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7551|回复: 24

[时讯] 超导核聚变中心明年底在合肥开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3-8 12:31: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据江淮晨报报道,“核聚变能”因其清洁、高效、资源无限,被业内人士誉为“终极能源”。作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七大平台之一,超导核聚变中心建设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即科学研究中心、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和国际协同创新中心,将于2018年底正式动工建设。
  合肥的努力,不仅为中国核聚变工程实验堆建设奠定基础,该中心的落户还将为合肥乃至安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站在巨大的宝藏门前,寻找“通关密语”
  核聚变能具有资源无限、清洁和安全等突出优点,是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之一。据测算:在最好的情况下,每升海水中的氘聚变放出的能量,相当于燃烧300升汽油;而一个百万千瓦的核聚变电厂,每年只需要600公斤原料,但一个同样规模的火电厂,每年将需要210万吨燃料煤。
  据悉,我国在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工程建设的同时,也提出了“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研究计划,《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明确提出了“适时启动高效安全聚变堆研究设施建设,加快聚变能走向实际应用进程”的战略部署。
  有业内人士形容,对于“核聚变”的研究,就好比站在四十大盗宝藏洞口的阿里巴巴,只等待那一句“通关密语”就可以“豁然开朗”。
  幸好,合肥正在努力找寻的路上。
  为我国自主建立核聚变堆打下坚实基础
  目前,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在聚变领域积累了雄厚基础,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根据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方案,将依托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等单位的优势力量,统筹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相关创新要素和优势资源,围绕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建设和运行开展聚变科学和工程研究、技术转移转化和国际合作,将该设施建设成为国际聚变领域参数最高、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多学科交叉的主机研究设施,依托该设施开展聚变堆工程技术研究,突破关键系统技术。
  到2023年,为聚变堆偏滤器材料、部件和强磁场超导磁体的设计制造提供研究验证平台,支撑相关基础、应用及国防等多领域的探索研究,提升我国在未来聚变能源和材料等高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到2030年,为发展聚变堆部件技术和优化聚变堆设计提供支持,为我国基本具备自主建堆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将带动合肥乃至全省产业转型升级
  据悉,合肥超导核聚变中心以“十三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为主体进行建设,将在合肥建立联合实验室,并将引领国内乃至国际聚变研究的发展。
  除了开展聚变技术推广应用的研究平台建设,该项目建设的基础设施还可以做适当外延,可支撑低温、大规模超导、特种电源、材料技术的发展和一些重大国家战略需求(如空间推进、核材料等)研究;将技术成熟且具有良好产业前景的微波、低温、超导、电源、遥操、特种焊接、低温等离子体等聚变相关技术进行产业孵化,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引领带动合肥乃至全省产业转型升级。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8 12:36:33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让超导核聚变这种高大上的科技成果 转化成实际的产品才是重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8 13:01: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许多难题等待攻克。愿早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8 13: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玩意研究成功就是无限能源是真正的全球顶尖科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8 13:24: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东西是典型的白象工程,和“民科”搞的“巴铁”一样,圈钱的玩意。看看真正的高能物理专家怎么评价的:

http://newsblog.chinatimes.com/duduong/archive/23574

【工業】【能源】永遠的未來技術

技術還不成熟,最終必然還是它們才有可能(但不一定會)勝出。氫氣經濟又貴又危険,就如核融合發電一様,也只是永遠的未來技術。

作者:王孟源

我高一那年,有一位清華的教授到台中來演講,講題是核融合(Nuclear Fusion,大陸叫核聚變)。當時Princeton university正在籌建西方的第一座大型Tokamak核融合反應器TFTR(Tokamak Fusion Test Reactor)。Tokamak原本是蘇聯的設計,亦即在一個環面形的容器内,靠高强度磁場來制約極高温的電漿(Plasma,大陸稱為等離子體);電漿内的氫同位素原子核在温度够高時,便能跨越電磁排斥力而融合成氦,並釋放出大量的能量。那位教授不但把物理和工程的綜合過程描述得極為生動引人,而且一再强調在30年内核融合電厰就必然會商業化,從而一舉解決人類的能源需求問題。十五歲的小伙子很容易上當,尤其是當演講人自己也相信那些鬼話的時候,所以我基於錯誤的訊息做了两個重大的人生決定:第一個是捨數學而做物理;第二個是捨台大而上清華。

當然,30年早已過去了,TFTR從1982年起到1997年運行了15年,根本就没有解決核融合電厰的真正技術難題,這個燙手山芋被丟給了下一代的International Tokamak Experimental Reactor(ITER,將於今年開始組裝,預計2027年開始運作)。與30多年前相比,現在最樂觀的核融合研究估計(只算誠實的)是還要至少50年才有可能實用化,也就是進度倒退了20年。以這個趨勢來算,到50年後的2065年,進度會再倒退30年,所以屆時搞核融合的主管應該會給出“再過80年”的估計了。這雖然是個笑話,卻是很有可能會真正發生的,因為前面提到的“核融合電厰的真正技術難題”是怎様處理核融合產生的中子:人類至今所有的機械靠的都是電磁作用,而中子卻是真正全電中性的,不像原子一様有帶負電的電子包圍帶正電的核子,所以我們對中子的路徑完全無法控制,唯一的選擇是要不要遮擋它。目前所有的Tokamak設計靠的都是D+T=>He+n的反應,其中D是Deuterium(氘,多含一個中子的重氫),T是Tritium(氚,多含两個中子的超重氫),He是Helium(氦),而n是Neutron(中子);因為這是唯一一個其所需温度没有超過人造磁場控制能力的反應。但是中子比氦輕四倍,所以它帶出的動能也就多四倍,亦即核融合反應產生的80%能量是由中子帶走。既然我們要發電,就必須在Tokamak外面吸收這些中子,那麼Tokamak的内壁就必須對中子“透明”,所以負責維持真空的内壁再加上吸熱的水管(產生磁場的線圈可以做在水管之外,但是仍將承受部分中子輻射)將在完全没有屏障的情形下,長期承受比核裂變反應器高出好幾個數量級的中子轟擊,其結果是這些物質必然會弱化而需要定期替換,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它們也會得到放射性。也就是核裂變電厰只須要換燃料棒,而核融合電厰卻須要定期把整個帶有放射性的反應器拆掉重裝;即使在技術上有可能做到,它的價格和風険都將遠超人類所能承受的極限。所謂的ITER和現有的下一代設計都對這個問題束手無策,搞核融合的人的態度基本上是船到橋頭自然直;可是這艘船在30年前就已經撞橋沉没,30年來拼命加大引擎,那麼不但再度撞橋是必然的,其後果也只能更為慘烈。

法國和日本競標ITER之後,法國出價最高而獲勝,日本則得到一系列的安慰獎。地點選在法國東南部的鄉下,但是距離渡假盛地French Riviera只有一步之遙。

既然核融合是未來的技術,而且永遠都會是未來技術,那麼要解決能源問題,就必須開發更先進的核裂變技術。我從十幾年前就對高温氣冷堆情有獨鍾,所以後來很高興看到中共在這個項目上持續投資,到2012年已經正式在山東石島灣核電站開建世界第一座商業化的高温氣冷反應堆。不過今天我將專注在永遠的未來技術上,所以以後有空再詳談這事。現在我只想指出,幾年前南非還没有放棄高温氣冷堆,西方的核電專家在列舉它的優點時,經常會提到它的工作温度在攝氏1000度左右,剛好是對水進行電離分解效率最高的温度,所以在高温氣冷堆發電站有熱有電,最適合建設氫氣厰,而用氫氣來替代汽油、柴油、天然氣和煤等等化石燃料的“氫氣經濟”(“Hydrogen Economy”)則是某些人心中解決能源供應、大氣污染和全球暖化的一舉多得方案。氫氣燃烧之後只產生水,因此是完全零污染的。此外氫氣不像化石燃料一様需要效率一般在40%左右的熱機(Heat Engine),而可以通過燃料電池以極高的效率轉化為電能。全球第一個根據這個構想而開始生產的商業化產品是Toyota的Mirai氫氣動力車,2014年十一月在洛杉磯車展正式公開,同年十二月15日在日本開始銷售,預計2015年只出產700輛,但是Toyota認為它會是下一代的技術主力,前途不可限量,所以還特别請了日本總理安倍晉三做代言人,對其重視的程度不言可喻。

Toyota的這個商業戰略賭注,有很明顯的脉絡可循:Toyota在1995年的東京車展公開了世界第一輛商業化的混合動力車輛Prius,1997年開始正式銷售,此後18年Prius不但占有全球混合動力車輛銷售量的一半以上,對Toyota的品牌價值也有極大的貢獻,幫助它一舉超越VW和GM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生產商。不過到現在每個稍有規模的全球性汽車公司都已經有了自己的混合動力技術,而Toyota卻很明顯的在近年减低了對這方面的投資,以致當所有的競争對手都已採用更先進的鋰電池,2015年的Prius基本型仍然在用鎳氫電池。從Toyota的角度來看,混合動力車輛的技術已經成熟普及,市場也趨於飽和,與其殺價血戰,不如早對手一步,另辟新戰場。這個思路和Nintendo一様:在Wii那一代,Nintendo避開繪圖馬力的競賽,靠著獨創的遙控器走偏鋒而戰勝了更强大的對手們;幾年之後,下一代的Wii U仍然是靠與眾不同的人機界面來吸引顧客。不過就如Nintendo的Wii U遠不如Wii那麼成功,Toyota的Mirai只怕也走上了歪路。

為什麼我不看好氫氣動力車呢?這主要是因為氫氣經濟不是一件新鮮事,一百年前就有一種交通工具大量使用氫氣,只不過不是用來作燃料;我說的就是飛艇(Zeppelin)。後來這個氫氣經濟戛然而止,原因當然是1937年的興登堡號大爆炸。做過化學實験的人或許記得,氫氣是一種極易燃、極易爆的氣體,汽油和天然氣和它比起來,幾乎像開水一様的穩定安全。飛艇用的氫氣完全是由專業人員操作的,飛艇也没有出車禍的危険,結果還是不能解決安全問題。而鼓吹新氫氣經濟的人所想像的是把載著氫氣筒的汽車交到16歲的毛頭小伙子和90歲的老太太手裡,讓他們滿街跑;與此同時,氫氣管道必須從生產厰房一路埋到大街小巷的各個加油站。其結果必然是車禍衝撃到燃料箱就有劇烈爆炸,道路施工錯挖管線就會連環氣爆;哪個現代社會會願意花大銭來換裝一個使人口死亡率成倍增加的危険技術呢?燃料電池是個很有前途的新科技,但是它必須使用碳基燃料,例如甲醇(Methanol)或乙醇(Ethanol);這有幾個原因:1)它們遠比氫氣安全;2)它們可以從生物廢料(Bio-waste)直接生產,而氫氣必須靠電能來產生,全循環的效率低;3)它們的輸送和儲存都遠比氫氣便宜。所以雖然使用甲醇和乙醇的燃料電池技術還不成熟,最終必然還是它們才有可能(但不一定會)勝出。氫氣經濟又貴又危険,就如核融合發電一様,也只是永遠的未來技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8 14:45:45 | 显示全部楼层
卢沟晓月 发表于 2017-3-8 13:24
这种东西是典型的白象工程,和“民科”搞的“巴铁”一样,圈钱的玩意。看看真正的高能物理专家怎么评价的: ...


作者:王孟源,高能物理专家? 哈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8 15:50:39 | 显示全部楼层
seanchung 发表于 2017-3-8 14:45
作者:王孟源,高能物理专家? 哈哈哈

这里果然不是大论坛,连王孟源都没人认识。

科学网的文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319915-1000202.html
观察者网的文章
http://www.guancha.cn/QiuChengTong/2016_09_01_373061.shtml
中时部落格的个人简介
http://newsblog.chinatimes.com/duduong/cn/bloggerinf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8 15:54:29 | 显示全部楼层
卢沟晓月 发表于 2017-3-8 15:50
这里果然不是大论坛,连王孟源都没人认识。

科学网的文章

您这混过大论坛的,竟然也会认为王孟源是高能物理专家。写几篇科普文就是专家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8 16:0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卢沟晓月 于 2017-3-8 16:12 编辑
seanchung 发表于 2017-3-8 15:54
您这混过大论坛的,竟然也会认为王孟源是高能物理专家。写几篇科普文就是专家了?


你看没看人家的简历?哈佛大学高能物理博士,导师是诺贝尔奖获得者,90年代初期在德州参加过美国超级对撞机的研究团队。这样都不是专家,难道你是?请问您是什么学位,导师拿过什么奖?

http://newsblog.chinatimes.com/duduong/archive/40485

在1990年代初期,美國開始了新一代的對撞機計劃,設在德州,叫做SSC(Superconducting Super Collider,超導超級對撞機)。我博士班畢業之時,全班(哈佛高能物理理論當年畢業了7個博士,算是很大的一班)都馬上轉了金融,衹有我還想不開,覺得可以到SSC做現象學(Phenomenology,不搞叠床架屋的玄學,純粹解釋實驗結果的理論派),躲開超弦的歪風

————————————————————————————

核聚变,对撞机一类就是老外拿来骗土鳖官员的高大上玩意,仔细看看王博士的介绍,核聚变研究西方二战后就开始了,几乎和核裂变同时,几十年下来不但一无所获,而且已知有根本的理论缺陷,完全就是个扔钱的黑洞,西方不做了,忽悠中国往里扔钱呢。

您连外网都不会上,看不到中时原文,还质疑搞高能物理的不是专家,外国忽悠的就是中国这类人啊。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多少日本土鳖公司、研究所给西方擦屁股,被白人忽悠去搞西方已经破败的“科研”,去买西方正贬值的公司,房地产。今天很多中国企业和地方官员在干相同的事,西方对此是驾轻就熟了。不付出无数血汗钱,中国人是买不到教训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8 16: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卢沟晓月 发表于 2017-3-8 13:24
这种东西是典型的白象工程,和“民科”搞的“巴铁”一样,圈钱的玩意。看看真正的高能物理专家怎么评价的: ...

圈不圈钱不知道,但这种东西不付出代价去研究,它永远都只能存在于未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8 16: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卢沟晓月 发表于 2017-3-8 16:05
你看没看人家的简历?哈佛大学高能物理博士,导师是诺贝尔奖获得者,90年代初期在德州参加过美国超级对 ...

你看你也知道是1990年,27年前可以称专家,但今日他早已转入金融业,还谈什么专家!王孟源是个人物,但你非要说他现在仍然是高能物理的专家,鄙人持保留态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8 17: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知道王孟源还是上次那个高能对撞机,邮局港剧,王先生长时间不在科研第一线,妨碍其他人争取科研经费不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8 17:50:56 | 显示全部楼层
seanchung 发表于 2017-3-8 16:23
你看你也知道是1990年,27年前可以称专家,但今日他早已转入金融业,还谈什么专家!王孟源是个人物,但你 ...

哈哈,原来您比他对高能物理懂得还多,佩服佩服。

这样好了,咱俩打赌,如果合肥这个核聚变研究设施在您有生之年能有商业成果,我承认自己是蠢货。
如果在您有生之年都无法取得任何进展,徒耗合肥纳税人无数钱财而已,你承认自己是蠢货。

敢不敢打这个赌?当然那时你我都不在这论坛了,不过合肥核聚变设施想必还在,能看到其结果。

您信誓旦旦自己比王孟源还专业,连对“有生之年”都没信心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8 17:58:57 | 显示全部楼层
clampever 发表于 2017-3-8 17:13
知道王孟源还是上次那个高能对撞机,邮局港剧,王先生长时间不在科研第一线,妨碍其他人争取科研经费不好。 ...

哈哈,他爱说真话,当然容易得罪人。现在的“科研专家”有的是真的,有的是忽悠国家科研经费的而已。我国科技领导体制更是典型的外行领导内行,非常容易被洋人忽悠。

就看那条新闻上说

“有业内人士形容,对于“核聚变”的研究,就好比站在四十大盗宝藏洞口的阿里巴巴,只等待那一句“通关密语”就可以“豁然开朗”。”

只要对核聚变研究发展史稍有了解的人就明白这话和传销的骗子没区别。西方那么多国家都研究五六十年了,遇到理论上都无法解决的难题,只好作罢,然后骗土鳖接盘。五六十年都毫无头绪的东西,那新闻竟然用“只等待那一句“通关密语”就可以“豁然开朗””,这不是典型的传销用语么,只要加入.....传销,就可以“豁然开朗”,坐地收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8 18: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很牛,赞赞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6-9 08:04 , Processed in 0.091397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