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44119|回复: 158

[正定新区] 故垒骋怀---河北之根本---真定府拾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5-9 22: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一个疑问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是谁为正定城选择了这样一个绝佳的好地方?又是谁以宏大的气魄和超卓的智慧规划和设计了正定城这样一座“雄盛冠于河北一路”的“壮哉一都会”
正定城最早的雏形,肇始于东晋时期的军事堡垒安乐垒。
这一年应该是永和六年,公元350年。我对这个年代比较感兴趣。连绵的战火,未能掩藏魏晋名士茂林修竹间的雅逸风流。因为在三年之后有过一次载入史册的文人雅集。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暮春三月初三,右将军、会稽内史王羲之与谢安等42人,在山阴兰亭举行了一次颇具声势的文人雅集,曲水流觞,饮酒赋诗。王羲之酒酣耳热之际提起一支鼠须笔,在蚕茧纸上挥洒烟云,写下一篇《兰亭序》作为他们宴乐诗文的序言。这篇酣畅淋漓的手稿,成为被一代代中国人记诵的文学名篇,也为中国书法提供了一个不可逾越的艺术坐标。
东晋十六国时期(312-398年),河北地区战乱纷纭,行政区划频繁变更,中心城市不断变迁。同时,为了适应冷兵器时代战争的需要,各少数民族政权都十分重视城垣、坞堡的建设,在东汉时期创建的数百处坞堡堠的基础上,又在一些重要渡口、要塞等战略要地修筑了一大批新的军事堡垒, 在一定区域内发挥着政治、军事、经济中心的重要作用。公元350年,后燕大将慕容恪率军进攻驻守常山郡城真定的冉闵,在滹沱河的北岸修筑了一座重要的军事堡垒,而且还起了一个很吉祥很美丽很好听的名字,叫做“安乐垒”,作为拱卫常山郡城的军事堡垒
公元398年,二十八岁的拓跋圭创立了强大的北魏帝国,议定国号为“魏”。正月庚子日这一天,应该是一个天朗气清的日子,史称“少年老成,智识不凡”的北魏道武帝拓跋圭率军攻占常山郡。他兴致勃勃地登上常山郡城真定城,隔着波涛汹涌的滹沱河向北眺望,隔河而踞的城堡安乐垒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据《元和郡县图志》17卷《河北道恒州》记载,拓跋珪登上常山郡城,“北望安乐垒,嘉其美名,遂移郡理之。”在河之北控关扼渡的位置如此关键,名字又这么美好,于是将常山郡治所从滹沱河南的真定迁到安乐垒。政治中心北移后,原来的真定城降为县城,虽然常山郡在北齐一度回迁南岸的真定城,但不久又北移安乐垒。北周和隋朝,安乐垒成为恒州治所。唐初,连真定县治所也北移安乐垒。滹沱河南岸的真定古城逐渐荒废,只剩下东古城、西古城两个孤零零的村庄。
文史学者栗永先生在《回望滹沱河》一书述及此事时用了一个很有趣的标题:《君王一念起,郡城渡河去》,他说:“历史的发展,有太多的偶然因素。谁能料到,雄踞滹沱河南的中心城市,因了封建帝王的一念闪现,竟然北渡而去,到相距不到十公里的滹沱河北安营扎寨。”
看似是缘于一个帝王偶尔为之的兴之所至改变了一个区域中心城市的历史命运,其实换一个角度看,就正定城的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来说,所谓“郡城北渡”也有着太多的必然因素。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9 22:24:19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我们从地理方位的角度来考察一下正定城的区位优势。
《毂梁传·僖公廿八年》:“水北为阳,山南为阳。”许慎《说文解字》:“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志》中进一步指出:“山南曰阳,山北曰阴;水北曰阳,水南曰阴。”由此可见,古人早就认为,居住在山之南、水之北才是得风水之先的最佳方位。而正定,恰恰就地处北岳恒山之南,滹沱河之北,并且曾经有过“滹阳”、“恒阳”的称谓。
其实,早在距今约在六七千年前的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在这片土地上劳动栖居。浩荡的滹沱河水、老磁河水从太行山深处奔腾而出,把这里冲积成一片土肥水美、气候适宜的“塞北江南”。考古调查发掘的南杨庄、西洋、凌透仰韶文化遗址和小客龙山文化遗址就为我们生动展示了新石器时代原始氏族部落正定先民生活、劳动、创造的情景。特别是1980年5月至1981年7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在滹沱河南岸南杨庄西北俗称“卧龙岗”的岗地上,发现了四座房屋、五座陶窑三十七座墓葬遗存,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文物1700件。房屋附近还有略似舟型的连排灶,有的灶端还放置着钵、釜、罐之类的炊具。遗址中还发现一些粟类的谷物以及用以加工粮食的成套的石磨、石棒。所有这些,都雄辩地显示出正定的祖先在那个刀耕火种的古老年代就具有了强劲的创造力、艰苦生存的智慧以及稍显稚嫩的审美情趣。
据《说苑.辨物》记载,晋国赵鞅曾看到鲜虞——中山国“大风飘谷,牛羊杂处”的农牧业丰饶景象,说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正定一带的农牧业就已经比较发达。
后来,东汉章帝巡视常山故郡时曾经说道:这里“肥田尚多,未有垦辟。”
《汉书.地理志》也认为滹沱河流域“畜宜五拢(指马、牛、羊、狗、猪),谷宜五种(泛指粮食作物)”。
史念海的《河山集》还以图表形式标明,正定一带在秦汉时期已是全国重要的农桑区。
到三国魏时,卢毓在《冀州论》已有了“真定好稷”的评价
其次,我们再从交通的角度来考察一下正定独特的区位优势。
正定一带交通的拓展,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部落东迁。四千年前,黄帝率领他的部族自陕西北部沿北洛水南下到达今陕西大荔、朝邑一带,顺中条山、太行山东麓向东北行进,最后定居于河北涿鹿。太行山东麓南北大道的形成,当以此次迁徙为滥觞。
在商代,正定成为商人重要的聚居地,从新城铺、小客、藁城台西出土的大批商代文物的分布可以清晰地看出,商人们频繁的交易活动,“在本来没有路的地方踏出了一条路。”(鲁迅语)
周武王灭商以后,整修驰道,白狄人以新城铺为国都建立鲜虞国,以藁城肥垒建立肥国,以晋州鼓城建立鼓国。此时,这一片区域性的交通网络已经初步成型。
战国时期的中山国,在这条南北大道上分别建造了新市(今新城铺)、权(今东权城)、东垣(今东古城)三座城邑,形成控关扼渡的交通冲要。
《史记》记载苏秦说燕曰:“今赵之攻燕也,发号出令,不至十日,数十万之军军于东垣矣。渡滹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而距国都矣。”可见到了战国时期,南北交通已经十分通畅。
史念海《河山集》书中所绘战国秦汉时期太行山东形势图》中即可清楚地看到,当时以东垣为枢纽,南北大道北起蓟、涿,直下河南洛阳,东西大道,西起太原,穿过井陉,直抵山东临淄。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大修驰道,其中一条以咸阳为中心,经蓟,东达碣石,南通常山(今东古城)。驰道经过夯实,宽五十步,每隔三丈植一棵树,使南北交通的通衢大道进一步得到完善。

由此,我们可以说,正定城的崛起不仅无可置疑,而且不可阻挡。
历史的车轮舒缓而又坚定地向前推进。
雄踞北方的河朔重镇正定城呼之欲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9 22:27:13 | 显示全部楼层
先拈出两条史料印证正定城得天独厚的绝佳优势。北宋史学家宋祁说:“河朔,天下之根本。而真定又河朔之根本。其地河漕易通,商贾云集,屯田潴水,阻隔敌骑,进战退守,绰然有余,故常依为北面之重。”另外,《四库全书.畿辅通志卷十四》如此描述正定的方位:“滹沱经其南,恒山峙其北,东临瀛海,西拥太行,控扼三关,咽喉九省。” 这种形胜非常符合古代“前带河,后被山”的城建理念。 
明崇祯六年(公元1633)八月十一日,“风翳净尽,澄碧如洗。” 徐霞客策杖登临北岳恒山,“崖石渐起,松影筛阴,石路萦回,始循崖乘峭而上。三里,有杰坊曰‘朔方第一山’,内则官廨厨井俱备。坊右东向拾级上,崖半为寝宫,宫北为飞石窟,相传真定府恒山从此飞去。”这是关于正定来历的一个美丽的传说,经由徐霞客的生花妙笔,古往今来传播得非常久远。
传说固然神奇,毕竟只是传说,我们再来看正定城的选址究竟有何妙处?
张五普先生在《千古之美 天地人和——讲究理念尊重科学的正定城古代城市建设》一文中引经据典地详细考察了正定的城建历史文脉。他说:“正定城内地貌分为‘中心高地和环绕河湖’两部分。符合《三辅黄图》‘水广四周’为福地理念。以大十字街(今中山路与燕赵大街交汇处)为中心的高地成‘山形’,中心高,四周低,中心高峰向四周放射状不规则走低。中心高峰和全城最高峰府衙被山‘松岭’(俗称‘泰山子’),两座高峰雄踞,凌驾全城,在全土层平原地貌实属罕见。在高地的临湖边区,有多个较高的半岛状平台,增强了起伏曲折的韵味……高地占城区总面积不到一半。高地周围环绕着有小河连接的湖泊群水系。水的流向是从城西北角发源,向东南方环绕高地后流入滹沱河。真定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区,丰沛的降水和滹沱河从地下‘流’入城内的水,形成了‘西北角楼泉’群‘洪济’,四角楼处都有著名的大泉涌水(东北曰‘柳泉’,东南曰‘东南角楼泉’,西南曰‘莲花池’等),和全城洼地皆涌泉的‘奇景’,为水系供应了充足的水源,终年流水不断。还有,在高地的腹地,由于地形的高低错落,造成了多个独立的湖泊,每个大的建筑群都伴有这样的湖泊……水系占城区总面积一半以上。这里,满城绿荫,鸟语花香,鱼虾竞自由。”此外,真定城东北隅有一处旺泉,被当地人称为“恒阳第一泉”。
湍湍流泻的清澈泉水,不仅滋润着这座城市的田园和街市,而且也成为一道美丽的城市风景。在重视“天人合一”生态观念的古代,这种鬼斧神工般的自然造化为正定城选址赋予了天造地设的地理优势。宋人吕颐浩任河北都转运使来到正定,在其所著的《燕魏杂录》中用优美的文字这样写道:“今真定府使廨,雄盛冠于河北一路。府城周围三十里,居民繁庶,佛宫禅刹掩映于花竹流水之间,世云塞北江南。”沈括也在《梦溪笔谈》说道:“清波弥漫数里,颇类江乡矣。”想来江南的水乡美景如画,亦不过如此吧?
公元398年以后,滹沱河北岸的安乐垒,不仅承袭了真定的名号,而且逐渐成为北方一座雄峻的大都会。由于这一带地处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长期征战的战略要冲,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在那个冷兵器时代,城墙的高大坚固往往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首要因素,于是正定城池的建设在每一个朝代统治者的眼里都会显得那么的至关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9 22:29:43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让我们来梳理一下正定古代城建的历史文脉。
北周宣政元年(578年)在真定置恒州,将原来的土筑城垣改扩建为周长15华里的石砌城垣。这是正定城池建设迈出的重要一步。
唐朝是真定发展的黄金时期。长期作为藩镇成德军的治所,除兴建府第衙署外,还广建寺院,现存的临济寺、开元寺、广惠寺、天宁寺,均为唐代所建。“安史之乱”后,唐朝封降唐有功的恒州刺史张忠志为成德军节度使,兼恒州刺史,赐姓名李宝臣。真定为成德军节度使大都督府驻地。唐宝应元年(762年),滹沱河水灌城,原石城坍塌。李宝臣拓展规模,重修城池,将原城墙拆除,“以土筑城,原城所用之石筑门”。扩建之后的城墙平面呈“凹”形,周长20华里。由此可见,真定城墙既有军事防御功能,又有防范水患的作用,不仅城墙、城门、城垣门楼、箭楼、防水设施得到加强,而且各级官吏府第、衙署建筑和宗教建筑大量增加,并且开始创建具有一定规模的园林建筑——潭园。为此,唐皇代宗给他立了记功碑—— “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德之颂”碑。碑文1959字,记述成德军拓扩恒州城的功绩,盛赞恒州城的形胜和地位。当时的真定城事实上已发展成为河北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陈正祥在《中国文化地理》一书中把中国古代城市规模划分为五等,其中第三等也即中等城市的标准为“城周10——25公里”。按照这个标准,正定城早在唐宝应二年(公元763年)就已经步入了全国中等城市的行列。
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皇帝曾设真定府为北京,成为一时的陪都。
北宋时期,真定进入城垣建筑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尤其是真定作为河北西路首府地位的确立,对城市的发展尤为关键。由于河北西路、真定府、真定县三级行政官署都集中在这里,所以,城池、道路、寺院、道观、水利设施、园林建筑等建筑显著增加。开宝四年(971年),宋太祖敕令在龙兴寺内的最宽大之处重铸真定大悲菩萨铜像,同时兴建了高大宏伟的大悲阁,这处唐代兴起的名刹由此成为皇家重点扶持的寺院,逐渐成为拥有天王殿、大觉六师殿、大悲阁、摩尼殿、慈氏阁、转轮藏阁等六座恢宏殿阁的北方名刹,也成为真定城内一座重要建筑景观。宋雍熙四年(987年)河北路分为东西两路,真定为河北西路的首府,城池得到了进一步修整。
金元时期,真定城成为燕京(大都)以南的第一名城。据《金史·地理志》记载:到金朝鼎盛时期,真定城人口达到10万,是当时人口最密集,手工业、商业最发达的城市。至元时,更成为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元代,在真定设置真定路,隶属于中书省。作为河北中西部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尤其是在杰出政治家史天泽及其侄子史枢等人治理真定期间,注重发展经济,重视教育,培植人才,为真定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多民族的融合,促进了商业发展、文化繁荣和宗教的多元化。此间,重修了前期创建的重要建筑阳和楼、十方定林禅院、观音院,创建了道教宫观——玉华宫。金元时期,真定城作为真定路的首府,城墙受到战争和水灾的不断侵袭而多处倒塌,朝廷不但多次进行修整,还在滹沱河北岸耗巨资年复一年的修筑护城堤。
明朝,真定的地位到了历史最高点。真定路改为真定府,形成了以真定城为中心城市,统辖5座州城和11座县城及若干关城的城市体系。尤其是明成祖朱棣建都北京以后,真定的地位更为显赫。他为了培植根据地的实力,频繁向河北地区调兵,在真定城建立神武右卫指挥使司,作为真定、保定府及周围诸州包括衡水在内驻军的最高指挥机构。这时的真定城,军事中心的地位,与同样拱卫京师的天津卫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城市规模和建筑规模、历史文化积淀等,都远远超过天津卫,也比元代才开始兴盛的保定城地位高得多。真定城这种特殊的军事地位,使之成为河北中南部具有重要战略作用的中心城市,直隶于京师,成为拱卫京师的重镇,控制燕晋咽喉、沟通京师与西北、西南的的交通中心。
这一时期的城市面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华景象。由于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佛教寺院、道教宫观、名人别墅、达官宅第等,构成了真定城独具魅力的城市景观。城垣不断修缮,军事防御的战略功能不断强化。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都御史陆矩会、御史陈金增为加强真定城的防御重新修筑真定城,将真定城固定在了周长24华里、高3丈余、宽2丈3的规模上,并疏浚了护城河,但当时仍是一座土城。明隆庆四年(1570年)真定知县顾绶购砖石大修,即在城墙夯土外加砌一层灰砖,作为加固,后经知县周应中申请府库银6万余两续建,至万历四年(1576年)竣工。从此,土城变成了砖城。据《正定县志》记载,这次修筑砖城和城楼“由府内各县分段施工”,“历时6年”而成。今天我们看到的城墙即为明代此次修缮的遗存。其平面呈“官帽”形,西北饱满,东南稍缺,取“天满西北,地缺东南”之意。据说,这种风水极好,有“为官长久,贵人多处”之意。万历十八年(1590年)又重修了四城门、月城及角楼。崇祯十二年(1639年)修补西南角城墙,并把原有的5052个垛口合并为2548个。
可以说,历史的脚步走到了明代,正定古城墙也到了最为鼎盛的时期。让我们仰望一下正定古城墙最辉煌时期那高峻伟岸的雄姿:
正定的城墙属府级规制。周长24华里,高3丈2尺,上宽2丈5尺,下宽3丈,设东、西、南、北四座城门,东曰迎旭(后改环翠),南曰长乐,西曰镇远,北曰永安。每座城门设里城、瓮城和月城三道城垣,月城即是在瓮城外加筑一道弯月形城墙。瓮城高度与内城相同,月城的高度则是内城的一半。南门、北门的瓮城城门设在东侧,西门、东门的瓮城城门设在南侧,与内城门形成90度夹角。南门、西门的月城门和内城门于正方位开门,东门、北门的月城门与内城门则不在一条垂直线上,形成了曲折回旋的防御体系。出入城要经过三道城门,此种格局在国内亦不多见,更说明当时正定城“拱护神京”的重要军事地位。
正定城墙的内墙四周还筑有暗门,是城被敌围困时,派出侦探或骑兵偷袭出城之路。从城外看,隐而不见,从城内看,即城墙洞。城墙上建有更铺、旗台,城四周各建一角楼,角楼比较小,形状像亭子,四面有窗,便于瞭望,楼上设兵丁戍守,并设鼓楼,有更夫巡夜打更,所以角楼也叫敌楼、谯楼。
正定城垣最宏伟壮观的要数四座城门。每座城门洞长约5丈,高2丈,都是用青条石铺基、大城砖拱券,用条石砌成甬道;城门门板厚半尺,外有铁皮封包。每座城门上都有巨幅石额镶嵌。南城门内门上嵌有“三关雄镇”的匾额,瓮城门嵌有“迎薰”,月城门上嵌有“九省通衢”的匾额;在西城门内门嵌有“秀挹太行”,瓮城门嵌有“挹蓝”的匾额;北城门内门所嵌为“拱护神京”,瓮城门为“展极”,月城门为“畿南保障”,东城门内门和瓮城门分别嵌有“光含瀛海”和“含翠”的匾额。每座内城门上都建有高大雄伟的城楼。每座城楼都是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十分壮观。南门月城上另建有城楼,叫看花楼,也叫望河楼,楼上悬挂着“襟山带河”四个大字的额匾。真正是壁垒森严、气势磅礴。
城外的护城也值得一说。河宽10丈多,深2丈多,城东北角和西北角各有大、小泉眼50多穴,泉水流入护城河。护城河外,筑有护城堤,堤长4420丈,高1丈多。护城河上,在四城门外筑有石桥,桥上车马通行,桥下可以行船。当时的城外绿水环流,芰荷弥望,堤柳掩映,鸬鹜回翔,可以行舟,既是纵深有序的防御体系,也成为“春光莺啭柳,秋色雁鸣洲”的旖旎胜景。
清顺治十三年(1657年),在北京之外的直隶地区设保定巡抚(后改直隶巡抚),治所在真定。此时,真定城已相当于直隶省省会的地位。康熙八年(1669年),直隶巡抚从真定徙治保定,从此,真定城的政治地位逐步让位于保定。雍正元年(1723年),因避皇帝名讳改真定为正定,但作为城市标志性建筑和军事防御屏障的古城墙,依然受到清政府的重视。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雍正六年(1728年)、嘉庆十六年(1811年)及同治七年(1868年)分别对城墙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补。
从北魏到近代的1500多年间,真定城因战争而兴起,又在战争中发展。时移事变,从公元398年常山郡城移至此地起,真定(正定)相继为常山、恒山郡治,恒州、镇州治,中京、真定路、成德军、大都督府北都首廓,真定府、正定府首府,真定、中山、正定县治,其地位日益显赫。直到20世纪初,这座在安乐垒基础上扩建而成的正定城,一直是河北中西部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被著名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誉为中国古建筑博物馆,并成为国内外驰名的旅游文化名城。
2001年9月,正定县经过一年的施工,重新修复了南城门城楼,加固延修了100米长的城墙,并重新修整了1478米长的历史文化街,再现了南城门以往巍峨雄峻的胜景。
2004年,依照修复南城门的成功经验,对濒临倒塌的北城门进行了抢险加固性维修,重新镶嵌了“拱护神京”的城门楼匾额。
2013年5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定古城墙成功晋级国保,使全县国保数量达到九处。
新一轮正定古城保护工程开始启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10 14:5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别吵了,让外地的笑话咱们石家庄,石家庄那个县都是厉害的不行,要历史有历史,没必要争个你死我活,让外人看咱们笑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11 09:05:37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家庄大部分地方都是大获鹿划出去的。
正定也有,不过没获鹿划出去的大,毕竟隔着一条大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11 13:35:48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定的历史很强大 所谓的北方三雄镇是伪命题 正定的的历史比那俩儿地长的多得多 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 一个隆兴寺在在考古学上的价值就比那个几百年的皇宫有意义的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11 13:5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没错 石家庄背靠太行山 脚踏华北平原 胸揽滹沱河 遥望渤海湾 古代这里风调雨顺 土地肥沃 在整个亚欧大陆来说 这里都是风水宝地 我们没有理由不自豪
   
    但是朋友 回头想想 没有正定 没有滹沱河 哪有现在的石家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11 13:53:07 | 显示全部楼层
dyl123 发表于 2017-5-11 13:38
跪舔正定,就是某些人不自信的表现。而且,正定就正定吧,还妮玛真定,真是笑死个人。弄个真定,你就有文 ...

你这么爱石家庄,希望你也多发点高楼、城市建设的图片,不要只放在嘴上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11 13:54:43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意思 这个论坛发帖很难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11 13:56:02 | 显示全部楼层
Gokounam 发表于 2017-5-11 13:53
你这么爱石家庄,希望你也多发点高楼、城市建设的图片,不要只放在嘴上

我是管理城市建设的,外行看形象。我不愿意发一些自己并不认为好的东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11 14:01:02 | 显示全部楼层
Gokounam 发表于 2017-5-11 13:53
你这么爱石家庄,希望你也多发点高楼、城市建设的图片,不要只放在嘴上

石家庄只要按照自己的步伐来,早晚是个80分以上的城市。不用给自己找历史,找文化。看到这些天天费尽心机的给我们城市找一些令人费解的历史,真是反胃。中山国算什么啊,只是整个河北地区历史上一个短时间存在的政权。现在我们石家庄是什么地位?是整个河北省的省会,可以离理解为整个燕国,赵国,及其更广大地区的都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11 14:04:35 | 显示全部楼层
dyl123 发表于 2017-5-11 14:01
石家庄只要按照自己的步伐来,早晚是个80分以上的城市。不用给自己找历史,找文化。看到这些天天费尽心机 ...

嗯 个人观点不同吧 都是为了城市更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11 14: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支持真定 于 2017-5-11 14:14 编辑
dyl123 发表于 2017-5-11 13:38
跪舔正定,就是某些人不自信的表现。而且,正定就正定吧,还妮玛真定,真是笑死个人。弄个真定,你就有文 ...


废尼玛话,真定最初就是原来的东垣,就在滹沱河南岸,就是这里的历史根源,你懂个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11 14:5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七哥 发表于 2017-5-10 13:31
我都无语了 裕华区就是从栾城分出去的 高新区一半都是栾城的地 跟你正定有啥关系

笑话,裕华区是从栾城划出去的?就是以前的郄马 方村 楼底 都是获鹿的解放后才划给栾城,不知道楼主拿来的自信!现在高新区的 留村乡 宋营乡 二十里铺乡2000年以前都是正定的,差不多就是整个高新区!!!西兆通镇 南村镇 2000年以前也是正定的。还有 谈固 白佛 高营 翟营 桃园 义堂 柳林铺 柳辛庄 东西古城 肖家营 南北高基 前后太保 现在的杜北乡,鹿泉的大河镇等等以前 都是正定的地盘,整个现在市区和正定的滹沱河两岸都是正定。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4-28 15:28 , Processed in 0.070466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