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ncpczb

[正定新区] 故垒骋怀---河北之根本---真定府拾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5-15 22:30:44 | 显示全部楼层
1、石家庄抛开正定还是石家庄,正定离开石家庄还是正定。但是正定是石家庄的,地球人都知道。石家庄是正定的?恐怕古正定人都懵逼
2、正定是古城,没错! 石家庄是新城,更没错!没必要谁代表谁
3、石家庄比正定出名。出了省,没几个人知道正定是啥。所以,石家庄不需要正定添砖盖瓦,尤其是岁数这东西
4、正定当务之急是配合好新区建设,而不是抱着朽木屌。那点历史家当,放在泱泱中华实在普通至极
5、过分吹嘘正定,请考虑其他县区之感受。小心成了棒子小丑,自嗨成宇宙中心,却在旁人眼里成了笑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16 18:00: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史天泽的府第,他说,“在子城西(就是牙城西侧),黑军营北。黑军营,就是史天泽的史家军。第中有静治堂、青樾楼、景光亭、江汉堂”。这些建筑,都是真定的标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17 08:39:56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家庄始建于明。清属正定府获鹿县。

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修订获鹿县志记载:石家庄当时百户人家,人口600余人,村民多务农,面积约半平方公里。石家庄在明、清两代经历了四百多年,基本无什么发展。真正发展时期是在清末以后,随着1901年京汉铁路1213公里大干线的动工,1902年设立车站,1904年正太(即石太)铁路动工,1907年两干线交汇通车以及设立石家庄铁路局而逐步由村设镇、由镇设市建设发展起来的。铁路开通和在此设站后,车站有小贩售货,村中有小店数家。凡是赴山西去的客人到此,再觅车轿起旱路西去。

据史书记载,获鹿县自古以来就是西部山区进入华北大平原的交通要道。京汉、正太两条铁路干线再行通车,使得石家庄很快成为冀、晋两省中南部地区物资集散中心,商贾云集,渐趋繁华。 1925年经北洋政府临时执政批准,设立石门市。取名之因是将石家庄、休门两村各取一字,以符名实。后因休门豪绅以大户自居,争吵不休,又因人口不足等故,经获鹿县知事调停,成立了市政公所。当时人口六万、面积十一平方公里。 1928年7月3日,国民政府颁布了“市组织法”。其中第三条规定:凡人口满二十万人之都市,得以所属省政府之呈请暨国民政府之特许建为市。因石家庄人口只有六万人,故依此撤销了石门市建制,成立了镇公所,1933年石家庄公安局对全市人口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当时石家庄东西长四公里,南北长四公里半,面积约十一平方公里,全市人口为63156人,其中商户约占总户的15%。

1937年7月7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随后于同年10月11日日军占领了石家庄,市区人口急剧下降,到年底降为五万人。日军侵占石家庄后,十分重视交通枢纽和军事要塞的战略作用,将石家庄作为控制冀、豫、晋各省的军事重镇。并利用石家庄粮棉基地和煤碳矿山中心的优势,大肆进行掠夺。与此同时,极力扩展市区。首先建起了兵站基地,大批军队驻屯于市,修筑了北兵营、南兵营、东兵营、西兵营等,仅军事占地面积就达4.7平方公里,占城市总面积的40%。还拟将石家庄开发为华北的六大都市之一(六大都市:北京、天津、济南、徐州、太原、石家庄)。

1938年1月15日实现市制。日伪派马鹤寿组织石门市公署(即为市政府)筹建处。同年10月31日,市公署正式成立。后因当时人口仅七万,末达到普通设市十五万人口之条件,故将正定、获鹿所属50余村划入,设新市区。1939年10月7日,日伪中央临时行政委员会批准设立石门市。同年10月,日伪建设总署北京工程局石门施工所,制定了“石门市都市计划大纲”(城市总体规划),并相继开辟了协和路(现胜利路长2500米,宽20米)、新民路(现解放路、长2000米,宽30米)、和平路(现平安大街,长700米,宽20米)。新兴路(现新华路,长1000米,宽30米)、保晋街(现南马路,长1000米,宽30米)、朝阳路(现新华路,长1000米,宽30米)等主干路。修补了旧区土路和石块路,开辟了对外公路:石正、石获、石元、石栾、石藁等,以连络周围各县及重要村镇。 1939年8月9日,受太行山山洪侵袭,整个市区被水淹没,直至8月13日水方退尽。据统计坍塌房屋1878间,损坏69间,受灾居民1067人,374户。为防止山洪再度侵市,1941年2月11日动工修建西部防洪堤,当时堤长8664米,开河2760米(即石津渠),总工程用工197293人,历时53天,于同年4月3日竣工。

1940年6月动工修建石德铁路(石家庄至德州),同年11月中旬竣工,长181公里。1942年3月16日又扩建了石津渠主要工程包括水力发电所、灌溉、大贮水池、贮水堰堤、导水路、沉砂池、取水堰堤、船闸、运河水路等九项工程,工期五年。日本投降时仅完成工程总量的五分之二。 1939年底,日军为加强对华侵略,制定了“石家庄都市计划”。这个计划以兵营、军事工厂、仓库、铁路、水运为重点,并相继实施。为上述重点工程配套的有电力、电话、自来水等项公用事业也按都市计划开始建设。到1942年初两年多的时间里,用于道路、水利、自来水等项建设的工程费总额为760万元(当时货币)。 同时,日军为了控制华北地区的棉花生产,在石门市建立了统管山东、山西、河北、河南产棉区的机构。因此这里也成了华北地区粮棉和山西、阳泉、河北井陉煤矿等矿产集散中心。商业运输业也相继发展。人口逐渐增至二十万人之多。 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政府派第五军十二旅侯如墉部以第一战区先遣队的名义“接收”了石家庄。当时国民党政府把主要精力用于打内战上,仅1946年一年内就修建防空壕60华里,环市铁路29.5公里,修内防空壕34华里,飞机场外壕30余华里以及围壕修筑碉堡400余座。城市景象衰败,商业凋弊,市政建设停顿。

1947年11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石家庄。紧接着进行了一系列战后恢复和组建工作。仅1948—1949两年时间就基本上清除了战争废墟,恢复了正常的城市交通和供水、供电等市政公用设施。1950年后,经济建设逐步恢复,国家开始向井陉矿区投资建设年产原煤185万吨,洗煤179万吨生产能力的煤矿,装机容量为10万千瓦的微水电厂也开始扩建。此外,投资新建石家庄纺织厂(现国棉六厂)、酒厂、水泵厂、机床厂、针织厂、食品厂、面粉厂等19个工厂。

基建投资总额为3759万元。经过恢复和建设,城市人口达16.9万人,城区面积达22.52平方公里。 在城市建设方面,从1949年开始拟定“石家庄城市计划草案”。城建局局长王子兴亲自执笔,张友新规划专家协助。但由于图纸资料的缺乏,其规划方案只提出了市区规划设想。细部工程规划、专业规划均没编制。当时规划指导思想有三点,第一,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第二,如何发挥石家庄在华北地区作为中心城市的作用,从物产、交通、自然地理条件考虑,计划将井陉、获鹿、正定划归市区;第三、依托旧城,改造旧城,由内及外,紧凑发展。当时规划重点是发展桥西。行政中心放在中华大街中部,即以现在华西路为横轴,北至新华路人民公园,南至中山路体育场。工业区设于市区北部,沿石津运河两岸布置,东至土贤庄,西至西三庄村。生活居住区设在旧市区商业区和工业区之间,这就是解放后石家庄第一个城市规划方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17 22:54:16 | 显示全部楼层
dyl123 发表于 2017-5-17 08:41
这次是石家庄真正的历史,正定对于石家庄的发展,可以说没啥促进作用。真正能促进石家庄发展的是,京汉铁 ...

2014年9月7日,河北省博物院文博讲坛第十四期以《石家庄是火车拉来的城市吗?》为题举行讲座,在文化界、网络界引起很大反响。河北省博客联盟主席东方可可于10月6日发出《关于开展“石家庄城市源头究竟在哪里?”大讨论的倡议》,引起广泛关注和呼应。倡议一发出,就得到了网友的支持,用不同形式积极参加讨论,有的撰写文章,有的在网上跟帖讨论。短短两个月,就发表讨论文章50多篇。为此,省博物院 “文博讲坛”于12月21日再次就石家庄的城市源头问题在第三十期开展了《石家庄从哪里走来》的讲座。讨论活动引起<河北地方志>杂志的关注,从讨论文章中精选了22篇文章,编辑了专集——2015年第三期。著名文物专家、河北省文物局原副局长谢飞为专集作卷首语《东垣故城是石家庄城市兴起的坐标原点》,做出结论:“现代石家庄是在古代东垣、真定、常山、真定、正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是火车拉来的,这是科学发展的必然。”为专集的画龙点睛之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17 22:5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高情逸兴 发表于 2017-5-15 22:30
1、石家庄抛开正定还是石家庄,正定离开石家庄还是正定。但是正定是石家庄的,地球人都知道。石家庄是正定 ...

研究城市历史,探究城市的起源和发展,不能受主观感情的左右,也不能主观臆测,而是必须从历史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要依据考古成果,要依据历史典籍,也离不开对当地、当时的各种因素,包括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的分析,从历史事实中得出真实的结论。
    从对石家庄城市发展史的历史考察,可以明显看到,石家庄的城市起源和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石家庄具备的客观条件,必然形成河北中南部的中心城市,石家庄的城市化过程,呈现了两种形态——古代中心城市形态、现代化中心城市形态,经历了三个阶段——东垣(真定)阶段、真定-正定阶段、石家庄阶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17 22:57:36 | 显示全部楼层
chuangsheng 发表于 2017-5-15 08:58
有些人打着热爱正定的旗号对正定的吹捧已经达到了令人发指、使人作呕的地步,我只想对这种人说一句:这地正 ...

一部城市发展史表明,石家庄区域的基础因素决定了该区域必然会产生中心城市。虽然该中心城市的名称、城治几经变迁,但是,无论是古代城市形态,还是现代城市形态,从东垣(真定)到真定-正定,再到石家庄,是这一区域一脉相承的中心城市。
如此结论,不是主观臆测,更不是受感情因素左右,而是从城市发展的历史得出的必然结论。我们看到,从东垣(真定),到正定,从正定到石家庄,城治的变迁,都是环滹沱河而移动,三个城址的距离,没有超过十公里。变迁的真正原因,都是偶然因素起作用,第一次变迁,安乐垒取代东垣,不过是从名(真定)到实(郡[州]和县治所),全盘继承了东垣,不过是州府县衙搬了次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而由真定改为正定,那已经是州府县衙从东垣迁移了1300多年后的事了,不过是避帝王名讳而已,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动。第二次迁移,虽然是城市发展的一次脱胎换骨的变化,是重起炉灶,但是,地缘联系和承继关系还是非常明确的。试想,没有正定作为中心城市,京汉和石太(正太)铁路交汇点会选在这一带吗?要知道,和京汉铁路交汇的、决定两个城市命运的这条铁路,筹划时的起点,就在正定,本名就叫正太路,而且在相当一段长的时间称为“正太路”,称呼整整延续了半个世纪。就是石家庄在1939年正式设市后,并不是完全和正定脱掉了干系,仍带有某些正定色彩。如,无论是日伪政权还是国民党政权,驻扎在石家庄的专署,却名为正定专署。至于文化上的联系,更是剪不断理还乱。所以造成割裂,完全是人为的因素,忽略了对石家庄城市发展的历史做深入研究,也不排除某些文人为追求轰动效应而标新立异,拿“天下第一庄”和“火车拉来的城市”做石家庄的形象标志,并广而告之,最终形成了一种难以改变的思维定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18 17:0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huangsheng 于 2017-5-18 17:33 编辑

中国之根本在河北---河北之根本在正定-----正定之根本在藁城!!!(资料大发现!!!)

以下内容摘自:百度百科  藁城 介绍。



1、
高祖(西汉)五年(前202)置九门县(治所九门),

也就是现在的九门乡。

2、
十八年(598)高城县复名城县,寻复置九门县。大业初,废柏肆、新市县(治所今正定新城铺)入九门县。

     隋代,连现在正定县的雏形:新城铺,即府城驿,也并入了现在藁城的九门县,哈哈~~~

3、
民国29年(1940)3月,正藁办事处与新乐县佐合并,组成藁正新县

新组成的藁正新县可是藁城在前边哦~  (这里不好意思,误伤到新乐的同学们~  没办法,谁让有人非要跟咱死磕呢)

4、
民国30年(1941)11月藁(城)梅(花)路以西地区与正获县组成藁正获县。

新组成的藁正获县又是藁城在前边哦~   (不好意思,又误伤到鹿泉的同学了)

5、
民国36年(1947)1月,藁获县改称藁正获县

藁正获县又是藁城在前边哦~



这些都是我从百度百科中摘录出来的对藁城有利的字眼,话说,谁摘录不肯摘录一些对自己有利的字眼呢?{:}


栾城的同学们!   高邑的同学们!   鹿泉的同学们!  行唐的同学们!  无极的同学们! 赵县的同学们!    大家都动起来{:}
百度、bing、google,wiki搜起来!
有人要说石家庄属于他家自己个儿的了!
能容忍吗?!
不能!
绝对不能!{:}


顺便吐槽一下:
那个说天下之根本在河北的,  你让东北粮仓情何以堪?你让南方鱼米之乡怎么看?你让“湖广熟,天下足”怎么看?{:}     你让南京、西安怎么看?  你让苏杭怎么看?
知道为什么有的这个说法吗?我告诉你,那是因为说这个的是宋代人,宋代的疆域自己可以百度,过了正定、藁城往北就是大辽国、女真人的国界了.......
按照现在的说法,当时的藁城、正定、定州都特么是国境线了。常年打仗,才有了顾祖禹则说的:“数百年中,其地有不被兵甲者乎?”



也许你又要问了,藁城、新乐、无极 都在一起,为什么偏偏正定重要性高呢? 下面细说:
新乐在木刀沟以北,古时候木刀沟不像现在都是沙子和污水,古时候是一条很宽的大河,属于拒北的天然屏障。
无极藁城呢又因为太靠东了,只有正定既可以拒北,又可以后撤,还可以向西依赖现在鹿泉山区的作为根据地。



这才是发扬正定历史的正确姿势!正定在历史上确实很重要,但她终究不是石家庄。正定是正定,藁城是藁城,石家庄是石家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18 19:43:05 | 显示全部楼层
chuangsheng 发表于 2017-5-18 17:06
中国之根本在河北---河北之根本在正定-----正定之根本在藁城!!!(资料大发现!!!)

以下内容摘自: ...

撸主的夸大型标题就别计较了
真定府是石家庄地区古代的代表也没什么问题 都在一起混的 角色不太一样 有必要各个县区还较真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18 23:33: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家庄是石家庄正定是正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18 23:53:02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分吹嘘正定,请考虑其他县区之感受。小心成了棒子小丑,自嗨成宇宙中心,却在旁人眼里成了笑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19 00:2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华章名城
    翻开浩瀚的历史典籍,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关于真定(正定)的诗文,其中不乏著名的文人大家和政治人物。如唐代的卢照邻、高适、韩愈、刘禹锡、李商隐,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范成大、文天祥、沈括,金元时期的元好问、王若虚、赵梦頫,明清时代的石珤、王世祯、袁宏道、赵南星、梁梦龙、魏裔介、梁清标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3世纪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真定留下了足迹,也留下了对真定的精彩记述。

        一、盛赞真定形胜
  滹沱河孕育了一方文明,是真定的母亲河。不论是远自千里水乡的游子,还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乡贤,面对滹沱河,无不发出由衷赞叹,因此,历代文豪墨客吟咏赞颂滹沱河成了历久不衰的主题,或赞叹滹沱河真定一带形胜之地,或描绘滹沱河如画景致,或抒发怀旧叹古的情怀。我们从那些或激昂、或感伤的文字中,能感悟到石家庄久远的历史沧桑。这是血与火洗礼了数千年的土地,这是处于扼燕晋咽喉、居南北通衢要冲的交通要道,这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的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这是物产丰富、轻纺工业发达的战略要地。
  在众多的赞叹滹沱形胜的诗文中,不乏历代大文豪的诗作。如,宋代欧阳修过滹沱河中渡桥留下的诗作《过中渡二首》,描绘了中渡桥边十里长堤,残冬时节“断冰残雪满河流”,和初春时节“中渡桥边柳拂头”的景致;有文天祥渡滹沱河所做的《渡滹沱河二首》,开首两句写道:“过了长江与大河,横流数仞绝滹沱。”写出了滹沱河的恢宏气势。
  通过诗文,概括和反映真定(正定)的战略地位,佳作连连。
  有代表性的诗作,如唐代与李贺齐名的诗人李益,在真定滹沱河畔见“蕃使”(即外族使节)的一首感怀诗:
       临滹沱见蕃使列名
    漠南春色到滹沱,边柳青青塞马多。
    万里江山今不闭,汉家频许郅支和。
  由诗的描述可见,真定作为中原和大漠的连接地,滹沱河便成为中原的屏障。
  清代顺治朝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沈荃在《渡滹沱河》中,是这样描绘滹沱河的:“滹沱秋水莽滔滔,落日轻装上小舠。东下津门千里阔,西来岳色乱峰高。”
  清代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魏裔介,这位从真定恒阳书院走出的大学士,对滹沱河、对真定,感悟自然更深一层,在他的七律《正定府》中,仿佛听到了战鼓咚咚、号角声声:
      成德军声震若雷,长亭矗立古烽堆。
    山分恒岳奔天马,水绕滹沱到海隈。
    砧杵千家严画角,梯航万里走舆台。
    遥看剑气冲牛斗,知有三都作赋才。
  而金文纯的诗作却放眼高远,感慨古今,充满浩然荡气:“百战河山在,严疆古镇州,恒峰邀堞耸,滹浪蹴城浮。立马人呼渡,吹萧客倚楼。旺泉流降普,弥望足青畴。”
  在赞颂滹沱河、真定的文人墨客的大军中,自然也少不了本乡本土的文化人。最有代表性的要算清代正定贡生容丕华的首了:
      起伏沙冈一郡环,唐藩成德汉常山,
    西抱恒岳千峰峭,南载滹沱百道湾。
    中国咽喉通九省,神京锁钥控三关。
    地当河朔称雄镇,虎踞龙蟠燕赵间。
  正定城的重要战略地位昭然若揭。
  除了诗作,还有赋。最有气势的,要算明代阁老石珤的《泛滹沱河赋》了。在他的笔下,滹沱河在山间,“气吞万壑”,入平原,“迂回侵延”,于是,“千城借其润色,万亩资其灌溉”,滹沱河孕育出富饶之乡;于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在滹沱河周遭上演了一幕幕历史活剧,孕育出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于是,滹沱河“异气蕴郁,孕为贤良”,在滹沱河流域走出了一个个成就了“辉煌事业,灿烂文章”的名流贤士。
  另外著名的,就是清代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对真定战略地位的论述了。顾祖禹,江苏无锡人,博览群书,尤好地理之学。清兵入关,顾祖禹耻于追名逐利走入仕途,长期躬耕授业,过着“子号于前,妇叹于室”的清贫生活。经过30余年的笔耕奋斗,约在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前,在他50岁左右时,完成了《读史方舆纪要》的著述。在这部举世闻名的历史地理巨著中,顾祖禹用了近2000字的大篇幅,从真定的地理位置,到起春秋迄清代,在滹沱河流域真定一带发生的历史事变,论述了真定的战略地位。
  顾祖禹是这样概括真定的地理位置的:“府(真定)控太行之险,绝河北之要,西顾则太原动摇,北出则范阳震慑。若夫历清河,下平原,逾白马,道梁宋,如建瓴水于高屋,骋驷马于中逵也。盖其地表带山河,控压雄远。”寥寥数语,就把真定据南北通衢,扼冀晋、控中原的战略要地的地理形势表露了出来。正因为如此,“河北有事,滹沱、井陉间,马迹殆将遍焉”,真定成了兵家必争之地。从春秋战国时期,到秦汉大一统后的历朝历代,在诸侯争霸、群雄并起、金戈铁马的年月里,谁占据了真定,谁就占据了先机。正如宋代龙图阁学士、翰林学士承旨宋祁所说:“河朔天下根本,而真定又河朔之根本。其地河漕易通,商贾四集,屯田潴水,限隔敌骑,进战退守,绰然有余,故常倚为北面之重。”

       二、感叹历史沧桑
  在众多的以滹沱河为题的诗文中,在赞叹滹沱河形胜和如画景致外,还有不少诗文是借滹沱河抒发怀旧叹古的情怀。字里行间,重现了曾发生在滹沱河沿岸真定域内那些金戈铁马的历史活剧,感叹历史沧桑,从而折射出了真定(正定)作为雄踞河朔重镇、兵家必争之地的历史地位。
  西汉末年、东汉初年,发生在真定滹沱河畔的光武帝刘秀“走国”的故事,因其壮怀激烈,且带有浓厚的传奇色彩,便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滹沱河怀旧争相选取的题材。
  比较有名的,如唐代诗人胡曾的诗:
           渡滹沱河
    光武经营业未兴,王郎兵革暂凭陵。
    须知后汉功臣力,不及滹沱一片冰。
  诗中感怀的是在这一带广为流传的王朗赶汉光武帝刘秀的故事。传说刘秀经略河北,讨伐王郎,败退至滹沱河,无舟可渡,前锋王霸恐军心动乱,诡称河水结冰。刘秀督军赶到,河水竟真的结冰,刘秀军踏冰而过,王郎兵赶到时,冰却融化,从而救了刘秀。
  同样的题材,在宋代著名爱国将领文天祥那里,是另一番意味。他在“过了长江与大河,横流数仞绝滹沱”的滔滔河水面前,发出的是“萧王旧事今何在?回首中天感慨多”,和“始信滹沱冰合事,世间兴废不由人”的感慨,期间透露出的无奈情绪,谁能说不是这位民族英雄对个人境遇的感慨?
  文天祥还有一首和真定历史有关的诗作,24行长诗《平原》,记述了唐朝安史之乱时,平原太守颜真卿和常山太守颜杲卿联兵抗击安史叛军,壮烈殉国的事迹,抒发一个爱国将领、民族英雄的心声:“乱臣贼子归何处,茫茫烟草中原土。公死于今六百年,忠精赫赫雷行天。”
  而宋代著名诗人范成大使金过真定,同样以刘秀渡滹沱河的内容作七绝《呼沱河》(呼沱河即滹沱河),面对“闻道河神解造冰”而扶助刘秀中兴的滹沱河,而今却沦落异族之手,不仅发出“如今烂被胡膻涴,不似沧浪可濯缨”的感叹。
  同样的诗作,还有元代陈孚的《早发滹沱感冰合》:“征鼓连天战血红,存亡只寄寸冰中”;有明代阁老石珤之兄、户部尚书、太子太保石玠的《过滹沱》,面对“千年形胜此滹沱”,引发的是“冰坚尚忆萧王渡,坂古曾闻太守过”的怀古,感慰的是“此日太平无夜警,村村渔火映闲蓑”。
  而真定的其他历史事件和人物,也不时见诸于诗文中。
  唐代安史之乱之后,藩镇割据,成德军独大。唐大诗人李商隐就开成二年(公元837年)唐文宗将绛王女寿安公主下嫁成德军节度使王元逵一事,成《寿安公主出降》一诗,忧愤之意蕴含在诗作的字里行间。
  元代曾任翰林国史编修的陈孚,有一首七律《真定怀古》:
      千里桑麻绿荫城,万家灯火管弦清。
    恒山北走见云气,滹水西来闻雁声。
    主父故宫秋草合,尉佗荒冢暮烟平。
    开元寺下青苔石,犹有当时旧姓名。
  在滹沱河畔,撩入眼帘的是一派清平气象,远去的是曾经发生在这里的那些历史风云,赵武灵王所筑神女楼、赵佗先人墓、开元寺石碑,都没入荒草、暮烟和青苔中。
  同样感怀赵佗的,还有梁梦龙的《赵佗先人冢》。这位明代真定名宦,对和自己同样从滹沱河畔走出而功成名就的同乡,自然多了一份骄傲:“功成七郡归真主,事去千年留故乡”。而赵佗先人墓,“高冢叠叠列道旁”,便成了故乡真定的历史标记。
  东垣城,滹沱河孕育出的地域中心城市,曾几何时,是怎样的辉煌。可是,说不清何年何月,又被奔流不息的滹沱河水冲刷进了黄土泥沙中。历史沧桑,留下多少无奈,引发了文人墨客多少感慨。为此,  清代容丕华的一首《东垣城怀古》,很有代表性:
      偶过东垣感慨增,离离禾黍满沟塍。
    水流哽咽君知否,欲向行人说废兴。
  时移事变,昔日古城今安在?满眼禾黍,一腔感慨,历史废兴,全埋藏在奔腾不息的滹沱河流水中。
  感叹东垣(真定)历史沧桑的,还有以赵武灵王伐中山国,克东垣,夜梦和神女幽会而筑神女楼的历史典故为题材的诗作,如清初诗人、刑部尚书王士祯和正定诗人劳勋成,都曾以《神女楼》为题赋诗,发出“神女楼空雁塞孤”、“吴娃主父无穷恨”的感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19 00:25: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留恋旖旎风光
  历代文人墨客的笔下,描绘真定(正定)一带土肥水美的富庶,赞美滹沱河沿岸的田园风光和真定(正定)城的秀美,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欧阳修、韩琦、沈括都先后奉使掌管过河北西路行政事务,在他们的一系列诗词、笔记中,不乏关于真定城市景观的记载。欧阳修在庆历四年(1044年)八月至庆历五年八月任河北路都转运使时,所作的几十首诗中,时见有吟咏潭园(或称为“北园”)的嘉句,如:“莫忘镇阳遗爱在,北潭桃李正氤氲。(《寄秦州田元均》)”;“喧喧谁暇听歌讴,浪绕春潭逐彩舟。急得心如汝无事,明年今日更来游。(《后潭游船见岸上看者有感》)”;“北潭去城无百步,绿水冰销鱼泼刺。(《病中代书奉寄圣俞二十五兄》)”;在《初伏日招王几道小饮》诗中则写到:“北园数亩官墙下,磋我官居如传舍。……隔墙时时闻好鸟,如得嘉客听清话。”接着他描写了与他的官舍一墙之隔的潭园的景色:“葡萄忆见初引藤,翠叶阴阴还满架。红榴最晚子已繁,犹有残花藏叶垆。”可见潭园当时的风貌是怎样吸引人了。面对镇州的良辰美景,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因此益知为郡趣,乞州仍拟乞山州。(《春日独居》)”就是说,知道做州郡官长的好处,要继续要求到州郡任职,还是要求到镇州(常山)来。
沈括的《梦溪笔谈》尤为著名。沈括在熙宁七年(1074年)出任河北西路察访使,在他的《梦溪笔谈》中,留下了不少关于河北各地风土民情和工程建设的记载。对潭园,评价为“镇阳池苑之盛,冠于诸镇”,园中亭馆“皆甚壮丽”。
  宋代另一位学者吕颐浩在他的《燕魏杂记》中则记载:“真定府城周围三十里,居民富庶,佛宫禅刹掩映于花竹流水之间,世云塞北江南。”又说,“今真定府使廨,雄盛冠于河北一路。”“府治后有潭园,围九里,古木参天,台沼相望。”
  马可·波罗在元朝至元年间游历中国,途经真定,在《马可·波罗行记》第59章中,记述了他看到的真定景象:“又南行4天,到达一座白色的城(即真定)。这座白色的城是一贵城,居民多是偶像教徒(信仰佛教、道教),人死焚其尸。他们是大汗之臣民,使用大汗的纸币(至元宝钞)。持工商为生。盛产丝织品,能织金锦丝罗。其额甚巨。此城领治广大地域,所辖环墙之城及村镇甚多。”“其南有一大河绕城而过,大量商品由此沿水路运往汗八里。因开掘众多运河,此城和汗八里河川相连,交通便利。有甚多道路分向各省,路名即以所趋向之省为名。此诚为极聪明之计划。”
  位于真定南大街正中、跨街而立的阳和楼,是真定城内一处重要的城市景观。因而也成了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陈尧典作诗赞叹:“危楼百尺果如何,载酒邀宾试一过。四塔倚天扶画阁,八楼匝地拱阳和。”在袁宏道笔下,阳和楼景致如画:“青天一碧翠遮空,浪卷云奔夕照中。郭外荷花二十里,清香散作满城风。”“十丈朱旗照水殷,家家箫鼓乐江山。千峰如画供杯酒,不道清时是等闲。”(《王郡丞邀饮阳和楼二首》)
  梁清标在他的诗中,对阳和楼给予描述:“飞阁高蟠大麓开,雄风萧瑟并兰台。振衣自许陈登气,避暑重倾袁绍杯。落照苍茫寒雨散,太行飘渺白云来。凌虚此日堪乘兴,月涌滹沱首屡回。”
  其他诗作,有元陈孚的《真定怀古》:“千里桑麻绿荫城,万家灯火管弦清。恒山北走见云气,滹水西来闻雁声。”有明石玠的《过滹沱》:“千年形胜此滹沱,道路驱驰自昔多。短岸几人看日暮,中流有客动渔歌。”明文渊阁大学士金幼孜的《过滹沱》:“人从仙掌出,路自画桥过。北望幽燕处,春山叠叠多。”此处的“仙掌”,是形容滹沱河岸沙丘起伏,如仙人巨掌,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到了清代,正定城仍以它富庶的经济、恢宏的建筑、繁荣的街市和幽雅的环境,成为清代文人笔下赞叹不己的对象。清代诗人、正定府学教授赵文镰在《过正定府》中,如此描绘正定城:“形势山河胜,津梁道路通。城环新水绿,塔挂夕阳红,驿柳萦官舍,池芹秀泮宫。环桥门未入,行色惜匆匆。”而在金文纯的笔下,正定府城屹立在滹沱河畔,威严中不失秀丽:“百战河山在,严疆古镇州。恒峰邀堞耸,滹浪蹴城浮。立马人呼渡,吹萧客倚楼。旺泉流泽普,弥望足青畴。”(清·金文纯《正定府》。)
  真定城东北隅有一处旺泉,被当地人称为“恒阳第一泉”。湍湍清泉水,不仅滋润着这座城市的田园和街市,而且也是一处重要的城市风景。在重视“天人合一”生态观念的古代,人们十分珍视这处自然造化。清代正定名士梁清标在他的《雕丘杂录》中说:“真定潭园之盛,自唐已著,历五代至宋时,屡见名人题咏。”明代李梃在诗中赞为“恒阳第一泉”,用诸如“鸣泉十里喷寒玉”、“东门之水清且漪”、“味甘若醴芬若兰”、“我故名之为第一”、“请君下马饮此泉”这样的诗句予以赞美。

       四、赏阅佛光塔影
  真定城的宗教建筑自然也是文人墨客挥洒文字的好地方。
  雄伟恢宏的龙兴寺(隆兴寺)大悲阁,是真定城规模最大、建筑结构最具魅力的大型建筑,碧瓦红墙,掩映在绿树修竹之中,被诗人们描述为“中飞天刹逼星辰(明王士祯《真定谒大士像十二年矣,薄暮后过此留题》)”。元代大诗人元好问的《龙兴寺阁》起首不凡:“全赵堂堂入望宽,九层飞观尽高寒。”而萨都剌笔下的隆兴寺和观音像则是另一番景象:“眼中楼阁见应稀,铁凤楼檐势欲飞。天版宝花飘阁道,月中桂子落僧衣。”在郝经笔下,隆兴寺“转空岌崇金碧鳞,平地突起三百年”,而铜佛则是“上穷九霄下九泉,中有十丈直立之金仙。焜煌照耀手眼千,提挈万象归斡旋。”(《登龙兴寺阁观铜像》)
  明代袁宏道在《登大悲阁有述》中是这样描述的:“一盘十三级,低窗平鸟翅。空里约数盘,始尽金色壁。碑文深苔痕,历历隋唐字。树老北朝根,霜锈生古翠。飞题接绮疏,斑驳有奇致。”另一位明代诗人张衮在《游隆兴寺》中赞叹:“古寺中藏万壑幽,青狮昼舞白龙游。”“弥佛铸生金百尺,宋王遗像阁东头。”
  真定天宁寺的凌霄塔,是当时真定城内最高的建筑物。对这座反映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佛教文化影响的佛塔,历来受到文人们的青睐,是文人墨客登临赏景的好去处,赞咏褒扬者甚多。明代李言恭题诗赞叹:“崚嶒台殿倚星躔,梵语钟声下界传。”(《登正定天宁阁》)而李攀龙站在天宁阁上凭高远眺,则感慨到:“高阁崚嶒倚素秋,西山寒影挂城头。坐来大陆当窗尽,不断滹沱入槛流。下界苍茫元气合,诸天缥缈白云愁。使君趋省无多眺,暂而登临此壮游。”(《陈使君邀登天宁阁》)诗人张诗也写道:“花城宛转金宫丽,珠树玲珑杰阁环。”“入天陡接烟霞秘,龙象平临日月闲。”诗人们的传神妙笔,展现了天宁寺和凌霄塔庄严肃穆的佛教氛围和楼阁浮屠的壮丽秀美。
清代的不少文人也对正定的寺庙楼阁留下了或赞赏、或感叹的诗文。如沈荃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天宁寺的琼楼玉宇和庄严气氛:“危级盘空上紫氛,清秋河岳望中分。白毫隐隐逐天见,幽盘冷冷下界闻。”“杰阁崚嶒耸碧霄,无边花雨画飘摇。千年龙象凌空矗,大陆云山入望遥。金殿香灯停御跸,穹碑文字识前朝。”(《登正定天宁寺大悲阁二首》)
梁清标登隆兴寺大悲阁时,留下诗句:“堠烟遥接榆关影,佛日孤悬翰海涛。暂尔登游多壮色,白云无际塞垣高。”
  王士祯作诗感叹临济寺在清朝后期的苍凉气氛:“野鹘巢危塔,行蜗上断碑。何因一茎草,宝界现琉璃。”
  就连乾隆皇帝也在巡视路过正定时,留下不少诗作。如乾隆十五年(1750年)和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先后两次以正定和隆兴寺作诗,盛赞正定城的风光和楼塔殿宇。
  正是通过这些文人墨客的诗文,使我们在几百年后,还能领略到当时正定城市的建筑风貌和街市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19 06:52:2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省会从保定挪移至石家庄后,保定有些不高兴还可以理解;
现在正定也开始有非分之想了,大有绑架石家庄逼石家庄降辈分的趋势哦……某些自诩懂历史的跳梁小丑们,你们在正定可置办了物业?如非正定村民,可否尽快在正定新区买房居住,以实际行动聚集之人气、支持当地之发展?别只会作键盘侠,编织这千秋大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19 10:57:22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定新区可是亲儿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19 10:5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定新区可是亲儿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4-29 02:11 , Processed in 0.072599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