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17045|回复: 86

[经济论道] 长江中游城市联结东西、沟通南北 群聚创新渐成第四大城市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16 10:5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qhyqhy 于 2015-12-16 11:16 编辑

长江中游城市联结东西、沟通南北 群聚创新渐成第四大城市群

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发挥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优化发展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形成东北地区、中原地区、长江中游、成渝地区、关中平原等城市群。

从创新引领的角度来看,在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制造业创新集群的过程中,要按照”十三五”规划建议,积极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进区域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建设,鼓励企业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

4月5日,《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指出,加快实施新型城镇化、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创新驱动发展”三大发展战略”,着力推进城乡、产业、基础设施、生态文明、公共服务”五个协同发展”,积极探索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转型发展、合作发展新路径和新模式,努力将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重要支撑、全国经济新增长极和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城市群。这意味着长江中游城市群被正式定位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行区。

国家创新集群的长江板块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主要优势在于其区位,它是联结东西、沟通南北的未来核心区域。从制造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交通、生态容量等现有条件看,长江中游位列第四城市群的优势最为明显。

一、支撑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区域板块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国土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近1.1亿,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长江经济带三大跨区域城市群重点支撑点,也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在未来全方位开放格局和支撑中国经济发展方面十分关键。

2014年,继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之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经济总量超过4.5万亿元,已进入我国第四大城市群阵列。其中:武汉经济总量首次突破万亿大关,达10069.48亿元,名列全国第8;长沙经济总量7824.81亿元,名列全国第15;南昌经济总量3667.96亿元,名列全国第44,有明显的增长势头。

二、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第一梯队

在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及内需依存型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明显在减少,人口红利在逐渐消失,部分产业逐步向内陆腹地纵深转移。在长三角、珠三角的大城市,部分产业发展相对饱和,逐渐向周边外溢。

长江中游城市群既处于长三角”西向”转移和珠三角”北向”转移两大轴带式产业转移的交汇节点,也处于中心城市向腹地圈层式外移的有效辐射范围以内。两大主流轴带式转移和中心城市向腹地圈层式外移的效应相叠加,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加速培育国家制造业创新集群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长江中游城市群交通发达,物产、水资源丰富,气候宜人,文化底蕴比较丰富。从交通上来看,和沿海地区离得比较近;从劳动力成本来看,该地区人口比较密集;从产业梯度转移的观点来看,该地承接产业转移有比较优势。

三、我国重要的科技创新投入和产出区。

科技人员是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资源,而R&D人员又是创新活动的核心资源。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口密集,依托众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的产学研科研活动极为活跃。该地区科技力量和产业基础十分雄厚,将来有望打造成为沿海三大城市群之后又一个世界级制造业基地。

三大短板亟待突破

一,长江中游城市群正处于工业化实践的后期向后工业化阶段迈进、缺少带动作用和辐射能力的制造业创新中心。

2014年,在长沙、南昌的产业结构中,第二、第三产业占比较大,尤其是长沙、南昌的第二产业比重均在55%左右,远高于第三产业的占比。可见,长江中游城市群中,武汉处于后工业化阶段,而长沙、南昌正处于工业化实践阶段的后期。

这意味着该地区工业结构需要不断优化,水平亟需不断提高,服务业尤其是与制造业关联性较大的生产性服务业需要进一步加快发展,尤其缺少带动作用大、辐射能力强的区域制造业创新中心。

从以上分析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目前还缺少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中心城市注:武汉的机遇:第四大城市群的中心,地位类似北京、上海、广州】。相较于长三角地区的上海,珠三角地区的广州、深圳,京津冀地区的北京,武汉、长沙、南昌作为长江中游三个省的省会城市,是本省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但这三个城市向周边辐射的能力目前仍有待加强。

二,城市群内结构趋同化十分明显、急需搭建制造业协同创新平台。

相比同样跨行政区域的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不仅缺乏龙头城市,而且辐射的面积比较大,这就可能会导致发展不聚焦、过于分散,从而影响城市群竞争力的形成。

长江中游城市群尚未形成发展方向明确的产业协同创新格局。目前,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内的产业已呈现出相互补充、相互依托、协同发展的格局,而长江中游城市群主营业务收入主要集中于汽车、纺织、化学制品、金属制造、电力等行业,结构趋同化十分明显,竞争大于合作、协同创新难度大。

三,高效配置资源能力偏弱,创新创业的服务能力亟需提高。

实践证明,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服务载体发展与产学研创新活动的活跃程度呈现正相关的关系。相对于创新驱动发展的要求、相比于全国发达地区,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创业的服务载体在对接早期项目、投融资、技术交易、高效配置资源等专业化高端服务能力上偏弱,尚不能为创新创业提供强有力支撑。

2014年,同样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诞生科技企业1.3万余家、平均每天诞生科技型中小企业49家。相比较,武汉东湖仅为5000余家。湖北省国家级孵化器达32家,湖南省国家级孵化器达16家,江西省国家级孵化器仅为8家。

聚力”一中心、两平台”

一、建成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国家在推进落实《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力争到2025年建成若干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长江中游城市群要抓住这一战略机遇

一是瞄准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促进优势产业向集群化、生态化方向转型发展。
二是通过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效益的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三是构建面向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的主导优势产业链,建成几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把长江中游城市群打造成为支撑未来中国产业发展的核心板块和经济增长第四极。

二,搭建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协同创新平台。

在协同创新平台的搭建上,长江中游城市群要站在全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新一轮大发展的背景下,紧紧抓住中央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发展机遇。

一是通过实施新型城镇化、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补短板、扶弱项,进一步加强城市群内的关联度。
二是学习长三角如何在跨省域的情况下进行资源配置、协同发展、创新发展,提升城市群内各城市统筹协调发展水平。
三是依据产业轮动发展规律,按照”打造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这一思路,打造智能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纺织服装、食品医药等消费品、新材料、电力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集群,谋划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三,搭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释放人口红利优势。

借助”双创战略”,长江中游城市群需要更好地释放人口红利。

一是抓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浪潮,通过拓展城市群内的创新群体,提升创新效益,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
二是最大限度地盘活利用长江中游城市群内的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相关国家高新区、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创新创业资源,激励高校、院所开放科研仪器设备和科技服务,完善现有创业服务机构的服务业态和运营机制,发挥创新创业资源的集聚效应和创新创业活动的规模优势,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创业服务平台。
三是通过鼓励创新创业,提升人口就业水平,不断扩大”众创”群体,催生出新的产业形态,在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及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跨界融合的领域培育出铺天盖地的初创企业,从而培育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国家财经周刊

评分

4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6 11: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qhyqhy

先要打通中游城市群的交通网络尤其是城际铁路和高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6 11: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qhyqhy 于 2015-12-16 11:19 编辑

长江中游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发展基础与战略研究(部分摘录)
秦尊文 张 静 汤鹏飞

2  城市群呈现多中心的发展格局
区域多中心是以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为核心, 由通过集聚与辐射流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等级、 不同功能、 不同性质的多区域构成的复杂的、开放的集合体。 从目前国家大型城市群的区域空间结构来看, 其基本上以 “多中心共生模式” 格局为主, 如长三角的上海、 杭州、 南京, 珠三角的广州和深圳, 京津冀的北京和天津, 通过多中心共生, 实现 “ 核心 - 枢纽 - 网络” 的复杂网络空间结构, 这也是未来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趋势和模式。
运用城市中心职能度模型测算长江中游城市群 31 个城市的中心职能等级, 武汉 (5.76) 、 长沙 (4.26) 、 南昌 (2.99) 三个城市排在 31 个城市的前三位, 承担着城市群中心城市的功能。 从国家批复的武汉、 长沙、 南昌三个城市的总体规划来看, 三个城市也必然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中心城市(见表 1) 。 武汉被定为 “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 , 长沙和南昌被国务院直接定为 “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见表 1) 。 因此, 武汉、 长沙、 南昌都是长江中游地区的中心, 同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城市, 它们将共同构建多中心共生的发展格局。 同时, 南昌的中心性相对于武汉和长沙而言,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表 1 国家批复三个省会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定位
武汉 湖北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长沙 湖南省省会,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南昌 江西省省会,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表 2  长江中游城市群 2014 年城市人口规模与密度分布
1000万人以上          武汉(1033)
500万-1000万人      长沙(731) 、衡阳(730) 、上饶(668) 、黄冈(626) 、常德(583) 、荆州(574) 、 岳阳 (559) 、 襄阳 (559) 、 宜春(549) 、南昌(524)
200万-500万人        吉安(448) 、孝感(486) 、九江(480) 、益阳(439) 、宜昌(410) 、抚州(397) 、株洲(396) 娄底(385) 、荆门(288) 、湘潭(281) 、咸宁(248) 、黄石(244)
200万人以下            萍乡(189) 、景德镇(162) 、天门(128) 、仙桃(118) 、新余(116) 、鹰潭(114) 、鄂州(105)、 潜江(95)

(三)城镇规模结构与功能定位有待优化
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有待提升, 武汉、 长沙、 南昌三个中心城市,自身发展仍处于要素集聚阶段, 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有待提升, 对区域的辐射和带动功能不强。 此外,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中尚未形成合理的城市分工、协作和互补关系, 城市功能定位不清晰, 部分城市发展存在同质化问题, 低水平重复建设仍较普遍, 自身优势发挥不够, 没有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城市产业基础和特色。

(四)人口净流出影响农业人口市民化
根据 2010 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处于人口净流出地区。 武汉和长沙由于经济辐射力较强, 人口吸纳能力突出,属于长江中游城市群中仅有的两个人口净流入地区武汉属于净流入10% ~ 20% 的城市这几年应该更高】, 长沙属于净流入2% ~ 10% 的城市。 宜昌、 襄阳、株洲、 岳阳、 萍乡、 南昌、 九江属于人口净流入流出相对均衡的 6 个城市, 流入流出比控制在 2% 以内。 其余城市均属于人口净流出较大的地区, 其中净流出 2% ~ 10% 的城市达 14 个, 包括黄石、 鄂州、 湘潭、 常德、 景德镇、 抚州等, 净流出 10% ~ 20% 的城市包括咸宁、 天门、 荆州、 上饶, 净流出超过 20% 的城市包括黄冈、 仙桃、 娄底 3 个城市 ( 见表 6 ) 。
因此, 人口的大量流出给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口市民化带来诸多问题: 一是城市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外流, 不利于区域探索就地就近城镇化; 二是区域内就业的农民工虽然逐步成为产业工人, 但难以成为真正的城镇居民, 无法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仍处于 “半市民化” 状态; 三是中小城市的就业承载能力不足, 若在沿海发达地区务工的劳动力出现大量“回流” , 将使中小城镇面临重大挑战。

表 6  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人口流动情况
净流入 10% ~ 20%                   武汉
净流入 2% ~ 10%                      长沙
流入流出比在 2% 以内                    宜昌、襄阳、株洲、岳阳、萍乡、南昌、九江
净流出 2% ~ 10%                      黄石、鄂州、孝感、潜江、荆门、湘潭、衡阳、常德、益阳、景德镇、新余、鹰潭、宜春、抚州
净流出 10% ~ 20%                  咸宁、天门、荆州、上饶
净流出超过 20%                           黄冈、仙桃、娄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6 11: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距离隔太远了,这个三角形的中心区域还是丘陵山区,眼下武汉还是先考虑让黄鄂孝三地融进来,踏实把武汉城市圈的融城做好比较现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6 11:2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qhyqhy


    黄冈人口有640万,GDP才1400+亿,实在是不应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6 11:3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wuhan466543

每每想到黄冈老区发展成这个样子就心痛,不能老怪国家不照顾,更多的还是自身和人的问题,思想僵固.如果黄冈有4000亿左右的水平,湖北就全盘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6 11:37:29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实、具体、可行、实效点的好。自身强壮了自然而然的就有定位和归属地位了。还是多作点眼前的事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6 11:43:31 | 显示全部楼层
争取10年内超越珠三角、环渤,做仅次于长三的第二把交椅,并与以上三个区域联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6 12:02: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bukan


    有这个可能性,产业转移、长江经济带、自贸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6 12:03:51 | 显示全部楼层
跨省合作最大的困难就是各自都有自己小算盘。很难想象湘赣会让自己省会主动配合湖北省省会的节奏。
长三角、环渤海都有直辖市,珠三角就是一个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6 12:05:26 | 显示全部楼层
加油我大武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6 12:05:54 | 显示全部楼层
跨省合作最大的困难就是各自都有自己小算盘。很难想象湘赣会让自己省会主动配合湖北省省会的节奏。
长三角、环渤海都有直辖市,珠三角就是一个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6 12:2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qhyqhy


    而长江中游城市群主营业务收入主要集中于汽车、纺织、化学制品、金属制造、电力等行业,结构趋同化十分明显,竞争大于合作不如把各地所有行业都写在一块,岂不是更趋同,这个什么中油城市圈还真是不如长江经济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6 12:3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 ranran

现实的看,如果上头不给中部某个城市绝对中心的头衔,这个圈难成气候,反而有各个击破的危险.个人不看好这个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16 12:3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ranran

现实的看,如果上头不给中部某个城市绝对中心的头衔,这个圈难成气候,反而有各个击破的危险 ...
tlc027 发表于 2015-12-16 12:32

头衔不是给出来的,最终还是要看硬实力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4-29 03:19 , Processed in 0.085083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