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hengyi

[历史文化] 石家庄城市发展史(修订稿)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3-19 22:0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冀州刺史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0 08:34:55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家庄城市发展史(修订稿)4
   第一篇(3)
古代城市的兴衰(公元前3000年-1901年)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行政区划变化较大的时期。从东汉开始设立的"13州刺史部",逐步演变为事实上的一级政区,而郡、国随之成为二级政区,郡、国所辖的县、邑、道和侯国成为三级政区。从两晋时期,州的范围逐步缩小,所管辖的郡国数量也随之减少,到了北周时期,一州仅管辖二三个郡、国,为隋朝州、郡合一奠定了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0 08:35:1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节 魏晋时期城市格局的变化

      一、曹魏时期城市格局的变迁

  三国曹魏时期,石家庄这一区域内城市格局最大的变化就是常山郡城的变迁。将常山郡城由元氏城迁到真定城(今石家庄市区东古城),使西汉时期的这座真定国都城再度成为一方之重镇。高贵乡公正元元年(254年)改封楚王曹彪世子曹嘉为真定王,使真定城成为常山郡和真定国的附郭,其政治地位进一步提高。
  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兴起于战国时期、具有近500年历史的房子城(今高邑城西南)在曹魏时期得到了拓扩。魏明帝太和六年(232年)改封巨鹿王曹干为赵王,以房子为都城,此后,于正元中和景元中两度增加其食邑,使之成为领有6座城邑的王国都城,不仅其政治地位不断提高,而且逐步成为北方重要的纺织品产销基地,成为与清河郡城(今临清县城)、邺都(今临漳县西)、襄邑(陈留国都城,在今河南睢县)并列的曹魏名城重镇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0 08:37: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曹魏时期城市概况表



在行政区划方面,曹魏时期,省东汉时期的栾城县入平棘县(今赵县),省常山郡的蒲吾县和都乡县入井陉县,上艾县(今山西平定县东)在东汉末年则改属平乐郡。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0 08:38:2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西晋时期的常山城与方子城
  西晋建立后,当年,封同姓王57人,其中封司马衡为常山王,食邑3790户。同时,贬曹魏真定王曹嘉为高邑公。冀州所属其他郡、国基本承裘了曹魏时期的格局,只是废掉了曹氏贵族的王侯爵位,改封司马氏皇子皇孙为王侯。西晋时期的赵国领有9城42000户,国都房子城得到进一步发展。常山郡恢复了蒲吾县的建置,领有8座县城,24000户;中山国辖域内恢复了新市县(县城在今正定县新城铺)的建置(《晋书٠地理志上》卷14) ,使这座地处南北驿道边的城垣再度成为一县之城。
  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左思在他的《魏都赋》中曾盛赞冀州的一系列名城重镇的物产、形胜,其中提到"赵之鸣琴,真定之梨,故安之栗,醇酹中山,流湎千日,清流之稻,锦绣襄邑,罗绮朝歌,绵纩房子,缣总清河。若此之属,繁富夥多。"反映了西晋时期冀州名城重镇经济的繁荣和物产的丰富。
     

   三、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城镇和安乐垒
  永嘉之乱以后,北方少数民族的一些头领们拥兵自立,先后占领河北及其以北地区,相继建立政权。从公元312年开始,首先是羯(音jie)族的石勒灭掉匈奴族刘渊的前赵政权,定都于襄国(今邢台),建立后赵,公元319年称王。此后,相继有汉族的冉闵建立的冉魏(350-352)、鲜卑族慕容皝建立的前燕(352-370)、氏族苻洪建立的前秦(370-384)和鲜卑族慕容垂建立的后燕政权(384-398),五代王朝陆续统治河北中部地区,史称"东晋十六国时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0 08:39: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晋十六国时期城垣情况表



  十六国时期的80多年(312-398年),是河北地区战乱频繁的时期,行政区划频繁变更,中心城市不断变迁。同时,为了适应冷兵器时代战争的需要,各少数民族政权都十分重视城垣、坞堡的建设。不仅不断强化各级城市的防御和战备功能,而且在东汉时期创建的数百处坞堡堠的基础上,又在一些重要渡口、要塞等战略要地修筑了一大批新的军事堡垒,经过数十年的经营,其中一些坞堡,逐步发展成为新的名城重镇,在一定区域内发挥着政治、军事、经济中心的重要作用。比如公元350年,后燕大将慕容恪帅军进攻冉闵于常山郡城真定,隔滹沱河修筑一座重要的军事堡垒--安乐垒(今正定城)。在此后的一系列战争中,这座军事堡垒不仅发挥了重要的战略作用,而且不断地得到扩建和加强,成为一处新的名城重镇,并且在北魏政权刚刚廓定河北之初(398年),就被确定为常山郡城 ,足见其地位重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0 08:39:4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北朝时期城市的变迁

一、北魏时期政治中心的变迁


  从公元420年北魏武帝统一北方开始,历史进入北朝时期。但是,就河北中部的冀州来说,早在公元398年,即北魏道武帝天兴元年,就置于北魏政权控制之下。公元397年,北魏道武帝拓拔圭攻克后燕国都中山,灭掉后燕。次年,他亲自登临常山郡城真定"北望安乐垒,嘉其美名,随移郡理之。" (《元和郡县图志》卷17“河北道恒州”)十六国时期修筑的这座军事堡垒--安乐垒(今正定城),从此成为一郡之城,开始了他作为常山郡政治中心的历史纪元。据《魏书٠地形志》记载:当时常山郡,领七县,户56890;口248622。其中九门县"有常山城、九门城、安乐垒、燕赵神受阳垒"。

 北魏时期,还先后培植了另外两个区域性的政治中心城市,一个是赵郡的郡城平棘(今赵县城),另一个是巨鹿郡的治所曲阳城(今晋州西)。
  在经历了东晋十六国的长期战乱之后,这一地区人口大减,城垣残破,土地荒芜,人烟稀少。所以,北魏政权在稳定了对滹沱河两岸常山郡各县的统治之后,对河北中南部地区的郡县进行了调整合并。比如把宋子县(今赵县宋城村)并入平棘县,将赵郡的治所从遭受战火破坏的房子城迁移到平棘城,管辖平棘、房子、高邑、元氏、栾城等6县。这是赵郡城成为石家庄地区东南部政治中心的开始,也是之后1500多年间,赵郡城这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确立的关键时期。
  巨鹿郡,是河北中部最古老的郡置,早在战国时期的赵国就有这一级政区,秦汉时期,一直沿用。其治所原来在巨鹿故城(今鸡泽县东北),西汉时期迁到现在的平乡县西南,东汉时迁到瘿桃(今宁晋县南),北魏时期,随着区划范围的缩小,郡城迁移到曲阳(今晋州西),成为今石家庄市辖区内东部的政治中心。但是,这一政治中心性质的城市,与巨鹿郡以前的若干中心城市一样,没有形成稳定的城市辐射体系,也没能建立起稳定的中心城市优势,而只是在王朝更替频繁的北朝时期形成的过渡性政治中心。因此,没多久就随着郡治的再度迁移而失去了中心城市的地位。北齐时期,巨鹿郡的治所迁到了藁城(今藁城丘头),北周时期又迁回到曲阳(今晋州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0 08:4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北魏时期城垣概况表





 二、东魏北齐时期政区的调整
  公元550年,高洋建齐国,史称北齐。控制河北地区27年,到577年,北周攻克北齐都城邺城,灭北齐。

 北齐,常山郡再度以真定城作为郡城。同时,于安乐垒设置常山县,属常山郡 。省常山郡的石邑县入井陉县,井陉县城移至石邑(今鹿泉区南故邑);赵郡内省栾城、宋子两县入平棘县。
  王朝变化频繁的北周时期,正是中国的行政区划从州、郡、县三级制向州郡合一、州县两级逐步过渡的时期。汉代开始形成的一级行政区划--州,在北朝时期的区划范围逐步缩小,这为隋朝州郡合一和中心城市多元化奠定了基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0 08:42: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北周时期中心城市的确立

  崛起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安乐垒(今正定县城),在北周时期政治地位进一步提高,再度替代原来的真定城(今石家庄市区东古城),而发展成为恒州、常山县两级行政区划的附郭,尽管确立这一政治中心的北周王朝,只在这一地区统治了短短4年,但是,这一调整中心城市布局的决策,为隋唐乃至宋元时期这座北方重镇的大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1 09:05: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朝前进 发表于 2018-3-18 12:59
给楼主提供点信息:秦始皇时全国三分之一的货币是铜冶锻造的,铜冶当时在现在石铜路和二环交叉口附近,随着 ...

谢谢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1 09:07:43 | 显示全部楼层
金色火焰 发表于 2018-3-16 16:37
说白了就是:石家庄这个名字撑不起石家庄这片土地的历史。

安乐垒都改名了,石家庄怎么就没改名呢,可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3 09: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engyi 于 2018-5-3 17:10 编辑

石家庄城市发展史(修订稿)5


     第一编(4)
古代城市的兴衰(公元前3000年-1901年)
              第四章  东垣(真定)城的变迁 
东垣作为城邑,其起源,要追溯到战国时期,是中山国建造的城垣,其产生和存在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381年中山桓公复国以后,是中山国和赵国抗衡的重要城垣。战国末期秦始皇设立恒山郡,东垣作为恒山郡的治所,拉开了滹沱河流域中心城市的序幕,经历了郡治、诸侯国国都,历时约千年。   
               第一节  名城重镇
一、雄踞滹沱河畔的战略要邑
  二、东垣缘何变真定
              第二节   郡国都城
一、恒山郡治所
             二、昙花一现的恒山王都
         三、真定国兴亡
                      汉武帝恻隐之心造就的真定王国
                 刘扬野心葬送掉的真定王国
                  第三节  郡城北渡
                            第四节  东垣故城遗址     


石家庄城市发展史(修订稿)6
     第一编(5)
  古代城市的兴衰(公元前3000年-1901年)
     第五章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是中国行政区划调整的又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各地中心城市从密集化向分散发展过渡的一个重要时期,是恒、赵两州城市迁徒、中心城市变迁较大的一个时期。在这期间,由于战争和政治中心的变迁,原来的石邑、元氏等古老城垣相断废毁,新的石邑城、元氏城随之崛起。随着真定县和常山郡城一并北迁到安乐垒,使得自战国以来形成的古老的东垣--真定古城,结束了它作为这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历史,逐渐废毁,安乐垒代之成为真定城,从此走向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开始了石家庄中心城市历史发展的新阶段——真定(正定)阶段。

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尤其是县级政区的增置,鹿泉、赞皇、房山(今平山)、鹿城(今辛集旧城)等一批新的城垣相断兴起,并在此后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发展,替代了一些古老的旧城而成为一县或一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种城市格局的巨大变化,是隋唐时期恒、赵地区城市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特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9 11: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engyi 于 2018-5-3 17:14 编辑

第一节 隋朝政区调整与城市变迁
  隋初,中原和北方地区的行政区划沿袭北周旧制。开皇三年(583)隋文帝开始推行行政体制改革,改北朝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建置为州、县两级行政建置,以州领县。此后,又在这种体制下,增置一系列新的"州",将一些辖区较大的州分之为二,使其管辖范围缩小,所领的县减少。并在此基础上,恢复和增置了一些新的县城政区,由此形成一系列新的县城。
  比如,隋开皇三年(583),废常山郡、赵郡,直接由州辖县,当时石家庄市的范围,主要属于恒州、赵州,北部、东部的新乐县、鼓城县(今晋州)、深泽县、无极县属定州,真定城(今石家庄市区东古城)由郡城降为县城,政治地位明显下降。此后不久,又将真定县北迁到恒州城安乐垒,原真定(东垣)城就失去了中心城市的地位。同年,石邑县与井陉县分置,石邑县城从封龙山北麓的南故邑迁至万夏村(今石家庄市振头村北) ,在山前平原区培植了一座新的城垣。
  开皇十年(590年)分赵州置廉州,州城在高城县(今藁城城区),领高城、昔阳(今晋州市鼓城)、廉平、柏肆(东晋柏肆坞旧址,在今藁城城区北)4县。开皇十六年(596年),隋文帝对原有州县再次进行调整,在恒赵地区,分赵州增置了栾州,州城平棘(今赵县城),领平棘、赞皇、瘿陶、栾城、广阿、柏乡、宋子、安定等12县。而赵州城迁回到房子城(今高邑县西),领高邑、房子、元氏、灵山(今元氏西北)4县。分恒州置井州,州城在井陉,领井陉、蒲吾、鹿泉、苇泽(今平定县苇泽关城)4县。随着州辖区的缩小,在这一地区内增设了赞皇县、灵山县(今元氏境内)、房山县(今平山县)、鹿泉县、廉平县(今晋州城西)、新乐县、玉亭县(今行唐县境内)。同时,在原常山郡城东垣置常山县,属恒州。



这一行政区划的调整,不仅使河北中部地区区域性的中心城市成倍增加,而且,县城数量也大量增加,城市密度明显提高。按照每百平方公里内拥有城垣数量计算,这时的城垣密度与西汉时期这一地区城垣密度基本相当。
  隋朝的三代帝王,登基后都要对原来的行政区划作一些调整,标新立异,以图与前朝的区别。隋炀帝即位后,于大业二年(606年)开始调整行政区划,在河北中部,废掉了隋文帝时期增设的井州、栾州,所辖县仍归赵州、恒州。大业三年(607年)四月,隋炀帝改州为郡 ,以郡领县,实行郡县两级地方行政建置,将赵州改为赵郡,恒州改为恒山郡,定州改为博陵郡(大业九年又改名高阳郡)。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由于隋末农民起义军在河北地区势力的不断扩大,隋王朝的地方行政体制开始走向混乱。为了强化某些城市的军事防御地位,往往在同一地区内,州、郡并设,州也辖县,郡也辖县,实行了短暂的州和郡同为一级行政区划的体制。隋恭帝义宁元年(617),分恒山郡置九门郡,郡城九门(今藁城九门村),领九门、新乐、信义3县 。于房山县置房山郡,领房山、蒲吾2县。于灵寿置燕州,领灵寿一县。于鹿泉置井州,领鹿泉一县。于井陉县置井陉郡,领井陉、苇泽2县。于藁城县置钜鹿郡,领藁城、柏肆、宜安、新丰4县 。由于作为地方一级政区的州、郡大量增加,区域性的中心城市也随之大量增加。到隋朝末年,今石家庄市范围内,有郡城、州城七座。尽管这种行政体制和城市格局维持的时间很短,隋朝就在农民起义的战争中灭亡了,但是,这对于唐朝初年地方行政体制和城市格局的确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二节 唐代城市格局的变化

  唐代前期政区调整与城市格局

   唐朝武德年间的地方行政体制,变化频繁。武德元年(618年)于石邑(今石家庄市郊区振头)置恒州,使这座创建于隋朝的新兴县城一度成为方圆百里内的军事和政治中心。同时,将井陉郡与井州合并为井州,改九门郡为观州,房山郡为岳州,巨鹿郡改为廉州,恒州、燕州仍用旧名。
  武德四年(621年)将恒州迁治真定(今正定);废燕州(今灵寿城)、岳州(今平山城)并入井州;同时,将柏肆、新丰、宜安三县并入藁城县。五年,废观州(今藁城九门)入恒州,将新市、信义二县并入九门县。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鉴于当时州县过多、民少吏多的状况,改革其弊,调整全国的地方行政体制,分全国为十道,道下设州,州领县。由原来的州县两级建置,改为道、州、县三级建置。此年,废廉州,将武德五年一度改名为"栾州"的赵州恢复赵州之名。贞观十年(636年)改革府兵制,在十道内设置都督府,作为一种军事组织,为后来建立节度使大都督府奠定了基础。此后,又进一步减少州的数量,废置一些隋末设置的州。贞观十七年(643年)废井州,所辖井陉、鹿泉两县仍归恒州。从此,基本奠定了唐朝前期恒、赵两州城市及行政区划的格局。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于恒州城真定置恒阳军都督府,于井陉天长镇置天威军府,这一军事上的设置,不仅使真定的军事地位得到提高,而且在井陉县的绵曼河畔培植了一座新的军事重镇--天长镇。
  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为了标新立异,曾经改州为郡,但具体到河北中部的恒、赵诸州,其行政体制和城市格局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至此,唐朝前期这一地区的城市体系基本形成。其特点是:石家庄市这一地区的北部形成了以恒州城真定为中心城市、拥有八九座县级城镇的相对稳定的城市体系;而南部的洨河流域为赵州城平棘为中心城市、统辖七八座县级城镇的城市体系。



二、 藩镇割据时期的城市体系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三月间,唐王朝为了表示平灭安禄山的决心,将常山郡改为平山郡(取"平定禄山"意),改鹿泉为获鹿(取"捕获禄山"意),改鹿城为束鹿(取"束缚禄山"意),改房山县为平山县 。但是,唐朝军队始终没有彻底平灭安禄山、史思明的残余势力,最后,只能安抚,将一些将领委以高官厚禄,使之继续控制河北郡县。其中封安禄山的干儿子、恒州刺史张忠志为赵国公,擢礼部尚书,名其军为成德军,拜节度使,仍兼任恒州刺史,并赐姓名李宝臣 。从此开始了成德军长达百年的藩镇割据历史。

唐朝后期的节度使所驻城市及其管辖区域,称为藩镇。河北道的成德、魏博、幽州是唐代藩镇割据的典型地区,史称"河朔三镇"。在藩镇割据体制下,州县实际上隶属于藩镇,形成藩镇统州,州领县的三级地方行政建置。城市格局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恒州城真定作为成德军节度使大都督府驻地,事实上成为恒、赵、冀、深诸州的军事、政治、经济中心,成为河北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而赵州平棘,深州城饶阳、冀州城尧都(今冀州镇),虽然仍是一州之首城,但实际上已经置于恒州城成德军节度使的管辖之下。
  藩镇割据时期的真定城,由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位的不断提高,城市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城市综合功能不断完善。永泰二年(766年)滹沱河水患成灾,恒州城垣坍塌,成德军节度使李宝臣借此拓建真定城。扩建后的恒州城平面呈"凹"形,其面积得到扩展。不仅城墙、城门、城垣门楼、箭楼、防水设施得到加强,而且各级官吏府第、衙署建筑和宗教建筑大量增加,并且开始创建具有一定规模的园林建筑。
  在藩镇割据时期,恒、赵诸州的城市,不仅经历了一系列藩镇战争的破坏,而且经受了地震、洪涝等灾害的侵害。经如大历十二年(777年),恒、定二州地震,三日乃止。束鹿、宁晋等地地裂数丈,沙石随水流出平地,坏庐舍,压死者数百人 。
  建中元年(780年)河北中部大水,恒州滹沱河水横流,自山而下,水高丈余,沿河不少城垣受损。
  藩镇割据时期,前后共有12代成德军节度使相继割据恒、赵等州,他们在其控制的区域内,不断扩建城垣、修筑府第,强化统治,不仅使恒州城的规模和城市建筑不断发展,而且也使赵州城及一些县城的防御能力得到了提高。但由于唐代文献对藩镇割据时期恒、赵诸州的记载大都侧重于政治、军事战争等领域而很少关注城垣建设,所以,今人很难详细了解当时城市建设的具体规模和形式。我们只能从后世学者的相关记述分析当时的概况。
  据《太平广记》转引《北梦琐言》和《唐年补录》等文献记载:唐代成德军节度使以及藩镇的一些高级将领,不仅在真定城内建有豪华府第,而且在周围一些县城或名山之中建有别墅。其中成德军骑将、回纥族人五哥之及其儿子未旦恬、孙子升朝就在石邑县城和封龙山建造别墅。升朝的儿子王廷凑(后来靠兵变当上节度使,传五代至王熔)就出生在石邑的别墅中(《太平广记》卷78、卷223) 。



第三节 五代时期政区变化与城市格局

 一、频繁战乱与成德军割据的结束

 在"五代十国"时期,河北中部地区先后为五代中原王朝所统治,同时,契丹建立的辽国屡次兴兵南下,曾在恒赵诸州,建立短暂统治。
  五代时期,河北地区行政建置基本沿袭了唐代后期的形式,分为藩镇、州、县三级。藩镇领州,州辖县。
  承袭父辈当上成德军节度使的回纥族人王熔,在唐朝末年被封为赵王,长期控制着镇州(原恒州,唐穆宗时改为镇州)、赵州、深州、冀州四个州。在天祐二年朱温控制了唐哀帝之后,为了避其父朱诚名讳,就把带有"诚"、"城"字的地名全部改易,比如改成德军为武顺军,改栾城为栾氏,改藁城为藁平。到后梁开平四年(910年)王熔与晋王李存勖结盟,共同对抗朱温,复用唐朝天祐年号,恢复成德军和栾城、藁城等县城之名。从此,藩镇之间长期残酷的战争一方面对河北地区的经济、城市设施造成巨大破坏,而另一方面,又刺激各藩镇军队重视对重点城垣防御设施的建设,尤其是镇州城、赵州城、井陉城等这些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城垣,在五代时期的战乱中,不断修建,增强其抗击敌方进攻的能力。

后梁龙德二年(922年),王熔被其部将所杀,晋王李存勖派大将阎宝攻镇州。当年九月,李存勖攻破镇州,平定河北三镇,亲自兼领成德军节度使,从此,结束了自唐以来成德军100多年的藩镇割据。次年(923年)四月,李存勖在魏州称帝,国号大唐(史称后唐),以魏州为兴唐府,建东京,在太原府建西京,以镇州为真定府,建北都。真定府的建置最早始于此。但是,同年十一月,又废北都真定府,复为成德军。仍领镇、赵、深、冀四州。
 二、战争对城市的破坏
  战争和天灾使得镇赵诸州城乡人口大减,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尤其是后晋统治的十年间,镇州成为契丹和后晋贪官污吏争夺的重点地区。先是安重荣为成德军节度使,在当地"蓄聚亡命,收市战刀,有飞扬跋扈之志。" (《旧五代史٠安重荣传》卷98.《资治通鉴》卷282、283)天福六年(941年)石敬瑭以天平军节度使杜重威为招讨使,攻击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在宗城大破镇州军队,"斩首万五千级"。安重荣仅率十余骑退保镇州,"婴城自守。会天寒,镇(州)人战及冻死者二万余人" (《旧五代史٠安重荣传》卷98.)。次年正月,杜重威入镇州城后,残杀守城墙军民两万人,拎杀安重荣,改镇州为恒州,成德军为顺国军。杜重威"重敛于民,税外加赋","吏民大被其苦"使得恒州"境内凋敝,十室九空。" (《旧五代史٠杜重威传》卷109)开运三年(946年),杜重威投降契丹,引契丹兵入恒州城,并南下灭后晋。辽大同元年(947年)契丹主耶律德光从大梁(今河南开封)北归,病死于栾城杀胡林(今乏马),真定出身的汉族将领赵延寿引兵入恒州,自称受耶律德光遗诏,权知南朝政事,以恒州为中京。但耶律兀欲先下手杀死了赵延寿,即位自称皇帝,以安国节度使麻答为中京留守,驻恒州城,使恒州城成为契丹王朝统治河北地区短暂的政治中心。

经历了五代时期半个世纪的动荡之后,恒赵诸州的城市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后周统治的9年中,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政策,促进河北中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商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北宋时期恒赵诸州经济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4-9 11:29:4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好的资料好冷清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4-9 12:24:4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3-29 16:16 , Processed in 0.079646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