万辆,同比增长近4倍,产量跃居全国城市前5名。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1月至8月实现营收1870亿元。

“闪亮”数据的背后,是安徽省委省政府、合肥市委市政府加速推动“首位产业”崛起、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的决心和努力。成为新能源汽车之都,合肥底气何在?

“老家底”与“新支撑”,吸引整车企业不断“入局”

在合肥的大街小巷,数量巨大的新能源车,让前不久来参加世界制造业大会的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物理学教授乔治·斯穆特惊讶不已。他表示,在合肥参会的这段时间里,他特意数了数路上的车牌,发现40%以上的汽车都是新能源汽车。

乔治·斯穆特的惊喜发现,折射出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巨大成就。多年来,在由“工业立市”向“工业强市”升级迈进中,合肥将汽车产业作为六大支柱性产业之一,不断赋能发展,培育出江淮汽车、安凯客车两大上市造车企业,集聚带动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地。

老产业焕发新活力。2003年,江淮旗下的安凯客车投入新能源客车研发,成为国内最早研发新能源客车的车企。“一段时间里,合肥满大街跑的出租车都是江淮生产的新能源汽车。”合肥市廖先生说。2010年,30辆安凯纯电动客车投入合肥18路公交线运营,使该线路成为全球首条专用纯电动公交线路。


资料图:江淮新能源汽车驶过合肥大蜀山国家森林公园。(徐国康 摄)

18路公交线上的电动车“心脏”,是来自国轩高科的动力电池,地地道道的“合肥造”。“在电池配套上,合肥有国轩高科与阳光电源;在液晶显示上,有京东方、维信诺;在轮胎生产上,有经开区和高新区的两个大型轮胎厂。”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合肥传统车企给了新能源汽车产业诸多共享的“家底”。
新能源汽车重在“智能”,离不开芯片、人工智能等产业。2021年合肥市集成电路产业实现产值近400亿元,集聚了晶合集成、通富微电等集成电路企业超400家,从业人员超2.5万人,构建了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设备材料及公共服务平台的完整产业链。而在科大讯飞的牵引下,2022年合肥的人工智能产业已经突破千亿大关。

“老家底”与“新支撑”吸引整车企业不断“入局”。2016年,蔚来牵手江汽集团。2017年,大众安徽成立,成为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首家专注于新能源汽车的合资企业。2020年4月,蔚来中国总部落户合肥,一年后共同规划建设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区。2021年7月9日,比亚迪合肥基地项目签约落户长丰。

如今,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初展雄姿。预计今年全年全市汽车产量125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77万辆左右,汽车集群营收突破3000亿元。合肥成为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首批双试点城市,先后获批“双智”、换电两大国家试点,是国家首批12个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中,唯一以新能源汽车为特色优势的城市。

“下足功夫”培养和引进人才,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生长,少不了强有力的人才队伍支撑。

“我们不仅是国内第一家将三元锂离子电池应用到纯电动乘用车的公司,也是第一家成功研发并批量应用液冷技术到纯电动乘用车的公司。”华霆(合肥)动力电池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据介绍,该公司组建了一支经验丰富的研发技术团队,并积极与高校院所共建合作开发平台,目前该公司在核心技术如机械结构、热管理、软硬件等方面申请知识产权专利达千余件。

合肥科教资源丰富,有中科大、合工大等高校的智力支持,有江淮汽车、安凯客车等本土车企的研发团队,新能源汽车产业入局较早,人才基础较好。上世纪90年代,合工大教授赵韩把燃油车改装成电动汽车。1999年,学校团队完成第一代纯电动轿车的研发。2001年,合工大和奇瑞联合承担国家863计划,共同研发混合动力轿车。2009年,合工大与江淮、巨一自动化合作,建立了新能源汽车工程研究院。


资料图:奇瑞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新出厂的新能源汽车。(王玉实 摄)

合肥工业大学,被誉为“汽车领域的黄埔军校”。办学50多年来,该校车辆工程专业共为汽车行业与交通运输行业培养4000多名本科生和200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他们中大多数都成为行业的领军人物、技术或管理骨干。多年来,该校优秀人才一直致力于汽车理论及其关键技术研究,攻克了一批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技术难题,形成了完善的知识产权布局,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近300项。
近年来,合肥市在培养和引进汽车类专业人才方面“下足功夫”。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积极申报相关博士、硕士学科授权点;支持高校与头部企业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订单式”培养硕博士研究生等高端人才;支持高校与头部企业深度融合,协同互动,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我们不是要培养单纯技术过硬的‘螺丝钉’,而是培育具有国际视野、满足现代汽车产业需求、善于创新、能解决复杂问题的现场工程师。”合肥学院大众学院院长王晓峰说。2021年7月,合肥学院、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大众汽车共同成立了合肥学院大众学院,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一位位“种子工程师”,迅速成长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生力军”。

2022年11月,《合肥市“十四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出台,鼓励科研机构、企业、高校、职业院校共同建立健全新能源汽车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大力培养新能源汽车领域创新型、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结合。

“目前,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已集聚人才超10万人,其中研发人才超2万人。下一步,我们将以更大力度、更优政策、更好服务,吸引更多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集聚合肥、服务全省。”合肥市有关负责人表示。

科学打法形成“组合拳”,产业版图日渐清晰

得益于坚实产业基础和优秀人才的支撑,合肥锚定新能源汽车赛道,大胆尝试,大胆改革,产业版图日渐清晰。

顶层设计是坚实保证。合肥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双招双引”工作专班、新能源汽车专家咨询委员会,强化部门和区域联动。出台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进一步促进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推广应用等专项政策,推动“产业政策—兑现细则—实施意见”组合发力。

9月15日,“元PLUS第50万辆下线暨冠军版上市发布会”在比亚迪合肥基地举行。作为比亚迪首款“战略出海”的全球化乘用车,元PLUS上市仅19个月即达成第50万辆下线,足迹遍布全球58个国家,并在多个国家问鼎新能源销冠。截至今年8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超178万辆,持续领跑全球新能源市场。


资料图:比亚迪合肥基地生产线。(范柏文 摄)

龙头企业是有力牵引。目前,合肥市已培育、引进大众、比亚迪、蔚来、江淮、长安、安凯6家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在龙头企业带动下,百倍千倍的乘数效应正在凸显。

“7月3日,我国第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正式下线,使用的就是我们全球独创的OS电池。”中创新航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敏告诉记者,公司已经为包括蔚来、奇瑞等一大批主流车企提供配套与服务。

配套企业是强大支撑。目前,共有中创新航、国轩高科等500多家配套企业在合肥聚集,上下游产业链日益完善,一步步构建宏大汽车城的坚实骨架,描绘产业发展的美好蓝图。

在刚刚举办的2023全球智能汽车产业大会高层论坛上,《合肥市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全域开放方案》正式发布。合肥市将全面开放主城区智能网联车辆道路测试,制定道路等级划分标准,融合交通超脑、地图等信息,指导由简易环境路测向复杂环境路测过渡,成为全国首个核心区域全部开放的省会城市,打造国内首个城市级“车、路、网、充”一体化云监管平台,加快构建智能网联汽车“两全三化”新模式(全开放、全无人、规模化、商业化、融合化)。

生态优化是最大依托。近年来,合肥围绕产业链,布局生态链,持续推动智能网联汽车项目场景应用、优化提升“基金+产业”“基金+基地”“基金+项目”驱动模式、不断健全汽车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一系列举措让产业生态持续优化,企业发展如鱼得水。

一系列科学打法形成了“组合拳”,助推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一路高歌猛进。今年1月至8月,全市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新增投产、开工、签约项目共74个,总投资额1681亿元。

一身“拼劲”为企服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产业的繁荣和壮大,与优良发展环境滋养密不可分,更与一座城市的耕耘努力息息相关。

“为了保证项目工期和进度,不管何时何地,只要企业有需求,哪怕是我们处于吃饭时间,也要立刻跑过来,‘端着饭碗跑步’成为我们工作的常态,节假日加班也是常态。”在长丰县下塘镇采访比亚迪、中创新航等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时,该镇党委委员石兆国表示。

“我从没有见过这么快的建设速度,堪称行业的‘天花板’速度!”谈及项目建设之“快”,中创新航合肥基地负责人由衷感叹。该项目计划总投资248亿元,从签约到开工用时不到3个月,从开工到产品下线,仅用时11个月。无独有偶,距离该项目不到十分钟车程的比亚迪合肥基地,项目从洽谈到签约仅历时23天,从签约到开工仅历时42天,从开工建设到整车下线仅用了10个月。

作为先天资源不足、从县城格局发展起来的省会城市,合肥与生俱来就有一股子不服输的“拼劲”、渴望以创新驱动发展的“闯劲”和善于钉钉子的“韧劲”。带着这样的“劲儿”,合肥锚定“工业立市”,扭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瞄准发展动向、抢抓发展先机、锻造“最强保障”,打出了一手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飞速发展的“好牌”。


资料图:蔚来合肥先进制造基地的生产线。(谢琛 摄)

一个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是合肥这座城市“拼劲”的最好见证。2021年8月19日,距离比亚迪合肥基地项目开工仅有十几个小时,项目方突然提出项目区地势低洼,急需土方填平,希望所在地合肥市长丰县下塘镇协调安排。按照常规程序和建设管理,这样的项目从招标到完工,前后需要一个月的时间。面对突如其来的难题,下塘镇领导班子与时间赛跑,连夜协调运输公司。当晚,1000辆渣土车来回穿梭,一夜之间,全部填平。8月20日,项目如期开工。

最大的“拼劲”,造就最好的服务。近年来,该市制定出台《合肥市优化营商环境若干规定》《合肥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条例》等地方性法规规章;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转变政府职能,“一窗办”“一网办”“就近办”等改革举措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平均承诺时限压缩至2个工作日以内;创新重点项目调度制度、专班服务制度、“点对点”服务制度……以“金牌服务”护航企业发展壮大。

“大众安徽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合肥积极的投资政策和优越的营商环境。”“过去几年在合肥的发展实践,让我们相信合肥一定能够成为全球智能电动汽车的创新高地和产业高地。”……在此次合肥国际新能源汽车展览会上,大众、蔚来等企业负责人由衷感慨。这也印证了比亚迪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在考察合肥基地项目时的感叹:“合肥干部敢担当、讲诚信、重效率,我对在肥项目发展充满信心!”

辛勤的汗水,浇灌出越来越绚烂的产业之花。当前,合肥市正全力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发展引领区,加速构建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布局,为安徽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贡献合肥力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4 17:5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五湖泛舟 于 2023-10-4 18:03 编辑

★星巴克,到县城恰饭★



前几天,在办公室里,大家都在埋头工作,忽然有人发出一声欢呼。

原来,这位老家在安徽太和县的小伙伴看到,家乡同学在朋友圈晒出一组照片:星巴克也来开店了。


星巴克(太和县翰林广场店)

局长有些好奇,因为星巴克全球开店,必须由美国西雅图总部批准。

太和县,这个安徽西北部的小县城,常住人口不到140万,面积也才1867平方公里,GDP530多亿元。

除了一些人知道有个“太和板面”,知道这个小县城的人可能真不多。

大洋彼岸的星巴克总部为何敢去开店呢?

01.星巴克在县城布局的背后逻辑

在今年4月,星巴克创始人舒尔茨说,星巴克将在中国开设超过10000家门店,随着星巴克逐步完成对一二线城市的布局,县城将会是星巴克最主要的市场。

在星巴克近期发布的《2025中国战略愿景》中,星巴克中国总部直言不讳地表示“星巴克看重的不仅仅是全国300多个地级市场,也包括了近3000个县域市场”。



事实上,星巴克已经开始快速布局县域市场,动作非常快。

截至2023年6月,星巴克在中国新开382家门店,其中大部分是清远、文山、新余等县城和县级市。

其中,很多都是县城或县级市,也是大部分人听都没听过的城市。

比如上面说的太和县。

还有同样属于阜阳的县级市界首,经济发展水平在安徽省属于中等水平,也都迎来了星巴克在此开店。

更重要的一点是,星巴克在这些县城开店,并非跟随大型购物中心开店,而是直接开在只有当地人知道的购物中心,或者直接租门面开店。

那么星巴克为什么会选择这些中国县城(县级市)开店呢?

星巴克主动放下身段,融入到三四线的小城市,显然是咖啡市场太“卷”了。

《2023中国咖啡市场洞察报告》显示,2022年国内下沉市场的咖啡订单量同比增长高达250%。

眼下,很多人觉得“喝不惯咖啡”的县城,正迎来包括星巴克、瑞幸,以及蜜雪冰城旗下的幸运咖等咖啡品牌的抢占热潮。

2022年,瑞幸咖啡新增门店数量2190家,就连幸运咖新增门店数量也达到近1500家,而且均布局在三、四线城市及县城。


如今,连蜜雪冰城旗下的幸运咖也加入抢占县城咖啡市场的赛道

星巴克选择昔日被称为“下沉市场”的县城,其实也体现出独特的观察力。

新开的星巴克城市门店中,浙江、江苏以及安徽占比超过80%。

星巴克布局逻辑就是,基于省域经济来判断县域经济。

江浙两省是长三角的经济强省,没啥奇怪的。

而安徽这两年由于经济强势崛起,省内的县城自然也被星巴克视为布局重点。

换句话说,星巴克已经看出中国县域经济的巨大潜力,正逐渐推行“下沉求增长”的商业模式。

自然,星巴克能发现县级市场的增量,国内的咖啡品牌自然也不遑多让。

2023年1月,瑞幸发布了“2023年度首轮新零售合作伙伴招募计划”,新增的33个城市中有相当数量的县级市。


门店统计数据截至2022年5月1日 图片来自 网易数读

其中不只咖啡品牌,如今从食品到服装,从新能源车到家电,几乎所有曾经在一二线城市搏杀的品牌,都在扎堆向县域发力。

比如昔日家电主流品牌TCL,在小米以及海外品牌的围剿下,逐渐从一二线城市退入到三四线城市,结果市场销售直线攀升,其中60%以上的营收来自被称为“下沉市场”的县城。



在大城市沉寂后的TCL,却在县城市场获得了重生

还有酒水行业的“RIO”、化妆品行业的“韩束”,这些昔日曾经为大城市用户熟知的品牌,如今也都在县城获得了重生。

可能有人好奇,中国的县域市场到底有多大?昔日看似高不可攀的品牌,能否顺利占领县城呢?

02.县城经济到底有多大?

县城有“城尾乡头”之称,截至2022年底,我国有1800多个县及县级市,常住人口为1.6亿人左右,394个县级市的城区常住人口为0.9亿人,占全国城镇常住人口的近30%,无疑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



从城市建设来说,县城与大城市的区别已经日益缩小

与此同时,县域经济也不断壮大,GDP过千亿的大县越来越多。

2022年,我国GDP千亿县增至52个,其中昆山GDP总量突破5000亿元,超过了8个省会城市;中西部千亿县增至10个。

如此庞大的市场和人口,无论在什么量级的城市,消费需求都是立体的、多层次的。

尤其是已经被互联网培育过的县城,年轻人的消费观并不输于大城市的同龄人。

2021年,著名分析公司摩根士丹利调查显示:中国一二线城市用户的住房刚需(买或租)占了消费大头,排在第一;三线以下城市住房只排第四,日用品、教育、可选消费(旅游、服装、医疗)等占据前三;即抛开住房支出差距,下沉市场与一二线市民的实际消费力相当。

县城的消费者不仅在消费认知、消费习惯上与一二线城市用户差异不大;甚至相比于追求大牌,他们从某种程度上说消费更为理性,敢于尝新,对国产品牌也更为自信。

客观上分析,县城成为新的消费市场主力,主要来自政策的转变。

1997年之前,我国城市行政地域主要采取了市管县、县改市的模式。

1997年之后,设市工作基本暂停,城市行政地域主要采取了将市管或市周边的县、县级市改为市辖区的调整方式。

随后,“撤县设区”成为风潮,多个城市迎来了撤县设区的区划调整。

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2011年首次超过50%。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2020年中国城镇人口和城镇化率已分别达9.0199亿人和63.89%。



不过,当“撤县设区”成为一些省会城市扩大管辖空间和增加人口规模的常规操作后,弊端也十分明显。

不切实际地过度城镇化开发,一味追求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发展,不仅造成了资源严重浪费,也增加了城市管理的难度。

因此,从2022年5月起,zhongyang开始严格控制撤县建市、设区,这也使得“撤县设区”风潮发生变化,城镇化重心转移到了县城。

有人担心县城能否具有城市居民的消费理念,又是否在物流配送方面实现畅通。

其实这份担心大可不必,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入,县城和大城市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尤其是互联网开启的“消费同权”时代,市场早已步入没有信息差的竞争环境,县域市场也随之成为市场整体的一部分,品牌可以毫无阻碍地进入。



对于县城消费者来说,好的东西是不需要任何教育成本的

可以说,互联网已经加速了消费端的信息对称,什么是好东西,不需要太高的教育成本,比如星巴克进入县城,压根不需要进行任何广告推广。

同时,便利的电商平台与四通八达的物流体系,已经将城市和县城紧密衔接,即便孤悬一隅的县城消费者,同样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收到下单的商品。

事实上,县城不仅是新的消费市场,还有无数从县城长出,却早已闯进大城市的县域品牌。

03.“农村包围城市”的县城品牌

比如浙江的慈溪,这是隶属宁波的一个县市级,但慈溪产的小家电占了国内50%的市场,放眼全球,60%的小家电都是“慈溪造”。

我们熟悉的许多电器品牌,都来自这个并不算知名的城市。



几乎每个城市家庭都用过的公牛插座,2001年开始成全国第一,常年市场占有率超过60%;还有专门做厨房电器的方太,上榜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销售占全国高端厨具市场的40%以上。

实际上,不仅是县城制造,许多曾经只是县城消费者知晓的餐饮品牌现在已经扎堆来到了一线城市。

从福建起家、已经成为了万店品牌的华莱士,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品牌。



得益于被餐饮界称之为“福建模式”的门店合伙制,华莱士自2001年在福州开出首家门店后,到2023年上半年,全国门店数量已达20065家,遍布全国大部分城市。

这是什么概念呢?

肯德基与麦当劳在中国门店总数加在一起,也只是华莱士门店数量的四分之三。

同样发源于福州,被誉为“县城青年最爱汉堡”的塔斯汀中国汉堡,2019年全国仅32家门店,到2023年,塔斯汀在全国的门店数已突破了4500家,其中不乏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

还有昔日只在“下沉市场”开店的蜜雪冰城,2022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分别新开128家、144家、148家和73家。今年上半年,分别新开27家、40家、18家和19家。

合肥的“老乡鸡”早期只是本地一个餐饮品牌,这些年深耕安徽本地市场,随后入驻武汉、南京市场,通过一步步拓展全国市场,如今已是餐饮圈里的传奇品牌。

过去品牌经营有个思路,只有先“攻占”北上广深的一线城市,品牌效应才能体现,也才能逐步占领全国市场,但上述这些从三四线城市生长出的品牌再次告诉世人,即便没有一二线城市的品牌孵化,只要专心做好区域市场,反向进军一线城市并不是难事。

甚至,即便进军一线市场不利,起码还有原先的区域市场托底,同样还有继续发展的机会。

说到底,从品牌去小县城掘金,到小县城反向给大城市输出品牌,背后既是县域经济的崛起,同时也是市场供需关系发生了改变。

对于品牌来说,县城的消费市场相对尚未饱和,为自身创造了更多发展空间;对于县城来说,品牌的进入不仅满足了消费者需求,同时也刺激了当地的消费,加速业态创新。

浩浩荡荡,在县城里,我们能发现一个生机盎然的中国。

来源:正解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4 23:23:4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五湖泛舟 于 2023-10-4 23:53 编辑

◆这些强省会,正在拼命“抢”大学◆

作者:凯风

来源:国民经略

一流大学,历来都是城市必争之地。

自中国科学院大学设立之后,“国科大”之名响彻江湖。

随后,关于组建“中国工程院大学”的说法不胫而走,引来长沙、重庆、郑州、武汉、成都、南昌、石家庄等一众城市竞夺。

对此,中国工程院日前已通过官网“互动交流”栏目回应网友问询称,中国工程院目前没有创建中国工程院大学相关工作计划。

目前没有计划,是否意味着“国工大”彻底没戏了?如果正式组建,谁最有可能拿下?

01
“国”字号大学,吸引力有多大?

作为中国最高学术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并称为两院,是大国崛起最重要的国家科技战略力量。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科学院就设立了研究生院,2012年正式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201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

自此“国科大”之名崭露头角,背靠中国科学院强大的智力与科研资源,迅速成为比肩清北复交的存在。

“国科大”本部位于北京,但在上海、武汉、广州、成都、兰州5地设立了学院,成为各地建设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有力支撑。

中国科学院有了大学,中国工程院岂能置身事外?

因此,最近几年,关于设立“中国工程院大学”的呼声不绝于耳,而北京不再是唯一的本部选址,一众强二线城市蠢蠢欲动。

半个多月前,长沙官方一则回复,再次将“中国工程院大学”之争推向高潮。

面对长沙是否有计划引进“中国工程院大学”和“中国科学院长沙学院”的咨询,长沙市科学技术局在回复称,目前正在与中科院等科研院所洽谈中。



随后,河南有媒体发布专题报道,专家直言,如果中国工程院大学落户郑州,河南方面一定会倾尽所有的资源支持,这也是河南最大的优势。

在长沙、郑州之前,更早一步行动的是重庆。

早在2017年,重庆有关领导在会谈时就明确表示,希望重庆市与工程院共建中国工程院大学。

重庆、长沙、郑州积极性最高,而四川成都、湖北武汉、江西南昌、河北石家庄都被当地网友寄予厚望。

这些城市要么本身大学实力较弱,缺乏顶尖高校,需要“国”字号大学破局;

要么发展势头强劲,且有打造科技创新中心的雄心,亟需一所顶尖高校作为支撑。

02
中国科学院有了大学,中国工程院为何迟迟不建大学?

虽说“两院”并称,都是最高学术机构,同为正部级事业单位,院士实力在伯仲之间,但两者性质、定位和机构设置都不尽相同。



自1949年成立以来,中国科学院历来都有实体机构,如今除了在北京的总部之外,在全国各地还设立了11个分院、100多家科研院所、130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科学院直属的大学,不只国科大一所,还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与上海市共建),阵容堪称豪华。



与之对比,中国工程院既没有大学,也没有研究生院,同样也没有下设实体分院和科研机构。

究其原因,中国工程院成立时间较晚,且是1994年从中科院科学技术部析出而来,至今仅有将近30年的历史。

而在定位上,中国工程院是“我国工程技术界的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

荣誉性、咨询性,标志着中国工程院与中科院有了实质性不同。

中科院研究机构众多,而中国工程院更像是一个荣誉组织,其下设的机械、电子、土木等9大学部更多都是议事机构,而非实体组织。

从人员编制来看,中国科学院是一个坐拥6.9万名正式职工、7.9万在学研究生的庞大学术机构,而中国工程院只有前者的零头。

中国科学院院士,散布于科研院所、高校等单位,不少院士人事关系就放在中科院;而中国工程院士,则散布于全国各地,与工程院并无编制及人事关系。

所以,如果真要组建中国工程院大学,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设立一个常设机构,不仅需要调配大量的科研人员,还需要配置为数不少的行政人员。

这不仅意味着巨额的资金投入,更标志着中国工程院的定位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将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当然,对于嗷嗷待哺的二线城市来说,钱不是问题,人员也不是问题,唯一的问题还是体制机制因素。

03
为何都在争抢“国”字号大学?

在中国,一所高校改变一个城市的案例层出不穷,但最有说服力的当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合肥。

根据国民经略创始人凯风《中国城市大变局》一书分析,几十年前的合肥,不过是一个顶着省会之名的“大县城”,如今却成了“最牛风投城市”,还拿下了国家科技体系金字塔尖的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

这背后,来自中科大的贡献不容低估。没有中科大,合肥绝不会进步如此之大。

中科大本身成立于北京,系中科院的直属高校,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京校外迁浪潮中,被合肥“捡”了一个便宜。



说是“捡”,其实也是眼光和魄力使然。

当时中科大面临外迁,湖北、江西、安徽、河南成了备选地,但部分省份由于粮食问题而婉拒,只有安徽顶住重重困难,毅然接受。

“安徽人民即使不吃不喝,也要把中国的科学苗子保住”,合肥腾出了师范学院和银行干校,用于安置中科大,如今开花结果。

时至今日,为何错过中科大,成了河南等省份挥之不去的遗憾。

所以,如果一家与国科大、中科大同等重要的“国“字号大学诞生,且不乏落户到北京之外的城市的可能,各大省会必然倒履相迎。

对于河南等地来说,如果能拿回中科大,或者拿下有待组建的“国工大”,“举全省之力”都不为过。

04
如果真要组建中国工程院大学,谁最有竞争力?

组建“国”字号大学,既要考虑一地的智力资源禀赋,是否具有承载高水平研究机构的能力,也要考虑到教育均衡的全局,顶尖教育资源不应集中于一城一地。

这也是在“中国工程院大学”之争中,北京一直都被有意或无意的原因所在。

北京坐拥34所双一流大学、数百个重点科研机构,聚全国顶尖科教资源为一体,实在没有继续锦上添花的必要。

北京之外,哪些城市有望摘得桂冠?

其一,从全国理工科高校布局来看,北京、上海、杭州、南京、合肥、广州、武汉、哈尔滨、西安、成都等地都已有顶尖高校。

根据软科2023年中国大学排名,以理工科为主的TOP10院校分别是: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大、中科大、华中科大、西安交大、哈工大、北航、东南大学、北京理工。



此外,上海的同济大学、广州的华南理工、成都的电子科大、西安的西北工业、长沙的中南大学等实力也位居前列。

所以,如果考虑到理工科高校的聚集性,这些城市均不乏一争之力;如果考虑教育资源的分散性,其他城市的迫切性更高。

其二,从教育资源均衡布局来看,全国还有多个省份985高校挂零,亟待做大做强教育资源。

双一流高校,由于覆盖范围过大、来者有份,存在一定争议。而985大学,其权威性和公正性历来都得到认可。

目前,全国共有39所985大学,分布在18个省份,四大直辖市、东北三省全部在列,北京、上海、江苏、陕西、湖南、四川、湖北、广东、山东、辽宁,都有2所及以上高校上榜。

在内地31个省份中,还有13个省份985高校挂零,包括“山河四省”的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以及“环985高校群”的江西,以及云南、广西、贵州、新疆、宁夏等广大的西部地区。



所以,如果以教育均衡作为第一衡量标准,户籍人口第一大省河南无疑有很大优势,而江西、河北等地同样盼985高校久矣。

05
拼命建大学,既需要持之以恒发展教育的决心,也是对经济和财力的考验。

一所高校,动辄投资数百亿元,每年还有数十亿元的经费支出,如果没有足够强的财力作为支持,恐怕很难维持。

目前,广东、江苏、浙江等经济大省都在拼命建大学,从重金延请985高校办分校,到引进港澳地区及国外高校合作办学,再到自筹自建本科院校,背后最大的支撑正是财力。

与之对比,中西部地区一些知名高校,由于经济产业缺乏足够强的竞争力,面临着人才持续流失的难题。

为此,教育部门于2021年发布新规,不鼓励、不支持高校跨省开展异地办学,特别是严控部委所属高校、中西部高校在东部地区跨省开展异地办学。

就此而言,中国工程院大学之争,不仅中西部省会渴求已久,连东部发达地区也是蠢蠢欲动。

东部城市有经济、产业和财力优势,中西部强省会同样不乏财力支持,更有“举全省之力”的支撑,不乏一争之力。

这场争夺战,想必不会很快尘埃落定。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8 22:35:33 | 显示全部楼层
■住进养老院,重庆前首富,彻底想开、放下了■




特别能拿得起,放得下。

作者:王又新

来源:华商韬略

8月底,85岁的重庆前首富、力帆集团创办人尹明善,亲自把自己送进了养老院。一生都在自强不息的他,对外给出的理由是:不给儿女添麻烦。

3年前,82岁的他还亲手向法院递交了力帆集团的破产申请书。那期间,老爷子每天都会到公司上班,而传说中的尹公子,尹明善的独子尹喜地则常常不知所踪。

01

尹明善1938年生于重庆长江边的一个小镇,当时,家里的条件还不错。

但这个家庭,最终让他吃了几十年的苦:先是因为成分不好,被赶到农村;然后因为成分不好,学习再好也读不了大学;再然后被关进大牢,劳动改造。

直到1979年被平反,已经 41岁的他,人生才看到希望。

1983年2月,重庆出版社公开向社会招聘编辑,念书时成绩好,劳改时还苦学英语的尹明善得到了这份工作,而且很快被提拔为重庆出版社副社长。

这期间,下海经商热慢慢升温。

眼见很多人开始腰缠万贯,自己一个月的工资却只够买一张重庆到北京的机票,尹明善做出人生中的一个重要决定——

 “下海”。

1985年底,他从熟悉的开始,创办了重庆职业教育书社。挂的是“社”字,但也就是倒腾点图书买卖。一个读书人成为一名书商。

当时,他已47岁。

知天命之年,才找到心仪的航向,尹明善披星戴月,励精图治。



因为是老本行,他很快就闯出一片天,由其主编的《中学生一毛钱丛书》一出手就大获成功,很快卖出超千万册,在图书市场一炮走红。

更重要的是,他一举赚了60万,在年近半百时赢得了人生第一笔“巨款”。

02

1992年,尹明善已经是重庆市最大的民营书商,但他面临着一个不可突破的难题:主渠道永远被新华书店这位老大霸着,他做得再好也只能排第二。

看到天花板的他,坚信做书商不会有大前途,决意寻找更高的舞台。

思虑清楚后,尹明善果断停掉了已经收入稳定的图书生意。

那之后,他涉足过香烟市场,做过服装生意,但都不合心意。

直到一次偶然,尹明善眼睛一亮:

一位摩托车老板告诉他,自己每月要几百台发动机,但要么是从日本进口,价格极高,要么在河南购买,价格相对低但却质量差。

重庆曾是重要的军工城市,工业基础雄厚,当时已是全国摩托车生产基地,不仅拥有“嘉陵”、“建设”这样声名显赫的摩托车品牌企业,还有许多生产销售维修摩托车配件,以及整车组装的小企业。

更重要的是,当时的摩托车市场一派繁荣。

如果自己能做出摩托车发动机,岂不是个大生意?!

跟热门,不做冷门生意,这是尹明善的一个生意经。后来的对外分享中,他曾多次强调,尤其中小企业,创业起步更要跟热门,要扎堆,经济学上称作“聚集效应”。

1992年,54岁的尹明善再次创业,一头扎进摩托车这个热门里。

他在重庆郊区农村租下一个房间作为车间,成立了重庆轰达车辆配件研究所(力帆集团前身),开始制造摩托车配件。注册资金为20万元人民币,是他折腾一番之后还剩的全部家当。

03

开业第一天,尹明善手下仅有9人。站在不足40平米的车间里,他向这9名职工“大放狂言”:

我一定要创造出全中国、全世界都没有的发动机。

两年后,尹明善的研究所开发出了四冲程100型发动机,写下中国摩托车行业的一页新历史。

随后,他们又相继开发出90、100型电启发动机。

再之后,他自己做摩托车整车,而且依靠发动机等核心零部件优势,很快打造出知名名牌。

依靠摩托车的高速发展,力帆也从小作坊变成了行业大巨人。

2000年,62岁的尹明善以5.5亿元个人净资产荣登2000年福布斯50位中国富豪排行榜。

同年8月,他还用5580万元买下了寰岛俱乐部,将其更名为“重庆力帆足球俱乐部”,并于当年在四万球迷的雄起声中,夺得西部球队有史以来第一个冠军。

2003年,65岁的尹明善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商。

人生巅峰时刻,他却找到当年做图书的感觉:摩托车的空间有限了,中国未来最有前景的工业应该是汽车。力帆,必须做汽车。

于是,年过六旬的尹明善再次创业,并且挑战起更大目标:

造中国人自己的汽车。

过程中,从资质到技术,尹明善发现自己低估了汽车的复杂性:“从两轮到四轮,隔着千山万水。”

但他还是认准了目标,要干到底,因为他坚信,这条道路的方向是正确的。

2005年10月,zhongyang明确提出了要鼓励自主创新,力帆终于等到机会。

当年12月19日,力帆轿车取得国家发改委核准的准生证,成为继吉利、奇瑞、比亚迪之后,又一家被承认的自主品牌轿车生产企业。



2006年1月19日,力帆第一款自主品牌轿车力帆520全球上市。

2010年11月25日,力帆更在上交所成功挂牌,开启国内民营车企A股上市的先河。此后不久,尹明善家族以超过110亿账面身价,成为重庆首富 。

但上市后的力帆,业绩一直不理想,越来越困难。

困难之下,尹明善依然激情不减。一边努力推新车,试图改变业绩,一边艰难转型向新能源。但这些努力都变成了,越努力,越失去。

2019年,力帆的汽车销量由此前的10来万辆跌到了2万多辆,集团的一些其他业务诸如金融、地产等也都危机乍现,81岁的尹明善再次走入至暗时刻。

此后不久,力帆彻底停摆,走入司法重整程序,白发苍苍的尹明善又开始了千言万语,千方百计,千山万水和千辛万苦。

但这次,为的却不是创业,而是告别。

最终,吉利汽车与重庆两江新区共同发起设立30亿元满江红投资基金,以持有上市公司力帆股份29.99%股份的方式,接手了。

坊间甚至有传言,李书福不但出手收购,而且刻意给了更高价格,是为了表达对尹明善的敬意,让他安度晚年。

而时光倒退20来年,吉利和力帆,正在摩托车领域打得头破血流。

吉利入主之后,力帆股份曾有过一次更名,但力帆二字仍被保留下来,从力帆股份改名为力帆科技。

如今,融入吉利汽车,扭亏为盈的力帆科技,已成为吉利的换电新能源平台,以及主打B端运营车辆的枫叶汽车品牌的运营主体。

去年,力帆科技还与吉利集团联合成立了睿蓝汽车,继续向家用轿车进军。

但这一切,和尹明善已经没啥关系了。

04


尹明善有一对儿女,长子尹喜地,次女尹索微。

力帆尚还如日中天之时,外界就曾不断猜测,谁会接班。

尹明善也曾多次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大意是:儿女如果能干,肯定不会故意放着不用;儿女如果不能干,那就从外面找人。

2015年6月8日,这个答案终于揭晓。

当天,尹明善一口气放了两个大招:

一是启动了“力帆i.Blue1.0”新能源战略,宣布已在这个项目上投入了52亿元的真金白银,是力帆在新能源领域从未有过的大手笔。

二是在与力帆集团总工程师陈卫、总裁尚游,一起按下启动i.Blue 1.0 战略的按钮后,他拉着两人的手举过头顶,对所有人宣布:

“他们就是力帆的接班人!”

对了解力帆和尹家的人来说,这个决定已经不是意外。

因为,在接班问题上,女儿尹索微不是培养对象,而那个被努力培养过的儿子尹喜地,实在不像是一个能干的接班人。

尹喜地曾被尹明善安排从销售干起,一步步在集团历练。

摩托车业务高峰时,力帆的5家工厂,其中3家都是尹喜地打理,2010年,39岁的尹喜地还出任了力帆足球俱乐部董事长。

但尹喜地的这些工作干得一般般,关于他,最出名也就只有那个传说:



以天价成为中国第一位布加迪威龙车主,提车当天,从机场高速狂飙回市区,全程专业摄影师和航拍队跟拍,此后不久,又在高速上飙车,被交警处罚。

媒体追问“花了多少钱?”尹喜地洋洋得意:

“原价3000万,加税3800万。”

面对这样的儿子,尹明善一定是头疼不已,但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或者说,他可能也发自内心地,不想非得让儿子怎么样。

从早年的暗无天日,到后来的创业艰难,他恐怕比大多人都对工作,生活,人生,幸福这些东西,有自己的定义。

一位见证了力帆重整过程的人曾告诉我,尹老爷子特别能拿得起,放得下。这也是力帆相比其他遇到困境企业而言,能更快重整与重启的关键。

一个佐证是,力帆破产的过程中,尹明善还在三联书店,出版了他的首部随笔文集:《芭蕉飕飕》。

这次进养老院,他的说法则是:“我儿女双全,房子也很大,有钱居家养老,什么都不愁。但80岁后,我慢慢改变了我的养老观念……无论多大年纪,我都要爱我的子女,少给子女添麻烦,甚至不给他们添麻烦。”

当然了,他住的也不是一般的养老院,而是泰康旗下的养老院渝园。经过多次调查了解之后,他确信,住这个养老院,会比自己在家里要好得多。


▲图源:泰康之家渝园

从现场照片看,白发苍苍的尹明善,依然是精气神十足。力帆重整之后,曾有人认为,尹明善或许还会再次上火线,重整家族与企业。

现在看来,他是彻底想开,彻底放下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9 23:33:5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苏锡无常”到下一个“万亿之城”,常州究竟有多强?▲



2023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常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2023-2028年)》进行了批复。

这意味着,常州期待已久的第三条地铁线路获批建造。

2019年9月,常州开通了首条地铁线路,成为江苏省第四个拥有地铁的城市。

目前常州共有两条地铁线路,分别为地铁1号线和2号线,总里程54公里。


来源:常州地铁

值得一提的是,常州此次获批是地铁5号线先行段(揽月湾站~西太湖站),而之前规划的3号线和4号线已经延期建设,具体原因不明。

不过,根据国家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标准和要求,线网规划任务为明确城市轨道交通功能定位、发展目标,确定线网功能层次、规模和布局,并作为后续建设规划编制的依据。

据此,只能说5号线的沿线发展对于常州来说,更具急迫性。

但这也有个疑问,国家近年来严控城市地铁申请和建设,常州为何能获批新地铁项目?

01
“苏锡无常”背后,是常州的尴尬处境

我们之前文章提到,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现行规定,地铁申报城市,GDP要在3000亿以上,财政收入不少于300亿,常住人口300万以上。(多地叫停地铁建设,曾经人人争抢的“香馍馍”为何不香了?)

总体来看,常州很多指标都符合相关要求。

2022年,常州GDP为9550.1亿元;今年上半年GDP为4525.4亿元,同比增幅7%;财政收入这块,今年1-6月,常州为383.55亿。

再看人口,常州常住人口536万,看着不起眼,但其中变动非常大。

2019年左右,常州的常住人口大约470万人,可从2020年开始,常州人口开始快速上升,至2022年底,常住人口达到了535万人,两年人口净流入超60万。

人口净流入增加,最大因素就是地处苏南的常州,随着装备制造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崛起,早已不是昔日的“小透明”城市。



一直以来,江苏被称为“散装江苏”,原因就是省内城市竞争激烈,互相“鄙视”,尤其是苏南四市。

所谓“苏南模式”,由社会学家费孝通在20世纪80年代初率先提出,指的是江苏南部的苏州、无锡、常州和南通等地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方式。

苏南的苏州、无锡、常州、南通中,苏州作为“最牛地级市”,算是四兄弟中的“老大”,因此无锡基本都是以苏州为标杆,彼此互帮互助。

南通和常州一直是“难兄难弟”,无论经济总量,还是城市化率以及人均GDP,都不如苏州、无锡。

不过,随着苏通大桥的建成通车,南通的离上海近的区位优势开始凸显,经济也随之腾飞,有人甚至提出了“北上海”的说法。


苏通大桥高速公路 来源:南通交警

经济总量上,南通始终力压常州一头,因此也不愿再和苏南兄弟们厮混,而是抱紧上海,埋头发展经济。

由此,苏南就只剩下苏州、无锡、常州三市。

可无锡只愿意和苏州玩,苏州也一样,彼此抱团时总会有意无意撇开常州,被人戏称为“苏锡无常”。

无锡和苏州对常州的挑剔甚至延伸到饮食上,经常会说“苏州有汤面,无锡有酱排骨,常州只有酱萝卜”。

仅从经济上看,苏州和无锡都早已是“万亿城市”,而常州还在“万亿”门外徘徊,就连产业机构和文旅发展等相比下来,都处于“弱势群体”,相互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而且,江苏重教育,苏州和无锡都有不少著名大学,比如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江南大学等。可常州在大学这方面的发展就有些不尽如人意。

其实,常州的地理位置很不错,地处上海和南京之间。京沪高铁、沪宁城铁、沪宁高速、宁杭高速、312国道、京杭运河……都从常州经过,尽享交通便利条件。



常州也因此东可吸纳上海的外溢资源,西可接受南京的产业转移,地区经济得以飞速增长。

按理说,常州9000亿的地区生产总值足以傲视全国90%以上的城市,可面对2.4万亿的苏州以及1.49万亿的无锡,常州还是有些底气不足。

说到底,不是常州“弱”,而是苏州和无锡的经济实在太过强悍。

02
常州的制造业逆袭之路

从历史上看,常州之所以没能赶上苏州、无锡发展速度,源自经济发展模式没能与时俱进。

苏南地区早期经济发展都是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但苏州和无锡很早就进行了产业结构的提升和调整,重点是发展科技型企业,并围绕高科技产业建立了产业集群,走上了规模化道路。

而常州早年靠出口机电、服装等,日子过得很舒服,转变经济结构的意愿就不是很强。

甚至到2008年前后,常州经济对于外贸的依存度高达56%。经济结构单一,主动发展的动能自然不足,一直被视为三线城市。

面对苏州和无锡的快速发展,常州没法不着急。

作为老牌工业城市,常州一直立志做制造业强市的城市,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据了较大的比重,显然不符合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从2011年开始,常州开始主动调整经济结构,可以简单概括为减少外贸出口依赖,注重科技创新、引进大项目,重视内需和消费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围绕智能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地标性产业链,常州以创新驱动发展,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开始了持续发力的过程,成绩令人刮目相看。

在智能装备领域,常州通过升级传统工业项目,积极培育输变电及发电设备、工程装备、数控机床、内燃机及内燃机配件等省重点培育4大产业集群,其中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同时,常州围绕先进制造业集群,在全国率先布局以碳纤维和石墨烯为代表的新型碳材料产业,带动和提升了一大批新型材料行业的快速崛起。

如今的制造业早已从单纯的手工生产过渡到工业化机器人领域,常州原本就有金石机器人、江苏骠马智能装备以及常州唯精医疗机器人等多家机器人企业,从生产“关键零部件”到“整机生产”再到“系统集成”的完整机器人产业链建成,常州的协作机器人产量成为全国第一,为制造业提供了细分行业的支持。

现代工业打造其筋骨,而数字化赋予其灵魂,城市经济也因此发生着改变。

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常州对外贸出口的依存度出现趋势性下降,截至目前,常州对外贸的出口依存度下降至约30%。

产业振兴,既要重磅政策撬动,也要金融资源的赋能,才能形成高端资本的强磁场。



目前,常州市区两级共设立主投新能源的基金27支,总规模264亿元,累计投资常州本地新能源项目70个,投资总额118亿元,撬动其他社会资本投资超300亿元。

与此同时,常州还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龙城科创发展基金,下设产业投资基金和天使投资基金,连续三年以不低于50%的额度投向新能源产业,引导各类资本在新能源产业领域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如今,新能源产业早已成为常州制造业一张亮眼名片,博得了“新能源之都”的美誉。

03
三页PPT造车故事撬动的千亿市场

新能源产业对常州经济发展的拉动不可估量。

2022年,常州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光伏三大行业产值分别增长141%、223%和29%,对规上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1.2%、26.2%和14.8%,常州工业开票销售收入也首次突破两万亿元,增长17.5%。

也是因为新能源产业的支撑,2022年,常州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3.1%,高于江苏省全省水平5.8个百分点。

提到常州的新能源产业,就不能不提其新能源车产业。

在常州,有个“三页PPT造车”故事:2016年,汽车之家创始人李想带着三页“理想”的PPT来到常州武进区,为自己的创业公司车和家(后改名理想汽车)寻找生产基地。

经过多轮密集洽谈,武进高新区以“厂房代建+招投结合”的创新模式深深吸引了李想的团队,“当时武进产业基金还参投了理想汽车7.8亿元融资”,理想汽车常州工厂由此落地。


理想汽车常州工厂

常州其实原本就有汽车工业,这些年围绕上海的汽车发展承接了不少产业转移项目。但整车制造一直是常州的软肋,也是其梦想。

因为理想汽车的到来和市场影响力,常州的“梦想”也很快实现了。

2019年,比亚迪来到常州新北区设厂;2022年1月,第一辆“常州产”的比亚迪车正式下线。常州北有“梦想”(比亚迪,Build Your Dream)、南有“理想”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格局开始形成。

2022年11月,胡润研究院发布《2022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列出新能源产业集聚度最高的中国城市50强,常州位居第五,仅次于深圳、上海、苏州、北京,其新能源产业发展程度可见一斑。

常州在新能源产业一直有着“2+5+N”的说法,其中“2”是理想、比亚迪两家整车企业,“5”是包括中创新航、蜂巢能源、江苏时代、时代上汽、北电爱思特等在内的5家动力电池生产企业,“N”是指众多上下游零部件企业。

自古“好马配好鞍”,在其新能源产业发展格局中,另一个关键部分是动力电池产业。

能在动力电池领域分杯羹,是因为常州金坛区,在2015年听说地处河南洛阳的中航锂电(现改名为“中创新航”)遭遇诸多困难,便主动上门招商,通过给企业注资,与企业共同进退,最终让其“起死回生”。

如今,中创新航电池装车量位列全国第三,仅次于宁德时代、比亚迪。



常州新能源产业也在深耕多年后,结出了硕果。

2022年,常州新能源汽车产量达34万辆,位居全国第六位;同时,2022年全国的动力电池产量中,有20%直接来自常州,直接带动了千亿规模的市场。

综合下来,常州的新能源汽车和汽车动力电池产销量都占到江苏全省的一半,相当于苏州、无锡、南京等城市之和。

正因此,常州在“新能源之都”的竞争中,意外跑赢了昔日的两位“爱答不理”的小伙伴,取得了领先。

或许,正是因为新能源产业的崛起,繁荣的制造业体系,以及人口的持续大幅流入,才是常州再次获批地铁项目的重要原因。

今天,奋斗中的常州距离“万亿之城”只有一步之遥。

没人知道跨过“万亿”之后的常州又会开启怎样的篇章,柳暗花明的故事,永远值得期待。

来源:城市研究室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0 23:3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五湖泛舟 于 2023-10-11 22:57 编辑

●最新IPO成绩单●


作者:清科研究中心

来源:清科研究

2023年前三季度中企境内外上市321家。


整体回顾

2023年前三季度,中企上市市场总体保持合理运行。分时间段来看,上半年市场热度较高,新股发行数量同比增长;8月底,为维护市场稳健运行,中国证监会阶段性收紧IPO节奏,第三季度沪深两市新股发行相对放缓。根据清科创业(01945.HK)旗下清科研究中心统计,2023年前三季度中企境内外上市321家【1】,同比下降8.8%,首发融资额约合人民币3,432.82亿元【2】,同比下降35.5%;其中,第三季度有103家中企IPO,首发融资额合计1,193.87亿元,同比分别下降35.6%、44.9%。分市场来看,A股前三季度共有264家企业上市,同比下降12.0%。境外市场方面,港股有41家中企IPO,同比下降6.8%;美股有16家中企IPO,第三季度无中企在美上市。地域方面,江苏和广东的上市企业数量分列前二,两省首发融资总额均超500亿人民币。行业方面,超3成资金向半导体行业聚集,晶圆代工企业募资能力突出。



市场分布

沪深两市阶段性收紧IPO节奏

北交所热度不减

上市数量方面,2023年前三季度,A股上市企业数量共264家,同比下降12.0%;第一季度、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分别为68家、105家和91家,其中第三季度同环比分别下降30.5%、13.3%。分板块来看,2023年前三季度,创业板、科创板各有98家、62家中企上市,同比分别下降15.5%、34.7%。虽然沪深两市IPO有所收紧,但北交所热度依旧不减,前三季度共60家企业上市,同比上升71.4%。

募资规模方面,2023年前三季度,A股首发融资额合计3,206.63亿元,同比下降32.8%;其中,第三季度融资额为1,137.60亿元,同环比分别下降34.3%、19.9%。分板块来看,科创板贡献度最高,融资规模为1,372.34亿元,同比下降34.4%,其中,华虹公司募资金额达212.03亿元,为前三季度全市场融资规模最大的IPO。创业板融资规模次之,金额合计1,119.93亿元,同比下降23.1%。沪深主板合计募资609.61亿元,同比下降47.5%。北交所总融资规模104.74亿元,同比增长69.5%。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证监会于9月1日发布《关于高质量建设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意见》,从投资端、交易端、企业端、中介端、产品端等各方面提出了19项举措,为北交所高质量发展打开了更大空间。

境外上市常态化运行

IPO募资以中小规模为主

2023年前三季度,共57家中企在境外上市,同比上升9.6%;总融资规模约合人民币226.18亿元,同比下降59.0%。

美股方面,前三季度共16家中概股登陆纳斯达克交易所,首发融资额合计人民币27.34亿元,第三季度并无中概股IPO【3】。

港股方面,共有41家中企上市,第一季度、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分别为17家、12家、12家,同比下降6.8%。总融资金额约合人民币198.84亿元,同比下降63.0%,募资规模最高的案例为第二季度上市企业珍酒李渡(46.81亿元)。此外,第三季度募资金额较高的案例有科伦博泰生物(12.49亿元)、途虎(10.44亿元)及第四范式(9.39亿元)。受国际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尤其是美国加息带来不确定性,港股流动性暂未改善,企业估值处于低水平,较多待发行企业继续持观望态度。



地域分布

江苏上市企业数量居首位

上海IPO企业总融资规模最高

从上市数量来看,江苏、广东分别有53家、50家中企IPO,其中,专精特新群体贡献突出,两省分别有13家和16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市。首发融资额方面,上海以547.87亿元的成绩领先其他地区,江苏及广东两省总规模也超500亿元。此外,安徽、重庆、湖南等中西部省份增势显著,上市数量及融资规模均实现同比增长。



沪、京、深保持前三位次

苏州市半导体产业成绩显著

从城市排名来看,沪、京、深、苏、穗包揽IPO数量前五席位,共计114家,合计占比35.5%。其中,苏州市得益于半导体产业良好的发展质态和创新能力,IPO总量跻身前四,前三季度有阿特斯、盛科通信等7家半导体企业上市,首发融资规模合计134.61亿元,占苏州的64.9%。



行业分布

机械制造企业IPO活跃度高

半导体产业融资规模超千亿

2023年前三季度,超6成IPO企业集中在机械制造、半导体及电子设备、生物技术/医疗健康、化工原料及加工和IT五大行业,融资规模合计占比73.8%。

其中,晶圆代工企业密集上市,募资实力强劲。华虹公司、晶合集成及中芯集成首发融资额分别为212.03亿元、99.60亿元、96.27亿元(不包含超额配售金额),是今年以来募资规模最高的3家IPO企业。



典型融资案例



IPO审核情况



政策动态

证监会政策“组合拳”提振市场信心

减持新规明确限制“破发、破净、分红少”的上市公司减持

8月27日,证监会连发《证监会统筹一二级市场平衡优化IPO、再融资监管安排》、《证监会进一步规范股份减持行为》、《证券交易所调降融资保证金比例,支持适度融资需求》三条公告,就IPO、再融资、减持等方面进行政策调整,打出了一套优化资本市场组合拳。

其中,《证监会进一步规范股份减持行为》中明确指出,上市公司存在破发、破净情形,或者最近三年未进行现金分红、累计现金分红金额低于最近三年年均净利润30%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不得通过二级市场减持本公司股份。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一致行动人比照上述要求执行;上市公司披露为无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第一大股东及其实际控制人比照上述要求执行。同时,从严控制其他上市公司股东减持总量,引导其根据市场形势合理安排减持节奏;鼓励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他股东承诺不减持股份或者延长股份锁定期。

9月26日,沪深交易所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股份减持行为有关事项的通知》,就破发、破净以及分红不达标等标准进行明确,同时明确二级市场减持范围、增加大宗交易减持预披露等。同日,北交所也修订了《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持续监管指引第8号——股份减持和持股管理》,从明确不得减持情形、细化具体执行标准、明确特殊主体比照执行的口径等方面,进一步规范关键少数减持行为。

回顾A股发展历程,历史上曾经历过两次制定和修订《减持规定》。第一次是2016年1月,首次对上市公司大股东、董监高的减持行为作了较为系统的规范。第二次是2017年5月,通过总结实践经验教训,进一步完善了减持行为规范。本次减持新规首次明确将上市公司质量与减持行为挂钩,通过优化供给侧提升资产配置效率,长期看对中国资本市场生态将产生深远影响。

证监会发布“北交所深改十九条”

为北交所高质量发展打开了更大空间

2023年9月1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高质量建设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推进北交所稳定发展和改革创新,加快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系统合力。这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1+N+X”政策框架的专项安排。

《意见》共有19条内容,被称之为“北交所深改19条”。《意见》提出主要目标是争取经过3到5年的努力,北交所市场规模、效率、质量、功能、活跃度、稳定性等均有显著提升,契合市场特色定位的差异化制度安排更加完善,市场活力和韧性增强,形成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的北交所品牌、特色和比较优势,对新三板的撬动作用日益显现;北交所与新三板层层递进、上下联动、头部反哺、底层助推的格局初步构建,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主阵地”效果更加明显。再用5到10年时间,将北交所打造成以成熟投资者为主体、基础制度完备、品种体系丰富、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市场监管透明高效、具有品牌吸引力和市场影响力的交易所,带动新三板成为创新型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的孵化地、示范地、集聚地。

同日,北交所也发布了优化“连续挂牌满12个月”的执行标准、发行底价确定方式共计八项改革措施。具体来看,根据北交所优化企业申报上市的最新标准,“连续挂牌满12个月”是指发行人在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委员会审议时已连续挂牌满12个月;对于摘牌前已连续挂牌满12个月的公司,在二次挂牌后,发行人在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委员会审议时无需再次挂牌满12个月。对于摘牌公司,“摘牌前已连续挂牌满12个月”的具体执行标准为:自公司股票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开转让之日至公司股票终止挂牌之日,已满12个月。这意味着摘牌前已连续挂牌满12个月的企业,在二次挂牌新三板后即可申报北交所上市,因此有望实现挂牌不到12个月即申报北交所,缩短企业的上市等待期。

【1】中企指总部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不包含港澳台地区。
【2】清科研究中心统计的IPO融资金额均指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份所募集资金总额,不包含超额配售部分金额。
【3】清科研究中心仅统计总部位于中国大陆境内的上市企业,不包含港澳台企业及SPAC企业。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4 00:0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央视点赞合肥0.49英寸里的“万千世界”★


10月11日,央视《经济信息联播》栏目播出《专精特新·绝活》节目,走进合肥,为全国观众揭秘了微型显示屏是如何做到精益求精的,一起来看看吧!

硅基OLED微型显示屏,常常运用于AR、VR眼镜等显示设备中。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家专精特新企业就是生产这种显示屏的。一起来看一颗颗指甲盖大小的微型显示屏,如何在各类设备中大放异彩?



在安徽合肥,航拍爱好者汪杰正在公园的草坪上,试用刚买的无人机。戴上飞行眼镜后,他能以无人机的第一视角,享受独特的视觉体验。



航拍爱好者 汪杰:我看到的画面非常清晰,而且色彩的还原度非常高。



汪杰眼中的完美画面,来自所戴飞行眼镜中,两块硅基OLED技术的微型显示屏,在仅有0.49英寸大小的显示屏上,光刻了600多万个子像素。



合肥视涯显示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丰华:形象地给大家来解释,像这样一颗圆珠笔的笔尖,上面可以有6000颗子像素点。



这样的像素密度,大约是传统液晶电视显示屏的30倍,相当于将22英寸左右的电视屏幕,缩小到半块指甲盖大小,但显示的图像却更加细腻清晰。



合肥视涯显示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丰华:一张是传统技术实现的图像,一张是我们使用优势技术实现的图像,像素密度比较高,像素点可以做得很小,所以它的图像就非常清晰。



制作硅基OLED微型显示屏,需要在晶圆上镀膜、光刻,再进行切割。过去行业主要使用8寸晶圆,但近年来企业建成了全球首条在12寸晶圆上生产硅基OLED微型显示屏的产线。



合肥视涯显示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丰华:一是因为12寸晶圆产出率比较高,二是因为技术创新的空间非常大。



晶圆尺寸变大,意味着晶圆良品率升高,生产成本降低。企业还进行了技术革新,让产品拥有了更优秀的性能,亮度比之前提高了1至3倍,产品寿命延长了2至4倍。



合肥视涯显示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丰华:传统显示屏的色域范围大概是做到70%,我们产品可以做到95%。



本期专精特新·绝活:0.49英寸包含了“万千世界”与“无限可能”。敢于做“小”,更敢于追“大”,在追求极致微型显示屏之路上精益求精。

来源:央视财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5 00:3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五湖泛舟 于 2023-10-15 00:42 编辑

◆合肥82家A股上市公司◆

其中:主板44家,创业板16家,科创板20家,北交所2家。明细如下↓↓↓


一、主板44家

1、002230.SZ, 科大讯飞;

2、002074.SZ, 国轩高科;

3、000728.SZ,国元证券;

4、600418.SH, 江淮汽车;

5、002690.SZ, 美亚光电;

6、600909.SH, 华安证券;

7、002557.SZ, 洽洽食品;

8、002541.SZ, 鸿路钢构;

9、601801.SH, 皖新传媒;

10、600012.SH, 皖通高速;

11、000543.SZ, 皖能电力;

12、600761.SH, 安徽合力;

13、603308.SH, 应流股份;

14、603801.SH, 志邦家居;

15、601606.SH, 长城军工;

16、605108.SH, 同庆楼;

17、000521.SZ, 长虹美菱;

18、002556.SZ, 辉隆股份;

19、600990.SH, 四创电子;

20、002140.SZ,东华科技;

21、003020.SZ, 立方制药;

22、603357.SH, 设计总院;

23、600983.SH, 惠而浦;

24、000713.SZ, 丰乐种业;

25、600551.SH, 时代出版;

26、603031.SH, 安孚科技;

27、000868.SZ, 安凯客车;

28、002208.SZ, 合肥城建;

29、603110.SH, 东方材料;

30、002983.SZ, 芯瑞达;

31、000859.SZ, 国风新材;

32、603815.SH, 交建股份;

33、603689.SH, 皖天然气;

34、603011.SH, 合锻智能;

35、000417.SZ, 合肥百货;

36、603768.SH, 常青股份;

37、600318.SH, 新力金融;

38、002331.SZ, 皖通科技;

39、001230.SZ, 劲旅环境;

40、603656.SH, 泰禾智能;

41、600444.SH, 国机通用;

42、600063.SH, 皖维高新;

43、002743.SZ, 富煌钢构;

44、603150.SH, 万朗磁塑。


二、创业板16家

1、300274.SZ, 阳光电源;

2、300595.SZ, 欧普康视;

3、300009.SZ, 安科生物;

4、300087.SZ, 荃银高科;

5、301408.SZ, 华人健康;

6、301129.SZ, 瑞纳智能;

7、300520.SZ,科大国创;

8、300388.SZ, 节能国祯;

9、300835.SZ, 龙磁科技;

10、300692.SZ, 中环环保;

11、300247.SZ, 融捷健康;

12、301321.SZ, 翰博高新;

13、300218.SZ, 安利股份;

14、301167.SZ, 建研设计;

15、301519.SZ, 舜禹股份;

16、301520.SZ,万邦医药。


三、科创板20家

1、688249.SH,晶合集成;

2、688352.SH,颀中科技;

3、688639.SH,华恒生物;

4、688027.SH,国盾量子;

5、688586 SH,江航装备;

6、688403.SH,汇成股份;

7、688630.SH,芯基微装;

8、688486.SH,龙迅股份;

9、688768.SH,容知日新;

10、688416.SH,恒烁股份;

11、688162.SH,巨一科技;

12、688551.SH,科威尔;

13、688219.SH,会通股份;

14、688077.SH,大地熊;

15、688600.SH,皖仪科技;

16、688659.SH,元琛科技;

17、688679.SH,通源环境;

18、688251.SH,井松智能;

19、688367.SH,工大高科;

20、688610.SH,埃科光电。


四、北交所2家

1、835892.BJ,中科美菱 ;

2、430718.BJ,合肥高科。


来源:五零始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5 23: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蝶变——合肥工业城区瑶海产业转型之路■


合肥向东看,便是瑶海区,她是合肥工业文明的发源地。这个曾创造约合肥70%工业产值、50%以上城市GDP的工业城区,当下正在加大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力度,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赛道,稳步推进文旅融合,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

峥嵘岁月,青春写就

1954年,国家建设完备工业体系的宏观战略之下,合肥市东市区承接了上海的内迁56家企业,这些沪企在合肥东部迅速成长,形成“十里连营”的工业走廊,成为合肥工业立市的基石,合肥东部也逐渐形成了合肥乃至安徽著名的工业集聚区。


合肥东部新中心展览馆。瑶海区委宣传部供图

1957年,18岁的朱阿林第一次进入安纺总厂,“在当时那个年代,当我知道能进厂当一名织工,我开心啊。”从人生的春天走到秋季,朱阿林把一生最宝贵的年华奉献给了安纺总厂,“干一行就要爱一行,我跟布织车间打一辈子交道。”今年84岁的朱阿林说,作为安纺一厂第一批从上海内迁的纺织女工,她为自己的选择深感骄傲。

1988年,朱阿林光荣离休,同年安纺一厂被授予“安徽省省级先进企业”称号,而这一时期纺织行业也成为安徽省最大的出口行业。


安纺一厂表彰证书。瑶海区委宣传部供图

“那时候我们上进心很强,非常想学技术,积极地追求进步”,1970年,退伍军人马传能响应国家号召投身工业建设,来到合肥矿山机器厂。“我们的挖掘机出口到越南,到阿尔巴利亚,到很多国家。当时我们支援世界,我们有远大蓬勃的人生理想”。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马老言语间充满自豪与不舍。

退休后75岁高龄的马传能仍在抗疫中挺身而出,他说,不管是作为工人时学到的工业技术还是做到管理层后学到的管理科学,都是党和国家培养的,他理应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半生岁月奉献给一门技术、一个单位、一项事业、一种信仰,朱阿林和马传能不是特例。在合肥工业发展如火如荼的工业年代,瑶海区有着许多和朱阿林、马传能一样为合肥工业建设默默奉献的工人。

腾笼换鸟,厚积薄发

时代的车轮不断向前,在合肥东部,高炉林立、机器轰鸣的时代慢慢落幕,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号角呼唤瑶海的产业转型。


合钢高炉区遗址。瑶海区委宣传部供图

在那个工业建设如火如荼的年代,工厂和机器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新时代它们该何去何从?瑶海正在有条不紊地给出自己的精彩答案。他们一边利用好工业遗址,一边实施产业“腾笼换鸟”,工业锈带渐被擦亮。

眼光,经过精心的设计改造,瑶海区一片片带着浓厚时代印迹的工业遗产摇身一变成一批批文化创业旅游街区,合肥车桥身变身车桥新界商业街区,徽商仓库变成徽商2号门·幸福街里文创街区,安徽恒通机械厂变身长江180文化艺术街区……

老一辈工人在瑶海这片土地上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新一代年轻人又在这方热土上赓续传统、勤奋创业。

“我就想看看,合肥市民是否能够接受新口味”。在以传统米线为主的合肥米线市场,九龙御捞港式米线店主王昊然大胆引进港式口味。

作为入驻龙湖车桥新界餐饮圈的第一批年轻创业者,王昊然在谈及创业初衷时表示,年轻一辈还是需要用热爱和努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车桥新界这一新文化地标,位居主城,有人气有底蕴,正是自己理想的创业平台。

创新并不意味着完全推翻重来,在这些新旧交替、融合、共生的街区,有许多新时代青年在这里大展身手。在他们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老工业遗址“变旧为宝”的可能性,也洞察出了老城区新产业,尤其是文旅产业旺盛的生命力。


车桥新界夜景。瑶海区委宣传部供图

在龙湖车桥新界,开心麻花等一众文娱品牌的入驻给街区注入新活力,促进了瑶海区夜经济的发展,从这个维度来看,工业遗产的用心改造,不仅是向一代人致敬,更是为城市发展提供新的转型思路。

乘风破浪,再造中心

把握时代脉搏,紧跟国家战略,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浪潮中,合肥正在写就一张老工业区蝶变的瑶海答卷。

2014年,瑶海区被列入全国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首批试点。瑶海区抓住政策利好机遇,加快推进29.82平方公里老工业基地的搬迁、调整、改造,实施合肥市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老工业企业搬迁。

2017年,合肥东部新中心建设项目正式启动,34.1平方公里的区域涵盖了“两区一县”,其核心区和启动区均是瑶海。从作为“工业摇篮”的“合肥东部中心”,到成为创新高地的“合肥东部新中心”,瑶海区再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要按计划有条不紊落实各项管理措施,有序推进项目建设。”瑶海区委书记陆勤山说,合肥东部新中心将会是新一轮城市建设的全新版本和范式。眼下,合肥一中瑶海校区、合肥市博物馆、合肥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一大批优质公服项目落地或建成,高架、地铁在空中和地下延展,交通优势突出,南淝河畔的合肥东部新中心气象万千。


中国宝武投资建设的徽园.宝地项目。瑶海区委宣传部供图

2018年,瑶海区以合肥钢铁厂成功申报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为契机,启动并基本确定工业遗存建构筑物保护方案设计。曾经合肥东部的十里工业长廊,正在嬗变为新的“十里工业文明长廊”,这条科学规划的城市新兴产业带上,中国宝武集团先落一子,他们把曾经的合钢五厂改造成产城一体的徽园.宝地,一座工业风浓郁的新兴产业园区,正在吸引着合肥这座特大城市创新创业者的汇聚。

来源:金台资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6 22:55: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五湖泛舟 于 2023-10-17 07:28 编辑

▲赛事太多、赞助商也没钱了:马拉松经济,还能“跑”多远?▲



喜欢城市马拉松的“跑友”发现,如今城市马拉松赛太多了,跑不完,根本跑不完。

今年以来,随着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马拉松赛事的开跑,多地也重燃城市马拉松赛事。

根据《2023中国田径协会路跑工作报告》显示,2023上半年已备案的路跑赛事达133场,其中全马赛事61场,半马及其他项目72场,涉及26个省级行政区。

装备费、交通费、住宿费……持续地“跑马热”背后,一个千亿市场正徐徐拉开。

01
从赛事到文旅产业的马拉松赛

“今年的赛事太密集了,跑得实在有些累了。”

国庆过后,刚刚从合肥参加完半程马拉松的安徽半职业“跑友”张传兵,有些疲惫地告诉城市君。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短短一个月内,他已经第三次“赶场”参加省内的马拉松赛事。

他很希望通过跑完全国主要城市的马拉松赛,能有机会达到参加波士顿马拉松的BQ(世界著名马拉松赛的入门标准,男性至少得跑出3小时02分51分的成绩),许多“跑友”将参加此赛事视为最高荣誉。

马拉松作为一项近年来普及率最高的体育赛事,被很多热爱体育的人所追捧。

根据赛事规定,全马是42.195公里,半马是21.0975公里,无论参加半马还是全马,都是对参赛者体质和意志的极大考验。



同时,对于举办城市来说,马拉松赛的场地多从城市道路选取,既是对外打造城市名片的最好途径,也是带动城市经济增长,释放周边消费潜力的体育经济模式。

更重要的是,当一个国家多个城市都在举办马拉松赛事,其实也意味着该国进入到“马拉松周期”阶段。

所谓“马拉松周期”,是指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之后,一个国家先后有多个城市举办马拉松赛事,代表着这个国家开始进入体育消费的黄金周期。

再简单点说,只有物质条件有了保障,体育运动才有发展的机会。

纵观全球,世界田联公布得到其认证的2023年马拉松赛事,总场次达到了创纪录的238场。238场比赛包括14场白金标赛事、38场金标赛事、66场精英赛、120场普通标赛,赛事分布在全球六大洲53个国家。其中,中国赛事多达67场,高居全球第一。

资料显示,中国早在1957年的江苏南京,就曾举办过江苏省乃至全国第一次城市马拉松赛,获奖者是一位名叫夏启宇的军医。

不过,后来因各种原因,此类马拉松比赛再未举办。

直至1996年,上海举办了改革开放后首次马拉松大赛,才正式拉开城市马拉松的序幕。随后,上海马拉松晋升为世界田联白金标赛事,也是中国首个马拉松白金标赛事。 

以“国马”著称的北京马拉松,前身是自1981年举办的“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后为与其他高水平马拉松赛接轨,于2010年更名“北京马拉松”。

正因赛事具有国际性背景,“上马”与“国马”报名极其火爆,报名成功俗称“中签”。可因为全国报名者众多,筛选比高达1:4,很多“跑友”一直报名不中。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中签太难了,比摇号还难。”张传兵说,即使跑马多年,可他依然未能报名“上马”与“国马”成功。

不仅“上马”和“国马”报名人数每年都是几十万的规模,仅今年全国马拉松锦标赛(无锡站)报名人数接近12万,最终参赛人数为33000人;2023苏州马拉松的25000人参赛名额达成满额,而南京仙林、江岛等区级马拉松赛事也都实现了万人以上的规模。

其实,张传兵想报名上述城市也有一份“私心”:“没去过的城市,趁跑马去一趟,有了去的理由;去过的城市,跑马时再逛一逛,感觉也不一样。”

这些全国参加马拉松赛的“跑友”,别看只是跑步,但几乎人均年消费都在万元以上,其中包括日常训练的装备、服饰、营养品等花销;此外,“跑友”及亲友团也会化身旅游者,在赛事之余会在当地参观旅游,品尝美食和购物,形成新的文旅融合项目。

而这,也正是举办城市乐于看见的景象。

02
马拉松对城市经济的影响

与城市举办其他文体活动不同,马拉松是一项全民参与性的体育项目。按照其举办规则,整个赛事活动至少需要3到4天,具有较高的参与度和较长的举办时间。

同时,城市马拉松赛事路线大多是主城区的核心地段或重要商区,可以对外全面展现城市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让参赛者感受到城市跳动的脉搏。

比如即将在今年11月举办的上海马拉松,起点是外滩,终点是徐家汇,路线途经外滩、南京路步行街、静安寺、淮海路、新天地、龙腾大道、龙华路等地,均是上海最具知名度的景点和街区。



还有南京举办的“江岛半马”,其线路不仅串联起南京眼步行桥、长江江豚科教中心、科创中心樱花林、小垦丁灯塔和大江侧粉黛花海等多个网红打卡点,还主动对外展示江宁区的科创生态形象。


南京江岛半马赛道

再从经济角度来看,每一场城市马拉松赛,对城市和主办方来说,都是一项重要的文旅经济项目。

一般来说,国内马拉松赛事收入主要由政府补贴、报名费、赞助费组成,其中的政府补助和赞助费是决定中小赛事是否能够盈利的关键因素。

但是除了部分一线城市,大部分城市举办大型马拉松赛事收入,主要还是来自赞助商的支持。

虽然一场马拉松赛事标的少则千万,多则上亿,但对相关品牌赞助商来说,马拉松赛事就是一场带动全市上百万人流的“狂欢节”,能打通的圈层越广,增强消费黏性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数据显示,从2007年赞助第一场马拉松到现在,特步累计赞助马拉松赛事和活动超过1000场。受益马拉松赛事,2022年特步主品牌收入达到111.2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5.9%,其中跑鞋贡献了主要销量。

由于马拉松的全民参与性质,赛事也是品牌的最佳宣传场景,因此赞助商除了知名体育品牌,也不乏许多消费品牌。

比如矿泉水品牌“怡宝”,就赞助了全国数百场的城市马拉松赛,而瑞幸咖啡也与万达体育合作,成为“2018摇滚马拉松”系列赛事的官方赞助商。


来源:怡宝公众号

知名调研公司尼尔森曾发布《2019马拉松赛事媒体曝光价值报告》,根据品牌曝光追踪结果显示,在国内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成都,合肥等十余个城市举办的马拉松赛事中,平均每场收获的媒体价值约为1895万,每场品牌曝光时间为6小时40分。

参与举办马拉松赛事的地方政府也从中获益匪浅,因为“跑友”和亲友团来了就是客,直接带动旅游经济的升温。

拿厦门马拉松为例,2021年厦马自开始举办以来,参赛人数已超72万人次,带来的综合经济效益累积达44.9亿元,品牌价值累积达22.93亿元。

2017年,“重马”比赛带动了12.5万人次到南岸旅游,南岸区酒店入住率达95%,带动消费超2.5亿元;2018年直接拉动重庆旅游消费5.8亿元;2023年,重马吸引了来自全球347个城市3万人参赛,其中外省市跑友占比高达81%。

还有今年的无锡马拉松,共计迎来27.3万名观众现场观赛,有70%的外地游客提前到访无锡,赛事期间带动周边产业效益近2亿元。

各地逐年增多的赛事,是马拉松不断升温的直接表现,但问题也逐渐显现。

03
背后的赞助商也没钱了

“现在马拉松实在太多了,花钱也多,奖金更是只有职业选手才能拿到”,张传兵无奈地说。

确实,不少马拉松“跑友”参加比赛,除了兴趣,也是冲着丰厚的奖金而去。

比如获得世界田联白金标认证的“上马”,2022年的赛事奖励取前八名,冠军奖金15万人民币,第八名2万元,破赛会纪录还有8万人民币额外奖励。

厦门马拉松在2021年也获得了白金标认证,今年4月的“厦马”冠军奖金4.5万美元(约33万人民币),但若是没达到成绩要求则只有2.5万美元(约18万人民币);此外,“厦马”还设有中国籍运动员特别奖,第一名达到成绩要求可获得5万人民币(男子2:15:00,女子2:32:30),否则直接砍半只有2.5万。

“厦马”还设立了破世界纪录奖,奖金高达100万美元,破中国境内马拉松赛最好成绩5万美元,破赛会最好成绩3万美元。中国籍运动员破“马拉松中国籍最好成绩”奖励5万人民币,破中国籍赛会最好成绩奖励3万人民币。

奖金虽高,可在高手云集的这些国际性的马拉松赛事中,能拿到的普通“跑友”微乎其微,基本都被职业选手包揽,大多数“跑友”只是重在参与,得个赛事纪念奖章就足以安慰了。

更重要的是,马拉松赞助行情,与经济大环境密不可分。经济好,赞助商热情就高,钱给得就痛快,反之,赞助商就没啥动力,也直接影响了赛事举办。

比如同样算是城市马拉松热门赛事的“广州马拉松”,一直以专业化著称,往往提前半年,每年6月就启动了报名。

可今年的“广马”直至8月都没有动静,让人都以为可能要停办。幸好到9月,姗姗来迟的“广马”报名终于开始,共有140846名跑友报名参赛,刷新历届报名人数纪录。


万众期待的2023“广马”推迟到9月才开始报名

据说,今年“广马”报名延期,很大程度就是因为背后的赞助商“没钱”了……

过去的“广马”,背后的地产和汽车一直是最主要的两大赞助品牌,不是冠名就是顶级赞助,如今这两个行业情况,大家也很清楚。

眼下,许多城市马拉松面临的情况是,城市不愿意再无限“托底”,赞助商严重缩水,收取的报名费根本无法维持正常赛事运营。

城市和主办方既舍不得放弃已经打响的城市品牌,也无力维持过去赛事的豪华阵容,怎么办?

有些城市的做法是将过去的“全马”变成“半马”,路线缩减了,相关成本自然也就下来了。

还有的城市想到的就是提高报名费,表示之前收取的钱远低于国际标准,现在要与“国际接轨”。

在城市君看来,这些做法都有些涸泽而渔的味道。想减少开支,不妨在赛事服务环节降低某些标准。相比国外很多马拉松赛事,我们的“贴心服务”让很多国际选手都惊呼来到“天堂”。

许多城市举办马拉松赛事完全是当作一个重大政治项目来运作,完全是不计成本进行城市管理和调度,人力和财力资源消耗巨大。

从这点来说,主办方更应从节省成本角度出发,回到马拉松这项体育竞技活动的本质上来,一切应围绕赛事规则,量力而行,而非只是城市打造的“跑步秀”。

不少“跑友”表示,大部分城市马拉松赛,途中提供的丰富零食和饮品,总令自己感觉不是来跑步,而是来参加一个堪比星级酒店的超大现场“自助餐会”,现场各种浪费现象屡见不鲜。


现在的马拉松赛犹如一场大型“自助餐会”

如果主办方“不差钱”,本着为参赛者提供福利的态度,这样做法可以接受;可如今的形势变了,某些不切实际的服务做做减法,或许可以减少部分非必要开支。

当然,由于涉及“跑友”切身利益,城市马拉松赛的报名费该不该涨,赛程怎么调整,现场服务如何进一步专业化……未来都是主办方需要通过协商与调研后,认真考虑的问题。

来源:城市研究室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8 13:4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全国第一人口大县,牵手世界500强!●


立讯精密,世界500强企业、消费电子行业巨头。临泉县,全国第一人口大县。正式牵手后,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

金秋时节,临泉县经开区过渡厂房内,工人们已在流水线上忙碌。这个9月中旬才投用的厂房,已生产汽车线束2000余套。不远处,立讯汽车电子配件项目一期工地,机器轰鸣,4栋标准化厂房拔地而起。年底,一座用工超2000人、年产值超20亿元的现代化工厂将让品牌汽车用上临泉造线束。



01
世界500强牵手全国第一人口大县

立讯精密是中国电子元器件领域龙头企业,以“果链巨头”的标签广为人知,去年营收超2000亿元。汽车事业领域,主要为大众、蔚来等车企提供零部件配套。

临泉县是全国第一人口大县,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曾以电子信息产业闻名皖北。当前,正立足县情,积极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加速向高端消费电子领域掘进。

2022年8月,得知立讯精密意向在皖豫区域布局生产基地,临泉县主政者立即率队对接立讯精密高层,多次奔赴苏州、溧阳等地工厂考察合作模式。
一个月后,立讯精密汽车事业部高管回访临泉。此后,市**又率队到立讯精密昆山工厂考察洽谈。立讯精密董事长助理余壮恩、汽车事业部总经理李晶等先后来临泉考察。

临泉县招商投资促进中心负责人陶剑亲历了对接过程。“仅县委县**主要**就率队赴上海、苏州及昆山、溧阳等地10余次,同立讯精密高层密切互动。”陶剑介绍,双方部门对接近30次,最频繁时,一个月友好磋商不下10次。

去年年底,定位为中心工厂的立讯精密工业(安徽)有限公司成立,总投资10亿元的立讯汽车电子配件一期项目随之落地。



“临泉县人力资源丰富,招商诚意足,营商环境好。”立讯汽车电子配件项目相关负责人张演宝介绍,尤其是在立讯精密面临用工难题时,阜阳市、临泉县及时出手、高效解决,进一步增进了双方互信、奠定了合作基础。于临泉和立讯精密而言,这都是一场,期待已久的“双向奔赴”。

02
“硬核”推进,一期项目年内将投产

举全县之力支持、千方百计保障、全力以赴推进!面对这一牵动性强、带动作用大的项目,临泉县委**、县长江利国态度鲜明。项目还被纳入市县两级的重点项目要素保障星期六会商,市县主要**亲自会商调度,护航项目跑出“加速度”。

创新模式代建11万平方米厂房,提供临时过渡厂房承接企业产能转移,成立高规格项目专班、明确专人全天候跟踪服务,职业技术学校根据企业需求开设专业,全县动员为企业招募储备数千名工人,千方百计保障500余套职工宿舍……一系列“硬核”操作,让张演宝连呼“想不到”。



“就拿厂房来说,我们只需提供图纸,临泉建好交付。”张演宝说,这种模式让企业轻资产落地,腾出更多财力、精力去研究生产。

3个月完成从签约到开工全过程,2个月实现过渡厂房投产一期项目即将在年内投产……翻开进度表,这个各界关注的项目,每一步都“跑在了前面”。

03
共建高端汽车电子零部件制造基地

今年9月中旬,立讯精密项目的7条生产线,在临泉县提供的过渡厂房内运转,生产的低压线束源源不断输送给上汽集团等知名车企。

“半个月的有效生产时间内,我们实现了预期生产目标,检验了生产系统,以产代训储备了大批技术工人。”立讯精密临泉项目生产负责人李海峰介绍,待标准厂房交付后,企业能快速实现全负荷生产、全面达产,全速冲刺年产值20亿元的目标。



一路之隔,二期项目稳步推进。这个定位为汽车电子操控系统生产的项目占地约200亩、总投资10亿元,主要生产新型汽车电子元器件等零部件。

立讯精密在临泉的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可解决5000余人就业,实现年产值50亿元以上。



“立讯精密项目的分期投产,在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和可观税收的同时,也为临泉新型工业化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江利国介绍,下一步,临泉县将全力护航项目早建成早达产,并招引相关配套项目,完善上下游产业链,携手企业打造高端汽车电子零部件制造基地,为临泉争创“全省县域经济十强县”奠定更加坚实的产业支撑。

来源:临泉发布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0 23:36: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五湖泛舟 于 2023-10-21 00:03 编辑

★对话亿航COO方鑫:全球首证颁发后,“飞的”出行仍需三年★

来源:出行一客

**********************


从政策支持到厂商探索,或许不久的将来,以飞行汽车为载体的城市空中交通体系会悄然进入人们的生活。
**********************

全球首张无人驾驶航空器适航证,颁发给了亿航智能设备(广州)有限公司(下称亿航)。

2023年10月13日,中国民用航空局向亿航 (NASDAQ: EH)颁发EH216-S型载人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型号合格证,这意味着EH216-S符合民航局适航要求,具备了开启载人商业运营的资格。


颁证现场的EH216-S(摄/凌伟豪)

此时距亿航向中国民航局递交EH216-S适航认证申请书过去了3年。而距离这款飞行器的第一次发布已经过去了接近8年。财报显示,2022年亿航的营收是4430万元,净亏损为3.293亿元。

随着第一张型号合格证的到来,载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简称“eVTOL”)公司将迎来商业化的曙光。亿航COO方鑫对出行一客(ID:carcaijing)表示,目前旅游和消防救灾是主要应用场景,打飞机出门这样的城市交通场景可能在三年后才会出现。

而合肥将成为吃螃蟹者。合肥市委常委,市政府副 市 长、党组成员,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袁飞向出行一客(ID:carcaijing)透露,合肥将和亿航在示范场景打造上进行合作,在原来的老机场——骆岗机场场景内,打造全空间无人体系的场景。地方政府要建立完整的生态、管理体系和基础设施来支持低空经济发展。


01
飞行汽车的探索之路


亿航是一家智能自动驾驶飞行器科技企业,其业务范围覆盖空中交通(包括载人交通和物流运输),智慧城市管理和空中媒体等应用领域。

作为国内eVTOL的先驱者——亿航于2016年在美国CES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上首次发布原型机EH184,这是世界上第一款纯电力载人级自动驾驶飞行器的首次亮相。


2023年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上,亿航载人自动驾驶飞行器(图源/IC)

伴随全球产业的发展和公司涌现,2019年,中国民航局航空器适航审定司印发《基于运行风险的无人机适航审定的指导意见》,亿航因为早启动早试产成为当时中国首家载人无人机适航审定试点单位。

一年后,亿航正式向民航局递交了EH216-S型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型号合格证申请书。一个月后,2021年1月,民航局适航司受理了该申请。

同年4月,亿航也正式宣布要从单一的设备制造商模式转向“制造商+运营商”双驱动。

2023年8月,EH216-S已经通过所有符合性试验试飞,包括中国民航局审查的最终型号合格审定试飞。两个月后,亿航拿到了该款机型的适航证。

从发布到拿到适航认证的这8年间,涌现了众多eVTOL公司,无数大企业入局其中,包括中航工业、小鹏汽车、吉利、波音、空客、巴西航空等等。

亿航打响了城市空中交通的第一枪,但这并非是亿航的“一枝独秀”,事实上,所有的城市空中交通企业都处于蓄势待发的最后一刻,都希望能在越来越受重视的低空经济领域粉墨登场。适航证则是进入的“门票”。

2022年,吉利旗下的沃飞长空宣布,AE200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预计2025年获得型号合格证,小鹏、中航工业也都在加快布局。

在巴西,巴航工业公司旗下品牌Eve,于2022年与巴西国家民航局(ANAC)正式确定了其电动垂直起降飞机(eVTOL)型号合格证的认证流程。

德国航天公司Lilium已经启动EASA(欧洲航空安全局)和FAA(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的双适航工作,预计能在2024年获得适航证。

这不是飞行器第一次切实地参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无人机快递、无人机外卖早些时间已在各地实验性质地试运行了。

2022年苏州阳澄湖大闸蟹开捕节活动现场,顺丰旗下的丰翼无人机将捕获的第一篓大闸蟹从阳澄湖中央运送至活动主场地,原本近一个半小时的车程缩短到十分钟。


顺丰丰翼科技最新款的方舟ARK150无人机(图源/IC)

无人机的优势是能覆盖不便抵达的区域,在低空这个维度上直来横去,不受阻碍。但其缺点也很明显,承载能力太弱、容易受损。没有“人”的参与将其应用范围限制在物品运输等几个较小的场景之内。

而eVTOL补缺了这个短板,以此次拿到适航证的EH216-S为例,这款飞行器最大起飞重量为620kg,飞行高度可至1000米,常规飞行速度可达90km/h,最远可飞30km,最长飞行时间25min。

考虑到城市缺乏宽广空间,该飞行器个头并不大,长宽高分别为6m、5m、2m,并且采用了可折叠机翼,折叠后最小翼展可缩短至1.8米。可以说,这是一款专为城市环境下低空交通设计的飞机。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招手即来,挥手即去的“飞行的士”将从科幻小说变成现实?


EH216-S参数图(图/亿航)

沃飞长空CEO兼首席科学家郭亮对出行一客(ID:carcaijing)说,在大规模成熟应用条件下,飞行汽车的里程单价仅为地面打车的2-3倍,而路程耗时仅为地面出行的20%-25%,综合效率成本将会更优化。


02
飞行汽车现在能做什么


“近三年亿航的财报和营收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旅游,一个是消防应急。”方鑫这样表示。亿航对eVTOL商业化运营的考虑也体现在了其近几年的布局中。

2021年12月27日,EH216在珠海正式开启空中游览项目的落地运营,市民可通过两个企业官方渠道预约,乘坐自动驾驶的EH216在珠海大剧院启航,环绕海面飞行一周,俯瞰“日月贝”、伶仃洋,眺望港珠澳大桥及珠海城市景观,一度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最引人关注的观光旅游线。


当地民众试乘亿航216(图/网络)

方鑫透露,在拿到适航证之后,亿航会加快推进“空中交通百线计划”,拓展覆盖不同的旅游景区。

“空中交通百线计划”提出要在一年内开通100条航线,初步重点将放在粤港澳大湾区,并逐步扩展到中国其他地区,自2021年4月启动该计划以来,亿航智能已经开发了20个试运营点。运营点大多位于旅游景区或城市地标,主要的场景是低空观光。

低空旅游项目是低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推动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

2017年交通运输部、中国民用航空局等多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支持开发低空旅游线路,鼓励开发空中游览、航空体验、航空运动等航空旅游产品”,并“积极开展通用航空旅游试点,鼓励重点旅游城市及符合条件的旅游区开辟低空旅游航线。”

作为中国首批低空开放试点城市,珠海具有发展低空旅游产业的良好环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也提出,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加快通用航空发展,建设深圳、珠海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

在这样的背景下,亿航将eVTOL首先运用到了旅游观光场景中。这也有利于提高民众的接受度,提前为进一步融入城市交通生活布局。

亿航营收的另一个来源则为消防应急。2021年7月13日,中国国家消防装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下称“检验中心”)完成了EH216F(消防版)自动驾驶飞行器(“AAV”)的技术检验。

检验中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下属的国家消防设备质量检验机构,其全国范围的职责包括各类消防装备产品(包括消防无人机)的标准制定、归口管理和技术指导。


EH216F进行抗风性能测试(图/亿航)

方鑫向出行一客(ID:carcaijing)描述了未来消防飞行器的三种应用场景,分别是高楼救援、高楼灭火以及森林防火。

近年来城市中高层住宅火灾频发。因楼层过高,消防部门的云梯消防车往往难以发挥作用,再加上烟雾太大,火情不明等复杂情况,地面消防力量难以控制火情。这样的状况出现后,高层住宅用户难以逃生,这就是eVTOL的运用场景,在飞行器抵达指定位置后,被困人员可搭乘飞行器逃生。

在城市高层建筑消防过程中,eVTOL因其特殊性能,可以广泛运用于火情侦察、实时喊话、空投应急消防物资、高层破窗灭火和救援被困人员等一系列领域,这大大突破了应急救援领域的空间局限性。

2021年7月30日,青岛莱西市人民 政 府联合亿航主办了一场莱西市无人机消防救援演练活动。现场模拟建筑工地高层楼房发生火灾的真实场景,在多项救援尝试无果后,青岛莱西市专项应急消防指挥部调度多架EH216F、EH216、亿航天鹰B系列给予空中支援。

专项指挥部通过Falcon侦察机传回的现场情况做出决策部署,通过Falcon侦察机向被困人员投放应急物资,保障生命安全。随后派遣EH216F消防机前往进行灭火,同时派出EH216救援机解救楼顶被困人员。


亿航消防无人机高楼救火(图/网络)

森林防火方面,无人机具有响应快、效率高等优势,能够执行火情侦察、物资配送、现场照明等任务,协助山火救援工作,近年来随着飞行器性能的不断提升,无人机已经成为空中应急救援的重要科技力量之一。

2019年的佛山高明山火救援中,广东应急管理厅调派亿航智能天鹰B系列自动驾驶飞行器前往现场,通过挂载变焦相机监测火点,实时回传前方画面为后方决策提供支撑,助力火灾救援工作。


03
“飞天的士”何时到来


亿航在公司成立之初,就定位为城市空中交通(UAM)平台运营商。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骨感的。亿航并没有畅想飞行器全面参与城市空中交通这一必然选择可以马上落地运营,相反,大多数飞行器公司仍然认为,三年以内,飞行器的运用范围主要还是消防救援、旅游观光等场景。

财报显示,2022年亿航的营收是4430万元,净亏损为3.293亿元。截至2022年12月31日,现金、现金等价物、限制性现金和短期投资余额为2.493亿元。

这是否意味着,“飞行的士”将只停滞于人们对未来城市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无法真正出现在眼前?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事实上,各地 政 府 和上下游的飞行器企业都在中 央规划纲要下,自行探索未来城市空中交通的不同发展方式,为城市空中交通谋划布局。

2021年2月,中 共 中 央、国 务 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提出要发展低空经济,之后,中央空管委办公室开始在几个省份推进试点工作,其他许多省份也纷纷通过“十四五”规划、综合立体交通规划或通用航空规划等文件提出促进低空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城市空警”通航专业人员(图源/IC)

以深圳为例,深圳龙华区、宝安区分别出台具体的促进发展细则促进低空经济发展。10月15日,《深圳市龙华区促进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正式施行。未来3年,龙华区将从5个方面投入约2亿元资金,助力低空经济产业创新发展。

龙华区表示,对在龙华区建设中型起降场、大型起降枢纽、eVTOL起降场、直升机起降平台的企业,投入使用一年后,按项目实际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的50%给予一次性资助。

城市空中交通发展的第一步就是为飞行器找到“落脚地”,这种落脚地将来要建在每一高层住宅的楼顶。但考虑到飞行器降落时的冲击力,必须采取特殊方法建设起降平台,这也是城市空中交通的“第一基建”。

基于飞行器企业这样的需求,深圳市宝安区同样出台了具体的支持措施。

8月4日,深圳市宝安区 政 府办公室印发《深圳市宝安区低空经济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深圳市宝安区关于促进低空经济产业发展若干措施》,其中明确表示到2025年,网格化布局100个以上低空飞行器起降平台,开通50条以上无人机航线、载货无人机商业飞行突破30万架次/年。

熟悉的钢筋水泥正在被改造成通向天空的入口。

不止于此,合肥等多个城市正在打造示范应用场景,让民众提前体验到低空交通的城市生活。

袁飞向出行一客(ID:carcaijing)表示,合肥已将原来的老机场——骆岗机场打造成了骆岗公园,在这个场景内打造全空间无人体系的场景。

今年9月,骆岗公园·全空间无人体系应用示范项目正式开放。骆岗公园前身是1977年投入使用的合肥骆岗国际机场。2013年,因新机场启用,骆岗机场停止运营。但其并没有荒废成一个杂草丛生的、凝固着历史与过去的城市符号。

2023年9月26日,第十四届中国(合肥)国际园林博览会在合肥盛大开幕,而骆岗机场也在十年之后成为由航空工业集团和国际先进技术应用中心(合肥)联合打造的“骆岗公园·全空间无人体系应用示范场景”。


骆岗公园(图/网络)

在政策推动、技术进步、资本支持三个支柱上,越来越多的飞行汽车公司在绘制城市空中交通图;从示范到试运营再到运营的路,飞行汽车或许不会等得太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1 22:51: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哄而上的高铁新城,空了!◆

作者:乔妹

来源:米宅



1

有城市开始取消高铁新城了。

最近,网传江苏兴化市要取消东部新区高铁新城的开发计划,引起热议。

这个预计投资数十亿的大项目,由于大环境不景气,要被迫搁置。

就在前段时间,海南儋州高铁站亏损的事情,也被拉到了太阳底下。

一个人口不足百万的城市,建了3座高铁站。

其中,投资超4千万的海头站,建好8年都没投入使用。

原因也很明显,客流太少,亏损太大!

全国这样的高铁站还有很多,要么建成不用,要么短暂启用后停用。


图片来源:搜狐城市

近几年,很多省份都在追求市市通高铁。

市市通高铁还不够,有的还要县县通高铁。

于是乎,高铁站越建越多,一哄而上。

傍高铁、建新城,几乎成了各地的标配,高铁新城遍地开花!

甚至,有地方直接喊出口号:

“一年成势、三年成型、五年成城”!

很多经济、人口体量不大的小城,像云南的玉溪、楚雄等地,多年前就发布了高铁新城的建设规划。

甚至在高铁新城的空间规划上采取超常规尺度,动辄数十平方公里。

比如山东德州的高铁新城就有56平方公里。

德州高铁新城早期航拍图:


图片来源:网络

为啥这么热衷于建高铁新城?

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寄希望于高铁带来源源不断的客流,汇聚一方人口并拉动经济。

第二、以高铁新城为噱头,提升土地价值,吸引房企拍地。

有些地方建高铁站的钱是可以通过高铁新城买单的。

正因为有这些优势,各地才铆足了劲儿搞新城开发。


2

但,这种模式在几年前容易实现,现在呢?

大环境已经发生变化,想依靠高铁站带来城区拓展的高铁新城,大部分都失败了。

安徽三线小城宿州的高铁新城,伴随着高铁开始建设至今,发展依旧不理想。

湖北孝感大悟县高铁新区,总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人口30万,初期投入资金100多亿元。

截至2022年末,大悟县常住人口也才不到48万,GDP也才200多亿元,当时就要花100多亿去修建一个人口30万的高铁新区?

这胆子也忒大了。

如今呢,这里还有大片空地,被很多人诟病。

其实这里面还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大悟县高铁新区依托孝感北站而建,知道孝感北站距离主城区多远吗?

100多公里!

无人流、无产业、无配套,怎么可能发展的起来?

全国有太多这样的高铁新城,都建在离市区很远很远的地方,最终只能上演“空城计”。

更奇葩的是,有些高铁新城直接建了围墙种着庄稼。

不但前期的巨大投入打了水漂,还让一大群在高铁新城买房的人掉了坑!

山东某五线小城的高铁新城,刚开始建的时候房价就已经破万。

喊来喊去这么多年,房价不涨反跌,甚至遭遇膝盖斩。

嘉善南的高铁新城,2018年有楼盘卖到17000,同时捆绑两个车位,还要全款一次性付清。

如果加上所有成本,综合单价在19000以上。

可还不足一年,美梦破碎,房价就进入下跌通道。

还有河南许昌东站附近,2018年联航碧海青城8500,还要捆绑一个车位,现在二手房7500,降了1000。

旁边另一个楼盘恒实御湖城当时8000,现在6100,降了近2000。



看,这就是单凭一个高铁概念炒起来的所谓高铁新城的终局。

新城发展归根结底还是要交给市场来完成!


3

事实上,高铁并不能给中小城市带来太多的人流。

全国有大量城市人口在不断流失,来看看全国各地的人口变动情况。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高铁的开通会加速这些城市人口往外迁移。

人口一旦持续流出,就无法再玩大建新区和土地财政的游戏。

这也就意味着对很多城市来说,高铁新城注定是空城!

如果非要另建新城,就很可能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

这还只是人口的变化,财富方面呢?

其实,高铁开通后,大部分中小城市GDP增速都明显放缓。

不信的话可以先看下面这张图片,这是高铁通车前后沿线城市的GDP增长率对比。



可以看到,湖北潜江、山东枣庄、重庆涪陵,在高铁通车之前,增速都能跑赢大盘。

但是通车之后呢,反而低于平均值,跑输大盘。

同时,财政收入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我们曾经的预期是,高铁开通后,沿线的人口、经济、财政会被高铁拉得更加均衡。

可事实上呢,高铁通车后,中小城市的人口和财富,反而被加速掏空!

房子呢,房价呢?

试问全国哪个人口、财富都在流失的地方,房价能稳定增长?

怎么办?


其实,高铁新城不能仅仅依托高铁站,更应该是“高铁+”。

这个“+”可以是成熟的商务区,也可以是成熟的产业园。

总之,人口、产业、购买力,都要到位,才能发展起来。

不过好在,高铁新城的建设已经在降速。

国家对高铁新城的调控从很早之前就开始了。

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

第一、高铁站点的建设不能追求立即出政绩,不能乱铺摊子。

第二、高铁新城的开发,要产城融合,不能大搞房地产开发。

第三、地方 政 府 要量力而行,不能靠借债建高铁站点与新城。

无论如何,未来都不可能盲目扩张了。


4

城市大规模扩张进程已经明显放缓。

除了高铁,国家还叫停了某些城市的地铁建设。

首先是发改委要求申报地铁的门槛:

GDP3000亿以上;

财政收入300亿以上;

市区人口300万以上。

已经开通地铁的城市也有考核指标,要求初期运营每日每公里达到0.7万人次,才能继续申报地铁建设。

按照这个要求,很多城市都不达标!

还有都市圈规划,审批一紧再紧。

越来越多城市被踢出局:

广州都市圈“2退2进”,韶关市、云浮市被踢出。

深圳都市圈“轻装上阵”,河源、汕尾、惠州龙门县被踢出。

武汉都市圈从“1+8”变成“1+3”,几乎缩水一半!

……

去年9月,国家发改委对都市圈提出了两个要求:

一是核心城市必须是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城市。

二是基本范围是1小时通勤圈,并提到了2万多平方公里。

接下来想要获批都市圈,必须大幅瘦身才行!

之前新华社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有几个数字要留意:

全国县级以上的新城新区超过3500个,更夸张的是,规划人口总量达到34亿。

34亿人口是什么概念?

我国总人口也才14亿多。

也就是说,单是这些新城新区,就可以装下两个半的全国总人口了。

这得投入多少资金才能办到?

那些财力本就不足的城市,如果盲目举债建设,一方面产生不了多大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债务也会拖累整个城市的发展!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2 11:40:51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年1-9月,合肥进出口总额2611.7亿■


记者从市商务局获悉,今年以来,我市持续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进出口回稳向好态势明显。1-9月,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2611.7亿元,9月当月进出口、出口、进口增速分别高于全国39.8、17、85.7个百分点,进出口额、进口额均创单月历史新高。

1-9月全市进出口增速位居中部省会城市第1位,出口总额位居中部省会城市第2位,出口增速位居中部省会城市第1位、长三角万亿GDP城市第2位、全国万亿GDP城市第7位。


合肥港。图源:包河区

出口结构持续优化,累计出口增幅年内首次超全国。

今年,我市加快实施“徽动全球万企百团出海行动”,通过组团集中出海与小分队分散出海相结合,推动汽车、锂离子电池、高端装备制造、家电等企业走出去开拓市场,达成意向订单超140亿元。

1-9月,我市机电产品出口1349.9亿元、同比增长6.1%,占全市出口总额的77.9%,较去年同期提升3.3个百分点,推动全市实现出口1732.4亿元,同比增长1.5%,今年以来首次超全国增幅,高出0.9个百分点。从月度走势看,全市单月出口额已连续3个月保持在200亿元以上。


大众安徽整车制造基地。图源:合肥经开区

进出口形势持续向好,规模、比重稳步提升。

今年以来,我市持续开展外贸助企帮扶系列主题活动。据统计,1-9月组织政策宣讲、业务培训、产贸对接系列活动23场、参训企业约1700家次,推动更多企业实现进出口实绩、深挖进出口增长潜力。

今年,全市进出口规模逐季抬升,一、二、三季度进出口分别为727.8亿元、830.1亿元、1053.8亿元,三季度占全省进出口的比重为48.24%、较一季度提升7.18个百分点。

加强开放通道建设,保障外贸物流畅通。

1-9月,合肥水运港加密开行外贸航线,外贸集装箱吞吐量22.91万标箱、同比增长6.3%。合肥中欧班列开行736列、增长20.07%,新增站点33个。9月30日开通“合肥-连云港”海铁联运班列,进一步拓展通道;1-9月海铁联运共计发运近6万标箱、同比增长51.6%。


“合肥-连云港”海铁联运班列。图源:合肥国际陆港

强化“跨境电商+产业带”建设,跨境电商发展取得新突破。

依托产业基础,聚力推动光伏新能源等优势产业,加快开拓国际市场。在光伏新能源细分领域,合肥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居全国首位。1-8月,全市实现跨境电商交易额129.85亿元,同比增长15.4%。


信息来源:合肥发布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2 22:24: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级名单!安徽6家上榜▲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2023年度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北京市丰台区轨道交通智能控制产业集群等100个集群榜上有名。其中,安徽6个产业集群上榜。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公布2023年度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的通告

工信部企业函〔2023〕283号

按照《促进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暂行办法》(工信部企业〔2022〕119号)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组织推荐2023年度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的通知》(工信厅企业函〔2023〕44号),经各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组织申报推荐、专家评审和公示,确定了2023年度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见附件,以下简称集群),现予以通告,并提出有关工作要求。

一、集群要进一步聚焦主导产业,畅通协作网络,增强创新活力,深化开放合作,推进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化发展,完善治理和服务水平,加大优质中小企业培育力度,提高产业链关键环节配套能力,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二、各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针对本地区集群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专项扶持政策,加大资源投入和政策供给,支持集群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三、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完善集群梯度培育体系,开展集群典型实践案例和优秀集群品牌宣传,加强集群发展跟踪和评估,组织集群填报上一年度发展情况,于每年4月30日前报送至工业和信息化部。

四、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开展集群发展情况监督和考核,对已认定集群实行动态管理。

五、集群认定有效期为三年。

附件:2023年度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23年10月17日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4-29 20:36 , Processed in 0.093039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