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anson908

[原创摄影] 2021年4月16日(周五)武汉新闻汇总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4-16 12:59:27 | 显示全部楼层
科研 ,还真得需要拼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4-16 13:01:53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民日报关注武汉东湖
主湖水质稳定保持在三类,为近40年来最好水平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日期:2021-04-16 10:48【 打印 】 【 下载 】 【 扫一扫 】 【 字体:大中小  】






引子

湖北武汉,长江、汉水在此交汇,百余个湖泊星罗棋布。这些湖泊中最负盛名的东湖,水域面积达33.63平方公里,是武汉的城市绿心,并通过港渠连通长江。






游客沿湖北武汉东湖绿道骑行。长江日报社供图


2020年10月,一年一度的武汉水上马拉松比赛在东湖的子湖——郭郑湖水域举行,600余名游泳健儿在这里劈波斩浪。而在10多年前,在东湖游泳还只能是一种奢望。作为城市建成区的大型湖泊,东湖曾承载城市供水、农业灌溉、水产养殖、调蓄防洪等多种功能。上世纪90年代起,城市扩张、污水直排,让东湖水质一度跌到劣五类。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前提是坚持生态优先,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逐步解决长江生态环境透支问题。

近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沿江省市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据今年3月30日生态环境部例行新闻发布会的信息,截至2020年底,长江干流首次全线达到二类水体。

武汉东湖是这一变化的生动写照。紧紧围绕“建设城市生态绿心,助力长江大保护”目标,武汉市*委和市政*府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从截污控污到排口整治,从退渔还湖到生态修复,不断加大东湖水环境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根据2020年10月至今年3月的监测数据,东湖主湖水质稳定保持在三类,为近40年来最好水平。2020年11月,东湖通过水利部开展的示范河湖建设验收。

治污

流域齐治,不让污水流入东湖


清晨,笼罩在东湖湖面上的薄薄雾气,在阳光照射下逐渐散去。湖岸,柳条上挂着露珠,弯弯曲曲的环湖绿道满是春天的气息。

头戴草帽、脚穿运动鞋的柯志强无心欣赏眼前的湖光山色。他正跟几名同事一起,携带专业相机、无人机、望远镜等设备,仔细检查湖畔的每一个排口,看是否有污水流出。

47岁的柯志强是当地民间环保组织“武汉绿色江城”的负责人。10多年前,他曾带领志愿者们走遍东湖100多公里湖岸线,用笔和镜头记录下东湖的污染状况。“那时东湖周边排污口多,生活污水等直排湖中,污染严重。”柯志强回忆,他带领团队逐个摸排污染源,制成东湖排污口地图并递交给武汉市**,后来多个较大的排污口得以关停整改。

“水污染问题出在水里,但根子在岸上。”武汉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以下简称东湖风景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黎东辉介绍,东湖原本是城郊湖,上世纪50年代水质还在二类至三类之间。后来,随着城市扩张,跨东湖风景区、东湖高新区、洪山区、武昌区、青山区等5个区的东湖,逐渐被城区包围,加之周边养殖、餐饮企业等无序排放,水质不断恶化,上世纪末已变为劣五类。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在东湖边上大学时常到湖里游泳,后来湖水污染,蓝藻时有暴发,再也没有下湖游泳了。”武汉市水务局总工程师王赤兵说。

瞄准痛点,近年来武汉以铁的决心、铁的措施,下大力气截污控污。2017年8月,深层污水传输隧道——武汉大东湖深隧开工建设,去年9月正式投用。这条平均埋深超过30米的污水隧道,将污水收集并传输至郊外新建的、满负荷处理能力可达每天80万吨的北湖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有效减轻了东湖周边的排污处理压力。

走进大东湖深隧二郎庙预处理站,调度指挥中心的液晶显示屏上清晰标示着横跨4个区的污水隧道,工作人员只需动动鼠标,便可看到深隧各个点位的水位、设备运转等情况。

与此同时,武汉市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完善环湖污水收集管网。截至去年底,主城区已建成12座污水处理厂、4500公里污水管网和74座污水提升泵站,形成12片污水收集系统。随着骨干污水收集系统逐步建成,东湖主湖水质进入加速提升期。

“虽然东湖沿线全面开展了截污工程,但周边部分排口仍存在雨污混流、雨污管网混接错接等情况,局部区域还有生活污水散排。”黎东辉表示,这些污染源分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域,要形成保护东湖的合力,还需进一步明晰责任。

近年来,武汉对各行政区的长江断面水质实施全面监测考核,实行水质“改善奖励”“下降扣缴”的生态补偿奖惩措施;试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对损害生态环境的领导干部真追责、严追责、终身追责……生态环保的“紧箍咒”越念越紧,东湖治理也由原先的各区各自为战转向“信息互通、数据共享、问题共治”。

九峰明渠高新段是东湖汇水区域一条长约4.4公里的排水走廊,流经东湖高新区和东湖风景区。前些年因周边区域开发,雨污分流管道配套等不够完善,时常有雨污混流水排入渠道,最终流入东湖。

2019年6月,东湖湖泊保护联席专题会议召开,市级湖长单位武汉市文旅局、市湖长办以及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东湖高新区相关负责人参加。针对九峰明渠雨污混流问题,会议明确了整治时限和责任人员。

随后,东湖高新区累计投入6.5亿元,实施九峰明渠高新段汇水区雨污混接错接管道改造、驳岸整治清淤等工程。东湖风景区对沿线排口全面排查,整改雨污管道混接错接问题。如今,九峰明渠入湖水质明显好转,黑臭水体消除,周边生态环境大幅提升。

为强化东湖流域各区入湖水质考核,东湖风景区建立了东湖水域空间管控制度,会同有关部门动态监测水域面积、水文、入湖水质等情况,推动形成以各级湖长为抓手,跨区域统一管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建立湖长制流域联动工作机制,明确东湖湖长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建立重大问题协商机制。

流域齐治,离不开社会共治。2018年9月,武汉为东湖公开招募民间湖长,报名者众多。东湖风景区还聘请“武汉绿色江城”作为第三方,每月巡查东湖排口及湖泊环境,及时发现、制止水域及岸线的污染行为。作为竞聘上岗的民间湖长,柯志强每个月都会来东湖例行巡查,“东湖各级湖长和相关职能部门也会定期开展巡湖检查,我们共同守护一湖清水,不让污水流入东湖。”

治水

湖塘并治,全面修复东湖水生态


阳光直透湖底,站在郭郑湖的“鹅咀”岸边俯瞰,一片“水下森林”随波摇曳,鱼虾穿行,怡然自得。不远处,一群水鸟在嬉戏。



环卫工人正在东湖湖面清理漂浮物。


湖面上,两名身穿救生衣的保洁员正站在电动船上打捞水草。“这些水草浮萍如果生长太快,淤积腐烂后也会造成污染,影响湖面景观,需要及时清理。”湖面保洁队队长宋四友说。

10年前,宋四友还是武汉市东湖渔场的一名职工。“我18岁就跟着父亲在东湖捕鱼,那时湖底水草丰茂,全湖每年产鱼三四百万斤。后来水草越来越少,渔获量也不断减少。”宋四友回忆道。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环境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员张义介绍,上世纪60年代东湖的一些子湖被划至周边村场,用于经营性养殖。养殖户大量投饵、围网养殖,导致沉水植被锐减、水体富营养化加剧、蓝藻水华频发,湖泊水生态系统逐渐退化。

近年来,东湖开展退渔还湖,在团湖、小谭湖和筲箕湖等六大子湖水域内全面取缔、拆除围网养殖。随着东湖渔场改制,包括宋四友在内的200多名职工分流到原武汉旅游发展投资集团旗下公司,宋四友也从渔民转型成为保洁工人。

退渔还湖并非一刀切地禁止渔业养殖。2019年6月,武汉全面启动东湖水环境提升工程,由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牵头设计,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提供技术支撑,着力将经营性养殖转为生态化养殖,实现水生植物和动物的科学配比,全面修复东湖水生态。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王中正介绍,在位于“鹅咀”的这片占地2.6万平方米的水生态修复示范区湖底,工作人员投放底质改良剂,种植沉水植物,逐渐修复“沉水—浮叶—挺水植物”群落,并通过采用“肉食性鱼类—滤食性鱼类—鲴类”混养渔业模式,实现水生动物群落结构调整。“滤食性鱼类捕食水体藻类,控制藻类水华;肉食性鱼类捕食小型鱼类,降低其对底层水生植物的生长干扰;鲴类(底栖杂食性鱼类)消纳底层水生高等植物凋残枝叶及其他腐殖质,提高水体透明度。”

“经过近一年的监测、养护,这片区域植被覆盖度已恢复到60%以上。”王中正表示,按照“示范区—先行区—全湖分批推广”的技术路线,将在东湖10个子湖全面推广这一示范技术,力争重现东湖水草丰茂的景象。

水草丰茂,已在一个个湖边塘里初现模样。在东湖风景区听涛景区“碧潭观鱼”景点,一方占地约7.2万平方米的湖塘吸引不少游客驻足。湖塘边,几座青檐碧瓦的亭榭,在蜿蜒曲折的廊桥贯连之下,呈“品”字分布。漫步廊桥,可见形态各异的锦鲤和青鱼在碧波中嬉戏。

“以前这里水质差,颜色发乌,还有异味。”湖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康玉辉介绍,由于长期经营性养殖,这里水生植物曾严重退化。如今通过改善底质、种植水草、放养鱼类等,这片湖塘的水质已由原来的劣五类提升至三类。

在东湖沿线,还有数十个这样大小不一的湖边塘。“我们不采取人工干预的换水透析式治理,而是按照‘一塘一景一品’原则,湖塘并治,注重水质自我修复,构建‘湖边湿地—湖边塘—子湖—主湖’的梯级水质生态净化体系。”黎东辉说,截至目前,东湖全域已完成60个湖边塘共65.7万平方米水体的生态修复和水质提升。

开展生态修复,必先完成内源污染治理。“由于数十年来的污染物沉淀,湖底淤泥中存在大量氮、磷等有害物质,风吹动湖面,就会加速这些污染物的流动。”东湖水环境综合提升项目副总工程师李晓明说,这些区域需要先通过湖底清淤,帮助东湖排出污染物。

走进位于东湖东北岸边占地约6000平方米的东湖淤泥环保处理中心,只见一台台压滤机正在全速运转,经中和、沉淀、加药、调匀等无害化处理,从湖底绞吸上来的泥浆被送进机器压榨,深度脱水后分离成尾水和泥饼。泥饼可以用作工程回填用土或景观园林用土,尾水经达标处理后排放。处理中心于去年3月投用,整个工艺流程采用远程智能化控制系统,迄今已累计清淤超过160万立方米。

东湖治理渐趋智能化。“排口有异味,晴天存在少量排水,排口周围有少量水葫芦……”最近,黎东辉在郭郑湖巡湖时发现一个排口存在异常,他立即拍照,并通过智慧东湖微信小程序上传照片和问题详情。收到问题反馈后,湖面保洁员立即到场排查,很快将问题解决。

负责智慧水务建设的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工程师康妍斐介绍,智慧水务项目组将环保、水务等提供的纸面数据变成可查、可用的地理空间数据,数量达21万余条,涵盖排口、管网、闸口、泵站等信息。基于这些数据设计出的“东湖一张图”,使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手机登录、点击地图的相应位置,随时了解东湖全域情况。

水质自动监测预警系统也正推进建设。东湖风景区在东湖的每个子湖、入湖明渠和几大重要排口共设置了20个监测站,定时检测流量、流速、水温和氮、磷、叶绿素等水质指标。“监测数据通过湖上浮标站上传到云平台,我们可实时查看东湖不同时段水质状况,有问题及时处理,做到动态监控、智慧监管。”黎东辉说。

治岸

水岸同治,建设绿道锁定湖岸线,推动沿线产业绿色蝶变


晚饭后,武汉市民张岚和家人又来到东湖绿道散步。在她的印象里,5年多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公路窄,汽车多,扬尘也多,没法到路边散步。”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填湖造地”“围湖养鱼”,到90年代的城市发展建设,东湖水域岸线曾遭受不同程度侵占。2015年12月,作为湖岸建设主要工程的环湖绿道项目开工,致力“让城市安静下来,让市民在家门口享受大自然、拥抱大自然”。

如今漫步东湖绿道,细心的人们不难发现建设者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匠心巧思。



东湖樱花园游人如织。彭冲 摄


为满足在武汉举办的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服务需要,近50个5G基站在东湖绿道沿线建成。这些基站藏身于惟妙惟肖的“仿生树”中,与周边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夜晚的“碧潭观鱼”也别有景致。弯弯折折的九曲桥与岸边亭台相连,在青绿色灯光映照下晶莹剔透。凭栏观鱼,形态各异的锦鲤和青鱼清晰可见。这里配套安装了能保护动植物的节能冷光源,通过写意的灯光组合,增添了夜间观赏效果和游玩体验。

“建设之初,绿道就秉持生态环保理念——少一些人工雕琢,多一些自然野趣。配套公用设施建设,尽可能与自然环境融合,力求保持景观的原生态。”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亢德芝介绍,东湖沿岸原有的8万平方米水杉保育林、梧桐树林被完整保留,自行车道主动为27棵大树让路。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绿道还为野兔、松鼠等小型动物规划了13条可以穿行的涵洞等生物通道。

全长101.98公里的东湖绿道,像一条长长的项链,沿着湖岸线和湖中岛屿蜿蜒延伸。移步易景,时而山丘、林地,时而岛屿、湿地。亢德芝介绍,绿道全程采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充分利用原有湖边坑塘、沟渠、林地、草地和湿地构建海绵体,雨水可通过绿色植被、水生植物再过滤,有效消减了汛期强降水对岸坡的直接冲击,也减少了污染入湖。

“更重要的,我们坚持水岸同治,通过绿道建设永久锁定东湖湖岸线,彻底解决侵湖占湖问题。”全程参与东湖绿道设计规划的亢德芝深有感触。

2012年起,武汉对市内湖泊划定了蓝线(水域控制线)、绿线(绿化控制线)、灰线(建筑控制线),设定湖泊保护范围,蓝线、绿线之内不得任意开发。但在绿道修建前,周围村民的生产生活时常悄无声息地越过蓝线、绿线。“现在,绿道为东湖竖起了一道可触摸、可感知的边界,将无形的蓝线和绿线转变为有形的‘保护隔离线’。”亢德芝说。

如今的东湖绿道24小时开放,为市民提供全天候、全时段亲水休闲场所,改变和丰富了城市公共空间。绿道按国际赛事标准建设,采用高弹高黏的沥青铺设,适合跑步、骑行,且全线禁行机动车辆,只允许观光电瓶车、自行车和行人通行。沿线设有35个大型驿站,均配备了游客服务点、便利商店等,努力做到“还路于民、还绿于民、还湖于民”。

锁定湖岸线的同时,东湖沿线的产业布局也在悄然蝶变。环东湖沿线曾布局不少重工业企业,而今,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正在快速成长。

走进位于东湖东南面的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一幢幢研发大楼正在加快建设。这里是华中科技大学国际医学中心,致力开展生命科学、转化医学、临床医学和交叉医学等研究。

2月27日,武汉东湖高新区全面开启东湖科学城规划建设,包括华中科技大学国际医学中心等在内的一批跨学科创新平台正在加紧建设。未来,这里将成为武汉市基础研究和科研创新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东湖的北面是青山区,作为武汉传统工业重镇,这里的工业污染排放量一度很大。“十三五”期间,青山区腾笼换鸟,淘汰落后产能,推动武钢紫光大数据产业园、长江云通总部集群项目等一批重大新兴产业项目落户。同时,作为绿色发展示范项目,占地107平方公里的北湖产业生态新城也正在青山区加快建设,致力打造产城一体示范区。

为守好东湖这片城市绿心,武汉正沿着大东湖区域布局新兴产业,咬定生态优先,倒逼产业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

武汉市首部产业地图(2021年试用版)日前出炉。打开这张地图,只见城市中间用天蓝色标注着东湖风景区,周边是以金融服务、工程设计为主的武昌区,以先进基础材料、智能制造为主的青山区,以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为主的东湖高新区,以及以文化创意、科技服务为主的洪山区,新兴产业已逐渐成为环东湖周边各区的主导产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4-16 13: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高校经费还是偏少(相对学科规模),还是得靠湖北经济发展,地方加大投入,当然,地大武理华农要争取早日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行列,这样经费也能提高。

啥时候  武大华科经费到 150亿,地大、武理 80亿  华农、华师 50亿  财大 30亿 就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4-16 13:43:53 | 显示全部楼层
鄂州花湖机场东跑道地基处理、土石方分部工程通过验收

4月15日,鄂州花湖机场东跑道地基处理、土石方分部工程顺利通过验收。

在民航专业工程质量监督总站中南地区监督站的监督指导下,验收委员会在听取各参建单位的工作汇报后,分成现场验收组和资料检查组,通过查看现场、查阅资料等方式进行全面检查。经讨论,验收委员会认为,鄂州花湖机场东跑道地基处理、土石方分部工程建设符合国家和行业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及设计文件要求,工程资料齐全、有效,本批次工程质量合格,同意通过验收。

现场道基反应模量检测 ▲
本次验收的地基处理、土石方分部工程为东跑道区域,总面积为246516.4平米,包括东跑道、道肩与防吹坪。东跑道地基处理、土石方分部工程验收是鄂州花湖机场飞行区场道工程的重要节点。此次验收通过,为后续大面积开展水稳、道面混凝土施工奠定扎实基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4-16 13:55:43 | 显示全部楼层
Luc_M 发表于 2021-4-16 12:11
武汉7校还是厉害的
超100亿:华工、武大
超60亿:理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4-16 14: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tyy1122 于 2021-4-16 14:41 编辑

金辉世界城项目报规,高端商业、五星级酒店即将兑现



东西湖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布《武汉耀星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P(2019)057号(一期住宅)、(二期商业)”规划方案批前公示》。该项目位于武汉东西湖区径河街临空港大道以东、金山大道以北。



2019年5月21号土拍,武汉耀星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总价282350万元,楼面地价4303元/平竞得东西湖区临空港P(2019)057号地块,底价成交。据悉,项目案名为“金辉世界城”。






据住宅地块技术经济指标总表,项目用地面积9693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总计578722.99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421207.89平方米;商业建筑面积5525.86平方米;配套建筑面积9451.25平方米,包含一所面积3600.28平方米的12班制幼儿园、一所面积1945.19平方米的6班制幼儿园、社区卫生服务站、文化活动站、养老服务用房等。

地块容积率4.5,建筑密度22.14%,绿地率30%。规划总户数4197人,机动车停车位5239辆,其中住宅停车位5055个,商业停车位34个,配套停车位56个,幼儿园停车位90个。



据商业地块技术经济指标总表,用地面积54996.0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17127.32平方米,计容建筑面积219984.32平方米。其中酒店面积36000平方米,自持办公面积20000平方米,自持商业面积80000平方米,均为阶段性自持。

地块容积率4.0,建筑密度0.55,绿地率≥20%。规划机动车停车数2988个,其中商业停车数1248个,办公停车数1200个,酒店停车数540个。非机动车停车数2243个。



根据P(2019)057号地块要求,竞得人承诺所建商业建筑面积用于引入:①不少于50个餐饮、零售、娱乐、超市、百货等国际品牌入驻;②不小于3.6万平方米的五星级酒店,并需由1家全球酒店行业权威媒体美国《HOTELS》杂志会刊公布的全球前30名国际知名酒店管理公司下属运营机构经营管理。由东西湖区商务局监管落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4-16 14: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发布
今天 09:36 来自 微博 weibo.com
#交通武汉#【坐地铁就能赏江景!#武汉最美观江地铁#又近了一大步】今年底即将建成的武汉地铁16号线,目前铺轨任务过半,车站装修工程全面展开。这条地铁线备受关注的是其最美观江地铁区间段。(长江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4-16 14: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tyy1122 于 2021-4-16 14:42 编辑

武汉发布
4月15日 22:00 来自 微博 weibo.com
#网友拍武汉#【百年老铁路退出历史舞台:武汉拆除最后一段老京汉铁路】随着老京汉铁路的拆除,所有关于这段历史的记忆,都浓缩和凝固在与江岸火车站一街之隔的二七纪念馆中。


百年老铁路退出历史舞台:武汉拆除最后一段老京汉铁路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 发布时间: 04-14 20:03 楚天都市报官方帐号



4月14日下午,听说江岸火车站附近的最后一段老京汉铁路正在拆除,58岁的铁路工人李家林特地赶来看看。



老式站牌老式站牌


李家林是武汉桥工段工人,从2006年到2016年十年间,每天清晨,他便踏着露珠,从江岸火车站出发,行走在这段长约10公里的铁路线上。铁轨上哪块夹板需要更换、哪段钢轨的裂纹如何,李家林了然于胸。可这次来,他差点迷失了方向。“到处都是新建的高楼,没有一点当年的影子。”说这话的时候,他眼神里透露着一丝失落。

晚春的艳阳有点刺眼,锈迹斑斑的铁轨上杂草丛生。拆除现场,几个大型吊车正在忙碌,工人们在有序地拆除钢轨、平整土地;围墙外面,同样是一片忙碌的工地:一幢幢数十层的高楼拔地而起,一个现代化的二七滨江商务区已初具雏形;30米外,江北快速路与之平行向北延伸。



铁路上方,便是二环线武汉二七长江大桥的引桥铁路上方,便是二环线武汉二七长江大桥的引桥



从汉口玉带门出发、途径江岸火车站,再向北绵延1200余公里,直到北京卢沟桥,便是著名的京汉铁路。经过多次改制变迁,现在的江岸火车站地处徐州新村,是武汉北车站管内一座三等站,向北衔接京广线,与丹水池站相连,东面紧挨长江边,西临解放大道,与二七纪念馆遥相呼应。



江岸车站的简陋站台江岸车站的简陋站台



正在被摘除的江岸车站信号大楼正在被摘除的江岸车站信号大楼


作为当时武汉地区江北唯一的编组站,这座有着123年悠久历史江岸火车站曾发挥着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57年,这里建成湖北最大的江岸货场,成为武汉市的煤炭、水果、粮食的集散地,货物可发往苏联、东欧各国及越南等国。



被拆在车站大楼内,几顶帽子挂在破门上被拆在车站大楼内,几顶帽子挂在破门上



站台上,还贴有宣传安全生产的警示标语站台上,还贴有宣传安全生产的警示标语



伴随城市的快速发展,京汉铁路的发展变迁几经沉浮,除了主线并入京广铁路线继续承担全国铁路运输大动脉的功能外,那些穿城而过的线路则在时代的巨变中节节退让:1991年10月,京广铁路汉口段改线投入使用,西段改建成轨道交通1号线,而汉口丹水池车站至玉带门车站之间的老京汉铁路则陆续拆除。直至4月7日,这段长约3公里的老京汉铁路与京广铁路接驳处正式断开,完成了100多年的历史使命。



城市的巨变中,历经百年沧桑的京汉铁路在高楼的包围下节节退让城市的巨变中,历经百年沧桑的京汉铁路在高楼的包围下节节退让



锈迹斑斑的铁轨上杂草丛生锈迹斑斑的铁轨上杂草丛生



14日,在当地居民的指引下,极目新闻记者来到江岸火车站旧址,原先的铁轨、站台早已被挺拔的高楼、笔直的公路取代,唯有林祥谦就义处的那排平房还保存完好,在现代化的钢筋水泥中,显得特别突兀。



老照片对比:林祥谦就义处老照片对比:林祥谦就义处



新照片对比: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这排平方显得十分突兀新照片对比: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这排平方显得十分突兀



施红是“二七”大罢工牺牲烈士施洋的曾外孙女。从小在汉口徐州新村长大的她,曾对这里的每一条小巷、每一个路口烂熟于心,这段铁路也是她每天放学的必经之路。说起那段激荡的革命历史,她如数家珍:1911年,辛亥首义时,阳夏保卫战在这里打响;施洋领导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时,林祥谦在这里就义;北伐战争时,贺龙领导的十五师在这里凯旋;解放战争时,人民解放军攻城部队指挥所在这里设立……



工人们正在拆除铁轨工人们正在拆除铁轨



如今,随着老京汉铁路的拆除,所有关于这段历史的记忆,都浓缩和凝固在与江岸火车站一街之隔的二七纪念馆中。

得知最后一段铁路即将拆除,施红心中难免惆怅,但也能理解:“这里承载着我和祖辈的记忆,但城市的发展需要破旧立新。相信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成为代表武汉新形象的新地标。”


(极目新闻记者 刘冬莉 摄影记者 朱熙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4-16 14:26: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使馆区早日成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4-16 14:37:06 | 显示全部楼层
重大突破!武汉发现第一眼温泉井,水温50℃,日均出水量2000立方米

湖北日报 2021-04-14 21:24:41





湖北日报讯(记者祝华、通讯员胡志喜、王富强)4月14日,武汉市蔡甸区索河街石马村,一眼冒着热气、比大碗还粗的温泉,从1880米深的钻井中喷涌而出,一旁的水温测试仪显示水温50.2℃。这眼温泉井是武汉勘查发现的第一眼温泉井,出水量大、水温高、泉质等级优,被专家认定为优质珍稀矿泉井。此眼温泉井成功出水,标志着武汉市地热资源勘查取得重大突破。

武汉紧邻孝感、咸宁等地热资源丰富地区,但优质地热资源勘查工作,几十年来一直没有大的突破。为打破现状,2019年武汉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启动中深层地热资源调查与研究项目,在对全市地热资源进行摸排的基础上,圈定六处潜在中深层地热靶区,进行重点勘查。2020年,经反复论证,在蔡甸区索河街靶区确定了地热钻孔点位。



去年11月,省地质局武汉水文队正式开钻,今年1月成功获取深层地热水。此处地热井深度1880.02米,日出水量超2000立方米,出水温度50.2℃,水中富含氟、锶等微量元素和矿物质。4月13日,经专家评审,多项指标达到优质温泉标准。武汉市测绘研究院多要素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彭汉发介绍,接下来,还将再钻几眼温泉井,综合分析周边地热资源储存量、合理开采量,然后研究如何利用地热资源。

省地质局副局长易万元介绍,石马村温泉井成功出水,标志着武汉市地热资源勘查取得突破性成果,证明武汉不仅有地热资源,而且矿物质含量多、泉质优良,为武汉市清洁能源开发利用、规划发展休闲疗养等产业奠定了基础。

索河街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立足资源优势,做好准备,大力发展温泉康养产业。从武汉中心城区到索河街,不到一个小时车程,随着当地地热资源的开发,未来市民不出武汉市,也可泡温泉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4-16 14:3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来我省调研都市圈市域(郊)铁路规划工作

为推动实施“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加快全省都市圈市域(郊)铁路规划研究工作,受我委邀请和委托,4月7日至10日,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调研组来我省就都市圈轨道交通现状、存在问题及近远期可实施项目开展专题调研。

调研组一行先后赴武汉、宜昌和襄阳进行现场调研,并组织召开武汉城市圈、“宜荆荆恩”城市群、“襄十随神”城市群工作座谈会,听取市州对城市群、都市圈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的意见建议。调研组现场调研了纸坊东站、鄂州站、宜昌东站等车站和汉丹铁路运营情况,以及拟规划建设线路沿线城市发展和产业布局情况。座谈会上,相关市州重点围绕市域(郊)铁路发展需求及设想进行了交流,国家发改委小城镇中心针对市域(郊)铁路建设标准、报批手续等方面作出了解答,并就规划研究工作需各地配合事项进行了衔接。

相关市州发改委、中铁武汉局集团、省铁投集团、省城际铁路公司、武汉地铁集团及我委铁路处有关同志参加调研活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4-16 14:47:13 | 显示全部楼层
ttyy1122 发表于 2021-4-16 14:20
武汉发布
4月15日 22:00 来自 微博 weibo.com
#网友拍武汉#【百年老铁路退出历史舞台:武汉拆除最后一段 ...

胸碟,我发现你转的新闻好多时候图片都打不开
一直转圈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4-16 14:57:11 | 显示全部楼层
ttyy1122 发表于 2021-4-16 14:37
重大突破!武汉发现第一眼温泉井,水温50℃,日均出水量2000立方米

湖北日报 2021-04-14 21:24:41

武汉第一口地热温泉成市民打卡地 附近村民一边泡脚一边拍抖音

2021年04月16日 07:50:29 来源:凤凰网湖北





周边群众闻讯前来体验温泉。记者苗剑 摄



钻探所获岩层样本。





4月15日,蔡甸区索河街石马村地热勘查项目现场,温泉水喷涌而出。


4月10日,长江日报大武汉新媒体客户端刊发题为《水温50OC,日出水2000吨 蔡甸发现优质天然温泉》的报道后,武汉第一口地热温泉所在地——蔡甸索河街石马村杨湾成为不少市民尝鲜打卡地。

4月15日中午,记者实地探访作业现场,远远看见工地上矗立着一座近31米高的钻井塔,冒着热气的地下水源源不断地从1880米深的钻井中喷涌而出,“哗哗”地流进钻井塔一旁的水池里,顺着约50米长的水渠向外流淌。不少村民坐在水渠旁,将双脚放在温泉水里,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好馈赠。

附近村民顺着水渠排队泡脚

“这水硫磺味比较浓,我住在几十米外都能闻到。泡了后,脚上的角质都祛除了,皮肤滑嫩。”武钢退休职工、今年65岁的余大姐在附近建有一处房屋,以前在中心城区住一阵,到索河再住一段时间。自从自家门口探出温泉后,余大姐有些不愿回城了。

温泉水24小时放,附近村民就肩搭毛巾、提着水桶、挽起裤脚,顺着水渠排着队泡脚。余大姐笑着说,索河山好、水好,现在温泉好。“每天下午,不少村民来此一边泡脚一边拍抖音,昨天有上百人好生热闹。我泡了几天,饭也吃得多些,觉也睡得香。”

在余大姐的建议下,记者也尝试感受了一下。温泉水清澈透明、晶莹爽滑。因抽水作业时间尚短,地下深处的泉水还未抽上来,水温未达到50℃,但恰到好处。腿脚放在水中约十来分钟,皮肤上已附着上一层黄色的矿物质。“如水温达到50℃会有些烫脚,我们就会用水桶放凉后再泡。” 余大姐说。

温泉的发现,也让附近村民对未来生活有了憧憬。村民崔师傅表示,他现在市内打工,等温泉开发好了,游客来了,他就回家做点小生意。

经检测认定为优质珍稀温泉

红白相间的钻井塔中间,写着“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地热探采示范1号井”的字样。作为武汉勘探发现的第一眼温泉井,也是武汉市目前单井日出水量最大、出水温度最高、水质等级最优的地热井。

2019年,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启动中深层地热资源调查与研究项目,基本查明了武汉市中深层地热赋存特征,全面分析了地热开发潜力,圈定了6处潜在中深层地热靶区。2020年,在前期调查成果基础上,采用多种综合勘查技术,深入研究蔡甸区索河街靶区地热地质条件,经反复论证、科学研判,确定了地热钻孔点位。

2020年11月,该钻井正式开钻,今年1月成功获取深层地热水。示范井深度1880.02米,日出水量超过2000立方米,出水温度50.2℃。水质检测结果显示,地下水化学类型为硫酸钙镁型,水中富含氟、锶等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经检测认定为优质珍稀温泉。

锶和氟对人体又有哪些功效?现场专业人士介绍,氟是人体必需的14种微量元素之一,也是人体组成成分之一。氟泉能杀菌消毒,对关节炎、高血压、风湿病、偏瘫都有特殊治疗效果,而且还有安神解乏的作用,被誉为温泉中的“蓝宝石”。利用锶水洗浴则对心血管病、冠心病、心肌炎、慢性湿疹、骨质疏松等疾病有特殊疗效,锶又是一种极佳的美容元素,具有增强免疫力、抗氧化功能。

将大力培育温泉康养产业

地热能作为绿色能源中唯一的地下宝藏,目前已经有110个国家在开发利用,每年以12.8%的速度递增。

记者发现,示范井所在区位交通便利,开发利用前景好。以示范井位置为中心,5公里范围内有嵩阳森林公园、嵩阳山庄、嵩阳寺、金龙水寨、香草花田等旅游景区。示范井距蔡甸城关约15公里,距中心城区约30公里。记者驱车从汉蔡高速索河收费站到示范井位置不足10分钟车程。

如此优质珍稀温泉资源未来如何利用?武汉市测绘研究院多要素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彭汉发介绍,接下来还将再钻几眼温泉井,综合分析周边地热资源储存量,合理开采量,然后研究如何利用地热资源。

蔡甸区主要负责人表示,要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挥资源优势,抢抓机遇、谋定快动,精细精准招商,做足“温泉+”文章,大力培育温泉康养产业,推动全域旅游跨越式发展,为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认为,该井成功出水标志着武汉市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地热资源勘查取得重大突破。对武汉市清洁能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供给保障,为城市规划、生态改善、休闲疗养等提供资源支撑,为助力武汉市高质量发展拓展了新的方向。

文/记者赵代君 张衡

图/记者苗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4-16 15:04:13 | 显示全部楼层
ttyy1122 发表于 2021-4-16 14:08
金辉世界城项目报规,高端商业、五星级酒店即将兑现

这帖子反复发,前几天已经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4-16 15: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slickly 发表于 2021-4-16 13:11
武汉高校经费还是偏少(相对学科规模),还是得靠湖北经济发展,地方加大投入,当然,地大武理华农要争取早 ...

          省市配套资金严重不足,浙大与中大的崛起与浙江广东省财政有直接关系。
          湖北省没钱,所有省属高校都不突出。武汉出钱的江大都是省属第一富校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4-16 19:20 , Processed in 0.080663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