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并州柳西

[龙城轶事] 太原历史文化名城主题贴(晋商博物院(山西府衙博物馆)今日开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5-18 12: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市全力构建“博物馆之城”
每个县区至少设立1座国有博物馆
  本报讯(记者 弓凤飞)5月17日,市**新闻办举行发布会,介绍我市构建“博物馆之城”的新思路:每个县区至少设立1座国有博物馆,到2025年,我市将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现代博物馆体系,成为国内领先、具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博物馆强市。
  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文博资源优势,持续推进博物馆事业深入发展。截至目前,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备案博物馆35座,包括一级馆3座、二级馆5座、三级馆1座;其中国有博物馆21座,非国有博物馆14座。

  构建“博物馆之城”,我市有底蕴、有政策、有支撑。历史遗存量大,现存各类不可移动文物2237处,其中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41处,包括国保38处、省保28处、市保143处、县(市、区)保332处。现有各类馆藏文物18198件(套)、250703件,其中珍贵文物3485件(套),包括一级文物140件(套)、二级文物786件(套)、三级文物2559件(套)。这些遗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述说着我市的悠久历史,为构建“博物馆之城”奠定了厚实的基础。自2020年7月底以来,《太原市博物馆促进条例》《太原市非国有和行业博物馆市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太原市类博物馆培育发展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先后出台,为促进全市博物馆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夯实了我市博物馆事业发展基础,促进了我市博物馆数量与质量的双提升。

  构建“博物馆之城”,我市将在加强规划引领、专注特色挖掘、探索体制创新等方面率先行动,并将重点围绕弘扬黄河文化、晋阳文化等主题,深挖古建筑、重工业、晋商、壁画、雕塑、非遗、老字号等内涵,建设专题博物馆,丰富博物馆序列品类内容。依托优势产业、龙头企业、高等院校、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兴建一批国有行业博物馆,全面开放一批建设在行业内、校园内、村社内的专题博物馆,扩大资源共享面。全面梳理民间藏家底数,鼓励扶持其兴办非国有博物馆,加强备案指导,并通过**购买服务、项目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其持续发展。压实县(市、区)级人民**建设博物馆的主体责任。释放博物馆发展活力,强化资政育人功能,打造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博物馆教育示范点,将文物保护利用常识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便捷化、个性化、多样化,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18 12: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首批20家类博物馆获授牌
  本报讯(记者 弓凤飞)5月17日,在太原市创建博物馆之城新闻发布会暨首批类博物馆授牌仪式上,太原孟家井陶瓷艺术博物馆、山西珐华琉璃博物馆等20家博物馆被市文物局授牌“太原类博物馆”。
  类博物馆是一个新兴事物。2021年5月,中宣部、国家文物局等9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实施类博物馆培育计划。市文物局积极响应、迅速行动,着眼于培育一批久藏民间、小而精、专题性强的类博物馆,并于今年4月出台全国第一个《太原市类博物馆培育发展管理办法(试行)》,明确类博物馆申报应具备:具有固定的馆址;具有一定数量的藏品;具有陈列展览;具有一定的社会教育功能;申报主体为社会机构或个人,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等条件。申报类博物馆,须经县(市、区)文物行政部门初审后,报市文物局组织专家综合评审,从中筛选出具有发展潜力的类博物馆纳入培育库。

  我市首批20家类博物馆分别是:太原孟家井陶瓷艺术博物馆、太原观古艺术博物馆、太原科举文化博物馆、亨升久旧址博物馆、晋阳古城遗址二号建筑基址博物馆、太山根雕艺术馆、晋文公艺术博物馆、牺盟会太原市委旧址纪念馆、山西恒青书画艺术博物馆、山西古典传统艺术博物馆、太原见石庐藏砚博物馆、陈旭拓迹艺术博物馆、太原唐晋武备博物馆、太原城市记忆馆、山西观中艺术博物馆、山西珐华琉璃博物馆、太原曾波粮票文化收藏馆、太原文涛坊古兵器博物馆、晋香博物馆、太原老车文化博物馆。

  相关链接

  什么是类博物馆?

  《太原市类博物馆培育发展管理办法(试行)》中明确,类博物馆,是指具有博物馆收藏、展示和教育等部分功能的社会机构,具体范围包括太原市行政区域内的纪念馆、军史馆、校史馆、厂史馆、陈列馆、规划馆、美术馆、艺术馆、村史馆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6-22 11:5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太原建设者 于 2022-6-22 11:59 编辑

近日,关于张艺谋新电影《满江红》在太原古县城开拍的消息在太原城传得沸沸扬扬。

6月20日,太原古县城官方发布了正式通知。这意味着太原古县城的知名度将进一步提升,全区旅游业的发展也将更上一个台阶!(晋源区)


有利于提升古县城知名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7-7 13:38:14 | 显示全部楼层
何以百年 余韵绵绵
走进亨升久旧址博物馆

位于靴巷的亨升久旧址博物馆。
  提质改造中的靴巷,“新颜”已显,“旧意”未褪。“靴巷”是如何得名的?和鞋靴有关吗?与100余年前的布局别无二致,现位于靴巷的“亨升久旧址博物馆”不仅保留了坐西朝东、前店后厂的历史风貌,也为人们留住了一份城市记忆。它静待开放,欲把名副其实的“靴巷”来历告诉更多人。
  靴巷因制作、销售靴子的作坊、商号集中而得名。百年老店亨升久是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由山西寿阳人苏晋亨出资兴办的鞋铺,其初创地址为太原老城区靴巷33号。亨升久出品的“洒鞋”曾一度享誉省内外。

  亨升久的布鞋穿脱省事、舒适柔软。当时,人们晚上坐在炕沿边,稍一抖动双脚,两只鞋子同时落地;早上,凭感觉往鞋里一探,鞋又上了脚。久而久之,老百姓为它取名“洒鞋”,意指洒脱麻利的鞋子。

  老舍先生在短篇小说《断魂枪》里,有一处写到当时习武之人“像个样儿”的打扮:“至少得有条青洋绉裤子,新漂白细市布的小褂,和一双鱼鳞洒鞋——顶好是青缎子抓地虎靴子。”在亨升久旧址博物馆展厅,“亨升久鞋店趣事”板块下,老舍笔下的“洒鞋”被认为是源自太原靴巷老字号亨升久。

  太原市博物馆陈列展览科的周墨兰参与了亨升久旧址博物馆的内容设计。她从“太原市亨升久鞋庄”一纸商标广告中读出了一些“言外之意”:“本号开办以来特聘专门技师,并由津京各地采购上等材料……从鞋庄聘请来自天津、北京技师这一做法看,说明亨升久很重视品牌经营、声誉管理,这或许是让它在鞋类企业中脱颖而出、声名远播的缘由之一。”

  上世纪50年代初,亨升久在柳巷24号开设过门市部,后与“明星”“繁华林”两家私营鞋帽企业合营组成“三联鞋帽厂”。1963年,恢复了亨升久店名,后更名为“人民鞋帽厂”,厂部设在桃园三巷。20世纪80年代后期,歇业。2011年12月,“亨升久”旧址被市**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今天,在距靴巷3公里左右的桃园三巷36号,一块钛金不锈钢质地的“太原市亨升久商贸有限公司”门牌挂在不显眼的一角,来往路人既不知道亨升久的由来,也不知道它的经营范围,只有公司年长一些的职工还能说得出名称的由来:“‘亨升久’三个字有来头,正是百年前那个‘亨升久’——位于靴巷的鞋铺老字号,现在不再做和鞋子有关的生意了。上世纪60年代后,公司多次改制,公司名也多次变更。延用‘亨升久’之名,也是在延续一种文化记忆。”

  穿越百年历史的老字号亨升久何以余韵绵绵?在亨升久旧址博物馆第二展厅,“百年亨升久”作为一个重点板块,展出亨升久店名由来、发展变迁等内容。

  “亨升久的店名,寄托了创始人希望鞋业万事亨通、久兴不衰之意。”“每月能生产冲呢鞋140双、帆布鞋70双,销售130双冲呢鞋、60双帆布鞋……”周墨兰介绍,上世纪50年代初期,亨升久鞋店生产规模算不得大,但是其对品质的关注始终如一。

  亨升久一直注重产品质量。首先,选料考究,鞋面料用的礼服呢、冲服呢、帆布和皮革等,皆为上等品;其次,工活一丝不苟,严把检验关,质次不出门;再次,尤为重视顾客体验,鞋芯别家用两层布,亨升久要用三层布,让手感更绵和。亨升久把质量视为店铺生命,因而赢得了顾客信任。

  年轻人从繁华的钟楼街拐进静谧的靴巷时,常常打听“亨升久旧址博物馆何时开放”。他们已经知道:亨升久是一个逾百年历史的老字号。他们不禁思忖:博物馆会带来一个什么故事?会是“足履实地、行稳致远”吗?

  记者 弓凤飞 文/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7-14 12: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誓言铮铮 三晋流芳
——走进牺盟会太原市旧址纪念馆

  在太原市杏花岭区精营东边街17号,静静坐落着一处清式四合院。历经风雨沧桑,仍然浑厚庄重,它是牺盟会太原市委旧址纪念馆。
  叩开红色的木门,雨幕中的青砖、灰瓦,尽显古朴宁静。占地400多平方米的院落坐西朝东,中轴线上建有东房、正房,两侧为南房、北房。正房原为牺盟会太原市会议室和总务股,面宽五间,明间悬山卷棚顶抱厦,柱间透雕“琴棋书画”通体雀替。南、北房各为五间,分别为牺盟会少年儿童团办公室和牺盟会太原市办公室。

  院内青砖墙壁上挂着四幅标语“爱国家”“负责任”“明廉耻”“不怕死”。流连于五个展室间,笔墨纸砚、桌椅书柜、台灯床铺……各种旧式办公和生活用品以及民国时期的人物蜡像,再现着牺盟会太原市的骨干力量在此工作和生活的场景。

  展室内的历史照片、文字介绍,以及“守土抗战”“宁在山西牺牲 不到他乡流浪”“牺牲救国决死抗敌”等标语,让我们伫立在红色记忆的门口,回首那段风起云涌的峥嵘岁月。

  “我是中华民族的好儿女,我加入牺牲救国同盟会,誓死不做亡国奴,要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斗争到底!”八十多年前,热血青年加入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时许下的铮铮誓言仿佛在耳边回响。

  1937年4月22日,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太原员会成立,直至1937年11月,均在此办公。在党的领导下,牺盟会太原市加强统一战线,为争取民主权利,提高各界群众的民族觉悟和抗日救亡的积极性,提出“巩固国内和平,准备对日作战”的口号,在山西各界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宣传运动。同时还设置了兵工厂工人、铁路工人和学生等专门工作委员会,在全市发展了五万名工会会员。太原地下党在牺盟会员中积极发展党组织,选派王耿仁、王世益等人,名义上是牺盟会的干部,实际上专门负责开展党的工作。

  同时,牺盟会太原市还承担着我党的地下印刷厂、秘密交通线,吸收转运抗日青年,派出牺盟特派员协助建立党组织等任务,为山西乃至华北的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外还号召组织了工人武装自卫队。太原沦陷后,工人武装自卫队在同蒲线与平绥线上与敌寇进行不屈不挠的游击战争。党员黎颖与陈大东夫妇、牛荫冠与赵辉夫妇先后在牺盟会太原市委领导下开展地下革命斗争。

  一张放大的《牺盟大合唱》的歌谱醒目地悬挂于展室墙壁中间。这首歌由傅东岱作词、冼星海作曲,是专为山西牺盟会创作的,展现了抗日前线牺盟会员的雄姿:“我们是牺盟会员,我们生长在山西……举起抗战建国的旗帜,艰苦奋斗,英勇向前……”

  一幅幅历史照片,一件件珍贵文物,追忆着老一辈革命家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和革命时代年轻人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透过这些展板和陈列品,我们仿佛走进波澜壮阔的革命年代。

  当年,先驱们敲响了警钟,唤醒了一个时代。今天,穿过熙熙攘攘的精营东边街,小院无声、青砖如故,但四合院里曾经激荡起的历史风云依旧清晰而鲜活。    记者 郝晓炜  文/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7-14 12: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7-19 00:04:04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原钟楼街、古县城拟入选第二批国 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各大网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7-19 12:2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刹重生 清幽素净
——走进文殊寺府城历史文化陈列馆

  盛夏时节,来到位于东仓巷4号的文殊寺府城历史文化陈列馆,可以领略古老寺院的风采,品味别样的清幽素净。
  东仓巷曾是明代晋王府粮仓,而文殊寺比东仓巷还要古老。据史料记载,文殊寺位于明太原府城的东北处,晋王府的西侧,是太原府城的重要寺院。文殊寺始建何时不可确考,但据方志文献记载,明代晋王曾对文殊寺进行重修,文殊寺至少在此前已经存在。

  为什么要在太原修一座文殊寺?这与五台山有关。五台山作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为文殊菩萨的道场。古时,五台山属于太原府的管辖。在太原建一座文殊寺,则是为接引南来的朝台之士。相传,古时候,僧人、香客若去五台山朝台,必须先到文殊寺取得通关文书,才可上山。

  民国时期,救济性的民间社会组织——省立普济堂曾在文殊寺开办善堂,专门收养60岁以上、无依无靠的老人。解放战争时期,主张宣扬mz与科学、传播新式社会思潮的晋兴出版社曾开办于此。文殊寺的院内逐步建起了居民楼和改建平房,仅存的古文殊殿成了三户居民的住所。

  2011年12月,文殊寺被列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我市对文殊寺开始保护性修复。经过七年努力,文殊寺修复成清初的模样,重现光彩,成为大隐隐于市的晋阳遗韵。

  修复后的文殊寺为三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有牌楼、天王殿、文殊殿、大雄宝殿(古文殊殿),东偏院由民国楼阁、观音殿、钟楼、伽蓝楼、锦文厅、待贤阁、管理小院、六角亭组成,西偏院里是崇文轩、普贤殿、鼓楼、祖师殿、翰文厅。

  “除大雄宝殿以外,其他都是复原建筑。”文殊寺负责人郭艺娇介绍,大雄宝殿实为古文殊殿,清代砖木结构,坐北朝南,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檐下为民国增建围廊。由于原址地势低洼、排水不畅,不利于文物保护,在修复过程中,对大雄宝殿进行原地整体抬升2.27米的修复。大雄宝殿的木制围廊上那一个个精美的莲花垂柱,展现着民国匠人精湛的雕刻技艺。

  文殊殿旁的一棵古槐树,挂满了人们许愿祈福的福牌。待贤阁、锦文厅、翰文厅、崇文堂有“山右隋唐诗人联语”书法展,寺内两侧长廊里有《雅韵天龙山》诗词展。郭艺娇说:“每逢传统节日,这里都有文化活动,清明节吃清明糕、端午节包粽子……还举办过‘八雅文化’活动,包括古琴会、茶会、读书会、书法笔会、太极表演、插花、剪纸、诗歌朗诵等,深受群众喜爱。”如今,文殊寺已成为社区居民身边的博物馆和文化会客厅,同时也成为展示太原文化的综合载体。

  文殊寺身处闹市却犹如置身世外,静静地向世人低吟着历史的变迁,记录着时代前进的足音。

  记者 郝晓炜 文/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7-21 10: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信义为先 情寄千古
——走进关帝庙博物馆

图为绿树掩映中的大关帝庙。
  顺着羊市街由西向东走,看到西庙巷便向南拐入,道路旁高大的国槐像一把把撑开的绿伞,浓密的树荫遮天蔽日,带来了沁人心肺的凉爽和惬意。关帝庙博物馆就坐落在这里。
  关帝庙博物馆,俗称大关帝庙,由山门、钟鼓楼、东西廊坊、东西厢房、崇宁殿、春秋楼、东西配楼及东西别院组成。据道光《阳曲县志》记载,明清时期,太原城内有27座关帝庙,其中规模最大、建筑最雄伟的,就是这座大关帝庙。

  迈过山门,古朴庄重的崇宁殿映入眼帘,是供奉关羽的主殿。殿中塑有关羽帝装像,双手抱笏,体形敦厚,目光严峻,体态矜持。殿内的梁架、彩绘都保持了明代的原貌,梁架层层堆叠而上,直至屋脊,是古代建筑手法抬梁式架构的典型代表。梁架之上,彩绘历经七八百年仍色彩鲜亮、栩栩如生。

  关羽重“信”讲“义”,与晋商精神行大道、重仁义的精髓一脉相承。

  在博物馆的东、西厢房和东、西配楼内,陈列着以“千古关圣·万里茶道”为主题的专题展览,展览分为4个展厅,内部物品陈设、蜡像塑造、沙盘布局向人们讲述着在以晋商为开拓者和主力军的“万里茶道”上发生的历史故事。

  从17世纪至20世纪初,在长约1.3万公里的茶路上,晋商走秦陇、涉大漠、下吴越,以茶叶贸易为载体,开辟出一条重要的商贸线路和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文化线路,将三晋文化、中华文化传播到全世界。

  一组连环画就是一个故事。清咸丰年间,晋商常家到武夷山运茶的商路断绝,只好改取湖南、湖北交界处的羊楼硐一带的新茶源。两地茶质量不同,为保证质量信誉,常家不顾战乱赴武夷山请来制茶高手,并亲自监督茶叶加工。经过上百次试验,直到湖北茶与武夷山茶色、味均无差别,才将茶运往俄国。常家向俄商如实讲明,并请大家品尝。常家注重信誉的经商态度令俄商十分感动,合作的关系更加牢固了。

  一本《大德通账本》实物,写满了晋商的诚信仁义。1930年,军阀混战,晋钞大幅度贬值,25元才兑换新钞1元。当时大德通票号如果对存款户以晋钞付出,可以趁机大赚一笔。但大德通为维护存款户利益,不惜动用储备资金为储户保本贴兑,造成30万元的亏空。大德通就是晋商票号,由祁县乔家堡乔氏在中堂创办,其前身是大德兴茶庄。

  义气干霄,威声走海。山西商人们时刻用“信义”规范商业行为。伴随着晋商的足迹和逐渐内化的晋商精神影响,为关羽修建庙宇,树立道德榜样,实现心灵寄托,也一度从国内蔓延至全世界。

  不过,当时建设一座关帝庙是没有规则的。它既可以是“前朝后寝”的中轴线建筑群,也可以因地制宜,将关公像摆置在一个四方的小屋里,或气势磅礴,或简单朴素,均体现出了鲜明的地域特色。据悉,如今全球关帝庙多达3万座。

  2019年,“万里茶道”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后,大关帝庙作为太原地区唯一的遗产提名点入选。

  “这里承载着中华民族‘仁、义、忠、信、勇’的精神价值和思维方式,我们通过举行各类文化活动,期待以更开放的姿态、更丰富的内涵,影响更多人,让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太原市关帝庙博物馆副馆长郭美玉说。

  记者 胡引平 文/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7-26 20:2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刹新姿 静待君来
——走进普光寺博物馆

  千年古城里的千年古刹,让人不得不对久远的历史充满了无限的遐想。沉静的时光让古刹显得更加幽深素雅。
  普光寺旧时享有“普光第一地”之美誉,被称为太原市乃至山西省、华北地区最古老的寺院之一。千百年来,众多高僧、名士往来于此,普光寺对中外文化交流及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

  寺内东侧立有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所刻的《重修普光寺碑》。此碑是2014年6月修复距普光寺不远的圆通寺时,在其大殿东山墙基之下发现的。五百多字的碑文,模糊且斑驳,但依稀可见“普光寺,晋阳之古刹也,肇自汉,建安年创……”的字迹。此外,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阳曲县志》记载,普光寺始建于东汉建安年间(196年-220年),距今约1800年,初名普照寺取佛光普照之意。

  普光寺年代久远,历经各朝代数次修葺,但由于战乱、天灾等原因,到新中国成立前,寺内仅剩圆通殿。2009年普光寺被列为“太原市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我市启动普光寺的保护修缮工程。经过近7年的修缮,普光寺重现1800年前的古刹风姿,成为一座集建筑、雕塑、壁画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如今的普光寺为三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圆通殿、普光明殿、藏经阁。两侧依次为钟鼓楼、伽蓝殿、祖师殿、东西配殿、文殊殿、普贤殿、回廊、斋堂、影堂、方丈室等。

  一进院的主殿圆通殿,是在利用元代、明代遗构的基础进行了复建,且保留了其简洁庄重的建筑风格。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东、南、西三面出廊,前出三间卷棚歇山顶抱厦。其大殿主体木构梁架,均为原有材质。屋顶采用琉璃瓦剪边,正脊上有脊刹兽托宝瓶等装饰。琉璃瓦当和滴水上雕均有龙形纹样。大殿正中塑有一尊观音菩萨,左右两侧分别为善财童子和龙女。殿内四周墙壁上绘有彩色描金观音像。据了解,原先普光寺地势低洼,复建时,圆通殿在原址上整体抬升了2.6米。为还原其建筑风格,建筑材料选用了较为贵重的波罗格,工艺也采用了传统的榫卯结构。

  漫步寺院,细心的人们会发现,唐、明两代建筑风格迥异。一进院建筑为明代形制,屋顶采用孔雀蓝釉琉璃瓦件,足见其规格之高。墙体采用格扇门窗,满足了采光通风需求且更显严谨精致、清秀素雅;二进院、三进院为仿唐建筑,整体建筑形制雄壮朴实,采用素面乳钉板门、直棂窗,远观近看皆是气势磅礴、庄重典雅、疏朗大气,盛唐之气扑面而来!

  值得一提的是,普光寺内的壁画均参照敦煌壁画风格。多用青绿淡彩上色,且人物脸谱画,用淡墨线勾画人物五官,用白色涂面,用翠绿描眉和画温和双眼,以绿色点画突鼓圆眼以呈现威武形象,用青面獠牙刻画妖魔嘴脸……窥一斑知全貌,来普光寺或可欣赏一缕敦煌壁画的韵味。

  郝晓炜 文/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7-28 10:5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古景今韵 此中可寻——走进太原市崛围山博物馆
来源:太原晚报 作者:弓凤飞 文/摄 2022年07月28日 07:50


  崛围山博物馆管辖有三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窦大夫祠、多福寺、净因寺,到了这里看什么?此地不仅藏有古建筑、彩塑、壁画、碑刻等丰富的文物资源,尤为难得的是,亦可一站式寻得“古晋阳八景”中的三景:“烈石寒泉”“崛围红叶”“土堂怪柏”。

  沿滨河东路一路向北,行至尖草坪区上兰社区,即将抵达窦大夫祠时,听得见老树枝头蝉噪阵阵,汾河岸畔鸟鸣声声,蝉叫鸟鸣一唱一和,更觉此地幽静。

  窦大夫祠,亦称烈石神祠、英济侯祠,是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贤臣窦犨而建的祠堂,也是历代地方守臣及百姓祈雨的场所。其始建年代虽已无从考证,但从唐代诗人李频的诗句“游访曾经驻马看,窦犨遗像在林峦”中可见,窦大夫祠在唐代已经存在。祠内有碑文记载:“宋元丰八年(1085),窦祠被汾水所淹,现祠重修于至元十二年(1275)。”明清续修,现存建筑为元代风格。

  窦大夫祠坐北向南,总占地面积1.7万余平方米,整个建筑为砖、木结构,共有殿堂30余间,中轴线上依次布列为乐楼、山门、献殿和正殿,两侧配东西耳房、厢房及钟鼓二楼等。

  进入祠院,造型雄伟,飞檐翘角,宛如大鹏展翅般的献殿,会牢牢锁住人们的视线,开放式布局,耐人寻味。更令人赞叹的是它的藻井,原木斗栱交错层叠,排列疏朗,造型上圆下方,表达了古人对宇宙的认识,也是窦大夫祠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所在。

  一诗一文、一椽一木,都可见历史文脉。乾隆年间,一副由浙西学者沈荣昌所撰的楹联:“太行峰巅孔圣为谁留辙迹”“烈石山下晋贤遗泽及苍生”,写到了孔子为窦犨回车的故事,也把窦大夫的仁爱品行流传在晋阳大地上。

  “虹巢不盈丈,卧看西山村。云起雨随响,松停涛细闻……”窦大夫祠南殿西侧鼓楼下,名为“虹巢”的一眼窑洞颇有来历,相传傅山就在这间小屋里读书、写作。因屋前有一株老杏如虹,他便起名为“虹巢”。

  窦大夫祠西侧,即为“古晋阳八景”中“烈石寒泉”所在。经修葺,人们在这里可以遇见“时雨欲来腾雾霭,微风初动漾波澜”的景致。

  与窦大夫祠隔汾河相望,崛围山巅南坡有古刹多福寺,始建于唐贞元二年,宋末毁于兵火,明代洪武年间重建,历来是名人逸士游踪之地。多福寺依山而建,为三进院落,保存基本完好,寺内山墙有明代沥粉贴金彩绘的佛传故事84幅。画中建筑、环境、景物、陈设均布位恰当,透视准确,无繁杂之感,亦无空旷之弊。整个壁画的色调以青绿为主,兼用朱、白、赭、黄等色,绘画手法别致,采用沥粉勾勒衣纹、建筑轮廓、树木枝叶和果实等,增强了绘画的立体感,技法娴熟,线条流畅,使整幅壁画极为生动逼真,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为明代寺观壁画中的精品。秋来红叶满山,此地可赏“古晋阳八景”中的“崛围红叶”。

  傅山在晚年诗作中写道:“明月上东岗,汾河忆土堂。”诗中的“土堂”即崛围山下的净因寺。这里由山门、南殿、韦陀殿、大雄宝殿、大佛阁等古建筑组成。大佛阁内有高约十米的土雕大佛,创建于金泰和五年(公元1205年),俗称“土堂大佛”。院内两株古柏相对而生,其中一株树皮纹理走向为顺时针方向,另一株则呈逆时针方向,两株树相互守望,令人称奇,是为“古晋阳八景”中“土堂怪柏”所在处。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游崛围山博物馆,可览三处“古景”。我们不妨从这里出发,渐次走进更多处类博物馆,看古今交融、新老并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8-26 13:25:55 | 显示全部楼层
明代府城镇远桥:
条条辙印连古今
冀晓峰 裴静蓉

镇远桥俯视图

镇远桥位置示意图(《康熙山西通志》会城图)
  府城镇远桥是2017年8月在太原地铁2号线施工过程中发现的一处明代桥梁遗址,位于太原市北大街与解放路交叉路口北侧。
  镇远桥最早记载见于《万历太原府志卷之五·古迹·桥渠》:“今太原八门俱有桥……镇远门外桥,北城大北门外。”《乾隆太原府志卷十·水利·津梁附》亦载:“镇远桥,在北门镇远门外。”

  《民国二十四年(1935)太原市城关街巷详图》中亦绘制有镇远桥。

  作为明太原府城的城防体系设施,镇远桥在明洪武九年(1376)与镇远门、北城壕、护城河一并建成。镇远门(大北门)城楼后毁于战火,镇远桥亦掩埋于地下。

  发掘揭露的镇远桥由桥拱、桥身及河身泊岸、桥底装板石、桥面及北侧路面、雁翅驳岸及两堵河卵石砌筑墙体等五部分组成。镇远桥为黄砂岩条石砌筑的单孔横券桥,残长约22米,东西宽约9米,桥面距现地面1米。桥南北走向,南部残损,东侧南北两岸为海墁条砖雁翅驳岸,西侧南北两岸为河身驳岸,总占地面积约1403平方米。

  镇远桥桥底存有过水池地面铺墁的条石(即桥底装板),俗称过水石。明代官式风格重要的桥底装板多用两层条石海墁,用石规格、材质与桥面墁石基本相近。

  镇远桥桥底装板石两层,上层厚30厘米,下层厚38厘米,装板石下为两层立砖,再往下为1.5米厚的灰土垫层,砌筑方式为明代风格。

  镇远桥桥面底部为三七灰土垫层,垫层上用厚30至40厘米、边长近80厘米的黄砂岩块石铺墁而成,块石现存280块。南北两侧地伏石扎边,望柱、栏板俱全,厚重朴实。

  桥面现存两组四道车辙,单道宽11至40厘米,深13至40厘米,是600多年风雨洗礼和车辗马踏留下的痕迹。桥北侧现存长约16米、宽约7米的灰土夯筑路面,道路断面可见夯层,至今仍十分坚实。

  镇远桥桥身东侧南、北处均存有雁翅,东侧北端存有两堵河卵石砌体。桥东面驳岸东侧现存两堵用河卵石泼灰泥砌成的墙体,应为建造镇远桥时临时改道河水而建。

  镇远桥是太原府城主干道的一座砖石混构单孔横券石拱桥,是太原地区明代单孔拱桥的典范,也是晋商出入太原城的重要通道,见证了太原600多年来的历史沿革、城市规划、商贸经济和社会生活,是研究太原地区城建史、军事史、交通史、社会史的重要实物遗存。

  如今,镇远桥重新面世,矗立在太原城市交通的大动脉上,文物部门在原址上对它实施了保护展示,建设了镇远桥遗址馆。遗址馆上方为北大街高架桥,下面是地铁站。遗址馆分为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上可看到镇远桥遗存的车辙;进入地下,一座完整的拱形石桥呈现在眼前,市民可穿桥洞而过,近距离触摸到悠久的历史。

  (本文图片由太原市考古研究院提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9-2 13: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抗战的支点
——“抗战胜利纪念日”之际访“八办”

  这是属于胜利者的明亮秋日,这是中国人民无法忘却的时刻,也是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民永远铭记的日子。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
  77年了,透过历史的尘烟,我们一同走进“八路军驻晋办事处”,缅怀历史,展望未来……

  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为八路军顺利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宣传抗日主张,推动阎锡山当局抗日、培养输送抗日军政干部,发展山西抗日武装力量、取得抗战初期一系列战役战斗的胜利、创建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支点”作用。太原市委、市**于2019年9月,对国民革命军第八路驻晋办事处旧址完成修缮并向公众开放。省城又增添了一处红色教育基地。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7周年,一场以“抗战的支点”为主题的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史实展在此开展。

 

  统筹 宿晓健

  摄影 宿晓健 米国伟

  文字 平 原 刘 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9-2 13:0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9-4 11: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太原建设者 于 2022-9-4 11:24 编辑

  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9月2日发布考古新成果,在太原南窊村发掘出两座墓葬,据出土墓志记载,墓葬为明代广昌王嫔妃墓。

  墓葬所在的南窊村,位于太原杏花岭区中涧河乡。墓葬南距明清太原府故城(拱极门)约4.9公里,西南距明广昌王家族墓约0.6公里。

  2019年4月开始,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墓葬1号墓(M1)实施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同时还对周围建设用地展开考古勘探,新发现明代砖室墓1座(M2)。

  M1为砖室墓,券顶,由墓道、甬道和墓室组成。共出土文物2件(套),包括石墓志1合、铜灯1套;还在北侧20米处采集1件菱花形漆盒。此外,警方追缴了14枚铜钱,已移交至山西省文物局。

  M2系青砖白灰砌筑,由墓道、甬道和墓室组成。墓室中部偏北有一棺床,棺木置于棺床之上。棺板涂朱漆,饰黑彩,残损严重,仅存残缺的底板。尸骨散乱于棺底板上。共出土文物40件(套),多置于棺床附近,有瓷、铁、铜、石、陶、金质。

  据出土墓志记载,M1墓主为广昌王继妃张氏,M2墓主为广昌王妃田氏。结合《明史》等记载及已发掘的考古资料推断,两位墓主为广昌安僖王朱美坚的王妃。太原城北、东山地区,是明代晋藩家族及王府属官、高等级仆人墓葬集中埋藏区。


太原市南窊村发现两座明代广昌王朱美坚嫔妃墓   图见链接



(太原新闻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4-27 12:20 , Processed in 0.069770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