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17899|回复: 43

[茂名] 电白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5 20:19:31 | |阅读模式
茂名市电白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6年2月24日茂名市电白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


目 录


第一篇 新形势 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1

第一章 经济社会发展环境·····················1

第一节 “十二五”发展的成就················1

第二节 “十三五”时期面临的发展形势········7

第二章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9

第一节 指导思想··························9

第二节 发展目标··························11

第二篇 谋发展 争当粤西县域经济排头兵·········14

第一章 推动转型发展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14

第一节 推进产业园区扩能增效··············14

第二节 培育发展新兴产业··················16

第三节 提升壮大传统支柱产业··············16

第四节 推动建筑业做大做强················17

第五节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18

第六节 打造国家级滨海旅游度假胜地········19

第七节 推动建设海洋经济强区··············21

第二章 夯实三农基础 建设美丽新农村·········22

第一节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22

第二节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23

第三节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4

第四节 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24

第五节 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25

第六节 培养造就新型农民··················26

第七节 积极促进农民增收··················26

第三章 坚持创新驱动 激活经济增长源动力·······26

第一节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26

第二节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7

第三节 着力培育创新人才··················28

第四节 创新机制改革······················28

第四章 坚持开放发展,增创区域竞争新形势·······30

第一节 推动外经贸转型发展················30

第二节 切实加强招商引资··················30

第三篇 建新城 打造宜居宜业美好家园·············31

第一章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构建新型城镇化体系··············31

第一节 构筑“一体两翼”城市格局··········31

第二节 打造美丽现代化滨海城市···········31

第三节 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32

第四节 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33

第二章 推进交通设施建设 完善能源水利保障体系···············34

第一节 推进内外交通建设协调发展··········34

第二节 着力建设现代水利保障体系··········35

第三节 着力建设现代能源保障体系··········36

第三章 推进绿色发展,改善生态环境··········37

第一节 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综合治理·········38

第二节 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39

第三节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39

第四节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40

第四篇 惠民生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40

第一章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41

第一节 构建高水平现代教育体系···········42

第二节 深化教育改革···················43

第三节 加强教育发展保障···············43

第二章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44

第一节 努力扩大就业创业···················45

第二节 大力增加就业岗位···················45

第三节 逐步缩小收入差距···················45

第三章 强化社会保障体系·····················46

第一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46

第二节 持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47

第三节 健全社会福利服务体系···············47

第四节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48

第四章 强化人民健康保障·····················48

第一节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48

第二节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49

第三节 加快发展体育事业··················50

第五章 大力推进精准扶贫·····················50

第一节 实施产业发展扶贫··················51

第二节 实施转移就业扶贫··················51

第三节 实施教育发展扶贫··················51

第四节 实施社会保障兜底脱贫···············52

第五节 增强贫困地区发展能力··············53

第六节 完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53

第六章 提高文化软实力·······················54

第一节 加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54

第二节 提高公民思想道德文化素养···········54

第三节 把握舆论导向······················55

第四节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55

第五节 保护和发展文化遗产·················56

第六节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56

第七章 建设平安电白·························57

第一节 提升应急和防灾减灾能力·············57

第二节 强化粮食等重要物资储备·············57

第三节 保障食品药品安全···················58

第四节 提高安全生产水平···················58

第五节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59

第六节 切实加强国民经济动员工作···········60

第八章 全面推进依法治区··················60

第一节 加强公众参与机制建设···············60

第二节 努力打造法治政府···················60

第三节 加快建设法治社会···················61

第四节 加强社会治理机制创新···············62

第五篇 强保障 确保“十三五”规划顺利实施·······62

第一章 强化政府履职职能····················62

第一节 加强规划衔接·······················62

第二节 制定年度实施方案···················63

第三节 增强要素保障·······················63

第二章 加强规划监督考评···················64

第一节 加强指标约束······················64

第二节 加强评估考核······················64

第三节 加强社会监督·
·····················64
 楼主| 发表于 2016-5-5 20:22:31 |
本帖最后由 中国茂名 于 2016-5-5 20:24 编辑

       第一篇 新形势 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第一章 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第一节 “十二五”发展的成就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前进历程中不平凡的五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尤其是2014年4月18日原电白县、茂港区合并设立电白区以来,区委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坚定不移按照“抓项目、治环境、惠民生、强党建”的工作思路,提出了在经济发展上努力实现五个定位、在民生社会事业上努力实现三个创建的奋斗目标,作出了以“一体两翼”加快城市扩容提质、围绕“三带三片”做大做强特色经济、立足“四横四纵”打造粤西交通枢纽、建设“五大园区”拓展产业载体的发展规划,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奋力开创了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一)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十二五”期间,我区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300.32亿元增至2015年575亿元(预计),5年年均增长 13.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61.77亿元增至317.49亿元,年均增长38.7 %;工业增加值由91.53亿元增至170亿元,年均增长 2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36.3亿元增至229.68亿元,年均增长1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7.19亿元增至23.82亿元,年均增长27.1%,区财政总收入近三年翻了一番。设区以来,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考核中总分排名第一,夺取了2015年茂名市县域发展交流会考评第一名。工业立区成效明显。建成了江高(电白)产业转移园为核心的“一园多区”工业格局,逐步形成了食品加工、水产品加工、香精香料、家居建材、珠宝加工等五大主导产业。五年来,全区规上工业企业达到240 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44.55亿元提高到2015年的138.59亿元。农业发展跃上新台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五年来共申报获批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0家,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0家。打造了水东芥、沉香、龟鳖、红心鸭蛋、南美对虾苗等一批广东省名优品牌,以“互联网+广东现代农业”拓展农业产业化。第三产业迈出新步伐。特色旅游发展迅速,接待游客从2010年的277.85 万人次增加到 2015 年441.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从 2010年的13.79亿元增加到25.4亿元,年均增长12.3%和16.5%。阿里巴巴、京东等一批电商相继入驻我区。

      (二)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五年来,建设省市重点项目55个,其中2015年重点项目达44 个,总投资361亿元,完成年度计划投资62亿元。推进国家、省、市交通重点项目建设,海洋大道、包茂高速电白段、市民大道(二期)如期建成通车,茂东快线基本建成,325 国道水毁修复工程基本完工。11座危桥改造全部完成,深茂铁路电白段、汕湛高速电白段、登步大桥、水东湾跨海大桥等项目正在紧张施工。省级水利示范县项目建设不断推进,累计完成投资2亿元,完成到位资金 93.4%。森高海堤合拢工程动工建设。投资11亿元的水东湾城区引罗工程顺利动工。城乡发展呈现新面貌。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扩容提质,向海而兴,加快打造粤西组团式中心城市”的发展战略部署,确立“一体两翼”建设美丽的现代化海滨新城区的发展思路,城市框架从原35平方公里拓展到45平方公里。“三路两湖”改造、“七路一桥一广场”、“一堤一街一码头三公园”等一大批市政项目基本完成,包茂大道南、水东大道、凤凰大道建设顺利推进。海堤绿道、红树林栈道、水库公园、湿地公园建设有序实施,海尾垃圾堆放场搬迁基本完成,城市品位明显提升。完成了羊角、沙琅、林头等三个镇的总体规划编制,93个规划试点村获省批复,创建宜居城镇2个、宜居村庄创建指导点1个、省级村庄整治试点村3个、市级规划试点村16个,被评为市级家居村庄20个。

      (三)共享发展取得明显进步。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年均新增城镇就业和转移农村劳动力人数达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2%。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 年的11755元增至20918元,年均增长12.22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6807元增至13347元,年均增长14.42 %。扎实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城乡清洁工程,滨海垃圾填埋场建设投入使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区21个镇(街)全部通过省教育强镇验收,获得了广东省教育厅授予的“广东省教育强区”称号。广东茂名健康职业学院和茂名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成开学,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滨海校区已动工建设。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居民社保、医保统一并轨,低保对象“应保尽保”,五保供养标准大幅提高,城乡医疗和社会救助工作卓有成效。扎实开展第一、第二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累计投入帮扶资金2.5亿元。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及棚户区改造,完成14055户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约2.34 万人。初步构成区镇村三级文化设施服务网络,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无线覆盖网建设。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十二五”期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3%。

      (四)各项改革释放新活力。
      深化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推动外贸发展,2015年外贸出口总额13129 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405万美元,分别同比增长 25%和60.8%。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县(区)、镇级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开展了第五、第六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行部门权责清单制度。简政放权,实行了镇级财政体制改革,建立了财政支出部门预算制度,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公务用车改革。扎实推动商事制度改革和营改增税收制度改革。金融改革不断推进,开展农村普惠金融工程“八项行动”。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

      (五)和谐社会得到新提升。
      实施一村一律师、一村一第一书记、一周一排查等工作制度和领导包案机制,抓好镇级公共法律服务办事大厅工作平台建设,切实把社会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严格把控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关。大力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开展油气管道、危化品运输、道路交通等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深化平安电白建设,以社会治安重点整治为主线,以专项严打斗争为重点,全力推进“3+2+1”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涉黑、涉枪、涉毒、电信诈骗、伪造银行卡等违法犯罪行为,治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整治。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人民满意度和幸福感得到新提升。
 楼主| 发表于 2016-5-5 20:26:29 |
      第二节 “十三五”时期面临的发展形势

      未来五年,将是我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富民兴区步伐、建设美丽的现代化滨海新电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正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没有变,世界经济从低速调整到温和增长,预计将长期保持中低速增长态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将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和增长点。
      ——从国内环境看,我国进入新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上中高端水平,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发展前景依然广阔。
      ——从我省看,“十三五”时期发展面临诸多重大战略机遇。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为我们提供了稳定的政策环境和实现全面振兴崛起创造了极好条件;省着眼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着力把补齐欠发达地区短板作为突破口;珠三角发达地区转型升级先行一步,必定为我们承接产业转移、更好地引进项目创造了条件。

      ——从我市看,电白作为市发展的主战场地位没有改变。茂名市向东向南靠海发展,持续推进“三大抓手”建设,多种政策叠加效应将进一步显现,将充分挖掘和利用我区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为我区产业聚集、人口聚集、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新支撑。

      ——从自身看,电白的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十二五”时期作为电白“栽树”阶段,我们坚定不移地“抓项目、治环境、惠民生、强党建”,一大批事关全局发展的大项目强力推进,现代化美丽滨海城市发展框架逐步拉开,对外对内立体化交通网络正在形成,为“十三五”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的兴起等等,将不断为我区转型升级发展激发新动力、释放新红利、拓展新空间;经过多年发展建设特别是新区设立以来,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开拓进取精神高涨前所未有,“开放、包容、诚信、实干”新时期电白精神主旋律全面唱响,形成了风清气正、干事创业、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有利于我们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形成发展强大合力。

      但同时要看到,机遇是相对的,不是电白独有的,用好了可以乘势而上,用不好差距就会越拉越大。与“十二五”时期相比,“十三五”时期电白发展面临的环境更紧、挑战困难更多、压力更大。总体上看,未来五年,我区经济“蛋糕”仍然太小,人均更少;优势支柱产业不强,产业结构不优,产业园区层次低;创新能力不强,传统产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发展方式粗放;经济外向度较低,运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能力不强,全方位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任务艰巨繁重;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现代立体快速交通体系亟待完善;城镇化水平偏低,人口和要素集聚能力较弱;社会矛盾问题突出,民生保障短板依然明显,消除贫困任务艰巨,人民生活水平特别是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升,法治建设有待加强;干部思想作风和能力素质有待强化,发展环境需进一步优化等,将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十三五”时期,我们必须在经济增长、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总体而言,“十三五”期间,是我区产业转型的关键期、城市转型的加速期、基础设施的完善期、社会转型的深化期,我们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以贯彻落实胡春华书记视察我区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动力,始终在加快转型中求发展、在深化改革中找出路,努力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取得新突破,就一定能够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就一定能够实现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实现市赋予电白“五个发展定位”的奋斗目标。
 楼主| 发表于 2016-5-5 20:33:13 |
本帖最后由 中国茂名 于 2016-5-5 20:35 编辑

      第二章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胡春华书记对电白工作的重要指示,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认真落实省振兴粤东西北地区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抓项目、治环境、惠民生、保稳定、强党建”的工作思路,深入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扩能增效和城区扩容提质,着力培育龙头产业、壮大实体经济,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电白建设成为粤西县域经济排头兵、湛茂阳临港经济圈核心区、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地、国家级滨海旅游度假胜地、广东最具活力滨海城市。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十三五”时期要实施创新驱动、实业兴区、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引领五大战略。

      ——创新驱动战略。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着力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着力培养引进高端人才,推动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力争在“十三五”期间打造1个省级创新平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市级以上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20%,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达到6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家。

      ——实业兴区战略。充分发挥海洋大区、生态环境优美、农业发展有基础、工业发展有特色、服务业发展有潜力的比较优势,培育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合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狠抓工业发展不放松,将制造业发展作为实业兴区的突破口,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

      ——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城乡、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现状和发展潜力,明确区域分工,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优化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统筹园区、城区、山区发展。建立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加快产城融合,打造现代化美丽滨海城市;夯实基础设施,打造宜居宜业城镇;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促使城乡一体化进入良性轨道。

      ——绿色发展战略。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将绿色发展理念贯彻到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加快形成生态文明制度保障体系,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完善政策机制。用绿色环保要求倒逼转型创新升级,加大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治理力度,打造生态经济产业体系,推动形成绿色循环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活力电白。

      ——开放引领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抢抓国家推进“一带一路”、省深入实施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战略、茂名市向东向南靠海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全面参与珠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开放由外延向内涵不断拓展,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实施五大战略时,要始终坚持“尊重规律、因地制宜、稳速增效、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既要尊重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保持战略定力,又要密切联系电白实际,充分发挥既有比较优势,加快构建新的竞争优势。既要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又要更加注重发展质量的提高和发展效率的改善,致力于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包容性。

       第二节 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我区要实现“一个中高”“两个翻番”“一个率先建成”,即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率先在全市乃至粤西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经济保持中高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达885亿元,年均增长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630元,年均增长9.3%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21300 元,年均增长 9.8%左右。

      ——环湾城市初具雏形。坚持产城融合、与茂名市区融合、三大平台融合、人文商业融合,构筑起以水东城区为主体,陈村旦场片区、高地南海片区为东西两翼的“一体两翼”的美丽现代化滨海城市空间布局,初步建成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宜居生态的美丽的现代化滨海城市雏形。

      ——交通环境进一步改善。加快推进在建和规划建设的重大铁路、公路、港口码头项目,力争到2020年建成粤西地区重要交通枢纽,进一步凸显电白在湛茂阳临港经济圈核心区地位。

      ——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一体两翼、三带三片、五横六纵、一园八区一基地”发展空间格局进一步优化,园区经济、滨海旅游、临港经济、现代农业取得重大突破,区域间协作协同效益显著,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初步建成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地、国家级滨海旅游度假胜地。

      ——创新创业活力显著增强。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上新的水平,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基本形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区域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更趋完善。

      ——改革开放红利更加显现。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争取若干领域走在全省、全市前列,力争建成富有创造力、充满活力的改革“排头兵”和“试验田”。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全面提高,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进出口贸易规模效益不断提升。政务环境明显改善。

      ——人民生活品质全面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全面发展,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社会治安根本好转,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大幅提高,创建法治文明电白、美丽幸福电白取得明显成效。

      ——生态文明示范效应凸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建成,可持续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二氧化碳和主要污染物减排总量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内,土地、水等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
 楼主| 发表于 2016-5-5 20:39:50 |
本帖最后由 中国茂名 于 2016-5-5 20:55 编辑

      第二篇 谋发展 争当粤西县域经济排头兵

      第一章 推动转型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推进产业园区扩能增效

      加强产业集聚区规划和建设,突出发展主导产业及其产业链,加强产业集聚区规划,多元化融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促进优质要素和产业项目向园区集约集聚。按照“产业集聚、扩能增效”的思路,充分发挥白云江高(电白)产业转移工业园龙头作用,提升市民配套片区、反哺创业片区、六韬珠宝片区、中润片区产业集聚发展水平,推进南药加工片区、粤西新材料片区、林头片区、冠利海洋生物片区建设,做大做强电白水海产品基地,形成“一园八区一基地”互动发展格局。

      积极推广“六韬珠宝”发展模式,发挥地方资源、产业基础、投资平台优势,大力引进医药、轻工、电子、电商等产业高度集聚的科技园、创业园和孵化器项目,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园区汇集。鼓励各镇(街)创造条件建设特色工业园,形成龙头带动、多极支撑的区镇(街)园区发展格局,规划建设沙院片区、小良南塘工业片区建设,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集中,实现产城融合、产城互动发展。完善园区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各镇(街)创办产业园区的积极性和提升办工业水平。到2020年,确保“一园八区一基地”主营业务收入总额达 300 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 100 亿元,税收年均增长 20%以上。

专栏 1 “十三五”时期我区“一园八区一基地”项目
1.广州白云江高(电白)产业转移工业园:总体规划用地面积3000亩,主要提升优化水产品加工业、香精香料产业、纺织制衣三大主导产业。
2.反哺创业片区:总体规划用地面积5000亩,主要发展食品加工、香精香料、生物医药、家居建材等主导产业。
3.六韬珠宝片区:总体规划用地面积 1100 亩,发展定位为“粤西国际珠宝黄金时尚之都”,建设集珠宝设计、生产、展示、销售为一体的多元化产业园区。
4.中润片区:总体规划用地面积 3000 亩,主要发展仓储物流、电子电器及相关配套产业。
5.市民配套片区:总体规划用地面积 3500 亩,规划以会展、仓储物流、产品零批、信息服务产业为主。
6.林头片区:总体规划用地面积 4500 亩,规划有仓储物流、现代轻工产业等功能区。
7.粤西新材料片区:总体规划用地面积 2000 亩,主要发展新材料产业集群,打造成为粤西新材料及其相关产业核心基地。
8.南药片区:园区总体规划面积 10000 亩,规划有中药材加工区、现代医药产业区、药材展销区、综合服务中心区及农副产品加工区等5个功能区。
9.冠利海洋生物片区:建设鱼虾工厂化养殖区、鱼罐头加工、水产品加工、罐头容器厂,努力打造为全国领先的完整海洋生物产业链重点龙头企业。
10.电白水海产品基地:加大园区和水海产品设施投入,整合全区水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完善产业链条,促进水海产业规模化、集群化、专业化,推动水海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

      第二节 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实施“中国制造 2025”行动方案,坚持以领军企业为主体、核心重大项目为主抓手、技术和人才为支撑,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产业规模化发展。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拓宽健康消费市场,发展养老养生、体育健身、保健用品和药品等相关产业。到2020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20%。

专栏 2 “十三五时期”我区重点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项目
1.新材料:北京韩建河山管业有限公司 CPCP 管道生产基地项目,广东奥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年产20万吨活性肽生物工程项目。
2.风电:广东粤电电白白马风电工程项目,大唐风电电白风电场项目。
3.太阳能发电:望夫民乐太阳能项目,黄岭太阳能项目。
4.节能环保:各建制镇污水处理厂项目,电白县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技术改造工程,圩镇排污整治项目,罗坑水库水治理环境污染整治项目。

      第三节 提升壮大传统支柱产业
      结合省工业转型升级攻坚行动计划,以技术改造、科技创新、节能降耗、循环发展、“两化融合”等为抓手,重点扶持农副产品加工、香精香料、珠宝加工、乙烯后加工、家居建材等五大主导产业规模化发展,提升产品质量、创建品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积极培育信翼新材料、冠利海洋生物、长晟油脂等骨干企业,推进企业上市融资扩大做强。建立扶持政策体系,大力引进外来企业总部和培育本地企业总部。大力实施标准化发展战略,重点改造提升肥料饲料、雨衣制造、电器、鞋业、海参干果等传统产业加工生产技术,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力争“十三五”期末,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不低于16% ,工业技改投资21亿元,单位GDP能耗下降12%。谋划建设树仔麻岗香精香料、马踏制锁、小良塑料、沙院电器、晏镜皮鞋、霞洞雨衣等镇级集聚区,推动电白传统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集约化发展,增强区域竞争力。

专栏 3 “十三五”时期我区重点品牌质量建设项目
1.农副产品及加工:有机米(茂名市天力大地生态有限公司),干果水果加工(泽丰园农产品商品化处理中心技术改造扩建项目),水产品加工,沙院海产品干果市场。
2.香精香料:茂名市凯莱顿香精香料有限公司的香精香料项目,广东凯润生物香料有限公司香精香料项目。
3.塑料制造:沙院、小良塑料制造业,霞洞雨衣城。
4.皮革制造:南海晏镜皮鞋。
5.小家电:沙院电器,旦场松山家电项目。

      第四节 推动建筑业
      做大做强做大做强电白建筑品牌,打造建筑强区。鼓励国有建筑企业改制、股份合作、上市融资,加快培育一批资产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管理水平高、核发竞争力强的龙头建筑企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形成以施工总承包为龙头、专业施工企业为骨干、以劳务企业为依托的产业结构。加快推进建筑业工业化、现代化,创立我区以建筑构件为主的建筑产业园区,鼓励有规模的建筑企业与国内大型房企合作,发展绿色建筑和新型建筑工业化建造模式,提高检测、研发和应用水平,抢占建筑行业高端市场。支持企业资质升级,鼓励企业工程创优。建立建筑业教育培训中心,培育一批适合工业化、现代化建筑专业人才。强化发展激励机制,设立建设业总部大楼,建设“电白建筑”总部经济,扶持建筑行业协会发展,加强对建筑企业资质晋级、创建优质工程、税收大户等进行奖励。到2018年,力争全区建筑业总产值超1000亿元,税收总额超8亿元,特级总承包资质企业2家,一级总承包资质企业15 家,年施工总产值超100亿建筑企业6家,实现建筑强区的目标。

      第五节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到 2020 年第三产业占 GDP 比重达到 50%。优化需求结构,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力争 2020 年居民消费支出占 GDP 比重提高到 43%左右。发展物流业和建设专业化市场。着力建设电白铁路物流园、市民片区综合物流园、水东湾医药物流园、博贺新港区物流园、岭门进港大道物流园、沙院空港物流园;加快建设粤西农副产品综合交易中心、亿丰全球家居生活广场;建设城西汽车城及海产品干果交易中心专业市场,推进茂名粤西日用百货服装批发城及电子商务园的建设、港口服务业等一批现代物流企业和知名品牌发展。

专栏 4 十三五”时期我区重点建设的物流园项目
电白铁路物流园、粤西农副产品综合交易中心、市民片区综合物流园、水东湾医药物流园、沙院空港物流园、岭门进港大道仓储物流园、海产品干果交易中心、亿丰全球家居广场、城西汽车城、博贺新港区物流基地推进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发展。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光网、4G网络建设为重点,努力打造双百兆精品网络,“十三五”时期实现全光全4G全覆盖。开展智慧城市网络民生应用,推进网上政务和民生服务普遍开展,开展企业大数据综合和网络服务,推动互联网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支持互联网跨界融合创新;推进互联网信息安全保障设施建设,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和信息的力度,确保互联网信息安全。深化“两化融合”,提高企业竞争力。以深化与京东集团开展战略合作为契机,强力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建设电子商务孵化基地,在林头片区规划建设一个 500 亩的电子商务物流园,打通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引进和培育电子商务龙头企业,着力打造电白品牌,促进本地产品“触电”。大力发展商务服务。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推动服务业与一二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推进创新金融、工业设计、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融合,引导升级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家庭服务、市政服务、农村服务等传统服务业,培育水东老城商业区、海滨新城商业区、中国第一滩旅游商住区和羊角商业区现代化城市商圈。推动房地产业转型升级。


       第六节 打造国家级滨海旅游度假胜地
       电白区以打造国家级滨海旅游度假胜地为目标,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推动智慧旅游快速发展。
       ——科学开发,构建旅游新格局科学开发旅游资源,全力发展“一湾二岛三山四泉五园”(“一湾”指水东湾,“二岛”指南海岛和放鸡岛,“三山”指浮山、沉香山和龙头山,“四泉”指御水古温泉、观珠温泉、沙院温泉和马踏温泉,“五园”是指滨海公园、海洋公园、湿地公园、水库公园、荔枝公园)。着力将南海岛打造成国际旅游岛,2016 年争创国家4A级旅游景区。推进浮山岭旅游区、野生动物园、沙院温泉、观珠温泉、马踏温泉等项目的建设,抓好御水古温泉二期扩建以及御水古温泉创国家 5A 级景区工作。
       ——科学谋划,推动旅游多元化发展滨海度假、生态旅游、温泉养生、沉香文化、冼太文化、海鲜美食等新业态旅游。着力开发以六韬珠宝等产业为主的工业旅游,以绿洲生态园等产业为主的农业旅游,支持建设一批“农家乐”、“渔家乐”,让游客感受吃农(渔)家菜、住农(渔)家屋、购农(渔)家物、体验农(渔)家风情,以粤西农批、亿丰全球家居等产业为主的商业旅游,以冼夫人文化、荔枝文化、沉香文化为主的文化旅游,推动旅游产业多元化发展。
       ——加强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品牌连锁酒店的进驻和推广,提升酒店品位。实施“互联网+旅游”行动计划,做好旅游 O2O 推广和引客入电白、“到电白来看海”的主题宣传工作,做好电白特产的推介和陈村海鲜街特色街区的升级改造。盘活油地码头和忠良步行街的资源,在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增加旅游元素,打造沉香文化特色旅游道路,把电白建成广东最美的滨海新城和旅游目的地城市。

专栏 5 “十三五”时期我区重点建设的旅游项目
1、滨海旅游项目:浪漫海岸三期工程、放鸡岛海上酒店、博贺国际旅游岛、莲头岭旅游洽合开发、南海旅游岛、龙头湾洽合旅游项目、以及整合虎头山、童子湾、晏镜岭。
2、生态休闲项目:浮山国际旅游区、沉香山、霞洞荔枝贡园、羊角荔枝贡园、野生动物园、绿洲生态园。
3、温泉养生项目:御水古温泉二期、观珠温泉以及沉香国际博览园、沙院温泉、马踏温泉。
4、冼太夫人文化项目:冼太夫人故里景区。
5、旅游产品(美食推介、特色产品等)。
(1)电白特产:以冼太故里为商标的特产有红心鸭蛋、海蜇、腊肠、炒米饼、波浪鱼干、荔枝干、龙眼干。
(2)特色产品:水东芥、沉香、干果、龟鳖、沙琅豉油、有机米、小耳花猪、海产品及海产品干货。
(3)电白美食:虾、蟹、海参、水东鸭粥、蚝炸、霞洞豆饼、沙琅粉皮。
6.智慧旅游城市配套:建设智慧旅游城市,完善旅游城市营销体系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好“导航、导览、导游、导购、导食”为主要内容的智慧旅游体系,加快发展旅游电子商务,打造一卡通旅游结算平台。

      第七节 推动建设海洋经济强区
      科学开发利用岸线、海域、海岛等资源,扶持建设一批渔港经济区和现代海洋产业基地,加快现代渔业建设,大力发展设施渔业,实施池塘标准化改造工程,创建国家级对虾良种示范基地,提升水产苗种繁育水平,扶持对虾养殖产业做大做强,推广大型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建设工厂化养殖生产示范基地,完善产业协作配套体系,形成广东重要的“渔港+产业”海产品加工基地。大力实施现代海洋渔业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加强海洋渔业设施和装备建设,拓展外海和远洋渔业、发展新型水产养殖、培育现代渔业加工流通体系、大力发展休闲渔业。以海洋生态和海洋文化特色为支撑,大力开发新兴高端滨海旅游产品,大力发展渔家乐、观光游览、休闲体育、生态科普、海洋文化、水上及潜水运动等特色旅游项目,建设国家级滨海旅游示范区。发展临海石化、海工装备、海洋能源等高端临海产业,培育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海洋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海洋交通运输,进一步加强商港和渔港的基础建设,提升港口集散能力。加大海洋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积极扩大开放和利用外资、民间资本规模,形成多元化的海洋经济投入机制,重点支持港口建设、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海洋渔业结构调整、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

专栏 6 “十三五”时期我区养殖业发展重点项目工程
1.现代养殖业:海域深水网箱养殖基地(对虾、海水鱼、贝类),海水罗非鱼养殖基地,工厂化养殖生产示范基地。
2.海洋渔业重点工程:博贺国家级中心渔港,陈村码头,电城渔港,广东冠利海洋生物产业园,放鸡岛“海洋牧场”生态增殖产业化示范区。
 楼主| 发表于 2016-5-5 20:39:56 |
本帖最后由 中国茂名 于 2016-5-5 21:02 编辑

       第二章 夯实三农基础 建设美丽新农村

       第一节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坚持龙头项目带动,培育扶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水平。完善产业协作配套体系,形成广东重要的“渔港+产业”海产品加工基地。规范农业发展空间秩序,推进现代种业加快发展,加强南亚热带特色水果和蔬菜等大宗农产品主产区建设,推进形成现代农业区域梯次结构布局。谋划建设茂名市农产品聚集加工园区,着力发展特色水果、水东芥菜、花生、有机稻米、小耳花猪、南药种植加工、沉香种植加工、龟鳖养殖等特色优势种养业,打造现代特色农业。建设农业专业镇,加快构建“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构建农产品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强化农业品牌创建。逐步推行肥药双控、水肥一体化。加强农业科技和良种推广,构建农业科技平台和示范基地。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生态农庄,促进农业旅游全面发展。

专栏 7 “十三五”时期我区生态农业重点发展项目
1.生态农庄:茂名绿洲生态农庄、观珠四季生态农庄。
2.水东芥菜:正绿菜业有限公司、绿缘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兴发绿色种养有限公司、太丰种养专业合作社。
3.南药种植加工:南药工业园。
4.沉香种植加工:沉香国际交易市场及温泉酒店。
5.龟鳖养殖:茂名市沙琅金龟生态综合产业园。
6.有机稻米:茂名市天力大地农业有限公司。

      第二节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培育发展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大力支持引导社会精英从事农业生产,积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加快经营主体培优,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力争到2020年,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3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达到1300家以上;家庭农场达 2100家,种养大户300户以上。依法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提高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发挥特色优势,创建名优品牌,提升产业效益。加强农科教结合和农业技术推广,强化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创新金融保险支持农业机制,搭建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第三节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夯实农业基础。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土壤修复工程培植地力。稳定水稻种植面积,积极发展蕃薯、马铃薯等粮食作物,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努力挖掘粮食增产潜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和总产量,建设产粮大区,巩固产粮大区地位。

      第四节 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推进农村村庄规划。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完善镇、村规划,“十三五”末,规划新农村村庄 200 条以上。在原有 42 条示范村的基础上,从 2016年起平均每年重点打造 3 个示范村,力争到 2020 年达到 57 条示范村。发展中心村、保护特色村、整治空心村,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科学引导农村住宅和居民点建设。保护乡村文化、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居、传统村落,加快生态示范村、宜居示范镇(村)、新农村示范片(点)、名镇名村和幸福村居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加大新村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末,农村和新农村示范村的道路硬化率、入户率基本达到 100%,边沟、路灯、标示标牌等附属设施配套完善。推广沼气等清洁能源,完善农村沼气建设管理机制。基本实现统一集中供水,管网入户率、农民安全饮水率达 100%;电力、有线电视、邮政通信、排水、环境卫生等设施设备完备,移动电话覆盖率、供电普及率、有线电视覆盖率、垃圾集中收集率达 100%。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推进生态农业建设,推广节能减排技术,节约和保护农业资源,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镇村环境 “四整治一美化”,综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推进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置”的农垃运行体系,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网络、四级管理”运行机制,确保农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实现村容村貌清洁、整齐、优美。开展生态工程建设,实施生态镇(街道)、生态村创建。培育发展循环农业产业。

      第五节 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积极稳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开展农村集体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健全覆盖镇村的农村产权流转管理服务平台体系。推动农村政务服务平台、土地流转平台和集体“三资”管理服务平台全覆盖。深入推进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创新效率。完善涉农补贴资金管理平台建设,切实加强涉农资金监管。创新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推进“政银保”信用合作贷款。加强基层治理创新,建立村民自治组织,实现村内事“村民议、村民定、村民建、村民享”。

      第六节 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着眼于适应农村劳动力状况和资源配置新变化新趋势,适应建设现代农业新要求,积极开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培育一大批种田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产品营销人才、农业经营管理人才,提高农民职业技能,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后继有人。第七节 积极促进农民增收落实惠农副农政策、农业科技政策,落实耕地保护补偿、生态补偿和农业补贴政策,保障农民权益。确保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农村专业协会为农户提供农技推广、农机作业、统防统治等服务。加快推进粤西农批、林头、黄岭果蔬市场等农产品重点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建设,促进农产品大流通。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构建区域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体系。
 楼主| 发表于 2016-5-5 20:39:59 |
本帖最后由 中国茂名 于 2016-5-5 21:10 编辑

      第三章 坚持创新驱动,激活经济增长源动力

      第一节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
      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创新意识、创新地位,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建设研发平台,开发新产品。支持企业申请专利和核心专利产业化;支持企业采用高新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提高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智能化和管理信息化水平;鼓励企业实施管理创新,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加大政府引导资金投入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和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和开展创新券补助试点,力争到2020年R&D占GDP 比重提高到 0.7%以上。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高校院所科研产出和推动成果产业化。引导建立新型研发机构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使我区的省级工程技术中心达到 6 家、高新技术企业 10 家。立足产业园区,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财政资金补助和风险补偿制度,培育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结合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重点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竞争优势明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引领产业高端发展的产业领军企业,力争到 2020 年,形成一批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支撑平台,建成由创新企业、创新人才、创新金融、创新孵化平台、创新政策构成的创新生态。

       第二节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完善鼓励创新的政策体系。加强“产学研”合作,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组建产业战略联盟,建立机制灵活、形式多样的科技合作体制。充分运用各级创新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建立科技成果奖励制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深化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改革,进一步用好利益分配杠杆,让创新人才获利。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爱护、服务、成就企业家的浓厚氛围,打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激发创业创新活力。加强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力争 2020 年每万人专利发明拥有量达到 0.077 件,专利实施率达 76%以上。

      第三节 着力培育创新人才完善
      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大力推进“基地+项目+人才”模式建设,以基地和项目为载体重点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在创新创业、生活居留、随行家属就业就学等方面以更实的举措招引人才,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高层次创新人才期权激励计划,集聚一批企业家、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开展省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招引活动,吸引更多的省内外人才来园区开展项目、技术对接,通过 5 年努力,计划引进硕士学历或副高职称以上人才 150 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相衔接、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终身培养培训体系,打造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推进职称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加大对优秀人才表彰和奖励力度。

      第四节 创新机制改革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能。提高政府效能,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继续推进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权责清单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改革,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深化镇(街道)行政体制改革,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建设完善网上办事大厅。深化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改革,建立全区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和商事制度改革。加快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探索扩大镇级经济管理、土地流转、人才吸纳等方面发展自主权限,激发镇级经济发展活力。加快经济体制改革。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消除各种隐性壁垒,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重组,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创新国有资产监管方式,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管理机制。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建设。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逐步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中期规划管理,改革和完善财政资金管理制度,落实和完善各级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税制度。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对企业投资项目实行准入负面清单、行政审批清单、政府监管清单管理。推进政府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政府投资决策、管理和监督机制,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推进公共资源开发利用竞争性配置。大力发展债权投资、股权投资、资产证券化等融资工具,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支持金融创新改革。积极培育发展新型金融主体,积极引进外资银行、商业银行、保险企业、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增强保险业服务便捷性,引进证券公司新设分支机构,打造现代金融组织体系。增强保险业服务便捷性,充分利用保险业的社会管理功能和融资功能。完善中小微企业贷款担保和信贷风险补偿机制。支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楼主| 发表于 2016-5-5 20:40:03 |
本帖最后由 中国茂名 于 2016-5-5 21:14 编辑

      第四章 坚持开放发展,增创区域竞争新优势

      第一节 推动外经贸转型发展
      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思路,发展外贸新业态。抢抓“互联网+”带来“弯道超车”的契机,创新贸易方式。抓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开展跨境电商业务,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培养更多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培育壮大电白水海产品基地,创建园中园,向专业化、规范化、集群化发展。创造良好外经贸配套发展环境,在重点园区设立海关办事处,营造企业进出口通关便利化,创建保税仓。依托沉香、海参干果、家具家电、服装鞋业等传统产业带动效应,实现外贸优进优出,扩大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附加值新产品出口。到 2020 年,全区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 5.5 亿美元,年均增长 8%左右。

      第二节 切实加强招商引资
      依托交通区位优势、自然资源禀赋、产业园区平台等,实施现代农业、石化加工、临港经济、滨海旅游等产业集群招商,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引进更多更好项目。加大项目挖掘、包装、储备力度,建立招商项目储备库。利用广交会、农博会、国际博览会等平台主动招商,落实招商引资激励机制。重视异地商会的建设,加强政府与商会之间的合作,探索委托招商和政府购买服务,利用商会的人脉资源招商。抓好回归工程招商。加强对世界 500 强企业、央企、知名企业的重大项目招商。力争五年间累计引进国内资金 100 亿元、外商直接投资 0.8 亿美元。
 楼主| 发表于 2016-5-5 20:40:06 |
本帖最后由 中国茂名 于 2016-5-5 21:33 编辑

       第三篇 建新城 打造宜居宜业美好家园

       第一章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构建新型城镇化体系
       第一节 构筑“一体两翼”城市格局
       坚持城市建设、城市经济、城市管理“三城”统筹推进,多规合一,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的承载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坚持环湾、向湾发展的理念,拉开城市框架,加快构筑起“一体两翼”的美丽现代化滨海城市空间布局,打造南海首湾、海韵绿城、智慧新城。按照建大、建强、建全、建畅的要求,与时俱进修编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确立以水东城区为全区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中心的主体格局,陈村旦场片区、高地南海片区为电白区城市扩容提质东西两翼,加大陈村片区基础设施投入,提升城市品位。进一步扩大市区面积,到 2020年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60平方公里以上,常驻人口60万以上。

专栏 8 “十三五”时期我区城市规划布局
1.水东主城区:以旧城改造、城市提质为主,将水东城区打造成全区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中心。
2.东翼:陈村旦场片区通过扩容和划定功能园区,大力打造碧桂园新城、陈村海鲜街、兴华房地产。
3.西翼:南海高地片区通过扩容提质整合茂名第一滩、虎头山、童子湾旅游资源打造海韵绿城、智慧新城。

      第二节 打造美丽现代化滨海城市
      继续抓好“七路一桥一广场”、“一堤一街一码头三公园”建设以及水东湾、东西两湖整治,加快推进湿地公园、海洋公园、水库公园建设;抓好跨海、登步两桥建设,打通城区至碧桂园的快速通道;加快推进和完善油地码头、忠良街道、海堤绿道、红树林栈道、迎宾北路、环湾路建设,规划建设登步新城,谋划建设城市主题公园、市民休闲广场和水东滨海特色风情街,完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推进城市能级和品位持续提升。建设宜居宜业的高地智慧城。
      分类分期推进城中村改造、“三旧”改造,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的承载力、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加快推进旧城区黑底化、亮化、美化,打造特色文化街区,推进点线面优化整合,传承历史文脉人脉,激发生机活力。

专栏 9 “十三五”时期我区重点城区建设项目
茂名市水东湾城区引罗供水工程、茂名海洋公园、水东海洋公园、寨头湿地公园、水库公园、万达广场、电白文化体育中心、向洋大道工程、水东湾跨海大桥、登步跨海大桥、包茂大道南、绿城大道、水东大道镇东段、海堤绿道、红树林休闲栈道、电白区人民医院迁建项目、城区道路黑底化(61 条)、凤凰大道、登步路、兴华路、环湾路。

      第三节 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
      以净化、绿化、亮化、美化为目标,切实提高城市管理效能,彰显现代化滨海城市特色。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实现精细化、智能化管理。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完善城市供电、供水、供气、通讯、排污等市政基础设施管网,加强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城区停车泊位建设,着力解决停车难问题。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理顺管理体制,完善长效机制,提升城市管理综合效能。依法重拳整治违法建设等突出问题。深化交通治堵,倡导文明出行、绿色出行。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加快城市环境卫生市场化步伐。着力增强市民的文明意识,共同创造整洁优美的城市环境,形成文明礼让的社会风气。

      第四节 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因地制宜将全区划分为沿海、平原、山区三大片区重点开发。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现状和发展潜力,合理规划国土空间,明确区域分工,实行差异、特色化发展,优化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分布,加快基础设施向乡镇延伸。着力完善各镇发展规划,“十三五”期间,全区各镇规划覆盖率达 100%,力争2020 年末全区城镇人口比重达到 45%左右。着力推进沿海片区廊线发展。充分发挥沿海区位优势,主动承接中心城区、滨海新区先行试验区的双向辐射,大力发展仓储物流、港口经济、滨海旅游、海产品加工、香精香料等特色产业,推动沿海片区以 325 国道为轴线的廊线发展。
      着力推动山区片组团式发展。以经济生态化为主线,以创新完善转移支付、协调联动和政绩考核机制为关键,统筹山区发展要素,以省确定沙琅镇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镇为契机,按城市新区的规划建设管理标准谋划沙琅镇建设,调整完善户籍、教育、医疗、社保、就业等方面制度政策,加快推进交通、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产业和人口集聚,推动以沙琅为中心山区片组团式发展。
      加快平原片区同城化发展,拉开城区发展框架,提高平原片区镇聚集产业、吸纳人口、统筹城乡的综合承载服务能力,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着力发展一批工业型、商贸型、旅游型多元特色城镇,带动周边农村发展。
      沿海片:进一步整合利用海港、海滨、海岛资源,加快建设滨海特色城镇、沿海产业集聚区和现代化渔港。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有条件的地方可围绕重大项目规划建设海洋经济产业园,打造全省海洋经济示范区。
      平原片: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做大做强现代农业、特色农业、效益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依托深茂高铁、沈海高速、包茂高速出口交通优势,发展一批物流企业和物流园区。推广绿洲农业有限公司、榕生种养专业合作社等成功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农庄,培育扶强农业龙头企业,打造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
      山区片:着力发展南药种植加工、龟鳖养殖等特色优势种养加工产业以及山区生态旅游业。推广沙琅尚塘龟鳖养殖、观珠沙垌沉香加工发展模式,规划建设沙琅生态产业园,加快构建一镇一品、一村一业的农村经济新格局,打造全省生态经济示范区。

专栏 10 “十三五”时期我区三片重点产业发展方向
沿海片:临港工业、港口交通运输业、海洋高端旅游业、水海产品加工产业、香精香料产业、仓储物流。
平原片:粤西(铁路)物流业、市民片区综合物流、观光旅游农业、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水东芥菜生产基地、北运菜生产基地、汽车交易中心。
山区片:山区生态休闲基地、龟鳖养殖产业、南药种植和加工产业、沉香加工基地、特色水果生产基地。

      第二章 推进交通设施建设 完善能源水利保障体系
      第一节 推进内外交通建设
      协调发展构建电白对外“五横六纵”、对内“一环五联”的交通框架,实现对外交通高速化,对内交通快速化,城区交通无堵化,乡村交通舒适化。
      对外,依托“五横六纵”、高速、高铁、一级公路,谋划推进粤西新机场直通水东城区快速干线、电白通用机场建设,积极配合做好汕湛高速、深茂铁路的征地拆迁和施工建设,搭建起对外大交通的骨架,使电白成为粤西地区紧密连接珠三角地区和周边省区的重要纽带。
      对内,依托“一环五联”等公路网快速到达高速出口、或高铁站。加快建设区通镇一级公路及与高铁站、高速公路出口、工业园区衔接的一级公路建设。全面改造提升乡村交通网络,“十三五”期间,实现新(改)建水霞大道、观珠出口至沙琅、马踏出口至望夫等一级公路 90 公里,完成羊黄公路改(扩)建工作;争取上级支持启动建设环水东湾快速路,G325国道北移(麻岗至水东路段)、悦民路等高等级公路。抓好对 19 条共 260公里路面破损的县乡道进行路面改造,全面改善县乡路面状况。改建危桥40 座,完成通自然村的村道硬化 500 公里。
      加快临港港口码头的建设,扩建长晟油脂码头和正源码头。着力推进形成较完善的枢纽站场体系,建设电白(林头)综合物流园、城西汽车物流园、空港物流园、粤西农批物流园等。整合城区三家客运站迁至城区外围建设新客运枢纽站,逐步实现公交化覆盖全区,实现离城区20 公里范围内的乡镇客运公交化。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缓解交通拥堵状况。提高城乡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到 2020年力争城市每万人口拥有公共电(汽)车量达到 16(标台) ,公共交通服务指数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第二节 着力建设现代水利保障体系
      进一步夯实农田水利基础,推进重点中型骨干灌区改造和小农水工程,2016 年底前完成电白水利创建省级示范县项目建设,2017 年底前建成水东湾城区引罗供水工程,村村通自来水行政村覆盖率达 95%以上;加强农村饮水水质监测等工程建设,构筑截流沟、隔离带、前置库体系,保障饮水安全;2016 年完成水东湾海堤合拢项目建设,全面提高城乡防灾减灾能力;加强琅江流域、中小流域等的综合治理,保障水生态安全;加快 6家大中型水闸除险加固和 6 家海堤达标加固项目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

专栏 11 “十三五”时期我区重点水利建设工程
1.电白区沙琅江共青河拦河闸加固工程。
2.电白区沙琅江潭儒拦河闸。
3.茂名市水东湾城区引罗供水工程。
4.临港工业转移园区大榜海堤加固达标工程。
5.博贺新港区联围白蕉海堤(电白段)加固达标工程。
6.博贺新港区联围博贺海堤加固达标工程。
7.临港工业转移区鸡打港海堤加固达标工程。
8.电白区放鸡岛海堤加固达标工程。

      第三节 着力建设现代能源保障体系
      坚持资源开发、节能优先、绿色能源原则,规范有序推进风电开发,发展太阳能等新能源,加快天然气管道工程建设,推进新能源产业化。实施城乡配电网建设改造行动,加强输配电网建设,提升电网的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

专栏 12 “十三五”时期我区能源保障重点工程1.茂名市兴源燃气有限公司供气工程。
2.500KV 博贺电厂送出工程(卧龙解口梧州-罗洞线路)(茂名)。
3.500KV 粤西电力外送第二通道工程。
4.220KV 陈村输变电工程。
5.220kV 茂港输变电工程。
6.110 千伏江高输变电工程。
7.茂名 110 千伏王村输变电工程。
8.茂名 110 千伏莲头输变电工程。
9.茂名 110 千伏吉达输变电工程。
10.茂名 110 千伏石化南输变电工程。
11.茂名 110 千伏黎明输变电工程。
12.茂名 110 千伏市民输变电工程。
13.茂名 110 千伏炮台输变电工程。
14.茂名 110 千伏金宝输变电工程。
15.电白 2016-2020 年中低压配电网基建项目。
 楼主| 发表于 2016-5-5 20:40:11 |
本帖最后由 中国茂名 于 2016-5-5 21:37 编辑

      第三章 推进绿色发展,改善生态环境
      坚持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把生态建设融入经济发展各个方面和全过程。
      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划定国土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合力构建生态共同体,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宜居电白。到 2020 年,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重点重金属排放总量完成市下达的减排任务,总氮、总磷、挥发性有机物、工业烟粉尘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第一节 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综合治理加强水污染治理。
      强化“一园多区”工业集聚区的水污染治理,提高企业事业单位生产污水的处理率和处理达标率。
      加快推进镇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十三五”时期,电白区建成一个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每个建制镇要建成一个污水处理厂。加强土壤污染综合防治。以耕地土壤环境保护为重点,严格控制土壤污染来源,实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分类管理,加快推进受污染土壤的治理与修复试点,解决土壤污染历史遗留问题。“十三五”期间,完成对电白飞乐蓄电池厂厂区及周围土壤重金属铅污染场地的修复工程。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农村饮用水源保护,优化整合城乡饮用水源地,扩大城镇市政统一供水范围,加强乡镇饮用水水源规范化建设;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进生态示范建设工作,做好沙琅江(袂花江)流域农村环境连续片示范工程;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积极推动生态化、标准化养殖场(区)建设。加强固体废物治理。积极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减少工业固废的产生,促进废物在企业内部的循环使用和综合利用,推动工业固废在水泥、建材行业的资源循环利用,加大尾矿的综合利用,基本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加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建设电白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水平。完善城乡生活垃圾综合回收处理系统,提高乡镇及农村生活垃圾储运能力。强化监管能力建设。提升环境监测综合能力,完善环境监测网络,推进重点污染企业污染排放在线监测工作;推进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完善环境监督执法技术手段;推进环境信息机构规范化建设,大力推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创新应用;推进环境宣教机构规范化建设,强化环境公益宣传,大力推进公众参与环保。

专栏 13 “十三五时期我区环境治理重点项目
1.水污染治理: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二期、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厂项目、园区污水处理厂改造扩建项目。
2.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

      第二节 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全面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重点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空气、水体、土壤污染、农村环境保护等突出问题,坚持城乡环境治理并重,实施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作,积极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增进民生福祉。加强沿海防护林带、红树林保护区、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和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加强近岸海域海洋生态保护,积极实施水东湾海洋环境综合整治,构建蓝色生态屏障。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推动土壤环境治理,深化重点污染源污染防治,提升环境风险防控水平,实施环境网格化监管。促进产业聚集发展,着力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十三五”期间,着重抓好“一江一库一湾”建设工程,即“母亲河”沙琅江、罗坑水库、水东湾的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工程建设。

       第三节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倡导文明、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推进绿色清洁生产,加强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行循环经济产业链和共生产业群模式。推广清洁能源,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创新公共机构节能管理模式,加强公共机构节能监察。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开展能效、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厉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

      第四节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要求,依法对污染源、排放过程和环境介质实施统一监管,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多元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基线、排放总量上限、环境安全底线”,全面提升环境保护的管控、治理、服务水平与能力。改革政绩评价考核机制,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指标纳入地方党委、政府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落实环境保护“一岗双责”。严格生态执法,规范生态执法程序,建立多方联动执法机制。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
 楼主| 发表于 2016-5-5 20:40:14 |
本帖最后由 中国茂名 于 2016-5-5 21:47 编辑

      第四篇 惠民生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围绕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保障,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努力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就业、社会保障和扶贫攻坚全面发展,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到 2020 年,实现人人平等享有较高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务。

专栏 14 “十三五”时期我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
1.公共教育: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茂名市重要职业教育基地。
2.公共卫生:全面实现人人平等地享有较高水平的基本医疗服务,推进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工作。
3.公共文化体育:基本形成完善的现代化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服务标准,城乡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4.公共交通:建成结构合理、设施完善、衔接顺畅的城乡一体化公交网络,公共交通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5.公共安全: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全面建成法治社会。
6.生活保障: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人人公平享有较高水准的社会保障和相关服务。
7.住房保障:住房保障范围和水平明显提高,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8.就业保障:全面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人人享有更加全面、便捷、高效的公共就业服务。
9.医疗保障:加强基层医疗服务建设,实现人人平等享有基本医疗保障。
10.生态环境保障: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污染综合防治水平和环境监管能力明显提升,环境质量接近或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第一章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切实做到教育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投入优先保障,巩固提升教育创强成果,强师资、强师德师风、强教育理念、强教育质量、强学校管理,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着力振兴电白教育事业。积极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力争 2018 年全区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10.29 年。

      第一节 构建高水平现代教育体系
      切实做到教育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投入优先保障、公共资源优先满足。紧紧围绕“一个总目标、四大工程、六大提升”的总体规划,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实现教育现代化为总目标,全面实施“强师兴教工程”、“数字化教育工程”、“教育法制与党风廉政建设工程”、“教育保障与质量提升工程”四大工程,努力提升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及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成人教育水平。
      扎实做好防流控辍工作,确保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机会均等。到 2020 年,基本实现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机会均等,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和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同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残疾儿童少年毛入学率达到 97%以上,小学六年保留率达到 100%,初中三年保留率达到 98%以上。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城乡教师交流。积极引进高素质师资人才,至 2020 年,引进研究生 300 名、本科生 1250 名、幼儿类教师1200 名、特殊类教师 80 名。
      深入推进“三名”工程(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着力培养一大批教育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和优秀校长。全面实施校长后备人才建设制度和校长聘任制,公平公正公开选拔校长。进一步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并依托国内师范大学及其他培训机构,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师培训,至 2020 年,接受各级各类培训达 65000 人次。全面开展数字化教育工程,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巩固提升教育创强成果,突出办好农村、边远地区义务教育事业,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坚持学前教育公益性、普惠性,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抓好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滨海校区、广东建筑工程职业学院建设,建成茂名地区核心职业教育基地。完善涵盖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支持和规范发展民办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教育服务。提高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普及水平。建立从学前到高中阶段教育的特殊教育体系。积极发展老年教育。至 2019 年,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

      第二节 深化教育改革
      建立完善科学的教学考核体系,推进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
      继续开展美好校园及特色校园创建工作,进一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艺术修养。完善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综合素质评价,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中、高等学校招生录取体系。消除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障碍,重点解决入产业园区和接受义务教育后升学考试问题,实行“一样就读、一样升学、一样免费”,坚持以公办学校为主,保障就近、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积极适应城镇化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大力扩充城区教育资源。调动社会各阶层投资教育的积极性,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在学前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等领域办学,建立起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新型办学模式。第三节 加强教育发展保障优化教师职称结构,提高教师学历水平,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建立招考大学毕业生补充教师队伍机制,重点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关注幼儿教师,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培训,推进校长竞争上岗、教师轮岗交流制度。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着力解决学科教师短缺问题,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扩大各类教育的资助范围,提高资助标准。不断提高就学保障水平,完善控辍保学长效机制,重点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和特殊困难学生入学问题。
      继续加大对农村地区贫困、残障、留守儿童和城镇流动人口、贫困家庭子女等弱势群体的教育援助和资助力度。办好特殊教育,扩大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规模。全面落实“两免一补”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重点提升普通高中和民办中职学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力度,实现资助办法一体化。

专栏 15 “十三五”时期我区教育重点工程
1.义务教育:重点建设电白区第四小学和整体搬迁电白三小(选址电白瓷厂附近),在海滨新区第七小区体育路附近分别建设一所初中和小学。
2.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创建国家示范性高中和推进优质化、多样化、特色化高中。
3.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快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滨海校区和广东建筑工程职业学院建设,协助市办强办大茂名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

      第二章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坚持就业优先发展战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十三五”期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 6 万人,创新工作方式,努力完成就业工作目标。

      第一节 努力扩大就业创业
      引导劳动者转变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实施“千人创业带动万人就业工程”。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加强创业基地建设,打造创业支撑平台。推动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进就业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发展。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完善职业培训制度和培训补贴制度。加强对新成长劳动力和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加强劳动监察执法,健全就业失业监测防控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第二节 大力增加就业岗位
       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发挥政府公共投资、重大项目、产业园区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扩充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现代服务业就业容量。扶持就业弹性高的中小微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大力发展生产、生活性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挖掘新的就业增长点。

       第三节 逐步缩小收入差距
       着力保护劳动所得,探索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长效机制。深化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广泛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健全企业薪酬调查制度,稳妥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工资标准,建立完善工资正常调整机制,优化工资结构,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逐步合理缩小群体间、地区间的收入差距。
 楼主| 发表于 2016-5-5 20:40:17 |
本帖最后由 中国茂名 于 2016-5-5 21:51 编辑

      第三章 强化社会保障体系
      以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可持续为准则,加快建立公平化、制度化、广覆盖、多层次、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第一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实行全民参保计划,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坚持精算平衡,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筹资机制,科学划分政府、企业、个人责任。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实现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健全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和报销比例调整机制。大力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深化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实施医保付费总额控制,推行按病种、按人头、按单元等复合式付费方式。改进个人账户,开展门诊费用统筹。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制度覆盖城镇所有职工,将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到2020 年,失业保险、城镇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 7.2 万人、10.4 万人、71.6 万人、158.9 万人。

      第二节 持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加快建立更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全民社保工程,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实现社会保险城乡一体化,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城乡医保和城乡医保大病保险制度,全面实现省内异地就医联网即时结算,不断优化医疗保险经办服务。鼓励发展医疗商业健康保险。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推动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有效衔接,完善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服务,切实解决城乡贫困群众和重特大疾病患者医疗保障问题。加快建立镇、村两级城乡居保、城乡医保服务平台,解决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第三节 健全社会福利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公益性敬老院达到“一镇一院”,并规范开展养老服务。5 年内建设并完善好 5 家大型民办养老机构,并实现 1000 名老人拥有 35 张床位。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孤儿保障标准随着社会物价提高而提高,达到省中上水平。完善救助服务管理体系,全面开展医疗救助工作,实现“一站式”服务全覆盖,救助金额每人年内累计封顶不低于 5 万元。建成救灾避难场所和完善救灾物资仓库,建设国家三 A 等级婚姻登记机构,大力发展福利慈善事业,做好双拥优抚安置工作。健全面向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体系,推进公租房与廉租房并轨,继续实施以棚户区改造为主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5 年内增建2000 套保障性住房,完成省、市下达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力争全区城乡居民家庭人均住房面积达标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扶残助残服务体系。

      第四节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落实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深化老年人优待工作,落实高龄老年人政府津贴制度,对经济困难的老年人逐步给予养老服务补贴。提高老年人医疗保障水平。鼓励扶持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兴办、运营养老机构和设施,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提高城乡居家养老覆盖率。培育发展养老服务业。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加快建设茂名市电白海程颐养院等养老服务项目。支持老年人继续为社会贡献宝贵经验和知识。重视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推动老年文体事业发展。弘扬敬老、养老、助老风尚。
 楼主| 发表于 2016-5-5 20:40:21 |
本帖最后由 中国茂名 于 2016-5-5 21:54 编辑

      第四章 强化人民健康保障

      第一节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建设卫生强省的决定》,深入实施《广东省医疗卫生强基创优行动计划》,全力推进“卫生强区”创建工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医疗卫生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着力解决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基层卫生医疗服务能力较弱等问题,尽快实现“大病不出区”的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康服务需求,全面推进区级公立医院业务用房建设以及其他专科医院建设,着力抓好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区妇幼保健院搬迁新建工作,提高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着力提高县级公立医院服务综合能力。
      积极推进区人民医院创建三甲医院和沙琅中心卫生院创建二甲医院。加强医疗卫生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快我区 12间基层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和区 120指挥中心建设,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均等化。引导医疗机构合理配置适宜设备,严控公立医院超常装备,逐步提高国产医用设备配置水平,降低医疗成本。
      加快推进医生多点执业。健全医疗技术配置制度。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全科医生制度。建立健全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运、急慢分治。完善疾病防治、妇幼保健、精神疾病等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做好中医医疗服务资源配置,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强对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和出生缺陷等疾病的监测与预防控制,增加艾滋病防治等特殊药物免费供给。推进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全面落实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抓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

       第二节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统筹推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基本医保、药品保障、监督管理等重点改革,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推进医疗资源布局调整,严控公立医院特需医疗服务。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推进二级以上医院优先配备使用基本药物,落实村卫生站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发展。明确公立医院保基本职能,加快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补充机制、人事分配、药品供应、价格机制等综合改革。进一步理顺医疗服务价格,推行公立医院按病种、按服务单位等定价模式,破除以药养医,实施财政、医保、价格联动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进一步抓好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建设。完善医疗区域信息化系统建设,全面建成互联互通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和教学培训。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享有同等待遇,加快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鼓励社会办医,促进民营医院健康发展。到 2020 年,每千常住人口社会办医床位数不低于 1.5 张。积极推进卫生事业发展,加强全科医生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力争 2020 年实现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医师数达到 2.5 人。

       第三节 加快发展体育事业
       完善城乡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推进电白区文化体育中心等项目的规划建设。加快推进街道体育健身园、社区体育公园和小区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为全民健身活动提供优质的场地。加大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资助、器材配建力度。组织举办“体育节”、“全民健身日”等大型体育主题活动,以及各类群众性单项赛事活动、节假日全民健身活动。着力培育民间体育精品,建立具有电白特色、品牌突出的群体活动和竞赛制度。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大培育体育后备人才的力度。逐年加大体育领域杰出人才的培养资助力度。坚持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打造体育产业品牌。大力发展健身服务业、竞赛表演业和体育彩票业。加快发展体育培训、体育咨询、体育中介、大型赛事的综合开发等产业,推动形成内涵丰富的体育消费市场。推进体育体制改革,加大体育竞赛改革力度,完善竞赛体系。
 楼主| 发表于 2016-5-5 20:40:27 |
本帖最后由 中国茂名 于 2016-5-5 21:58 编辑

      第五章 大力推进精准扶贫
      大力推进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以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到 2018年,实现 2.1 万相对贫困人口脱贫;到 2020 年,我区精准扶贫使我区农村相对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标准达到 8000 元,确保我区与省、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一节 实施产业发展扶贫
      引导和支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立足当地资源,选准产业方向,发展种养业和传统手工业等脱贫增收优势产业,实现就地脱贫。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扶持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农业基地。帮助相对贫困村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发展农业产业化带动相对贫困农户增收脱贫。大力扶持旅游扶贫产业,围绕有条件的相对贫困村打造旅游景点、线路和产业集聚区,形成旅游产业链。到 2018 年,通过产业扶持辐射带动 1.3 万相对贫困人口稳定增收脱贫。

      第二节 实施转移就业扶贫
      加大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和贫困户教育培训工程实施力度,落实相对贫困家庭子女就业促进计划,引导企业扶贫与职业教育相结合,鼓励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招收相对贫困家庭子女,确保相对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能,实现转移就业,靠技能脱贫。鼓励企业吸纳相对贫困户劳动力就业。到 2018 年,通过转移就业解决 0.8 万相对贫困人口脱贫。

      第三节 实施教育发展扶贫
      加快落实教育扶贫工程。贫困家庭子女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健全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幼儿接受学前教育。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加大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推动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和对口支援。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都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加强有专业特色并适应市场需求的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资助政策。加大对贫困家庭大学生的救助力度。对贫困家庭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支持。实施教育扶贫结对帮扶行动计划。

      第四节 实施社会保障兜底脱贫
      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转移就业实现脱贫的相对贫困人口,通过纳入低保体系实施政策性兜底扶贫。五保户、无劳动能力低保户、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低收入家庭中的老年人和未成年人分别纳入社会救助体系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体系,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和基本医疗保障。加快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适时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引导农村贫困人口积极参保续保,逐步提高保障水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制度对贫困人口实行政策倾斜,降低贫困人口大病费用实际支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支付后自负费用仍有困难的,加大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帮扶力度,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有效保障贫困人口大病医治。加大农村贫困残疾人康复服务和医疗救助力度,扩大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的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建立贫困人口健康卡。探索对贫困人口大病实行分类救治和先诊疗后付费的结算机制。

       第五节 增强贫困地区发展能力
       继续实施车购税对农村公路建设的专项转移政策。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面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小型农田水利、“五小水利”工程等建设向贫困村倾斜。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加快推进宽带网络覆盖贫困村。支持邮政、供销合作等系统在贫困乡村建立服务网点。加强贫困地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大贫困村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改厕和村庄绿化美化力度。财政支持的涉及贫困村的微小型建设项目,允许按照一事一议方式直接委托村级组织自建自管。

      第六节 完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继续实施区直单位和中央、省、市驻电白单位定点帮扶。实施精准扶贫考核机制,建立常态化的督导考核机制,探索扶贫项目第三方验收和评估的脱贫成效评估机制。加大扶贫资金整合力度,完善财政扶贫资金增长机制。健全金融扶贫服务机制,鼓励和引导商业性、政策性、开发性、合作性等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扶贫开发的金融支持。支持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贫困户提供免抵押、免担保扶贫小额信贷,由财政按基础利率贴息。加大创业担保贷款、助学贷款、妇女小额贷款、康复扶贫贷款实施力度。积极发展扶贫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对贫困户保证保险保费予以补助。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 办好扶贫济困日、全国扶贫日等社会扶贫活动,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扶贫开发,实现社会帮扶资源和精准扶贫有效对接。建立相对贫困户、相对贫困人口进出调整等精准扶贫动态调整机制,确保 2018 年完成贫困户、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销号。
 楼主| 发表于 2016-5-5 20:40:32 |
本帖最后由 中国茂名 于 2016-5-5 22:01 编辑

      第六章 提高文化软实力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加快文化事业产业发展,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打造电白特色文化品牌,加快建设文化强区。加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弘扬“开放、包容、实干、诚信”的电白精神,提高公民思想道德文化素养。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健全媒体管理机制,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传播社会正能量。逐步提高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水平,确保不低于全市平均指标。到 2020 年,电白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成为在全市有领先地位的区域文化高地,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第一节 加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
      把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弘扬新时期“开放、包容、实干、诚信”的电白精神。注重通过法律和政策向社会传导正确价值取向。广泛开展文明城市、文明镇村(社区)、文明单位、文明(五好)家庭、文明窗口岗位、文明示范点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名镇名村示范村、幸福村居、美丽乡村等新农村创建活动和乡村文明六大行动,大力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创建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示范点。提升理论研究和创新水平,推出一批在全省具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

      第二节 提高公民思想道德文化素养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工程。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引导公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载体,加强学习宣讲、新闻出版宣传、网上主题宣传、社会宣传。广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创建学习型村(居)、学习型城市。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信息系统,开展诚实劳动、诚信经营和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店)等创建活动。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严厉打击“黄赌毒”,坚决抵制低俗丑陋现象。

      第三节 把握舆论导向
      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加强社会思潮动态分析研判,传播正能量。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做强主流舆论阵地。建立健全思想文化类论坛、讲座、研讨会、报告会及涉外学术交流活动的管理制度。规范文化传播秩序,健全媒体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建立和完善权威信息发布渠道。加强网络综合治理,实施网络建设工程,净化网络环境。

      第四节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快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区、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规划建设新图书馆、博物馆(冼夫人纪念馆),提升文化馆服务功能,基本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全面实现“户户通广播电视”和有线数字电视“一张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公益电影、每学期为中小学生放映两场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拓展和延伸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流动演出网络,面向基层开展公共文化流动服务。鼓励和扶持文艺创作,实施文化精品工程。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为群众提供免费的演出、艺术讲座和文艺创作辅导。推进并健全“三馆”和文化站(室)等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开放,提升服务水平。构建起以公益目标为导向、内部激励机制完善、外部监管制度健全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逐步建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公共文化管理运行体系。鼓励社会组织承办公共文化服务。

      第五节 保护和发展文化遗产
      重点抓好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隋谯国夫人冼氏墓的保护和活化利用,扶持冼夫人故里文化旅游景区建设。加强“三旧”改造中的文化遗产保护。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工程,打造木偶戏、高脚狮、炒米饼等省级“非遗”项目文化生态保护区。深入挖掘地方传统特色文化,制定电白区促进地方戏曲和优秀民俗文化传承发展扶持计划,加大地方戏曲的传承保护。建设全区文物保护单位基础信息库、文博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建设。

      第六节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优化文化产业布局,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形成一批重点文化设施、重点文化产业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文化企业,实现产业升级。充分发挥冼夫人故里文化旅游景区、观珠沉香产业基地等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发展影视传播、新闻出版、文艺演出、艺术培训、文化创意等产业,推动文化与旅游、金融和创意等产业的融合,做强做大我区文化产业品牌。着力构建新型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平安文化市场。加大版权保护力度,推动版权产业发展。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6-23 05:52 , Processed in 0.082311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