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 尽多大责任才能有多大成就
2017年,南开大学与天津市12家医院开展实质性战略合作,分别为: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天津市眼科医院、天津市口腔医院、天津市人民医院、天津市胸科医院、天津市环湖医院、天津市南开医院、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五四医院。南开大学与这12家医院确立全方位战略合作关系,在医疗技术服务、科研平台建设、教学研究改革、医学人才培养等方面紧密对接、深度融合。
毫无疑问,在人们的期盼中,曹雪涛的到来将为年轻的南开医学带来大发展。
南开医学院
事实上,曹雪涛校长的到来如果深究其含义,绝不仅仅于此。
在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期间,2017年底,曹雪涛曾两次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分别为《建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核心基地》和《培育高水平医学领军人才》,创新和育人对于曹雪涛来说是两条腿并重的工作。
其中,酝酿四年之久的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简称“医学创新工程”)于2016年正式启动实施,该工程通过关注重大疾病防治新方案新策略和疾病诊治新技术新产品研究、医学重大新兴交叉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服务等,一年来,对提升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切实发挥了“助推器”和“火车头”的作用。在顶级医学刊物《柳叶刀》上同时发表2篇论文,阐明了我国高血压亟待改善的防治关键环节;包括小檗碱用于降血脂的新用途等在内的7个新药获得临床批件,更适合预防我国毒株感染的新型腮腺炎减毒活疫苗进入II期临床试验,人工熊胆等6个新药申报临床试验。曹雪涛对此表示:“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能有多大成就。”
曹雪涛与饶子和(南开新老两位校长很熟?)
在培养人才方面,曹雪涛认为,“目前,我们的国际交流多为向国外学习,如采取派留学生、青年医师出国进修,或请国际上的专家来指导等方式,鲜少在世界一流水准的医学高地上建立自己实体化机构。”而中国医学科学院经过五年准备,终于在牛津大学建立了中国医学科学院牛津研究所。曹雪涛表示,“我们要积极融入世界医学研究的大家庭和主流行列之中,而只有和高手并肩作战,才能成为领跑的高手!”
“在吸引人才方面,要搭建一个长期稳定支持保障科技人员全心全意干事业的舞台,否则待遇再高也难吸引到有事业心的人。”曹雪涛表示。
他提出,构建创新文化生态体系非常重要:通过交叉融合形成1+1+1>3的效益;把医科院的优势资源和地方区域发展相结合,同地方院校展开交流合作与联动发展;营造宽松的创新文化氛围,重视年轻人的创造潜力与活力,着重看其工作状态、创新意识,而不是比拼过去发表了什么论文;积极开展临床科研,除了鼓励临床医师与基础合作从蛋白、基因水平研究疾病之外,积极引导临床医师的转化理念,把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开展诸如创新药物临床效果的观察、疾病转归与危险因素的多中心随访分析等工作。
在履历中还能看到,曹雪涛还担任了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新一任理事长。
医学家和工程师,这两种看似差别很大的职业,正在融合和交叉的道路上越来越近。“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高度综合的交叉学科。它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医学和工程技术的紧密结合。”曹雪涛指出,“当前,‘互联网+’、工业4.0等先进理念的提出,对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事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谈到学科交叉融合时,曹雪涛指出,当今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学科都在不断发展,医学与这些学科发展的大融合使其成为知识流的融合点和创新的爆发点。
医学与电子、工程类学科交叉发展促使新材料、新设备在医学领域不断应用,如微创治疗、人工器官、分子影像、外科机器人等;医学与电子、工程类学科的融合促使新方法、新技术不断突破,使人们能够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多维度观察人体。医学与IT、大数据等信息科学融合促使大数据收集解析不断突破,使人们能够从生理、病理、遗传、环境、个体、群体的多时空聚焦健康保障模式。未来的智慧医疗模式将利用最先进的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设备之间的信息化,一切以患者为核心,实现智能化医院、区域医疗中心、家庭健康管理的有机融合。
去年12月28日,南开大学正式公布了“双一流”建设方案,确定了以质量和特色为基点、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公能日新”内涵式发展战略,确定了“7+8+X”的学科建设布局,确定了十大建设与改革任务,提出了2019建校100周年时基本建成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2030年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到本世纪中叶整体实力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建设目标。而在学科建设等具体内容中,就明确提出了要促进学科交叉融合,要推动医学和工科跨越式发展等主要举措。
现在,建设“双一流”高校的重任已经交到了曹雪涛等南开人的手中,即将跨过百年的南开也更加令人期待……
曹雪涛同志简历
曹雪涛,男,汉族,1964年7月出生,山东济南人,1985年1月入党,1981年9月参加工作,博士研究生学历,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 1981.09-1986.07,第二军医大学海军医学系学习,获医学学士学位 1986.07-1990.12,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免疫学专业学习,获医学博士学位 1990.12-1992.07,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免疫学教研室 讲师 1992.07-1995.10,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免疫学教研室副主任(1992.12,晋升教授) 1995.10-2000.04,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免疫学教研室主任(1997.01兼任全军免疫与基因治疗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0.04-2004.05,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所长、免疫学教研室主任 2004.05-2010.08,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2005.07授专业技术少将军衔,2005.12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0.08-2011.08,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校长 2011.08-2015.11,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副校长 2015.11-2017.12,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 2017.12-,南开大学校长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长期从事医学免疫学基础研究和肿瘤免疫治疗应用研究。目前兼任中国科协生命科学联合体主席、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长、亚太免疫学会联盟秘书长、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杂志主编、Cell等杂志编委。以通讯作者在Nature、Science、Cell、NatureImmunology等发表SCI论文230余篇,SCI引用1万余次。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 (2003年)、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4项、国家发明专利16项、国家新药证书2个。获得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奖、中国科学院陈嘉庚生命科学奖、教育部长江学者成就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全国十大杰出青年等。培养的11名博士生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荣获首届中国研究生教育特等奖(2014年)、Nature杰出导师终身成就奖(2015年)。
本文来源:新闻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