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Diabolik

[城建规划]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比赛场馆「巡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0 20: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鸟巢改造真是一点没有动静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1 23:4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烟囱真煞风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4 10:55:33 | 显示全部楼层
毕竟是能拿金牌的场地,牛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4 23:39: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设计理念与关键技术



2022年北京冬奥会唯一新建冰上竞赛场馆——国家速滑馆已完工,接下来场馆将为冬奥测试赛做准备。

国家速滑馆是一个关于“速度”的设计,冰和速度结合为“冰丝带”。奥林匹克公园内,鸟巢、水立方和冰丝带交相辉映,成就夏季、冬季两个奥运的传奇。速滑馆的设计集成了通用空间、超大跨结构、自由曲面幕墙、冰场节能等关键技术,为北京冬奥会赛时、赛后的可持续运营提供保障。



01

场地概念

2022年冬奥会期间,北京赛区承担起全部冰上项目的比赛和训练任务。国家速滑馆是北京赛区为此次冬奥会唯一新建的冰上竞赛场馆,用于大道速滑比赛;其他改造场馆包括水立方(冰壶)、国家体育馆(冰球)、五棵松体育馆(冰球)、首都体育馆(短道和花滑)均为2008年奥运会的宝贵遗产。

速滑馆的场地位于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西侧,北邻国家网球中心,原来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射箭场、曲棍球场所在地。这两个场馆当时都是按照临时场馆设计,顺利完成了奥运会和残奥会比赛的历史使命。历经10年风雨,2017年3月拆除,为冬奥会举办做准备。

场地的东侧、南侧为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环抱。自2008年建成以来,森林公园四季花团锦绣,树木蔚然成林,已经成为深受公众喜爱的场所。速滑馆东侧约600米,是森林公园的主峰“仰山”,受人工堆土所限,山高仅48米,却是北京中轴线从城市通往自然的北端点,取“高山仰止”之意,具有深远的象征意义。速滑馆建筑体量巨大,但不应该与仰山争锋,因此冰场自地面下沉一层,使建筑高度远低于仰山山脉。速滑馆建筑平面为完整的椭圆形,长轴南北向,平行于奥林匹克公园中轴线,强化城市中轴的象征意义。

椭圆平面的圆心正对奥林西路弧形的圆心,以保留场地南侧的用地,限制建筑覆盖的范围。森林公园由东侧向基地内扩展,使绿地包裹场馆,而不是任由城市建设反向侵蚀森林。通过这一布局,速滑馆还为西侧邻近林萃路的社区提供了一个友好的公园界面,与国家网球中心赛场形成和谐的共生关系。



02

通用空间

比赛大厅的设计目标是提供一个多功能的通用空间。其基本尺度来自速滑比赛规则的场地要求。通用空间的概念由密斯最早提出,这一概念试图取消空间的功能属性,特指大跨度、灵活使用的单一空间,对于现代大空间建筑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城市公共生活日益多样化,并且随着时代不断变迁,促使大空间的通用性成为应对社会生活变化的一种方式。1942年,密斯制作了一个音乐厅的照片拼贴画,采用阿尔伯特·康于1937年设计的格伦·马丁飞机组装大楼的室内做为背景,在其中设置了木材和钢板制成的灵活的墙和顶棚,叠加通用空间概念。

1自内而外的设计
如同鸟巢的形式出发点一样,建筑的体积策略来自于体育场的内部功能特点。环绕400米冰道连续布置看台,使用椭圆平面切割形成12000座位。看台最顶的边缘沿椭圆平面形成一条连续不断、起伏连贯的空间曲线。吊顶的中心点设定为距离冰面约20米,可有效地控制大厅的体积。契合曲线的形式,就自然形成了马鞍形双曲面屋顶的初始几何逻辑。环形看台和双曲面屋顶完全包裹比赛场地,形成欢乐热烈的赛场氛围。好的赛场氛围既可以令运动员比赛时更为兴奋,创造新的世界记录,也能提升观众观赛的美好体验,充分感受速滑运动的魅力。

场地、看台、屋顶形成的比赛大厅如同一台密闭的巨大冰箱,为比赛提供一个精密控制的环境。在这个内核的外层环绕观众休息厅,周边森林四季更迭,自休息厅往外一览无余。冬天的时候,温暖的阳光照亮室内的公共空间;夏天又可以隔绝外部炎热对比赛大厅冰面环境的影响。

2临时看台/副厅
根据申办承诺,冬奥会时速滑馆设有12000座席;原计划赛后保留6000座,另有6000座为临时看台。设计初始把临时看台赛时、赛后的转换作为核心课题处理,围绕400米速滑场地,永久看台和临时看台有如下三种布局方式:

>>>> 将临时看台设在场地周边的内环,如同盐湖城冬奥会速滑馆的模式。赛后拆除临时看台,在场地外环形成田径跑道。这样,永久看台不得不远离场地,难以继续举办速滑比赛;而跑道的专业性和娱乐性都不足。

>>>> 将临时看台布置在永久看台外环。赛后拆除,留下的空间可以形成一个环形的商业运营空间。环形周长超过400米,位于二层或更高,进深又非常短,拆除后的商业空间局促,难以形成商业氛围。

>>>> 将临时看台集中在一侧布置,另外一侧布置永久看台。这样,临时看台拆除后的空间完整开阔,并可容纳大尺度的空间。为赛场氛围考虑,在场地周围环形布局少量看台,永久看台主要布置在单侧,供普通持票观众使用;临时看台布置在东侧,下层供贵宾、媒体、运动员等使用,上层仍为普通观众。

另外,设计任务中计划设一个副厅。副厅只考虑少量座席,主要作为训练冰场和多功能厅运营。例如水立方热身池大厅上方有一个类似尺度的多功能厅,日常作为网球场使用。这个厅尺度适中,运营成本远低于比赛大厅的大空间,举办过各类品牌发布会、拳击赛,甚至星战新片的发布会。从运营功能上,副厅对于比赛大厅是良好的互补。但是问题在于,比赛大厅本身是一个单纯清晰的椭圆形体量,如果附加副厅的体量,会使主厅失去单一形式的纯粹性和完整性。

当我们把临时看台和副厅两个课题的挑战合一,发现一个贴切的选择,即把临时看台拆除之后的空间形成副厅。一方面,临时看台拆除之后的大跨度空间适合于副厅的尺度;另一方面,赛时无需使用副厅,建筑体量可以保持单一完整的形式。临时看台拆除后,利用这一空间改造副厅以及周边的附属空间,可以提供非常多样的商业运营机会。同时,这一方案可以有效地控制赛时建筑规模,从而节省投资。

3赛时运营
如同2008年奥运会的经验一样,设计立足于为赛后需求设计永久设施,以临时设施应对赛时的需求。由此,根据赛后运营的需求计划永久的场地、更衣室、训练、观众服务等空间和机电系统;采用临时看台、临时办公区、室外综合区等临时设施应对奥运会庞大和多变的临时需求。

赛时场地分为西侧的前院区和东侧的后院区两大部分。场馆内的前后院区都是封闭的区域,所有人员只能通过安检后才能进入场馆的安全区内。

在冬奥会期间,观众主要通过地铁8号线等公共交通服务到达国家速滑馆观看比赛。场地内不提供为观众服务的停车场。在场地内西南侧,预留了奥运会赛时的公交专线车场。后院位于东侧,靠近奥林西路,是一个封闭管理的安全区域,为运动员及随队官员、贵宾、媒体、技术官员等持证人员提供集散空间、管理和运营设施、仓储和必要的服务,包括室内和室外区域。

奥运会期间,后院人群的使用面积需求远远高于赛后日常运营的需求。因此,设计详细地区分了这些空间的状况,将所有功能房间划分为永久用房和临时用房两大类别。临时用房搭建于赛后的地上、地下停车场和观众前院等空间。

4为赛后预留
从2008年奥运场馆赛后运营的实践来看,建筑空间和衍生功能的多样性远超预期。以水立方为例,除了游泳、跳水、花样游泳的比赛、训练和健身之外,场馆用于演出、大型活动、商业娱乐的适应性非常广泛,从国事活动到咖啡厅的小聚,从世界锦标赛到婴儿游泳训练,在设计之初需要尽可能考虑空间框架和技术措施的预留。
速滑馆的比赛大厅是奥林匹克公园内最大的室内空间,与鸟巢的室外体育场、国家体育馆的体操/冰球场地、水立方的游泳/冰壶场地、国家会议中心的会展空间形成良好的运营互补。速滑大道的内场通常设置两块标准的冰球场地,用于日常冰上训练。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的列治文奥林匹克速滑馆(Richmond Olympic Oval )在赛后改造为社区运动中心,设有冰球场、跑道、篮球场等。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速滑馆(Utah Olympic Oval)在速滑场地外围设有田径跑道。国家速滑馆现有的场地条件除了满足这些类似的功能,还考虑内场可以全部制冰覆盖,形成一个无阻碍的11500平方米的冰面。这样一个冰面为日常大规模的公众冰上健身提供了一个不同以往的场地,也为赛后的商业演出预留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屋面的吊挂承重荷载经常会限制演出设施的布局,为此,按照 5 个不同的区域(不互相组合)考虑屋面附加吊挂活荷载分布,每个区域吊挂均布活荷载0.5kN/㎡,集中活荷载分配到每个区域中间的4个吊点,每个吊点75kN,总计75kNx4=300kN。大部分场馆附属的运营空间,包括运动员、竞赛管理、媒体、场馆运营等都位于地下。因此,在东西两侧设下沉庭院,为地下空间提供自然采光和通风条件。这些运营空间统一按照标准办公区设置,利于赛后的功能转换。



03

超大跨索网结构

速滑馆屋面南北向长跨约198米,东西向短跨约124米。桁架体系所需的结构断面高度将大幅增加建筑的总体高度,与控制建筑高度的出发点违背。屋面的双曲面建筑形式符合索网体系的受力特点,因此采用单层正交双向马鞍形索网体系。承重索沿东西向短跨,垂跨比1/15;稳定索沿南北向,拱跨比约1/28。网格间距4米,平行双索,采用高钒封闭索,直径64-74mm。索网端部连接在环形桁架上。为验证计算工况和模拟施工过程,北京建院委托浙江大学空间结构研究中心进行了1/12实体模型实验。现场施工按照模拟结果进行。
索网的找形始于内部的建筑功能需求。首先控制冰面中心的净高约20米,自中心点开始,按照有效的结构垂跨比、拱跨比控制,向东西侧高处看台上升,向南北侧低处看台下降,形成空间双曲面。然后测试双曲面的室内外建筑效果,在结构效率和动感的建筑形式之间寻求平衡。这一找形方法有效地控制了比赛大厅的空间容积,以节省冰场大空间制冰、除湿、空调等能耗,并为大厅的混响时间控制提供有利的条件。同时,单层索网结构极大地降低了建筑的整体高度,建筑体量得到有效的控制,融入仰山脚下森林公园的环境。通过单层双向正交双曲面索网的设计,实现建筑功能、超级结构、绿色节能与建筑效果协调一致。



04

自由曲面幕墙

大道速滑是在400米长的椭圆冰道上对抗速度的竞赛,速度是立面设计的主题。运动员一圈圈地飞驰而过,冰刀在冰面上留下晶莹闪亮的刻痕。“冰刀画的圈,圈起了谁改变。”这些线条是速度的印迹,沿椭圆轮廓上升、弯曲、内外交错而成“冰丝带”的立面。

从双曲面屋顶边缘,立面的基本形式自上而下向外倾斜,在二层形成最大的平面,以容纳观众休息厅的需求。立面的丝带数量、密度以及玻璃的折面方式经过参数化建模测试,最终决定在立面的基准线上弯曲4次,形成层叠的褶皱,就如同天坛层叠的屋顶。之后,在褶皱上安装直径35cm的印刷玻璃遮阳圆管,褶皱的凸起处密集,凹陷处疏松,总计22根。玻璃管呈半透明,与高透明度的曲面玻璃互相映衬。丝带使用的超白玻璃集成了小半径半圆弯曲、钢化、夹层SGP胶片和渐变彩釉印刷等工艺,对当今幕墙玻璃的应用提出挑战。2018年初,天津北玻在恒温、恒湿、正压车间进行工艺测试,成功生产了第一条“冰丝带”。之后,通过原型测试对幕墙的构造工艺进行验证。

曲面幕墙的结构采用单索支承网壳体系。通过斜向幕墙索的协同作用,尽力减小竖向的幕墙龙骨断面,以强调冰丝带的水平向度。索与龙骨的连接采用特别设计的梭形节点,展现幕墙构造的精巧细节。



05

冰场节能和智慧运行

1低辐射顶棚
光洁平整的冰面会产生特有的镜像反射。为降低屋顶对冰面的热辐射以节省制冰能源,反射吊顶提供了另外一个镜像表面。因此,室内空间的表现不依靠结构的几何性,而是以控制能源的镜像吊顶作为冰场的特色,来发展大空间的表现力,这是最适合于冰上场馆的设计概念。这种低辐射吊顶已经在索契冬奥会和德国因策尔的速滑馆得到实践检验。由此,比赛大厅的内部空间充满有趣的镜像,呈现前所未有的非物质性效果。这样一个大厅,将在2022年冬奥会比赛时,透过无数电视屏幕,令世人惊叹。

顶棚对冰面的辐射热负荷高达冰面负荷的40%,可以通过控制顶棚材料的发射率来大幅度降低。常见顶棚材料的发射率经常高达0.9左右,在膜材表面喷覆高亮的铝涂层,可以降低至0.3-0.6。低发射率的顶棚热损失小,表面温度通常能够保持在冰场环境露点温度以上,从而降低和避免结露的风险。国家速滑馆采用发射率小于0.3的铝覆层膜结构吊顶,以节能设计为目标,同时达成预期的建筑效果。

2制冰系统热回收
制冰系统的余热通过热泵系统回收,高温热水用于生活热水、浇冰车、转轮除湿。冷水机组自带的冷凝热回收装置产生低温热水,用于融冰槽融冰和冰板基础中防止冻胀的加热管。高效的余热回收系统是冰场节能的关键措施。

3太阳能光伏系统
速滑馆屋面外缘设有建筑一体化的太阳能光伏电力系统。蓝色的单元电池板自屋顶外边缘向内侧渐变排列,如同正在融化的雪,展现冬季运动的特色。

◆  ◆  ◆  ◆  ◆  


国家速滑馆以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为映衬,冰上画痕形成立面的“冰丝带”。设计自内而外,从临时看台和副厅的转换形成赛时、赛后同等丰富的空间效果,采用了超大跨索网结构、高集成工艺幕墙、低辐射膜结构顶棚等技术,为“精彩、卓越、非凡”的冬奥盛会提供了超越技术本身的意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5 15:3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跳台真漂亮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5 22:45: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冰丝带最漂亮   就是现在一点奥运气氛都没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2-2 14:53: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附视频」冬奥史上“最快的冰”,是这么呵护出来的!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
目前已完成制冰工作,
整个冰场都在为迎接
国字号运动队的训练
紧张有序地准备着。

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
唯一新建冰上项目竞赛场馆,
国家速滑馆能容纳约1.2万名观众,
是速度滑冰项目的比赛地,
届时将有14块金牌在这里诞生。

这里的冰面由专业的养护团队进行保养,每天都用浇冰机进行冰上作业。与大家认识不同的是, 0度以下的低温才能成型的冰,在这里需要用60度的水进行浇冰,这是因为冷水的凝结速度较快,容易让冰面出现不均匀的现象,用温度较高的水,可以杜绝这种情况发生。浇冰之后的赛道,就如同一面镜子一样。如果有运动员在此比赛或训练,每逢运动员休息或冰面出现严重磨损,浇冰车就要出动跑上三圈,确保这块场地的冰面成为冬奥史上“最快的冰”!

视频:https://mp.weixin.qq.com/s/5o1QMdov2MGeKEyat8BJkA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2-2 23:27: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Diabolik 于 2021-2-2 23:31 编辑



从夏奥到冬奥!五棵松体育馆震撼上新,多图抢先看……



2021年伊始
习总SJ考察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
再次点燃了大家的冬奥热情!

距离2022北京冬奥,时间的脚步越来越近
北京2022年冬奥会冰球比赛场馆
五棵松体育馆
改造工程已在近期顺利完工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篮球馆
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冰球馆
五棵松体育馆再度华丽转身

五棵松体育馆坐落于海淀区复兴路,是2008年夏季奥运会篮球比赛场馆,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可容纳观众约18000人。

大量利用北京2008年夏季奥运会场馆
创新性地实现冬季项目与夏季项目的转换
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一大特点
此次五棵松体育馆冬奥改造
分功能区改造和专项改造两部分

功能区改造包括——
场地改造、竞赛层房间改造和伸缩看台系统改造。
专项改造包括——
照明设施改造、音响扩声系统改造和显示屏改造。



冰面改造

根据改造计划,将原有使用的30x60米的标准冰场改为北京冬奥会新要求的26x60米。改造完成后,五棵松体育馆将拥有30x60米和26x60米两种可转换的冰场,以方便冬奥会之后满足各类冰球赛事。



更衣室改造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五棵松体育馆成为首钢男篮的主场。参观过首钢男篮更衣室的球迷都知道,五棵松体育馆的更衣室数量多、房间大,设施完备。但是为了服务于冬奥会冰球比赛的需要,更衣室也要根据冬奥会冰球比赛的需要而重新进行改造。

根据比赛需求,更衣室改造则是将现有的4间更衣室重新规划,改造成了6间符合冬奥会标准的更衣室。更衣室内将配备更衣柜、按摩室、教练室、磨刀室和备餐区等。



看台改造

由于比赛场地尺寸变化,原有按照30米宽设置的看台电动伸缩系统,此次也按照26米宽场地进行了改造。以后可根据不同场地尺寸,随时调整看台距离,以满足不同赛事和文化活动的需求。

根据赛事需求,五棵松体育馆重点对现有照明设施和显示系统进行改造。



区住建委介绍,此次五棵松体育馆改造工程本着绿色、共享、科技的改造提升原则,一方面在满足北京冬奥会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冰篮转换”兼顾赛后利用,实现精彩奥运与可持续利用双目标。另一方面则充分利用新科技、新理念、新材料,在场馆节能降耗、综合高效利用、竞赛观赛环境方面实现质的飞跃,使北京2008年奥运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

据了解,北京赛区所有比赛场馆通过北京冬奥会都将实现举办冬季和夏季运动项目的“两栖”能力,所有冰场都充分考虑赛时需求和赛后利用。而在场馆建设和制冰等过程中,也朝着低碳环保双向发力,让绿色成为北京冬奥底色。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2-2 23:35: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完成白冰验收 已具备运营条件



上周,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里特别热闹,十数家媒体在现场观摩了这块冰场上制作的第一块白冰。自去年年底建筑物完工验收后,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今天通过了冬奥组委组织的专家验收,不久的将来,冰菱花的两块冰场将正式投入运营。

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是目前单体面积最大的被动式超低能耗体育建筑,通过在建筑围护结构、能源和设备系统、照明、智能控制、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综合选用各项节能技术进行集成,能耗水平远低于常规建筑。制冰技术采用的也是目前最节能环保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

此次冬奥组委为全面测试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制冰机组的运行情况,将制冰测试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从2020年12月28日到2021年1月8日,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开始第一次制冰测试,先后完成二氧化碳制冰机组运行测试和薄冰制作,包括为管道抽真空、为地面降温、制作2cm左右的薄冰、关闭机组化冰、场地修整干燥、安装板墙的全过程,所有环节均顺利达标;
2021年1月15日-20日真正进行制冰,包括制作基础冰、喷白漆、画线,贴LOGO等。25日下午,冬奥组委体育部邀请主制冰师进行了验收,整个制冰环节和制冰效果都达到了验收标准。

目前,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已具备运营条件,成为冬奥会首个具备运营条件的二氧化碳冰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2-2 23:42:4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水立方变冰立方!带你揭秘场馆内部“黑科技”!



小水作为双奥场馆,
在“水立方”变为“冰立方”后,
各方面进行了重新调整,
特别是在场地系统、智能环保、冰水双驱这三方面,
使其符合冬奥会冰壶赛事举办标准。
下面带您揭晓,水转冰后场馆内部
“黑科技”的创新应用。



一、冰水双轮驱动,打造首都“最热的冰”
水立方作为“双奥场馆”,想要同时保留水上和冰上两种功能,其中技术的复杂程度是远超想象的。08年水立方作为北京奥运会主要的水上项目比赛场地,这种高温高湿的泳池环境,与今天作为冬奥会冰壶赛事场地,这一低温干燥的冰场环境,两者该如何进行“水冰转换”,同时保留水冰两种功能。这背后有赖于可转换结构体系以及可拆装制冰系统等技术的创新应用。

这种改造过程首先是要将泳池里的水抽干,将可拆装的钢结构作为冰下主体结构,为冰壶赛道提供牢固结构支撑。在钢结构上铺混凝土,再铺设保温层、防水层、制冰设备最终才是运动员接触到的真正冰层。

冰壶比赛要求场馆湿度在30%以下,冰面温度约在零下8摄氏度,这些数据会直接影响冰壶与冰的摩擦系数。水立方08年作为水上项目场馆,其“蓝色泡泡外墙”这种膜结构的设计,透光性较好,极大程度上的利用从早到晚的自然光 ,符合高温泳池环境的要求。然而这种匠心巧思,对于“敏感”的冰面来说,也需要利用技术对其进行改造。

通过在蓝色膜结构下覆盖PVC膜,给水立方罩上了一层"外壳",避免阳光对冰面的影响。等到水立方切换到“夏季模式”,这层膜还可以摘下。夏天可以继续开展游泳比赛、群众游泳水上活动。冬天可以开展冰壶、冰球等比赛,实现冰水双轮驱动。



二、智慧建造,场馆内部系统优化升级
“水冰转化”要求场馆后台机器设备以及控制系统能够实时监控并有效控制场馆内部的各项指标,实时跟随场馆功能需求转换。这就需要全新的智能建筑管理系统这一创新应用,结合信息化技术和设备,实现现场全面监控、工作互通互联,信息协同共享,为体育赛事提供一个完美的服务环境,同时也极大的加速场馆智能化的进程。

为保障“冰立方”的室内环境条件符合冰壶比赛的要求,场馆设置了4000多个点位,可以监测和控制场馆内的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变化。等到冬奥会之时,场馆还会新增信息引导系统,观众可以通过人脸识别出入场馆,通过设置的智能导览屏顺畅穿行。这种智能化改造便于观众更加及时快捷的了解场馆信息,能够提升观赛体验与入场、疏散效率。



三、绿色环保,坚持可持续发展
水立方在改造过程中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提升绿色环保标准,充分利用新科技、新材料、新理念,提升场馆服务水平,努力打造一个优质的竞赛观赛环境。

不断升级智能建筑管理系统,增加膜结构空腔保证流动性,让场馆夏季能够开启自然通风降温。冬季这种“ETTE”膜材料的应用可以蓄能降低能耗,节约供暖成本,进而确保能源的高效利用;在照明系统方面,水立方也计划应用新型节能灯具,降低运行费用。未来还将新建可视化能源管理中心,有效控制场馆能耗和碳排放。

水立方转为冰立方后,奥运场馆的反复利用、综合利用、持久利用的问题也再一次纳入规划之中。作为双奥场馆,极大程度的发挥2022这项冰雪盛事的影响力,对我国的环境、城市和区域发展等各方面都能起到较好的带动作用,此次场馆的改造也是进一步探索了冬奥赛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2-2 23:51: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延庆!坚持“四个办奥”理念,最美冬奥城蓄势待发迈向未来!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7条雪道从山顶倾斜而下;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如巨龙静卧,等待一飞冲天;
延庆冬奥村掩映在翠林之中;
山地新闻中心傍山而立。
山林场馆蓝图变为现实。
2020年年末,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四大场馆全面完工,冬奥气息更加浓郁。

从2015年7月31日申冬奥成功至今,5年多时间,2000余个日日夜夜,“冬奥冰雪之城”延庆坚持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冬奥筹办步履沉稳。

“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党和国家的一件大事,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做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使命光荣、意义重大。”总SJ考察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延庆服务保障冬奥会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沿着总SJ指引的方向,延庆将继续全力以赴,奋发有为,精益求精,以主人翁的担当全力做好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举办工作,坚定不移走生态文明之路,用好冬奥、世园、长城三张“金名片”,加快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

延庆
这座长城脚下的最美冬奥城
正以“两山”实践为引领
蓄势待发迈向未来!



坚持“绿色办奥”
冬奥场馆融入自然生态

生态立区。这份刻印在基因里的发展理念自然而然地浸润于冬奥筹办举办过程中。延庆一以贯之地落实绿色办奥理念,为生态文明之花添上一抹纯白。

加快赛区生态修复、全面推进生态保护,着力打造“山林掩映的场馆群”,是冬奥延庆赛区绘制出的生态蓝图。“从北京申办冬奥会伊始,延庆就着手研究、实施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冬奥延庆赛区生态建设小组相关负责人刘娜利说。

场馆建设前期,为摸清区域内动植物“家底儿”,延庆区委区政府组织开展了动植物资源现状和潜在影响的调查评估,编制《冬奥会延庆赛区生态环境本底调查报告》,通过全域航拍勘测,确定了总面积214万平方米的175处生态修复地块,力争将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扰动降至最低。“延庆始终对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生态稳定等功能实施强制性严格保护,努力打造场馆与小海陀山完美相融的自然之景。”刘娜利介绍。

为提升生态修复的专业性,延庆专门邀请来自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的20余位专家教授,组成“冬奥延庆赛区专家顾问团”,并设立植被与景观恢复、水文与水环境、地灾与水土保持3个专题专家组,对赛区生态建设中的问题提供技术指导和解决方案。截至目前,冬奥延庆赛区核心区及周围地区已完成202万平方米的生态修复工作,完成总计划的95%。

绿色办奥理念还体现在场馆的建设过程中。筹办起初,冬奥延庆赛区创新性地制定了《绿色雪上运动馆评价标准》,将喷射混凝土材料制备及成型技术研究成果等一批新技术、新成果应用于场馆建设,使赛区新建场馆全部达到绿建三星标准。

对标冬奥“绿色”要求,延庆将区域生态优势扩大,不断强化“一微克”行动,持续开展“清河”“清四乱”,深入实施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加速绿色“高精尖”产业和项目集聚……系列措施之下,延庆PM2.5浓度由“十二五”末61微克/立方米降到31微克/立方米;全域地表水水质由Ⅳ类稳定达到Ⅲ类及以上;森林覆盖率由57.4%增长到60.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41.9平方米增加到46.8平方米。绿色、低碳、可持续带动引发的辐射、示范效应向延庆城市和经济社会发展多领域延伸。



坚持“共享办奥”
全民收获“冰雪福利”

近年来,延庆抢抓冬奥机遇,紧紧围绕“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从普及冰雪运动、建设冰雪运动场地、培育冰雪人才、组织冰雪赛事活动等多方面着手,吹响冰雪运动“集结号”。特别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教育观念的改变,对延庆人而言,冬天不再是宅在家里“窝冬”,而是“上冰”“上雪”,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冰雪之旅”正成为备受市民推崇的新时尚。

在位于八达岭国际会展中心B馆的梦起源滑冰馆,市民程娇正带着7岁的女儿姬雨晗,大手拉着小手在冰面上划出一道道绵长的弧线。看着女儿像一条小鱼撒着欢儿地从身边滑走,程娇的骄傲洋溢在笑容中。

2019年1月19日,延庆首家四季室内滑冰馆——梦起源滑冰馆正式对外开放,1800平方米的冰场面积除了承办国内大中小型冰上项目赛事、用于延庆青少年项目训练以外,室内滑冰馆还面向冰上项目爱好者、社会群体及企事业单位开放。在满足普通市民和滑冰爱好者需要的同时,更为延庆普及冰雪运动提供了专业场地。

程娇说,以前周末她经常待在家,时间都被荒废了。自打家门口开了个滑冰馆,就经常带着孩子过来玩一玩。“滑冰不仅能放松心情,还能在运动中提高胆量,我觉得孩子现在没以前那么娇气了,摔倒了也不哭,滑冰都已经滑上瘾了!”“刚开始我还不太敢滑,但适应了之后我发现挺有意思、挺刺激的,现在我已经学会了正八字、倒八字,和以前相比,有了不小的进步!”姬雨晗在一旁兴奋地说道。

“我们企业来到延庆就是想借助冬奥契机,带领团队把冰雪产业竞技、普及、冰雪技能人才培养等一体统筹、一体推进。”北京梦起源体育发展有限公司运营经理程丹说,“滑冰馆开门迎客两年以来,填充了很多市民冬季活动的空白,两年普及了近10万人次,基本能够达到自主滑行的在95%以上。”延庆区教委、区体育局还联合北京梦起源体育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开展延庆区青少年冰雪队组建、训练等工作,助力冰雪项目与校园冰雪发展,并积极筛选教练团队,从事青少年冰雪培训、专业队员培养,切实提高青少年冰雪队教学质量。

梦起源滑冰馆的“冰雪热”是延庆全区冰雪产业和运动快速发展的缩影。近年来,延庆借助区域冰雪资源,积极探索蕴含在冰雪中的经济活力,挖掘冬季运动和旅游项目,发展全民冰雪运动,助推冰雪产业发展。

目前,延庆共拥有北京市冰上项目训练基地和万科石京龙滑雪场等冰雪场地,以及总面积超过4万平方米的户外便民冰场。隆冬时节,大家穿上滑雪服,带着护具、雪板、冰刀鞋等装备,或在白雪皑皑的赛道上往来穿梭,或在冰场里欢快地“奔跑”。随着冰雪运动爱好者人群的不断扩大,延庆的冬季正在变得越来越“热”。

与此同时,以京张高铁开通为机遇,延庆依托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策划推出8条冰雪旅游线路,涵盖八达岭长城、万科石京龙滑雪场、世葡园冰雪嘉年华、崇礼冰雪博物馆、宣化假日绿岛欢乐农场等延庆和张家口两地,分布在京张高铁沿线的优势冬季旅游资源点。游客一边享受方便快捷的高铁,一边体验沿途冰雪旅游带来的速度与激情,“美丽延庆、冰雪夏都”的城市品牌影响力在区域串联之中持续扩大,全民共享办奥的成果不断显现。



坚持“开放办奥”
集众家之长办精彩奥运

在冬奥筹办过程中,冬奥延庆赛区贯彻落实开放办奥的要求,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广泛聘请经验丰富的俄罗斯、韩国等外籍专家参与冬奥筹办、场馆建设、造雪制冰等工作。期间,先后组织区内相关工作负责人赴平昌冬奥会、俄罗斯高山滑雪世界杯分站赛实地参观、感受当地办赛氛围,学习借鉴当地组织经验。

2020年,冬奥延庆赛区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成功举办了“十四冬”高山滑雪项目。在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场地预认证和国际冬季单项体育联合会来访考察活动期间,延庆赛区又将“六分开”的防疫措施贯穿始终,创新实践了“远端防控”“闭环管理”“分时分类分区管控”“中外交流区”等多项防疫新举措,顺利完成认证活动,给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赛事组织积累了宝贵经验。

推广展示赛区形象也是开放办奥的重中之重。4期《冬奥脚步》专题视频、6个冬奥、长城等主题文化节目、冬奥倒计时500天活动等提高了冬奥延庆赛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向世界传递了延庆声音。

延庆冬奥故事也随着一帧帧影像、一张张照片、一段段文字,不断向更广范围蔓延,延庆全民学习冬奥知识的热潮也持续升温。2020年7月31日,申冬奥成功5周年之际,“文明延庆与冬奥同行”访谈暨“冬奥夜校”正式开班。延庆推动冬奥知识类、冬奥故事类、文明礼仪类、志愿者服务类等六大类课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并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单派单”平台,依托1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42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把培训和课程送到市民身边,让广大市民深入了解冬奥、支持冬奥,参与冬奥、服务冬奥。



坚持“廉洁办奥”
冬奥筹办举办“如雪似冰”

冬奥日益临近,打造廉洁冬奥也一直处在“进行时”。冬奥延庆赛区紧紧围绕“让冬奥会像冰雪一样纯洁干净”的工作要求,以严格预算管理、控制办奥成本、强化过程监督的实际行动,落实廉洁办奥理念。

在降低办奥成本、压缩办奥开支等方面,冬奥延庆赛区一直秉持“能借不租、能租不买”的原则。在坚持建章立制方面,不仅完善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延庆赛区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工作意见》,区纪委也选派2名处级干部进驻场馆运行团队,通过参加场馆运行团队各项会议、开展各项“贴身”监督等方式,切实做到抓早抓小。

围绕廉洁办奥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延庆区纪委区监委突出政治监督,全面构建起廉洁办奥责任体系,开展一系列廉洁办奥纪律教育活动,建立“挂图督战”机制,对标对表冬奥筹办重点任务“时间表”和既定工作部署要求,综合运用执纪监督“四种形态”,让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廉洁办奥”理念,保证冬奥筹办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强化审计跟踪监督,也是冬奥延庆赛区实现精准监督、护航廉洁冬奥的又一举措。除对《冬奥会环境建设项目(一期)》等项目进行审计监督以外,还积极配合上级审计部门对国家投资重点冬奥工程开展跟踪审计,并与纪委监委、公安等司法机关构建起相互配合的监督机制,形成了协调有效的监督合力,避免出现“监管真空”“单打独斗”等现象,真正把监督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做透。

风劲帆满海天阔,实干奋进正当时。从2013年正式启动申办,到2015年冬奥申办成功;从2018年开启“北京周期”,到眼下各项准备进入最后冲刺。“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让亿万中国人的冬奥梦想,一步步从蓝图化为现实。

冬奥延庆赛区将牢牢把握筹办举办冬奥会的重大意义、“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如期办赛这个目标、冬奥遗产可持续利用的方法路径,继续贯彻落实“四个办奥”理念,把总书记关于冬奥会筹办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到每个领域、每个方面、每个环节,以强烈的政治担当,为举办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发挥延庆力量,借助奥运“东风”,用“两山”实践引领美丽延庆迈向未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2-5 12:39: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市冰上项目训练基地



近日,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五洲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设计的北京市冰上项目训练基地项目完工,目前正在进行各项竣工验收工作,即将投入使用。作为亚洲最大的冰上项目训练基地,这里将为冬奥健儿提供高标准训练场所。

北京市冰上项目训练基地位于延庆区妫水河畔,为北京市冬季运动管理中心驻地、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附属训练场地,在服务国家队训练的同时满足全民冰上运动健身的需求。该项目总用地面积约8.4公顷,总建筑面积8.7万平方米,主要包括一座综合训练馆、一座教学管理公寓楼及其他附属设施。

北京市冰上项目训练基地共有8块标准大小的真冰场,每块面积约1800平方米。其中,两块冰球冰场位于西区半圆形场馆内,并设计有可容纳2000人的观众看台。东区场馆首层设有两块冰场,将建成8条冰壶赛道,三层的4块冰场分别为短道速滑冰场和两块花滑冰场。基地同时还包括通用体能训练、专业训练、训练附属、科研教学、医疗康复、餐厨、宿舍等配套设施及设备用房、地下停车场等。场馆全部按照冬奥会赛事标准建设,在制冰工艺方面以严于冬奥会赛事标准的要求进行建设。



天圆地方 “冰壶”闪耀

五洲设计院项目设计团队从中国古代先哲的思想学说中汲取设计灵感,依托场馆与妫水河直线距离不到100米的地理环境优势,按照“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将场馆设计成为由半圆形“冰球”和圆角方形“冰壶”组合而成的“天圆地方”冰上场馆群。

方形场馆从空中俯瞰,如同一块晶莹剔透的冰块;从外观看,其玻璃外立面就像一条条冰棱,体现着与冰雪元素的深度融合。



科技引领 突破难关

受场地因素限制,场馆有4个标准真冰场位于二层,每个冰场1800平方米。同时,建筑物中间不能有柱子,且冰场垂直分布,冰场下方仍为冰场。基于此种情况,大跨度、重荷载、振动舒适度高是本项目结构设计的重点。综合训练馆采用钢框架结构体系,屋面采用网架,最大跨度可达50米,钢结构总重达14000吨。



节能环保 绿色共享

项目按照绿色建筑二星标准进行设计和建造,采用了多种绿色建筑技术。基地内的8块冰场全部采用乙二醇为介质进行制冰,将能耗降到最低,且制冰用水为专业纯净水,水质远超普通用水,节能环保;

在水资源循环利用方面,建设了1500立方米的雨水蓄水池,将日常降雨进行汇总,经过处理后用于整个场馆绿化植物浇灌和中水使用;在热源方面,运用地源热泵技术,可以在冬季从土壤中“取暖”供给室内,夏季则在室内“吸热”,再将热量释放到土壤中去,充分降低场馆能源使用。

同时,综合训练馆给排水、采暖空调和电气、电信等实施专业技术含量高,包括采用大空间智能消防系统、虹吸雨水系统、海绵城市技术、地源热泵系统、冰场垂直温控系统,以及适用于高标准体育训练的鹰眼系统等多种非常规设计技术。

此外,北京市冰上项目训练基地与延庆区体育中心现有的体育场、游泳馆、综合馆等形成集群,在没有训练任务时,将满足周边群众冰上运动健身的需求,普及推广冰上项目,丰富群众体育生活。



填补空白 保障冬奥

该训练基地填补了北京冰雪运动队专业训练场地的空白,并除速度滑冰(大道滑冰)外,冰球、花样滑冰、短道速滑和冰壶等冬奥项目的教学、科研、训练、医疗和生活保障都可在此进行。该训练基地全面满足了国家队部分专业训练及举办洲际级别冰上项目邀请赛的需求,为国家队运动员备战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提供了有力保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2-7 00: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Diabolik 发表于 2021-2-2 23:51
延庆!坚持“四个办奥”理念,最美冬奥城蓄势待发迈向未来!

CCTV4 | 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视频」
https://mp.weixin.qq.com/s/t_Y6qpN3Aa5tI46ZJfADb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2-7 00:18: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冬奥会筹办转入测试运行阶段



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倒计时1周年前夕,北京赛区、延庆赛区所有竞赛场馆首次全面制冰、造雪工作完成,并具备测试比赛条件。

北京市重大项目办副主任丁建明介绍说,这是继2020年底北京赛区、延庆赛区全部竞赛场馆实现完工后,北京冬奥会筹办由建设阶段转入测试、运行阶段的标志。建设者完成了国家速滑馆亚洲最大冰面的首次制冰工作,北京一次性完成了奥运历史上首次大规模最新最环保的二氧化碳制冰,延庆赛区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赛道顺利通过了国际认证。



北京赛区二氧化碳制冰冰面集体亮相

北京赛区共计6个竞赛场馆,其中包括5个冰上和一个雪上项目竞赛场馆,所有冰上竞赛场馆全部采用环保型制冷剂制冰。目前,6个竞赛场馆于2021年1月全部完成制冰造雪工作。市重大项目办城区场馆建设处处长黄晖介绍说,北京赛区共有7块比赛、训练场地使用二氧化碳作为制冷载体的新技术完成制冰。相较于传统的制冰技术,二氧化碳制冰安全节能、温控精确,排放几乎接近于零。随着北京赛区竞赛场馆制冰全部完成,北京成为冬奥会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使用新型环保制冷剂制冰的主办城市。

作为北京冬奥会唯一新建的冰上竞赛场馆,国家速滑馆“冰丝带”2020年底实现完工。测试世界最大的体育场馆二氧化碳制冰设备,完成1.2万平方米亚洲最大的冰面浇筑成为国家速滑馆2021年的第一大任务。今年1月,国家速滑馆一次性完成首次制冰工作,目前已具备测试比赛条件。

首都体育馆成为北京冬奥会第一个完成二氧化碳制冰的竞赛场馆。2020年11月11日,拥有52年历史的首都体育馆改造工程完工,并完成场地制冰的测试工作。目前,首都体育馆正在依托一流的冰面,借助声、光、电技术努力打造北京冬奥会“最美的冰”。赛时,首都体育馆这座北京历史悠久的体育馆将以新时代新内涵迎接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比赛。

截至2021年1月,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五棵松体育馆、国家体育馆3个竞赛场馆也全部完成首次制冰任务。其中,国家游泳中心完成了从“水立方”变身“冰立方”,再由“冰立方”转换回“水立方”的全过程测试。五棵松体育馆于2018年首次完成“冰篮转换”实验,目前已完成场地制冰与制冰设备的测试工作,并具备办赛条件。国家体育馆冰球比赛场地于1月28日完成首次制冰工作。据来自美国的制冰专家尼尔森·多恩·莫法特介绍,目前国家体育馆冰面状况及制冷机组运转良好,冰面质量已达到设计标准和要求。



延庆赛区 各项测试活动展开

据北京市重大项目办延庆场馆建设处处长刘利锋介绍,延庆赛区共建设4个场馆,包括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和国家雪车雪橇中心2个竞赛场馆,延庆冬奥村和山地新闻中心2个非竞赛场馆。延庆赛区已于2020年底全面完工并完成制冰造雪工作,赛道均一次性通过国际认证,相关测试活动即将展开。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共建设7条赛道,这里是国内第一条符合奥运标准的高山滑雪赛道,也是目前世界上难度最大的比赛场地之一。国家高山滑雪中心7条赛道及附属设施全部于2020年11月通过国际雪联的场地考察认证。附属建筑、道路系统、索道系统、通讯系统、电力系统和造雪引水系统已投入使用。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采用了世界顶尖的赛道设计,该场馆已于2020年9月完成了制冰工作,并成功通过国际雪车、国际雪橇联合会场地认证。国际体育单项组织专家对赛道赞不绝口,专家瓦尔特表示这是他见过、认证的最出色的赛道。中国运动员首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比赛、训练场地。

同时,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内共设计了11条索道,不同制式的索道又形成了5个换乘站,确保运动员可以从冬奥村在30分钟内抵达各项目出发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2-14 22:17: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冬奥延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北京延庆小海陀山脚下,冬奥村依山而建,采用“山村式”的建筑布局,既展现出北京四合院的文化特色,又融景于自然。延庆赛区在施工过程中,最大限度避让林区,并采用多种方式进行生态修复……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绿色赛区”。

现在,延庆区各部门正全力以赴
做好冬奥会筹办举办工作
建设者们践行绿色办奥理念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色办奥

打造“绿色赛区”和“海绵型赛区”

从小海陀山山顶俯瞰,国家高山滑雪中心7条雪道勾勒出蜿蜒的曲线,山脚下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在山林间若隐若现。步入延庆冬奥村,能看到低层、高密度的“山村”式建筑,这些半开放式的建筑庭院依山而建,展现出北京四合院的文化特色,融入到周围美丽的风景之中。山地新闻中心毗邻冬奥村,建筑风格与冬奥村相融合,充分体现了山林之美。北京国家高山滑雪有限公司总经理吴世革介绍,延庆冬奥村和山地新闻中心均达到国内绿色建筑的标准。

延庆赛区还是一个水资源全部实现自我收集利用,全部净化再利用的“海绵型赛区”。“整个赛区像海绵一样吸收大量水分,山上的水土不再流失,做到重复循环再利用。”市重大项目办延庆场馆建设处处长刘利锋解释,赛区的地表水、雨水、人工造雪的融雪水等,经过整体化设计之后,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医疗保障

停机坪方便患者转运就医

“冬奥医疗保障中心吗?我是高山滑雪造雪医疗保障医生,有一名造雪人员摔伤,可疑小腿骨折,请做好接诊准备。”随着救护车的鸣响,一名伤者被送到了北京延庆冬奥医疗保障中心。自2020年10月24日试运行至今,该中心已救治伤者42位。

该冬奥医疗保障中心坐落在延庆区医院(北医三院延庆医院)东部核心区域。中心建成了占地面积210平方米的停机坪,救援直升机从核心赛区抵达停机坪用时仅约10分钟,方便患者转运就医。

“为快速救治伤者,我们建立了冬奥医疗保障工作模式。”延庆区医院冬奥办公室联络员王玮介绍,伤员信息由冬奥赛区队医与冬奥医疗保障中心负责人联系沟通,根据伤情的初步判断,当班医护人员率先在中心准备救治,患者到达后,在医护人员的陪同下直接挂号进行检查和治疗。

冬奥会期间,医疗保障中心将安排58名医生分组值班。72名医疗护理骨干组成的冰上雪上保障医疗队,每天派驻2个车组6名人员执行山上现场保障任务。43名北医三院知名专家组成的冬奥专区救治队将在冬奥会期间进驻冬奥医疗保障中心。



气象预报

冬奥气象服务保障准备就绪

山地气象预报是世界级难题。这几天,时少英和团队成员的忙碌又升级了,“相约北京”系列冬季体育赛事测试活动进入赛前准备阶段,团队需全力配合赛事组的工作,提供精准的预报。

延庆赛区冬奥气象现场服务团队队长、北京市气象台副台长时少英,去年10月带着11名团队成员开启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正式举办前最后一次实战演练。时少英说,山区地形复杂,尤其是对局地赛区的小尺度天气预报,多数预报员在日常工作中没有接触过,很难建立起预报概念模型。面对冬奥赛事天气预报,预报员更需关注的是非常规要素预报,像阵风速度要精确到米/秒。

目前,三维、秒级、多要素的冬奥气象监测网络和分钟级、百米级的预报服务系统已建成,冬奥气象服务保障各项工作准备就绪,将在今年“相约北京”系列冬季体育赛事中接受检验。

“经历了前三年的冬训,团队对延庆赛区的地形已经非常熟悉了,对不同天气类型下气象要素的变化和影响也已经心里有数,但随着赛道基础设施的不断调整,还要进一步更新数据积攒经验。”时少英说。今年冬训期间,队员们还将定时上山探测地形,观察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影响,争取进一步提升气象预报能力。“我们的目标是当看到同样的天气类型出现时,就要想到在赛区的环境下,各个天气要素可能产生的变化和影响。”



产业助力

为冬奥会注入“绿色动力”

PM2.5浓度由“十二五”末61微克/立方米降至31微克/立方米,水环境质量全市最优,森林覆盖率由57.4%增长到60.4%……多年来,延庆人矢志不渝地守护、建设生态环境,“京畿夏都宜居地,长城脚下森林城”的愿景变为现实。

乘着冬奥会筹办的东风,无人机、氢能、冰雪运动等一系列优质产业项目也在延庆落地生根。在位于延庆氢能创新产业园内的延庆加氢站,一辆辆八达岭长城景区旅游接驳车缓缓驶入,专业人员训练有素地操作加氢机,为大巴车注入“绿色动力”。

用科技助力绿色奥运,三个月前,延庆加氢站投用。与气、油等化石能源相比,氢能是绿色、高效的二次能源,被称为“理想的未来能源”。在即将到来的冬奥会,氢能产业将为绿色奥运助力。



生态修复

延庆赛区建设者始终将生态修复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在动“第一锹土”之前,延庆区委托专业机构进行了“环评”,对赛区生态环境进行了预设和分析,专家梳理出 54项“矩阵表”。北控京奥建设有限公司环保及可持续发展工作组总监梁德栋所在团队的主要职责就是落实其中的43项任务。

实际施工过程中,建设者会最大限度避让林区,实在无法避让的,则尽最大努力移栽树木、减少砍伐。“表土中有机质含量高,含有丰富的本地植物种子源。”梁德栋说,从建设工作一开始,他们便将表土进行了搜集,并就近保存。最终,剥离的8万方表土伴随生态修复工作推进而进行了回用。

为了恢复小海陀原有的生机,冬奥建设者可以说是“步步精心”,采用了多种生态修复方式。他们专门制作了可以自然降解的蜂巢格室,将混有原来山区草根、草种的原土固定。对于坡度较缓的地方,直接将之前搜集的表土铺上或覆盖新的土壤,然后按照原有的植被系统进行播种修复。45度以上土石或岩质边坡,则选择客土喷播的形式,将土壤、肥料、有机质、黏合剂和种子按适当比例混合后,按一定厚度用机械喷播至需要修复的坡面。

到今年春天,延庆赛区生态修复将全部完成。届时,将重现鲜花盛开、绿草如茵。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4-25 14:07 , Processed in 0.082436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